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的质量管理

2024-06-18

论企业的质量管理(精选6篇)

篇1:论企业的质量管理

论企业的危机管理

摘要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诸多的危机,不同性质的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危机,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危机带来的危害,就必须要妥善处理各种面临的危机。本文分析了危机的概念、特性和种类,并针对企业普遍面临的危机,提出了要进行危机管理,并有效地进行预防、化解、解决,完成整个危机管理。

关键词

企业 危机管理 分类 危机处理

目 录

1.危机概述.........................................................1

1.1什么是危机..................................................1 1.2企业危机的种类..............................................2 1.3危机产生的原因..............................................2 2.危机管理概述.....................................................3

2.1什么是危机管理..............................................3 2.2危机管理的过程..............................................3 3.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几点建议:.....................................4

3.1敏捷反应,全面了解信息......................................4 3.2积极发挥员工的团结协力作用..................................4 3.3危机管理过程应注重交流和沟通................................5 3.4以顾客利益为重..............................................5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5 4.结论.............................................................6 5.参考文献.........................................................6

论企业的危机管理

前 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并时时刻刻都蕴藏着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危机管理已经不再是一个时新的话题,而是在几乎所有的企业中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危机管理已经显得日益重要。笔者看来,所谓的危机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为了针对自身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境,采集、分析所有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措施制订、问题处理、自我总结的一个全过程。

1.危机概述

1.1什么是危机

所谓危机,是指事物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危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阶段性、不确定性、时间的紧迫性、两重性。

阶段性:是指企业面临的危机包含了意外、灾难的发声,或者与产品有关的失败等。大多数企业都是在企业危机没有浮上台面之前,没有出现过任何征兆,因此,根据笔者的分析,危机的爆发一般都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不确定性:这是指危机的出现与否往往无法掌控,只有加强平日危机处理的演练与计划,才能降低企业危机的不确定性给带来的影响,并帮助企业内其他人员积极面对危机的出现。

时间的紧迫性:这是指危机是一种突发性事件,企业危机的降临往往很突然,决策者必须针对突然来临的危机进行快速处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这也是企业管理者所必须注意的重点事项。

对于危机的两重性:是指危机具有积极地一面,也具有消极的一面。提到危机,我们很容易就认为危机是有害无益的,所谓逆境中前进,因此,危机在某些时候也可以成为一种唤醒人的警钟,也就是是我们时常提到的危机意识、危机感,正是这个道理。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危机事件不断浮现,如三鹿奶粉事件、阜阳奶粉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光明牛奶危机事件等。这些危机事件充分说明,在现代社会

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之下,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可能因为自身的产品的质量、价格、信息、财务等带来的种种危机。

1.2企业危机的种类

危机也蕴含着事物发展和失败,改变和毁灭,收益和损失,所谓企业危机,是指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形象和声誉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件和事故,在企业中,危机一般有价格危机、促销危机、产品危机。根据危机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的危机并不一定是失败或危害,也可以是一种特殊的财富,通过危机,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具体来说,危机种类包括以下几种:

产品危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了质量或性能发面的问题或缺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产品危机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进行投诉,产品销路出现问题,导致企业存货的积压。

市场危机:市场危机可能会由多种因素造成,比如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企业的竞争对手营销能力加强,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下降等等,这些也会导致企业危机的发生,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很可能会造成企业的竞争力的迅速下降,甚至被迫退出市场。

管理危机: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体制、债务、购并、投资、供应或人事行政等管理方面的原因导致最终危及的产生。如果不针对管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就会陷入混乱的处境。

媒体危机:所谓“防火防盗防记者”,企业因为媒体的曝光或者媒体的报道,导致企业的美誉或形象遭受严重损害,从而发生危机。三鹿奶粉事件,因为媒体的曝光,最终走向破产,当然,这与三鹿的产品危机也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

法律或政策危机:企业遭遇到法律上或政策调整所带来的障碍,也会导致企业危机的发生。

1.3危机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买方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迫使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其他认为或自然的突发性事件。

尽管企业危机在我国频频发生,近几年也出过几次较大的企业危机事件,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处理危机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危机意识和管理能力并不

强。经常是在危机发生时非常重视,并且能够做到不遗余力处理危机,但是危机一旦结束却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2.危机管理概述

2.1什么是危机管理

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是指在为了对危机进行预防、转化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主动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企业摆脱困境,避免或减少企业的财产损失,并有效地将危机化解为转机。

2.2危机管理的过程

企业对危机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危机的事前管理、危机的事中管理,以及危机的事后管理。

危机的事前管理:是指企业在危机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危机进行管理,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严格企业各项规则、规程,查遗补阙;监测和预控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征兆,建立预警机制;在员工中全面树立危机意识,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拥有决策权的危机管理小组;针对企业自身和其他企业曾发生过的危机制订具体的危机管理计划,确立恰当的保障机制;培训员工和危机管理人员,为危机的爆发做好人力准备等。①

危机的事中管理:危机已经冲破各道预防防线而爆发。此时,企业应在极短的时间内扭转被动局面: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把握关键信息,准确确认危机的种类、爆发的根源;明了公众的感觉和看法;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以便对症下药,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策,组织和分配企业既有资源,充分调动危机管理人员的主动性,控制危机事态发展,减弱危机破坏力,促使危机得到最终解决的同时,尽可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持续进行,以及根据危机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契机,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危机事后管理:危机在经由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两个阶段,得到最终解决后,其管理的全过程并没有就此而终结。企业在危机事件得以解决之时,首先,应采取措施消除危机给企业物质财产,以及受害者的人身和心理造成的消极后果和影 ①张聪群,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探讨,现代企业,2002.3,p10-11

响;其次,应尽快恢复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活动;最后,应以实际行动维护公众利益,不断修复和发展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恢复和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美誉度。②

此外,企业还应对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在对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危机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详细列出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综合归类,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逐步完善既有的危机计划和企业的各项危机准备工作。同时,还应将危机事件及其处理过程做成案例,用以教育全体员工,增强组织的免疫功能,预防和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这也可看做危机的事后管理阶段。

3.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笔者对企业的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企业在遇到危机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策略:

3.1敏捷反应,全面了解信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来临,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波及到了整个世界,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危机管理,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具备快速的反应速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介入危机,并采取措施应对已经发生的危机,做到减少甚至扭转危机对本企业带来的危害和冲击。与此同时,企业危机管理者应该积极主动,在危机发生之后,不要轻易回避,更不可被动性地应付,而是勇于面对已经发生的危机,有效掌控整个局势,切不可急于追究责任而任凭事态发展。

对此,笔者认为,企业危机管理者应该建立并适时启动企业的危机管理应急机制,有序、果断、冷静处理危机,以便统一协调整个企业,统一行动和步骤,不可失真、失序、失控,否则局势恶化,造成更大的混乱。

3.2积极发挥员工的团结协力作用

员工在单位的运营过程中,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面对企业的危机管理,也是一样的地位。在危机管理中,应该让员工参与危机的处 ②张聪群,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探讨,现代企业,2002.3,p10-11

理,以减轻企业震荡,更能够发挥其宣传作用,只有内外一致,才能真正解决企业的内外压力。在危机面前,只有积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做到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3.3危机管理过程应注重交流和沟通

真实性原则是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在企业的危机爆发之后,企业必须主动向公众讲明事实的全部真相,不可采取遮遮掩掩,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躲避的结果,反而会增加公众的好奇心,甚至引起反感和一系列不良反应,延长危机影响的时间,不利于控制危机局面。

因此,尽管媒体也是企业危机的一个方面,但是也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向公众说明真相,才有机会将危及转化为转机。

3.4以顾客利益为重

危机的到来,意味着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考验,也是企业证明自身是否真正付诸实施行动之时。关于“诚信为本”“顾客是上帝”,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危机这个舞台上,消费者能看到企业的真正行动。

因此,面临危机到来的情况,企业危机管理者应该时刻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有必要的时候采取退换货等方式来安抚顾客,重新树立起企业具有责任感的形象。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建立危机预警系统非常重要,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捕捉企业危机征兆,有利于企业及时对出现的危机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因此,企业应该从容应对危机,未雨绸缪,建立起一套预防危机、处理危机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企业可以专门组建一个危机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由高专业素质和较高领导职位的人士组成,专门审核或指定危机处理方案,并清理危机险情。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能够及时有效地遏制,以减少危机对品牌乃至整个企业的造成危害。

另一方面,建立一个准确的、高度灵敏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为处 5

理各种潜在危机制定对策方案,尽可能确保危机不再发生。

企业应积极建立品牌自我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③

4.结论

笔者认为,危机不可避免,但是可以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危机,应积极处理危机的全过程并进行系统检查,企业应该将每一次的危机处理进行一个详细的被忘记录,了解每一次危机的来源及危机的处理,做好“亡羊补牢”工作,此外,企业也要善于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危机处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如果对企业存在的负面效应处理得当,能为企业重新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名誉。

所谓的危机并不意味着失败,危机也同样孕育着生机和转机。因此,危机管理作为一门艺术,也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规划。企业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应将危机管理放置于重要位置,妥善处理各种危机,才能将危机转化为商机。

5.参考文献

[1] 张聪群,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探讨,现代企业,2002.3,p10-11 [2] Sophie Chalmers,Director,June 1998,Vol.51 No.11,p44 [3] 苏金明,统计软件 SPSS12.0 for Windows 应用及开发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306 [4] Barton.L,Crisis in Organizations: Manag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the Heat of Chaos,Cincinnati,Ohio: The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93 [5] 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P245 [6] Robert B.Irvine,What’s a Crisis,Anyway? Midyear Special Issue,1997.7 [7] 陈铭政,传播媒体危机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为例[M],台湾大业

③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P245

大学,2005 [8] 何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商业时代,1998.5,p29-31 [9] 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p6-11 [10] 魏加宁,危机与危机管理,管理世界,1994.6,p55-59 [11] 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7

篇2:论企业的质量管理

摘要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有句名言:“生活处于质量堤坝后面”(life behind the quality dikes)。质量正像黄河大堤一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幸福,而一旦质量的大堤出现问题,它同样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所以,企业有责任实施质量管理活动,建立健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和认证的全面质量管理(TQM)体系,严格把好质量关,共同维护质量大堤的安全。

关键词:毒奶粉、地沟油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族标准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大潮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当今市场环境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因为,一方面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损害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等等。另一方面,以前价格被认为是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现在情况已有了很大变化。很多用户现在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并且宁愿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在今天,质量稳定的高质量产品会比质量不稳定的低质量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较好的质量也会给生产厂商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高质量产品的定价可以比相对来说质量较低产品的定价高一些。另外,高质量也可以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也就意味着公司利润的增加。所以说质量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食品行业的大型企业出现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情,以及地沟油事件,众所周知,一个是国内最大奶粉制造商之一,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全中国第一;地沟油一般包括潲水油、煎炸废油、食品及相关企业产生的废弃油脂等。地沟油是一个泛指概念,是对各

类劣质油的通称,也有人将它分为三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地沟油)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 工而提炼出的油(潲水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这些知名的、消费者信得过的大型企业竟然能做出在生产人们要食用的食品中添加对人体有毒的化学物质,这岂能不让广大消费者对他们的行径恨之入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质量管理缺失和对大众生命忽视的行为就该得到应有而严厉的惩罚!不管是之前倒下的“三鹿”还是正在面临危机的“双汇”,都是“中国企业500强”之

一、行业龙头,也都是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对当地经济乃至行业版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品牌之创立、发扬光大绝非易事,可一旦丑闻缠身,名声扫地,即便不会万劫不复,至少也得褪掉三层皮——“三鹿”最终破产,被三元收购;无论企业发展到何种程度都要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食品企业更加应该如此,因为食品企业不仅仅生产的是供消费者食用的食品,更是在生产健康,让每个国民都健健康康才能发展一切!企业只有严格执行全面质量管理才能做到质优,才能成为市场的主导!

“三鹿”毒奶粉事件给人启示良多,有些苦涩有些激愤有些思虑。

启示之一:企业应对危机事件能力差水平低!事情出来了,无论怎么说,加工企业难辞其咎,因为企业有应该有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原奶问题入厂之初就会水落石出,有问题的原奶要拒绝入厂,并要报告食品监管等部门依法处理。孩子吃奶粉吃出结石甚至丢掉性命,企业老总之流却振振有词地说“自己和企业是清白的”,真是没有良知,真是厚颜。在发达国家在法治社会,这种企业这种老总只有倒闭破产只有锒铛入狱„„事情出来了,企业应该正视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悔过自新,庶几可以取得公众谅解、顾客回头。百般辩解有何用?拿奶农说事简直就是倾轧弱势群体。不排除有个别奶农利欲熏心利令智昏做出伤天害理之举,但是生产加工方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在消费终端才发现这个问题。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三鹿”势必殃及“池鱼”,其他奶粉甚至其他食品的公信度、市场占有率等都会受到影响。也许,庆父不死,鲁难不已。食品领域乃至其他域不能有毒产品方面的火凤凰会更好。

启示二:民以食为天,何来管“天”?现在,从田间到餐桌,多家单位管食品,有利争着管,无利无人管。建议国家成立专司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明确落实各环节各领域的职责,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同时加大征信建设,加大对食品领域违法乱纪犯罪现象的打击力度,如要使违法者付出惨重代价,不但破产而且还要承担其他责任。官问官责,民还要依法问责企业、部门等,现在突发事件浮出水面后官问官责取代其他问责的主导型处理方式欠妥。官民有别,各司其职,各有其责,各负其责。现在的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如透支员工、环境等,这是缺乏内在竞争动力的真实表现。一个对社

会没有牵挂对大好河山无情对员工无义的企业,再大再强也是暂时的最终也是恐龙式的经济动物,在环保至上人性张扬民权勃兴的今天,只会渐行渐退以至于无影无踪。

启示三:食品问题不容忽视!在老百姓近年来的印象中,问题食品可以开出一个大清单,相关的有苏丹红、毒月饼、多宝鱼、瘦肉精、二恶英、吊白块、毒大米等。看了你会大吃一惊,你会认为只有农耕文明时代的食品才是无污染的。而哪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也会让人疑窦丛生,真是只有

彻查严查常查狠查,才能保证大家食用安全。不妨将举国体制的优势付诸实践于食品安全方面监管方面。再说三聚氰胺是一种很常见的塑料化工原料,其分子显著特点就是含氮原子很多,人们常以“氮原子含量来推测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便经常被不法分子利用添加以节省成本、提高食品“氮含量”。所以,三聚氰胺还可能依附于藏身于他处,不可不察啊!跳出“三鹿”看问题,食品安全路漫漫其修远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

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以顾客为中心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

位。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3.持续改进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及实践 :

1.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成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2.人的因素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是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3.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

4.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质量的精神支柱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当今,企业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企业文化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地位愈来愈加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欧美许多知名企业家一致认为,不断提升现代企业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实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提升产品质量,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

篇3:论企业的危机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一个企业要创立、生存并发展下去殊非易事。这取决于两大类因素:一类因素是正面的、有利于企业的因素, 如拥有具有相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完善而又合适的有效管理;天时地利人和等机遇。另一类是负面的、不利于企业的因素, 如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不善;企业对面临的风险、突发事故、事件的危机管理不当等。这类因素的处理就涉及到企业的危机管理。这两类因素都是企业创立、生存、发展所必需拥有或者必须正确应对和处理好的。其实,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互为镜象的, 做得好则可成为企业成功的有利因素, 反之则可以演变成危机。如拥有核心竞争力, 可使企业获得相对竞争优势, 获得市场垄断地位, 从而获得稳定足够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以支撑企业生存发展下去;反之则可能因销售困难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又如企业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并长期坚持, 则容易获得成功;反之则可能因没有战略或战略错误而使企业出现危机陷入困境。这也提示, 企业应对危机之道,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首先要把事情做正确、做好。

一、基本概念

企业危机管理已有较多的文献, 但至今尚未形成有关危机的统一、明晰的相关概念。这对危机管理研究是不利的。本文认为, 危机是指危险、风险、事故、事件已经发生或爆发, 致使企业处于一种非常危急的状态, 企业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手段断然予以处理应对, 否则有可能导致企业解体。

1、危险

危险是指和企业相关的自然灾害。它和企业的业务性质有关, 如道路结冰, 对于交通运输业、快递业等可能就会形成危险, 这些企业就必须予以注意。但对于金融企业则不成为其危险。

2、风险

风险是与企业从事的业务性质密切相关的危险、不确定性或企业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它的特点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 是潜在的、固有的、可以预见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业风险, 包括企业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 如从事海上石油勘探, 那么可能发生漏油就是行业风险;国家开征新的房地产税也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行业政策性风险。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 如管理问题、人事问题、财务问题、品牌战略问题、技术问题、供应链问题、投资新项目风险等等。

3、事故

事故一般是发生于企业内部操作层面上的, 因误操作而使意外发生。事故发生的概率可事先评估, 但其发生时机却是无法预料的。事故刚发生时通常是个案的、局部的, 但如处置不当则可能蔓延而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事件

事件一般是来自外部的, 与企业的业务性质联系不太紧密, 具有宏观性, 发生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如2008年所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于中国出口企业的冲击、2011年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对于东京电力公司来说就是突发事件, 而不是事故 (当然, 这之前东京电力就已存在一些风险和事故) 。

通过对以上概念的详细定义, 可以将导致企业危机发生的原因大体上分为两种, 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企业自身内部相对可控的风险、事故因素, 外因是企业外部环境相对不可控的危险、事件因素。不难注意到,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 同类企业中有的发展良好, 有的却濒临破产。这说明外因显然不是企业危机的决定性原因, 内因才是企业危机的本质来源, 外部灾难事件只是导致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那些发展良好的企业正是自身有着优异的组织建设和风险管控, 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也能应对有序、安然度过危机。而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则是自身不注意组织建设和风险管控, 企业风险越积越大, 那么在外部突发事件发生时, 其危机一触即发。导致企业危机爆发的具体危险、风险、事故、事件是千差万别的, 如果只为危机的表面原因所迷惑, 而没有洞悉其本质原因, 那么对于危机的管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捉襟见肘。因此, 只有对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和形成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危机。

二、危机的形成机理

古语有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企业危机也不是一下形成的, 是在企业内在问题和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下, 经过量变到质变而形成的。本文认为, 企业时刻处在各种风险中, 只是风险处在运营安全线以内, 而如果企业自身不注意风险控制, 管理不妥、处置不当, 使得风险不断积累超出了安全线之外, 则将陷企业于隐性危机之中, 此时若企业再不注意危机管理, 将危机扼杀于摇篮中, 转危为安, 则可能弱不禁风, 一经外部灾难性事件触发, 企业危机开始爆发, 由隐性危机转为显性危机, 其经营运作将受到巨大的威胁。企业危机的形成机理具体如图1所示。

这里将企业的危机划分为隐性危机和显性危机状态, 是为了让企业清楚自己的状态,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在隐性危机状态下, 危机潜伏, 企业表面上看似没有危机, 但却处处需要对危机进行监测和防范。而在显性危机状态下, 企业形象和利益严重受损, 甚至威胁到企业生存, 此时企业必须采取比隐性危机管理更强有力的措施, 可以暂时抛开成本约束, 动用一切资源, 快速出击, 拯救企业于危难之中。从图1中危机的形成机理可看到危机的发展一般分为4个时期。

1、潜伏期

天下事, 常成于未成之时, 败于未败之际。危机也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说危机是突发的、难以预测的, 那么导致危机爆发之前的危险、风险、事故、事件却往往是有征兆的, 大多可以预见的, 此时企业已处于隐性危机状态, 表面看似正常经营, 内部却危机四伏。

2、爆发期

危机的爆发期就是企业缺乏危机意识, 对于潜伏的危险、风险、事故、事件长期忽视, 或心存侥幸, 又没有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去及时监测和处理, 以至于累积到一定程度, 出现触发因素而致危机爆发, 企业危机由隐性危机转为显性危机。这时, 企业可能立即陷入危急状态。

3、持续期

危机一旦爆发就不可能立即过去, 这时通常有两种走向:一种是由于企业应对良好, 危机得以控制, 甚至化“危”为“机”;另一种走向就是企业应对无方, 危机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企业解体。

4、平息期

危机总是要过去的。但它可能就此改变了事物发展的进程, 其后果可能永久存在。

三、企业危机管理

1、企业危机的特点

(1) 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往往都是不期而至, 令人措手不及, 危机发生的时候一般是在企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瞬间发生的, 给企业带来的是混乱和惊恐。危机的爆发是难以预测的, 如果能够预测则就可以事先化解, 危机也就不会爆发了, 所以这是危机的基本特点。

(2) 危害性。危机爆发后都会给企业带来比较严重的直接和间接的物质损失和负面影响, 严重时甚至可导致企业崩溃、解体。

(3) 急迫性。危机的突发性特征决定了企业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和处理的时间十分紧迫, 任何延迟都会让危机更难控制, 带来更大的损失。

(4) 后果影响的长期性。危机爆发后, 无论处理得多好, 其后果的不利影响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 或者根本就无法消除并就此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5) 信息资源紧缺性。危机往往突然降临, 决策者必须做出快速决策, 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 混乱和惊恐的心理使得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出现瓶颈现象, 决策者很难在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准确的信息。

(6) 公众暴露性。危机的爆发往往具有新闻性, 会引起各大传媒以及社会大众的兴趣和关注, 使得企业必须立即进行事件调查与对外说明, 与媒体沟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也许不为公众所知或关注, 但一旦爆发危机, 那就往往会“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这也往往会使一些缺乏经验的企业应对无方, 越描越黑。

2、企业危机管理

通过以上对危机特性的分析, 由于危机发生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大等特点, 为了应对和处理危机, 预防或减少危机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因此企业需要进行危机管理。总的来说, 危机管理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对于危机的应急处理, 具有这两方面内容的危机管理才是真正完整的企业危机管理。具体地说, 对应于危机发展的四个不同时期, 将危机管理相应地分为四个阶段。

(1) 监测预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设立危机管理机构;监测预报;准备预案并预案演练;危机教育;企业管理诊断。

(2) 识别预防控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科学收集和分析主要信息, 第一时间识别危机;启动停止机制, 构筑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升级的“防火墙”;对危机进行预控, 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中。

(3) 综合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启动应急预案, 实行全方位处理;调查评估, 要注意调查人员不能和危机有利害关系, 实行回避制度以及调查评估要及时展开, 一般是和应急处理同时进行;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受影响业务与未受影响业务的关系, 企业与公众、媒体、政府的关系, 企业与股东或利害关系人的关系等等;采取非常规手段和措施。

(4) 恢复重建阶段。这一阶段最为困难, 主要是要将企业形象重塑并消除心理阴影, 同时还要善于变危机为机遇, 并重新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各种时间周期的计划。

3、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根据上文中危机管理的思想, 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包括危机应对预案”和“建立危机评估总结制度, 形成企业危机管理机制闭环系统”这两部分内容。现有文献虽然对这两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 但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1) 停止机制。危机爆发时, 事先制定好的危机应对预案即应启动。这时应该注意的是许多危机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全新的。所以预案不太可能全部派上用场, 但总的来说, 至少下列的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同时做出:报告有关负责人, 决定启动何种应急机制;对危机做出一个大致的总体判断;成立机构;除了有力量用于针对处理危机本身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力量用于关注如何让危机停下来, 把失控变为可控, 让危机不再蔓延、扩大和升级。如发生火灾时, 除了灭火之外, 同时也要做好隔离和疏散工作。这时, 需要运用到“沉落成本”、“弃卒保车”等理念。

(2)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要注意避免存在这样的倾向:危机发生初期往往是局部的, 但其处理则非由最高层领导并动员整个组织的力量不足以应对。这几乎是所有重大危机的共性。由于初期发生于局部且觉得似乎局部可以应付, 出于对被追究责任的恐惧, 局部的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在局部范围内解决危机, 期望解决之后可以不上报或再上报可以不受或减轻处罚。殊不知这往往会贻误战机,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消除这种心理, 在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中要强调分清两种责任:引起危机的责任要追究;但危机爆发后正确应对, 为危机的解决争取时机、做出贡献应给予奖励。

(3) 对受害方的补偿可考虑“矫枉过正”的策略。危机发生后, 如有受害方, 通常其情绪是比较激烈的。媒体也会刨根究底地追问, 产生扩大效应。这时, 企业可以设法探清楚对方的“底”, 然后在企业能承受的程度内, 主动给予受害方以超出其预期的补偿;对于媒体则可以考虑主动揭自己的短 (媒体尚未掌握的) , 当然这要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相信企业的诚意, 恢复对企业的信心。

企业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思想的精髓就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即在企业危机尚未形成之前, 及早地发现企业潜在的危机因子, 并将这些危机因子消灭在萌芽中。因此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里建立的危机识别预警机制要做到:一是对本企业可能存在、发生、面临的危险、风险、事故、事件进行全面的检视, 然后进行梳理、分类, 并建立日常检查机制 (最好由各部门先自行检查, 将其作为各部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二是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处理;三是建立对于风险、事故、事件进行预研判的机制, 然后根据预研判的结果制定处置预案;四是对处置预案和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五是有相应的财务预算, 建立合理的、适当的应急物资储备。通过这些日常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 努力化解危险、风险, 预防和及时处置事故、事件的发生, 不让它们累积、演变成为威胁企业生存的危机, 防患于未然。当然, 在这样做的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 花费不合理的成本和精力, 以至于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转。这就要在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摸索出规律, 找出重点, 掌握好平衡点, 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此外, 这里提出企业危机的动态循环管理机制 (见图2) , 需要企业高管人员以及员工的参与, 并在信息系统的协助下才能实现。

图1危机的形成机理

四、案例分析

2008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 在2008年9月, 甘肃、宁夏、陕西、江苏、山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相继出现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 罪魁祸首直指“三鹿”奶粉。三鹿集团一开始推诿, 直到卫生部证实, 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造成婴儿的泌尿系统结石, 三鹿集团见搪塞不过, 才发出声明, 决定将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 并且还不忘推卸责任, 将此事解释为, “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据卫生部通报, 截止2008年12月底, 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共29.6万人。多么惨痛的教训!最终这个享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的三鹿集团宣告破产, 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一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国内知名大企业为何会在短短的几周内被危机事件彻底打垮?

三鹿集团会遭此灭顶之灾, 看似偶然, 实则必然。这是因为三鹿集团在危机初步显现时并没有做好预警防范, 无视存在的风险、事故、事件, 对它们没有进行良好的管理和妥善的处理, 使它们一步步累积成为危机而爆发, 又由于缺乏完善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 在危机爆发后不能正确应对, 进而成为一场灾难, 最终导致企业崩溃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公共危害。其实早在2008年3月中旬, 三鹿公司就接到消费者投诉, 有婴儿吃了婴幼儿奶粉后, 竟然表现出肾结石症状。当时, 面对消费者对三鹿奶粉的质疑, 三鹿集团负责人表示, 已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 结果显示各项标准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 因此三鹿奶粉质量是合格的。这件事就这样应付过去了, 并未引起三鹿集团足够的重视。之后, 据财经网消息, 三鹿集团的销售代表在6月份就明确获悉奶粉被污染, 然而并未采取公开的挽救措施, 仍然照常出售。三鹿集团忽视婴幼儿生命安全, 更是激起民愤, 没有危机防范意识, 也错失了将危机扼杀于摇篮中的良机。

随着三鹿的危机, 导致了整个乳品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事件迅速波及蒙牛、伊利、光明等国内乳品业巨头。有数据表明, 2008年乳品企业上市公司中, 除北京三元集团外, 其他均为亏损。且北京三元集团在2009年, 以6.165亿人民币成功竞购三鹿集团部分破产资产, 对它自身来说, 是一个从地方品牌做成全国品牌, 从北京市场向全国市场扩展的绝好机会。那么北京三元集团是如何化危机为时机, “逐鹿”成功呢?

正如上文提到的, 企业应对危机之道,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首先要把事情做正确、做好。首先, 北京三元集团坚持做好奶源基地建设, 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在2008年9月16日晚,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 有22家乳品企业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 包括伊利、蒙牛等乳液巨头, 而北京三元集团并不在其中。其次, 北京三元集团注意企业内部危机意识教育和培训。早在2007年10月19日, 北京三元集团就已邀请“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创始人殷俊老师为其公司进行《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控制》培训。最后, 北京三元集团注意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对预警信息实时监测, 适时预控, 防患于未然。在中国应对“问题奶粉事件”期间, 北京三元集团也委托东方剪报为其做“三元媒体报道每日适时监测”。2008年9月20日, 生活报记者笔误, 错误报道了一则“发现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液态奶含有三聚氰胺”的消息。当天下午4点27分, 该文章刚在网络发出, 4点30分, 东方剪报媒体监测中心就监测到了这一负面报道信息。中心监测人员立即电话通知了三元, 很快引起了三元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果断的采取了紧急措施。生活报也于2008年9月22日在头版公开向三元及大众做了“诚恳致歉”, 并重新刊登了正确的文章。此次危机预警, 帮助三元挽回了一次严重的舆论危机, 要知道面对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者往往是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以上两家乳业危机管理的不同结果相对比表明了企业自身做好正确的事, 对危机识别预控以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 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对于食品行业更是如此。首先, 因为食品行业危机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在出现安全事故征兆时, 事实上往往已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受害, 那么再有效的危机控制处理措施也难以挽救既成的伤害事实。另外, 食品安全危机的事情可控性是较强的, 因为通过自身生产、质检技术的完善以及法律、道德的约束, 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其发生。最后, 对于食品, 消费者容易形成“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的心理定势, 所以企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危机, 则需要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且将面临着用十倍, 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挽回消费者对本企业食品安全的信任。

虽然, 未雨绸缪在任何时候都会比亡羊补牢高明, 但是并非所有的危机都是可以避免的, 当危机已成现实的时候, 那么有时“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 危机的应急处理便成为首要任务。企业应立即以主动、客观、坦诚、负责的态度积极着手危机的处理和沟通, 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可是, 三鹿集团却在危机发生后, 没有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而是先坚决否认, 然后百般抵赖。实事上, 他们并非真的认为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 而是怕影响自己当前的利益, 企图蒙混过关, 不注意消费者的利益、生命安全。最终, 三鹿在危机中消亡也就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畅铁民、贺正楚: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龚维斌:突发公共事件与公共危机管理[R].国家行政学院报告选, 2007.

[3]企业危机管理[EB/OL]:领导力培训项目网, 2011-05-26.

[4]路云: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企业动态危机管理系统的设计[D].东南大学, 2006.

[5]Otto Lerbinger著, 于凤娟译:危机管理[M].台湾:五南图书图版公司, 2001.

[6]陈丽霞:危机管理并非是危机之后的管理[J].经济师, 2004 (4) .

[7]任华、徐绪松:企业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5 (6) .

[8]刘苹苹:企业危机形成机理与防控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9]王尧艺:从“三鹿事件”看中国企业危机管理[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9 (1) .

篇4:论物业管理企业的创新管理

而如何适应新时期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如何使企业在逆境中得到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物业管理企业面前的难题。银川众一物业公司面对物业市场困难,从连年亏损到扭亏为盈,从要由集团公司扶持到自负盈亏,通过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内部管理,创新外部服务,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摆脱了亏损的帽子,使企业得到发展。

一、从培养学習型企业入手,实现观念创新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无形服务,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行业,它的性质就形成了必须依靠全体员工来做好服好,就是需要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企业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银川众一物业公司采取多种方式创造学习型企业,通过一系统活动,使全体员工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改变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业主提供满意服务,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

一是,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条件,培养员工学习习惯。通过送出培训、外聘老师、内部讲课、经验交流、观看视频、开展“五二一”活动(每年读5本书、提2条合理化建议、记1本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多方式开展学习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具备本岗位所需知识,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二是,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学。采用提高职称、学历津贴,报销学费等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公司各项专业职称执有率逐年增多,员工平均学历也得到提高。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公司物业服务质量及业主满意率也在逐年提升。

三是,在员工中树立榜样形象,利用榜样力量调动员工积极性,对某一个阶段工作中好的做法、好的事情和先进个人进行推广,使全员树立为业主服务的意识;同时加强内部经验交流,开各种形式的现场交流会,让基层员工在现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足的地方进行总结,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从而有效改变了基层员工的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

二、从开展创收、成本控制入手,实现经营创新

在今天物业服务市场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物业公司只能充分利用物业企业特点实行成本控制、开展多种经营等方式,达到创收增效的目的。

一是,从开展多种经营入手,增加公司经济增涨点。在对外拓展物业项目的基础上,银川众一物业公司利用自身及物业项目特点,开展多种经营,承揽绿化工程、电梯安装及维保、维修工程等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根据成本会计的成本递减原理,随着物业管理面积的增大,物业管理企业的一部分管理费用会被摊薄,综合成本就会降低。因此物业公司盈利的另一个方式就是扩大物业管理面积,实现有效管理,规模经营,摊薄成本。银川众一集团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号召全体员工利用身边的一切关系寻找好的、盈利项目,成立项目开发小组,逐年增大物业管理面积,从而逐步实现盈利。

三是,从成本控制入手,向管理要效益。采取核定项目物业能耗定额,根据物业项目不同,从能耗节约方面出发,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节约项目能耗,从而从管理上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

四是,充分把握政府惠民政策,争取得到政府支持。2012年,银川市政府进行旧房改造工程,银川众一集团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抓住机会,申请了旧房改造,即改善了业主居住环境,又节省了旧小区物业维修费用;还有,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对小型微型企业税务政策,申请发票工本费全免权,直接降低财务成本支出。

五是,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公经费。公司建立了网络联系系统,利用物业管理软件、企业QQ群建立公司内部联系,有效节约办公费支出,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从制度建设入手,实现管理创新

物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不仅是对物的管理、对人的服务,其实质是通过有效管理,来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一个人物结合的优良环境。银川众一集团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从制度建设入手,实现管理创新。

一是,从内部管理入手,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前提,实行定岗定编,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决不安排两个人去做,从而节约用工成本。

二是,在运行ISO9000质量体系的基础上,以客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为依据,从制度建设入手,按照“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根据客观变化不断完善和修改各项管理制度,如建立有高效的投诉、回访处理机制,对业主的投诉及时受理、及时处理、及时办结、及时回复,从而提升了业主满意率。

三是,实行精细管理,通过制度规范化、服务精细化,达到“五心服务”目标;推行星级员工评选,树立榜样形象,从而引导全体员工由原来的“做好”提升到“做精”。推行首问追究制,在为业主服务的过程中,认真抓好第一关,将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等等新的方式、新的举措,来促进物业服务环境得到优化。

四是,以控制成本、开源节流,提高小区管理服务水平为原则,实行了目标责任管理,每年与各服务中心签订《目标责任书》,从经济指标到管理指标都做到量化,实行定额管理,按项目记帐,增强了服务中心成本意识,在绿化用水、庭院照明、公共设施维修等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服务中心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拟定了《采购管理办法》,将部分服务耗材采购权下放各服务中心,一方面缩短采购时间,提高服务及时率;另一方面严格采购单价审核,督促服务中心加强成本意识,最大限度减少浪费。

五是,银川众一物业公司利用物业管理软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司网络联系系统,制定《计算机管理办法》,一方面有效节约办公费的支出,另一方面加强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及资产管理力度。

1

服务是物业管理的主要功能,是物业管理的产品,推进物业管理服务创新,是提高服务满意度的必由之路。银川众一物业公司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在规范和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技能,实现服务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营造安定和谐的服务环境。物业管理行业要做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在服务中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氛围。银川众一物业公司在注重高质量、高水平服务的同时,把“感情投资”作为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多种形式的业主沟通,建立起互惠互利、和睦共处的关系、增强业主对居住区的归属感。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物业服务最终的顾客是业主,业主的满意才是衡量物业服务工作的最终标准,银川众一物业公司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贯穿到物业服务的全过程中,建立了“业主服务满意体系”,开展业主满意度调查,以诚恳、守信、积极的态度,满足业主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三是,利用业主的个性需求信息,与业主进行情感互动。服务是一种情感传递,融洽的氛围一旦在双方互动中牢固地建立起来,就可以减少业主对服务“挑剔”的可能性。银川众一物业公司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满足业主对服务水平的新需求,以业主为中心进行个性观察研究,同时对服务方式、效果以及业主的反馈信息及时记录、分类、整理,动态地反思既定的服务规范,从业主的立场上考虑,修改和完善服务方式、服务规范及服务标准。

篇5: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摘要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一种管理思想,是企业的核心,其落脚点集中到“人”这个中心。“以人为本”是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尤其对这一特殊行业更具鲜明的特性。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已成为一道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先由国外的最新研究理论引出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思想,在对传统管理理论拷问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本管理思想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在解读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后,总结现代企业管理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人本管理实施的盲点,从而提出人本管理的核心关键点,作者总结出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以及考核制度是人本管理实施的成功关键。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本管理,以人为本,文化

一、引言

198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Terrence Deal)和管理顾问艾伦•肯尼迪(Allen Kennedy)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管理理论的正式诞生。1982年,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PETERS)和沃特曼(R.WATERMAN)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迅速引起了美国管理界的广泛注意,它所提出的人本管理理论,至今仍是西方管理界的热门话题。作者认为,人不是纯理性的,其感情因素不容忽视;管理不仅要靠逻辑和推理,还要靠直觉和热情;理性化的解析手段和技术方法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迷信和滥用。在该书的推动下,管理学界对纯理性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本管理热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中,人本管理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人本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试图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价值、个人与整体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统一,契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劳动方式、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时代特征,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新的管理理论。

二、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将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要求人机的最佳配合,最终是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管理,即“企业既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人本管理呢?

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一)以人为主体——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 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能、才能和技巧。人是社 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二)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

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三)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

每一个人作为大写的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 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 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 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四)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

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 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五)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

改革的时代,必将是亿万人民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 造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地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六)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 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 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现代企业中人本管理的缺陷

当前企业人本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人本管理实施的可行性,首先要解决人本管理的痼疾在何处,针对性采取解决措施以保证企业人本管理的顺利实施。

(一)企业的价值观缺陷

企业为了生存会不惜一切地节约成本,从而可能损伤员工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 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把人当作一种经济资源看待。人在管理过程中是接受者, 受制于企业的制度、规章,受制于生产过程,技术条件,受制于给定的薪金酬劳。此外, 企业家的价值观将影响到员工的敬业精神, 进而制约了人本管理的实施。

(二)企业人本管理的客体不明确

实施人本管理, 企业人要求是敬业人。以人作为管理的核心,此“人”一定为“敬业人”。研究表明, 敬业人是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不轻易放过任何困难、任何客户,能给公司创造效益的人,所以只有对敬业人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有效。

(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局限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局限性, 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企业仍然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人力资源部门除了要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员工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提供帮助以外, 还有大量工作如建立人才库、核算工资奖金、招聘培训等等。人本管理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的新问题。由于这一超现实的哲学命题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企

业中现实条件的制约, 所以真正彻底地将人本管理贯彻到底, 在现阶段还需要时间。

四、现代企业中人本管理的实施

通过对以往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中问题的阐述,我们更加清

晰地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关键点。加强人本管理能够促使员工更加认同企业,一个企业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就意味着企业全体职工思想统一,企业就能朝预定方向发展,企业目标和领导层决策就能迅速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行动。为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企业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

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加强人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增强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二)实事求是,建立企业柔性组织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实践,它是为了适应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吸取了行为科学理论的精华,以此增强管理的柔性因素,注意做好有关人的各项工作,注意感情投资,重视倡导企业精神,重视民主管理,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扎实求进,建立人本管理运行的基本机制

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 使员工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 才能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

1、建立双激励机制

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并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

2、建立任务压力机制

包括竞争的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使人面临挑战、有危机感,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而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们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承担的责任,迫使人们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3、建立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由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两种规范组成。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有形的强制约束, 而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当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时,约束则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建立保障机制

主要指法律的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前者主要是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 而后者则是保证人的基本生活。此外, 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四)完善人事制度,健全人才机制

企业人事制度带有国有企业的特征,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积极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建立“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竞聘,同岗同酬,按劳分配,在薪酬福利上统一,引进科学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形成公平、公开、透明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员工为企业贡献智慧,企业为员工成就未来。企业要有“以业绩化管理选拔人、以制度化管理塑造人、以人情味管理吸引人、以目标化管理培养人”,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宗旨。

(五)积极创新,建立人本管理运行的具体措施

创新人本管理。面对机制僵化,效率低下,责权不清,监督失控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创新是一剂良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新的文化要素,形成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生产经营和思想意识注入新的活力,再现蓬勃生机。

1、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对国有体制下团结奉献精神的继承,并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白沙集团核心价值观“3A.HOT”中第二条是凝聚,对内倡导员工与企业心手相牵、同舟共济使企业成为坚不可摧的金刚石组织,并专门论述了白沙的团队观。龙岩卷烟厂将“团结”列为龙岩精神,声称“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2、开拓畅通的沟通渠道

当今社会,员工对情感的需求日趋强烈,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根本。企业建立高效沟通机制,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的畅通是沟通有效的前提。其次根据不同的信息发送和接受状况,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加强组织与员工的沟通。沟通的实质是传递和理解,沟通是共享,而非谈判或说服。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经常倾听下属的心声,了解下属的需求。惟有如此,企业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求,真正实现人本管理。沟通是实质是传递和理解。在企业内应推行“无壁垒办公”和“走动办公”的理念,增加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机会,建立尊重、平等、透明的沟通氛围;在企业外加强“与客户共享”。

3、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育学习型员工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 员工对获得不断学习机会的需求程度将取代以往对薪酬的需求程度,对组织能否给其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成为他们择业的重要标准。因此,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须着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应该做到,为员工提供系统、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不同层次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员工培训应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能,让所有员工都有机会为获得新知识而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作出贡献。

五、成功的案例——“可口可乐”的人本管理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真可谓“伯乐”相中“千里马”,给他宽广的原野,让他日行千里;同时为他补充足够的营养,使其后劲十足。正是这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的人才管理战略使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强调人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而“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是人才管理战略实施的关键。

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三个层次的人本管理形态被灵活运用和充分发挥:

(一)人性化管理

许多企业认为,“所谓人性化管理在中国很难实现,目前的状况只是一种漂亮的幌子,口号说给员工听听,执行时让中层干部组织游戏玩玩,大家乐一乐,仅此而已”。而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人性化管理是管理者流淌在血液中的东西”。可口可乐公司由于已发展了117年,经过多年总结,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统,任何一个行动均有章可循,让人很容易想起“苛刻的制度管理”几个字。但是,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提出的却是“铁的纪律,爱的教育”的管理原则,这种人性化的制度管理使员工对企业有相当高的忠诚度,对同事充满了兄弟姐妹之谊。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大家真诚相待,通情达理,其乐融融。“以发自内心的诚挚态度去对待员工,应该是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

(二)员工自主管理

由于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公司,随着公司发展,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级具有管理意识和愿望的员工便在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始自主管理。通过各级领导提出的工作目标,员工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工作计划,通过毫无障碍的讨

论,完善之后就可以备案实施.各级员工由于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主动性都非常之强,这促成了每位员工都受到了极大的锻炼,工作能力均有极大的提高,从而各级岗位均出现了相当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高手,这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人员的工作习惯和风格。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了可口可乐公司长期积累且全球推行的积极向上、活泼且充满激情的企业文化。在这里,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公司形象的宣传,更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企业文化的推行,来对公司员工的工作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质就是达成“人”和“事”、“人”和“人”的和谐一致,和谐一致的实现最终又促进了企业目标的达成。

六、结论

综合上文的叙述,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主,积极克服实施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建立完善企业人本管理的宗旨。就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 从最上层到最低层, 都各得其所, 各尽其才, 并且使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人和具有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人, 组成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协调的整体。这一整合的能力并不是它所属成员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出原有成员的新力量。

其次,建立完善绿色管理体制。绿色管理通过关心生态,关心环境的可持续性最终体现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心,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将环保当作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有效手段,在创造利润、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和促进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维持永续的发展,这是一种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的新型管理。

最后,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制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持久力的精神、信念、价值观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集中,是企业员工必须共同信守,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一个企业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就意味着企业全体职工思想统一,企业就能朝预定方向发展,企业目标和领导层决策就能迅速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行动。为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企业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梭伦,《以人为本发现好员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3]吴必达,《成功企业如何管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

[4]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郑铁生,《中华古谋略与现代企业人才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6]张其金,《超越企业再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

[7]曾双喜,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第3期。

篇6:论中小企业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摘 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自身存在局限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局限于质量检验。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此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存在的质量现状,以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过程质量控制将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并就如何有效的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转变提供了基本的控制思路。

关键词:质量管理 过程控制 管理核心 职能转变

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润时期,企业的运营已出现不正常现象,甚至有些中小企业已经被排挤到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希望通过这一方法使企业生存下去。然而,残酷的“价格战”不仅没能有效的让企业起死回生,反而将企业进一步拖进了“泥潭”。归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中小企业没有真正明白,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企业的利润来源点在哪里?以及要何如有效的进行企业管理等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他最主要的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一般的企业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个是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业务市场或增加新的业务订单,进而赚取其中的最大差价来实现目标。而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则是开拓市场的基础,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占有市场的“利器”,因此,如何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关键。2 中小企业质量过程控制的现状

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是从小家庭作坊转变而来的,是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的到完善的过程。其质量管理在这些企业中未能得到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处于质量管理的初期阶段,主要还局限于质量检验,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对产品的检验和把关上,没能认识到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性,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充当英雄式的“消防员”,哪里出现问题就赶往哪里,没有从根本原因去分析,发生这么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忽视了对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质量意识薄弱

企业的管理层质量意识淡薄,并且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全面,进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认为生产部门的工作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生产出产品。至于产品质量那是质量部门的事,将产品质量与生产分开,当“质量”与“产量”发生冲突时,先是确保“产量”和“交期”,其次才是质量,始终认为只要客户接收的产品就是合格产品。对质量部门提出的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预防不与重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质量部门没有管好,而不是生产部门没有做好。另外,中小企业的生产操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的现象,企业招聘的工人更多的是“农民工”而非真正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质量”的概念,只知道我做了多少事,而不在乎自己做的产品好还是不好,当检验员检测不合格时,甚至还出现闹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2.2 质量控制面狭窄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将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等同,赋予质量管理部门的权力是从事质量检验,对产品仅仅负责检验,判定好与不好,而实际承担的却是质量管理的责任,对产品质量的分析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产品质量的最终决定权未能明确。企业的质量管理局限于简单的质量检验和数据统计,质量管理部门实质上就是产品质量检验小组。

2.3 质量控制设置不合理

在质量岗位及人员配备方面不齐全,基本上只设置了原材料进货检验和成品出厂检验两个岗,而很重要的过程检验岗位基本上没有设置。就是有设置,也是为了应付诸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之类的,形同虚设,表面上虽有但实质上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多的还是由生产部门自行把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始终处于失控状态,这跟企业的规模及企业主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中小企业老板认为过程检验人员的配置没有必要,这种成本投入是多余的,质量管理只要做好原材料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把关就可以了。

2.4 质量信息滞后

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其主要渠道有两块:一个是外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另一个是内部质量信息的传递。外部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而内部产品质量信息则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中小企业在质量信息的传递上比较滞后,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更多的是靠工作经验来完成,对质量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很少,特别是在产品质量信息的传递方面。如上下道工序信息传递不畅,当出现过程质量异常时,没能及时将信息反馈上去,结果经常性出现批量产品不合格,这也是中小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有关。

2.5 质量问题处理不了了之

受外部人才市场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出现的缺口比较大,人才引进难度大,对于很多的生产技术人员主要通过“高薪”方式从其他企业挖过来,当他们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更多的是不了了之,原因显而易见,这也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无耐。最终的结果是产品质量问题时常出现,质量检验与控制显得“苍白无力”,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 过程控制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

在质量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不管是在质量控制阶段还是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过程的控制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质量过程控制打破了原有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将相互独立的各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贯穿与生产和技术的全过程,它包括了产品的设计过程控制、制造过程的控制、辅助过程的控制和使用过程的控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真正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进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的处理、落实,推进到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进而发展到事前的把关和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控制,最终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升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而形成全系统的质量控制过程。

4 如何有效的进行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为了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科学的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进而赢得客户的重要因素就是,做好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的越好,其投入的成本费用就越少。例如,一批产品在受控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生产,全部合格,并且客户相当满意,订单源源不断;而另一批产品未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产出不合格,接着是能返工的返工、不能返工的挑离报废,不仅投入的各类费用急剧上升,而且还延误交期,客户虽能勉强接受,但对其信誉大打折扣,接着是订单量的减少,终至没有。这个事例不仅说明了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了质量管理也是获得利润来源的一种方式,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将根据质量管理的理论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进行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4.1 全面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们内心活动的一种过程。意识的高低体现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意识越高则对活动结果的影响越积极。企业要发展,产品质量要提升,离不开对人的意识教育和培训。从现代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活动标准,是人们对显性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等。但他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加入,因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将明确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他们的身体立行将告诉所有员工“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同时也告诉所有员工领导的态度与决心。对于质量意识的管理,我们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只喊“口号”或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而没有评价、没有检查。

质量意识的管理就是要让无形的质量意识与有形的工作质量结合起来,让模糊的质量意识与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让质量意识的管理工具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培育出高质量意识的员工,进而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合理的设置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点的合理设置是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需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一般情况下必须设置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其次,建立生产部门“三检”制度,设置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在生产的各个关键工序建立检验点,同时各级主管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最后,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隶属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必须注意的是,质量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其它部门,直属企业最高领导管理,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

4.3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作为产品的生产部门“制造”,必须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并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因为制造过程是产品形成的直接过程,产品的好坏都直接取决于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合格。因此,在要求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按工艺要求生产的同时,还必需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抓好生产过程中各关键控制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将影响产品质量、工序能力及生产效率的因素都管起来,真正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并能持续稳定的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队伍,最终实现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过程。

4.4 建立畅通的质量信息传递渠道

质量信息的滞后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落后,没有畅通的质量信息反馈渠道,是很难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因此“信息的及时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现场检验人员发现质量问题,首先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以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对接到责任点,并由责任点的相关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防止后续问题的发生,并由责任点将信息向所在部门反馈处理。同时检验人员也进行“纵向”信息传递,将问题向上级反馈,通过上级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处理,这样就将原来的单边“纵向”循环,转变为两边“横向”、“纵向”的双向循环。从而做到能通过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基层管理人员介入;能通过基层管理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中层管理人员介入;能由两个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第三个人介入;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提交到会议上解决等。最终实现对问题的快捷、高效的处理。

4.5 不良产品的有效控制

对不良产品的处理方式通常有让步放行、返工、返修、改作它用、报废等;然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处理不良产品的时候,往往忽视处理后的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有效控制手段,或者说虽有在做,但也仅局限性于表面的处理,责任的落实与处罚,进而导致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因此在进行质量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同样必须坚决执行“三不放过原则”,即:不良原因的分析不清不放过、造成产品不合格的责任人未受处理不放过、未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放过。

5 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转变

在新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仅仅从事质量检验的质量检验人员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的控制手段已由事后的鉴定与处理,逐步转变为事前的控制与预防,质量控制的重点将是对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因此,作为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将同样进行转变,大部分的质量检验工作将由生产部门内部进行,而质量检验人员则由原来单一的“检验把关”转变为技术指导,由原来的质量问题反馈者转变为问题寻找、分析、解决的工程人员,以及在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扮演“仲裁者”,在质量意识、质量观念的提升上承担质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就要求原有的质量检验人员在知识、能力、思维方

上一篇:共筑中国梦征文1500字下一篇:党建工作知识问答B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