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024-06-17

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精选9篇)

篇1: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芦溪县2009年暑期教师培训班上的发言稿刘丙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下午好!

我是来自芦溪二中的刘丙凉。根据安排今天我将和大家共处一个小时,在此谈不上经验介绍,只是作为芦溪二中发展的见证人给各位交流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芦溪二中创办于1990年,当时仅有2个教学班,师生一百余人,校长是游长青。寄住在原温埠小学内,招收的全部是“落榜生”——例似于现在被芦溪中学录取后的学生。一年后,现任教育局邱维高局长接任校长,期间二中新建于现在座落的位置,在“用明天的资金发展今天的教育”的新理念下,学校初具规模,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部提高,“落榜生”变成了“重高生”。当时任教班级在镇里排名第一的话就可获得700元的奖励,可谓奖金丰厚,吸引了一批老师来任教,我就是93年从源南中学调过来的,一干就是十几年。而后在原夏国强、刘军文校长的带领下,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2000年刘光明任校长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创办实验部使生源应接不暇,最多时达到了35个教学班,师生1800于人。招商引资建校舍使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日臻完善,学校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的前列。加上李波莹,吴维斌校长,我在二中发展史上校长排名老八,去年八月上任算起来还未满周岁,小字辈一个,也就只能占点之前各位校长和老师们的光来传承改革带给二中的发展成果。下面就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明….)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面临一场艰难的变革和阵痛,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要害的是我们的思想要变革,我们的理念要更新!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宗旨: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好备课组工作,深化课堂改革理念。

(1)我校下发了新的课程标准,做到各备课组人手一册,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仔细研读,深入学习,真正把握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提出的具体要求,写出有

自己独特见解的体会文章在备课组活动时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杜绝凭经验教学现象,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教师,也必须严格遵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教学,变“经验型”教师为“研究性”教师(彭忠裕„„)。

(2)大部分学科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教学测试内容都在教案中具体得到体现,已经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案一体化;各学科选派骨干教师轮流外出培训和听课,把专家学者的经验带回学校,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时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学校推行推门听课制,听课热情很高„„),与全组教师研讨学习;加强各备课组与名校的交流,本学期,我校组织备课组和模范教师赴一些示范学校听课、评课(阳钦等七位老师去山东杜朗口„„„),深刻地了解了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进程、思路与实践情况。

(3)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教研活动时间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了对调,重点抓好备课组活动的质量:每周花2节课(星期三下午第三、四节课为理科„„.)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蹲点行政,深化备课组活动,即各备课组每周固定时间在各会议室开展备课组活动,各组提前确定主备课人,在备课活动时进行汇报和交流,同时,行政领导蹲点各备课组,听取备课组活动情况,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同时,各备课组还确立了1---2名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人员,不定期向全校开设公开课,吸引全校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课,写好评课稿。

学校为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在采用等级备课组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性治理。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都要利用一周的时间备课组进行专项研讨分析(抓中考就全县摸底„„„),对备课组如何围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开的活动进行过程性探讨。探讨后召开备课组长会议,把各备课组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各备课组活动的特色等调研情况进行通报,使各个备课组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借鉴其他备课组的经验,克服存在的不足,提高备课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探讨,各备课组能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差距,从而明确后阶段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把“三主一目的”作为一堂好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质疑为主轴、以效果为目的。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表现是我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看学生在学习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是否拥有较大的自主性,是否有自我评价学习的机会,是否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等;教师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情感体念如何,是否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学生是否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爱好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体现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如下好处: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及好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

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我校开展听课和评课时,注重观察参与课堂的学生是否是大多数,提问是否涉及到学生的各个层面;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是否有保证;看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是深层次的问题,是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够主动质疑的姿态参与。

(3)我们看教师,主要是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课程标准及学情是否研究透彻,课前预备是否充分,在教学中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启发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学科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有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环境,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注重

适时赞赏各类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思考、质疑和发问。课堂教学的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创造,只要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愿意去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造,和学生一起去合作,变“辛劳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可以长出灵动的翅膀!教师的专业+特长(彭萍会打乒乓球………,学生的成绩+兴趣(人人有门特长………)。

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在关注每一堂课的同时,还时刻注重到一堂课的外延,即一堂课结束结束之后,学生能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学习热情、爱好,提高自信心;从学习中得到快乐,逐渐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逐步形成各种质疑的习惯和科学价值观,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到洋思中学的体会„„„)

三:强调教师个人发展,促进教师群体建设。

(1)以培养名师带学科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我校有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人(上次报市级骨干教师有„„„)。他们在各自的学科组内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群体,起了很好的辐射带动效应,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无形地使同学科的教师受益,促进了整体队伍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备课组、教研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争在近期内多推出一批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名师”。使教研组内形成人人争做“名师”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的市级教学骨干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每学期开设示范课,在课堂教学“民主化、科学化、活动化、素质化”上做文章,提出示范课必须体现课堂教学改革,体现“明、精、活、实”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名教师的个人展示,备课组的的专题讨论,教师的积极钻研,相互间的听课和评课等手段,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学校发展后备力量。青年教师在我校师资结构中占了50%以上,如何让他们迅速成长是关系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学校推荐有一定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要求活动有计划、有过程、有考核,原则上三年出师,对一些进步快的青年教师可以提前出师,并进行奖励。其次,对青年教师明确任务,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制订三年发展目标,而对青年教师的三年发展目标要经过备课组全体教师的讨论和审核,教研组长负责对目标达成进行定期检查,并向教务处汇报。再次,注意发挥备课集体的作用,集体对青年教师的指导,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是否实践了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多提衷肯的意见,使青年教师不断弥补自身不足,博采众长。最后,大胆推出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的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给他们压担子,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办小学部粱彩玲,肖燕玲等年轻老师主动请命„„„)为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我校努力在许多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在此诚挚邀请你们来芦溪二中传经送宝,芦溪二中欢迎你。谢谢!

篇2: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石佛寺镇中心学校

近年来,在县教体局、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坚持把基础教育科研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发挥了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功能,教科研工作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氛围浓厚,我镇教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完善机制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改科研工作,我校制定《石佛寺镇“十一五”教改科研规划》、《石佛寺镇“十二五”教改科研规划》,提出了“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名师”的口号,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从理论科研向校本教研转变,从个体科研向集体科研转变,从单纯写教研论文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为了完善科研制度,中心校还制定了《石佛寺镇教研项目阶段检查制度》、《石佛寺镇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石佛寺镇教科研常规管理制度》等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从各方面对学校教育科研活动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二、落实经费为开展教科研提供保障

中心校要求,各学校要拿出20%的经费由于教科研工作。除了每年给校图书室、阅览室添置大量图书、报刊外,还为教师订阅教学资料和专业书刊。九年制学校、碾子坪小学、板庙小学、太阳关初小给每个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方便教师查阅资料,上网学习。中心校要求各学校学校提供经费,保证骨干教师每年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参加各级课例研究、赛教活动,激励各科教师申报并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件制作等。

三、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镇中心学校不断拓展教科研的内容和渠道,主要有:

1.校级教研制度化,校际教研经常化。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循教学原则,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经验,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坚持有计划的在职进修,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作出贡献。要求全体教师根据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及时掌握教改信息,立足校本,确定教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每学期完成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学校给予奖励。学校规定教师要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学期每位新任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新任教师第一年还要讲2节汇报课,老教师要开设示范课。校级领导听课每学期不少于30节,中层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听课要记录在《教师专业成长册》中,听后要及时商讨、交流,每学期至少检查2次。2.实行备课组每两周1次、教研组三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主要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推行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如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科研论文选题与撰写等的培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

四、有效教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切实搞好教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通过采取专家引领、培植典型等方法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6年以来,我校先后邀请了陕西省特级教师、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刘永春老师,全国著名的胡国华老师、陕师大梁秋英教授等16位专家、名师在学校作学术报告16场,多次承办榆林市中学教育学会各学科年会,让专家引领教科研工作,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我校还十分重视培植典型工作,通过陕西省特级教师、榆林市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马福俊老师,榆林市教科研作先进个人乔正飞老师,榆林市语文名师刘荣老师,榆林市教坛新秀高勋章、李雪清等老师的示范带头,学校内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进行了“聚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研究,形成了新课教学实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教法;习题课教学实行“习题诊断、结症化解”的教法;实验课教学实行“先预习报告、后实验操作”的教法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五年来,我校高考成绩大步攀升,各科奥赛成绩优异,科技制作成绩喜人。2006年参加高考人数1027人,一、二本上线214人,升学率21%;2007年参加高考人数1307人,一、二本上线321人,升学率25%;2008年参加高

考人数1327人,一、二本上线356人,升学率27%;2009年参加高考人数1253人,一、二本上线409人,升学率33%;2010年参加高考人数1076人,一、二本上线496人,升学率46%。

在各科奥赛中,先后有200多学生获得省二、三等奖,有18位教师获得省奥赛辅导奖,学校也因此获得13块奥赛优秀组织奖牌。学生科技制作多人次被学校和县、市科协、共青团中央等评为一、二、三等奖。2009年,秦宏飞老师被榆林市科协评为“优秀教练员”,我校被评为科技制作“优秀组织奖”,受到了前来我校参观学习的各兄弟学校和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并代表米脂县科协在榆林市多次展出。

不仅如此,米脂中学还十分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多次为县内石沟中学、龙镇中学等兄弟学校传经送宝,真正起到了教科研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米脂县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五、深化研究教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一)学校已结题的课题(以结题时间为序):

1.1999年7月由杨正老师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现代中学生变态心理的探索》于2003年8月结题。

2.2002年1月由高崇强师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中学课堂数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于2003年10月通过省教科所验收结题。

3.1999年7月由艾绍国校长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辅助各科教学》于2006年3月通过省电教馆验收结题。

4.2002年12月由杨正老师负责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研究》于2006年5月通过中央教科所验收结题。

5.2008年10月由马福俊副校长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新课改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于2010年4月通过省教科所验收结题。

6.由艾绍国校长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于2010年10月通过省电教馆验收结题。

7.由杜维忠老师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人教版地理必修I教学资源研发》于2010年 10月通过陕师大省基础教育验收结题。

(二)学校教科研论文成果:

1.马福俊副校长的《优化生物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3期)。

2.马福俊副校长的《寓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中》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5期)。

3.马福俊副校长的《CO2——人体不可缺少》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8期)。

4.王盈盈老师的《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表在《中国基础教育》2008年第5期。

5.王盈盈老师的《同途殊归:一次不成功的模仿—李月霞老师的〈出诊〉与我的〈罗斯福新政〉》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6.张友爱老师的《浅谈英语教学的情境创设》发表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8期。

7.张友爱老师的《浅谈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发表于《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7号。

8.张友爱老师的《高考形容词、副词考点分析与突破》发表于《中学生英语》2008年1-2合刊。

9.白志宏、马海东、周鹏三位老师的三篇论文发表在《陕西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

10.张峰、王永刚等7位教师的论文7篇在陕西省教育学会第九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交流评选获奖。

11.2010年郭丽等老师撰写的32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榆林市“国庆杯”中获奖。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2篇。有李霞等同志写的10篇教育教学论文在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评选中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

12.段远峰等4同志的教学设计在省教科所评选中获奖。

同时,我校还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多媒体技术培训,对全校教师的各种培训、开展的校内小课题研究进行了登记,对教师出版著

述、发表论文进行了评比、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学校所取得荣誉

2007年被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普先进集体”;

2008年被榆林市教育局认定为“新课改模范学校”;

2008年被榆林市教研室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

2008年马福俊副校长的《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不良倾向与应对措施》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获陕西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9年由马福俊副校长负责承担的市级课题《新课改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获榆林市教育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由马福俊副校长负责承担的市级课题《依托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资源》获榆林市教育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

2009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9年被榆林市教育学会、榆林市教研室评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被榆林市教育学会、榆林市教研室评为“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优秀组织单位” ;

2009年我校被榆林市科协评为科技制作“优秀组织奖”;

2010年被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陕西省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被省教工委、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年秦宏飞老师的《五四运动》网络课件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秦宏飞老师的《奋进中的米脂中学》教育电视专题片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2011年被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陕西教育报刊社聘为“2011《教师报》高中新课改专刊委员单位”。

篇3: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建议把学生健康素质纳入教育考核, 这样才能真正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全国政协委员, 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教育风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也是造成学生不能充分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教育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核心推动力, 当前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总量刚达到4%, 距离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确保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总量的比例在2014~2018年间上升至5%, 在2019~2023年间达到6%, 并着力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师资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

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加快学校发展

“双师”素质的将教育经费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农村学校建设, 有利于缩减城乡差距, 化解三农问题, 确保教育公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综合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后, 李光宇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我国要实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公平的目标, 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

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要区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责任。既要强调中央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允许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同时, 要确立高校作为招生主体的地位, 避免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高校招生自主权。

中国只有一所大学”不是说中国体制的不好, 而是意在强调全国的大学都是一个模式、一种体系、一种机制, 没有亮点和特色。中国的大学只有突出创新、突出特色、突出亮点, 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才能更好的推进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只有一所大学”的现状是由中国经济体制决定的, 也无法轻易改变。目前在中国没有那个学校校长不是由政府任命, 也没有那个学校的学历不经过教育部门认可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更没有那个学校完全不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能够正常办学。西方所有的大学都是自己发自己的文凭, 唯有中国, 所有的大学都发教育部的文凭,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也是自己发自己的文凭。文凭的统一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特色, 一种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下的产物。其实“中国只有一所大学”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统一的文凭、统一的办学模式, 更关键的是强调中国教育缺乏特色, 缺乏创新、缺乏突破。

三、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 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已具备了现实条件。”李光宇说, 据他了解, 现在已经有个别地区试行了这一措施, 但主要还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 没有大范围普及。

现行的高考制度, 第一个缺点就是不公平。中西部地区, 尤其是人口众多的中部地区, 孩子们上优秀大学的机会非常小。就以咱们河南为例, 河南的孩子上北大, 和北京的孩子上北大, 机会差别太大。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其次, 现行高考制度还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应试教育的模式也扼杀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李光宇说, 要实现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 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这一战略转型的核心需求是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对由于学习阶段仍然实行收费政策, 加上由于高中阶段竞争激烈而产生的“择校费”、补课费等隐性支出, 使得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无力进入高中学习, 既失去了今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 也无法学习到新的劳动技能。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 可以通过法律形式保障高中阶段的教育, 让不同收入的家庭、农村与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 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不公。“对于家庭而言, 增加下一代人的知识资产, 提高未来就业能力, 这对许多农村家庭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是雪中送炭, 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长久之策。”

细化改革目标任务, 形成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既要有近期目标, 考虑可行性和轻重缓急, 不可因过于理想化而影响改革推进 ; 也要有中长期目标, 能预见今后较长时期的需求。不仅要明确教育自身的目标, 还要考虑教育之外的目标。

结语

正所谓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 民以才富。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体系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 而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可以说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灵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 要突出教育创新, 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实行、普及、深化的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教育改革是深化我国教育事业的根基, 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深化,教改,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篇4: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研活动;教师素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9-02

高校教研室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相近的课程组合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组织,是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的基层单位。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对加强教研室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情况的现状

(一)教研室活动计划制定不科学、落实不到位

教研室活动计划是教研室依据系部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室专业特色,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制定出来的关于本教研室本学期教研活动开展的规范性行动纲领,包括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要求三个基本要素。有的教研室并没有将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工作当做一项常规工作来做,单纯的为了检查而草草了事,导致教研室工作计划空洞且脱离实际,完全不能成为教研室活动开展的行动纲领。有的教研室虽然提交了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但却不能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推进工作,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或随意改变教研活动内容,或调整时间、或取消活动,教研活动没有抓落实。

(二)教研活动参与度不高

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任何一项教研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活动组织,分工负责、集体参与。有的教研室主任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未能在教研室活动经费问题上,积极主动提交活动经费预算表或向系部争取相关的政策,教研活动无法有序开展。有的教研室组织一次活动基本上是教研室主任唱独角戏,作为教研室活动的主体的其他教师既没有参加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没能享有确定活动主体的参与权和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选择权,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参与,完全忽略了教师在整个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准,主题脱离实际,整个活动既没有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也没有涉及到教师工作中的疑惑,完全将活动主体从活动主题剥离了出来,严重遏制了教师内在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教研活动难以取得实效。

(三)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不好

教研室活动开展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原因有二,第一,在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上简化活动过程,如公开课变成了随堂听课,省去了讲课教师精心设计准备公开课的过程、省去了听课教师集体评课的过程,如此一来既体现不出讲课教师的最高教学水平,也发挥不了公开课的“示范”作用。第二,教研活动形式滞后,没有优化教研活动过程。如在教法研讨、听课评课、教学比武、经验交流等一些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中仍然没有结合网络、案例以及教学行为反思等一些“泛研”的新思路,新时期走老路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如何以开展教研活动为抓手,达到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把握“把教研活动管起来,让学习研究实起来”的发展策略

教研活动简单的说就是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紧密相连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室作为高校三级管理体制下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把教研活动管起来,让学习研究实起来”的发展策略。第一,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办法,让教师有章可循。第二,建立一种教研氛围,唤醒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形成教师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研活动、关注教研活动的习惯。教研室主任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真抓实干,把教研活动真正的管起来,起到“领军人物”的统帅作用。

开展教研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过程。教研活动主题一般都源自教师本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发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算是活动好的开始。有了好的开始,接着是选择能与教师产生共鸣的活动方式,再后续跟进时刻关注问题解决的效果,与教师达成基本的共同行动。教师自觉地投入研究才能在活动前积极准备,深钻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加以好的活动形式和跟进,就能取得研学并举的实效。

(二)坚持“让教研活动活起来,促进教师素质升起来”的发展路线

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是为了帮助教师搭建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营造一种合作、互动、愉悦、主动、相互支撑的环境,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讨、对话模式。在实践中要想加大教研创新力度,提高教研质量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手段,让教研活动全方位活起来。

一是更新觀念,借势推进。充分借助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各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各级优秀教研室评选的有利契机,争取出台的相关政策、引入工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优化推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二是创新思维,实现转型。开展教研活动一方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同时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使教研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就必须实现由被动的应付型向积极主动探索型的转变、由单一的教学型向研学复合型的转变、由经验型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的转变。三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特色活动的互促效应。教研活动主题来源于教学、教师本身,讲求学习和研究有机结合,做到教研活动与教学研讨、教师培训、青年教师研修的有机结合,就可以进入一个教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教研的良性循环。

(三)实现“让教研活动亮起来,深化教学改革”的发展目标

教研室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培养优秀教师,形成优秀教学成果、优秀课程、优秀科研成果的沃土。要想让教研活动成为学校教研教改的亮点、系部教学工作的亮点、教研室工作的亮点,就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围绕学科教学特点,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优势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开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教研活动,以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

首先,争做思想的先行者,让头脑先亮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带头人的引领和帮带作用,鼓励并激发教研组成员加入到教研活动中来,引导教师强化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研活动和关注教研活动的意识,做思想意识的领跑者。其次,争做学习研究的先锋,让行动亮起来。主动学习与教研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克服惰性,自觉地投入到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中,深钻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最后,创先争优,让效果亮起来。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将教研活动的开展规范化、常态化、日常化,改革开展教研活动的评价方式,将学校以及系部日常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加以有效渗透和融合,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创建先进基层教学组织,争做优秀教研室。

高校教研室应该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从根本上实现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温进坤.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工作水平[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401-403.

[2]吴霞.高等院校学科级单位开展多元化教学研究活动的构建及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26-29.

[3]黄金莲.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2-84.

篇5: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我们要认清目前教改过程中建筑力学教学中所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1)急功近利。过于重视专业课和实践环节,而淡薄专业基础课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2)对教材“必需、够用”的度把握不准确。部分教师力学基础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工程训练,对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关系不明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力学课,选用相同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在授课中不能正确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随意删除一些比较难讲、难学的部分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则是以求拿到学分即可。3)教学方法不当。在力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每一部分内容,这是每一位力学老师都想做到的事情,但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个问题: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新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埋头于教室学习,对于实践性的东西认识很少,在课堂上举一些工程实例,他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克服现实中存在的这几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完善力学教材内容

1)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水平,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写上,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教材内容既要满足高职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学习要求,又兼顾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发展的长远追求。2)应用性。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必须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建筑力学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合理、恰当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学习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同时还能与工程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些教材结构形式就是以“提出实际工程问题———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工程实例”为框架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我认为这种结构恰到好处。3)系统性。近几年,不断有高职高专建筑力学教材出版,但基本上只是在内容上作些削减或章节的调整与合并,对难度较大的部分基础理论作些削减,并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1,3]。还有老师尝试将力学知识插入专业课中,在讲专业课的过程中,需要力学知识时适当的补讲一些相关概念,这必会导致专业课教学失败。建筑力学作为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不仅为后续课程打基础,更是解决工程施工、结构设计等问题的有力工具,必须要扎扎实实地、系统地学好这门课,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因此应尽量保持本课程的系统性。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从刚体到变形固体,从一根杆件到由若干根杆件组成的体系;研究的内容由最基本的平衡问题到各种变形杆件的内力、应力、强度、变形、刚度、稳定性。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便于学生接受并掌握力学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加强技能训练[4]。

2优化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缩短认知过程。近几年许多教师尝试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建筑力学知识点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给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的尴尬,但课件内容比较死板、生硬,没有尽其优点,虽然解决了教师在黑板上写字这一繁琐的手工程序,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去年我完成了一套与教材配套、全版用Flash编制的课件,这套课件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思维方式制作而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很轻松的一边讲一边画图、写计算过程,当然这个画图和计算过程是根据个人的语速和需要通过按钮在屏幕上一步一步播放而完成的,不仅操作简单、方便,更重要的是整个教学程序思路清晰,学生能轻松而愉快地接受并掌握力学基本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多媒体课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但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最有效的解决手段。大一学生对于实践性东西的认识微乎其微,在课堂中举一些工程实例,他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和应用。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举了一个例子:什么条件下才能保证起重机在使用过程中不会翻倒,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为他们见过起重机。当我再讲到厂房柱时,学生就有些茫然了,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也不可能因为一根柱子带上学生去工厂观察,既耗时又费精力,如果能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整个厂房结构展现在学生面前,分析柱子的受力、变形和可能破坏情况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防止破坏的发生等等,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与实际联系起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为了加强力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工程案例引入课堂。

3)多媒体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理解。建筑力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表达是很难想象出来的,例如材料力学部分主要分析构件的变形和破坏规律,但这些变形和破坏在实际中一般是看不到的,如果把这些现象制作成力学模型,用动画的形式将板书无法表示的空间物体及状态改变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晰的演示出来,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连接件的强度计算时,首先通过一个连接件受力破坏的演示,让学生了解这种连接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哪几种破坏形式,然后再带动学生学习防止这几种破坏的有关知识。主应力是学生反映最难理解的一章,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构件的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主应力,分析主应力的方法和思路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从单元体三个面上的应力分析,到任一斜截面上的应力分析,再到找出主应力及其计算方法,最后进行主应力强度计算等等,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内容的需要穿插了许多形象化的动画演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不仅要求知识的深度,更要求知识的广度,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形势要求,不断学习新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内涵,扩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能力。2)从单一化教学走向多元化教学。过去各教研组教师教学课程的单一化,不同程度地造成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脱节,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各门课之间的关系,认为学习力学没多大用处。因此,各教研组应互相交流,不定期地适当地进行交叉代课,了解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程度,切实把握好授课内容“够用、实用”的度。3)自我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讲授课程内容时不能摆脱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随机结合起来,导致力学课内容索然寡味,因此,提倡教师走出校门,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培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结合实践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力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我们应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勇于改革,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实践能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当前建筑力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完善教材内容、优化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实施方案及措施,从而提高了建筑力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优化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8):111-112.

[2]王玉山,王锐.关于材料力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1):212-213.

[3]张彩凤.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56-257.

篇6: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 现状 改革对策

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知识的发展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坚决走改革之路,以社会发展为契机,优化教育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院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加强教学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基础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职业性和技能性,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

置,加强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学院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加强指导和管理

教学改革中,院长高度重视,亲自参加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工作,强调教学改革是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部门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好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制定出相关规划。 紧接着,学院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首的教改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配置、管理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资源使用效率,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教师思想统一到教改的整体思路上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保证改革工作的成功,进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出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思路

教学改革依据文件精神,明确教改总体思路,确定能够达到的教改目标。在此基础上把修定教学大纲、制定实施办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定学籍管理办法、教学考核规范、授课基本要求,作为指导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学安排、教学进度表、考试大纲等,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文件,确定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考核规范、师资授课基本要求,加大技能课的份量,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加大硬件投资力度,确保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有效的教学是始终牢固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这种认同包涵有四个方面:学生对所学学科的认同,学生对执教老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教师对科目的认同。当学生不以为所学科目能够给自己带来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知识或能力的增长与乐趣时,便缺乏对科目的认同,因而会出现不断地讲小话、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出现一些毫无道理的刁难或藐视等现象。故而,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应注意掌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的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包括多媒体等。

在原有计算机中心,数控车床实训室、数控仿真软件、数字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组装实训室、通信方面实验室等的基础上,我院还将加大投入,继续增加计算机组成原理、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会计模拟实训室、企业管理实训室、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的数量。

(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我院教学改革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广大教师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师是一线工作者,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和课程的要求都比较了解,我们要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提高机会,保障教学经费。因为,再好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升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才有保证。我们的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设计,谨慎实施的。我们的目标不是以机器代替人,而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培养出更多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尽管我院教学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相信这次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实现这次教学改革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一项主要目标,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2l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又于1998年7月公布了作了较大调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务院批准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书本,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不能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职业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与技术对知识载体及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它将使整个教育系统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应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模式。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相当宽的知识面,对相邻学科与行业的知识、理论、与技术能有基本的了解, 以便借助“他山之石”来解决本行业问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体现。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为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也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把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养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的教育。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占有主动权的大问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职业高等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5).

[2]中國高等教育[J].北京:中国教育报刊社, 2001,(4).

[3]文汇报[N].全球化条件下的科技发展. 200l.(11).

篇7:县局教研会发言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没有鲜明的管理策略

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管理目标的时候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只是参照普通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上, 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并没有放开教学管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很强, 但是自我管理能力较低, 很多情况下无法完全控制自己, 最终造成无法自拔的状态, 致使教学管理陷入一片混乱, 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2. 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有些高校在是定教学管理制度的时候往往内容空洞, 没有实际意义, 制度流于形式, 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不能起到规范学生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教学管理依靠学生自觉性, 或者在管理者检查的时候保持良好的秩序, 一旦没有监管就会失去原有的秩序, 这是“人管人”的管理模式, 并非“制度管人”的管理模式, 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原始状态。

3. 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

对于教学管理, 需要制度来进行硬性规范, 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就需要灵活使用制度管理,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制度的原则性, 可以称之为“刚性”原则, 而制度的灵活性又可以称之为“柔性”原则, 这是制度具有一定弹性的体现。但是, 如果制度过于灵活, 很容易架空制度, 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起不到任何规范管理的作用。

4. 教学氛围欠佳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很多高校学习氛围并不强烈, 学校周围布满网吧、KTV、饭店等娱乐休闲场所, 致使学生容易沉溺在这种气氛当中, 很难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有些学生在校四年的时光几乎没有进过图书馆, 不知道图书馆的基本结构。受外部环境干扰, 学生自身控制能力不高, 这就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所以, 教学管理需要管理者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注重学习氛围的制造, 让学生能够回归校园, 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

二、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1. 以人为根本出发点, 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主要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工作,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而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需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教学管理措施。管理者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 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 并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监督等工作, 实行师生参与管理, 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良性和高效运行。

2. 以科学管理为核心, 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 把行政方式、管理手段与理论结合起来, 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发展。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思想和专业管理意识, 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人才群体。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学管理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3. 以结果为导向, 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检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度、衡量学院 (系) 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效、防止偏离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高校应该进行识别和分析, 设计出科学、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 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学校教学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 将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进行有机结合,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8) .

篇8:深化烹饪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国烹饪文化的内涵

中国烹饪文化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菜系,回溯中国烹饪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一流,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世界烹饪文化的发展。

烹饪是人类在烹调与饮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精神产品。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主要表现为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饮食养生为目的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丰富起来的,其具有实用目的和审美价值紧密相连的特点。中国的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技术和烹饪原料以及食品食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其它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它融合了绘画、装饰、雕塑以及园林等艺术形式,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

讨论了中国烹饪艺术的实际文化内涵后,联系到中国烹饪文化的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模糊的认识,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在高等烹饪职业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其目标定位,在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学计划、师资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作进一步改革,以利于高等职业烹饪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烹饪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最近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纲要的改革目标,烹饪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面点师等,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是:①具有科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②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烹饪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③要具有继续学习深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④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创新创造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的能力;⑤身心健康,具备基本的欣赏美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三、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具体对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烹饪教学改革的前提,要培养合格的职业烹饪人才,必须造就一支思想先进,既擅长实践操作,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复合型烹饪师资队伍,并且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烹饪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应有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外,还应具有烹饪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这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烹饪工作者应具备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平处事、服务大众以及奉献社会的崇高的厨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启发和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当代合格的职业教育“三创”新人。

专业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情况下,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要使教师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而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释放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重心,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烹饪专业的教师更应打破传统的师带徒的旧式教育方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

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的素质。烹饪教学是一门综合边缘性学科,烹饪专业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断充实与烹饪专业相关的各科知识。化学、美学、解剖学等,烹饪专业教师只有凭真才实学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授业有其道,解惑有其法。此外,烹饪教师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对各种菜系的烹调方法和菜肴品种都能熟练操作,对食品的雕刻、面点工艺以及西餐烹调能运用操作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烹饪专业的多面手和合格教师。而且教师应经常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并经常去行业生产的第一线锻炼专业技能,使烹饪专业教师的观念及时得到更新,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篇9: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早在2010年, 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就从顶层设计层面, 提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经过5年的时间, 高等学校陆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使得大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需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长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动摇。因为今日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创新力的竞争就是明日综合国力。而且世界各个主要国家都在采取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和地方教育的优势与人才需求, 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和推广网络教学, 完善科学评价教学质量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4]。

配合国家对高等教育淡化学校级别, 从“学校投入”转为更多的关注“学生投入”“教师投入”的转变, 大学积极探索合适的学生投入和教师投入方式, 始终将学生的更好的成长成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笔者以长江大学为例, 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1 加强教学基础建设, 从根本上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1) 加强和完善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从申报立项、检查、验收, 到总结交流实施全过程管理, 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大力推进“英才计划”、“卓越计划”与“产业计划”项目的实施, 推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又好又快发展。

2)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按照《长江大学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实施办法》, 实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适度控制专业数量和专业规模,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专业预警机制, 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 对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就业率低、专业建设水平低的专业进行预警, 实施隔年招生或者暂停招生, 形成适合学校发展需要, 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 招生和就业渠道通畅的专业结构体系。

3) 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引进与建设。学校积极引进校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 丰富课程教学的网上资源, 实现有关领域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惠, 保证教学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选择性。

4) 加大教学大纲更新的频度和深度, 在坚持以学生培养为本的前提下, 明确教学目标, 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5) 加强教材建设。抓好校级立项建设教材的管理, 鼓励教师编写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 加大实践教材编写力度, 积极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工作。

2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明确传统优势及具备特色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以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 推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继续推进优势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系统总结近几年“石油之光”实验班在学生选拔、专业分流及导师遴选, 学生毕业就业或深造等环节的问题和成果, 进一步完善实验班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申请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推动各试点专业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 落实企业培养方案, 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根据《长江大学学生修读辅修专业与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文件精神, 完善修读辅修专业与双学士学位的教学管理工作;积极推动本科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校际交流合作。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 构建交换培养、学分互认、研究生推免、学位互授联授等联合培养机制, 实现校际之间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教学平台资源和其他优质教学资源在内的开放共享。依托“湖北省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项目”, 加大拔尖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力度, 设立专项基金, 支持拔尖人才参与留学、交换生计划及短期出国培训等, 拓展拔尖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完善教师激励制度。坚持按需引进, 突出重点, 讲求实效的原则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激励机制, 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导和测评, 建立教师教学业绩与职务晋升, 收入分配紧密结合机制, 激发教师的爱岗敬业, 通过完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和校友基金奖励制度, 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提高全心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动性,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 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实践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 更新与变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 推进课堂研究性教学, 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改革;立项建设研讨课、学科导论课和研究性教学课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加大支持力度, 扩大参与群体, 加强指导和过程管理, 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组织参加第八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组织召开第七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 为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我校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的作用, 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活动提供优良环境和平台, 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学科竞赛的统筹管理。按照“统筹规划、扩大参与、重点支持、提高水平”的工作思路, 加强对全校学科竞赛的统筹管理, 实施“一院一精品”计划, 组织开展好全国和湖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英语竞赛等竞赛活动, 以及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物理实验技能竞赛等校级学科竞赛活动, 不断提高学科竞赛的成绩和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开展以完善考核标准、落实过程指导、强化结果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改革, 完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的“三早”实践育人模式;按照“服务教学, 资源共享, 高效运行, 自主管理”的目标, 加强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强化对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的过程管理与检查, 确保实习场所、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经费和实习效果四落实, 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与质量。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 开展毕业论文;鼓励和支持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毕业论文改革试点;加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 开展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抽样检测, 做好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推荐申报工作, 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包括学风和考风建设, 学籍制度管理等教学管理改革, 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的长效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1) 加强学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业警示制度, 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联动;充分发挥教务管理和学生工作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作风, 坚持从严治教, 从严治学, 从严治考;大力倡导勤学、善思、力行、创新的优良学风, 精心组织好校内外各类考试和期末考试, 严格考试管理, 实施校督导员巡考制度、学院交叉巡考制度、教务处巡考制度, 严肃考风考纪, 严肃处理考试违纪舞弊学生, 促进学风建设。

2) 加强考风建设。根据新制订的《长江大学课程考核办法》, 推进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 由一考定成绩向注重过程考核转变, 由知识考核为主向注重能力考核转变, 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过程性考核方式,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加强日常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

3) 通过学分制改革, 促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改革。启动学分制试点改革工作, 制订学分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和相关管理制度, 进行学分制改革试点。提高学分制学籍管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4) 强化过程管理, 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全校本科教学秩序稳定工作, 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提高运行效能。牢固树立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 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狠抓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落实, 加强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好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试管理等工作, 抓好教学巡视和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实施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制度。

5)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实际, 构建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该体系由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领导听课制度、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制度等三种评价、三种体系、五种制度构成。坚持运用该体系对所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估, 继续做好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年度考核评估, 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加强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使教学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有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 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 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动态化, 构建高效共享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以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目标, 全面更新教务处网站, 打造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服务平台, 使之成为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纽带。进一步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设施建设, 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7) 推进教学治理体系建设, 全面完成教学管理制度废、改、立工作, 促进各学院 (部) 加大教学管理力度, 加强教学管理研究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培训, 打造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教学管理队伍;积极开展教学工作调研和校际交流活动, 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

长江大学积极吸收国内重点大学院校两级管理模式中有关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果结合学校自身情况, 适度下放管理权力, 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结合自己实际, 发挥自身优势, 突出办学特色,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模式, 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总之,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等学校面临的难题, 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空前增大, 教育资源相对不均衡的前提, 高等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 勇于改革, 取长补短, 全面深化教学与教学管理全过程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培养优秀人才。

摘要: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巨大, 教学资源分配相对不均,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困扰普通高等学校的难题, 以长江大学为例, 笔者认为大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加强教学基础建设,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学管理改革等,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教育部, 财政部等.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

[3]瞿振元.国际视野下的2014中国高等教育热点[EB/OL].

[4]赵宝华、郑振峰等.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2) :64-66.

上一篇:职场新人必备基本礼仪下一篇:文员/护士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