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读后感悟

2024-06-11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精选8篇)

篇1:骆驼祥子读后感悟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骆驼祥子读后感悟。

它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好胜要强的祥子指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 :祥子是旧北京三十年代的年轻车夫。他相貌一般,块头大,跑得快,不怕吃苦。他有理想的职业——拉车。他有追求的目标——买车。流了三年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辆自己的新车。那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兵抓去打杂。车子——他生命的一部分,被夺走了。有一天,炮声把营里的兵吓住了,他们决定迅速转移。祥子趁乱带上兵营里的几匹骆驼,溜了。他卖了骆驼,凑了三十几块大洋,又回到“仁和厂子”拉车。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都三十多了还没找到婆家,就是因为太泼辣了。虎妞看上了祥子,诱-惑祥子,祥子栽在了她的怀里,祥子后悔,准备一刀两断。可虎妞骗祥子“有了”,祥子是丢不掉她了,最终与她成了亲。虎妞死于难产,祥子所爱的小福子也离开了人世,祥子人财两空。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拉车不勤快了,干脆不拉车。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别人。祥子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读后感《骆驼祥子读后感悟》。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虎妞。在当时,这样的女子少有。她的形象最鲜活。她是“母夜叉”,谁得罪了她,她就会骂街。她横冲直撞的语气,撇撇嘴的样子,和祥子说话时半笑半傲的口气,在书里是那么生动。要不是说她的年龄,我准以为是十八、九岁不懂事儿的女孩儿。但回想她想出的骗局,演出的戏,她和老爷子顶嘴的词儿,又觉得老练。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利,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生省,故事离奇感人。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黑暗,希望曾是那么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那雄鸡病危的年代!

篇2:骆驼祥子读后感悟

于是一口气买了好些书,有《飘》、《简爱》、《老人与海》、《小王子》、还有《骆驼祥子》。那晚看完《骆驼祥子》彻夜未眠,内心深处不由得替祥子悲怆的人生而感到伤感!

直至看完整本书,我对祥子那年代100元是个怎样的概念虽说不太清楚,但从祥子那骨子里透露出的那股坚强的毅力与不屈的拼搏可以知道,在当时,那100元可不单单是100元,它是个梦,它是理想,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让祥子甘愿为之奋斗的目标!它可不比如今我们手里握着的百元大钞!

祥子的命运是不幸的!整整三年,他凑足了100元钱!买了他心仪、梦寐以求的洋车(19世纪北平拉客的车)但才拉了没半年,一次他拉个出城的客,不幸在城外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但祥子大难不死,他从牢中逃了出来,失去了洋车,牵回了三匹骆驼。祥子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依然倔强第从头开始,更加努力,刻苦地攒钱。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他再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作为代价的。但是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连遭生活的打击,加之又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开始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起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篇3:骆驼祥子读后感悟

行知语一:书是一种工具, 和锯子、锄头一样, 都是给人用的, 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面有真知识和假知识, 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其真假, 可是用它一下, 书的本来面目便显出来, 真的用得出去, 假的用不出去。

思考一:有人说, 读书不难, 能用为难;用书不难, 能记为难。不下水, 永远学不会游泳, 不实践, 永远也体会不到书中知识与真理的价值。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能用这个标尺来衡量吗?我的认为是完全可以的。这和最近我们所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提出有着不谋而合的相同点。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堂所教的到底是什么?是语文教材?还是语文本身?有没有必要过分纠缠于那么多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训练?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有用的我们就教, 没用的我就不教。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细心的教师可能也会发现我们的教材设计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那么, 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以下四点: (1) 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2) 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3) 健全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储备。 (4) 良好的语文情感与素养的行成。那么, 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是否就参照这四个点来研读教材、设计课程呢?能不能就将我们的教材当成锯子、锄头一样的工具呢?能不能我们想要给学生什么, 我们就把教材打造成什么样的工具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这节课我想给学生读的能力, 那么这节课的教材我就把它打造成利于学生读的工具。这节课我想给学生写的能力, 那么这节课的教材我就把它打造成方便学生写的工具。

行知语二:过得是少爷的生活, 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 不算是受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 虽天天科学的演讲, 不算是受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 虽天天写卫生笔记, 不算受卫生的教育;我们要受什么教育, 便必须过什么生活。

思考二:教育是一项开发生命, 养育心灵的事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永远不会只是分数的高低, 而是学生快乐、健康、全面的成长。教育必须是为生活做准备。现实生活中, 有些儿童, 在学校积极主动, 在家里却是小皇帝、小公主。也有一些学校, 校门口文明标语醒目抢眼, 而垃圾纸屑校内纷飞。发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在哪呢?是教学、做没有合一惹的祸!大部分学生都成了“说话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教学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教师要用心去“教”, 学生要专心来“学”, 在此基础上, 更为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努力去“做”, 就是实践。教与学的融合点就应该在“做”上, 陶行知先生说: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学来做才是真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将教学活动贯穿于实践活动, 或将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 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行知语三:“生活教育与生俱来, 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 进棺材才算毕业。”

思考三:“终身教育”是陶行知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 也是当代国际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古语“人生有涯, 而学也无涯”。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 故教无止境, 而学也是无止境的。对于陶行知这句话, 我的理解是:人自出生以后就要接受教育, 人生有多长, 教育应该有多久。一天不接受教育, 一天不学习, 对个人的素质提高和完善, 就会在这一天止步不前。停止一天, 个人的完善便失去一天的积累与积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到老, 学到老。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不断完善自己。而作为教师, 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使其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 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每一堂课都期盼达到的吗?原来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就能塑造出一段段精彩非凡的人生, 这种精彩不仅是属于学生的, 也是属于教师的!

篇4:《如果骆驼不会唱歌》读后感

6岁那年,妈妈带我去钢琴老师家玩,看着端坐在钢琴前的小朋友们那灵活的手指,听着那优美的琴声,我露出了羡慕的神情。妈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我欣然同意了。一开始学琴进展得很顺利,可是后来曲谱、指法越来越难,加上每天要进行大量枯燥的练习,我从内心开始抵触弹钢琴。每次练琴,我都感到是在煎熬。最后我和妈妈商量,决定放弃弹钢琴。

7岁那年,妈妈开始教小朋友画儿童画。看到别人画的胖胖的小熊、可爱的白兔、凶猛的老虎、优雅的长颈鹿……我心里痒痒的。妈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于是我跟着妈妈学习画画。在妈妈的陪伴下,我学习了儿童画、水粉画、刮蜡画,并顺利地通过了考级。

8岁那年,我和妈妈到少年宫去,在那里我看到了朱老师班上挂着的几幅国画,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亭亭玉立的荷花、栩栩如生的沼虾……我看得出了神,竟没听见妈妈喊我。这时妈妈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那时我还在小镇上学,为了学画,妈妈和爸爸轮流陪我到城里。一个来回就是3个多小时,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这一学就是3年。

现在的我非常享受画画的过程,我画的国画经常受到大家的夸奖,这让我找到了自信。虽然我还没有成为像希娜那样的人,但是我明白:人生可以有许多选择,就像骆驼不会唱歌,却可以跳舞一样。只要懂得扬长避短,打开不同的窗户,总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指导老师 陈红军)

篇5:《骆驼祥子》读后感感悟700字

祥子独自来到北京拉车,他自己有愿望就是能有一辆自己的车,祥子省吃俭用,拼命拉车,终于在三年的时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一辆新车,后来祥子被无理的警察拉去充军,自己的车也没了,他从军队中逃跑了出来,还牵走了士兵的骆驼,他卖掉了骆驼,又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拼命拉车,省吃俭用,准备买车,可被姓孙的侦探抢走了他的血汗钱。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上了祥子,骗祥子和她结婚,她给祥子买了一辆车,祥子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车,可是好景不长,虎妞因为她难产而死,祥子为了给虎妞办身后事,祥子被迫卖掉了车.在祥子觉得前途无望,伤心低落的时候,有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祥子喜欢上了小福子,可小福子最后在妓院中上吊自杀了,祥子心爱之人死了,从此以后,祥子没有了当初到北平时的热情奋斗的精神了,他后来变得麻木不仁,生活潦倒,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祥子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一是他本身的问题,他之前在北京拉车时, 努力勤奋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可因为后来的一系列的挫折,困难却变得如此颓废,跟一个废人没什么区别,他当初如果坚持一下,忍耐一下,就人会有如此下场。面对困难不懂解决。

二时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是整个文章最根本的原因,黑暗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让一个正直好强的青年车夫祥子由希望,受挫,挣扎到绝望,最终堕落成为城市垃圾的悲惨遭遇,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篇6:骆驼祥子读后感感悟700字以上

祥子是一位拉车人,而“骆驼”则是他的外号。祥子总是希望能够挣出一辆车钱,然而,事实并不如他所想,他认识了虎妞,拉车老板的女儿,与她结为夫妻,可当虎妞生产时,一尸两命,虎妞与孩子都没了命,小幅子向祥子说明她愿意嫁给祥子,可祥子是穷苦人,考虑的也只有钱。到最后祥子给白起是人家做事,他是一个不肯吃一点亏的人。

实际上,祥子是一个肯为梦想而追逐的人。他买车卖车,再买再卖,始终都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可是他也很倔。“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一条道路都可达成目标,但只要不走弯路就行,只是祥子却在一条道路上一直错下去。弄得最终只能替别人家做事。

祥子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自己的车,自己的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祥子对于有一辆属于自己车的欲望,已经超过了一切,他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可并不能实现,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自私的,不信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句话是全书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总结了全文,概括了祥子的一生,平凡、简单,却又艰难、困苦。

每个的人生或许都是如此,平凡、简单。当遇到挫折时,我们或许应该要同命运作斗争。坦然的面对挫折,或许你会发现有所不同。挫折,是你走向成功的铺路石。当祥子卖了车,为办白喜事人家做事时,他就沦落为一个不幸的人。他的黄金时代与过去了,他也浪费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的吗?有时在一条错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浪费了最美好的青春。始终认为你走的路是对的,没有人劝的了你。可到了晚年才叹悔,后悔没有珍惜时光,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一生。

篇7:《骆驼祥子》读书感悟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这是我读完《骆驼祥子》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祥子是一个吃苦耐劳的车夫,他怀抱着自己的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他凭着自己的吃苦,勤劳,坚忍,终于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但是,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人间,堕落,沉迷于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抛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虎妞死后,祥子的心灵受了很大的刺激,最终,车没了,虎妞没了,一切都没了,就像用铅笔用力地在白纸上划上深深的笔印,然后用橡皮擦掉,纸,又变回了当初的白纸,但是不如从前平整了,上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就如同祥子的心一样,被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人类是渺小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下,人们是多么的无力。祥子一次一次地想用自己的勤奋改变命运,但却带给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祥子在巨大的痛苦中挣扎,辗转,却像进了沼泽一样,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被黑暗扭曲了自己的心灵,吞噬了自己的善良,以前有抱负理想,满怀着正直善良的祥子消失了。只留下了对钱有无限的贪恋,没有骨气,好吃懒做被染黑了的祥子。

在面临“理想”和“财富”的选择时,祥子选择了“财富”,丢弃了“理想”,因为这是穷人,唯一的一种选择。祥子一开始用自己的坚毅,执着,与命运展开了搏斗,但命运之神一挥手,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了祥子,黑暗的社会现实,扭曲昏暗的人性,悲凉的命运„„

一开始看着本书的时候,祥子就像是暗夜里的第一抹曙光,特别地,耀眼,感觉他很积极向上,但是越到后来,祥子的心灵被周围的社会染黑,像是墨水掉到苍白的宣纸上,黑墨不断的晕开,墨染了这张白纸,这抹曙光也就被暗夜吞食,消失在了茫茫的黑夜里„„

篇8:骆驼祥子读后感悟

犹记得那个学期末,学校要求新学期的语文学科要按照新的教学范式“测、导、延、写”来备课上课。放假前,武校长亲自操刀,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为例,为全校语文老师诠释了这个范式的理念,指导了新学期的备课方向。虽然我听得很认真,却依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假期备课,焦灼不安,因为不理解,所以磕绊着,总觉得那条线还没有抓住。尽管这条线不时在眼前晃动,但不管如何努力,感觉依然是一步之遥的距离。

忐忑中,新的学期如期而至,语文教学范式的课堂正式登上我的教学舞台。当真正实施下来,这教学范式的路子终于渐渐明晰起来。不过最为头痛的依然是“写”的训练点的寻找,文章篇篇不同,说明文、散文、诗歌、记叙文……体裁不同,刚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训练点,另一篇文章的点在哪儿却又找不着了。

在茫然中,管老师的文章让我这个迷途羔羊找到了方向。管老师说:“在我的词典里,语文课程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阅读教学: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阅读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阅读是前写作,是手段、过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管建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写作”,最应该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在“怎么写”的探究上,尤其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写作构思,是最重要的写作行为之一,是以往阅读教学的死角。探求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就是将文本还原到写作行为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对学生写作将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

阅读要“指向写作”,不能只是考虑作者“表达”了什么,还要考虑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逼近“表达”,实现“表达”的。了解“表达”了什么,只是“知其然”;了解写作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才是“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迁移到学生的写作行为中。

从阅读视角教学,一般主要是弄懂“段意”,即便分析如何写,也是为了弄懂段意,侧重于内容的了解。而着眼于“学写”,则是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可以怎样写,或应该怎样写,关注的是写作的共性特点。不论是学习构思,还是培养文体感,都是立足于发掘普遍性的写作规律。只有提炼出写作的共性特征,对学生的写作才有指导意义。

读罢此文,我不禁明白了学校教学范式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老师们的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师来关注学生的学情因素,高效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相关的问题状况。这是管建刚老师所说的“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透过例子的表面,看到例子背后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每一篇课文中寻求“切合学生的‘点’”,又要统筹规划。这有难度,更需要老师们的智慧。

上一篇:写我的同桌作文1000字左右下一篇:爱德之星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