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2024-06-11

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四次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四节观摩课,其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张韬老师所做的“抽样调查”一节课带给我许多启迪与思考.本文结合这节课的几个片段和笔者自己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反思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将是教师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看这节课的引入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的问题情境: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然后,教师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 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如下回答:

问题1: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式.

问题2:不合适,因为所有的火柴都划光了,这个调查没有意义了.

问题3:可以选择一些火柴划一下.

虽然上述问题情境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明白,在某些调查中,全面调查方法并不可行,从而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必要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的认同没有认知上的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而其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数学知识,而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93%的学生凭现有的生活经验足以举出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例子,包括总体很大或抽样具有破坏性的;56.4%的学生具备了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并能说出1至2种抽样的方式,比如,在有些问题中,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上述调查结果再一次说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大多数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反思2:让学生亲自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抽样调查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产物,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其对统计思想的理解.而要学生真正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的科学性,就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搜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上,教师试图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比如,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这样的问题:

例1.北京市第166中学共有2093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你准备用什么调查方法解决?

问题2: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事?

问题3:在调查流程中确定样本容量很重要,请大家讨论一下,调查多少名同学比较合适?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问题4: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选取这些同学比较好?

问题5: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流程?

问题6:你能概括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吗?

【分析与建议】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式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体会利用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同时体会、领悟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的思想等.但从现场的反应看,学生对问题1-4的回答很顺利,问题5、6学生回答时遇到的困难较大,没有学生能够归纳出较为完整的流程、归纳出较为严谨的定义,最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抽样调查的基本流程:

为什么学生能顺利地操作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但对于提炼流程、概括定义却举步维艰?除了抽象、归纳、概括、总结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外,这节课学生没有得到亲自实践的机会是否也有关系?归根结底,统计不应该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如果学生没有亲自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他对于统计的核心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理解就难以深入,甚至是怀疑的.对于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的理解,样本代表性的随机原则和适量原则的体会,都不免流于表面.

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的问题,笔者曾经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课上,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抽样的方法、抽取的样本的数量、搜集到的数据,以及根据数据做出的判断.紧接着,教师展示全面调查的结果(由于我校人数较少,因此在课前针对该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各组对比数据、判断原因.某一次试讲时有两组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现场做抽样调查,由于抽样的方式不同(一组按学号随机抽取样本,另一组抽取的样本中女生比例远远大于男生),前者得到数据后估计的总体情况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而后者的调查结果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出入较大.我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时机,利用这个资源,组织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针对前者到底是不是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吻合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历了这一过程后,学生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此外,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搜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因此,让学生归纳抽样调查的操作流程和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反思3: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

在课堂上,教师给出了这样一个资料: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ondon 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Alf Lo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

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文中在调查时进行的抽样是简单随机抽样吗?

教师试图通过这个材料说明样本的选取因素考虑不周会得到与总体相差甚远的估计,进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但从现场的反应来看,由于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在30年代的美国,只有部分中产阶级才有能力拥有电话与汽车,因此,背景知识成为干扰了这部分学生做出正确判断.笔者建议教师不妨选取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例如,对例1进一步展开讨论,为什么选取初一年级学生或选取女生作为样本不合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倡导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们作为教师的必须要重视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2: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反思一: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反思二: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优点是:

1.课堂教学与现实中的人口普查相结合,可以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参与讨论学习交流的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工作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爱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可用的,体现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2.有关人口普查的数据,事先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搜集相关数据。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教与学的相互结合。

不足是:

1.课堂教学的引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家庭调查表4张,让4名组长担当班级普查员对全班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汇总公布。引出普查——为一特定目的(七九班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进而引出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全校学生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抽样普查;最后再引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2.课本上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都有现成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找到,关键是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甄别应用,所以课堂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

反思三: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普查与抽样调查》,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到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

篇3: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统计调查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利用条形图或扇形图描述数据。统计调查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以及从随机性中寻找规律性这种归纳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利用数据信息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统计方法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二、教案设计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4.会画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

(三)教学难点:统计方法的确定和绘制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展示相结合的活动型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 设 情 境 ,提 出问 题 :上课前用 PPT 第一页给出课题名称和四张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张为笔者参加乒乓球比赛时的照片(教学说明:引课所需, 同时有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三张较小的照片分别为:课内小组合作的照片(教学说明:有意让学生对这种课堂发挥想象)、阅读节照片(教学说明:倡导学生自觉养成阅读习惯 , 也是后面例题内容)、班级集体包馄饨活动的照片(教学说明:感知集体活动的快乐)。开始上课后,教师直接指向大照片提问:照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在打乒乓。教师接着问:如果老师想知道我们班级内有多少学生会打乒乓,请问我该怎样做?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不难回答“应该要调查”,于是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教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结果调查出来。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引导得出有现场举手、问卷等调查方法。

接着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一起归纳这些方法的基本特点。举手调查:速度快,但人数一旦很多,就难以操作;问卷调查:需要事先做好问卷等准备工作,不受人数限制,且数据可保存。

2.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讨论,提出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问卷调查过程的想法并给出问题:如果要了解我班同学对军事科学、自然科学、生活休闲、经典著作、摄影技术五类课外书籍的喜爱情况,你会如何展开调查?(PPT第二页,同时再把首页上阅读节照片重现在该页, 让学生再次直观感知阅读的快乐)

针对课题,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展示、操作。

(1)如果要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你认为首先要做什么?

预案:首先要设计问卷。

(2)请你试着设计相应的问卷。(教学说明:本环节是一个重点, 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设计,但整个活动需要教师注意引导)

(3)几分钟后,请学生组内交流调查问卷并请部分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用实物投影直接展示),同时其他小组针对展示的问卷做点评或补充。

(4) 待学生讨论结果比较完善后,教师用PPT展示与学生想法比较吻合的范例。

(5) 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欢课外书籍的差异,以上问卷是否合理?若不合理你认为问卷中还要添加哪些内容?

预案:不合理,应在问卷中增加填写性别一栏。

(6)现场下发上述问卷并按要求当场完成,并按要求交给小组长。

(7)教师提问:设计好调查问卷可以收集数据,某学生收回问卷后,记下以下50个数据(PPT呈现)。

想一想他是如何做的?从上述数据中你能直接看出全班同学喜欢课外书籍的情况吗?

预案:逐个记录;这样的记录不能直接看出全班同学喜欢课外书籍的情况。

(8)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此处让学生稍作讨论,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回答分类统计,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出相应表格。(黑板上板演草图,成形后用PPT展示表格)

(9)展示表格:

(10)考虑到现场整班统计时间较长,改成按小组统计,等到小组统计好后现场请小组第一位学生分别按教师指挥亮出本组A、B、C、D、E人数(分数牌为事先打好的较大的数字0-9),后面学生负责计算,汇总成班级数据。(教学说明:本环节为大合作环节,训练学生快速运算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11)为了更加直观,你能画出条形图描述表中信息吗?

(12)请学生现场制作条形图,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强调条形图制作方法。(教学说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关注,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出, 等到制作完成后请部分同学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并作必要的说明)

(13)怎么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书籍喜爱人数的百分比呢?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学说明:对于统计表中的数据,教师要注意说明, 有时各组的百分比之和会不等于100%,但很接近 ,这样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因为当每一组的百分比都取近似值时, 它们的和也是近似值)

(14)用什么图形能够描述表中的百分比?

预案:扇形图。

(15)由于现场制作扇形图较为复杂,所以直接展示制作好的扇形图。

(16)你能说说扇形图中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如何确定的吗?

预案: 圆心角度数=360°×扇形所表示的百分比。

(教学说明: 通过演示统计图的完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好处, 教师要说明,画出统计图,是描述数据的过程,而从统计图中得到一定的信息, 则是分析数据的过程。至此统计调查的步骤结束)

3.课堂小结:全面调查的步骤是什么?

预案:(1)确定调查问题和调查对象;(2)确定调查方法;(3)开展调查;(4)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5)描述数据并得出结论。

4.新授 :教师提问,如果上面调查时有三位学生不在,这样的调查能代表全班吗?结合学生答案给出定义: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5.课堂练习:

(1)小明为了解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设计了如下调查问题:

你平时最喜欢的一项课余活动是()。

A.看课外书B.体育活动

C.看电视D.踢足球

你认为此问题的答案选项设计合理吗?为什么?如果不合理请修改。

(2) 两名同学在作抽样调查时使用下面两种方式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好些?

A.难道你不认为科幻片比纪录片更有意义吗?

B.你更喜欢哪一类电影———科幻片还是纪录片?

(3)对某班40名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 适当分组后80~90分这个分数段的划记人数为:正一,那么该班这个分数段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A.20%B.40%C.15%D.25%

该数据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_____度。

6.作业布置:认真完成书本第 141~143 页,第 4、6、7、12 题。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统计调查”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书本问题一是了解全班学生对于新闻、体育、运动、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统计调查。由于学生已经做好了课前预习,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结合思想教育,笔者将问题一改为:如果要了解我班同学对军事科学、自然科学、生活休闲、经典著作、摄影技术五类课外书籍的喜爱情况,你会如何展开调查?当然在问题给出前还设计了情境导入,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对统计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情境导入部分还是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自己想完整经历统计调查过程的愿望。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部分,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统计调查的一些做法,所以把调查过程直接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统计调查的细节,从而掌握方法。

其中在制作问卷、收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环节中,均采用小组合作展示、学生补充、教师点评的模式,这样可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篇4:普查与抽样调查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注意问题:样本的确定——在确定考察对象的总体、个体、样本时,研究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表示它们的某种特性的数据.例如:为了了解同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中的样本是 .学生容易忽略考察对象的具体指标而答成:抽取的100台电视机.正确答案为: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2. 数学方法

(1) 普查(全面调查):为了一定的目的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组成整体的每一个对象称为个体.

注意问题:普查虽然可以直接获得总体的情况,但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一是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太大;二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三是有些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

(2) 抽查(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注意问题:抽样调查的方法不唯一,大体可分为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和分层抽样三类.在随机抽样时,一定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例1 (2007年·安徽)下列调查工作需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A. 环保部门对淮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B. 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C. 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

D. 企业在给职工做工作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

解析:环保部门对淮河某段水域污染情况的调查,若采用普查,工作量太大,不可行;对某电视节目收视率采用普查,时间上是不允许的;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采用普查,工作量太大,还会有破坏性,也不可行.所以,选D.

点评:统计需要调查.调查方式的合理选取,关系着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调查能否实现.

3. 数学思想

(1) 估计的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 统计思想——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来研究数据的规律.

例2 (2007年·乐山)刘强同学为了调查全市初中生人数,对自己所在城区人口数量和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城区人数约30 000,初中生人数约1 200,全市人口约为3 000 000人.由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约为120 000.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为80 000,与刘强估计的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找出其中的原因.

解析:样本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太小或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广泛性、随机性.

点评:抽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统计的结果.所以,选取样本时要注意:样本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不能太小,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广泛性、随机性等.

4. 数学活动

经历调查、收集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交流、讨论,体会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的重要性.

注意问题:统计的特点是与数据打交道,解题时计算烦琐,这种情况不可避免.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例3 (1) 你们学校所有八年级(6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2) 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

解析:(1) 略(采用普查).

(2)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数目太多,工作量太大, 我们不方便对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所以不能用普查的方式.

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获得这个数据:

方法1:用我们班的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代替.

方法2:用我们学校全部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代替.

方法3:用我们所在地区10所学校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代替.

方法4:抽取某几个省的某几个学校的八年级学生做调查.注意,城乡学校都要选择,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都要调查.

以上4种方法均是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是抽样调查.

篇5:30.1 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

第1课时

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

学习目标: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及应用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含义 了解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总体估计的作用 掌握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0-91页(10分钟)

1、回答课本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并且很快把表中的内容填好。

第二个问题稍难一些,因为抽的家庭太多了,不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知识,我们是可以回答的。

第三个问题最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极其大,我国今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即只是研究约1300万人口,然后对这部分人进行调查。从而得出一个估计的答案。

2、总结归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我们把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全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部分个体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一个样本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做这个样本的容量。

例如人口普查中,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符合这一条件的所有北京市的公民的年龄就是一个个体。

普查是通过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典型例题讲解

例1 为了了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某九年级400名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情况,进行一次测验,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中:(1)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什么? 例2 为了了解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20台做连续的运转实验,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解:所要了解的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

每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个体。

抽取的2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20 课堂检测

自己独立完成课本92页练习题

课堂小结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篇6:《人口普查》教学反思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练习

1.你都知道哪些计数单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3.读出下面各数。

742读作:( ) 4600读作:( ) 3215读作:( ) 5009读作:( ) 7010读作:( ) 10000读作:( )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二、探究学习

(一)想一想,探究交流

1.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请看以下数据

①全国总人口数约为1295330000人。

②北京市约有1380人。

2.你能读出以上的人口数吗?

3.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

4.认识数位分级。

小组交流一下数位分级的方法,再写下来。

说明:较大数是按照分级的方法来读的。每级的数都是按照原来学过的数的读法来读的。亿级的数读完

后加个“亿”字,万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万”字。如:123456789,亿级的数是1,读作“一亿”;

万级的数是2345,读作“二千三百四十五万”,整个数读作: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

十九。

5.思考:①我们原来读数时末尾有“0”的数应怎样读?小组交流后,写下来。

说明:读较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都是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处理的。

②把下面的数中每级末尾的零先画出来,再按照刚才的方法读一读。

67800000读作:( )

13820000读作:( )

说明:读这两个数时,零是都不能读出来的。

思考:我们原来读数时,什么位置的“0”是必须要读出来的?又要怎样读呢?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写在下

面。

先给下面的数分级,再读出下面的数。

7070100读作:( )

10010000读作:( )

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读出来的,听听你们的读法一样吗。

6.思考:“0”在什么位置必须读出来?小组交流后,写下来。

7.讨论:多位数的读法是什么?看谁说得。然后试着写下来。

提示:含有个级、万级、亿级的数,要先读 级,再读 级,最后读 级;

亿级和万级的数要按照 的方法来读;

每一级 的“0”不读,其他位置的“0” 。

三、达标检测

1.说一说这些国家各有多少人?

(1)据20人口统计,加拿大约30750000人。

(2)据2000年人口统计,沙特阿拉伯约21660000人。

(3)据2000年人口统计,英国约58830000人。

(4)据2000年人口统计,巴西约169800000人。

2.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50230 30017600 350609000 4678002

四、课时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篇7: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

一、说学生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说教材

对于数据收集的方法,学生尚多是凭借一些生活的经验,对此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为此,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此外,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首先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最后要注意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三、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4.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5.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第三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合作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课堂反馈练习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天布置)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情况,进一步了解人口的区域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民族构成等.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人口普查知识,为了下一环节的研究进行铺垫.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妈妈:“啊!”

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数据收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定义: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第三环节:1调查方式的选择(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总,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回答.)

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效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小组交流.活动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确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注意代表性、广泛性.活动效果: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抽样调查样本选取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1.基本概念:

(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知道了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数据调查的方式,在同学们互相介绍讲解过程中,使大家学到了知识.第五环节:课堂反馈练习

活动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六、教学反思

篇8: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本文涉及高校的大学公共英语多年来一直实行分课型的教学改革, 即, 分为大学英语读写和大学英语听说两门课型, 给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上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 总计256学时, 其中大学读写课总学时160, 大学听说课总学时96。为了进一步深化该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或访谈) 的方式对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以期给下一步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问卷调查

由于各类英语笔试成绩的局限性, 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能力, 既反映不出“说”方面的能力, 也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心声。为了更充分地论证本研究的最终结果, 本研究者广泛收集了该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馈意见, 深入细致地对已经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三个不同年级, 共计223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访谈了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1调查一

调查一主要针对该校2009级 (在读本科三年级) 化工等专业、08级 (在读本科四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网络工程、法学等专业共1809名学生进行, 并随机访谈了部分学生。

(1) 选择项调查结果

就“总的来说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的设置或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循序渐进有无帮助”这一问题, 60%的学生选择“一般”, 27%的觉得帮助“很大”;90%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 (含教学和自学) 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四级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在“就读本科期间, 读或写的水平比听或说的水平, 哪一方面提高得更多”问题上, 82%的学生认为“读或写的水平提高得更多”, 15%的选“听力水平提高得最多”, 8%的学生认为“说的水平提高得更多”;在“本科期间,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方面, 40%的学生认为“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10%的认为“通过自主学习”, 50%的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个途径共同作用”;另外, 75%的学生觉得“学习策略的运用对本科阶段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提高显得很重要”。

(2) 建议项调查结果

在“请你对大学英语教学给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 被调查的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大多数学生肯定了该校多年来实施的听说、读写分课型教学的做法, 10%的学生建议“每天都上英语课”, 65%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英语课时”, 88%的学生建议“尤其要增加听说课的学时, 增加听说时间, 加强听说能力, 避免学生毕业后说出‘结结巴巴’的英语”。

80%的学生提出“应加强学生在课堂的互动问答, 增加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 20%的学生提出“要专门给学生训练口语”。75%的学生建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听说环境,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 如, 让学生上台做演讲, 多开设外教英语课, 听美国之音, 多听原声电影, 给学生创造朗读环境, 应寻找机会多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

除听说方面的建议外, 80%的学生认为“学校要提高硬件设备的质量, 多利用音像进行英语教学和学习”;10%的学生提议“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应试技巧培训”;55%的建议“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加强学习策略的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调查二

为了更广泛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馈意见, 提高本研究的说服力, 研究者又针对已经完成大学英语本科教学的在读研究生 (即2005级本科生) 进行了调查 (或访谈) , 被调查 (访谈) 学生本科时就读生物化工、无机非、自动化、计算机、电气、管理、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企业管理、法学等专业, 共计423名学生。

对调查二的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 6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是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70%的被调查学生“对提高听说能力的呼声最高, 远远高于其他几项英语能力 (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 ”。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 超过80%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对考研、工作和就业都很有帮助”。82%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对他们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6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是获取听说能力的有效方式”。80%的认为“在本科阶段, 大学英语最需要解决的是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同时, 他们认为“本科阶段的自主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2教学反思

根据调查和随机访谈的结果, 大学英语本科教学对大学英语四级和考研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 从整体上看, 在该校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英语产出技能、书面语表达能力较弱, 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设施、课时安排及教学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教学实施者及管理者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和及时总结显得尤为必要。

2.1加强听说训练, 增加听说学时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对听说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当今的毕业生被要求使用英语口语和听力来通过面试关卡及开展今后工作的人数已大大增加。根据访谈部分毕业生的结果表明, 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英语能力的要求按重要性依次为说、读、听、写。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英语能力的需要已经转化为学生对课程的内在需求。

从全国研究生入学复试时, 多数高校设置了英语口语面试关卡。本文通过对已经学完该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也发现, 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明显高于读写能力。他们迫切希望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

2.2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齐头并进

在以英语作为外语的社会环境里, 听说读写的技能都是后天培养的。相比之下, 听说的环境要远比读的环境差很多, 说英语的机会就显得更少。没有说英语的环境和需求, “哑巴英语”便成了常态。虽然,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 该校学生可以在该校已经开设了多年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机房里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材料, 设定自己的目标, 决定学习进度, 不断作出调整, 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但自主学习并不能替代课堂英语教学, 问卷调查一、二的结果“50%的学生认为在本科期间,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个途径共同作用”, 以及“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本科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是获取听说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显示如此, 因此自主学习不能替代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大学英语教学关系中处于最重要地位的学生来看, 82%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对他们的英语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6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本科阶段,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是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与学生进行的访谈中, 大多数学生提到:英语能力的考试已经涉及到毕业、就业和晋升等人生重大利益。超过80%的学生也认为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对考研、工作和就业会很有帮助。

2.3提供不间断的英语选修课

在完成大学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前提下, 建构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科学设置选修课课程, 增大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学生的四年本科期间提供不间断的英语选修课。

建构指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大模块。指定选修课程可包括:1) 语言技能类课程, 如:中/高级听说、中/高级写作、中/高级翻译、中/高级阅读等;2) 语言应用类课程, 如:英语学习策略、实用交际英语、新闻报刊阅读、实用口译、英语演讲、语言差异与翻译等。任意选修课程可含:1) 语言文化类:影视赏析、西方文化导入、西方戏剧欣赏、希腊神话、文学欣赏、英美概况、英语歌曲诗歌赏析、经典名著导读、跨文化交际等;2) 专业英语类:化工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科技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以素质教育为主, 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

3结束语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和反思,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 配以相应的视、音频硬件设备辅助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以已完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的三个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为依据, 对该校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 可为其他同类院校的大学公共英语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 也旨在不断总结完善该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途径, 并继续深化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实现从注重英语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英语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Cohen, 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2) :4-12.

[3]陈治云.反思现行大学英语视听说评价体系[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员学报, 2008 (5) :66-67.

[4]乔梦铎, 金晓玲, 王立欣.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中国外语, 2010 (5) :8-14.

[5]夏纪梅, 黄继炎等.外语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B/OL].http://202.116.65.193/gjjjxcg/waiyu>.

[6]谢宇, 韩天霖, 林放等.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界, 2007 (1) :53-60.

篇9:如何学好“普查与抽样调查”

一、抓住普查与抽样调查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1.“特定目的”;调查都是有目的性的,调查的目的直接关系到调查的方式的选择,有时必须是普查,有时只能是抽查,所以在分析相关问题时,首先要搞清调查的目的。

2.“考察对象”;许多同学在学习中,经常搞错“考察的对象”,其实我们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可以从需要被收集的数据这个角度去分析,从而找出考察的对象。

例: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调查了我校七年级全体学生的期末数学成绩,这个问题中,被收集的数据是学生的期末数学成绩,因此,考察的对象是我校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期末成绩。

3.范围;普查的范围是所有考察的对象,抽样调查的范围是部分考察的对象。

例:为了了解七年级2000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调查了这2000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这个问题中调查的范围是七年级全体同学的数学成绩,因此属于普查,若学校只调查了其中5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此时调查的范围仅仅是一部分,因此,属于抽样调查。

二、分清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正确选择这两种调查方式

我们知道普查得到结果准确,但工作量大、难度大,而抽样调查,工作量小,便于进行,但结果带有估计性,有误差,因此在选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一般地,对必须要得到准确结果的,而且又能进行普查的,选择普查。例:为了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而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对不宜进行普查或具有破坏性的调查,那就必须选择抽样调查。例:厂家为了了解生产的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而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具有破坏性,因此只能采用抽样调查,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也很常见,大家可以自己找一找这样的例子去加深理解。当然抽样调查,所选择的样本必须要具有代表性。例:为了了解全体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抽取奥数班的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作为样本,这样选择就不具有代表性,就不能真实反映总体情况。

三、掌握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能正确区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这四个概念之间其实有其内在联系,总体是指考察的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的对象,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而样本容量则是指样本中个体的数目。我们在区分这四个概念时,首先找出考察的对象,从而找出总体、个体,再根据被收集数据的这一部分对象找出样本,最后再根据样本确定出样本容量。

例:为了了解七年级2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1000名学生的期末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这个问题中,我们考察的对象是七年级2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总体是所有七年级2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个体就是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再根据被收集数据的这一部考察对象即1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确定出样本即1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最后再根据样本的数目,即收集的数据的数目,确定样本容量1000。

四、要注意在学习中多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联系,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10: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人口普查》一课主要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万以上的数,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学生之前已经会认读万以内的数,可以迁移到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上来,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出示这些数:10001,11000,10010,让学生读,立刻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都争先恐后的想起来读。然后我就问学生万以上的数你会读吗?引入本节课要学的大数的读法,首先我出示了一则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省市人口数,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引出读大数的兴趣,首先以安徽人口数为例在十进制数位顺序表中读,然后学习数中有零的数的读法,总结大数中零的读法,接着由全国人口数引出亿以上数的读法,然后引出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读?我引导将全国人口数从右向左四位一级分级读。结果同学们读出了,有了这次的成功非常兴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读下面的数,同学们都能顺利的读出来。同学互说互读,这样学会读数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读数方法的指导上,如:先用数位顺序表读,然后用分级法,先分级,四位一级;再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相同,但要在末尾加上这一数级的计数单位;且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的“0”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都由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

篇11: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历史上的户籍与人口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 355万;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8 000万左右.明朝有“户贴制度”,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1 000余万户,近6 000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 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三次人口普查

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0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58 260万余人,100岁以上的有3 384人,最高年龄为155岁.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 122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 23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 582万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至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 391万人.

篇12: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活动与探究

一个扇形的面积与对应圆的面积的比等于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n与360的比,S扇∶S圆=n∶360.

根据上面提供的公式计算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中,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面积. 过程:我们知道扇形就是一段弧和过这段弧的两个端点的半径所组成的图形.这段弧所对的的以圆心为顶点的角就是圆心角.

如果我们把以圆心为顶点的周角360等份,就得到了面积相等的圆心角为1°的360个

1nS圆.含n°的扇形的面积则为S圆. 3603601n[结果]1°的圆心角的扇形的面积是S圆,n°的圆心角的扇形的面积是S圆,360360n即S扇=S圆.S扇形∶S圆 =n∶360.

360扇形.所以含1°的圆心角的扇形的面积是当R=10 cm,n=60时.

S扇=602502×π×10=π(cm)3603走进生活

(一)让我们拿掉眼镜

如今走进校园,我们会发现许多同学架着各式各样的眼镜,看似斯文,有学问,有气派.那么戴眼镜究竟好不好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40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活动.

1.你什么时候戴眼镜的?得到下面扇形统计图:

2.眼镜度数有多深?扇形统计图如下.

3.戴眼镜有何感受? 觉得麻烦(100%).不麻烦(0)4.分析以上统计图,总结出戴眼镜有下列麻烦: ①不断地更换眼镜,可谓麻烦; ②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可谓麻烦. ③影响自己身体素质的提高.可谓麻烦; ④目前眼镜价格太贵. 5.解决问题:

根据医生的指导,我们明白了许多有关近视的知识.

有一种近视只需休息调整,就能自动恢复视力,这样的近视叫“假性近视”.如果纠正了错误的用眼习惯,并适当的使用药物,视力通常是可以恢复的.

那么,什么是“真性近视”呢?就是指眼睛的前后直径超过24毫米的正常长度,一般来说,就不容易恢复了,也就意味着提高视力的方法只有戴眼镜了.

我们平常在学习过程中,眼睛很容易疲劳,按时做眼保健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节方式.

篇13: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关键词:职校,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反思模式

目前,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一方面, 外语教师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外语教学体系;另一方面, 外语教师自身发展却一直是个被忽视的领域。Utley指出, 在中国存在着轻视教师职能训练的不正常现象。随着外语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的深入, 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己成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反思性教学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兴于90年代, 现己成为国际教师教学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反思性教学, 又称反思性实践, 指教师凭其实践教学经验的优势,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Wallance指出, 反思模式是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的模式, 其核心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这一模式重在体验与反思教育行为, 因为教育归根到底是人格活动, 而人格活动带有主观意志, 是具体的、多样的及动态的, 因而反思模式将成为当代教师自身发展趋势的主流。

文献回顾

反思性教育思潮自从在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为首的西方国家教育界兴起以来, 越来越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Wallence等人总结了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指出在反思性教学中, 教师既是从业者, 又是研究者, 研究的问题或领域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 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产生。近一二十年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意识到教学反思对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常波论述了该思潮的思想渊源及其兴起原因;甘卫东, 高翔, 彭慧等人从教学反思的内涵、模式、实施等方面介绍了反思性教学, 指出了反思性教学是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张颖通过一个个案调查发现, 反思习惯的培养缺乏良好的环境, 提出了集体协作反思教学的概念。这些主要集中在反思性教学的作用、特点、意义及策略研究上, 仍然缺少对反思性教学的实证研究, 笔者拟通过调查扬州市12所职校英语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和反思实践, 了解职校英语教师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现状, 旨在促进职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从而帮助教师实现终身的自我教育, 同时, 也为学校管理者及一线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扬州市12所职校英语教师289名, 其中, 男教师93名, 女教师196名。发放问卷289份, 收回有效问卷221份。

(二) 研究工具

问卷调查参照了Richards&Lockhart对反思的理解, 结合王丽春的调查问卷改编而成。问卷调查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简介 (学校名称、最高学历、教龄和性别) ;问卷 (一) 包括15个问题, 供教师选择的选项有4个, 从“从不”到“一直这么做”, 笔者用描述性方法进行了统计, 目的是调查职校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运用情况;问卷 (二) 有32个问题, 主要调查职校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 涉及通过学生反思、教师自我反思、文献反思及同事反思四个方面, 供教师选择的选项有5个, 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 笔者对问卷进行了整理, 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结果

1. 问卷二调查结果

从表2可以发现, 市内职校英语教师和农村职校英语教师之间在通过学生和同事进行反思的重要程度的认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p值分别为.000和.050, 小于等于.05。尽管从平均数上看没有很大差别, 但t检验结果却表明了这一点。对于教师通过文献以及自我进行反思的认识得分所进行的t检验结果表明, 市内职校教师和农村职校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为考察职校英语教师对反思性教学行为的认识是否存在学历上的差异, 对职校反思性教学认识得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他们对反思性教学行为的认识。学历高的教师对于通过学生和自我进行反思的重要性的认识与学历低的教师相比呈显著性差异, P值分别为.020和.024, 小于.05, 通过四个视角进行反思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均高于学历低的教师, 从各项指标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如表4所示, 教龄11~20年的教师与教龄在1~2以及教龄在31年以上的教师, 在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上呈极其显著性差异, p值均为.001, 远远小于.005 (参见表1) 。

2. 问卷 (一) 调查结果

第1、2和5题反映的是教师通过学生进行的反思活动, 其中71.5%的教师从不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80.1%教师偶尔要求学生以匿名的方式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看法。

第3、4、9、10、12和13题反映的是教师通过同事之间的交流来进行的反思活动。经常向同事求助的教师占73.3%。被求助的教师中向来寻求帮助的教师提供实质性帮助的占76.1%, 大部分教师都是乐于帮助自己的同事的。调查显示只有10名教师一直被学校同事邀请去他们的课堂进行观摩和指导教学。当同事私下要求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表示非常欢迎的占75.1%, 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欢迎同事来观摩, 但真正主动邀请同事来观摩自己教学的教师只占9.9%, 76.5%的教师只是偶尔为之。

第8和11题反映的是教师通过写教学日记进行的反思活动, 其中有49名教师从不写教学日记。在写教学日记的172名教师中只有5人每天写一次教学日记。从此题的作答情况来看, 近80%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以日记的方式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6和7题反映的是教师通过文献进行的反思活动, 曾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206名教师中, 只有4人报告从不阅读文献, 其中, 经常和一直阅读文献的教师占67%。由此可见, 文献阅读有助于教师在理论层面上进行反思性活动。

表6是对问卷 (一) 中第14和15题的报告数据, 职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教学方法, 占教研活动的30.8%, 其次是学生和教材, 分别占21.3%和20.4%, 讨论最少的是教师自己。教师认为评价自己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占32.5%;其次是课堂纪律的好坏, 占20.8%及教学时间的分配, 占20.3%, 评价课堂教学时最不重要的是学生的违纪行为, 只占4.5%。

(二) 分析与讨论

1.职校英语教师对通过学生进行反思的认识不足, 应用不力。从表2可以看出, 扬州市内职校和农村职校英语教师在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上平均分都不高, 表5的调查结果正好与之相吻合, 只有80.1%的教师偶尔要求学生用匿名方式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学校相比, 职校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差, 英语基础更为薄弱。多数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上课不违反纪律, 不扰乱课堂秩序。这样一来, 课堂就成了“一言堂”, 学生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 也对教师的讲课内容不感兴趣;反过来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教学成了苦差事。

第二, 职校学生学习上的信心不足。由于一直扮演着“差生”的角色, 职校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冷落, 习惯了没有自己的声音。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发表看法时, 他们不知所措。

2.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他们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从表3可以看出, 学历较高的教师对反思性教学更为熟悉。主要是由于这部分教师进行过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培训, 学习过系统的专业和教学法知识, 有机会接触教学最前沿的先进的教学法。他们不断进行在职学习, 关注学术动态。此外, 他们往往会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 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学习, 通过学习不仅积累了知识, 同时把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中, 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

3. 不同的教龄影响着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从表4中不难看出, 那些教龄不足2年的教师、教龄在10~20年以及教龄超过30年的教师对反思教学的认识有着很大差异。初任教师面临着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换, 也是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理论、实践及其关系进行反思, 以克服对教学实践的暂时不适应。初任教师面临着来自生活和专业两方面的压力, 他们的关注焦点是尽快熟练自己的生存技能。

教龄在11~20年之间的教师大部分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他们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关注教与学方面已经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注意力能较多地集中到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发展上。

教龄30年以上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不愿意接受新知识, 在他们眼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师专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经验。Poser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换句话说, 仅仅有经验是不够的, 正如Richards&Lockhart所说:“尽管经验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但是仅经验本身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不充分的。”

4. 职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从表5中的第3、4、9、10、12和13题可以看出, 教师会通过同事间的交流进行反思活动。究其原因, 教师之间的竞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 而这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对同事的教学进行听课或教学观摩活动, 对教师的发展很有裨益。Richards说:“同伴观察使教师们接触不同的教学方式, 为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提供机会。”

从表6的数字可以看出:职校英语教师教研活动中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 其次是教材和学生, 鲜有交流课程报告和教学日记。这可能与他们还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有关, 平时不积累素材, 教研活动时就缺少可以交流的内容。他们认为写课堂报告比较繁琐, 写教学日记更费时间。实际上, 教学日记是进行反思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定期记载教学经验, 也可直接描述所发生的事件, 这是今后进行反思的基础。通过交流, 教师能互相交流经验, 互相学习。据介绍, “他们能使教师们更加明确教学思想和建议的源泉, 使教师们能从安全的距离上相互观察课程”。

从表6可以看出, 教师认为评价自己课堂教学效果时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事实是教学活动在Wallace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中是与反思构成循环的实践活动。熊川武认为“教学实践建立在密切注意和研究课堂中学生的基础上”。也就是说,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行为并构建与学生发展规律一致的教学程序和课堂环境。这样, 学生的表现及学习效果都作为一种反映教学活动的信息, 也作为教师反思以及调节下一步教学行为的基础。

调查发现

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笔者的调查有以下几个发现:

第一, 在通过学生和同事进行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上, 扬州市内职校英语教师与农村职校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在通过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尽管平均分都不高。

第二, 职校教师在通过学生和自我进行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上有显著的学历差异, 学历高的教师对反思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高于学历低的教师。

第三, 职校教师对反思性教学行为的认识有显著的教龄差异, 其中教龄11~20年期间的教师更能意识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第四, 职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 导致通过同事进行反思实践的失败。

本调查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几点启发: (1) 要增强反思意识, 注重从学生中收集第一手资料,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 教师的培训不能盲目地追随他人的理论, 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3) 应加大“青蓝工程”的力度, 引导、扶持新教师进行立足于教学实践并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探索, 使反思实践成为专业成长的起点。 (4) 应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样不仅会带来相互间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还会给予他们职业的愉快和满足。

参考文献

[1]Poser G J.Field Experience: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M].New York:Longman Inc.1989.

[2]Richards, Jack C, C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Wallace M J.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91.

[4]甘卫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 2000 (4) .

[5]高翔, 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 2003 (2) .

[6]彭慧.寻求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 (4) .

[7]王丽春.中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 (2) .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篇14: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的调查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方面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其与传统教学融合,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更加完美的教学体系。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的运用将会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对这一新技术、新方式,我们也必须保持谨慎态度,充分认识其利与弊,再加以运用。

一、高中英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优势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高中英语的课堂上。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在高中英语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形象、直观、生动。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它生动的内容,活泼的形式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好奇与好感,对所学的英语内容也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大英语课堂容量

高中英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口语或者知识点,而是综合能力。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英语单词与基础语法之外,更要学会如何去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写作、听力的水平也要随之加强。运用多媒体可以让教师在相同的时间里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辅以实例,从而大大增强课堂容量,使教学在多层面、多形式或多感应三方面达到良好的组合,让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一个质的提高。

3.活跃课堂氛围,创建优美意境,提高学生整体英语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英语课的教学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都是简单的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课后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去死记硬背单词与语法。这种课堂不光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习下来也会感觉很疲惫与乏味,很难想象在这种教学氛围下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丰富的表达形式,通过声音、图片、视频、音乐等高新技术来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想象,对传统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弥补。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互动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随情境而向多方发散联想、想象。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像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样可以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感受信息。

二、对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英语应用中的反思

尽管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欢迎,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

这个问题存在于部分教师身上,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技术就说明教学手段现代化,也就是自己的教学水平好,学生也肯定学得好。但是我们要明白不管多媒体教学多么先进它始终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形式,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服务的。它依然有其局限性,教学活动永远应该由教师来组织,教学工具不可能代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力。

2.教学速度不能合理控制

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为了充分表现出多媒体的优势往往会在课件上放上过多的内容,所有与课堂有关的部分一一罗列,但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加快速度,草草了事。但对于学生来讲,接受知识的速度与容量都是有限的,这样的课堂导致的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画面出现的学生眼前,还没来得及认真观看与体会便闪过去了。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实际上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看上去一节课教师是教了很多的内容与知识,形式也丰富多样,但最终的教学效果是要看学生的掌握情况的。长时间的信息轰炸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与审美平来,从主观意识上脱离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注意,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处于消极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抹杀了。因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课件制作宜小、精、短、简。

3.治标不治本,多媒体成为另一种形式上的黑板

部分英语教师为节约时间或是嫌麻烦,直接将教学课件当成不用板书的黑板,课前将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讲解材料、互动问题与答案等将内容全部在课件上制作好,然后在课堂上一一展示。但我们都知道,教学时必须随机应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用英文进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优秀板书不仅精练,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对板书内容随时进行调整。用显示屏幕完全代替黑板,不仅丢掉了传统,而且不能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将来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它以其自身的优势与魅力在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借助各种形式变得妙趣横生,令人向往,使高中英语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一改以往只听讲不参与的弊端,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将多种感官参与进来,极大的解放了学生的身心,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要知晓,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在具体实施时一定要遵循实用、适时、适度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英语课堂,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焦艳秋.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

上一篇:航空学院毕业生求职信下一篇:吉林省12万农民已享“新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