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2024-06-13

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共8篇)

篇1: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对于一些企业可能用不到的变化,本文没有涉及到)

主要变化点如下:

一、科目变化

(一)、资产类科目

1、将“原制度”中的“应收股息”科目重新拆分成“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科目。

2、增设“周转材料”科目,对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相应的“低值易耗品”科目取消;根据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

3、恢复了“原制度”中被取消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用以核算财产清查过程中的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原制度”规定小企业的存货盘盈冲减当期管理费用,盘亏或毁损的存货属于自然灾害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其他情况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新准则”对存货盘亏的处理与“原制度”一致,但规定将存货盘盈计入营业外收入,毁损的存货一律计入营业外支出。

“待处理产出损溢”科目下设两个二级科目“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分别对应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盘盈盘亏。

另外,要注意小企业财产损溢应当查明原因,年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待处理财产损益年末应无余额,同时月度最好也无余额,对报表的影响在月末也要注意。

4、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用于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类似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

5、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针对以后涉及到相关业务分几种情况分别来处理:(1)、低值易耗品和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对于原制度中的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在新准则中归类到“周转材料”科目核算。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等进行摊销。

采用一次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周转材料报废时,应按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

采用其他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周转材料——在用”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在库”科目;摊销时按应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周转材料报废时应补提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同时,按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并转销全部已提摊销额,借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在用”科目。

(2)预付保险费、经营租赁的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 预付上述款项时,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内的费用

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4)一次交纳数额较大、需分摊的印花税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5)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

6、取消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7、增加了“材料采购”科目以适用计划成本核算购买原材料记入材料采购,入库时转入原材料。

8、增加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划成本法下计划成本与实际购买价之间的差异。

9、将“现金”科目改称“库存现金”科目,“长期债权投资”科目名改为“长期债券投资”。

10、取消了“委托代销商品”科目。

11、增加“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及“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以适用于农业企业的核算。

(二)、负债类科目

1、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其他相关支出;

2、将“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设置“应交税费”科目,用以核算企业按税法等规定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费;

3、增加“应付利息”科目,取消了“预提费用”科目。将企业按月计提的付款期在一年以内的借款利息计入“应付利息”; 将短期借款利息按月根据借款本金和借款利率计提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有关原“预提费用”科目核算业务的处理具体见下:

(1)借款利息

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通过设置“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资产负债表日,应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借记“利息支出”、“在建工程”、“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贷记“应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吸收存款——利息调整”等科目。实际支付利息时,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预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租金和保险费

对于当期应负担的租金和保险费,也可以不进行预提,等到实际支付租金和保险费时,按支付的金额分别计入有关成本或损益类科目。

4、增加了“递延收益”科目,用以核算企业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小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2)收到用于补偿本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

5、取消了“待转资产价值”及“专项应付款”科目。

(三)、权益类科目

取消了“已归还投资”科目。

(四)、成本类科目

增加了“研发支出”、“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科目,其中“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科目主要应用于施工类、机械作业类企业。“研发支出“用来核算小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研发支出”下设两个二级科目,分别为“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注意月末“费用化支出”应结平,“资本化支出”余额反映月末小企业正在进行的无形资产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劳务成本”科目取消。

(五)、损益类科目

1、“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这样就包括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也包括其他业务收入的税金及税金附加。

2、取消了“补贴收入”科目,原计入补贴收入的计入“营业外收入”。

3、科目名称有一些小的改动,“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支出”改为“其他业务成本”,“所得税”改为“所得税费用”

4、取消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差错直接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不过个人认为还是增加“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比较好,查账也方便。

注: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级科目,但要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且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同时应注意对于增加科目对报表的影响,以免报表不平。

二、报表变化 小企业至少应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但在报表的附注中增加了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列示的项目,与税法存在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的说明,同时取消了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编制现金流量表,准则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了适当简化。

(一)、资产负债表项目

1、取消了“应收补贴款”、“待摊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预提费用”、“ 预计负债”、“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计入“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

2、取消了“递延所得税借项”项目。主要因小企业实行应付税款法,无递延所得税。

3、增加了“生产性生物资产”、“开发支出”项目。

4、“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项目;“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

5、“应付股利”拆分为“应付利息”、“应付利润”两项目。

6、对于非流动负债项目:取消了“专项应付款”,增加了“递延收益”,将“其他长期负债“改为“其他非流动负债”;属于超过1年期以上的预收账款的贷方余额应当在“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列示。

注意:

1、属于超过1年期以上的预付账款的借方余额应当在“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

2、由于存货中需列示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周转材料故在核算时要严格区分相关科目,以免混淆,导致报表错误。

(二)、利润表项目

1、主要变化为:对税费的明细及税务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明细进行了列示,“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要求列示相关具体税收项目,“销售费用”项目要求列示商品维修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管理费用”要求列示开办费、业务招待费、研究费用,“财务费用”项目要求列示“利息费用”,“营业外收入”要求列示政府补助,“营业外支出”要求列示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

2、利润表的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更改:“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合二为一,统称“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与“其他业务成本”也合并为“营业成本”项目。并将“投资收益”作为营业利润项目。

3、一些项目名称与科目对应进行了更改,“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所得税”改为“所得税费用”,与科目名称改换一样。

(三)、现金流量表 本处略

(四)、附注 见群资料《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帐务和财务报表》

三、其他变化

(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损失均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

(二)、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并明确指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在实际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长期债券投资不确认溢折价,支付的全部购买价款计入长期债券投资的成本;在债券存续期间内,按月根据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确认为投资收益;

(三)、明确规定了小企业的“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不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四)、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与所得税法规定更统一

(1)明确规定了小企业的“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不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2)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成本,包括竣工验收前应负担的专门借款利息。(3)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4)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的分期摊销;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

(五)、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计入营业外支出,这点跟企业会计准则不一样。

(六)、关于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1、小企业应该按照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2、小企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补交所得税时通过所得税科目来核算;

3、小企业按照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实际收到返回的企业所得税,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所得税”科目核算。

注:在“新准则”中,未对以上业务做出规范,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小企业一旦发生了这些在该准则中未做规范的交易和事项,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执行。

篇2: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与原基本会计准则相比,新基本准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整体结构的变化:原基本准则为十章,分别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以及附则等。新基本准则为十一章,除新增了第九章“会计计量”之外,将第二章的名称由“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2、修改了基本准则的目标。原基本准则的目标为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基本准则则将目标修改为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也就是说增加了“规范会计行为”.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旧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并未作明确的规定。新基本会计即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4、对会计的一般原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这不仅表现在基本准则章节名称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具体的内容上。新会计准则将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章节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基本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方面的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及谨慎性原则)。新基本准则则进行了补充与修改,将会计原则修改为8个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同时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原则”纳入基本原则的范畴,并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

5、对资产定义作了修改和调整。原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新准则则将资产界定为: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很明显,新准则强调了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且在表述上更为简洁。

6、调整了资产的分类及特征概括。原准则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六类,并对这六类资产进行了比较祥尽的定义与解释。新准则则删除了资产的具体分类,而交由相关的具体准则进行明确。除此之外,新准则对资产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强调资产具有三个特征: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7、新增了资产的确认条件。原准则仅对资产进行了定义,并未明确资产的确认条件。新准则则明确:资产不仅要满足资产的定义,而且还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唯其如此才可以确认为资产。如果仅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能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在附注中作相关的披露。

8、修改了负债的定义。原准则认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即为负债。新准则则明确: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9、删除了负债的分类,新增了负债的特征。原准则将负债分类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两类负债进行的详细的解释和定义。新准则删除了有关负债分类的内容,其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定。新准则特别了负债的三个特征: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这种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0、增加了的确认条件。原准则并未对负债的确认条件进行界定。新准则则规定某一交易或者事项能够确认为负债必须同时满足负债的定义和负债的两个条件: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11、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将所有者权益简单地界定为企业投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新准则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12、删除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原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分类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新准则删除了这些规定,并交由有关的具体准则进行规定。

13、对收入的定义进行了调整:原准则对收入的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新准则的定义则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强调了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14、新增了收入确认的条件。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入”,新准则修改为“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由原来的注重形式转变为注重实质。

15、调整了费用的概念界定。原准则所作的费用概念界定是:“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新准则强调了费用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将费用的概念界定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6、费用的分类及特征的调整与修改。原准则在对费用进行概念界定的同时还对费用进行了分类,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期间费用。新准则则取消了这种分类。

17、新增加了费用确认的条件。新准则规定,确认费用不仅要求有关事项满足费用的军政府,而且还须满足两个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且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18、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新准则规定企业计入损益、与所有者投入酱或者利润分配活动无关的、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这样也就使利润的计算公式有所改变: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篇3: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 会计合并方法的变化

目前国际上对于合并会计方法主要有两种: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 号———企业合并》规定: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公允价为基础,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为基础。由此可见, 新准则要求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合并分别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二) 合并会计报表基本理论的变化

新准则从现行的以“母公司理论”为合并基础转为以“经济主体理论”为合并基础, 对合并主体的所有股东一视同仁, 合并报表应反映所有股东的利益。

主要区别有四点:一是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理, 新准则包括在股东权益中, 在所有者权益项下单列一项“少数股东权益”;二是对少数股东收益的处理, 新准则规定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 此项变化不只是报表格式的变化, 与少数股东权益一样也是内涵的变化;三是对股东权益的计量方法不同, 新准则既然将少数股东权益也列入合并权益中, 因此, 对子公司所有的净资产均按公允价值计量;四是对集团内部未实现利润的处理, , 新准则规定全部予以抵销。

(三) 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

1.小规模子公司和特殊行业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新准则在确定合并范围时强调的是控制原则。按照控制的标准, 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 只有这样, 合并财务报表才能反映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新准则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易的抵销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上。

2.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因为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对另一方实施控制, 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 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 实际上母公司单方面是控制不了的, 合并进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 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 投资准则修订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按照成本法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首先要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为权益法核算, 调整母公司会计报表, 依据调整后的母公司会计报表和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在抵销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后进行编制。由此可见, 新会计准则体系下,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首先要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调整, 其后才能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五) 合并商誉后续处理的变化

合并商誉作为一项特殊资产, 反映合并方的投资成本与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的差额。目前世界各国对合并商誉的定义已达成共识, 但对其后续处理却有着不同的方法, 2006 年2 月15 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第二十三条规定: “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由此可见, 我国新准则将合并商誉由系统摊销法改为减值测试法, 采用了与国际会计潮流趋同的会计方法。

二、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

1.企业合并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适用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基本倾向于购买法, 即将企业合并交易看作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净资产的过程, 无论是国际准则还是美国准则, 均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外。而我国实务中出现的不少企业合并均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所以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原则上要求按照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采用购买法。

2.购买日的确定。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 购买日是指购买方实际取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 与IASB 对购买日的规定相同。而FASB规定: 购买日是指购买方实际取得被购买方资产和权益的日期。从我国《企业合并》准则对购买日的确定与美国不同可以看出, 我国采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有利于我国控制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3.负商誉的处理。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 购买方经复核后对于合并成本仍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 即负商誉) 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与IASB 对负商誉的规定一致。而FASB 规定: 负商誉先冲减除流动资产、递延税款等以外的其他资产, 如有剩余再计入当期损益。

4.商誉的减值测试。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 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首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金额, 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然后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 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确认减值损失。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减值的测试只有一个步骤。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减值的测试也只有一个步骤, 但是引入了“现金产出单元”的概念, 而非我国采用的资产组概念。美国FASB 对于商誉减值的测试则分为两个步骤。

三、结语

在过去的10年多时间中, 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逐步规范, 但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 企业会计行为还缺乏完善的会计准则进行指导。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从根本上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商誉处理等进行了规范, 同时, 为减少因公允价值使用引起的利润操纵以及合并形成的利润失真, 对合并损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关注;它既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也体现了我国的国情。当然, 检验一项准则的变革是否有效, 关键还在于考察企业的实际运用情况, 这就需要结合企业合并的会计理论, 分析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 对我国合并准则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企业并购业务的发展, 合并会计问题引起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等一系列准则, 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进行了新的规范。与原有规定相比, 新准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基本上参照了国际准则来制定, 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中国特色, 在部分内容上的规定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相关准则略有不同。下文主要从新旧差异和国际差异两个方面做一阐述。

关键词: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新旧差异,国际差异

参考文献

[1]聂林.合并会计报表的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9 (4) :149-152.

[2]余文山.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报表合并.时代经贸, 2006, 4 (48) :57-59.

[3]杨荣彦, 朱为绎.新《企业合并》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财会通讯, 2007, (4) :122-124.

[4]季晓云.新准则体系下企业合并会计的变革.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 (9) :41-43.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朱峰.商誉会计的模式重构.财会月刊, 2006, (7) .

篇4: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关键字】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核算差异;利润影响

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企业达到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状况,会计准则不断改善,所以新企业会计准则顺应而生,颁布并且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在数量、结构、内容上均发生较大的变化,会计准则的根本性改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还有就是造成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上,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性。那么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是什么?差异性对各方面利润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1、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以及对利润的影响

1.1、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在定义上的差异

企业新会计准则中不仅取消对单位价值的限制,而且在使用期限上,新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不同于企业旧会计准则“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规定,做出了更为精确表述“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在企业旧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有形资产的单位价值较高,规定使用年限超过一年。

1.2、企业初始计量的差异

在限制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方面的差异。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而言,入账价值是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来确定的,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被修改为,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資产的成本而言,除去协议或合同约定价值不允许后,固定资产成本应按照投资协议或合同约定的价值确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不仅对投资资产计量的法律形式,就是协议和合同的同时加以强调,更强调了固定资产的特点,即公允性,进而体现公正、依法、公平的原则。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规定方面的差异。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表明,关于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所取得的固定资产成本的计量,要依照企业新会计准则中的规定进行计量,这与企业旧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成本计量方面出入较大。

在关于接受盘盈的固定资产和捐赠的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差异。相对于企业旧会计准则而言,基于企业新会计准则的立法思想角度思考,新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对接受盘盈的固定资产和捐赠的固定资产的计量。因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基准是公允价值,所以没有必要再次对以上条款进行规定。

在“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差异。在企业旧会计准则中没有对“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计量进行涉及,但是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融资性质体现,也就是正常信用条件被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所超出,进而造成延期支付,固定资产成本的基础是购买价款的现值。对于购买价款的现值与实际支付的现款之间的金额差价,不仅要按照相关条款给予资本化,而且应该在信用期间注重计入当期的损失,这一规定不仅达到完善市场经济的效果,而且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渐实现国际化发展。

在确定固定资金成本时的差异。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表明,在确定固产资金成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对弃置费用因素的估计预测,实际上表明的是,确定固产资金成本的必要条件是考虑净残值。

1.3、企业后续计量的差异

后续计量差异体现在:折旧方面、后续支出方面、以及在计量减值准备上的差异。折旧方面,企业新会计准则中不同于就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从未对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什么时间开始计提折旧的约束条件进行规定,不同于企业旧会计准则:当日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当期损耗或者是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只对固定资产应该按照月计提折旧进行约束、规定;后续支出方面,企业新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与计入固定资金成本有关的后续支出内容,与企业旧会计准则中的第四条较为符合,均表示应当对固定资金成本进行计入,但是与旧会计准则第四条不吻合的是,新会计准则表示计入当期损益的时间是在发生时。

1.4、处置过程的差异

在处置过程差异方面,企业旧会计准则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规定,企业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确认条件有两点,一点是该固定资料处置不当或者是逾期使用不当,造成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第二点是固定资产处于一种处置状态。与此同时,企业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进而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以上的企业新会计准则加强了对固定资金的核算以及管理,具有操作实施方便的特点。

1.5、披露的差异

企业旧会计准则规定指出对有关固定资产的事项进行披露处理,比如已颓废或者是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折旧却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等,但是亲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对上面叙述的披露提出要求,却对用于担保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或当期确认的折旧费用的披露提出规定,进而保障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2、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体系

企业新会计准则包括三个部分: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企业新会计准则的纲领,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占有最重要的作用,由五条、十一章内容组合而成。基本准则是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思想,具体准则依据基本准则的法则规定,即基本准则引导具体准则。根据我国规定的下位法不得违背上位法的原则,也就是说,具体原则不得违背基本准则的精神、纲领。基本准则解释了会计核算的前提、要素、原则、以及会计计量属性等,说明了财务报告的结构、财务报告的定义、财务报告的三个基本报表等,指出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适应的范围、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以及准则体系的社会地位。

具体准则,上面提到,根据我国规定的下位法不得违背上位法的原则,即具体原则不得违背基本准则的精神、纲领,可以看出具体准则的制定是根据、参考基本准则进行制定的,它处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二层次。具体准则的目的是指导企业在各类经济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等方面的具体规范,在38个具体准则中,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占了22个,其余的16个是在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完善而成。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般业务准则、报告准则、以及对特殊行业制定的特定业务准则,其中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的是各类企业都大致可以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报告准则主要规范的是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报告类准则;而对特殊行业制定的特定业务准则规范的是特殊行业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

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二者制定的,针对基础准则和具体准则而言,对二者的补充说明,处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三层,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组成部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用指南的目的是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主要由主要业务的财务处理、会计准则解释、会计科目表组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处理企业业务过程中涉及的财务处理、会计科目等。

3、小结

综合全文,本文对关于固定资产核算,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详细的阐述,比如在定义、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处理过程以及披露等方面进行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差异的比较,可以使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增强,为债权人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可靠、详细的会计信息,保障决策者更优秀决策的做出;还对固定资产核算差异性对各方面利润的影響进行阐述,这些变化影响不仅是简单意义层次上的,更重要的是理念上有了本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使得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适当控制会计人员的自由权,进而采取措施较少对利润的负面影响,为决策者更好决定的做出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姚玉然.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核算差异及其对利润的影响[J].经济视野,2013,22 (13):129-130.

[2] 杨华.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的主要差异[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 45(11):66-67.

篇5: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探讨毕业论文

一、新旧基本准则的差异

新准则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修改。首先是对适用范围的修改,原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分编报财务报告”。其适用范围包括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其次是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治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分和社会公众等。

新准则对基本会计准则依据会计基本原则进行了修改,继续保存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夸大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原则。公允价值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质上是夸大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会计的真正创意有两点: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止观点向运动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二、新旧具体准则的差异

(一)新会计准则中增加的具体准则。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和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关于金融工具的四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由于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治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新会计准则与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共有五方面的差异:引进了金融工具的概念、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计价基础的不同、确认方面的差异和资产减值预备的差异。

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准则。我国一直没有对原保险合同制定准则,实务指导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准。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有如下特点:区分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增加预备充足性测试;区分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

石油自然气开采准则。这条准则是对我国现行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业务处理的描述。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矿区权益、井及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方法,原制度采用直线法,新准则引进产量法和年限均匀法。新准则答应提取弃置支出预备,并设置了“油气资产”、“累计折耗”和“油气资产减值预备”科目,同时取消了“地质成果”科目。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旧准则并没有将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准则之中。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采用本钱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方法。本钱模式的计量方法与原准则相同,但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不需要摊销或折旧,也不需计提减值预备,只需要在期末按公允价值对账面进行调整,将其差额直接计进当期损益。

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股份支付准则。这三条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中未曾规范或者没有具体规范的方面制定了更为严谨可行的操纵指南,填补了在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和期权激励行为的会计核算规范方面的空缺。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具体准则。

资产减值预备计提。新旧准则主要区别在: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在资产减值迹象判定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也更具有操纵性。并且新准则引进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夸大一旦使用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本钱价值的账务处理。同时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资产减值预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可谓是新旧准则中减值预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

债务重组方法。新旧准则最大的差异就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和债务重组收益将计进当期损益,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影响的是当期损益而不是权益。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突出清偿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条件和债权人终极让步的业务实质。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值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进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进合并范围。

所得税的影响。新旧准则的差异体现在:在计税基础上,旧准则夸大收进和用度与纳税收益和纳税扣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新准则则夸大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从余额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所得税确认上,旧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新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在减值确认计量上,旧准则没有递延税款借项计提减值预备的规定,而新准则则规定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计提减值预备,并在日后符合规定时可以转回。

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新旧准则的差异表现在: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并分期进行摊销,以调整投资收益,假如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以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本钱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确以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假如是小于的,则直接冲减保存收益。

篇6: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在会计法的统领下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共同组成的,即“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做法。其中,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原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作了原则性的定义和说明,从原准则的主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如基本前提、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部分会计核算原则等。具体准则主要对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至今共发布了16项。由于原准则所规定的内容只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革,原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1993年实施的13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突破了基本准则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基本准则的制定发布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李玉环,2005.1)。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级,“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楼继伟,2006.2)。新准则层级分明,互相衔接,避免了指导规范与具体规定、操作指南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使不同层级准则的具体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empirenews.page--]

三、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即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原准则并未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仅在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分不开的。以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起到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做为出资人,了解和评价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2)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empirenews.page--]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六、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均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这个术语,并对原准则中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善的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了修订:(1)突出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了负债的重复定义,将负债定义为一种“现实义务”。(3)理顺了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来源,其界定比原准则更加清晰明了。(4)明确了收入的本质内涵,新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扩大了费用的外延,新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利润中,而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二)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差异。

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由原准则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新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原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体现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今天,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已不再完全适应投资者内在的要求,因此,新准则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同时,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同时增进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

七、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差异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empirenews.page--] 总之,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7: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新准则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修改。首先是对适用范围的修改,原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其适用范围包括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其次是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新准则对基本会计准则依据会计基本原则进行了修改,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原则。公允价值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会计的真正创意有两点: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止观点向运动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二、新旧具体准则的差异

(一)新会计准则中增加的具体准则。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和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关于金融工具的四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新会计准则与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共有五方面的差异: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计价基础的不同、确认方面的差异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准则。我国一直没有对原保险合同制定准则,实务指导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准。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有如下特点:区分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增加准备充足性测试;区分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

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这条准则是对我国现行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业务处理的描述。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矿区权益、井及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方法,原制度采用直线法,新准则引入产量法和年限平均法。新准则允许提取弃置支出准备,并设置了“油气资产”、“累计折耗”和“油气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同时取消了“地质成果”科目。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旧准则并没有将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准则之中。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方法。成本模式的计量方法与原准则相同,但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不需要摊销或折旧,也不需计提减值准备,只需要在期末按公允价值对账面进行调整,将其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股份支付准则。这三条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中未曾规范或者没有详细规范的方面制定了更为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填补了在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和期权激励行为的会计核算规范方面的空白。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具体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新旧准则主要区别在: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也更具有操作性。并且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强调一旦使用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账务处理。同时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可谓是新旧准则中减值准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

债务重组方法。新旧准则最大的差异就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和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当期损益,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影响的是当期损益而不是权益。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值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所得税的影响。新旧准则的差异体现在:在计税基础上,旧准则强调收入和费用与纳税收益和纳税扣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新准则则强调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从余额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所得税确认上,旧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新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在减值确认计量上,旧准则没有递延税款借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而新准则则规定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计提减值准备,并在日后符合规定时可以转回。

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新旧准则的差异表现在: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并分期进行摊销,以调整投资收益,如果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确认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是小于的,则直接冲减留存收益。

篇8:浅探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会计准则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适应环境”, 主要有以下三个背景:

1、近年来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 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 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实行政企真正分离的同时, 却又需要对相关产业和领域加以除税收手段以外的扶持, 而旧会计准则由于制定时历史背景的局限未对上述事项进行规定, 因此, 迫切需要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来规范上述事项的核算。

2、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频繁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 (如银广厦、黎明股份、蓝田股份等) 以及股市波动问题, 部分暴露出会计规范不完善和准则既定原则广泛适用性问题。既定的法律规范存在的时滞性和主观性导致整个会计和审计行业公正性和真实性受到质疑。

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 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 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

二、新基本准则与旧基本准则的比较

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 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三、新会计具体准则与旧具体准则的比较

(一) 增加的旧会计准则中缺乏的部分

1、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和金融资产转移。

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 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新会计准则与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共有5方面的差异: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计价基础的不同、确认方面的差异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2、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

我国一直没有对原保险合同制定准则, 实务指导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准。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 新准则由如下特点:区分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增加准备充足性测试;区分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

3、石油天然气开采。

这条准则是对我国现行三大石油公司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业务处理的描述。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矿区权益、井及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方法, 原制度采用直线法, 新准则引入产量法和年限平均法。新准则允许提取弃置支出准备, 并设置了“油气资产”, “累计折耗”和“油气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同时取消了“地质成果”科目。

4、投资性房地产。

旧准则并没有将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 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准则之中。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方法。成本模式的计量方法与原准则相同, 但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 不需要摊销或折旧, 也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只需要在期末按公允价值对帐面进行调整, 将其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增加了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股份支付准则。

这三条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中未曾规范或者没有详细规范的方面制定了更为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填补了在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和期权激励行为的会计核算规范方面的空白。

(二) 在旧会计准则基础上发生突破性变革的新会计准则主要部分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 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 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 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也更具有操作性。并且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 强调一但使用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帐务处理。同时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可谓是新旧准则中减值准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

2、债务重组方法。

新旧准则最大的差异就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和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影响的是当期损益而不是权益。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

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 合并对价值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不代表公允价值, 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 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 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 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 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 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 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只要是持续经营的, 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4、所得税的影响。

在计税基础上, 旧准则强调收入和费用与纳税收益和纳税扣除之间的差异, 主要是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 新准则则强调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 从余额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所得税确认上, 旧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 核算所得税;新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在减值确认计量上, 旧准则没有递延税款借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 而新准则则规定在一定的情况下, 可计提减值准备, 并在日后符合规定时可以转回。

5、长期投资核算方法。

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 并分期进行摊销, 以调整投资收益, 如果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 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 确认为商誉, 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是小于的, 则直接冲减留存收益。

四、新会计准则较之旧会计准则更有如下的优点

1、新会计准则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 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内容完整”。新会计准则从三个方面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1)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强调按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 在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 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2)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处的具体商业环境。允许企业在不违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 根据所处的具体商业环境灵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 如可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帐准备, 可采取不同百分比进行计提, 以及采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等;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3) .新会计准则就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事项所可能引发的风险, 要求企业认真甄别, 将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确认为负债,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新会计准则还要求承担人在确认租赁引发的负债时, 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新会计准则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 内容上有所创新。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 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 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新型业务处理规定的空白。主要创新表现在:在涉及的领域上, 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或有但规定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的规定等等。在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内容上, 引入多项新的概念, 如: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 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中得到体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准则要求, 公司对应收和应付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计量。这使得拥有长期应收、应付款项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将这些长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这种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资金的占用成本, 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结构、产品赊销政策进行优化。在批露方法上也作出许多新的规定, 如: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准则要求,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 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 使治理层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 为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使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

3、新会计准则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准则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除极少数事项外, 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新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新会计标准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客观要求, 将实质重于形式列入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此外, 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入确认和完善财务报告体系等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一致。

五、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一)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明确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规范和统一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更进一步加强, 从而更好的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 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都做了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 填补了原来会计制度规范的很多空白点, 使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 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 我国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及会计改革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世人瞩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使全球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加快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我国更快的实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 促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由此我们看到,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新会计准则内容更多、更复杂, 信息披露更严格, 这样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较大提升,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也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资料, 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温蓓.浅谈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 10) :21~22.

[2]、王守山.会计基本准则修订的特点与意义[J].财会通讯, 2005 (, 9) :56.

[3]、胡思虎.新会计准则特点、意义和变化[J].理论月刊, 2006, (7) :142~144.

[4]、陈敏, 陈金艳.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及分析——基本准则[J].中国总会计师, 2006 (, 4) :56~57.

上一篇:孩子联合国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美丽小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