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2024-06-18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精选7篇)

篇1: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三)班和二(四)班两个教学班级的教学工作。三班是走读班共57人,四班是寄宿班共个51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思维品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能坚持,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本学期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充分寄宿生在校时间多而且集中的优势,进行全面均衡辅导教育,逐步提高寄宿生的整体水平。

二、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使得评价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让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篇2: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确保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学科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的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为了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兴趣入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一)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二)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三)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决求商。

(四)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

小括号。

(五)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稳、旋转的现象,会在方

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

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七)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

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

行简单的分析。

(八)会探索给定图表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

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

理解的能力。

(九)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

学的信心。

(十)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十一)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一)、本册的数学重点是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

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

一样,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成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

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认识数的重要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与他人交

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二)、本册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学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

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任务、达标情况。

本册教学内容:表内除法、统计、数学广角等。争取在本学期

使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

五、培优辅差。

一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各有优缺点,所以教师应

深入细致地做好辅导工作,既包括精心做好优等生的培养工作,又包

括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和耐心帮助学困生的转化。只有心中装满全体学

生。认真细致的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让班集体永保积极向前的活力。

六、渗透德育目标。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

立自信心。

(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能力,逐步形成其积极的人生

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七、具体措施。

(一)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榜样,使学生学有榜样。

(二)讲练结合,改进教法,坚持读写结合原则,一课一练,一单

元一测试。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补救有效措施。

(三)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四)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努力做到学新、温故和补漏结合。

(五)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六)发挥家长配合作用,互通情报,有目的的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七)树立学习标兵,以好帮差,在扶好优生的同时,重点培养中等

生,辅导好差等生(学困生)。

八、课时安排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4课时

1、加减、连减应用题„„„„„„„„„„„„„„2课时

2、乘加应用题„„„„„„„„„„„„„„„„„2课时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13课时

1、平均分„„„„„„„„„„„„„„„„„„2课时

2、除法„„„„„„„„„„„„„„„„„„„3课时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4、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3教时

1、锐角和钝角„„„„„„„„„„„„„„„ 1课时

2、平移和旋转„„„„„„„„„„„„„„„ 1课时

3、剪一剪„„„„„„„„„„„„„„„1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9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2、解决问题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

1、千以内数的认识„„„„„ „„„„„„„3课时

2、万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3、整百、整千加减法„„„„„„„„„„„„„„„ 1课时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2课时

克和千克„„„„„„„„„„„„„„„„„„„2课时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8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2课时

2、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2课时3、加、减法估算(综合练习)„„„„„„2课时

4、整理和复习„„„„„„„„„„„„„„„ 1课时

5、有多重„„„„„„„„„„„„„„„ 1课时

第八单元统计3课时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1课时

2、简单的统计图1课时

3、统计 图表练习课1课时

第九单元找规律2课时

1、找规律、图形的变化规律1课时

2、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1课时

十、总复习6课时

1、表内除法的复习

2、万以内数的认识

篇3: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细读教材文本, 做好前期工作

单元教学计划是介于学期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的教学计划, 它的安排设计与否, 直接影响到技能教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 在设计单元教学之前, 首先要研读教材, 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各水平段投掷垒球的技能要求等, 从而为单元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同时这也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 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地了解、分析, 才能对单元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使技能教学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形成系统。

1. 学生特点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二年级学生,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身心特点, 学生对投掷类教学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欲望, 根据二年级上学期的技能要求, 学生已经能做出屈肘于肩上投掷轻物的动作。而二年级下学期则是掌握原地侧向投掷的动作技能。在课堂上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 但是他们对投掷技术动作的直接学习兴趣不大, 注意力易分散, 情绪不够稳定, 喜欢自己通过游戏或和同伴之间的切磋来找到好的方法进行练习和学习。

2. 教材衔接

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前, 除了了解学生原有的技能基础、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动作的技术结构外, 还要对小学各水平段整个投掷垒球教学的技能递进要求与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 这对单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衔接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帮助。笔者根据浙江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一至水平三的垒球教学内容, 把整个过程分为11个单元, 本单元为第4单元, 见下表。

上表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整个小学阶段垒球教学的技能要求。上表的整体呈现, 可以让我们明确所教内容 (第4单元) 在整个小学投掷教学阶段中的位置, 如二年级上学期的技能要求是正面肩上投掷 (第3单元) , 而下学期则是原地侧向投掷小沙包 (第4单元) , 由此可以看出, 原地侧向投掷是学生在掌握正面肩上投掷基础上的技能递进性学习, 可为以后的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打好基础。

3. 教材特点

原地侧向投掷小沙包是本单元设计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继一年级学习正面投掷轻物之后的提高性学习内容, 它是在原来投掷轻物的基础上, 采用了投掷小沙包来增加了物体的重量, 从而开始学习侧向投掷的基本动作。

原地侧向投掷小沙包的动作要领和方法为:手持小沙包后引, 重心落在持沙包手同侧腿上, 利用有效的蹬伸、转体、挥臂等连贯的动作, 形成超越器械的有利姿势, 利用手臂、手腕的最后鞭打动作将小沙包以合适的时机和出手角度投出。动作重点是连贯完成蹬、转、挥的动作, 动作难点为背后过肩、手脚协调。

本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侧向投掷“小沙包”的教学, 体会肩上屈肘、蹬地转体、背后过肩的投掷方法及用力顺序等, 由此发展学生上下肢、肩带和腰腹等大肌肉群力量, 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上步投掷垒球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明确教学意图, 突出单元特点

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及分析, 首先要明确以下三个技术环节的教学意图, 进而明确教学任务。

1. 肩上投掷

肩上屈肘投掷目的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挥臂 (因为从力学角度上讲, 半径越短, 速度越快, 力量越大——相对于直臂投掷而言) 。如, 自由泳的空中移臂, 屈臂比直臂要移动得快, 短跑中的摆臂也是如此, 屈臂比直臂要摆动得快。因此, 肩上屈臂投掷有利于快速挥臂与鞭打动作的发挥。

2. 持球后引

持球后引目的是增加初速度 (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带动挥臂, 投得更远) 。从动作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 如果在低段学生中进行原地侧向投掷教学, 直接采用持球后引动作进行教学, 显然有些不妥, 因为这样会导致有些学生出现直臂投掷的错误动作。因此, 在进行本教材的教学时, 要先复习正面肩上屈肘投 (重点是鞭打动作) ,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掌握快速挥臂的动作要领, 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动作进行各种姿势的练习。如, 投纸飞机、掷飞镖、甩纸炮、甩反弹球等。接着进行侧向肩上屈肘投掷, 最后就可以进行持球后引的侧向投掷教学。因此, 在单元教学中, 对于手臂的要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3. 蹬地转体

蹬地转体是为了形成超越器械的有利姿势 (满弓) ,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带动挥臂, 这也是此单元侧向站立转向正面投掷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复习巩固了正面肩上屈肘投掷后, 就可以进行侧向肩上屈肘投掷 (重点为快速转体) 。

因此, 结合以上三点动作要求, 在进行侧身肩上屈肘投掷的教学时, 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步骤一:先进行转体练习, 学生左侧对投掷方向 (从右手投掷为例) , 两脚前后开立, 左脚在前双手插腰, 快速蹬地向前转体 (两手叉腰目的是让学生排除手臂动作的干扰, 专心辨别转体前与转体后的不同方向) 。在学生练习转体的过程中, 要强调快速蹬地转体。但是怎样才能达到快速转体, 这就需要学生用到一个蹬地的力量, 使髋关节带动上身快速向投掷方向转动。

步骤二:熟悉蹬地转体后, 再练习原地侧身肩上屈肘投掷 (让学生初步熟悉、掌握原地侧向投掷) 。

步骤三:在达成前两个动作的要求后, 就可以进行原地侧身持球后引投掷教学了 (重点是挥臂与转体的衔接) 。此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蹬、转、挥的动作顺序, 及最后的用力方法, 可以让学生两脚前后开立, 且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侧身站立, 后脚脚尖踩住短绳的一端, 持球手拉住绳子合适长度位置的另一端, 向前做快速转体及挥臂动作, 以此让学生体会拉绳与转体的牵引阻力, 充分感受肩部拉伸的本体感觉。

三、分析错误动作, 提出教学策略

在对二年级学生的投掷教学中, 不难发现学生对投掷动作的理解还是存在些许的偏差, 出现了一些错误动作。因此, 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 可以把错误的投掷动作归纳为以下几种, 并提出相应的纠正策略。

错误动作一:直臂投

1. 原因:投掷时直臂, 手臂没有鞭打动作。

2. 策略:指导学生多练习肩上屈肘投掷练习, 要求背后过肩向前挥臂, 通过玩纸飞机、掷飞镖等游戏帮助学生克服投掷垒球中的直臂现象。

错误动作二:侧身转体没有蹬地动作

1.原因:重心没有前移, 没有形成满弓姿势, 导致没有快速转体。

2.策略:可让学生后脚站在一定高度的台阶上, 通过练习者蹬地转身, 借助一定的高度落差实现重心前移, 从而实现有力蹬地转体的动作。

错误动作三:手腿不协调, 过早挥臂

1.原因:不理解蹬、转、挥的动作顺序和最后的用力方法, 身体还是侧身的位置时就把投掷物投出去, 导致过早挥臂投掷。

2.策略:正确的应该是身体转向正面后, 再按正面投掷姿势, 将投掷物投出去。可以让学生两脚前后开立, 左脚在前站立, 后脚踩住绳子的一端, 持球手拉住绳子的另一端向前做快速的挥臂动作。

错误动作四:出手速度慢, 投不远

1.原因:挥臂速度缓慢。

2.策略:多练习反弹球、甩纸炮, 强化快速出手。

错误动作五:投得过高或过低

1.原因:学生不能理解掷远与出手角度的关系, 正确的投掷出手姿势没有掌握。

2.策略:投击一定高度的目标物, 目标物的高度和远度要根据学生的身高及投掷能力来确定, 加强肩上屈肘、自然挥臂的技术动作进行教学。

四、合理设计细节, 体现整体特色

1. 合理安排显现衔接性

单元教学是完成学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达成学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 而单元计划中的课时计划, 又是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策略与手段之一。因此,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 各课时之间的教材安排要体现主体性与整体性, 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始终为单元的主教材服务。

俗话说, “温故而知新”。在此单元中的第一课时中, 为了复习肩上屈肘投掷, 而采用了复习以前学过的正面持轻物投掷课作为第一课时, 为了体现持球后引侧向投掷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故在第3课时之前安排了肩上屈肘侧向投掷作为衔接, 意在防止学生出现直臂投的错误动作。而且把第4课时以对墙投掷来提高出手的合理角度, 并且以此增加练习次数, 加强投掷能力, 增强本体感受, 以便更快地形成动力定型。第5课时是此单元的最后一课时, 也是单元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课时, 其考查了学生在本单元中技能掌握的情况, 同时也为教师对此教材教学的反思提供了充足的教学依据, 也有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相应的修正依据。

2. 反思教学注重安全性

投掷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学中, 要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加强投掷常规的训练, 确保良好投掷教学秩序的形成, 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比如练习的方式是面对面投掷, 一定要控制好距离, 注意力要集中, 让同伴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动作与飞行的投掷物上, 这样既可以减少危险, 又能看到同伴的动作 (与自身对比) 。而且投掷练习要在统一口令下进行, 这也是避免伤害事故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实施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情况, 做到及早准备, 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3. 多样手段体现趣味性

投掷是一项封闭性运动技能的项目, 尤其是在小学低段教学中, 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连续地练习, 势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技能的掌握也是不利的, 同时, 这也是广大体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投掷类的游戏, 让学生通过参与到游戏中来掌握投掷技能, 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 学生由此不仅会有更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而且会在游戏中相互探究与相互学习, 进而互练互评;此外, 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交换不同的合作对象, 充分感受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小主人”, 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现行课程标准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徐世贵, 瞿雪曼.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牢固确立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围绕校长室、教导处提出的教学工作意见,立足课堂,成长师生。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以学论教”,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快乐学,幸福教”为追求,求真务实,不断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2、工作思路。

(1)教学工作。

①备课。组长要做好各个单元的备课安排,组织全组教师钻研教材,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做到个性备课和集体备课结合,参与研究教学策略,在集体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形成有个性特色的能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②优化课堂数学。课堂教学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四基,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把新课程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用评价的语言贯穿于课堂,努力创设学生动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经历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同时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生成,从而形成知识在课堂上碰撞,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性和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确保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全组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用新课标的理念改进教法,树立只有统一的教学理念,没有统一的教法模式,要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③课后反思:倡导进行“二次”备课,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后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④认真做好辅优补差工作。

(1)要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补缺补差重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抓好课堂拓展,对优生应引导他们进行课外学习探索,使他们不断拓展知识面,带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

(3)加强每个班数学质量监控, 监控后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并在教学中及时改进。

⑤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的数学活动(如课前口算、计算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教研工作。

①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年级组依据实际教学做具体安排,充分发挥组员的作用,组织好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力争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及时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②组织老师上好示范课。年级组每月组织一次示范课,教研活动以“上课——说课(含课后反思)——评课——互动”等形式进行,总结完善一些好的教法以便大家借鉴。

③进行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以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探讨为主要活动形式。

3、教研组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 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研组工作计划。

(2) 第一次教学研讨:二年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3) 赵婷老师执教校数学教研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 第二次教学研讨:认识万以内数。

(5) 完成三月份教学反思。

四月份

(1)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进行心得交流,并观看教育新时空,加强理论学习。

(2)第三次教学研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3)完成四月份教学反思。

五月份

(1)第四次教学研讨:角的初步认识。

(2)杨晓燕 老师执教《解决问题》。

(2)组织开展期中数学质量研讨会。

(3)进行理论学习,完成五月份反思。

六、七月份

(1)准备校数学口算比赛。

(2)第五次教学研讨:统计。

(3)撰写数学论文或案例。

篇5: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整册教材还充分注意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同时又注意同一单元例题题材的整体性,用实物、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如加法、减法这两个单元的例题,全部以图书馆为现实背景,用表格呈现数据,以便学生感受和利用这些数量之间的联系来学习新的内容。

2.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的过程,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学习数学。例如,在认数时,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自己的观察、拨算珠和分析活动,认识千以内数的组成,学会数的读写。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并学会计算。在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应用解释”的过程,从与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释中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确定位置”时,引导学生亲历其境,感受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经过的路线。在认识角时,让学生从对一些物体的观察中抽象出“角”,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巩固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按不同分类标准依次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相应数据的过程,并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等等。

本册教材安排的2次“实践活动”,特别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存在和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你能跳多远”,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通过在实验中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

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培养以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计算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存在问题: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一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比较粗心、马虎;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不敢大胆表现;有几个学生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比较拖拉。

四、教学具体措施:

为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惯例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努力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一些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协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月休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跟生活联系的需要实践调查之类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9、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应该多多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和潜能生。

10、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教学进度表 :

周次、内容、课时:

第一周 开学教育;解决问题 4课时

第二周 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3课时

第三周 除法 3课时

第四周 2.用2~4的乘法口诀求商 4课时

第五周 用4~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整理和复习4课时

第六周 图形与变换剪一剪 4课时

第七周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4课时

第八周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 4课时

第九周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十周 五一放假 4课时

第十一周 整理和复习,期中检测 4课时

第十二周 万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 4课时

第十三周 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十四周 克和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整千的加减法 4课时

第十五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 4课时

第十六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有多重:称一称; 4课时

第十七周 统计 4课时

第十八周 找规律 4课时

第十九周 总复习4课时

篇6: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确保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学科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30人.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已经历适应小学课堂教学,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为了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兴趣入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一)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二)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三)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决求商。

(四)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五)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稳、旋转的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七)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八)会探索给定图表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理解的能力。

(九)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十)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十一)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本册的数学重点是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成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认识数的重要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本册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学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三)班和二(四)班两个教学班级的教学工作。三班是走读班共57人,四班是寄宿班共个51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思维品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能坚持,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本学期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充分寄宿生在校时间多而且集中的优势,进行全面均衡辅导教育,逐步提高寄宿生的整体水平。

二、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使得评价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让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

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空间与图形:

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10个单元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依次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结合计算,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分米和毫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直观认识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并分别计算。全册教材编排了二次实践活动,《测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动,利用指南针在校园内测定各个方向的景与物;《你能跳多远》是专题型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跳。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选择现实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现实的学习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便于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教材特别重视对学习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具体情境来学习数学。例如,选择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的数据,提出加、减计算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研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习三位数加、减计算的主动性,体会数学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选择学生能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对物体“认识方向”以及描述经过的路线,发展空间观念。此外还设置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等等。另一方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用“动物运动会”上不同动物长跑、跳高比赛的场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类统计;用具有生活气息的大象搬木头、猴子采桃子等童话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

整册教材还充分注意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同时又注意同一单元例题题材的整体性,用实物、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如加法、减法这两个单元的例题,全部以图书馆为现实背景,用表格呈现数据,以便学生感受和利用这些数量之间的联系来学习新的内容。

2.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的过程,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学习数学。例如,在认数时,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自己的观察、拨算珠和分析活动,认识千以内数的组成,学会数的读写。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并学会计算。在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应用解释”的过程,从与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释中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确定位置”时,引导学生亲历其境,感受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经过的路线。在认识角时,让学生从对一些物体的观察中抽象出“角”,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巩固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按不同分类标准依次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相应数据的过程,并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等等。

本册教材安排的2次“实践活动”,特别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存在和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你能跳多远”,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通过在实验中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数学。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7.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8.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9.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习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必然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篇7: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 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 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 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 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 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 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 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 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 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 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 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 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 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 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 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 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 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 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 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 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 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 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 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注意前后联系, 发挥想象, 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 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 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 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 又要注意区别, 突出本学段的重点,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 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 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 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 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 如观察要有目的,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 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 让学生积累素材, 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 适当展开想象。另外, 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 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 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 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 前者是粗细条勾勒, 后者是细描刻画, 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 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 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 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有些类似, 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 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 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 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 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 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表达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 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 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后印象不深, 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 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 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 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 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 边观察边想象,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 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 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 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 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 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 做好记录, 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 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上一篇:雨天安全行车下一篇:重点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