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现状

2024-06-14

商业银行现状(共8篇)

篇1:商业银行现状

浅谈商业银行的现状,个人的一点感受

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英文缩写说起。看哪个银行的缩写最牛:建设银行CBC(存不存);中国银行BC(不存);农业银行ABC(啊不存);工商银行ICBC(爱存不存)。人们了解银行首先是从存款开始的,所以人们对几大银行的认识也是从存款开始,建行是最开始走向存款立行的四大银行,所以提出了存不存的问题,即要不要存款,打不打存款大战的问题;中国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国外,所以对国内的存款并不是特别重视;农行的主要业务在县以下;工行是居民存款量最大的行,对存款工作的漠视或不重视也是应该的。其次是对改革现状的担心。这一类最多,也最值得反思。如银行人的模样:穿的人模人样,看的铁门铁窗,拿的杯水车薪,玩的键盘钞票,说的您好再见,做的点头哈腰,唱的还我节假,等的是明天下岗。如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苍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比猪受气,仔细一想,比三陪强,谁让咱干银行。再如:银行工作与小姐工作的共同点:出卖青春,微笑服务,没日没夜,谎话连篇,按量挣钱,苦中有乐,人走茶凉,前途渺茫,每月总有几天不舒服。这说明了近年来随着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进行的轰轰烈烈和卓有成效的一系列改革,员工感受到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绩效考核越来越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打破了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员工习惯了的四平八稳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节奏,打破了多年来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人们还怀念和流恋那种旱涝保收的日子,但已经与飞速变化的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其三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担心和不安。以前对商业银行风险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加强,特别是问责制的实施和不良资产的责任追究,商业银行大案要案的不断出现,人们真正意识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如:人生四大磨练:万里长城散散步,西玛拉雅爬爬山,巴格达市练练胆,商业银行上上班。再如银行人八种死法:客户赖债害死你,歹徒抢钱杀死你,大集中整死你,CMS累死你,以人为本哄死你,绩效考核气死你,下岗分流饿死你,忧心忡忡闷死你。还如:八类人不适合从事商业银行工作:酒量小、话多、钱少、关系差、疾恶如仇、才华横溢、学历太高、胆小。其四是对商业银行发展压力的反映。随着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如:银行官员:体质弱的累死,心胸窄的气死,智商低的愁死,胆量小的吓死,酒量小的喝死。再如:身上背个冒牌破包,兜里揣着二百零钞,见面说话点头哈腰,远望像归国华侨,近看像港澳台胞,仔细一瞅“我*”,原来是银行客户经理搞营销。最精典的也许要数老鼠的故事。老鼠的故事:银行里抓住一只老鼠,行长说,给它下指标,看它还有功夫乱跑;纪委书记说,调查它,保证有事,否则跑什么?保卫科长说,打死它,谁让它闯入金融重地;外勤说,给它下指标,让它拉存款;内勤说,让它当出纳,不许上厕所,用摄像机对照它,用监控器看着它,看它还跑不跑。老鼠一听,倒地死了。其五反映的是商业银行业务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或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冲突和矛盾。如:银行行长陪客户吃饭后,客户提出洗头洗脚,行长害怕,电话询问纪委书记,书记回电话:洗头不过肩,洗脚不过膝。客户听后,笑曰:难怪你们中间业务搞不好。反映社会对银行的要求超越了银行

所能承担的范围或道德要求的界限。如回首看同窗:小时候将ENGLISH读为阴沟里洗的,结果成了卖菜的;读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读硬给利息的成了银行行长。反映银行在产品定价上的尴尬和无奈,除了硬给利息没有别的手段。还有一个重要提示:要预防五种职业病:被存款愁成抑郁症,被客户气成神经病,被酒精烧成痴呆症,被奖金弄成心绞痛,被不良吓成恐贷症。反映银行工作人员面临的工作环境的恶劣。再如:银行“十化”:领导贵族化、员工奴隶化、人际复杂化、加班日夜化、下岗无偿化、工资保密化、竟聘内定化、检查形式化、待遇民工化,上市,神话。是对商业银行纷纷上市的反映,一方面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与真正的上市银行还有许多差距,另一方面说明一批人把上市作为创造神话来努力。商业银行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问题、风险与发展交织在一起,其在文化上必然会有所反映,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加强、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

我承认,中国的商业银行比起过去,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但是现在中国的银行的风险根部不可控。最容易控制的是市场风险,现在国内的银行普遍比较重视这块,作的还不错;信用风险,对于企业信用来说,基本上还是落后国外30年,现在的客户经理们,都是拿着公司的报表来评定客户的等级来发放贷款的,首先中国的财务报表可信度就很差,其次,我们所谓的财务分析,就是简单的几个比率的比较,根部没有科学的模型,只是一张excel表格,其实这些都是表面文章,真正决定能不能贷到款,在中国,还要靠关系。就个人信用来说,人民银行正在做个人信用的数据库,我们持信用卡的消费及还款记录都在里面,这个数据库是可以共享的,我相信个人的消费信贷将是中国可以好好发展的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好的话,很低。就操作风险来说,我认为是最大的不可控隐患,君请看一个小小的支行行长,就可以用很低劣的手段带走客户的几亿元存款,你要知道一个国有大型银行一年的纯利不过几十亿元,可是全国有多少支行行长亚。这不是个别腐败分子的问题,是制度问题。中国的政体就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体,一把手能支配所有资源,制约太少,因此支行的一把手可以明目张胆的携客户巨款逃之夭夭。如果企业文化不进行改革,这种巨大的操作风险不可避免。RBS董事会最近否决了投资中行10%的提案,就是基于此考虑。

中国的银行业近年来已经在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内控制度等关键领域得到了有益提升,虽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从外界环境看,国家主管部门包括监管机构已经将提升国内银行竞争力做为头等大事。

此外,中国的银行背靠国家信用这一得天独厚优势,不是可以简单用品牌、资金等就能取代的,相信中国的老百姓还是把钱放在中国自己的银行里更安心些,放在外资银行总会有些陌生和吊胆吧。

综上,不论从内部、外部环境,还是客户心理角度,中国的银行发展是有前途的。

篇2:商业银行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绝对主体,其作用不言而喻,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商业银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也不断发展,逐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但是显而易见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多的问题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现时期商业银行呈现以下特点,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在转换过程中商业银行存在许多了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既大又差”。

1)银行业经营效益指标衡量。

银行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主要有5个指标:总资产净回报率(总资产/税前利润×100%),资本净回报率(资本金/税前利润× 100%),成本收入比率(总成本/总收入×100%),利息收入比率(利息收入/总收入×100%),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总资产×100%)。总资产净回报率(ROA),是衡量银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银行资源利用效率高,总资产净回报率就高,反之就低,也反映银行对资金资源配置不科学。资本净回报率(RoE),是衡量对银行业投资效益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是讲究投资回报率,追求高投资回报率的。资回报率高,就能吸引投资者增加投资,反之,投资吸引力下降,当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时,投资者还会选择收回投资。投资回报率高低实际上是银行业经营管理效率的体现。成本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业经营成本与收入比率的指标。该指标高就说明银行成本高,反之,成本就低,也说明经营投入产出比高,反映经营效率高。利息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业收入结构的指标。利息收入比率低,说明银行业收入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度低,收入结构趋好。反之,利息收入比率高,反映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进而调整收入结构。不良资产率(Non-PerformaneeL oan),是衡量银行不良资产与总资产的指标。该指标低,说明盈利资产多,或者称生息资产多,盈利能力高,反之,盈利能力低。常年保持在1%左右。

2)商业银行评级低、效益差。

2003年11月份,国际“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公司对我国15家

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资产质量、融资与资金流动性、资本率、盈利和政府支持状况进行信用评级。结果除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获的BBB级信用外,其余13家银行的信用状况均在BBB以下。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1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

行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分别列7,18,21,29位,按资产总额排名分别列15,34,39,31,均排在前40名以内。但是按照资本利润率或者资产收益率排名则都排在730名以后,基本上届于经营最差的20%之列。

3)经营指标差异。

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效益指标与国际上先进指标差距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前100银行近10年平均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资本金净回报率24%以上,成本收入比率为35-45%之间,利息收入比率为60%,德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比率才40%。国际上前100家银行的平均指标,是国际中等偏上指标。按此指标衡量,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处于低效运作阶段,巫待改进口第四,不良贷款比率高。

4)资产质量差。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差已经成为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硬伤。1999年我国为减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分别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4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接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各商业银行也实行了不良贷款下降硬指标考核,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和化解力度,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依然比例高,数额大,居高不下。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时报2004/2/25)公布数据显示:“按照一逾两呆口径,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4万亿元,比年初下降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19%,比年初

下降4.69个百分点《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按照五级分类统计,年末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比年初下降5.32个百分点。而国际—亡前100家大银行,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率仅2-30%。先进的银行如瑞典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常年保持在1%左右,2002年12月31日结束时只有0.8%。

针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改革步伐,保证商业银行体系实现良好运转。

1)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是国有银行走出困境,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银行改革的经脸基袖上,寻找新的银行发展道路,来取总行控股的金触控股公司模式可以优化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家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外资、自然人等分别持股的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重建抓行内部的治理结构,构造新的经营机制。使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各自享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总行作为各家银行的持股公司或控股公司行使其管理权、这

样可以促进银行间竞争,提高银行运作效率,增强银行竞争实力。

2)中国银行业应逐渐走向综合化经营和监管的体制。

从世界各国的银行体制来看,在保证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运行的前提下,从顺应市场潮流与促进社会资本的有效分配的角度考虑,企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中国银行业应借鉴美国混业经营的模式.通过设立一种在统一的内部组织机构下以及资金、人员、业务相对分离的形式下实现金融混业经营。由于中国金融业发展还不成熟,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应采取渐进的方式.从确保银行业稳健经营、维护存救者利益、增强公平竞争意识,在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扩大业务相互渗透的比例。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金融业炸合化发展改革,缩短与发达国家银行业之差距,增强中国银行的竞争实力

3)努力开拓银行业务体系,积极创新。

21世纪的金融业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金融业的经营将围晓客户雷求为中心而开展。在此金触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直接引进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建立集约化、科技化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目标,努力增加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尽快开发和完善电话和网上银行等银行服务应用系统,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触服务和远程金触服务加快电话银行服务、家庭银行服务业务的发展,逐步实现银行业务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客尸服务全面化。

4)大力发展各项代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寻求突破口,增加利润点。积极探索和开展与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有关的业务。通过债券回购交易、同业拆借、发放股票质抑货款等果道,加大时外商的触资力度;大力开展与直接融资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基金托管、理对咨询和为资本市场服务的清算、转账、资金汇划等业务;利用人多、网点多优势.办理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保障代理业务:在国内或国际货币市场上负责部分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承销、包销、代销、自销、代理等;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如:融资顾问、企业财务顾问、基金托管、企业重组与兼并顾问、项目融资顾问、投资顾问等。

5)加快金融业务创新,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金融创新包括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以金融工具、机构和经营手段创街为主要内容,当前我国银行业首先要注重金融业务的创断,努力开发一些金融创新业务,从专业化向多元化、全能化发展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我国证券市场,改革单一的资产类型增加证券资产的份顺,把资产(如项目贷款、出口信贷、长期的银团货欲等)转换为证券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这样银行可以很快收回货款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用于新的业务之中实现资产结构最优化:这样可以防范、降低风脸,公司增加瓜利,提高竞争能力一加

强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根据中国市场和客尸的特点图绕股权工具、债务工具、衍生工具和合成工具进行产品创新。

篇3: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及对策

一、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1、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银行业务既简单又安全, 许多国家金融当局规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 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存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业务, 将银行置于金融市场风险之外。而目前商业银行无论国内金融业务还是国际金融业务都会遇到同业的全方位竞争。如证券商、基金、保险公司、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提供与银行类似的服务, 而且还不受有关银行法规的限制。由于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 金融服务业务竞争激烈, 许多银行的利润近乎为零, 不得不依靠提供大量的服务和严格控制营运费用而艰难地生存。

2、来自金融监管的挑战。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变迁, 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国家或地区被迫放松金融监管, 有的放松了对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 有的则放松对银行机构设立的限制, 结果导致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交叉, 大量新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 而商业银行却因长期受到政府保护而导致同其他金融机构相竞争的意识较差, 从而在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

3、来自经营管理的挑战。

由于银行电子化、专业化、金融创新以及客户要求和竞争风险的增加, 意味着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挑战。许多银行原有职工的素质并不能满足银行业务及经营手段变化的需要, 银行不得不搞好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 通过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的整体水平, 来应付银行业变迁对员工知识结构的挑战。同时, 银行业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必须正确判断和评估风险, 进行全面的静态、动态以及国别风险分析, 把经营风险控制在最小的或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4、来自高科技和客户的挑战。

银行业是最早大规模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行业之一。商业银行经营电子化将会使经营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也将使商业银行在形式上发生全新的变化。但相当多的银行顾客依旧喜欢人格化服务, 更愿意直接向银行服务人员咨询各种金融业务, 而且网上金融使企业和个人足不出户就能选择银行, 这样客户较易流失。

客户是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 也是银行的利润源泉。这就要求金融业由劳动密集型向高度资本密集型转变。这种转变加大了银行的固定资本支出, 致使许多规模较小的银行难以生存。

二、解决对策

1、拓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应迅速拓宽, 突破传统的存贷款及结算业务。例如:贷款方面, 票据贴现、抵押贷款、个人消费信贷、贷款证券化正在开展;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表外业务, 并将作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努力保持如担保、承兑业务等, 同时还要多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

2、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些新的风险管理制度, 开辟更多前所未有的创新业务。金融创新活动使银行摆脱了一些经营困难, 但创新本身又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问题, 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风险。因此, 制定一个富有远见卓识、适应潮流又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是当今银行决策的首要任务。对大多数银行而言,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客户、业务、区域、市场等方面有所侧重, 重视电子化建设和发展, 汇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大力加快金融电子化水平。

现在适用于银行业的自动化设备也有较大的发展, ATM机、POS机在各地出现。为了迎接网络化的挑战, 银行开始将传统的业务搬上网络, 网上银行、自助银行也发展很快。网上交易的发展, 使银行与客户的交易速度更快、更准确, 拓宽了银行的客户来源。但是, 网上交易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和竞争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行必须根据网上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

4、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加快法制化建设步伐。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市场开放义务, 不可能长期依靠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来保护自己的银行业。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紧时间迎接挑战, 实施一系列扬长避短、强化管理及深化改革的措施。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健全的金融法律环境, 因此要加强法制化建设, 并严格依法监管, 严肃查处商业银行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经营的, 而经营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加强对经营环境现状的了解, 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分析、预测, 把握银行经营的发展战略, 改进和完善经营与管理, 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 适应新的挑战与变化。

摘要:本文对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并针对各种挑战总结了有关的解决办法。

篇4: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分析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体制;监管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4-01

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经达到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近91%。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在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银行业的监管和调控、完善银行业的监管体系是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通常意义上讲,商业银行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机构或者专门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组织主体和经营行为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从更广泛地意义上来看,银行监管还包括银行内部的自我控制和银行间自律组织的监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当局主要有银监会,其外部监管是强制性监管;内部控制则主要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目标

(一)维护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强。由于银行业本身的脆弱性,以及一家银行的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等问题。因此银行的监管首要目标是保证银行业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

(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由于银行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银行是高负债经营,其总资产中自有资产比重较小。银行的这些经营特点都使其存在较高的欺诈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提高行业效率、保证公平竞争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相似性较高,因此竞争也异常激烈。通过监管,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是中央银行,从2003年04月开始,银监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监管机构,而中央银行保留了检查建议权等部分的权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和业务监管以及退出监管等三个层次的监管。虽然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时,采取了多项积极的措施,在应对房地产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理财产品方面有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制度、体制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是属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模式。然而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交叉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因此这种“三足鼎立,各自为政”的现状导致了缺乏管理的区域的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控股集团也营运而生。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一种中央集权形式的企业经营管理组织。它一般以一个金融企业或者非金融企业为控股母公司,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然而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因此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制度较少。同时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不能够充分的共享,这也引起了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效率的低下。

(二)监管内容较狭窄

银行监管内容包括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和业务监管以及退出监管等三个层次的内容。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主要是对市场准入和日常经营的合规性监管,主要考虑的是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操作风险考虑较少。在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中重前者轻后者,因此在银行监管的持续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者以实现经营目标为基础,正确的贯彻经营决策,维护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以及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一方面很大一部分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者内容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较差,监管技术和机制上比较滞后;第三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不能够很好地与机构风险相适应。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建议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对银行监管的持续性出了要求,加强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之间的协调,这是监管制度上的一个很大进步。同时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应该在部门合作、制度建设以及监管技术上有所创新。

(一)加强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及信息共享

各监管部门在信息共享方面应该做出更进一步的合作。加强控股集团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其母、子公司同时监管,从而保证整个集团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监管当局在对市场准入退出、资本金充足率、偿付能力以及存款准备金等做出具体要求外还应该对其分支机构实行并表监管,做到信息的共享以及资源的最大利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及技术创新

首先,我国监管机构应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充分利用退出机制来降低市场风险。第二,我国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银行的全方位监管,提高其信息的透明度,做到持续的监管。第三,学习先进国家的监管机制,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研究水平,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金融综合型人才,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加强银行内部控制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对风险的控制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加强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审计体系。从而确保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健、快速的發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童卫华.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经营管理),2011,3.

[2]彭金龙.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3]雷程伟,盛征.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浅析[J].财税金融,2009,10.

[4]程永杰.论金融稳定与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2.

篇5:4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4.1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始于1995年。早在1993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业实现分业经营。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开始成为了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影响了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分业监管下开始了混业经营的尝试,商业银行开始涉足其他金融领域。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开始了初步的发展。

随着市场对混业经营的需求加大,监管部门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回应。2000年保监会发布《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发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的政策预示着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管制有所放松。

银行与同业间开始合作与深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开始代理各种其他金融产品。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并且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对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至今,已逐步规模化以及规范化。目前国内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资金类业务、融资类业务、中间类业务、投资银行类业务和创新类业务。

4.2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对比

与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相似,国外商业银行源自于市场压力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例如二战后的日本,1948年《证券交易法》就已确立了分业经营的体制。但由于1965年后第二次发行赤字国债,此后国债规模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愈加明显,此时引入国债利率市场化发行方式势在必行。1980年,日本实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这导致了银行需要更多的收入渠道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同时利率市场化也要求市场上有大量的融资工具可供使用和比较。1981年,日本修改了《银行法》和《证券法》,分业经营体制有所松动,证券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屏障逐步消失。1998年《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法案》,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这代表了日本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开始。

篇6: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要: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国内各家银行强调提升服务水平的呼声蔚然成风,然而银行服务的提升具有长期性,服务质量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受客户期望值以及在竞争市场中其他对手的影响较大,波动性也较大,本文围绕持续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从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的多个角度,重点分析了银行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银行;服务;现状;建议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促进社会繁荣进步,多策并举,常抓不懈,扎实推进各项服务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逐步形成和树立了客户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和作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银行业服务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提高服务工作水平,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边界。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集中财力资源,精心布局,推进网点设施建设,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出现了将网点从交易核算型向销售服务型转型的趋势,硬件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功能。同时,各家银行较为注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业务的拓展,着力提高人机替代率,将部分业务转移,降低成本。

(二)服务规范和服务技能水平提高向自觉自律转变。商业银行以改变服务态度为出发点,开展了“微笑服务”、“一米线服务”、“站立服务”、“上门服务”等;大部分营业网点设置了大堂经理或者迎宾员,多数营业网点员工服务用语和仪态达到规范要求;严格一线员工的准入标准,加强业务和服务礼仪培训,开展了“神秘人”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服务规范督导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服务效率等指标列入对外文明规范服务的重要内容,集中解决营业网点排队现象,积极回应社会对银行提高服务效率的呼声。采用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柜员弹性排班制等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引导客户向自助银行分流,客户排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客户等候时间大幅缩减,通过采取弹性柜台制、员工劳动技能竞赛的措施,银行柜面员工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业务操作程序符合规范,单笔业务办理速度符合要求。

(三)创新产品和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户需要。如建设银行为重点客户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设立小企业经营管理中心,推出小企业“速贷通”、“成长之路”等金融产品,丰富了银行服务社会普通老百姓的金融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具有融资替代功能的表外业务、投行业务,在多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融资成本。

(四)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和投诉应急预案,分支行职责明确,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客户投诉实行首问责任制,保障客户投诉妥善处理和限时处理,有效处理了客户投诉和纠纷,化解了矛盾,维护了行业的良好形象。如建设银行上线推广了“客户之声”系统,对各类客户开展专项调查,征集改善客户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业务发展的同时注重服务社会。银行业在经营规模和财务效益不断壮大和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较好展现了金融行业应有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社会公益精神。如建设银行近年来开展了资助贫困英模母亲、资助贫困高中生、资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等一系列活动。

二、银行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目前银行的服务与十几二十年前的状态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银行也

越来越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已经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等各种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银行业的整体形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和银行接触的机会日渐频繁,在银行业务创新的同时,人们对银行的服务要求不断增强。总体来说,银行服务仍有着以下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银行服务供给的质量不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不少银行业机构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在法人治理、资本管理、内控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进步更多地反映在向国际良好银行转变过程中的“形似”方面,真正要达到与国际良好银行的“神似”还有一定距离,国际上大型银行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对服务的盲目追求,按照“人家有的我要有,人家没有的我也要有”的理念和目标,大而全,全而不精,能熟练运作新业务的不多,结果却样样都不精通,这种盲目性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的不断提高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给金融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产品供给质量不高。

(二)银行总体服务能力不足。银行业服务水平与社会期望还有差距,服务尚属于浅层次服务。近年来,银行在推行人性化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社会公众的期望比,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有些服务仍然是一种浅层次的服务。银行管理层更多的关注了服务的态度和速度,关注了客户投诉率的降低而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微笑和快捷,更加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而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明显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前台、中台和后台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对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难以适时地推出新金融产品,同时还存在新金融产品推出宣传的力度不够,社会认知程度低等问题,总体表现为服务能力不足。

(三)服务督导的内外部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银行业行际间的服务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银行常抓不懈,服务质量和水平较高,得到了社会一致肯定。但有的行抓服务工作“一阵风”,有短期行为,有的行浅尝辄止,效果不明显。从外部原因看,监管机构处罚性的管理多,正面引导不足,多是金融消费者投诉后,监管机构责令相关银行处理;从内部原因看,少数银行金融机构对各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和完成十分重视,将其与员工的绩效紧密挂钩,而把文明服务工作仅当成一项面子工程,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致使在产品营销、客户投诉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三、银行业改进服务的措施和建议

(一)银行业要加强服务和产品的创新研究。一是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客户信息,敏锐地体察客户现实和潜在的金融需求,快速界定目标客户,加强与客户交流与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充分利用掌握的客户资源,拓展优质客户,挖掘潜在客户,留住老客户。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建立专门的实施机构。三是制定专门制度,对率先实施创新的部门给以奖励,并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摊,鼓励服务创新。

(二)银行业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统一营业网点的服务设施、统一营业网点标识系统,进一步梳理、优化柜面操作流程,形成系列化、定型化的柜面操作流程和大堂经理、客服人员服务流程,并强化和落实网点负责人对现场管理的主要责任,提高单笔业务处理速度。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能力,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网点现场安保人员的配备、培训和管理,理顺安保应急处理流程,提高紧急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三)银行业要改进服务管理体系。一是树立标准和理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标准,打破传统服务的概念,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融和全行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流程,融入面对客户的营销。二是加强服务管理和督导。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有效的服务督导制度,强调各级领导的率先垂范,通过分行组织的明查暗访,保证服务规则的执行。三是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服务文化和服务品牌。通过持续树立典型和不断大力宣扬,以榜样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行重视服务、争优创先的积极性,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服务文

化氛围和过硬的服务品牌。

(四)银行业要规范服务流程。结合当前实际,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引导。要立足诚信建设,加强对社会公众金融知识,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宣传,讲信用、守承诺,不但要介绍其收益性,更要提示其风险面,避免误导消费者。二是规范合同签订和产品价格收费。订立合同要公平规范,合同文体要有统一标准,合同条款要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充分考虑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衡,避免那些加重金融消费者责任、减免经营者义务的不平等格式条款。在服务收费方面,要严格遵守《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对于政府指导价,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价格,对于市场调节价,要求商品和服务价格清晰明确、定价合理有据,杜绝多收费、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的行为。三是妥善解决好金融争议。设立专门机构或专(兼)职人员负责金融消费投诉,建立完备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争议。

(五)银行业要积极探索服务考核体系建设。借鉴国际上建立“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成熟做法,将服务质量纳入员工和机构的综合绩效考评,按照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指标体系,既要对过去的经营情况进行计算和评价,也要体现未来资源配置的导向,将客户满意度指标直接或间接纳入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按照渐进原则,逐步加大满意度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占比,西方先进银行确定满意度指标最高占到绩效考评40%的权重。同时,建立专门流程,培养专业人员,全面收集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数据,确保准确性。

篇7: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结构、信息、技术、信誉和资金等优势,不懂用自身资金,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宜,并据此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一种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代理、咨询、信托等业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缓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没有站在经营战略的角度把中间业务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一直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在生存压力与发展需求的推动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中间业务,但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管理上海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1、发展规模减小,业务品种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技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懂得一般操作的人员多,缺乏精通管理的人员;懂得传统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创新业务的人员;懂得单项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计算机、外语和国际业务等多项业务的人员。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经营理念落后,阴历观念淡薄 我国银行长期在“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体制下,我国银行只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锁着我国经济金融体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要求、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发展比较,无论是在业务数量还是在业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经营理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差,盈利观念淡薄,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创兴发展缺乏动力,没有形成对中间业务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4、费用反面存在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银行服务收费占收入比例过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现阶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的大幅增加和业务收入增长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要是现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过低,尤其是人民币结算业务,如电汇、联行服务、承兑汇票、同城结算等业务收费标准长期未调整,业务收入严重偏离银行成本。因此,规范引导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定价水平,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战略地位。

面对新的金融形势,要统一思想认识,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正确理解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和依托,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重要性,同时开拓、协调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像抓存贷业务那样抓好中间业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向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发展。

3、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很多,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由于业务和产品的性质不同,定价决定因素不同,自主定价权不同,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并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积极发挥中国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改变过去中间业务收费偏低或不收费的现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环境。借助全社会力量,对银行的收费标准进行论证监督;出台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当慎重,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应该以银行投入的全部成本为底线,并且适当考虑银行合理利润、风险补偿和服务差别,最高标准通过银行业协会自律规定,并参考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为保证经营收益,银行必然要提高和增设银行服务收费,以弥补成本。

4、极大科技投入,引进培养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是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和关键,加大对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等的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形成多功能、多元化、高效率的网络服务,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为加速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的支持和可靠的保证。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主要措施:一是大量培养中间业务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现有的从业人员中选拔精通中间业务、善于钻研中间业务的人员,安排中间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方面的知识培训,为中间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二是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的发展的人才队伍中来,以促进中间业务的管理与发展。

篇8: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现状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资信评级。对信用社的资信评级最早, 但由于资信评级工作没有经验、不规范, 有关部门停止了相关资信评级机构对信用社的评级活动。1992年, 北京长城资信评级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各种银行评级, 并先后对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了资信评级。到1995年底, 约对50家证券商进行了资信评级。1998年开始, 有关资信评级机构对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了业绩评价, 对20余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定量资信评级。原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思想, 通过借鉴美国的CAMEL体系, 经历摸索实验, 于1996年12月建立了资信评级制度。1997年, 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在中介机构的参与下对当地的银行机构进行资信等级评估, 为加强金融监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并为此作出了积极探索。现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正在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主要评级方法

(一) 中诚信的商业银行评级方法

1. 以个体评级为主, 个体与支持评级相结合。

关于支持评级, 应该是属于中国特色的。针对我国国情, 考虑国家的支持程度是合理的。个体评级主要分析影响银行信用质量的外部环境、运营因素、财务实力和内部风险;支持评级主要从银行对政府和所有者的重要性、所有权结构以及政府的支持程度三个方面。

2. 以定性分析为基础,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基础普遍不理想, 以银行内部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数据收集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中诚信的评级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但是偏重定性分析总是会过于灵活, 而灵活对于公平总是会有损害的。

3. 历史考察与未来预测、跟踪相结合。

在以历史数据为根本依据的基础上, 中诚信在评级方法上添加了对未来的估计和预测。目前, 这种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一些加大评级准确度的帮助, 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所以, 历史数据以及对未来的估测, 最后还伴着评级跟踪, 这种充分发挥本土评级优势的方法, 使得中诚信等我国的评级机构能够更有可能研究、完善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方法。

(二) 银监会体系评级方法

1. 资本充足状况。

银监会体系考虑了两个重要的指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定性方面是考虑资木质量、财务状况和管理对资本充足的影响。

2. 资产安全状况。

银监会体系考虑不良贷款率、估计贷款损失率、最大单一客户授信比率、集团客户授信比率、拨备覆盖率和非信贷资产损失率。定性方面考虑银行的内部贷款审批政策和程序, 以及如何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级, 管理层怎样评价和度量资产质量, 以及管理层如何控制和管理部门风险。

3. 管理状况。

管理状况都是定性的分析, 主要从公司的治理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分析。其中公司治理的结构, 决策、执行、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分别是治理中关心的问题;内部控制则考虑环境、企业文化、风险评估、内部交流与监督。

4. 盈利状况。

定量指标有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利息回收率和资产费用率;定性方面从利润和成本的角度来评价盈利能力, 同时也考虑盈利的质量和财务管理状况。

5. 流动性状况。

银监会体系考虑的定量指标有流动性比率、人民币超额准备金比率、外币备付金比率、存贷款比例、外币存贷款比例、净拆借资金比率。通过衡量流动性资产的多少和存款准备金的充分程度来体现银行的流动性好坏。在定性指标方面, 还考虑了资金来源的结构及稳定程度以及银行的政策和对流动性的管理能力。

6. 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

银监会体系考虑的有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股本风险和商品风险, 这些风险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因为中国银行业在这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体系中没有进行量化的评分, 仅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部分暂时放在这里供参考。

三、对我国信用评级方法的评价

(一) 我国评级方法的主要成绩

首先, 借鉴、吸收了国际先进的评级技术, 开发出与国际接轨并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技术体系, 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对中国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和解决, 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服务产品。

其次, 我国的信用评级方法比外国评级公司更了解我国国情, 从而能做出更为符合实际的评级。作为本土机构, 中国评级机构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评级理念和技术后, 对于认识和判断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风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 我国信用评级已在学习外国和创新自己的特色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如中诚信把国家的支持作为评级指标体系考虑的一个重点, 我国现行条件下, 我国的国家信用是毋庸置疑的。综上所述,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已经从初始化逐步走入正轨, 并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

(二) 我国商业银行评级存在的不足之处

1. 缺乏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起步较晚,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无可非议, 但是, 在借鉴的过程中, 对国外评级办法照抄照搬, 构建的评级体系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脱节, 缺乏实用性创新。例如:国外评级对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引用比例极大, 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 不能大比例引用财务报表, 此外银行上市情况欠佳等种种原因决定了发达国家的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既要保证本土化特征, 又必须遵守国际惯例, 体现精髓所在, 而不应该是照搬国外评级做法甚至评级结果。

2. 适当考虑国家支持的比重。

随着我国入世保护的逐渐放开, 我国需要的是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商业银行, 来与外来银行相融合、相竞争。单纯在国家信用保护下的高评级, 当市场完全开放时, 会导致一些银行破产, 那么我们所谓的较高的评级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 适当的考虑国家的支持, 把评级的重点放到银行真正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上, 这样的评级结果才会更加真实有效。

3. 信用评级方法研究受限。

对于我国具体国情来讲, 由于评级公司数缺少, 开展业务历史较短, 评级结果认可度不高等原因, 使得社会忽视了信用评级的重要性。此外, 评级信息使用者的缺乏, 令以评级为主业的评级机构生存困难, 缺少信用评级模型开发的资金。以上多种原因, 导致了我国评级机构发展受限, 信用评级方法研究缺乏资金以及技术支持的现状。

4. 量化水平较低。

尽管我国信用制度还不完善, 数据指标有限, 但是评级方法最终以定量指标为主。过多的定性指标必然使评级会过于灵活, 这样不仅使评级本身存在着人为操纵的风险, 也使评级结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因此, 评级机构要发展, 评级方法要完善, 就要改变目前量化水平过低的局面, 加大指标设计及结果的客观性。

5. 我国评级监评不分。

在评级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 评级都是由一些大的评级机构来充当, 如权威的标准普尔、穆迪等。这样的好处是充分发挥了社会性评级机构评级独立的特点, 与政治以及政策导向无关。但是我国, 信用评级机构却以银监会的评级方法马首是瞻。银监会进行评级, 出发点就与评级机构不同, 评级指标带着监管的强烈色彩。而且, 监评不分开也会使银监会的权力过度集中, 让一些作弊违规的人有机可乘。所以把评级交给市场, 交给评级机构去做, 这样才能够使得监督管理有据可依, 使得评级更加正规化、独立化。

总之, 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 加强我国银行的信用监管建设力度, 创建并在摸索中寻找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银行信用评级方法, 使得对于商业银行符合实际又具有公平、公正的参考价值, 避免了国外评级的盲目低评, 也避免了国内评级机构过度的乐观。其作用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可小视。

摘要:评级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 是金融机构对外公开披露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发展和壮大, 金融系统日益完善,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现状以及存在的有利影响和弊端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加快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 有利于逐步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 有利于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市场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凤英.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2]李海燕.我国银行业资信评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新金融, 2001 (10) .

[3]苏盈, 吴永飞, 杨晓光.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比较研究[J].金融管理, 2005 (9) .

上一篇:通用每日早安问候语语录下一篇:学校办学特色建设方案完整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