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

2024-06-14

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精选9篇)

篇1: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

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

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

李天荣

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应有之意。目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矛盾就是教师觉得学生不重视、不爱学、学不好,学生觉得理论性强、枯燥无味、不想学。如何解决课堂中教与学的矛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巧用“三力”,即采取目标管理生动力,任务驱动增压力,交互活动添活力,助推思想政治课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目标管理生动力

如果把课堂看成一个管理系统,那么课堂教学就是个人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有目的、有任务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目标管理的条件,可以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目标的制订和过程的管理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它不是一种直接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思想政治课课堂可以通过目标管理产生动力。

1.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根据课堂的使命和课程的长远战略,客观地估计教学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对所教的课程、班级和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对必须和能够完成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等,并将之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的有机统一。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等情况,以便引导学生反思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其实际的情况作为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

2.教师与学生协商制定目标。思想政治课课堂要实现目标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必须是相互平等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一起协商制定目标,因为目标管理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全员参与的、民主平等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基础参差不齐,每个学段、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老师与学生协商制定目标时应具体明确,尽量多元化,要指导学生在不同学段制订不同的宏观目标,比如高一学段以搜集资料、打好知识基础为目标,高二学段以整理资料、促进发展为目标,高三学段以运用资料、实现开放为目标,并且把不同学段的目标整合为教育周期中完善的目标体系;要指导学生在不同模块制订不同的中观目标,比如四个必修模块分别要达到什么目标,选修模块要达到什么目标,都要具有连贯性、梯度性和可行性;要指导学生在不同的课题制订不同的微观目标,比如每一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与学生一起协商制定目标还要注意做到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具体目标与全面成长目标相结合;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制订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目标调整。目标管理能否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取决于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实际。脱离实际的目标,轻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重则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成效,所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协商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至关重要。

3.目标需要管理。课堂目标,关键在于管理,课堂目标管理需要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注重目标过程的管理。目标管理虽然注重结果,但如果缺乏过程的监控,一旦失误,必将影响课堂全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跟踪和定期检查学生的目标进展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松懈、倦怠、厌学现象,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出现意外,严重影响目标实现时,应及时与学生协商,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补救,修改原定的目标,保证目标正常运行。二是目标管理需要内化。目标只有内化才能产生动力,要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有动力,让学生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就必须把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协商制定目标后,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写在思想政治课本的扉页上,让学生能够时时注意到自己的目标,学生一旦出现懒惰的思想,就及时给予提醒和引导。三是及时对目标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和评估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鼓舞士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与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对照目标来调整教学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目标完成成效高、成绩突出的班级和学生进行鼓励,对完成成效低、成绩差的班级和学生则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动员和教育,使目标管理真正成为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手段。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目标并非命运,而是方向;目标并非命令,而是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而是动员组织的资源与能源以便塑造未来的那种手段。”由于目标管理强调自主和自觉,具有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因而能够提高士气,产生动力,促进有效教学。

二、任务驱动增压力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省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堂上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组织和管理教学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体会有:课堂上任务环环相扣,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者不敢有所松懈;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由于任务驱动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课堂过程和谐共生,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会主动地调动和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受和理解新的知识,会主动组织讨论和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笔者认为,如果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任务驱动,是可以明显增加课堂压力,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那么,思想政治课课堂应如何通过任务驱动来增加压力呢?

1.设计任务。这是任务驱动能否实现的前提。由于思想政治课没有像教育技术课那样已形成了一种适合任务驱动的教材编写体例或风格。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具体校情、班情,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以及个体差异,进行科学预设,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对基础较差的学困生要求完成基础性任务即可,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不但要求完成基础性任务,还要继续完成发展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

2.实施任务。这是任务驱动能否实现的关键。实施任务首先要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所以,实施任务必须根据学情来确定运用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完成任务,如简单任务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由学生自己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解决,复杂任务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其次,要围绕任务创设教学情景。思想政治课实施任务既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也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才能使任务更加直观和形象化,所以教师必须围绕任务创设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再次,要开展多维互动式教学。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感悟,在完成任务中建构知识,在探究、思考、实践中提高能力。

3.效果评价。这是任务驱动能否实现的保证。任务驱动毕竟是在强烈的问题动机和一定的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教学行为,是一种带有明显压力的课堂行为,如果缺乏科学的评价,缺少课堂的鼓励,容易使学生因为完不成任务而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失去学习动力。所以,任务驱动需要对效果进行适时的评价,首先要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度,对任务完成度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任务完成度一般的进行鼓励,对任务完成度差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原因,鼓励其继续努力。其次要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虽然任务完成度不高,但其过程具有创新性、有个性,照样应该予以表扬和肯定。再次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获得完成任务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交互活动添活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但需要有动力和压力,更需要有活力,课堂交互活动可以为课堂增添活力。课堂交互活动就是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多媒体计算机之间进行的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接收反馈信息和学习活动自适应的方式。其目的在于增添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和课堂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1.教学交互。教学交互就是知识信息和状态信息在课堂中的双向流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信息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知识信息理论性高,如果由教师单极信息传输,必然导致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如果通过课堂交互活动进行多极信息传输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状态信息主要指课堂气氛和师生情感交流情况,教师的身体语言和学生的表情、神态等都是丰富的状态信息,教师要善于表达身体语言和察言观色,充分利用状态信息的交互进行有效的教学调控;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内在的交互,对课堂的教学行为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俯下身教学。对于掌握了课堂教学艺术、有较强课堂驾驭能力的老师,通过教学交互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2.人际交互。人际交互就是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通过人际交互可以促进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构建,焕发课堂生机活力。由于课堂教学中参与交互的师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要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就必须做到师生平等对话、情感充分交流、生生自主合作、形式灵活机动,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师生之间充分理解和信任,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3.人机交互。多媒体计算机参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信息传输更加多向,课堂更有活力。但也会存在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甚至连必需的板书都省略了,变原来的“人灌”为“电灌”,使可以实现多极传输的人机交互变成单极的知识信息的灌输。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的人机交互,首先是确立正确的理念,教师必须确立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非主导教学的正确理念;其次是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的特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再次是科学制作精美课件,教师必须根据课件制作的科学原则,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通过课件促进人机交互,通过人机交互来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作者工作单位: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

 

篇2: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娄底市娄星区计划生育协会 时间:2016-08-26 娄星区是娄底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湘中明珠之称。全区总面积430平方公里,合乡并村后辖1个乡、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83个村、57个社区,总人口46.3万,其中流入人口9.4万,已婚育龄妇女9.93万。近几年来,娄星区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创新,努力让群众在自治中受教育、转观念、得实惠,收到了好的效果。我区连续6年被评为“娄底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模范单位”,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1月,被省计生协确定为省级基层群众自治示范点。2016年5月,获批为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区项目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党政关心,解决问题不遗余力

一是倾力支持给政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计生基层群众自治。2009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下发了5份文件,《关于加强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意见》;《娄星区2011年—2016年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娄星区诚信计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娄星区创建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区工作方案》等,指导村(居)依法做好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同时,区委、区政府还将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列入重大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内容,每年对乡镇、街道的计生协会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评比,真正做到计生协会工作与卫生计生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

二是解决问题给经费。区、乡两级协会工作经费、管理经费每年分别按计生事业经费总额的8%和10%投入到位。村级常务副会长的报酬,每月按模范村120元、先进村100元、合格村80元,创建村60元的不同档次,由区、乡、村三级负责发放到位,区承担50%,区财政为此每年投入金额10万元左右。每年初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上年度考核时评上的模范村(居)进行表彰授牌,按每个模范村(居)1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2010年至2015年共计评出模范村32个,兑现奖金32万元。

三是推进工作给措施。区委区政府明确规定,在评选基层党建、基层民主法治和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中,凡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验收不合格的给予“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资格。近三年来,全区共有5个村被“一票否决”,对推动全区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部门一心,两翼齐飞同心协力

一是目标一致同推动。区卫生计生局和计生协多次联合下发有关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方面的文件,明确了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为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提供了依据。明确了“十二五”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目标:即到2016年,全区95%以上的行政村(居)开展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合格村、示范村分别达到85%以上和50%以上。

二是项目准入同把关。区建扶办、区农办、区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在确定新农村建设点和落实扶贫项目时,把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情况作为前置考察条件,对达不到自治合格标准的不予立项。近年来,全区共65个达到自治合格标准的村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立项上得到了优先准入,扩大了群众自治工作的影响力。

三是班子配备同选才。为构建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的管理网络,我区在区、乡、村协会换届选举中,组织、计生协、民政等部门共同协商,将素质好、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同志推荐为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候选人,并配备了秘书长。选举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计划生育协会会长,进一步强化了协会基层网络。同时,在各级协会换届选举中,推荐辖区内单位领导、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组建了强有力的协会理事机构,全面提升了理事会的整体素质,为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协会用心,开拓创新凝聚活力

一是村规民约的制定规范化。下发《村级计生协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规范》,提出了“五性四到位”,即公约内容具有合法性、认同性、适应性、对等性、可操作性,做到征求意见重民意到位、充分讨论重民议到位、规章制度重民情到位、履行程序重民决到位,真正实现变“治民”为“民治”。各村(居)计生协全部制定了自治公约,签订率达100%。二是骨干会员联系服务制度化。将育龄妇女划分为“重点服务对象”、“常态服务对象”和“普通服务对象”三个类别,由骨干会员一对一联系“重点服务对象”,逐户上门讲政策、签公约、送优惠,其他会员联系“常态服务对象”、“普通服务对象”,积极引导他们转变生育观念,倡导婚育新风。目前全区3100余名骨干会员常年联系重点服务对象3800余户。例如:黄泥塘办事处高溪社区井家组村民颜永红和丈夫李新华是独生子女户,李新华患上重病,花去医药费10多万元。协会骨干会员谢光辉与李新华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几次上门为颜永红一家送来救助款和联系单位。考虑到颜永红一家今后的经济收入,经社区与企业协调,帮助安排颜永红在光华机械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单位离家近,既可以照顾丈夫和家庭,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三是骨干会员队伍组建专业化。为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服务网络,我区就骨干会员的确定专门出台了《群众自治工作队伍建设方案》,推行村支两委引荐、广大群众推荐和热心人士自荐“三荐结合”的方式,把骨干会员的选取权交给群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许多群众纷纷行动起来,把自己心目中有影响力、能力强、觉悟高、想干事、能干事的会员推荐上来,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骨干会员队伍。目前,全区计生协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骨干会员达到了60%以上,有专业技能的骨干会员提高到了75%以上。真正形成了村村有骨干、个个起作用的基层群众自治骨干会员网络。

四是骨干会员积极性调动长效化。为让骨干会员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我们采取经济、政治、业务“三管齐下”的办法,着力提高骨干会员的服务能力。第一,实行经济激励。各地对骨干会员实行误工补贴,对督促联系对象落实孕检、节育手术、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的,按村常任干部的标准给予经济奖励。第二,提高政治待遇。优先从骨干会员中选拔产生村组干部和信息员。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优秀骨干会员的,推荐为村(居)干部候选人;骨干会员可以列席村支两委会议,优先发展为中共党员,并在主流媒体大力推介优秀会员先进事迹。第三,强化教育培训。以乡为单位每年对骨干会员进行一次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方面知识的培训。区里每年对乡、村新任的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计生协秘书长进行一次专题培训。每半年抽调人员对开展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情况进行一次调研指导和经验交流。第四,培育典型抓示范。每年都有基层群众自治经验在《中国人口报》、《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上刊登。每年召开计生协工作会议时,都安排先进乡、村介绍经验,如去年在大科街道办事处早元社区召开了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现场观摩会。各乡镇、办事处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培育典型,开展示范引导。

通过深入开展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区已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74个,其中创建国家级示范村4个、省级8个、市级15个,区级74个。通过以点带面、规范运行、梯次推进,全区村(社区)民自治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据统计,示范村(社区)计生协全部重新制定或修订了自治公约,签订率均达到98%以上,孕检率达到97%以上,孕情、环情检测达到95%以上,流动人口反馈率达到95%以上,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5%以上,群众知晓率达到98%以上。

篇3:优化当堂检测 助推有效教学

误区一:内容过于随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当堂检测是一节完整而高效的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结构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事实上,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没有遵循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原则, 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点的讲解, 把不同类型的课堂的检测反馈都设计为题型单调的基础题的训练, 内容欠斟酌, 不能联系本堂课的知识目标。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当堂检测内容的设计安排应当要当好学生后续学习的“引桥”、“路标”, 指引他们顺利达到预定的目标。

误区二:时空分布不当

顾名思义, 当堂检测就须在当堂内完成。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 教师授课、学生活动、作业检测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的。事实上,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那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越细、越多、越深, 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考得就越好, 课堂教学效率当然会更高。所以, 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在课堂上讲得太多, 腾不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活动与检测, 甚至直接把当堂检测作为课后作业。当堂检测时间要合理科学, 如果时间太长,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充分,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时间太短, 检测不出真实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 当堂检测的时机不一定非要安排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 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机安排在学习活动之前或者学习活动过程中。

误区三:评价方式欠缺

检测与评价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有效的评价我们才能发现检测的作用和缺陷。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在这之中他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对结果的评价,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变化, 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他们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针对以上误区, 笔者认为当堂检测可采用以下策略改进。

策略一:精心设计习题, 体现针对性

以我们的英语课为例, 不同的教学版块应该有针对性的当堂检测, 这样对学和教都有促进作用。如Reading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设计练习时应以阅读题为主;对于Integrated skills的练习对应的就是听力的训练;Task部分我们应该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其次, 检测内容要具有分层性,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要有侧重点。当堂检测分为三大类型:基础知识型, 针对底部学生为主, 兼顾中等生;基础能力型, 针对中等生为主;提高、拓展型, 针对中等生和优秀生。再者, 当堂检测习题的设计要少而精, 要有梯度, 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适当地进行拓展性训练, 跳一跳摘桃子, 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 体验成功的快乐。

策略二:合理分布时间, 体现多样性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5~25分钟, 所以教师应对教学的不同环节布置相应的反馈练习, 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多样性,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预习会对本堂课的重点单词、词组和句子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新课时就可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词和课文, 检测他们的预习情况, 更可以当堂暴露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此外, 英语教学离不开语境, 在教授新知识时往往放在一定的语境里去学, 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语言点的用法。我们可以通过即时检测来掌握学习的效果。如:在学There be句型的用法时, 教师先举例: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glass.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让学生通过这三个例句去总结There be句型的用法, 并自己进行造句练习, 这样就能检测到学生是否明白了There be的真正用法。

下课前10分钟的综合检测是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摸底了解, 以便教师对教学进行改进。在一次写作课的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对要点“Not like”的表达有问题, 出现了“I am not like...”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 我做了集体讲解, 以免下次出现类似错误。

策略三:及时评价反馈, 体现有效性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生生互评、自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在英语写作的反馈练习中, 我们可以附加上中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 让学生明白得分点和失分点的关键之处。完成练习后, 学生可根据评分标准先进行自评, 然后生生之间交换再次互评, 对于有争议的作文,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批改。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 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中考作文的得分关键, 又能借此机会从别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 提高自己。此外, 对于基础知识的检测, 每隔一段时间可进行二次回练, 加强学生对检测知识的认识, 形成压力, 产生动力, 促使其上课认真听讲, 正确地对待。

篇4:巧用反向例证助推概念教学

一、巧用反向例证,明晰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是最为基础的知识,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建立,因而对本质属性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弄懂不是什么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巧妙使用反向例证,帮助学生在模糊概念处展开辨析和比较,从而建构明晰的概念认知。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针对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依次不断”“反复出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核心是什么,因而也没有直观认知,更没有直观的体验。为了突破这一教学困境,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反向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反向例证,从而辨析这一概念:请你判断以下小数是否为循环小数,为什么?(1)0.12030403050303;(2)3.14159265758927,(3)0.192346819;学生经过辨析之后,发现在小数0.12030403050303中,虽然03反复出现,但并没有依次不断;小数3.14139265758927并没有重复出现依次不断的数字;小数0.192346819中虽然19重复出现,但并没有依次不断。因而这几个都不是循环小数。经过这样的反向例证,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内涵有了深入理解,明确认识到循环小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又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时,针对“在同一平面,永不相交”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两个反向例子,带领学生展开反向例证:一个是上下交叉的立交桥上汽车直线行驶的路线和桥下公路上直线行驶的路线;另一个是同一平面内延长后会相交的两条直线。通过这两个反向例证的辨析,学生对平行线的知识内涵有了深刻把握,从而能够正确完整地建构概念,避免了认知误区。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采用反向例证,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并由此把握概念的核心,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巧用反向例证,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律教学既是重点环节,也是难点所在,教师往往很难用语言讲解清楚。此时选择合理时机,巧用反向例证,在概念认知出现错误时,选择反向例子,帮助学生辨析概念真伪,从而培养灵活思维,凸显规律本质,就可以让学生拨云见日,识别庐山真面目。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在(a+b)c=ac+bc这个规律运用当中,很多学生会出现(a+b)c=ac+c,(a+b)c=ac+b,ac+bc=(a+c)b这样的错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一组反例,让学生判断对错:(1)(15+39)×2=15×2+39,(2)(34+12)×4=34×4+12;(3)6×4+14×4=(6+4)×14。经过分析,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并据此进行修正:(15+39)×2=15×2+39×2;(34+12)×4=34×4+12×4;6×4+14×4=(6+14)×4,此时笔者追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认为,乘法分配律的关键,是两个加数与第三个数相乘,这两个加数一定要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而且乘积相加。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反向例证,让学生在辨析中进行理解,既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又能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并对这一规律本质有深刻理解,凸显了数学本质。

三、巧用反向例证,突破定式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虽然提升了学生的技能,但与此同时,也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定式思维,阻碍了思维的发展,此时巧妙运用反向例证,就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式,建构新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时,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大多数都是只要看到一些敏感的数,就会想要盲目运用简算,针对这一思维误区,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些反向例证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反向例证,不但让学生知其错,并且使其知其所以错,从而清除了认知上的杂质,使其能够从旧有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典型而简练的教学反例,带领学生进行例证,不但能够凸显数学本质,明晰数学概念,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大庆路小学)

篇5:导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助推器”

一、导读,人文交融

导读,即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理解性的自读、朗读和默读。这不仅是一项最经常最重要的读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途径,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和读的训练。如教学《狼和小羊》,文中小羊说的两句话:“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在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小羊在据理力争自己没弄脏狼喝的水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说:“可能想,这是不可能的事,看来他准是存心要找我的麻烦,多可怕呀!……”我紧接着问:“那么小羊在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学生说:“应该是轻声地、小心地说。”为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继续问道:“假如, 上游站的是一只小乌龟,那小羊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在朗读小羊说的这两句话时,要读出怯懦,小心翼翼,唯恐触犯狼的语气,若读得强硬就不符合原意了。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与能力。

二、导思,自悟自得

导思,即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关键之处,设计引以思考的问题,既不难,也不易,既有想头,又有说头。这样, 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教学《将相和》时, 一学生问:“老师,书上说蔺相如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暴秦,他敢以死相逼,可是,为什么见到廉颇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那么软弱呢?”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但不急于回答,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最好还是请蔺相如自己来回答吧!” 于是,学生又深入阅读课文,最后找出了蔺相如和手下人说的话,终于明白:蔺相如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么做的,并不是真的怕廉将军。其实,书上写他“像见了猫似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格。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就明白蔺本如是一个既勇敢又能顾全大局的人。学生的理解,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三、导讲,学中互启

导讲,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之下,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既能达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从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恰当地指导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课文的学习重难点是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形线路。这些恰是詹天佑杰出才智的集中体现,为使学生弄懂文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学时我并不急着给学生讲解文中的内容,而是创设“小小工程师”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当詹天佑、当小工程师,边观察地形(书)边思考,边绘图设计,绘出开业两个隧道的简图,然后让他们介绍两种开凿方法的好处。通过“文—图—文”的思考方式和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弄懂了:从两头向中间开凿就形成了两个工作面, 一口直井分别向两端开凿又形成两个工作面,加两口走进就有六个工作面。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就大大地缩短了。 在介绍“人”字形线路时,投影青龙桥附近的陡坡,让“小工程师”在陡坡上架设 “人”字形线路,然后让“小火车司机”用玩具火车在屏幕上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化抽象文字为形象具体的操作,教材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不仅从心底佩服詹天佑的杰出才干,而且在绘图设计中深切体会到:如果测量不准,计算不精确, 两头开凿的隧道就连接不起来,工程就会报废,加深了对詹天佑勉励工程人员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段话的理解。实践使我感到:导讲得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四、导练,巩固延伸

篇6:巧用音乐助推语文教学

一、音乐先行,引人入胜

中国有句古话说:“善于始者,成功一半。”巧妙的导入,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于漪老师曾说:“课堂教学中要培育、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找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接下来的课便轻松顺畅了。”

例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同穷困潦倒的谈迁,就需要在课始奠定一种基调。读着谈迁历尽千辛万苦、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我先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这首曲子,然后深情地叙述:“孩子们,300多年前,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衣衫褴褛,在风沙里终日奔波;他年迈体弱,在孤灯下奋笔疾书。20多年的矢志不渝,他终于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这是一部万古流芳的巨著,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老人!他就是谈迁!”这首“只有跪着才有资格听”的音乐一下子扣动了全体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欲望。整节课,学生在凄美动人的旋律中一次次地走近谈迁,并渐渐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一种注入音乐灵性的开场白,起到创设氛围的作用,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

二、配乐朗读,诱情促思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哪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丰富的感情,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品析语言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意境深远、情感浓厚的文章,教师还可以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

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先配上古筝曲朗诵全诗。那悲凉苍茫的乐曲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陆游那种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接着,再让学生自由练读。最后,配上音乐,让学生用朗读去再现诗的意境,使整堂课达到高潮。音乐因素进入到朗读教学中,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音乐翅膀,让师生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空间中思想驰骋,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

三、文乐交辉,放飞想象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想象也不断地升华。因此,教师经常性地进行一些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如,当学生学习《夹竹桃》产生幻想时,我播放小提琴曲。在缓慢流淌的音乐中,学生们充满感情地读着:“我特别喜欢叶光下的夹竹桃……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我许多幻想。”学生被陶醉了,我也被陶醉了。我又请学生们作诗。美妙的音乐,美妙的诗歌,学生的心灵被净化了。

四、音乐煞尾,巧留余韵

语文教学以其特有的浓浓的人文情怀深深地打动着孩子们幼小而纯真的心灵。很多时候,课虽终而情未已,学生的情感需要一种缓释,需要一种升华。有人说:文学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则是音符化的文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学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中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也可以利用音乐来做结束语,因为古人早已下过精彩的结论——优美的音乐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例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对“面对失败应持的正确态度”进行总结时,我自然地引入《永不放弃》歌词,以演讲的形式大声疾呼:“有更重压迫我也输得起, 阔步前往方知一切都美, 奋斗结果永不可预期,信心却打不死,永不放弃……”从学生的反应看,毋庸置疑,这里的敲击,会发出震荡有节的韵律,让语文课妙不可言,令学生爱不释手。这样,我们语文课的魅力,又岂是其他学科所能比拟的?

音乐是人类灵魂最美丽的天籁,文学是这种天籁之音杰出的霓裳,应该让音乐的清泉在语文课堂中悄然流淌。让学生的感情伴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思想伴着音乐迸发,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飞翔,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但切忌滥用音乐,要注意三点:音乐一定要精选,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感; 音乐要与课文主题一致,不能貌合神离;音乐的点染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

相信我们只要善于运用音乐,让一首首优美的乐曲叩击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给语文教学引来活水,注入生机。

篇7:有效预习——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一、兴趣引领, 有效指导

为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前预习就进入到有效的学习氛围中, 我们在备课时所设置的课前预习内容就必须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预习这一课前准备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敲开学生“想学”、“要学”和“主动学”的心扉, 在没有进入教学课堂的学习前, 就自己去探索、求知。

首先, 给学生设定预习的范围, 帮助学生确定重点、难点, 同时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其次,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做好预习笔记。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可以随时记下来, 留到课堂上让老师帮助解决;获得了哪些收获也可以随时记下来, 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再次, 教给学生基本的的预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 就可以把重点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可以把自己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也可以大胆地把自己对大家之作进行评鉴的优劣点评出来。

二、规范程序, 有效干预

规范的预习提纲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预习的方法, 通过预习教材去解决问题, 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教师要结合教材, 舍得功夫设计预习方案, 安排时间有效指导预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使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通过摸索、尝试, 我认为可以按照读、划、查、疑、写五步组织学生预习:

1.读: (1) 认真阅读《导读》, 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2) 阅读课题,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 (3) 初读课文, 掌握生字、新词。 (4) 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5) 细读课文, 提出疑难问题。

2.画:使用固定的符号在课本中进行圈注。从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在班级规定统一的预习符号, 之后指导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在文章中加上各种不相同的标记, 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查:预习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最好的锻炼途径就是查, 遇到疑难生字词, 去查字典、词典;在参考资料和网络上查阅课文背景和作者相关情况。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也将大有裨益。

4.疑:预习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减轻上课时的负担这两点上, 更主要的是细读课文,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 并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也可以通过教师设疑和学生自主质疑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思考文章, 产生阅读期待和饥饿感, 对之后在语文课堂上深入探究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5.写:在赏读课文中写上批注。在预习阅读这一个环节中, 我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段落、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旁边加批注, 并谈谈自己理解感受和体会,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重视落实, 有效督促

在我们的教学中, 常常出现“即使学生预习了, 老师也不一定知道”的情况, 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和不预习一个样, 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 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对其进行有效督促。

在实际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三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 看看学生在课本上圈画的、在笔记本上整理的词句、文段, 阅读他们评写的体会感受, 以此来落实学生的基础预习情况。 (2) 看看学生批注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 以此能初步掌握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 利于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 (3) 以交流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有没有深入地思考文本, 这种交流讨论有师生之间的, 也有学生之间的。在交流讨论中, 可以畅谈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收获, 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 而教师也可以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篇8:有效助推科学课堂教学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堂;“531”学教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8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59

中学科学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在培养中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探究能力,今年我校开展了“531”学教模式,以打造精品课堂和创建名师团队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随着“531”学教模式的实施,给科学课带来了机遇。与传统教学相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逐渐增多,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追问、拓展)更加灵活,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高了。结合科学课堂教学经验,探索利用“531”学教模式助推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 “531”学教模式背景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成为当今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中学开始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地实施改革和创新。但是,很多教师仍然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科学课堂产生厌烦。因此,“531”学教模式应运而生,即“5步3查1控”。5步是指学案导学、同伴互助(对学)、组内讲解(群学)、班级展示、目标检测;3查是指查导学案,查小组学习,查目标检测;1控是指控制课堂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531”学教模式实施以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参与度明显好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逐步提升。

二、 利用“531”学教模式助推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 从教材基础出发,正确运用学案导学

在完成导学案前,科学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预习,预习时间根据所讲的科学内容和难易度而定。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先阅读教材,从教材基础出发,再完成导学案。提前准备好课本、三色笔(蓝色、黑色和红色)、草稿纸等,把科学教材中的重点概念或者知识点(如牛顿定律、惯性等),用蓝色笔在书本上标注,黑色笔写字,红色笔订正。而科学教师则负责导学案的批阅工作,不仅要关注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还要关注在教材上的标注情况,根据学生答题的实际水平进行等级评价,并且认真完成教学札记。查学案导学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查的重点应该放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以及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等。

(二) 促学生互相交流,加强同伴互助力度

科学教师必须要及时检查学生完成导学案,还应根据学情修订导学案,并且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同伴互助是“531”学教模式的重要一步,通过同伴互助学习,既学会了科学基础知识,又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为人品质,也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对于同伴互助学习要注意以下问题:学生必须全体起立,分层交流导学案上出现的问题。科学教师要对导学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可以两个人交流,可以是多个人同时交流。但是,同伴互助绝不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对方,而是应该将思考的过程讲给对方听,进行深入交流,帮助对方理解,在听讲的同时可以做适当的记录,这样有利于科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三) 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序开展组内讲解

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选择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为了更好地贯彻学校的要求,每位科学教师都要积极学习“531”学教模式,开示范课、达标课,形成教学特色。科学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群学中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上,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尽量做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让优等生起到小老师的作用,中等生扮演讲解员的角色,后进生逐步建立自信。由组长根据组员的不同学习能力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各组员依次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配到的问题,一人讲多人听。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开始,实力强的学生讲难度较大的题目。组内讲解完毕时击掌三下坐下。科学教师的任务是巡视各组讲解情况,为分配下一步的班级展示任务做准备。

(四) 应面向全员展示,点评及时精确到位

为了规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课班级展示的时候,会给学生规定好一些上讲台展示的语言,比如“我代表某组展示”“我讲解完毕,请老师点评”“我们组展示结束、谢谢大家,请下一组展示”,然后师生用掌声鼓励展示者。很多初中生思想逐渐成熟,个性突出,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在展示时会利用彩色粉笔画受力分析;电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展示提高效率。在班级展示上科学教师要做出引导,分层展示,避免精英展示。当展示的小组遇到补充的答案时要提醒学生记录在教材中。在学生展示的时候要微笑、声音洪亮、有激情、思路清晰、有亮点。教师点评应及时,尽量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突出问题的关键,归纳展示时的不足,不断提升思维能力。评价的分数分为、展示分、点评分和附加分。通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追问、拓展有利于难点突破,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检测内容多元化,考查学生知识运用

目标检测作为“531”学教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主要是指科学教师和学生对当堂课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应多元化。在目标检测前,科学教师要留1-2分钟进行课堂总结,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水平发挥情况做出细致的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便于学习技能的提升。科学教师要尝试让中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而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细心。不仅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调控,还要善于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把握班级展示时的节奏,关注整节科学课的流程等。

篇9: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

一、同材异案, 创活动前适宜计划

有效教学倡导教师在教学前要“制定适宜的计划”, 如准确分析教材、了解幼儿水平与学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环节, 等等。“同材异案”就是提供给不同教师相同的教材, 鼓励教师们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剖析, 挖掘其最大的教学价值, 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案设计。此种教学研析方式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同材异案的研析活动, 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开展。

1. 单轨式。

指将一个教材按照一个维度进行多元化的设计。比如提供科学领域教材“磁铁”, 让七位学员按照幼儿年龄的维度, 分别设计小班、中班和大班的科学活动“磁铁”, 下表就是她们在方案中预设的各年龄段活动目标 (表1) 。

另外, 也可以采用提供同一个年龄段的教材, 让教师设计不同领域的活动方案, 以此来提高教师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教育价值的能力 (图1) 。

2. 辐射式。

即一个教材按照多个维度设计成领域各异、年龄段各异、活动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案, 形成以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结构。如七位学员针对语言教材绘本《变色鸟》对幼儿不同领域发展的教育价值, 设计了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以及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活动方案 (如图2) 。辐射式的“同材异案”可以让教师大胆拓展思路, 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思考教材的教育价值, 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分析教材、了解幼儿以及提供策略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同案异执, 促活动中有效把握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做到教学过程层次清楚、能够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善于倾听与回应、善于积极互动, 等等。“同案异执”的教学研析是就相同的教案, 由不同的教师 (或同一个教师) 对不同的幼儿进行组织实施, 并让其他教师观摩教学过程, 从中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积累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同案异执”的教学研析在我们的工作室中经常开展, 七位学员在“同材异案”的基础上, 共同选择一个教学方案, 然后由两位教师负责进行教学展示, 其他成员参与现场观摩和研讨。

【案例1】

工作室日志 (二十) :关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

时间:2012年5月22日

地点:高塘幼儿园多功能厅

小班科学活动“小兔找太阳” (思维训练) 是工作室中大家确定的“同案异执”教学方案。今天上午由飞飞和梅子分别执教两个小班, 我和其他五位学员现场观摩。活动前我给学员提了一个问题:请结合教学现场寻找到影响科学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9:00~9:17飞飞执教小一班、9:25~9:52梅子执教小二班。相同的教案、经验水平差不多的两班孩子、同是市教坛新秀的两位教师, 但是教学效果还是有所差异。小一班幼儿在活动中骚动不安, 在最后的“找礼物”环节中, 有近50%的幼儿对自己将要做什么表现出茫然, 而且最后能够顺利找到自己“礼物”的孩子也是少数。然而小二班的幼儿在活动中情绪愉悦, 对教师提出的任务积极参与, 最后有近85%的幼儿都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礼物”。

接下去的研析中, 大家比较一致地找出了方案相同、实施效果却不同的原因:两位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运用不同。飞飞的语言比较啰嗦、零碎, 在每次提出要求时都反反复复地重复, 反而给幼儿造成了倾听操作要求的干扰;而梅子的语言相对精炼, 每次提操作要求时都能放慢语速、变换与先前不太一样的语调, 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提高了很多, 操作效果自然就大不一样了。飞飞自己也谈到:“我很担心孩子们听不明白我的要求就草草动手去拿信封, 于是很着急地想把要求都说完, 可越是这样越说不明白, 只能重复地说……”“科学活动中的语言是幼儿科学思想和科学行为的外显, 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内容要清晰、精炼、易懂, 语音语速要有所控制和变化……”大家对之前我提出的问题热烈讨论, 达成了共识。除了教师自身的语言之外, 在之后的教学研析中我们又找出了影响科学活动效果的其他因素:教师准确评价幼儿行为的能力、回应孩子的策略、处理突发状况的机智等。

三、同执异思, 引活动后有效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 对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反思, 归根到底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同执异思”教学研析是为教师搭建的一个反思平台, 让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多元化的反思, 通过个人反思、群体反思, 使教师分析研究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得到历练, 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工作室开展的“同执异思”形式主要有:

1. 现场碰撞。

在观摩后立即开展反思, 对刚刚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分析、交流、探讨, 这种反思具有时效性。虽然现场碰撞往往运用口语表述, 理论高度常常不够, 但却是极其真实的、现场的、平等的, 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能表达个人的思想。上述的“小兔找太阳”活动后的集体反思就是属于“现场碰撞”。

2. 网络互动。

我们工作室每位成员都有博客, 也创建了“青蓝作坊QQ群”, 通过网络, 大家可以自由地对观摩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继“小兔找太阳”活动现场碰撞后, 工作室每位成员都在博客里撰写了反思日记, 彼此之间也有互动评论。当口头语言转换成书面语言时, 就需要有所斟酌、有所提炼了, 因此这样的反思更具有思辨性和成熟性。

3. 专家引领。

我们倡导每个教师对同一个课例要有各自独特的看法与思考, 但是最终需要形成一种认同, 此时就需要有一定权威的专家进行小结与提炼。工作室中除了导师、领衔人, 七位学员凭借各自的专业特长也都能成为“专家”, 对零散的、短小的个人反思进行归纳、提升, 帮助大家梳理思路, 并对研讨的活动提出一个相对统一的、认同的评价意见, 让大家进入引领式学习, 从而完成观念的转变。

四、同思异行, 倡反思后积极改进

“行为改进”以“改”为着眼点, 即教师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 通过理性对照和实践验证, 逐渐脱离“匠”字束缚, 走向研究者之路。“同思异行”就是在某一观点上达成共识后, 鼓励教师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实践活动, 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融合。

当对一个教学活动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以及明确有待调整之后, 执教的教师就成为自我改进的“先锋”, 重新对目标、环节、策略进行修整并到另外班级再次实施, 以验证调整的科学性。同时, 其他教师亦可移植并修整这个教学活动到自己班级进行实践, 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以下就是工作室学员娴执教小班社会活动“问好”后, 与师姐妹共同反思后所作的行为改进 (表2) 。

在运用“四同四异”教学研析法探求集体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 我越来越感到:

1. 提升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同感十分必要。“四同四异”教学研析需要教师自主地开展各项活动, 这就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这种研析模式充分认同的基础之上, 否则就会在实施的过程中遭遇排斥、敷衍。因此, 首先要帮助教师认识到有效教学对幼儿发展、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其次要引导教师对自我有效教学能力作出判断, 树立积极改善的愿望。

2. 建立有效教学研析的教研机制尤为关键。“四同四异”教学研析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有效教学研究途径, 因此需要依托内部的教研机制来保障它的实施。比如, “四同四异”中的四个项目以怎样的序列展开?在怎样的时间实施?教师参与其中的评价如何作出?我们认为这四个项目既可以作为一个序列进行实施, 也可以单独地进行研析活动, 所有的实施要求都要纳入教研制度当中。

上一篇:3·12全民义务植树倡议书下一篇:梦想十字架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