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年轮

2024-06-11

岁月的年轮(精选13篇)

篇1:岁月的年轮

美文:岁月的年轮

今天中午,在大学饭堂用餐。坐我对面的是一个男生,眼睛不大,斯文,还有点帅气。嗯,有我当年的影子。他点了一大碟面条,边看手机边吃,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邻座有几个外国女孩在用英语交谈,想必是大学里的留学生。我在想,时代真的变了。饭堂的菜式变得琳琅满目,饭堂的氛围似乎变得有国际化的味道。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此刻,我生活在大学的光影片段,油然在脑海里重放。

我记得,1980年夏入读大学的第一天,110人被挤进一间超大的平房里,乱哄哄的一堆人,甚是恐怖。后来才知道,这平房原是饭堂,改作学生宿舍之用。没几天,小偷就来光顾。结果,唯独我的皮箱不翼而飞。看来,我很不走运,也许我的床靠近门口的缘故。110,一个与盗警话号完全吻合的数字,竟也不能震住盗贼的鼠行。

大学的生活真是快乐之至。拿着饭盆在饭堂排队吃饭,从图书馆窗口扔本旧书进去霸位,周末拎张凳子去看露天电影,无不充满乐趣。饭堂那一毛五分的大众菜,吃的津津有味。夜晚在图书馆读书,更是增添一份浪漫。我常常遇到靓女同学就坐在同一桌的对面。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声再见,全都化作读书的动力。电影《庐山恋》“I love you,and do you love me?”这句经典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眨眼,毕业了,我留在学校工作。青春的热血是滚烫的`。1986年寒假。一天中午,我在饭堂吃饭,一美女飘然而至,语轻声柔:“请问同学,越秀山怎么去?”“你是问我吗?”我疑惑说。

“嗯。”她点点头。

“很简单,我带你去。”

“真的?”

“真的。”我以坚定的口吻说。

原来,她是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寒假跟随同学来到了广州。她,1.68的个头,亭亭玉立,白皙红润,面容姣好,眼睛忽闪忽闪的。眉目表意,一见生情,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萌发了。我放弃了回乡过年的计划,陪她观山走水。世界大观园、深圳蛇口海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快乐的时光好短暂,假期马上就要结束,她无奈准备着她的归程。那天,天空一直飘着小雨,我用单车载着她,从学校到火车站,不知疲倦一路飞奔,任由细雨打湿我们的衣裳。虽说是冬日,但我们毫无寒意,完全沉浸在暖暖的爱情之中。站台上,我从口袋掏出那枝早已准备好的玫瑰,深情地望着她,说:“我爱你!”她没有言语,只是接过玫瑰的那一刻,但见两颗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剪票开始了,我们依依惜别。火车徐徐启动,突然,她打开窗,身子伸出窗外向我招手。我两脚生风,飘了过去。我紧紧的拥抱着她,她却任性的亲吻着我。脸贴着脸,交融的泪水伴着雨水流进了我的心窝。这时,一猛汉把我拽开,恶狠狠地说:“你这个小子,找死咩!”我,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茫然,木然,心如刀割,泪如泉涌。因为,我不知道,火车究竟把我的爱带向何方。

旧日都是破平房的学生饭堂、教工饭堂,早已没有了踪影。宽敞明亮的陶园、沁园、雅园取而代之。斗转星移,如今大学的校园也益发漂亮。

秋月春风,岁月的年轮在默默地勾勒着它本色的图案,一圈复一圈,走向无限。犹如一帆小船,在流淌的河上,静静地飘向远方。在记忆的年轮里,有着岁月太多的印痕,而这些印痕又饱含着太多的无奈、泪水和欢乐。正是每一次的遇见,每一次的邂逅,芬芳着我们的年华。美文

岁月沉香,这段唯美的忧伤,时常叩击着我的灵魂。我想,也许我们懂得惜昔,吟今,味未,岁月的年轮就会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芒。

篇2:岁月的年轮

岁月,给树木留下年轮,那么岁月,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说道年轮,我第一个想到的词是皱纹,岁月会在我们年轻而紧致的脸上,刻下一道道细密而深深的皱纹,就像年轮一般刻在我们皮肤上,不一样的只是一个刻在外面,一个包在里面。

岁月,除了改变我们的外貌,还带来了些什么呢?岁月带给树木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细小的树木能长成参天大树,还能开出满树缤纷的花朵,以及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岁月之于人类又带来什么呢?当然岁月同样之于我们成长,我们能从呱呱落地的襁褓婴孩,摇身一变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也能让矫健的青年渐变成佝偻的糟老头,岁月对于万物都有推动生理成长的作用,但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吗?

你会轻易的发现,世间的每一个人是如此不一样,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同样是一样的岁月,人生际遇为何会如此参差不齐。

这又回到了值得探讨一生的人生课题,我们该如何利用岁月。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的可贵不言而喻。只有惜时的人,才能让时刻转换成无限的可能,如果你也是一个怀揣无限梦想的人,就不好浪费时刻,珍惜一切能够提高自己的时刻,用发奋成就自己的辉煌明天。

篇3:教师的年轮

学生在成长,教师在陪伴着他们成长。我从大学毕业至今,整整12年过去了。我从当初站上讲台就脸红到现在的驾轻就熟,经验丰富了,但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失去一颗敏感而热爱学生的心。我常反问自己:与刚踏上教师岗位时相比,我究竟得到了多少收获?又失去了什么?在前行的路上,我是否已经失去刚毕业时美好的憧憬?我的信心、我的勇气,是否已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被繁重的工作所磨去?在反思中,我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了总结。

第一步:在“题海”中求索,养成物理教师的解题基本功

刚毕业,我就到市北中学任教,得到很多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他们都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物理教师的基本功是做题。你自己不会做,自己做得少,上课能举的例题就少。青年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牢牢地站住脚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才算在教学道路上扎扎实实地迈出了第一步。支撑它的根基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基本功中最难练的不是板书,不是口头表达,不是教态,而是解题能力。我牢记那些教师对我的教诲,开始了漫长的题海之路。我买了大量的物理书籍,开始了“漫漫题海,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解题之路。其中,有几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高考物理题典》将历年高考物理题一网打尽,对我尽快地熟悉物理学科的考点、难度、广度、流行程度是很有帮助的。《五星级题库》从一颗星到五颗星的难度分布,对我判断题目的难易程度,自己出题目时把握试卷难度的分寸上很有启示。全国名牌大学附中的《题库精编》《99道难题》等,让我尽情领略了同一知识点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出题角度和思考方法。而《通向金牌之路》和《物理奥林匹克题典》更是帮助我攻克了竞赛辅导这一大关。在题海中漫游,花的是精力和时间。白天上课,晚上一盏台灯,光静静地照在面前的书上、草稿纸上,周围安安静静的,做题目效率特别高。

第二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攻克了解题这一难关后,我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新目标。我认为作为物理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感受物理学奇特美好的内在魅力,产生学习上的第一推动力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推动力又名原动力,指追寻科学真理本身的原动力。对学生而言,学习中最本源的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望,对事物的好奇及质疑。单纯的“黑板+粉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授课方式更使学生觉得沉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状态怎么激励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我以自身对物理的热情和爱好投入到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时,我会以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之间的惊人相似之处,以自然界能量和电荷守恒之奥妙,以牛顿运动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都有适用性的讨论等,引发学生对物理世界内在本原的探索之心,体会物理学的简约之美,用情感去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中,我决不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手脚,激励学生运用现有的实验教材自己设计小实验,以此培养学生创造、钻研的能力。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鼓励学生提问。没有思考、钻研,就无问;有问有答,才有进一步的思考。我的学生常在新授课上,围绕新知识提出种种疑问,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少好问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吸收知识,如图书馆、网络等。

第三步:改革尝试,改变物理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方式

在作业的布置和反馈这一环节,我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学史的发展,我将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五十多位科学家罗列出来,要求每位学生选一位物理学家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科学研究贡献。经过两周的准备,我让他们按科学家所处的年代顺序在物理课上进行物理学史演讲,每堂课介绍一位科学家,并且时间控制在三到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演讲后,大家爱上了这个环节。学生们精心准备了讲稿,甚至多媒体课件,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他们的语言很精炼,内容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学习,有的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没有捷径,是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所得;有的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有联系,科学研究方法是相通的;有学生体会到人类探索真理的道路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些道理如果教师很生硬地说教,效果很差,现在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作业布置中,我强调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我要求学生用量角器、细线、小球自制一个加速度计;在学习超重、失重时每人发了一个弹簧秤,实际观察一下电梯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在学习电场时要求他们做一个验电器;在学习直流电动机时要求他们自制一个线圈转子等。在批改这类作业时,我一个个面批,检查验电器是否能正常工作,线圈转子是否在磁场中持续转动等,并给每一件作品打上分数,特别漂亮的就当场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最后在课堂上作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第四步:关注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历的积淀和反思,我却越来越觉得教学不仅是一个面对学生的群体化的行为,更应该是一个与学生个体交流、心理疏导的过程。我尝试着用学生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将自己放到学生中去,融入到他们之中。人是有思想的,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人都有生物节律,情绪、体能等都在一年之内、一月之内有起伏变化,学生的状态也是有起伏的。我们只有掌握这种变化,研究这种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规律,把这种研究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的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鼓励学生,找准他们的“穴位”。费曼曾在演讲中说社会、人文科学不是科学,因为它不可复制,实验条件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无法重复实验。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研究,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有差异的个体的研究。恰恰因为其不可复制,各不相同,才更需要教育者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想要探索一条合理的真正能减轻学生负担的教育教学之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建立和养成一种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树立成功的信念。

高中三年是和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互相试探的拉锯战到水乳交融的和谐,也是拉着他们的手一点点引到正确的思路上去的过程,更是螺旋上升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传授的不能仅仅是知识、解题技巧,而应该是物理研究的方法、物理的思维脉络、科学和哲学的思辨原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能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辈子都用得上的知识。

篇4:用画笔抒写岁月年轮

1945年,孙景波生于山东烟台牟平。母亲十二岁到绣花厂做童工,闲时以绣艺传于乡邻。孙景波常常跟着妈妈学习描画,从小就喜欢在墙上、地上乱画。孙景波回忆说,自己的画家之梦,就是从那时萌芽的。

1972年,孙景波的油画《阿细新歌》入选全国美展。后来到北京加入“改画组”,得以结识一批名家,受益匪浅。1986年,孙景波赴巴黎美术学院进修期间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回国后至今,孙景波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景波其人,才思敏捷且善辩,好学问、勤笔耕,是个吃得了苦、受得住怨、经得起磨难的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朱乃正如此评价孙景波。

生命是多彩的,艺术也因此多样。孙景波在艺术的领域里,大胆地转换主题,开拓思想境界,同行称他为“学者型的艺术家”。他博学多才,具有深邃的哲理思维,又饱含着诗人的灵感,还具备史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大地上的民众无比热爱。现代中国艺术家、教育家张仃先生曾录司空图语题赠孙景波:“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确,孙景波于绘画的兴趣十分广泛,他说自己“于绘画而言,什么工具都想试试看,什么画法都想学学看,什么题材都想碰碰看,古今、东西,心无时空界限,兴因境生,情不自禁——人物、风景、历史、风俗、文学插图,见异思迁,触类生变。”他的好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鹏说:“平日里,他喜欢用油画材料和工具进行写生或者创作,但骨子里却掩饰不住或者说常常显露出来的是,得自中国传统绘画骨法用笔——线、造型、气韵生动——诗性思维的陶冶。”

2009年,孙景波创作了长近10米的《西北望秦川》,拟以秦川的自然“意象”直抒胸臆,有远望之势、近望之色、细望之物、极望之景,汇聚了广袤大地之意象群,是自然的感发,是隽永的情思,是综合酝酿后艺术化了的情意,是“荡胸生层云”的人格与意志的自然流露,形成了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在这里,孙景波不是一个作形而上学玄思的哲学家,而是直面可见、可度量、可捉摸的由形色光影所构成的世界。

从《阿佤山人》“类壁画”的毕业创作,到《黄鹤楼史话》的“言犹未尽”;从《孔迹图》的意外之意外,到《与日月齐光》、《与天地同辉》的珠联璧成;从《凝韵图》的盛唐气象,到《神州灵韵》的“线”象万千,直至《华夏脉魂》和成吉思汗陵壁画的亘古史话,孙景波在壁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举大纲,同时兼细务,事事必加详慎,处处可见其惓惓叮咛反复之苦衷,以实心行实政,真可谓披肝露胆,罄尽五内。

篇5:岁月的年轮优美散文

我们做一件事,爱一个人,总会有所期待,期待一种自己渴望的结局。可现实有时很残酷,经常偏离预想的轨道,让我们在努力中失望,在怀想中成伤。我们都以为,结果是最重要的,可有时,它仅仅是事物的收尾方式罢了,我们更多的幸福与快乐,是点缀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的,任何的终点,我们都要坦然地接受。

凡事都有两面性,优点和缺点也会相互转化。做事谨慎是好事,但是如果过于谨小慎微,就会让自己的胆子越来越小,眼睁睁看着机会从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溜走。做事情需要一股闯劲,很多问题都是需要边干边解决的,如果什么事都要等你计算清楚了才去做,那你计算出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后悔”。

成功的愉悦不在于成功本身,而在于追求成功的过程。就好比登山,山顶的风景是否美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登上山顶的梦想,然后沿着心灵的指引出发,一路上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也绝不退缩,一直坚持走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高度。这样,就已经足够。至于结果,已经不再重要。

昨天再美好,终究压缩成今天的回忆,我们再无奈,也阻挡不了时间匆忙的步履;今天再精彩,也会拼凑成明天的历史,我们再执着,也拒绝不了岁月赋予的伤痕。我们想念昨天,因为它融解了一切美好的向往,流逝了所有倾情的追求。过去已经定格,就让它尘封吧,努力书写今天,让明天的怀念多一些亮色。

我们很多的痛苦,不是已经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对未来期待的太多。比如做一件事,总想遵照自己的意愿,失之毫厘便觉得谬以千里;比如爱一个人,总想对方是自己渴望的模板,略有出入就认为格格不入。要知道,你不是世界的主宰,不必对外界和他人期望过高,否则,你就会在这个旋转的舞台上迷失自己。

世界如一个山坡,只要你没有站在顶点,就永远有人比你高,当你仰望久了,要适时向下看看,我们都是平凡人,不必有太多的卑微;当别人疏忽或者遗忘你的时候,无须悲观难过,大家都在一门心思往上爬,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当你看到别人得意微笑的时候,亦不要羡慕嫉妒,他也有泪,只不过掩饰得比你好。

过去再优美,我们不能住进去;回忆童年可以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但是不可以做为逃避现实的借口。现在再困难,我们也能闯过去;你只要还活着就没有理由逃避现实困难,就要千方百计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未来再艰险,我们只能走进去;时刻都在心里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始终坚信明天肯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篇6:岁月年轮散文

最早看球是高一,那是一九八六年马拉多纳一统江湖的战役,曾经的一位初中同学陪我一起看的,他当时在聊城读技校,整天无所事事,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吧,请我到棉纺厂家属院看球,我很多足球术语都是他教给我的,什么叫做越位?什么是点球等等,具体精彩场面记不得了,根据我某些日记的记载,阿根廷和英格兰经典之战我看了,但丝毫没有关于马球王神奇过人的回忆,印象最深就是在他家喝多了水,半夜里不知道哪里是厕所,看完球又睡在他们家,那份隐忍让我知道了一个词叫卫生间,而不是我们农村随处可以闻到味道的茅房!当时就想如果我也有这么一个家该有多好,可以轻松躺在床上吃着蔬果吹着风扇看球,可以走两三步就能找到卫生间。

印象最深的看球是一九九零年的意大利之夏,那个时候在大学校园里看球,已经是很多人在一起了,大家就像看露天电影一般围在一起,高声评论着相互骂人,我当时学到了全国各地骂人的方法,骂人艺术博大精深,骂人方言也是精彩万分:天津人喜欢说“介似嘛玩儿意啊”、上海人则是满口“瘪三”,北京人的我就不用说了,就那俩字,杭州话更简单,直接一个字“彪”,宁波话很有领袖风范“娘希匹”,四川话要精彩纷呈很多:你个龟娃子瓜娃子,批哈儿豁皮,锤子日你先人!说到底还是我们大山东深受儒家教育,讲究中庸之道,不长不短:糙恁娘啊!

同学们都已经像是真正的球迷了,因为可以一起发疯,可以一起发泄情绪,甚至可以相互之间歇斯底里地打一架,我就曾经被彪悍的女同学给一脚从凳子上踢下来,当时证明了一米以上自由落体运动最糟糕的是屁股这个部位,看她很优雅地坐上我刚才站的地盘,心里满腹委屈可又无可奈何,好男不和女斗,我怎么也不可能和女同学动手,但趁她起身兴奋地鼓噪时把凳子搬走就文明许多了!如果在凳子原位置放点咯牙咧嘴的砖头,不让她直接坐在地上是不是也算是仁至义尽?事实证明,那一届世界杯是最精彩的,场外的追杀比场内的精彩!

当时有个一起看球的老乡,山东阳谷人,我们学校中专部的,他找了一位老师做女朋友,最后的决赛是带着我去他女朋友的宿舍看,只是我傻乎乎的,根本不懂得电灯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到了凌晨二点让人家给撵出来去买矿泉水,丫的连决赛都只看了二十分钟,一九九零年夏日午夜,我一个人转悠了半个南京街区买矿泉水!?后来听说那是最没意思的决赛场面,我心理平衡许多!

篇7:岁月年轮散文

伸手,轻抚夜色,斑斑点点的往昔,颤颤幽幽地触及心灵。心间,那春夏秋冬的片片花海,排山倒海毫无准备地悄然开放………

漫步在春的小路上,香气袭人,花红柳绿,蝶舞雀鸣 ……令人微醉的有点眩晕!我穿着那条洁白的小粹花连衣裙,在花丛中耀眼,裙摆上的蝴蝶结,轻轻地舞着小嫩芽。刹那间,小雨飘至,雨水滴滴,滴在我的裙子上,声声渗进我心里,连着温柔无限,滋润我………

慵懒的午后,夏天的阳光尽情地火辣。我,赤着脚,踩在鼓浪屿的海滩上,任凭海水肆意的拍打我。啪嗒声,敲打我心扉,有点咸,有点辣,和着热度,裹地我窒息,匆匆忙忙我逃离,纳在阴凉处歇歇,心灵燥热缓缓下降。蓦然回头,海鸥翩翩,海水荡漾,青山翠绿就着一望无际的蓝,恍如一幅明亮的油画!这般美好!!!差点在我的浮躁中擦肩而过。原来:生活不尽是忧伤,还有欢喜;不尽是丑陋,还有漂亮;不尽是惆怅,还有如意!只是,我们常常着急赶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秋天 的香山,格外的艳丽。满天飞舞的叶子,掠过脸颊,如流动的浮云,轻轻地在我身边盈舞。那沁鼻的片片叶香托起我的遐想,回首仰望,听花瓣飘落的声音,莫名的惆怅又萧萧下,怅然激起心湖的涟漪,泛起一层又一层感伤!

冬,猝不及防的,我就跌倒在你的怀抱里。睁开眼睛,漫山遍野的银装素裹映入眼帘。雪,是你吗?瓣瓣雪花,瓣瓣故事!记忆中那关于雪的故事,在风云变迁,流年更换的岁月里沉淀。微微的忧伤。我只想,在这漫天飘絮的天籁雪界里,听听您,轻轻地再唤我声 :“阿雪”!一句足矣!温暖这寒风吹的人透心凉的冬季。

春播,夏长,秋收,冬尝。四季就像人的一生。

篇8:新矿集团的“生命年轮”

核心层级——生命。安全生产本质上是生命管理。必须创新安全管理, 把人、设备、资源的生命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生命管理”打造本质安全的生产环境。

第二层级——安全与发展。安全与发展是生命管理的两个根本元素。安全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与保障, 发展是生命质量、和谐、价值得以改善的基础, 而生命质量、和谐、价值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生命存在周期的延续。二者之间, 安全是前提, 发展是目的。安全是发展中的安全, 发展包括安全的发展。

第三层级——生命三论。生命质量论:生命的质, 就是尽可能地保障人的职业健康、设备完好以及矿井稳产增效;生命的量, 就是尽可能延长矿井的安全周期和服务年限, 保障设备正常的使用寿命。

生命价值论:就是认真反思和纠正企业价值体系中与安全生产不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 推动安全发展。

生命和谐论:就是要把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 创造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

第四层级——安全八观。安全道德观:自主保安, 处处留心, 相互保安, 人人关心。

安全权责观:安全面前人人平等, 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安全利益观: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 安全是家庭最大的幸福。

安全学习观:学教共进, 知行合一。

安全行为观:循理而行, 照章而为, 注重细节, 自主管理。

安全标准观:事事有标准, 处处有标准, 人人有标准。

安全科技观:持续创新, 科技兴安。

安全预防观: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第五层级——安全管理五规律。主体归位规律:把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归位于员工, 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监管和责任追究为超前的、主动的查隐患、保安全。

市场运行规律:引入市场机制, 用市场的杠杆撬动管理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员工安全行为的自主引导管理。

生命周期规律:关注人和物的生命周期规律, 不能“只见人、不见物”, “只顾现在、不看长远”。

方圆互补规律:“方”代表硬管理, 即严格执行看似“无情”的制度;“圆”代表软环境, 即切实体现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

势能差异规律:不同的人、不同的单位都具有势能差异, 合理确定基准, 利用势能差异, 可以增强管理针对性。

第六层级——安全生产管理十法。矿井安全评价法:对矿井开拓布局、生产接续、开采工艺和矿井重大技术难题进行专项评价、专项研究, 对重大系统隐患和矿井重大灾害进行专项治理, 实现安全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向精细、由局部向全局、由处理事故向预防事故、由治表向治本的转变。

“联责联保”管理法:实行“岗位区域安全联责, 职工安全联保”, 将安全区域细化到每个岗位、每名职工, 将安全责任传递到每个人。

走动式管理法:对井上下所有系统、岗位、施工地点强化过程控制, 实行动态检查管理, 加强对现场的监督检查。

“隐患市场”管理法:将市场机制引入安全管理, 把井下生产现场的安全隐患视为“商品”进行买卖, 形成现场隐患从发现到出售到整改全过程控制体系, 解决现场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力的问题。

人性化心理疏导法:导入对员工的情绪管理, 实施情绪疏导、情绪培育、情绪提升、情绪激励“四位一体”的心智教育模式, 保持员工正常的工作心态。

案例警示法:剖析典型案例, 认识事故发生规律, 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安全“闭环”管理法:以“计划→落实→考核→奖罚→反馈”的闭合管理程序为载体, 使任何一个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 都自始至终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

安全处罚复议管理法: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对员工有异议的违章责任和处罚进行分析定性, 赋予员工在安全管理上平等的权利。

年功档案管理法:建立员工安全年功奖励基金, 采用积分制办法进行奖励;员工个人出现轻伤以上人身事故时, 伤者本人以往积分全部清零, 重新积分。

设备“点检制”:把设备当“员工”看待, 按照一定标准、一定周期对规定的部位进行“体检”, 以便早期发现故障隐患, 及时进行维修保养。

篇9:岁月年轮上的如歌风景

伴随着中国民歌时代到来的是电影电视的普及,那些边疆的如画风景在民歌的伴奏下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歌与景和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合是认识边地的最初开始。就像《掀起你的盖头来》之于新疆,《刘三姐》之于桂林一样,在云南的旅行,总是与歌相伴的,无论什么样的风景,总是有一首歌在传唱,歌声里能够荡漾风景,沉浸时光;而看到风景的时候,脑海里却有着旋律的余韵。“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苍山洱海,金花阿鹏,歌与景的完美结合,“苍山脚下找金花”成为到大理的向往。“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在这些歌声中,石林、德宏、西盟的风光,亦或彝族、傣族、佤族的风情,深深地与歌紧密相连,千万年来大地的恩赐与文化的积淀在歌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云南的民歌里,最有名的莫过于《小河淌水》,这首以“东方小夜曲”享誉世界的歌曲,背后却是一个不熟悉的风景。在风景处处的云南,弥渡并不是一个令人十分瞩目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还能孕育出这样一首云南民歌的代表之作?在云南流传着一句老话:“到了弥渡不想媳妇!”怎样的境界才能让人不想家呢?马帮的时代,南来北往的人们翻越千山万水,看过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看过了“三江并流”的雪山峡谷,绝世风景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携带着对风景的回忆和满身征尘,来到富庶美丽的弥渡坝子。平淡,所有的一切归于平淡。明月夜,小河畔,“哥啊哥啊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的温柔呼唤声中,所有的痛哭与伤悲,寂寞与思念,在这一刻化为一缕青烟。

一条平淡的小河,一片静寂的山林、一轮弯弯的明月,仿佛虚幻如梦。没有那些大江大河,那些名山雪岭,只有一个赶马的阿哥和一个多情的少女。《小河淌水》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具象的风景,但只有经历了所有的风景与人生以后,才能看到这个梦。云南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的秘密,隐藏在这首歌里——岁月如歌,风景亦如歌。

篇10:岁月年轮散文

他还记得,那天晚上他们都睡着了,突然他们一下子悬空被撞击发出巨大的轰响,紧接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了。当他感觉到非常冷的时候,他已经漂在水里了。河面好宽,风浪也不小,他手里竟然抱着一快木板,又冷又饿而且浑身都疼。他知道是发生了车祸,但车呢?其他的人呢?他是去贵州支援的负责人,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其他的工人。可是他冷得发抖,上下牙齿咬得嘎嘎直响,双腿和一只手没有了知觉,稍好的那只手抓紧木板随浪漂流。他的眼前出现了幻觉,也有些睁不开眼了,他不知道漂流到了哪里。水冷、饥饿、伤痛一起朝他袭来,渐渐的他又失

去了知觉……

到他再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他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是怎样被救上岸的。只知道他浑身被纱布包裹着,双腿和腰部后背都打着夹板。

“大夫,我们其他的人呢?”他迫不及待的问医生。

“他们都救上来了,现在没有生命危险了。”

沈良长长的抒了口气。

大夫告诉他,他们几个人漂流到一个叫河泉的较平缓的河面被一条鱼船救起,并马上送到了医院紧急救治。

沈良伤得最重。两条腿、左手多处骨折、脊椎和内脏也多处受伤,送到医院时他一直昏迷不醒。抢救了近一个月他才醒过来。大夫说他受这么重的伤、又漂流这么长时间竟然还活着真是奇迹。

他想给厂里去个电话,告诉发生的车祸的详细情况,可医生不允许下床他也下不了床。他让一个护士帮忙给打了电话才知道有一个工人遇难了,而且厂里乱成了一锅粥。他特别想给苗欣商场打电话找到她,告诉她自己遇到的一切,但一直联系不上。最后通了电话却告知苗欣已经辞职了。

当护士告诉沈良这个消息时,他懵了呆了。不知道苗欣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突然辞职离开了商场?

沈良哪里知道,苗欣为他怀孕、他发生车祸、不知道他的死活、不得已辞职去她哥嫂家……所有这一切,沈良半点都不知道!

他在医院里住了半年才回到原来的雕刻厂,但已经是物是人非了。他知道了厂里发生的一切。几个月来他一直在苦苦寻找苗欣,想知道苗欣身上发生的一切。焦虑、不安、思念、担忧堵得他心里满满的鼓鼓的。几个月就让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头发是花白的、络腮胡是花白的、额头上一下子冒出好多条皱纹,腿还没有痊愈还有点瘸走路要靠拐杖,和几个月前去贵州的沈良简直是判若俩人!

篇11:岁月的年轮

生命的列车穿过季节的隧道,岁月的航程跚跚地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青春红颜染尽生命的诗章,盘点着城池一隅里的喜怒哀乐。青春,在烟雨的呼吸中缀满冬日末端的枝头,于依稀的过往中搜索年轮在生命历程中留下的影踪。

青春轻裘,红尘漫漫。青春在短暂的生命行旅中,永远没有一条既定的轨迹,飞旋的时空,孤寂地随风飘流着轻舟的风帆。青春的雨露,总有甜蜜的情爱与淡恬的心怀,注满幸福的曼妙与矜持的天空。青春的风云,也总有点滴的伤悲与些许的惆怅,溢出苦涩的辛酸与独寞的凄凉。

青春广袤,韶光沧桑。青春,漫步于天涯海角,静观风月变幻。天长地久的诺言幻化成默默的叹息,独舞离殇。海枯石烂的梦幻飘泊成凛冽的清影,轻奏悲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绵绵蔓延,永无休止。哪怕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沧桑流逝的脚步,或许会青睐幸运的眷恋,抑或深深浅浅地折磨着结疤的伤痛。

青春轮回,苍茫云天。青春,生命,无休止地旋转着,恍如被狠狠抽打不停一直转动着的陀螺,永不歇息。也仿佛是拉着沉重碾子的驴,蒙着黑色的眼罩,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不能冲破那羁绊的半径。周而复始地在憔悴与疲惫中轮回,日复一日踯躅着年年岁岁重复的路程。

依依眷恋,流水轻潺。青春的妩媚,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的任意选择。有的人穷其一生也难如愿,有的人于茫茫人海之中苦苦寻觅,即使终究找到,却也只能遥遥相望。青春的缘份,如莲的碎步,曾经惜惜相依,曾经浅斟低唱。缘灭了,爱湮了,如云消雾散,流水逝去,霜打堙灭,花谢叶凋。

多彩的季节,青春如梦一般绚丽。灰色的天空,青春缀满呆滞的眉睫。岁月的车轮在往昔的辗转中渐渐远去,翻滚着粲然的美丽,摇曳着凋零的故事,碎片飘落一地。日历像纷纷扬扬的雪片,飘飘洒洒流失在过往的漩涡里。

往事如云,云淡风轻。白云悠悠,融入云的怀抱,沉醉在彩云的梦中,浸没在云舞的遐想,心潮澎湃,怡然飞舞。乌云伴随风雨滚滚袭来,往昔的故事也就如浮云般遗失殆尽,饮恨吞声,茫然无助。走不出浮云的落寞,点不亮一盏烛光。云已散,梦已醒。梦幻中的痴迷枉想,一切皆如浮云般寂寞成空。

往事如风,风卷雪飘。风,吹拂着灵魂。雪,冻结了心瓣。清风宜人,在心海中激起阵阵涟漪,抚平心灵的创伤。西风卷帘,雪花凝霜。位立在往事的寂寞围城里,倏地掀起波涛汹涌,犹如一叶狂风暴雨中的小舟,任凭颠簸,却找不到一处风平浪静的海滩。也似一只断线的风筝,尽管飞得再远再高,也只能随风飘逝而去,作伴漫天雪舞的冰凉。

往事如水,水波粼粼。清澈的碧水中,有着笑靥的潋滟,有着泪流的盈盈。泉水丁咚的声声韵律里,弥漫着温馨,湮渍着心殇。昨夜的往事,一江春水,几多怨愁。涕泪交零的伤痛,潸然黯淡的沮丧,裹挟着微微苦涩的笑容,静静地荡漾在寂寞的水边。在水一方,氤氲的艳丽,凄美的缱绻,大江东去,俱往矣。

往事如烟,月落乌啼。城南旧事,如烟般飘荡在悠悠云端,袅袅升腾,婷婷留连。如烟花般的烂漫,焰火的美丽瞬息消逝,融化在湿漉漉的记忆中。清幽的月色纠结着丝丝缕缕的情殇,在烟雾中簌簌泪下。带着一帘的烟雨,揣着一树的忧伤,清婉遍野,烟消云散,泪珠充盈了寂寞的酒窝。

云累了,风困了,水瘦了,烟醉了。岁月的风铃声声,苍天的呻吟凄凄。青春如飘落手心的细雨在掌纹里蜿蜒一勾弯弯的曲线,在无声无息的瞬间融化风干,悄然离殇。点点凄清,孤寂几许,月影依稀,青春几何。

青春年华,曾经的美丽童话演绎成不泯的记忆,尘封于渐逝的岁月。一声告别,一抹淡然,就让青春回归平静,唯求一颗皈依恬淡的灵魂。

篇12:可爱的年轮诗歌

等待情绪泛滥起来

止不住的小忧伤

炎炎夏日却有春伤秋悲之感呢

岁月悠悠

一度迷恋的曾经的丝丝缕缕

要怎样才能割舍的下呢

我的好多涂鸦我已记不起了

现在看来

那时的就连烦恼都是快乐的起码

可以天真的数星星看月亮呢

终于

我们收起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把自己伪装成“踏实的好人”

不再调皮捣蛋

似乎“安分”了

可怜那不安于现状的人了

跌进生活洪流里的日子已然不远

杯具的是

现在的我像极了揠苗助长的农夫

日子依然行进着

或许

以后看看现在的我也可以是快乐的呢

谁又说的定呢

只愿心中住着的孩子

篇13:岁月的年轮

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种, 指谈话双方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即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 表明彼此间的关系。它是以发话人作基准的, 受话人理解话语是自然要对人称指示做相应的变换。人称指示语可分三类:第一人称指示, 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 包括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 既不包括说话人, 也不包括听话人, 因此, 在言语活动中, 它一般不是谈话的参加者, 但是在特定场合会用来借指说话人或听话人。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可以利用人称指示语来表达自己与交际对象或话语指称世界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具有不稳定性, 有时语用距离小于实际空间距离, 有时心理距离则大于实际空间距离。同时, 心理距离可以影响某些语境中人称指示的用法, 暗含在话语中的谦虚、关心、友好、亲密、尊敬等善意情感和讽刺、指责等恶意情感都可以通过某些人称指示的特殊用法表现出来。

梁晓声的小说《年轮》, 写的是北京知青之间的故事。他在这本小说中就很善于通过人称指示语的变化, 来反映人物之间的语用距离, 从而刻画人物的心理。

一、心理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对人称指示语的影响

言语交际过程中, 有时说话人会有意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 使心理距离小于实际距离。这种情况下, 说话人主要是想表达谦虚、关心、友好、亲密等善意情感, 从而影响人称指示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例如:

(1) 徐克说:“你是大班长, 歇不歇得听你的啊!”

“就咱俩的时候, 咱们是哥们儿!”吴振庆抚了他的头一下, 在他身旁的草堆坐下…… (P125)

徐克和吴振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 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在这段对话中, 徐克说“你是大班长”, 是为了凸显吴振庆班长的地位, 从而拉开自己和他的距离。而吴振庆为了向徐克表示友好、亲密的情感, 就用了“咱俩”这个人称指示语, 把徐克刻意拉开的距离又拉近了。

(2) 在连长的坟前五人肃立, 郝梅将一捆麦子祭在坟前。

“连长, 咱们丰收了!” (P152)

连长已经去世了, 但是在这段话中, 郝梅用了“咱们”这个人称指示语, 把连长包括在内, 表达了郝梅等人对连长的爱戴和思念及安慰。

(3) 那男知青迫不及待地问:“你选谁?”吴振庆等心有所虑地望着他。

王小嵩说:“我——当然选王小嵩战友啦!” (P139)

这段话是王小嵩知青班选班长时说的。当时吴振庆等人选举王小嵩为班长, 却出现了4:4的僵局, 王小嵩的投票成了很关键的一票。为了表示自己和吴振庆等人是统一战线, 也为了表示自己的客观性, 他没有说选“我”, 而是选“王小嵩战友”, 显得很亲切。

(4) 张萌飞快地签过字, 青年离去——她便将挂在门内把手上的“请勿打扰”字牌挂到了外边, 亦庄亦谐地说:“亲爱的战友, 请坐。” (P481)

在文中, 张萌长期处于和王小嵩等人若即若离的尴尬地位。直到中年之后, 她开始回想下乡时和王小嵩等人发生的点点滴滴以及宝贵的友情, 才懂得了珍惜, 才慢慢地向王小嵩等人靠近。例 (4) 中, 张萌称韩德宝为“亲爱的战友”就是想拉近和韩德宝之间的距离, 表达了自己友好的态度感情。

(5) “爸爸是笨, 从小学习也不太好。是为了辅导你, 都四十多岁了, 还要重新去翻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本儿。等你上了初中, 爸爸想辅导你, 也辅导不了啦, 好女儿……”韩德宝摸了摸女儿的头, “到那时, 就全靠你自己了, 你可要为自己、为爸爸争口气哟……” (P470)

(6) 小嵩的母亲说:“大婶儿冤枉了你, 生大婶儿的气不?”

“不生, 我能生您的气么?” (P272)

例 (5) 这段话是韩德宝教育女儿要认真学习时说的。在这里, 韩德宝没有使用“我”这第一人称, 而是从女儿的角度出发, 使用了“爸爸”这一专有名词, 把自己放在和女儿同等的位置上, 拉近和父亲和女儿之间的距离, 表达了自己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同时, “爸爸”这一词给孩子一种被关心和被重视的感觉, 使用这一词是为了引起孩子对自己所说的话的注意, 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例 (6) 中, 王小嵩的母亲从吴振庆的角度出发, 把自己称作“大婶儿”, 也是为了拉近自己和吴振庆的距离, 表达自己误会吴振庆的歉意。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说话人为了拉近自己与听话人的距离, 使心理距离小于实际空间距离, 有意地改变了人称代词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反之, 如果不采用这些特殊用法, 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善意情感就会减弱, 达不到预想的语用效果。

二、心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对人称指示语的影响

有的时候, 说话人有意拉大与听话人的距离, 使心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这种情况下, 说话人通常是想表达严肃、尊敬、讽刺、指责等情感, 进而影响人称指示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例如:

(7) 吴振庆将一口漱口水猛地吐出, 严厉地说:“今后我如果再听到谁说这类话, 我就对谁不客气!”

王小嵩说:“振庆……”

“叫班长!” (P115)

在这段对话中, 吴振庆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 让从小跟他一起长大的王小嵩等人听从自己, 故意拉开自己和他们的距离。因此, 在王小嵩叫他振庆的时候, 他便很不客气地让王小嵩称呼自己的职务“班长”, 这样就起到了威慑作用。

(8) 王小嵩跟了出来, 对吴振庆呵斥说:“你放开他!我是班长, 轮不到你对他这样!”

吴振庆放开韩德宝, 瞪了王小嵩一眼:“接班人, 对我说话开始用这种口气了?哼, 我看你怎么给大家一个交代!”他一转身, 悻悻地进了宿舍。 (P148)

(9) 徐克委屈而清白地说:“我看了吗?同志们, 我可是正经的兵团战士!我看了吗?”

韩德宝说:“正经的兵团战士同志, 你是一直在斜着眼看来着。” (P154)

一般情况下, 吴振庆称王小嵩为“小嵩”。但例 (8) 中, 吴振庆把王小嵩称为“接班人”, 是他对王小嵩那句“我是班长”的回应, 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对王小嵩的讽刺, 同时也从反面体现了自己对王小嵩如何解决“偷馒头事件”的关心。而在例 (9) 中, 韩德宝称徐克为“正经的兵团战士同志”, 是他对徐克说自己是“正经的兵团战士同志”的回应, 表达了他对徐克一直斜着眼看郝梅的乳罩这一行径的讽刺和挖苦, 对徐克称自己为“正经的兵团战士同志”的不以为然。

(10) 王小嵩笑道:“吴总经理也很幽默嘛!我们的总裁再三嘱咐我, 一定要首先向吴总经理表示道歉……” (P342)

(11) 吴振庆步步紧逼地:“那么宫本一雄先生, 我再请问, 您的伙伴刚才修正合作意向条款的发言, 是否算正式发言?是否代表崎丸公司或您本人?”

王小嵩点点头:“正是那样。”

顾问逼一句:“正是哪样?”

王小嵩说:“正是……吴先生所理解的那样……” (P418)

在上述两例中, 吴振庆和王小嵩都没有像以前那样称对方为“振庆”或“小嵩”, 而是称对方职称“吴总经理”或日本名字“宫本一雄先生”, 都是敬称。这种敬称拉开了彼此之间原本很亲密的距离, 说明双方代表的公司进行谈判是很客观的, 不带有任何主观的个人感情色彩。

本文通过联系何自然先生的人称指示语理论和Yule的心理距离理论, 分析了梁晓声小说中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语选择的影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称指示语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成为语用学的重要课题。一方面, 由于不稳定的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 使人们在交际中更注重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同时人称指示语也起着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 在交流中, 人们应适时调整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并根据心理距离来选择合适的指示语。在理解对方的话语时, 也应考虑到心理距离的作用, 以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

摘要: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人称指示语的变化, 可以拉近或拉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 心理距离也会影响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年轮》中人称指示语和心理距离的关系。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心理距离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tephen C.Pragmatics[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4.

[2]Yule, 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石锡书.心理造成的“移花接木”——漫谈心理距离对指示语用法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1) .

上一篇:炸药库防盗抢应急预案下一篇:北京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