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教案

2024-06-10

我国科技教案(精选8篇)

篇1:我国科技教案

关于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论文

1、武威市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批准的先抉条件已具备

近年已建成了以酿造葡萄酒种植基地的葡萄园1.11万公顷,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10%,占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70%,该区中的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已达到8.6万吨;建成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达2.68万公顷,该区的农业产业增长速度连续5年居甘肃省首位。现该区域在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下大力发展以红枣、枸杞、优质梨等为主的特色林果2.67万公顷,据调查新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元;围绕酒醋的酿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优质瓜菜和草食畜种业等领域,培育发展了89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30个省级名牌产品;园区现建成各类加工业企业95家,形成以淀粉业、肉类、蔬菜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体系,生产总值62亿元。因此,这些产业园的形成是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批准的先决条件并发挥着引领未来的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

2、未来武威市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2.1做好武威农业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功能定位

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合理的功能定位是未来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的主要前提条件,分四种类型:

一是以全方位科技开发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型;

二是以科技的引进、研究、开发、培训并重的农业高新技术型;

三是以科技开发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园区;

四是以单独的项目、产业科技开发为主型。

而这四种模式各具有其特点。因此根据国内外园区发展状况,可将一、四模式定义为“农业科技实验开发区”,将第二种模式定义为“农业高新技术园”,而第三种模式可定义为“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区在一些国家被称之为示范农场,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农业高技术的展示示范。该园区主要是通过示范种植(养殖),使农业高新技术能得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由于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而大多数农业种养户其文化和科技素质不高,承担其农业试验示范的风险能力较弱。一项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市场没有打开之后,见不到效益,其应用单靠行政命令的手段是难以奏效的。所以农业科技园区应传播农业高新技术,发挥示范作用。这是我国多年来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农民对效果的认可,促进推广应用。

从农业科技园区生产的农产品精品功能来看,其大多数都是按经济实体来运作的。因此,农产品精品生产应是其基本功能之一。由于农业科技园区的设施手段、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决定了科技园区生产出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而是用最新的品种、最好的技术培育和加工出来的优质精品。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园区演化成精品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出一系列知名品牌,强化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农业新技术应用是通过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通过现场示范与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的能力,而这主要是以园区企业为龙头、以经济为纽带,组织周边农民共同参与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农村经济向外层扩散辐射迈进。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中有着知识技能的培训功能,其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园区的展示功能,就园区实施的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培训。对具有前瞻性的适用农业新技术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中不应忽视对经营管理技术的实际操作的指导培训。

2.2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办园原则

武威是河西缺水的区域,其园区建设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建设农业科技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有限的资源、生态类型、区位优势、自然特点和种植习惯,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发展当地名、优、特、稀产品,并围绕创名牌,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园区要重点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转化优质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省工节本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节约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等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优质农副产品品牌为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育、优质农副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外向型农业发展等所需的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转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水平;要引进和示范转化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本园区农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和水平。

2.3做好农业科技园区未来发展的规划

根据该农业高新技术的的发展趋势,规划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和调整为出发点,来制定本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规划。园区的发展要突破重点,要避免同类的重复建设,坚持选择有独创性新技术,新成果地区作为农业科技园的首选。要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发展功能格局,应注重选择体现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其模式在技术水平和生产适用两个方面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成熟的示范。在引导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上,应本着“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的步骤进行。在发展项目中验证确实对该园区已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再考虑逐步推开,向周边辐射扩散,不能搞一哄而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4武威市国家级农业科学园建设的主管者要有明确的指导

思想在指导思想上,首先要坚持“高新、高效和龙头带动”的基本思想,以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先导,通过引进良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节水技术等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突破口,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含量,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在管理上要以“高效益”作为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前提,通过一些高效农业项目的实施,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以“龙头带动”作用作为农业科技园的建园的方向,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在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上,要从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与壮大龙头企业相结合,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要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相结合,要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等方面出发。其发展的战略部署思路,要以科技带企业,以企业带园区,以园区带农户,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技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在经营模式上的发展思路,要以科研单位、地方财政、实施单位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股份制企业,实行企业化经营,创造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滚动发展。在开发方向的思路上,要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发展示范模式。在发展步骤的思路上,先从简到繁,再从易到难,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继续试点,积累一套有西北地区区域优势的农业高科技园建设和开发的成熟经验,成功后再进行向西全面推广,逐步建立高效运行、新机制的自我发展。

篇2:我国科技教案

4

5

第二课 缤纷万花筒

【教学目标】

1. 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 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 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 收拾与整理

4. 学生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篇3:我国科技教案

同时, 以座谈的形式对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配备、经费运转情况及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

在受调查人口中, 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4%, 在年龄方面, 常年在家种地农民年龄在18~39岁的占38.6%, 40~59岁的56.3%, 60岁以上的5.1% (图1) , 劳力平均年龄43.3岁, 男劳力和女劳力分别占51.5%和48.5%。常年外出打工的占19.9%, 年龄在18~45岁之间, 平均为25.6岁。初中以下占总劳动力的82.0%, 高中占16.4%, 中专以上占1.6% (图2) 。

1.1.2 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调查中, 家庭平均人口4.3人, 人均收入4639.7元, 年收入在2万~5万元的家庭占48.4%, 2万元以下占39.3%, 5万元以上占12.3%, 在年家庭收入中, 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9%, 外出打工收入占17.2%, 养殖业收入占11.0%, 家庭副业、乡镇企业以及旅游业收入占9.1%。

1.2 种植业

1.2.1 农民普遍认识到良种的重要性, 购买商品种子的比例显著增加, 但自留种现象依然存在

小麦、玉米、水稻、甘蔗良种率分别达到94.0%、96.9%、90.9%和100%, 其中购买来自农技站或种子公司的农户占75.6%, 在集贸市场的占17.4%, 自留种的占5.8%, 与邻居串换的仅占1.2%。

1.2.2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已成为向农民传播技术的主渠道, 但凭经验种地的比例仍然较高

在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来自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占71.9%, 凭经验种地占17.2%, 从广播电视和科技资料获得技术的分别占6.2%, 从邻居获得的占2.8%。

1.2.3 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认为品种选择适宜、能够科学管理与施肥的占48.8%;施肥不合理, 需要改进施肥技术的占19.5%;因品种选择不适、需要更换品种的占13.4%;因水利设施不完善而不能及时播种和浇灌的占9.8%;因病虫害严重而减产的占8.5%。新技术的推广受到农民普遍的关注并希望得到应用, 尤其是在果树生产中, 认为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术是改善施肥状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

1.3 畜牧业

1.3.1 畜禽良种的推广力度不够

调查中, 畜禽良种的54%是从畜牧站或良种繁育场购买的, 从集贸市场购买的占25%, 自繁留种的占21%。

1.3.2 对农产品安全的宣传与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畜牧业生产中, 饲料自配比例44.3%, 知道配方应根据养殖阶段的不同做适时地调整的占85.0%;有89.9%的养殖户不知道哪些是禁用添加剂, 有94.4%的养殖户不清楚哪些是限制性添加剂。

1.3.3 动物卫生防疫工作任务艰巨

调查中, 有83.3%的养殖户获得强制性疫苗和商业性疫苗的途径是来自兽医站, 卫生防疫知识获得途径来自兽医站和卫生防疫部门, 50%的养殖户有专门的兽医, 并有用药记录。但因疫病造成损失的占调查户的15.5%。

1.4 科技推广与培训

1.4.1 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 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也在增加

农民每年参加科技指导与培训1次以上的占72.5%;2次以上的占60.9%;没有参加过的占27.5。其指导培训内容主要以果树生产、养殖技术为重点, 分别占34.9%、19.7%;其次为粮食和蔬菜生产, 分别占18.2%、16.7%。

1.4.2 按农事进行现场指导是最多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技术服务方式

目前采用较多的指导培训形式是由农技部门邀请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到指定地点为农民集中讲课, 占42.5%;其次是发放技术资料占25.9%, 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作现场讲解占14.9%, 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占13.2%, 科技110和科技特派员指导的分别占3.5%、2.9%;同时, 农事操作明白纸也是技术指导的形式之一。入户指导的内容仍以果树生产、养殖技术为主, 分别占13.2%和10.3%, 其次是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 分别占4.6%和2.3%。农户认为, 面对面讲解和参加技术培训班最有效, 其次, 看电视、听广播, 邻居或亲戚相互交流, 生产资料销售公司或供销社的技术介绍等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4.3 科技示范效果显著但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中, 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指导员向示范户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和指导, 推广效果显著, 不仅使示范户的技术得到提高, 效益增加, 而且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围小户共同致富, 确实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但调查中, 多数农民还不知道这件事, 应该加大推广和宣传的力度。

1.4.4 技术培训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帮助, 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从调查看, 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 感觉满意或很满意的占61.9%;较满意的占35.7%;不满意的仅占2.4%;从技术培训效果调查看, 95.5%的受访者认为对自己的农业生产有一定帮助或有很大帮助, 但培训内容和力度不够。有97.6%的受访者表示, 如果政府组织免费技术培训的话, 最希望参加种植技术培训 (70.5%) 和养殖技术培训 (27.1%) 。

1.5 乡镇农业推广站情况

1.5.1 机构队伍不稳,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据调查, 县、乡两级农技站因种种原因, 部分被撤销。乡镇的农技推广部门 (农技、畜牧兽医、林业园艺、农技站) 平均人数为25人, 正式人员90.9%, 专业人员94.9%, 行政人员5.1%, 专业对口情况良好。专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1.0%, 中专24.9%, 无硕士以上学历, 高级职称的仅占4.0%, 中级职称为27.2%, 专业素质不高。

1.5.2 经费严重不足

各乡镇农技部门每年事业经费约50万元, 其中财政拨款的占总事业费支出的72.5%, 自己创收部分占27.5%, 即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事业费支出要自己解决。乡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由财政拨款, 镇政府支付, 乡农技推广工作者的年收入1.6万~2.0万元, 行政人员的年收入1.3万~2.0万元。而实地调查反映, 所谓财政全额拨款, 也只是负责基本工资, 就是每年有1 000~3 000元, 承担公益性智能所必需的经费没有着落。

1.5.3 设施条件落后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大多是20世纪60-70年代购置或兴建的, 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县级推广中心, 也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够, 设施老化, 设备过时, 服务功能下降。乡镇推广机构中, 只有不到一半的有固定办公场所 (包括部分租借用房) , 60%以上的没有专用电话;近80%的没有计算机;90%以上的没有服务交通工具;91%的乡级推广机构都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用于开展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更少, 设施条件非常落后。

1.5.4 人员培训缺乏

省农业厅经常举办由省专家主讲的各类培训班, 但每年有机会参加的乡镇科技人员只有1~2人, 仅占5%~8%, 基层科技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多数县级农机部门尚没有对乡镇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 造成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 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5.5 科技推广缺乏后劲

乡农技推广站设在乡 (镇) 政府, 由乡长负责行政管理, 乡农机推广站长负责技术工作。2000~2002年乡镇合并, 将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管理站、经济管理站合并为一, 成立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采用人员聘用制, 实行竞争上岗, 择优录用, 部分人员被分流, 许多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改行, 从事其它行业, 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 农技推广后劲不足;加之经费不足, 人事权管理等问题, 与上级部门业务脱节, 因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另外, 基层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繁杂的事物, 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

1.5.6 科技推广与培训范围有限

各乡镇农技站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主要采取了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技示范园、技术承包等模式。采取黑板、门头、集日进行科技咨询、答疑;发放明白纸到各家各户, 指导农业生产中农事操作、关键环节和注意要点;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参加人员主要是村里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 大多根据农事需要, 联系生产实际, 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 部分农户成了村里的科技带头户, 生产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但推广覆盖面有限。

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问题

2.1.1 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 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技术需求

近年来, 由于财政保障不足, 许多地方的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因机构改革和经费不足等原因被推向市场, 甚至被撤销, 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条件落后, 也是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功能下降的主要因素。此外, 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又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和经费, 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技术需求。

2.1.2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滞后, 缺乏推广培训的长效机制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乏, 没有稳定的支持途径,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在示范基地建设、核心示范户培养等方面无法持续, 难以满足农民对现场示范指导和适时技术咨询等直接有效推广方式的要求。此外, 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专家的技术咨询和培训, 与农事结合不紧密、活动不规律等, 也影响技术服务效果。

2.1.3 农业技术服务与农民素质提高结合不够密切

技术推广与农民素质提高并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也是当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趋势。尤其面对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少、种地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现实, 对技术推广与素质提高同步发展的需求更迫切。

2.1.4 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存在错位

长期以来, 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技术推广任务, 而不一定完全考虑农民最关心的技术需求, 而且农业技术推广几乎是以提高产量为目标, 对低耗节本、优质高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重视不足或服务能力较弱。尤其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灌溉、动物饲料、防疫等投入不合理、成本高、效益低等突出问题, 技术推广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2.2 原因分析

2.2.1 认识问题

首先是对农业的认识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开展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一是忽视农技推广事业的公益性, 片面强调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偿服务, 认为可以将其全部推向市场;二是认为农技推广只有投入、没有直接收益, 在财政困难、农村工作重点多、人员工资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先放一放;三是认为农产品供求形势已发生历史性转变, 农业问题已基本解决, 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

2.2.2 体制问题

体制是指农技推广体系的外部建设, 包括职能定位、组织设置、管理归属、支持系统等。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现阶段, 政府设立的农技推广机构应该承担的职能, 政府设立的机构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农技推广事业上的分工,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技推广机构在职责分工上的配合等还没有很明确的政策规定。二是国家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持系统, 大部分地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各项经费长期不足, 导致一些乡镇推广机构实际上成了经营农资的门市部, 农技人员成了售货员。三是各级推广机构一般按行政层级对口设置, 缺少核心层级, 造成生产一线的推广力量严重分散, 无法按照农业资源的区域布局特点开展推广工作。四是在乡镇推广机构的管理上, 县乡两级的管理权限长期纠缠不清, 无法切实明确县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职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倾向于将乡镇推广机构的“人财物”权上收统管归县, 以便于组织重大项目的技术推广, 保证乡镇农技人员的素质和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 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和基本条件, 但很难解决与乡镇政府中心工作相衔接的问题, 而大部分乡镇政府希望乡镇推广机构的“三权”下放, 这样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着非农技推广的职能, 很难保证农技人员的业务工作时间和正常的经费供给, 约一半左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日常从事的是象征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另外, 许多农技推广活动仍以行政命令形式进行, 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 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2.2.3 机制问题

与上述的体制相对应的机制是指农技推广体系的内部建设, 核心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从人事制度看, 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进人不严, 没有全面执行职业资格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制度, 导致人员良莠不齐。二是考核办法不健全, 没有将农民对农技人员的评价纳入到工作考核体系中, 难以调动农技人员扎根生产一线。从分配制度看, 主要是没有解决好按绩效取酬, 奖勤罚懒的问题。

3 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培训的政策建议

3.1 加大力度, 进一步做好农民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在坚持以公益性只能为主的前提下, 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 特别是强调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从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及内容看, 需要建立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 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从调查情况看, 我国农民虽然文化素质较低, 但已基本达到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 具备一定的接受和吸纳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因此, 建议启动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培训工程”, 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 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结合关键农时季节, 以扶持“核心”农户为重点, 开展“科技入户”等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 起到大户带小户, 以点带面的作用, 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3.2 重点突出, 加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培训, 提高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

调查反映, 农民得到的技术服务极为有限, 而且获得技术的途径和认为效果最好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都是来自乡、镇, 主要来自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乡、镇两级农技人员 (包括科技示范户) 的技术服务。因此, 建议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 结合农业科技项目推广, 逐级举办各种技术推广培训班、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 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3.3 增加投入, 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 增强农技推广的服务功能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条件落后, 是造成农技推广人员队伍不稳、服务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应适当增加投入, 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 以吸引人才, 稳定队伍, 发挥才干,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

3.4 组织协调, 加强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的业务联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议在推广部门内部设立机构或专人负责协调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间的业务联系, 一方面, 及时将农民的需求反馈给科研、教育部门, 另一方面, 定期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 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推广。

3.5 统筹兼顾, 实现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和物化技术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 也是农民接触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生产要素, 应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 推广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如: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 , 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4:我国科技投入现状堪忧

调查显示,全国有170个县的财政科技拨款预算为零,1000个县的科技投入总量只相当一个上海浦东区,800多个县的总投入不及东部沿海的一个县。我国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当前,不论是从实施科教兴国、科教立国和科教强国或国民经济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方式的背景看,还是从提高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环境看,增加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始终是科技界乃至国家层面的热点话题。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科技进步一般要经历“要素累积——能力建设——创新引导”3个递进的过程。由于科技基础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地的科技发展速度有很大区别。科技进步与科技投入的力度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科技投入强度不够

科研经费是衡量国家科技投入最重要最直接的指标之一,而R&D/GDP(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国内生产总值)值象征一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投入强度,是进行科技投入强度国际比较时普遍采用的指标。1991年来的10年间,我国R&D/GDP强度一直在0.6%~0.83%之间徘徊,2000年首次超过l%,2001年达1.09%,2003年达到了1.31%的最高记录,说明近两年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R&D/GDP强度提升较快,但远没有实现“九五”计划确定的1.5%的预期目标,甚至有专家认为“十五”末期达到这一目标仍需进行艰苦的努力。

就我国R&D投入强度长期在1%左右,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不会快速大幅度增长的问题,几乎所有从事科技投入研究的学者都认为投入强度不够,应大幅度增加。主要依据是国际对比研究结果、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状况和社会经济需求。

目前国际R&D投入特点是,经济发达国家投入强度均在2%~3%,发展中国家在0.5%~1.5%,这表明R&D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及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密切关联。一方面R&D投入受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即有投入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份额稳步提高,客观上迫切需要相对较高的R&D投入强度持续驱动经济的稳健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强调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方面,即客观上存在需求拉动作用。再者,R&D投入还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影响,即国家发展和竞争战略是自我主导型还是从属跟踪型。凡是竭力强调自我主导型的国家,R&D投入强度均较高,如美、日、法、德、前苏联,尤其是美国的科研资助标准,言必称“世界领先”。而从属跟踪型的国家则甘愿享受“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技术外溢”乐趣,如欧盟大家庭中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在1985年的R&D投入强度分别是0.55%、0.39%和0.28%,至1998年3国也仅为0.9%、0.63%和0.51%。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要努力争取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家竞争力,增加科技投入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基于国家财力,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再者投入也并非越多越好,也存在着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收益(产出)现象。因此,科技投入强度不能以美国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强国为标杆,他们是我们追赶的远期目标,不是制定现时政策的依据。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国家的竞争己从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的竞争转移到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坚强后盾的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领域的竞争则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指科技投入的能力、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和从科技到创新的能力的总和。注重创新能力不能只看几个科技投入的指标,还必须关注科技与产业的网络联系状况、创新的环境、创新系统的效率。因此,我国科技投入强度应在什么范围内比较合适,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使科技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应是科技资源配置和政策研究的重点。

产业投入与政府投入的

比例不均

从目前研究和国际对比看,企业是R&D活动的主体,具体表现为企业是R&D活动投入和承担的主体。据此,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也应如此,而且这一目标已成为我国科技政策导向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如2000年企业R&D投入占国家R&D投入的57.6%,企业承担R&D活动占国家R&D的60%,这一企业投入占主体的目标,美国也是1980年才实现的。我国企业R&D投入比例已分别超过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英国和法国,企业承担R&D活动的比例也超过意大利,与法国和加拿大比较接近。

这一数字表明企业己成为创新的主体,科技政策导向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另外也反映了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低于产业投入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投入的份额在下降。这对于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从统计看,我国企业R&D投入的重点是产品和技术开发,所涉及的研究(特指Research)比例不高,如2000年28个制造业的基础研究占R&D的比例仅为0.022%,就是说基本不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比例也仅为3.64%,任其发展,企业的开发活动就会出现“无源之水”的局面。基础研究比例远高于我国的美国,其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并对此表示了忧虑。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阶段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R&D投入指标自然也不能生搬硬套。

发达的经济市场国家,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大国,我们的科技发展战略是实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目标,但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这一指标;即使企业科技投入成为国家科技投入的主体,也仅此而已,并不能说明企业已经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投入”与“技术创新”是两回事,前者仅代表“我做了”,后者则代表“我会做”。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主体,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却令人担忧,仍没有真正走到科技创新的前台。

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双管齐下”,在保证国家稳步增加对R&D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大幅度增加R&D投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R&D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而不应太关注两者的比例关系。

就目前来看,政府科技投入的现实选择是继续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争取投入渠道和投入模式多元化,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力争在短期内使我国的R&D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尽管从长远看,我国的科技投入将由以政府投入为主逐步转向非政府投入为主,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体系尚处于发育阶段,许多地方还不完善,因此,政府科技投入仍应在全社会科技投入中处于主渠道地位,以保障科技投入的稳定。

但政府科技投入是一把“双刃剑”,也具有“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直接拨款和提供补助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是目前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模式。因此,消弱或消除政府科技投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是投入模式的多元化。应针对项目或计划目标、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直接拨款和提供补助仅是科技投入的方式之一,政府采购、税费抵免、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财政政策工具也是比较好的选择。特别是在受到WTO规则的限制会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应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或组合。它有利于激励产业和研发机构的创新精神,变“要我投入”为“我要投入”、“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太低

基础研究主要是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而进行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没有特定或具体的应用目的。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学已不完全是科学家个人的兴趣或事业了,它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在世界经济发展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渐演进的今天,作为新知识生产和创新之源的基础研究,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并纷纷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基础研究应如何应对,在纯基础研究和战略基础研究之间如何配置资源。近几年的情况是投入总量少(2001年为52.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约占85%),投入比例低(多年来在R&D中约占5%),研究界呼吁要大力增加研究经费和投入比例。目前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低有几个原因:科技投入总量低、基础研究所占比例低、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低和企业及地方政府投入比例低。另外,基础研究投入还受几个因素的影响和控制:经济发展阶段、学习和吸收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就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而言,还受到国情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知识对经济发展贡献能力有限,对基础研究的需求不甚迫切,其学习和吸收能力也比较弱。这是我国R&D投入强度偏低、基础研究投入更低的根本原因。知识的生产(创造)——扩散——应用,既需要政府推动(供给),更需要市场拉动(需求),没有需求或需求不足的知识生产是无效或低效的。因此,基础研究投入应在一个适度的比例范围内。

再者,我国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属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目前国家财力不强、且以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R&D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不可能太多。

第三,国家正在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呈现不连续跨越式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已步入工业化阶段,世界也已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这一切都要求增加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它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但主要应增加战略基础研究的投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我国有优势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以保证国家战略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和部分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第四,由于技术的“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与跟踪、模仿是分不开的,搭便车是最经济的,也是可行的。纵观日本的“技术立国”战略发展过程,也是沿着跟踪——模仿——创新路线进行的。目前我国化学制药业97%的产品是仿制,但由于受到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种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篇5:科技课教案

今天我们上一节课,有同学说,老师这是废话呀,谁不知道来这儿是上一节课,那可不一样,你们以前上过什么课?

今天我们上的课你以前可没上过:发明创造课 一说到发明,你第一个想到谁? 爱迪生

他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可能听了许多,你想不想成为他那样的大发明家?

上完这节课,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一样成为大发明家,但我保证你们每人至少有一项发明会成为发明家,相不相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即:发明是一项新的技术方案,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

有同学又说了,好深奥啊,太难了,发明就真的那么难吗?不难,要当发明家,首先得学会发明方法。发明方法很多,今天学习基本方法-----主体附加法。

先讲个故事:摩托罗拉手机大家都知道,可你们知道70年前,摩托罗拉公司是生产什么的?收音机!但是销路很差,以致濒临破产,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把收音机安装在汽车上,结果大获成功,带收音机的汽车与原来的汽车相比,只多了一项新功能,可在当时,就成了新产品,新发明,吸引了无数的顾客。

故事讲完了,谁来根据故事讲出主体附加创造法的原理? 在一个主体上附加一个东西,产生一个新发明。生活中能做附加物的东西很多,例如:„„„

车下的一瓶花算不算车的附加物?(附加物与主体的关系)这个书包你能不能给他添加一个新的附加物?(合理)书包+()=()的书包 给你们三分钟时间,看你能想出几种新型书包?

同学们太聪明了,短短三分钟,你们就发明了这么多新型书包,你们已经朝着小发明家的方向前进了,想不想挑战自己的能力,做出更多的发明?

生活中,能够作为主体的东西很多,如:„„„,现在,只要求你写出3个能够作主体的东西,这是第一题。

作业2:写出3种可以作为附加物的物品。

作业3:把第一题的3个主体和第二题的3个附加物相互组合,看有没有新奇的东西产生。

带 的

我们在组合时可以直接把不合理的没有新颖性的物品去掉。如果你还有困难,我建议你修改一下你的组合: 1.改变附加物的数量(如:多色油笔)2.调换主体和附加物的位置(带手机的相机)3.增加更多不同的附加物(汽车附加物)展示你的创新组合

最后,请你选择一件你最喜欢的创新方案划出设计图(提出设计图要求)并取个好听的名字。

展示你的发明(实物投影)

好,同学们,上课时老师说保证你们每人至少有一项发明,成为小发明家,目标实现了吗?

篇6:科技教案

备课时间:3.2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冒汗”的原因,是与空气的温差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容易凝结在这个物体上。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面镜子的对比试验,探究出物体表面的水珠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探究物体表面的水珠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其它“冒汗”现象。教学准备:标有A、B记号的小镜子两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课件,出示“冒汗”的墙壁,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墙壁为什么会“冒汗”吗?

二、试验

1、先将A镜放在贴身口袋里,将B镜放在课桌上。然后对着B镜呵气,观察B镜镜面,你发现了什么? 2、15分钟后,把焐热了的A镜从口袋中取出,立即对着镜面呵气,你又发现了什么?再摸一摸A、B镜,感觉一下它们的温度。将两次试验现象填表。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拓展与交流

1、上学路上,我们常常见到路旁的草叶上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2、你观察到光滑的镜面、地面、墙面等出现“冒汗”的现象多是发生在什么季节呢?请你思考并分析为什么这些现象常常在这些季节里发生。

3、冬天里,你可以看见口中呼出的“白气”,夏天你拿着冰棍,也会看见冰棍周围有“白气”,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教学后记:

2、乒乓球“爬坡”的奥秘

备课时间:3月5日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乒乓球“爬坡”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乒乓球在斜坡低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和乒乓球在斜坡高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发现乒乓球“爬坡”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乒乓球“爬坡”的奥秘。教学难点:准确测量数据。活动过程:

一、在桌子上用毛衣针制作斜坡轨道。

在桌子的一端垫一块1.5厘米厚的橡皮擦,另一端垫一只约2.5厘米厚的文具盒。将两根毛衣针合拢处呈“V”字形状,搁在橡皮擦上,张开的一头最宽处要比一个兵乓球的直径稍许小一点点,搁在文具盒上,再用透明胶带将毛衣针固定。

二、实验

1、把“搭建”好的“斜坡轨道”平放在桌子上,将一个兵乓球放在轨道低端的适当位置,看看乒乓球是否会从轨道的低端朝高端“爬”去。

2、把轨道宽的一端搁在橡皮擦上(每一根毛衣针搁一块橡皮),窄的一端搁在文具盒上,乒乓球仍放在低端轨道上,看看乒乓球是否会“爬坡”。

三、研究

选取上述实验中乒乓球能“爬坡”的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仔细观察乒乓球“爬坡”时的现象,用刻度尺测出乒乓球在斜坡低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和乒乓球在斜坡高处时球底离桌面的距离。比较这两个数值,你就会发现乒乓球“爬坡”的奥秘。教学后记:

3、你能用纸盒烧水吗?

备课时间:3月12日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纸盒烧水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和观察纸盒烧水的现象,探索水在纸盒中有什么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物体燃烧的科学道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纸盒烧水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教学难点:理解纸盒烧水的道理。活动过程:

一、用旧挂历纸折叠成一个适中的方形纸盒。

二、把纸盒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然后往纸盒中加水。

三、用酒精灯给纸盒加热,先猜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在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四、拓展与交流

1、想一想,纸盒为什么能用来烧水,却不会被火烧坏?

2、用不同的纸张试试,看看是否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教学后记:

4、抓鱼手套

备课时间:3月15日 上课时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抓鱼手套中所使用的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使用抓鱼手套,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爱动手爱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抓鱼手套中所使用的摩擦力。教学难点:制作抓鱼手套。活动过程:

一、寻找手掌用力点

1、用毛笔蘸取稀释了的蓝墨水,均匀地涂抹在手掌上。

2、取一张白纸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将涂有蓝墨水的手掌放在白纸上,轻按一下,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掌印。这个掌印上颜色最深的地方即是手掌的用力点。

二、制作

1、在尼龙粘扣的背面,按照手印着力点的形状及大小,用铅笔画出裁剪图,然后将所有的图形剪下。

2、在剪下的尼龙粘扣光滑的一面,涂上强力胶,粘在塑胶手套上的对应位置,并放平压紧。过一段时间等胶水干了以后,就做成了抓鱼手套。

三、拓展与交流

1、试一下,如果将整副手套都粘上尼龙粘扣,是否效果更好?为什么?

篇7:六下 科技教案

活动准备:

剪刀、小刀、锥子、透明粘胶带、铁丝、吸管、大饮料瓶。活动方法:

①剪两个瓶底,分别在侧面开四个对称的槽(两个瓶底对合成转轮)。②在塑料片的中心剪出插接口。

③铁丝固定在转轮上,将转轮在大饮料瓶上架好。活动提示:

1水轮转动须带动铁丝轴转动。

2给水轮机转轴做一个连动装置,如:()米机、推磨机的等。

3找一找,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水轮机。调查了解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活动评价:

我的简易水轮机()

我调查水轮机的地方是(),我了解了()。

我自己设计制作的水轮机模型使用的是()转动,其做法是()

摩托车模型

活动准备:

瓦楞纸、厚纸板、弯头吸管、小饮料瓶、胶带芯、笔杆、笔帽、衣夹、塑料匙、彩笔、小刀、剪刀、砂纸。活动方法:

①把小饮料瓶去掉一半作为摩托车的油箱。

②用小刀把泡沫塑料削成摩托车座,用细砂纸打磨光滑。③用厚纸板剪贴成托板。④把油箱、车座粘牢在托板上。⑤用泡沫塑料和厚纸板制成仪表板。

⑥把2跟弯头吸管插入2块厚纸板孔中粘牢。把圆珠笔帽套在吸管上,吸管弯折,坐摩托车手把。

⑦制作摩托车发动机。把废5号电池、瓶盖、瓦楞纸在纸板上粘牢,并用胶把它粘在油箱下部的两边。

⑧把一个大粘胶带芯截断制成2个摩托车挡泥板,粘贴在2个胶带芯上,再粘贴半圈瓦楞纸,成为摩托车车轮。用小胶带芯做轮芯,用4根小木条粘接起来,成为前车轮。去掉弹簧的衣夹与车轮粘接,成为后车轮。

⑨将废水性笔芯与吸管连接起来,用胶粘牢,制成摩托车的排气管。⑩将各部位的零件组装成摩托车,配上一些装饰品,一辆漂亮的摩托车模型就制作完成了。活动评价:

制作的摩托车摆放在家中,家长夸我,我真高兴。()我还想用()制作摩托车模型。

电动小船

活动准备:

小刀、剪刀、锯条、砂纸、粘胶带、泡沫塑料。玩具电机、电池、电线、铁片、气门芯皮管、细铁丝。活动方法:

①在泡沫塑料块上画船体轮廓,用锯条或小刀切割成船体,表面砂平磨光。挖出船舱。②船舱后部用铁丝斜着穿孔到船尾的底部。取出铁丝,把废圆珠笔芯插入斜孔中作套管,用胶粘牢。

③用易拉罐或铁皮做螺旋桨,截一段铁丝做轴。

④截取一段自行车气门芯皮管套在电机的轴上,电机下垫一块泡沫塑料,粘牢。⑤螺旋桨轴插入套管,与电机的皮管对接。电池与电机用导线连接。活动提示:

1、可以用金属片做开关控制电机

2、可以安装船舵控制航线方向。

3、给船安装驾驶室和客舱使小船更漂亮。

4、想一想,怎样使小船跑得快、跑得直? 活动评价:

我的小船能在水中航线,我很高兴。()

我把小船的()做了改进,小船行驶更平衡。小船航线不直,应该对()调整。

石子棋

你想过用石子玩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玩几种石子棋游戏。制作方法:

活动一:制作棋子、棋盘

①选择纽扣大小的石子18粒(也可用螺帽等较重的物体),照图示的方法制成两种不同颜色的棋子。

②在两张边长大于12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分别画三种棋盘格(其中1张硬纸板正、反面都画)。

活动二:玩石子棋

(一)米字棋

每人拿3颗棋子摆放到自己底线交点上。双方通过直线或斜线移动棋子,每次只能移一步,当一方棋子移到对方底线交点上时,就判定获胜。还想玩吗?再给你介绍一种石子游戏

(二)九宫棋

每人手里拿3颗棋子,每次放一颗,每个小方格里只准放一颗棋子。一方的3颗棋子刚好放在一条线上(可以是一横线、一竖线或者一斜线)就算赢。下一盘由另一个小朋友先放棋子,再玩。如果放的棋子都不在一条线上,就轮流移动自己的棋子,每次移动一格,只准移到相邻的空格里,不准沿斜线移动,也不准移到有棋子的方格里去。一直移动到一位小朋友将3颗一起连成一条线为止。

(三)回字棋

①轮流将自己的9颗棋子放到图中直线的交叉点上,放完棋子后,只能沿直线将某一棋子移到相邻的交点上。

②如果有一位小朋友的3颗棋子在一条战线上(没有连线的三点不算),就将对方的棋子“吃掉”1颗,但不准“吃掉”已经在一条直线上的棋子时。只有当对方剩下的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棋子时,才准“吃掉”1颗。以后再出现3颗棋子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就再:吃掉“对方1颗棋子。

③谁的棋子被“吃“完,谁就输了。如果有一方的棋子无法移动,被”逼死“,也算输。资料:前面介绍的3种石子棋,都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智力游戏。石子棋,取材方便简单易行,只要找几颗石子画一个棋盘,两个小朋友就可以玩起来 活动提示:

1、可以用瓶盖、扣子等作棋子

2、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秘诀“吗?如果第二种要抢占中间的那个方格。第三种要尽可能占据”十字路口“。

3、你可以创造更多、更有趣的玩法。活动评价:

我的棋下得不错,很高兴。()

小喷泉

活动准备:

饮料瓶、软木塞、小玻璃瓶、吸管、细软管、塑料绳、橡皮泥、剪刀、锥子 导语:

谁往低处流,你能让水由下往上喷吗?动手做一个自动喷泉,研究水是怎样喷出来的。活动方法 参考方案一:

在饮料瓶的瓶盖上钻两个小孔,插入一根细长吸管做喷管,再插入一根可弯曲的吸管做吹气管。

参考方案二:

在饮料瓶的底部挖个洞,塞进软木塞;在瓶盖上锥一个小孔,插入一根可弯曲的吸管;将瓶子装满水,瓶颈和吸管埋入泥团里。当拔掉软木管时,喷嘴就开始喷水。

活动方案三:

找两个小瓶子,分别固定在塑料板的上方和下方。在橡皮瓶盖上插入进水管、连通管和喷水管、其中上面的瓶子装满水,下面的瓶子不装水,连号后放于一个较深的水槽内。

玩法:

往水槽内注水,当进水管没入水面下时,水槽里的喷水口就开始喷水。

活动提示:

1收集旧材料做一个简易喷泉。

2在较高的地方挂一个大饮料,接一根软管到低处的鱼缸或假山盆景里,做一个小喷泉。

3利用废旧材料,如饮料瓶、打吊针的细软管等自动喷泉。仔细观察、研究喷水口为什么能喷水?

活动评价:

我完成了()件作品,我的作品是用()材料制作的。我认为喷泉还可以这样做()我发现喷泉喷得高的原因是()

瓶中花园

活动准备:

透明大口瓶、大可乐瓶、小石子、碎木炭、泥土、小型植物

导语: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记事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也能够品尝西瓜、西红柿等通常是春夏季节才能吃到的水果和蔬菜。那么,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栽培这些植物的呢?

活动方法:

小草告诉你

将饮料平瓶身和纸盒子扣在草地上,每天观察小草的生长情况。一周后,瓶中的小草长得快还是瓶外的小草长得快?

花卉告诉你

将花卉籽种在两个较大的塑料瓶里,在瓶底挖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洞,其中一个瓶口盖上玻璃板,定期观察花卉的生长情况。一周后,那个瓶内的植物长得快?

活动评价

篇8:我国科技教案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科技竞争力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体系中成败与否的主导因素。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加快建设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

(一)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在科技进步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给出明确的概念和含义。李良寿在《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1]中提出, 科技创新体系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 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首先由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于1987年提出, 他认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层次结构合理, 体制、机制适应时代发展规律的崭新创新系统。是由国家和地方研究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和民间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组成的有序结构, 分别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不同的功能。政府和市场分别在资源配置、战略引导、政策调控、法制保证、文化环境和舆论建设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二)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战略经历的发展阶段。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中国科学院的成立, 政府和企业部门的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都相继建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完善的几个阶段:[2,3]

1.初步形成阶段 (1949~1977年) 。

这一阶段国家建立了各类科研机构, 并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 初步形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了国防安全需要, 这一阶段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更多倾向于军事方面, 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中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模式为“政府主导型”,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 按计划配置各类资源组织进行创新研发活动。

2.大力发展阶段 (1978~1995年) 。

本阶段主要是探索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 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这一时期的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 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 并引入竞争机制。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创新研发环节中;政府通过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 也吸引了更多的科研机构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之中, 从而使得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此外,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 (863计划)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 这都加速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

3.技术创新发展阶段 (1995~1998年) 。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这一时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作用凸显。大量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与此同时, 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府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逐步由科技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 转为出现了如国家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新的参加主体, 加快了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市场化。

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阶段 (1998年至今) 。

1997年中科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 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具体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1998年, 国务院通过了中科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 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 从此开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篇章。

(三)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问题。

目前, 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个主体支撑的创新体系。从总体上看,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 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并不适应。

国家层次上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真正可以解决技术与经济良好结合的机制还尚未建立, 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 科技成果、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2.产学研结合还有待加强。

首先, 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 消化吸收强度不足, 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其次, 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 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 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 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机制不完善。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计划是协调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机制和纽带, 这种方式有助于国家科技目标的实现, 但不利于创新系统各要素创新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的协调集成作用大大减弱, 而创新体系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市场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各要素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进行创新活动, 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机制并不完善, 导致创新体系的整体作用效果不佳。

二、科技奥运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贡献

“科技奥运”理念提出后,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研发体系,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自主创新人才, 突破了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 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构建了业主牵头、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

科技奥运在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既有与科技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协调, 同时还有大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科技奥运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整合资源、聚焦政策, 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保障了科技奥运建设的顺利进行。积极构建业主牵头、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 不仅可以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积极性, 提高研发效率, 满足大型活动的科技需求, 对于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型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 攻克核心技术难题, 提升了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已经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奥运建设实践表明, 它不仅有力支撑了奥运建设, 而且以科技奥运建设为契机, 突破了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 培养了一批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 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例如, 针对“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设结构新颖、体系多样、空间跨度大、钢材用量多等特点, 科技奥运建设攻克了钢结构吊装技术、超长钢筋混凝土技术、厚钢板焊接技术等先进技术, 使我国建筑业掌握了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施工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此外, 为了服务“绿色奥运”, 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北京奥运会进一步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这些核心技术难题的攻克, 对于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 科研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的锻炼和培养,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是我国产业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助推剂。

(三) 强化科研智力保障, 培养了一支素质高、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了一批素质高、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北京奥运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而我国在信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成为科技奥运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激光显示系统研究”、“高性能对地观测微小卫星技术与应用研究”、“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设”等信息领域重点项目的实施, 已初步形成一支在骨干网、大型网络的安全管理和产品研发、激光显示系统室外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攻关实力的技术队伍。

形成科学、高效的专家咨询队伍为“科技奥运”提供智力保障。围绕奥组委的需求, 已初步形成覆盖通信、场馆、交通、能源环保、安全、体育等多个专业领域, 拥有400多名专家组成的科技奥运专家咨询队伍。在确定TOP赞助商赞助领域时, 奥科委推荐的14名专家帮助国内企业分析优势, 为国内企业参与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奥运公园在规划B19号、建设11万伏地下变电站时, 有专家质疑该项目可能对周围的通讯信号造成强烈干扰, 应奥组委要求, 组织了8个单位的13名专家召开了四次论证会并进行了模拟测试, 给出了不造成干扰的结论, 并为变电站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成为奥组委的决策依据。

三、科技奥运实施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启示

科技奥运的顺利实施在科技体质改革、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 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我国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应加强产学研联合, 完善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一) 以科技奥运工作机制为借鉴,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在科技奥运实施过程中, 实现了政府部门参与协调,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新思路, 是我国进行科技体制创新的重要实践。其中, 多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高效推进的科技奥运建设工作机制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是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着力点。实施国家创新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不仅要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 而且要靠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 必须在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 真正使我国已有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变成创新优势。以科技奥运建设为契机, 及时总结其工作经验, 紧紧围绕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以及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整合资源、聚焦政策,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确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 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 发挥科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 建立重大创新项目协调机制, 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 定期发布信息, 沟通情况,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推进政府部门的工作整合, 加强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二) 借鉴科技奥运产学研合作方式,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奥运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突破各种科技研发难题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整合多方科技资源, 形成业主牵头、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而推动了相关技术成果的研究、转化及应用。这为国家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借鉴。例如, 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奥运景观照明的IPV6数字化网络控制系统”开发的业主单位, 负责项目整体的施工建设。为开发研究一套适合奥运景观灯光控制的数字化网络系统, 适应奥运工程建设的需要, 新奥公司联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开展科研攻关,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课题研究的成果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照明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先进的控制与管理功能发挥节约能源与延长光源使用寿命, 将带来直接的节能降耗经济效益;同时, IPV6数字化网络系统的建成, 将吸引大量设备商和运营商参与经营运作, 同时带动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 加强政府协调管理, 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奥运在赛事组织管理、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奥运基础设施、支撑“绿色奥运”、体育科技、奥运城市建设等领域产生强大的科技需求。科技部、北京市等“行动计划”及奥科委参与部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 动员组织了企业、高校与各类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 共同服务北京奥运建设, 围绕奥运科技需求广泛开展各项工作。科技部作为“行动计划”的主要牵头单位, 充分发挥其在全国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积极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参与科技奥运建设。同时, 科技部还在其管理的“863”、“科技攻关”等国家科技主体计划中, 资助了一批科技奥运重大攻关示范项目。北京市属单位积极组织调动所属科技资源, 通过搭建各类平台, 充分整合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 重点解决奥运工程建设、城市信息化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可见, 政府以需求为导向, 有效协调创新主体和各类资源间的关系是保障科技奥运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今后国家相关部门应以科技奥运的成功实施为借鉴, 加大对科技资源和重大项目的协调组织和管理力度, 更好地发挥产学研结合作用, 通过上下游产业关联、示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有效地加快技术渗透和成果产业化, 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良寿.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J].中国机电工业, 2006, 8:76~78

[2].陈立等编著.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同学年终聚餐通知范文下一篇:乌镇开发管理模式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