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2024-06-17

小学生学习状况分析(精选8篇)

篇1:小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小学生进入初中成为中学生后,数学学习情况有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有针对性地教好学生学习好数学,现对于初中学生数学的学习出现的现象作如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满分120分)

1.考试成绩一般情况在112分以上,2.考试成绩一般情况在96分和111分之间,3.考试成绩一般情况在88分和95分之间,4.考试成绩一般情况在72分和87分之间,5.考试成绩一般情况在60分和71分之间,6.考试成绩一般情况在50分和59分之间,7.考试成绩一般情况在49分以下。在这种层次的学生,小学里学习的知

识基本上还给老师了。比如说他连分数的性质,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

求法,奇数和偶数都不知道,更别说行程问题,植树问题了,甚至连最

基本的数的运算也不会,比如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等。那么上了初中,老师讲课起先一般都是在小学知识基础上讲的,他就听不懂了,一开始

就听不懂,很容易养成不听课的习惯,慢慢地开始厌学,思想开始滑坡。其实从初中开始学也是可以的,只是用的时间相对于别的同学来讲要

多,过程也较困难些。往往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不怕困难,持之以

恒的精神。这样一来,他上课就和没上课的效果差不多,要想改变这种

情况,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补课。但是到补习班和在班里上课区别不大,最好是一对一单独补,这样单对他的情况进行讲,针对性比较强,效果

要好,并且学生本身听起来也有感觉,他的精力也相对集中,一有不懂的可以直接询问。针对补习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篇2:小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二至十六岁之间,正处生长发育期,思想不成熟,行为不稳定,办事情绪化,喜表露,易冲动, 既有面见师长的羞涩, 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习性。在数学学习上凭兴趣,看心情,个性反映较为突出,为了初中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具效应,本文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怎样改革数学教学进行探索,且希望与同行共商榷。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注意下列问题: 1.为什么有大量的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2.初

一、初二的差生是如何产生的。

3.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欠缺的原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将随着学习的状况而上下波动,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学习的失败、挫折。学生的学习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希望能从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关系和作用中,去寻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积极的心理活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 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 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 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 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臵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 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 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 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 “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臵”,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 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 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 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 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2.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探索.本内容从学生写小结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意识小结的目的与作用,明白小结里应包括那些内容。在一次次的培养训练中,学生基本上有了小结的模式与框架。然后进行章节知识的归纳总结的探索训练, 让他们探索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知识总结。他们在写总结时要复习教材看知识联系,翻阅笔记进行方法选择,查阅数学资料对问题归类归纳,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学知识到所用方法到所解决的问题,按内容顺序、知识层次、问题难易、方法递进进行全面总结。每份总结既体现了章节知识的承启作用,网络联系和对问题的类比分析、方法优选,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整理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克服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注意力难持久,自控力差,不讲求逻辑,思维不严谨等缺点。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以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摄入式学习为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材载体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随时充满自信。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分析

一、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现状

第一,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高职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高职院校教学目的自傲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有很大一部分高职生,在学校的学习,将拿到毕业证、技能证当做是唯一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迷失自己。

第二,高职生学习方法落后。当然,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往往效果欠佳,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没有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更不考虑专业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学习,课后基本上不会复习功课。由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对专业知识的探索性有待提升,导致在课堂提问环节中经常是什么都不懂,以至于教师往往不愿意设置课堂提问环节。

第三,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很多高职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萎靡的精神状态,在课堂中也常常玩手机,课后全部时间都用来玩游戏、喝酒、大家。很多高职生对于图书馆非常陌生,在校期间甚至没有去过任何一次图书馆。很多学生觉得专业课程学习中十分困难,特别是文科生在理科学习中往往觉得力不从心。

二、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差。当前高职生学习中具有缺乏探究性、主动性以及独立性的特点。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是自身学习方法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探究性,在学习中无法体会到乐趣,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太高。在就业压力下,很多学生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反复学习,导致基础不牢固。

第二,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现阶段,很多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稳定性不足,同时存在机会主义思想。当前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让学生以及家长都片面的认为在学校中只需要学好一门技术就行,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理论基础学习过程中低迷的情绪,在技能操作实践中遇到种种困难。

第三,很多高职生经过高考的失利后,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加上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有限,学习方式有所欠缺,导致自己在高职校园中的学习效果不够力量,久而久之就会动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某些学科的学习,特别是考试,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带来的就是厌学、焦虑等情绪。

三、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在心理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在充分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体,不断的提升高职生学习成效。

第一,建立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激励系统。尽管现阶段高职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学习目标的不明确性质,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更不能将自身的学习做出详细的规划,影响学习的动因。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还应该加强激励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以引导,从阶段性目标开始,逐渐上升到人生发展目标中去。

第二,完善高职课程设置。加强对高职教学课程的设计,能够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游刃有余。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应当保证课程的连续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安定感,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对于重点专业课程,还应该保证课程设置的适度性、有效性,同时合理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

第三,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成绩不高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高职院校还需要对学生认知模式进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归因,通过健康积极的引导,将消极的心态剔除出去,端正自身的学习动机,从而提升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水平。

第四,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应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充实自己。通过有效的调查,高职生用于网络的时间大大增多,网络已经成为高职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校园网络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学习内容,让网络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同时,通过网络的正能量传播影响,消除网络对高职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遵循引导的原则,让学生在高职校园中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为其将来的就业做出规划。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生在就压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学习压力等诸多压力下,其学习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在高职院校中也时常发生一些由于压力造成的恶性事件。加强对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研究,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有助于优化高职生学习态度,对提升高职整体办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每年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瑞香.高职生心理压力与情绪管理状况调查分析——以东营地区的高职生为例[J].学理论.2014,10(2):104-105.

[2]吴新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J].才智.2014,23(8):99-100.

[3]林伟.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状况与心理扶助意义分析[J].同行.2016,35(12):35-36.

篇4:农村地区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关键词:学习勤奋;责任感缺失;渴望关爱

我工作的地方位于安徽省北部的怀远县,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而我所在的怀远一中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任班主任这几年,通过与学生相处,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也是越来越重。因为各种问题的困扰,这群学生的命运经历了更多的波折,下面以自身的经历,谈谈就读县城高中农村地区学生的状况。

一、学习勤奋,体谅家庭的好学生

农村孩子的质朴在这群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似乎生来只为读书,课间、中午、放学后,甚至在吃饭的食堂里都能看见他们读书的身影。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知道父母的艰难和不容易,因此,读书改变命运的种子早早就种在了他们的心里,但这部分学生也显而易见地缺少与人交流的习惯,缺少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甚至会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针对这部分学生,我首先做的是人文关怀,多找他们谈心,开导他们多与同学交流,积极主动承担班级的集体任务,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后,一定要关注他们的营养状况和生活情况。身为班主任,这几年,我会将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补助,更多地给予这部分学生,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二、聪明有余,责任感缺失的学生

随着省里各项招生政策的跟进,学校对统招生的比例也在逐渐扩大,这样会有更多的孩子考上县城高中,以怀远一中为例,统招生的比例已超越70%,考入的这部分学生有一部分的分数在农村的初中是很高的,进入高中后往往认为会像初中那样轻松完成学业,殊不知高中阶段的知识难度远远超过初中,光靠耍小聪明是不能很好完成学业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强,虽然在农村地区玩的时间少,但县城各种游戏厅、网吧,很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注意力随之发生转移。针对这部分农村高分考入的,聪明但责任感缺失的学生,我认为应进行提早教育,加强思想、自律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提前明白高中学习的繁重,认识网络游戏的危害,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责任,并担负起这份责任,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就能很好地集中起来。

三、渴望关爱,迷失方向的留守学生

我校高一每年都有大批农村留守学生前来就读,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学或初中就被父母送到了县城读书。虽然过早的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但有的学生在对父母的思念中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自我孤立,不与同学相处,当然在学习上也会落后于别人。还有一部分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对于自己的要求过于放松,导致早恋、痴迷于看小说、到网吧进行网络聊天等现象的发生。我的一位学生就过早地恋爱,虽然每次跟父母通话后感觉对不起父母,但早恋让自己始终无法走出来,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整个高一上学期就像是梦游一样”,成绩自然一落千丈。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让他们的父母回来监督其学习的可能性并不大,于是在和这部分学生谈话时尽可能让他们考虑以后的生活,直接告诉他如果你没有文化,没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你会去农村生活,用父母的血汗钱盖房子,你能给人一辈子的幸福吗?还可以问到时会有人愿意嫁给你吗?在我的反复劝道下,这名学生也改变了态度,在高二时成绩开始慢慢上升,我想他转变的不仅仅是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做人的责任感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而对于这部分留守学生,可能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并适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获得前进的动力,不为别的,只为辛苦在外打工的父母,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放弃,去沉迷于网络,看小说等!

四、乐观积极,不断进取的好学生

这群学生可能是最让班主任省心的学生。虽然来自农村但性格外向,学习积极主动,沟通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学习成绩优良。这群孩子的最大缺陷可能是:有些学生因为人际关系良好的缘故,所以会在课下接触更多的朋友,因而导致部分同学的成绩并不稳定,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控制不住,别人一来宿舍就不好意思让人走,在一起玩浪费了太多时间,偶尔也会去找别人玩,而往往都是在应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才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针对这部分学生,我的做法是:首先进行沟通,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知道问题的根结所在,当然这些学生也会大胆承认自己的过失。有时我还会到他们校外的租房里考察学习环境,给出是否换房的建议,有时他也会主动提出要让自己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好而重新租房,他们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保证自己在成绩上的优势,而由于他们基础较好往往成绩会很快恢复。他们成长的道路需要引路人,而老师需要积极参与!

当然,通过几年的相处我发现这群学生大部分具有朴素善良的性格,为人方面也较懂事,尊敬老师,与同学相处融洽。我相信,除了先天的经济条件不如城里孩子外,他们完全是可塑之才,凭着自己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精神,将来一定会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篇5:小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武书敬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年第05期

摘 要:学生的学习心理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本文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调查,探讨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分析人格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影响,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遵循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强调行动研究。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习动机;焦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5-0095-04

一、引言

学校教育是“全人教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增强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品格”《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P22》。外语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较之“母语”教学,外语教学受社会环境、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更为严重,再加之多年来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有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倾向,有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了解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对心理的现状,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时间与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05年3月16日,调查对象为高一年级的238名学生,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00人,年龄在15-17之间,这些学生都已经学了三年以上英语,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率为60%。

(二)研究工具

为了能全面地调查和反映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情况,笔者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1.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问卷共分27个项目,根据文秋芳(1996)和程晓堂(2002)和Broady(1996)的学习策略问卷设计而成,分为以下5个纬度: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情绪控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交际能力。问卷采用莱科特五级记分制,要求接受调查的学生在五级刻度表上选择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最接近的一项。为了保证问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该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

2.定性研究:访谈

笔者随机选取了3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为使访谈气氛轻松和谐,访谈中没有录音。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的填写由被调查学生的英语教师利用课前10分钟让学生当堂完成。笔者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38份,并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笔者还对随机抽取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便更有效地描述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

三、结果分析

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心理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差异。下面就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数据加以分析。

(一)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

表1.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

数据显示表明,接近一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直接兴趣,他们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赢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比例,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有多种,因人而异。对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运用语言的成就感是共同的需要。从教学角度来说,唯有保证学生有所得,才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办法。

(二)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信心

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过程和方法说不清楚。上课不能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因为智力、生理及情感因素的作用都要在自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造成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访谈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跟不上课程进度,长期处于应付局面,考试成绩总是排在班级后面。自信心不高的另一原因是自己确立的短期目标过高,一时难以实现,长期以来,得不到成就感,自己对自己的成功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中的责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行个性化教学,对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提出高的期望,以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计划,并加强过程管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另外,还要加强学法指导。在设计任务时,要明确责任、目标,提高学生对完成任务过程和策略的关注意识,并附以相应的过程评价。

(三)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绪控制

数据显示只有35.3%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能努力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52.84%的学生认为自己注意调整英语学习中的情绪,61.77%的学生认为当考试不理想时,总能暗暗鼓励自己不能泄气。教育研究表明,焦虑分为两类:一类是阻碍型的,一类是促进型的。轻度的或者适度的焦虑对学习有益,这种适度的焦虑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驱使学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甚至激发到超长状态。而过分的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心理障碍。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过分焦虑与学业成绩、水平考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信心和自尊心之间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根据访谈结果,在外语课堂上,焦虑感部分原因来自不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缺乏容忍,学生一犯错误,教师就批评。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学生下意识地为了维护自我而采取回避和退缩行为。也有些人的焦虑源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欠妥,学习成绩差,有些学生花费了很大气力,却屡屡失败,有些人受了亲朋好友的负面影响,被别人学习英语失败的阴影所笼罩,畏难、怕受挫折的情绪占了主导地位,这类外语学习者往往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整个学习在压抑的状态下进行。

(四)学生的外语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数据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制定个人计划、确定个人目标、评价自己的进步对外语学习很重要,虽然半数以上的学生不同意“老师批改的作业才值得做”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我等老师来解决”。但只有17.68%的学生认为总是根据需要进行预习,29.41%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积极思考,5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58.83%的学生却期望老师能确切地告诉他们要做的事。数据表明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付诸于行动的自我监控和坚强意志,对老师还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

(五)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除了选项“在英语学习中,我乐意向同学提供帮助。”平均分较高之外,其它选项平均分都较低。如:“在交际中,我注意中外习俗的差异”(平均分为2.38),“在交际中我能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平均分为2.35),“我能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

会”(平均分为2.68),数据表明学生的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师生沟通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使用非交际语言教学法,学生无法在适当的语境中去学会使用语言,当他们发现语言知识不能自然地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不能带来交际能力的提高时,就会产生“交际无能”的感觉,在部分学生身上,还会出现拒绝交际、回避交际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后果(黄晓红,1993)。

四、启发与建议

通过本次对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笔者认为若使学生有健康的和谐的英语学习心理,学习心理的研究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一)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

1.澄清对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认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往以及目前的教育在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方面有两个误区(程,2000):第一,重视智力和知识的发展,忽视心理发展因素,以致于受教育者人际关系淡薄、身心得不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二,忽视学习心理与认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育中,过分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培养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忽视情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效果。

2.解决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心理已经不是语言教学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英语学习心理。

3.积极推进和关注与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相关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学生的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评价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英语学习心理中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对于这些问题,只靠开发几种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为多种评价主体(学生、教师、家长),采种多种评价手段(定量与定性),评价多种评价对象(学生、教师),实现多种评价目的(反映型与预测性)提供可能。

(二)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1.我国的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是缺乏与实际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实践,但缺乏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因此,加强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2.学生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的有效的教育资源。国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学校接受一天的教育不及他上学路上10分钟受到的教育效果明显,国内也有专家指出

“5+2=0”,即七天的学校教育往往被两天的家庭教育淹没,因此,家长的积极参与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协调的发展。

3.师生交流。利用移情(empathy),就是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善于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教师要经常性地努力学习一些新的或困难的东西,利用这种经历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恐怖和焦虑。如果教师想去帮助学生学习,那种把自己作为学习者而苦苦挣扎的经历将成为一种教学优势。这种经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同情,从而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动,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由于英语学习有其特殊性,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和利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的意识,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已有的典型案例或自己开发的有价值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另外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文化的适应性和交际能力也是外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丰富自己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知识,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的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角色表演,并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指导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言、风格来表现该角色的民族个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参与交际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三)强调行动研究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多不可预测性,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也会因具体情况而千差万别,教师培训固然重要,但它不可能帮助教师解决一切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的职责已不是被动地模仿,而是根据自己教学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研究者要引导教师真实的发展观,提供实用的、可操作性的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方法,澄清教师固有的传统观念,认为研究只是研究者的事情,与教师无关。把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作为真正的课题来研究,探索出适合于自己教学实际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语言教学的新路来。

当然,在具体的研究设计和实施中,研究者须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寻找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新的生长点,但是,“遵循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合作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强调行动研究”这种的基本思路却是保证研究能够促进所有参与者共同发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广泛研究价值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研究,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6:小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薛坪中学..秦慈波

根据此次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现状的调查,如何更好地开展我校的数学教学,为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科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在教学设计时,应侧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提供多种学习方法的榜样,让学生选择性的学习。

2、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证意识、自主精神的培养,淡化教师的权威。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对学生再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简单的告诉学生对与错,或者为学生代劳。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自信,才能更加尊重事实。他们的科学素养才会不断地提高。

篇7:小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付金芝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认真倾听、欣赏同学们的发言,学会了大胆质疑,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了。新课程,使学生卸下了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和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表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特征,其内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在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以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有的教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表明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而从实质上看,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价值,任何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人的学习也就不可能脱离接受学习,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点,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闹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诚然,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教学方式反映在课堂上,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课堂也就活起来。但是,这种活跃绝不是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或者是整节课地讨论、活动,而是体现出活而不乱。课堂秩序的混乱往往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调控技巧。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角色意识。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几乎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者合作学习与他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教师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往往是教师对课堂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理解不深入所致。学习方式的变革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在运用学习方式中,我们更多地是理解学习方式发生的条件、基本内涵以及如何有效地应用,而不是只追求表面上的程序。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应用范围,不顾教育的现实状况,学习内容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时尚,不仅不可能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有时还会起相反的作用。

2、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主要是以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要完成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就结束了,教师调控课堂的技能和技巧要求相应地较低。而现在,由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能、技巧的要求更高。这样,教师自身课堂调控技巧偏低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3、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向引导者和参与者。一些教师往往不适应这种转换,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中无所适从。

4、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效果评价尚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一些教师往往从表面上看待教学方式或者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有讨论、探究、合作就一定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深入地研究学习方式的实质,只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应集中在以下方面:提高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8: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掌握状况分析

一、元认知策略

在数学学习策略掌握情况中,元认知策略的掌握及使用情况较好。元认知策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多种多样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可有效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其对知识的评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研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认知策略。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为小学阶段是个体元认知发展速度加快的一个阶段,元认知的发展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促进学生元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商场购物的模拟。商场购物是学生较为熟悉,也经常并喜欢参与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故事讲述的形式实现商场购物再现,如条件允许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市场购物场景效果更佳理想。故事讲述的是:小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妈妈身上只带有200块钱,小华买了一个玩具50元,买了一盒糖果20元,妈妈买了一件衣服110元,小华还想买一个30元的玩具,这时候妈妈的钱还够吗?这样一个情景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绪引入生活实际场景,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拓展其数学思维。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包含基本认知策略和具体认知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具体认知策略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基本认知策略。基本认知策略如“上课过程中,我掌握了老师强调的相关问题”“课后,我学会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具体认知策略如“在做题时,我会对相关数字的特征进行观察, 并使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认知策略的发展需要具体认知策略地推动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具体认知策略是数学学科一个特有的具体认知策略,其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预习环节,并应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进行预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法”教学时,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前,教师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关于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大家都做了哪些预习呢?在预习过程中,大家觉得学习的难点在哪? 进行过预习的学生均可轻松地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将他们认为的学习难点写作黑板上,然后让去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说、去想、去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策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寻求支持策略

上一篇:四好少年教学过程下一篇:发生债权转股权的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