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

2024-06-17

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精选8篇)

篇1: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迁移

本文阐述了文化迁移种种表现及根源,还将讨论在英语学习和使用中文化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解决.

作 者:贾晓娟 钟蓓 作者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先入为主 文化迁移 根源 负面影响 解决

篇2: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

1.确立明确 具体 现实的教学目标 2.注意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在进行教学中,具体分析所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4.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篇3: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

由于我国初、高中的校内外语教育大多为英语学习, 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开始了解有关句法、词法的概念, 建立一套学习外语的方法。因此, 对于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英语、但日语是零起点的大学生来说, 日语学习中不仅受到来自母语汉语的迁移, 还有来自有着6年以上学习经历的英语的迁移影响。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 试着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以及文化差异的原因来分析汉语和英语对日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一、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汉语发音有四声 (包括轻声则为五声) , 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 被称为音节语 (syllable语言) 。而日语发音的基本单位是用平假名表示的一个一个的音拍, 因此日语被称为音拍语 (mora语言) 。日语的音调是音拍的高低位置, 每个单词都有音调, 表示几个拍节当中哪一拍高, 哪一拍低的高低位置, 叫做アクセント。我们在学习日语语音语调的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语调的干扰。

日语里每个汉字一般都会有两种读法, “音读”和“训读”。“音读”模仿汉字的读音, 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的读音来发音。但是, 这些汉字的发音和现代汉语中同一汉字的发音并不相同, 有的甚至相差很远。而我们看到日语汉字, 很容易按照汉语的发音去读, 这也是语音层面上来自汉语的负迁移之一。

英语短语和句子中, 打破原来的音节界限, 两个相连音节连读的现象非常自然, 如“thank you”、“get up”等。而日语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是独立的, 需要清晰读出每个音节, 随意延长、缩短假名的读音, 很可能改变整个词汇的意思。举一个例子:“夢”, 日语发音为“ゆめ”, 罗马字标注为“yume”, 汉语意思为“梦、梦想”的意思;如果将“yu”和“me”各延长一拍, 则成为“有名 (日语汉字) 、ゆうめい (日语假名) 、yuumei (罗马字) ”, 汉语意思为“有名的”, 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词汇。尤其是初学者, 经常发生这样的错误。

再有, 就是日语外来语的发音与英语原词有很大出入, 根据日语发音, 很难联想到原来的英语单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日语“五十音图”中的“ら”行发音。虽然其发音用罗马字标注写成“ra、ri、ru、re、ro”, 但其实日语中没有“r”的发音, 而是发成“l”的读音, 因此以“r”开头的英文单词, 都被发成了“l”, 如:“ロシア”, 罗马字标注为“roshia”, 而实际发音则为则接近于“劳西阿 (汉语谐音) ”, 很难联想到它的英语原词是“Russia”。本以为来自英语的外来语会比一般日语单词更容易记住, 可是它的日语发音反而增加了记忆的难度。

二、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来源于汉语, 因此其书写以及字义都与汉语的汉字相同, 这为中国学生学习日语提供了方便。但是, 因其很多是繁体字, 对于现在几乎从未接触过繁体字的大学生来说, 不论是认读还是书写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并且, 有些日语汉字与中文汉字很接近, 但笔画或是结构上存在很细微的差异, 比如:中文汉字“强”字, 在日语中写成“強”;中文汉字“步”字, 日语中下半部分是个“少”字, 写成“歩”;中文汉字“画”字, 中间的“田”字, 在日语中是个“由”字, 写成“画”, 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不留心就会出错。

另外, 日语中还存在一些汉字词汇, 与中文的汉语词汇书写相同, 但词义完全不一致。比如:日语词汇“怪我”, 中文意思是“受伤”, “丈夫”的中文意思是“结实”等。而更有趣的应该是日语词汇“娘”这个词了, 中文意思竟然是“女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初学日语时, 很多人以为日语中有很多汉字, 所以即使不会读, 意思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那么对于以上这样的例子, 则不仅仅是出错了, 甚至还会闹出笑话。

日语外来语中也有类似情况。日语是外来语比较发达的语言之一, 外来语词汇主要来源于欧美西方国家语言, 以片假名标记, 称为“カタカナ語”。这些外来语词汇融入日语中, 不仅读音发生了变化, 有时还根据需要, 被日本人加工成了“和制英语”。如:“レベル·アップ”, 按照发音还原成英语为“level up”, 实际英语应为“raise the level”;“スキー·マン”, 按照发音还原成英语为“ski man”, 实际英语应为“skier”, 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同感:与其将日语发音还原为英语后记忆单词, 不如直接记忆日语假名来得快。

三、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汉语和英语句子的主要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日语是“主语+宾语+谓语”。也是放在句子的最后。因此, 一个日语句子从第一个假名开始直至最后一个假名都要集中精力去听, 否则很难弄清楚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肯定、否定还是疑问。初学日语时每节课下来大脑都很累, 感到很不适应。

其次, 还有日语的主语省略现象。日语句子中, 特别是主语是第一、二人称或是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人或事, 经常省略主语。而对于学习外语时经常用英语思维的大学生来说, 要理解一个省略主语的日语句子, 有时需要花费一番周折。这也可以说是来自英语的负迁移之一。

四、文化差异带来的负迁移

各个民族因其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也是我们学好外语必须克服的难关之一。敬语就是日语学习中一大难关, 即使是日本人也不能很好地掌握。

日语敬语用于表达敬意, 表示说话者、说话对象、话中人物之间的社会阶级、亲疏等关系。日语具有完整的敬语体系, 分为尊敬语, 谦譲语、丁宁语、美化语等, 可以通过语法结构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日语的敬语被称为是“相对敬语”, 即对同一个人会根据情况和场合有时用敬语有时又不用敬语 (梁长岁[2009]) 。而现代汉语中没有敬语体系, 通过使用敬称等手段 (如“您”、“府上”等) 表达对对方的尊敬。而英语, 则不论对方是谁, 一律“一视同仁”。因而, 用母语或英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使用敬语, 需要跨越一定的障碍。

本文简要分析了“日语零起点”大学生学习日语时, 母语汉语和已经掌握的一门外语英语对日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 通过将日语与汉语和英语的对比, 排除负迁移影响因素, 探求有效的日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也将是笔者下一步将着手去研究的课题。

摘要: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对比了日语与汉语和英语的不同, 分析了“日语零起点”大学生学习日语时, 已有的母语和英语知识对日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影响, 以期排除负迁移影响因素, 探求有效的日语学习方法。

关键词:负迁移影响,音拍语,外来语,敬语

参考文献

[1]梁长岁.中日文化背景与语言表达不同[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5 (3) .

[2]陈梦然, 吴燮元.英日双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和教学策略[J].新西部, 2009, (8) .

篇4:浅析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

一、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体,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激活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但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该门课程的规律、特点和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和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

在讲授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教材中各知识点虽保持相对独立,但它们之间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因此,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通过运用学习迁移方法来掌握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正迁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往往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定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产生负迁移,从而影响或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迁移能力的同时,还要防止负迁移的发生。[e]

篇5:学习迁移与日常教学

成都市华建学校 莫晶

“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学校里最大的浪费是他不能运用他在校外所学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他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是学校的孤立;孤立于生活之外。”

——约翰·杜威

这样的孤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不愿面对的结果,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手捧《人是如何学习的》,我“柳暗花明”般寻求到了“灵丹妙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广泛的目标而提取信息——学习以某种形式向其他环境迁移。”;“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做好准备。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景等日常场景。”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跨越古今、包罗万象,涵盖着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这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每个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同一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或多或少地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去做到将知识不断转换和迁移,最终使学生灵活地迁移、组合知识,从而具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呢?

一、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内的知识往往具有相通性,很多知识也具有相似性,历史的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在已学过的本学科内进行知识迁移。这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找出规律。

比如,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其背景、过程及结果都可以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对比、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两国资产阶级的发生原因大致相同,其中根本的原因都是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其阶级力量与封建力量的对比会严重影响到革命的进程和结果。又如,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疆域辽阔的帝国,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蒙古族建立的帝国等,这些国家多存在时间不长、后被异族占领、文化中断,今天都已不复存在,这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中国历史,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我们的国家——中国仍存在,我们的思想文化仍一脉相承,为什么?分析其原因,可以产生许多思考。民族问题、地理问题、文化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等,甚至还可以延伸到秦始皇的改革。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尽管他是一位暴君,但他进行的改革,其意义是何等的伟大。

二、注意在不同学科间进行知识迁移。

著名的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的发现,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是往往有助于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科技成果有时来自迁移。”可见,学科间的知识迁移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迁移贯通和整合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四川?这里必须迁移到经济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在学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形势时,可以迁移到今天巴尔干局势,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等,为什么这个地方战乱多?这个问题的分析要延伸到地理环境、地域政治、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其实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地理、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的。再如介绍中国四大发明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可以借用马克思的一段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然后再列读鲁迅一段有趣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使学生的视角迁回到中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其次,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结合。知古以鉴今,这也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分析历史,找出规律,并用于研究今天社会与生活。在历史知识的迁移中,多关注我们今天的社会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便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我们无法割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思考,从而指导学生了解与研究我们今天的社会。

第三,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能导致知识迁移的环境。一个民主的气氛,教师亲切的教态,清晰的节奏,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鼓励使课堂、学生处于一种活动状态。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安排讨论、辩论,也可课外查找资料,甚至是写成专题,小论文,办成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师生也就都可以很轻松而和谐地交流,学生也能了解与研究我们今天的社会最终回到真实的世界。

生活,其实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实现教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引入课堂”,赋予学习具体情境,让孩子们解决具体的案例,进而迁移到类似案例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只有培养了能力,学会了学习,才不会被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所淘汰,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篇6: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

随着高考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在向“广”、“宽”、“综”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这对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就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学习迁移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克服学习的负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正迁移能力

从上述正迁移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应从充实和完善其认知结构着手,并及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迁移,从而形成正迁移能力。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体,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例如:在讲述“国家宏观调控”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链: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链内的正迁移,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而且还可迁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内容上,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2.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但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该门课程的规律、特点和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和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例如: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该框教材的安排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为它首先指出“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再指出“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最后进行本框题的小结。为此笔者作如下调整:先讲“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后讲“ 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最后进行小结。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正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有利于突出这个教学重点。同时还能起到分散“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一难点的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

在讲授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例如:在讲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教材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就设计:①货币是如何产生的?②金银为什么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启发学生思维,结论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金银在货币产生之前在自然界中就已存在,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由于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携带等天然的特性,使它们天然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优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货币与金银的辩证关系。

4.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思想政治》教材中各知识点虽保持相对独立,但它们之间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通过运用学习迁移方法来掌握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例如:商品和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和规则,民主和专政,国体和政体等都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防止学生学习负迁移的发生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往往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定势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导致产生负迁移,从而影响或干扰了新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正迁移能力的同时,还要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为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各种措施:

1.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中学政治课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的。因此,搞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必须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原理的精神实质和适用范围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的认知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理论飞跃到实践,以克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从而防止学习负迁移的产生。例如: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运用比较方法,提高辨误能力。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虽本质不同,但有其共同点,在教学中若忽视这些概念或原理之间的混同性、交错性干扰,势必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中要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识别真伪,并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理由。例如:现象和规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等,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判断、评价和矫正,从而提高辨别能力,防止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学习的负迁移。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

思维有多种形式,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正向和负向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形成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解题过程中不能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在类似旧问题的解题模式上,生搬已掌握的解题模式去解题,致使形成思维定势,产生干扰,得出错误的解答。例如:某储户在银行开设零存整取账户,每月定期存入500元,存期一年,当时零存整取的年利率为1.98%。该储户到期时可支取现金多少元有的同学思维定势,按照公式:年利息=年本金×年利率×存期,得出利息为500×12 ×1.98%×1=118.80(元),本息共计6118.80元。而忽视了该储种是零存整取,每月的本金相同,但每月存款的存期是不同的。因此,月利息应等于本金×月利率×存期,这样年利息=500×(1.98%×1/12)×12+500×(1.98%×1/12)×11+……+500×(1.98%×1/12)×1=500×1.98%×6.5=64.35(元),故到期时可支取的现金为6064.35元。

篇7: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

浅谈学习迁移理论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知识间的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将“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应用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认为:大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这门课程的良好方法之一是学会应用学习迁移,教师应该积极促成学生学会学习迁移,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这样不仅对本门课程,就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会形成积极的迁移作用,从而整体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 者:马保连 作者单位:长治医学院药学系,山西长治,046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迁移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 教学方法

篇8:学习迁移与学生学习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实际应用

学习动机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很重要, 而且在决定学生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多少知识方面同样重要。 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如果缺少对英语学习的动机, 学习者就会变得很被动, 学习效率不高, 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以看出,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内部动机。 所以, 教育者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者通过积极的自我期望的培养引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 同时教育者要运用积极的期望培养学生的自我积极期望, 寄予学生真诚、适度、实际并且具体的期望。

2.注重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正确利用奖励机制。

注意适当的频率和时机, 指向要正确且具体, 方式内容要得当, 奖励程度要与贡献度相当, 并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荣誉感, 把学生良好的学习成果与获得的外在尊重结合起来。 心理学家说过, 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 因此我们不难想到,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他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肯定自己。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信心, 才能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积极的归因引导。

归因既会影响对目前学习结果的解释, 又会对将来的学习行为造成影响, 我们所说的归因引导就是教育者合理引导学生对学校消极事件进行更加适应的归因分析的、 类似于治疗的过程。 就好比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但是英语成绩并没长进, 这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这时教育者需要告诉学生把失败依据学生个性或事件性质归结于不同原因, 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信心及热情的培养。

4.依据学习难度, 合理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为我们揭示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图一)

要点包括:

(1)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激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2)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 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 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 难度较大的任务指标高, 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在英语学习中, 我们切忌急于求成, 语言学习的过程一直都是积累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可以仅凭一时兴起, 然后去学习英语, 学了几天见效不大, 兴趣也被消磨殆尽, 于是回到之前的状态。 学习动机水平要适当, 给自己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再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激发学习热情。

二、学习迁移的促成与实际应用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结果扩张或类化的现象,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是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等领域内部, 还发生在这些学习的领域之间, 是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中“影响”有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个含义。

在英语学习中, 可以利用迁移的思想促进我们的学习。 触类旁通原理在我们翻译过程中就可以体现。 在一个词汇的引导下, 我们可以联想到多个近义词或反义词, 对不同情境下不同类词语的使用斟酌把握。 即使遇到生词, 我们也能通过一些“ 共性” 来猜测一二。 学习了 “unilateral” ( 单边的) , “bilateral” (双边的) , “trilateral” (三边的) , “multilateral” (多边的) , 就能知道“uni-”前缀的意思是“独一的、单项的”, “bil-”前缀是“两者的、双方的”, “tri-”的意思是“三面的、三方的”, 而“multi-”前缀的意思为“多边的, 多方的”。 这样学习, 会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极大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更有利于将来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所以我们要掌握英语学习中促成迁移发生的有效方法。

1.建立积极迁移的心向定式。

定式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 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式实际上是关于活动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经验, 往往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或线索。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正确利用定式促进我们的学习, 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师要预见到定式的消极影响, 利用积极的定式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课题的方法, 同时要变化课题, 有意识地进行提示和分化, 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防止定式的负迁移影响。

2.促进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学生对学得的知识经验进行了概括, 就能反映同类事物问题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的联系, 对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就越深刻, 就越能解释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新问题的本质, 并且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相反, 如果已有知识经验泛化水平低, 新课题就难于纳入已有经验中,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迁移就越困难。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和明确的思维组织性、高度灵活性, 善于抓住文章或题干中的特点, 将问题进行归类,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加深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迁移的积极发生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解和巩固的基础之上。 学习还没有达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相当牢固的程度, 头脑中会缺乏可利用、可辨别的认知结构, 难于同化或接纳新的知识, 不利于学习的迁移。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英语中基础知识掌握熟练且准确, 时常复习并从中总结经验规律。

4.教育者应依据迁移规律合理组织教学。

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导, 首先要有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 即发挥先行的组织作用。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每个课文单元的具体学习计划与进度, 这样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学习任务, 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运用教学媒体将英语语言中抽象的事物展现出来, 创设与实际应用情境相类似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授学习策略, 提高迁移意识, 引导学生灵活而巧妙地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实现从所学知识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

参考文献

[1]陈小菊.兴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13) .

[2]樊彩霞, 姬建峰.教育心理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Barbara L.Mc Cmbs.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2.

[4]孙宗广.论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

上一篇:高中毕业生留言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上体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