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2024-06-09

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精选3篇)

篇1: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模式,赋予了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一、解读田园综合体

(一)阐述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形成的是一个新的社区与生活方式,是企业参与、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

(二)田园综合体的特征

以产业为基础: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性产业,企业承接农业,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

以文化为灵魂: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还原村子原貌,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

以体验为活力: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让城市居民身临其境体验农业、农事,满足愉悦身心的需求,形成新业态。

创新乡村消费:旅游业可作为驱动性的产业选择,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地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解决物质水平差距的办法,是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城乡互动: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城乡互动。田园综合体正是一种实现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一种商业模式。关于城乡互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搅合”在一起,在行为上让他们互相交织。文化得以弥合,才是人的城市化。

二、田园综合体结构体系

在新型城镇化构架下,田园综合体实际上是由五个部分构成:景观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

1、景观吸引核

景观吸引核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是田园综合体打造的关键。田园综合体通常位于地形丰富多变、景观资质良好的地段,往往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可以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使游人放松身心、体会农业魅力。

2、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由核心吸引物带来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Mall构架的游憩方式)。主要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

钓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3、农业生产区

生产区通常选在土壤、气候条件良好,有灌溉和排水设施的土地上,主要的基础生产项目为:农作物生产、果树、蔬菜、花卉园艺生产、畜牧业、森林经营、渔业生产等。生产区主要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开展循环农业、农业创意和农业体验并实现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向游人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

4、居住发展带

居住发展带,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农业产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泛休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等五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从而形成了依托休闲农业产业的城镇人口以及为此建设的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5、社区配套网

社区配套网,是田园综合体必须具备的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而与此结合,服务与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样需要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公共服务。由此,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三、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

(一)田园综合体开发思路

打造田园综合体,就是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对项目地进行综合开发,把乡村打造成一个“岛式圈层”结构的田园综合体,满足政府、企业、居民、乡村旅游者等多方需求。

(二)田园综合体发展结构

最外围圈层——乡村资源和乡村土地,主要是农业产业聚集区,如渔业、采摘林业等;中间圈层——休闲商业项目,主要指为乡村居民和乡村旅游者提供服务,具有多重功能的商业配套设施,如提供餐饮、娱乐、休闲服务的商业街、酒店集群等;核心圈层——乡村休闲地产,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如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等;乡村旅游休闲则是串起各个圈层的连接线。

值得注意的是,“岛式圈层”结构的田园综合体各个圈层之间并不是机械的,针对不同的乡村本底,各个圈层有不同的开发方向和主题,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三)田园综合体运作思路

首先以乡村和乡村土地为资源点,乡村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田园综合体的本底资源;其次以乡村旅游休闲(主要是指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合理组合)为吸引点,引爆田园综合体目标市场,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吸引点;再次以乡村休闲商业项目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最后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赢利点,取得相应回报。

四、田园综合体的打造策略

(一)基础+资源点——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

乡村旅游资源(泛乡村旅游资源包含了人工打造的乡村旅游资源),决定了项目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导向。土地资源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规模,影响着乡村旅游产品的配比结构。

根据“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土地为最外围圈层,通过运用合理的综合开发手段,以农业深层次开发(如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主,辅以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教育、医疗、培训等其它产业,并形成产业间的联动。此外,项目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以当地农作物为主的创意农业,并适时开展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

(二)主导/脉络+吸引点——乡村旅游休闲

乡村旅游休闲功能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在其主导下,合理的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吸引点,撬动乡村旅游市场。同时,各个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之间通过有机组合而成若干条旅游线将扮演重要连接线的角色,串联起田园综合体的各个圈层。

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田园综合旅游休闲”,如开设休闲垂钓、农场动物园、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在具体开发中,可根据各自地脉、文脉等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三)配套+支撑点——休闲商业项目

结合乡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等生态优势,可分期、分步、合理的建设生态化乡村休闲度假酒店、乡村特色商业街、乡村MALL等商业设施,作为田园综合体的商业配套板块,综合性的体现生活、休闲、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为整个区域提供较高品质的服务。

(四)核心+赢利点——乡村休闲地产

乡村休闲地产,以生态化的乡村环境为导向来打造,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适合开发的乡村休闲地产可大致分为: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如创意地产、民俗地产、酒庄等多种类型,并可融入低碳、环保、节能、科学、效益高等现代化理念。乡村休闲地产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最核心板块,是赢利的核心所在。

五、田园综合体的综合产业价值链演化

田园综合体产业链的扩展与构建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其重点内容是综合体内的生产与加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丰富发展,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紧密融合的基础上再派生新产业。因此,综合体产业链扩展既要高度重视三次产业链的高端性,又要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资源效益的全面性。

(一)田园综合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构建

田园综合体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开发对产业链扩展也有特定的要求与限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力量和品牌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产业集群演化与整合趋势,对照农业价值链演化规律,依据产业补链、伸链、优链的需要,形成综合产业链。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四个层次的产业群:

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

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

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

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各产业之间相互带动、推动关系,具体产业引擎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产业延伸与互动模式设计

将各产业进行融合、渗透,拓展田园综合体的产业链,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产品与文化、休闲度假、艺术创意相结合,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优质农产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休闲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科技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现代农业发展演变的新趋势。

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着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种功能,开辟了新市场,拓展了新的价值空间,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十分显著。

绿维文旅多年来专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度假领域的创新型研究和乡村区域综合开发项目的运作,致力于以优质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大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品质乡村旅游为引导的集“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农产品DIY加工、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地产、创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开发运营项目,提供从项目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管理咨询的全程系列产品服务,实现“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的交钥匙工程。

篇2: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赣州实际,全市确立了“一三五七”工作思路:瞄准农村贫困群体和库区移民,按照有利于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贫困人口和移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的要求,把扶持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增强贫困人口和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实施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库区移民、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工程,努力构建农村和谐文明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坚持“一条主线”,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根本利益为主线,把此作为扶贫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移民大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移民生活整体水平不高,贫困地区和库区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每年因灾返贫问题非常严重。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毫不松懈地把扶贫各项工作抓紧抓好,切实维护好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根本利益。

二、紧扣“三大目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新增长。通过扶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并保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幅,加快减贫缓贫进程和缩小发展差距。

(二)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有新改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基本发展条件,帮助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有新提高。通过大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素质,根本解决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贫穷落后问题,扶持引导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自己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稳固扶贫开发工作成果。

三、落实“五项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集中力量,以点带面。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将全年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以及完成的时间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思路清、责任明、措施实。

(二)着眼长远发展,在机制创新工作创特上下功夫。创新工作理念。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注重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贫困人口和库区移民科技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由侧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为主转变到能力建设等“软件”与“硬件”同步建设上来,由侧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并重上来。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新模式,推进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开发、移民扶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能力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救助有效衔接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公共项目资金使用成效与进一步构筑严密高效监管体系相结合的路子。创新工作方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手抓扶贫业务工作不放松,在争资争项、资源整合、资金监管、项目监督等重点工作上下功夫、求实效;一手抓中心工作任务不懈怠,在创先争优、发展提升年、“三送”活动等中心工作上创特色、上水平。

(三)坚持完善制度,在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上下功夫。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十项制度”和配套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议事决策“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巡查制度,建立健全扶贫岗位风险廉能管理制度等,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加强调研督查,在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上下功夫。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特点,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督查。一方面注重调查研究,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十二五”扶贫各项工作规划实施情况、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其实施办法等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另一方面,注重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成效。采取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结合工作调研对有关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及时指出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强化自身建设,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深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四抓四比”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紧紧围绕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和岗位特点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实效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按照“对照检查自己,查找存在问题,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帮扶责任”的要求,扎实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努力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上有新认识,在提高扶贫工作效能上有新进步,在改善贫困地区和库区发展环境上有新变化,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在落实扶贫政策上有新举措,在转变扶贫工作发展方式上有新途径。切实改进服务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作风。教育引导扶贫干部自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以确保工作对象得惠受益为标准开展工作,从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上有更大作为,在密切与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血肉联系有更大作为,在保障和改善贫困地区和库区民生上有更大作为,在促进贫困地区和库区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更大作为。旗帜鲜明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兴清正廉洁之风,把廉洁自律和接受他律紧密结合,全面接受贫困群众、库区移民和社会各界监督,始终保持扶贫部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扶贫开发事业保驾护航。加强扶贫部门机关各项建设。加大学习型和服务型机关建设力度,强化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机关工作环境,全面提高文明和谐平安机关建设水平。

四、实现“七个突破”,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发展水平

(一)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有新突破。在全市新确定的1119个“十二五”省级扶持贫困村中,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制定2011--2015年整村推进规划和当年项目的实施。及时、足额落实好上级下达的整村推进年度资金,严格落实好资金管理规定,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当年规划项目。将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布局,不断增加地方财政资金对贫困村的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切实抓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通过扶持使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变,贫困群众收入有新的增长。

(二)搬迁扶贫工作有新突破。全面完成年度21726人的移民搬迁计划。主抓集中安置,突出整体搬迁,高标准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整合资金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推广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机制,把安置点打造成“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协会引导、产业发展、民主管理、社区服务、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移民新村;加大后续扶持工作力度,优先安排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每个移民家庭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积极扶持已搬迁的移民户发展产业,帮助和指导移民安置点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切实解决移民群众搬迁以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出路,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雨露计划培训有新突破。完成1万人以上的培训计划任务,在1119个贫困村实施好“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工作。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总结新经验、推广新做法,强化典型培育和宣传;将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技能学历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学年2000元,实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强化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积极性,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培训合格率;坚持就地安置就业与输送外地就业相结合,抓好与当地工业园的无缝对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网络,确保转移就业率,提高就业稳定率。

(四)社会扶贫工作有新突破。落实新一轮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安排部署,加强对中直、省直单位在赣州定点扶贫的协调服务;加大行业扶贫协调推进力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扶贫;广泛动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热忱吸引和争取各类社会组织、成功人士支持我市扶贫开发。全年筹集社会扶贫各类投入比上年增幅10%,达到2.2亿元,树立一批各类社会扶贫先进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

(五)库区移民工作有新突破。严格执行政策核减后扶移民直补人口;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着力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加快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支持移民发展产业,抓好赣县、上犹两县扶持移民产业项目试点;积极稳妥搞好移民安置,协调指导有关地方规范做好居龙滩、五洋、峡山等重大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落实三峡自主迁入我市移民安置后扶政策,妥善解决722名三峡自主迁入我市移民安置遗留问题;积极稳妥抓好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重视做好移民信访工作,认真受理移民诉求,及时掌握移民动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移民和安置区和谐稳定。

(六)扶贫产业发展有新突破。结合制定实施整村推进规划,帮助贫困村选准扶贫主导产业,落实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扶持措施,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总结推广扶贫产业连片开发试点经验,结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力争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市级重点扶持培养7家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建立33个贫困村产业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全市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累计80个,市级重点总结树立7个村级“互助资金”示范组织;促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级重点扶持培养17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篇3: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狠抓精准识别,选准扶贫路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首在精准,抓好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数,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首战”,必须花大力气,取得胜利,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台前县以精准识别“回头看”为契机,重点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按照“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动态管理、全面详尽”的原则,秉承“多报一人是渎职、少报一人是失职”的理念,严格执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多次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人口,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错不漏,经得起群众的评议、上级的检查、历史的检验。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13548户、贫困人口41041人,澄清了贫困底数,建立起户有卡、村有档、乡镇有簿、县有平台的“四位一体”贫困户信息台账。精准扶贫,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是关键。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通过走访调研和分析研判,发现有53%左右的贫困群众由于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或者超过招工年龄等原因,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针对这种现状,今年5月以来,在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把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贫困村建设一批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把扶贫车间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成为台前县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增实力、精准脱贫增速的“四增”效果。目前,全县新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64个,改造提升60个,总数124个,吸纳8090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238人。据估算,每名贫困人口在就业基地务工月均收入1500元,如果一个四口之家有一人在就业基地务工,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明确建设标准,筑牢致富平台

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上,按照“县级主导、政策激励、乡村主动、部门联动、企业行动”的思路,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四个统一”和“三个明确”。“五个结合”:一是从产业上,“种养加”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与全县主导产业相吻合的项目。例如,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产业,在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壮大主导产业。二是从选点上,紧密与贫困群众生活相结合。优先把就业基地建在贫困村,尤其是建在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村文化活动广场附近,不仅可以实现贫困户持家、就业“两不误”,而且能够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同时吸纳农村闲置人员就业,群众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从建设方式上,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就业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仓库、民宅等现有资源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有效节约资源。四是从长远发展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抢抓台前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把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台前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县”政策优势,在就业基地房顶等空间上发展光伏扶贫产业,每个基地光伏发电站能带动20户深度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脱贫,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从夯实基础上,与“智慧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党建远程教育站点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延伸,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宣传上级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典型等内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决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四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规格模式、统一建筑材料、统一标识。规划设计统一由住建部门制定,建筑结构统一为钢构,外观面板为浅灰色横条纹PU板等,保证了就业基地建设的质量。“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实行以奖代补。对符合就业基地建设标准、项目引进和贫困人口就业比例等条件的,进行以奖代补。7月份,拿出1270万元对第一批26个就业基地进行了奖补。二是明确就业基地产权。规定基地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所在村委会管理。三是明确租金使用。就业基地租金除用于基地建设、维修外,可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救助。

实施精准助力,推动基地建设

一是扶志气,增强脱贫信心。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村包户精准扶贫活动,建立单位联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缺信心、创业畏首畏尾等问题。全县9个乡镇、99个县直单位、1832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户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扶技术,提高脱贫本领。为破解劳动技术难题,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集中培训和送技术上门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目前,已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36期,培训贫困人口4399人次,转移就业3700余人。三是扶项目,增强基地发展活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鼓励企业投资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对吸纳带动1个贫困人口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奖励5000元;年收入1万~1.8万元的,奖励3000元。目前,124个就业基地均有企业入驻。实践证明,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是一条符合台前实际、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强化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支持

一是加强领导重统筹。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工作中,实行县委常委带头、县级干部带头、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的“三个带头”工作机制,现场督导、现场指导就业基地建设、项目入驻等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二是整合资金强基础。根据《河南省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办法》要求,按照“渠道不变、精准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已整合第一批扶贫资金11165万元,专门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督导考核促成效。由包乡县领导和“一创双优”活动办、扶贫工作督导组、督查局等部门加大督导力度,采取日督查、周例会、半月点评制度,在乡镇之间开展对手赛、联手赛活动,将督查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上一篇:用工荒下一篇:愧疚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