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专题五复习

2024-06-17

政治生活专题五复习(精选6篇)

篇1:政治生活专题五复习

2013届高考政治第一轮专题复习:公民的道德生活

思维互动启迪

考点归纳

考点

一、家庭道德

1.家庭道德的含义

调整各种家庭关系的道德就是家庭道德。

2.家庭道德规范的作用

家庭道德规范,作为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交往中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引导、激励家庭成员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对家庭和睦、家人安康、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家庭道德的产生

家庭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考点

二、家庭美德

1.家庭美德的含义

家庭道德中的精华,就是家庭美德。

2.我们所倡导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如何培育

家庭道德是一种亲情道德。培育家庭美德,也就是培育亲情的过程。

(1)亲情的培育,有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2)亲情的凝聚和升华,有赖于家庭文化的培育。

(3)邻里友情是亲情的延伸和扩展,是协调邻里关系的情感基础。

考点

三、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的含义

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2.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规范,往往采取自定章程的形式,从而使这种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3.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对于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保证各类生产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这使职业道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意义更加显现。

4.职业道德规范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也是企业对员工的起码要求。①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是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②精益求精、勇于创造,才能达到敬业的新境界,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

(2)诚实守信

这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基本准则,即为人之本。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3)办事公道

是指在各种职业活动中待人处事要公正公平,公道正派,合情合理,这是职业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4)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这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群众最为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作为工作首先要解决的突破点。同时,在职业活动中要发扬奉献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道德风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更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更高境界。

5.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

(1)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首先要端正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本质上是工作态度,这是衡量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2)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包括维持个人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和承担社会义务三方面内容。

(3)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还要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参加职业培训,不仅要学习职业技能,更要学习职业道德知识。

(4)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涯中的人生境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考点

四、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社会公德的特点

它有两个特点:第一,社会公德具有普适性,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对所有公民提出的要求。第二,社会公德具有更明显的公共性,它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

3.社会公德的作用

社会公德的内容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等许多方面,对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一个人是否养成了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体现着这个人的文明素养,社会成员能不能普遍遵守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而,社会公德成为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4.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文明礼貌

这是社会公德的首项规范,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交往日益频繁的要求,又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

(2)助人为乐

它的最大特点是无私的、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关怀,他要求人们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作为崇高的道德义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助人为乐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3)爱护公物

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

(4)保护环境

是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保护环境的教育和宣传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5)遵纪守法

是建立公共秩序的起码道德条件,是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5.如何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遍的行为准则,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规范效力,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道德操守。社会公德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普遍树立了公德观念。

(1)克服私心,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社会公德调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遵守社会公德,既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2)充满爱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爱心是遵守公德的情感起点和根基。在公共生活中平等对待他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越来越重要。奉献爱心,遵守公德,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3)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与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待于每个公民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长期坚持。

考点

五、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道德要求具有层次性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榜样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是有层次的。

2.怎样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广泛性要求是先进性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要求是广泛性要求的方向和趋势。

(2)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

(3)要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积极宣传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考点

六、脚踏实地,点滴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习道德榜样,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合适的方法,制定恰当的步骤。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都应该重在实践、循序渐进、学会慎独。

1.重在实践

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人们道德品质的提升,关键是落实在实践中。

2.循序渐进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道德学习和实践,只能按照固有规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及多,由浅入深。伟大和高尚寓于平凡。

3.学会慎独

在道德实践中,要严于自律,始终表里一致。慎独是中国传统道德特别重视的修养方法。越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越要谨慎,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人监督与有人监督一个样。

时政热点链接

山东“双十佳”评选揭晓

2009年2月28日,由山东省济南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广电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家庭美德“双十佳”评选结果揭晓:当选“十佳孝老爱亲好儿女”的是:长清区万德镇计生办主任马春梅,济南电视台编导冯菲,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居民孙朋美,商河县韩庙乡政府检察员杨玉升,历下区经十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李伟,市中区六里山街道玉函北区社区居民李林英,济南医院公寓管理处副主任张敬伦,济阳县职业中专教师陈昆,章丘市普集镇袭家村农民明春英,济南市润丰农村合作银行职工袁佩颖。

当选的“十佳环保节约家庭”是:刘丽萍家庭,安守财家庭,李贞寅家庭,李廉恩家庭,陈丽艳家庭,陈香芹家庭,范海燕家庭,姜静家庭,黄杏云家庭,曹传书家庭。

分析点拨

(1)家庭美德就是指家庭道德中的精华。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家庭道德是一种亲情道德。亲情是维护家庭美满幸福的特殊力量。而培育家庭美德,也就是培育亲情的过程。亲情的培育,有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亲情的凝聚和升华,有赖于家庭文化的培育,而培育家庭文化的过程,就是培育家庭亲情、塑造家庭美德的过程。

篇2:政治生活专题五复习

【热点聚焦】

1.2013年5月14日,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2.2013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表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

3.2013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针对图片中的食品安全、家庭农场、农村电网改造、水利投入、公务接待立法、校车安全等各种民生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4.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民生的“铁叁角”,构成民生保障与改善的重要支撑。

5.2014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外记者云集报道,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设问角度提示】

1.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方上学难;(2)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3)看病难、看病贵;(4)房价高、买房难;(5)社会治安不好;等。

2.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什么现状?

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平衡。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请你分析我国这些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平衡。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你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为什么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请你就我市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的做法谈谈感想?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1)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2)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5)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解决民生问题,国家需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因和缩短差距的措施)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坚持党的正确领导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坚持改革开放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⑦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⑧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7.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

8.如果你对当地的民生问题有好的建议,你会通过哪些渠道表达出来?

①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②给主管部门及负责人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反映。

③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9.今天,中国魄力聚焦了世界目光说明了什么?

篇3:《经济生活》专题复习

一、2014年《经济生活》试题命题特点

1.材料鲜活,凸显热点

2014年全国各地有关《经济生活》的高考试题凸显出考查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的特点,极富时代性。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迎”着热点考查。试题的背景材料包含有:“舌尖上的中国”、信息消费、产能过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利息问题、土地经营权流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霾单”等等,以上试题材料涉及的问题都是当前社会的重大时政热点。

2.突出主干,综合性强

从对试题所涉及的考点统计来看,考查知识点比较全面,特别突出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比如,全国有6套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2题、江苏卷第35题、浙江卷第24题、安徽卷第3题、福建卷第33题、北京卷第38题第2问)考查了供 求与价格 的关系;有5套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4题、重庆卷第3题、江苏卷第9题、浙江卷第40题第1问、福建卷第39题第4问)考查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11套试题(天津卷第1题、四川卷第2题、广东卷第26题、新课标全 国卷Ⅰ第16题、重庆卷第2题、重庆卷第4题、山东卷第24题、上海卷第16题、安徽卷第38题第3问、北京卷第34题、四川卷第4题)考查了收入与分配;有10套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第2问、北京卷第38题第4问、山东卷第40题第2问、天津卷第14题第2问、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4题、浙江卷第26题、广东卷第27题、山东卷第26题、江苏卷第8题、四川卷第13题第1问)考查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等等。

3.能力立意,彰显素养

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在选题立意上,通过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生活的能力。试题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判断和辨析能力,而且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掌握能力,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二、2015年《经济生活》复习备考策略

依据2014年《经济生活》高考命题特点,结合对命题方向的把握和《经济生活》模块的学科特色,我们在复 习《经济生 活》时要注意 以下几点。

1.抓纲务本,把握方向

所谓“抓纲”,就是要吃透《考试大纲》,要对其所列的考点、知识点尽力掌握,注意《考试大纲》的细微变化。所谓“务 本”,就是要重视课本,要全面地复习课本知识,以牢固熟练的基础知识应对高考的千变万化,这才是最基本的复习策略。在备考复习时应注意回归课本,在《考试大纲》的指引下,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复习实效。

2.夯实基础,建构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因此,学生在备考复习中对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内容和要素的研究应做到条理化、具体化,尤其要对知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对学科体系起支撑作用的主干知识应做到结构化、系统化,形成学科知识网络,从而可以更加牢固、准确地掌握知识,更加有效、正确地应用知识。

3.关注热点,强化运用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直面社会热点,是高中政治新课改的重要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是高中政治教学要遵循的原则,也是高中政治高考命题应始终坚持的方向。因此,学生在备考复习时要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联系年度内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等,将时政热点材料与《经济生活》模块中的相关理论挂钩,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挖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多角度把握命题的切入点,实现社会热点问题与《经济生活》知识的结合。具体做法有两个:“以理联事法”和“以例联理法”。“以理联事法”,即自觉运用所学有关理论去分析评价社会现实问题,学会用事实材料印证观点。如在复习价格对生活的影响时,可用“发改委要求在2015年底前实行阶梯气价”这一热点来辅佐对知识点的理解。“以例联理法”,即将社会现实问题与相关理论知识联系起来,用理论知识分析材料。比如运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知识,分析第八届达沃斯论坛以“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为主题的正确性。

4.注重思维培养,提高应试能力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要旨,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围绕“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进行命题,将是今后新课标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的原则和趋向。复习备考时要有意识地多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留意社会生活中和《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等,有目的地进行理论分析和辩证思考,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典型试题的审题和答题训练,把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寻找和总结知识的规律,努力做到触类旁通。比如,《经济生活》中的“图表题”“计算题”“体现类”“依据类”“意义类”“措施类”等常见题型,学生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多加训练,并从中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与规律。

【知识串讲】

1.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主要有

1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2外商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3由于12原因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 增加。4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有利于出国旅游或到海外留学;本国外汇储备贬值等等。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主要有

1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2外商投资成本降低,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不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3本国消费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等等。

2.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1)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1商品的价值(决定因素):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关系(影响因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3货币本身 的价值:一般来说,商品价格的变化同货币本身价值变化成反比。4纸币发行量:纸币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5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水平。6其他因素:地区差异、反季节差价、市场垄断、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民俗习惯等也会引起价格变动。

(2)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一般规律(需求法则)。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对互补品,两者之间的价格变动与需求量是反向变化,而对替代品,二者之间的价格变动与需求量是同向变化。

(3)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1调节产量。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生产该种商品就会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增加产量;反之,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3.影响消费的因素

(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 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要从根本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

(2)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收入的影响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水平受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增加居民收入,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其次要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 让群众拥 有更多财 产性收入。2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提高居民未来收入预期,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会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缩小收入差距,必须加强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 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3)消费水平受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降,则购买力 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要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4)消费水平还受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有利于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要转变消费观念,在预期收入稳定和有偿还能力 的条件下,可适当进 行贷款消费。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是指我们消费的产品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如果没有某种产品的生产,就谈不上某一方面的消费。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是指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日益丰富,随着产品和服务种类的增多,人们消费的方式日益多样化。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是指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会日益提高。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首先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会随之提高。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一方面是指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会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指随着生产发展,商品的价格日趋降低,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也会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1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目的”。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消费是生产的动力”。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多角度分析企业的经营措施

(2)解答有关 企业经营 的试题应 注意的几点

1立足背景材料涉及的主体,确定分析角度。从消费者角度看,必须立足消费需求。从国家角度看,必须依据宏观政策;从企业角 度看,必须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等。2从国内看,侧重企业经营措施;从国外看,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6.储蓄存款、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7.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为什么)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决定;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3(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举措: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是什么)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为什么)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又存在矛盾。3(怎么样)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措施: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b.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8.全面理解财政及其作用

(1)了解财政收入、支出及财政平衡、财政赤字

1了解财政收入含义时要把握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区别于个人为主体对消费品的分配方式。2了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利润、债务和其他收入(费)等,重点了解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3了解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4了解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及策略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将会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重点理解 我国财政 的三大作 用及其途径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发挥财政作用的途径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发挥财政作用的途径是国家发挥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或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发挥财政作用的途径是政府通过制定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过缓或过快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财政工作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和。它反映了国家处理财政分配的原则,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采取各种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它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2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的。3方式不同。财政政策主要采取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等方式。而货币政策包括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形式。4效应不同。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通过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显得比较有力。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取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一定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具有的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

(2)联系

1理论依据相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都是政府干预理论。其基本特征是:在国民经济呈现过热的征兆时,政府要依法运用经济政策减少总需求,遏制投资和消费过旺,以防止通货膨胀带来经济危机;而当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则应依法运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让投资和消费恢复生机,以防止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危机。这种政府干预理论可以通俗地表述为“经济发展过热的时候泼冷水,冷的时候添把柴,逆水行舟,熨平波动”。2现实依据相同。二者都是人们在肯定市场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认识到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结合,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3目的相同。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尽管它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调控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所采取措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总的方向是一致的,即都服从和服务于宏观调控这个目标。

10.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

11.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全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资本的全球奔走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生产力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起根本作用的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最明显地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能源的转换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技术与信息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规则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提高。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对这一观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掌握;三是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四是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

(6)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7)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剑”。因此,我们正确的态度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而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3.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水平

(1)国家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2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3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4加快转变对外贸易 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放宽投资准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全球价值链整合与国际化经营能力;统筹多双边和区域次区 域合作,加快自由 贸易区建 设。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这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2)企业

1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企业要树立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贸易行为,加强行业自律;遵守、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绿色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坚持以质取胜。4应积极参与并加强区域经济组织的合作。5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新题速递】

一、单项选择题

1.央行最新公布的 人民币汇 率中间价 显示,2014年8月28日1美元兑人民币6.1638元,1欧元兑人民币8.1341元。而2014年1月2日,1美元兑人民币6.0990元,1欧元兑人民币8.3937元。不考虑其他因素,上述材料中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1中国出口到法国的纺织品更具竞争力了2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了

3中国企业赴美国投资设厂更加有利了4美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减少了

A.13B.14

C.23 D.24

2.为了倡导 绿色出行,国务院决 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在这一政策的刺激下,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量必将发生积极变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免购置税前的消费 量免购置税后的消费量,横轴x为消费需求量,纵轴y为价格)

3.2014年9月13日,统计局的最新数 据显示,2014年的前8个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108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限额以上 单位网上 零售额2506元,增长54.9%。这反映出

1我国经济企 稳,居民消费 信心增强

2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预期向好3居民偏好储蓄的消费观根本改变4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A.12 B.23

C.24 D.34

4.近年来,互联网从作为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跃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极大促进了信息消费的增长。经测算,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 以上,带动相关 行业新增 产出超过1.2万亿元。这表明

1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生产创造出一切商品和服务3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4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A.12 B.13

C.24 D.34

5.2014年8月8日,山东省公布的《关于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将推动全省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转 型升级,力争到2017年年底,个体和私营企业中从业人员达到2000万人以上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在50%以上。这是因为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B.各种经济 成分在国 民经济中 的地位平等

C.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6.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正式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BABA”,发行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68美元,以此计算阿里巴巴市值将达到1748.28亿美元。阿里巴巴开盘价报92.7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6.3%,市值达到2383.32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据此可以推断出

1阿里巴巴集团为股份有限公司2阿里巴巴集团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3阿里巴巴集团的财务必须向社会公开4阿里巴巴集团将最多负有2383.32亿美元的债务

A.12 B.24

C.13 D.34

7.2014年9月10日,400亿元凭证式国债将发行。本次两期国债的期限分别为3年和5年,票面年利率分别为5%和5.41%。从筹资的角度看,国债与股票的主要区别是

A.国债纳入财政收入,股票属于企业资金

B.国债筹资的成本低,股票筹资的成本高

C.国债筹资安全性强,股票筹资风险性大

D.国债到期还本付息,股票可转让不退还

8.从2014年8月1日起,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的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1650元、1470元、1350元三档;非全日制工资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3.5元、12.0元、10.9元三档。宁波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旨在

1发挥财政作 用,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2通过再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3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4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A.12 B.34

C.23 D.24

9.2014年7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列措施中符合“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是

1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增加支农贷款200亿元2中央财政投入200亿元财政补贴,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3财政部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降低能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关税4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A.24 B.13

C.14 D.23

10.2014年9月11日,国家发改委透露,湖北省物价局和上海市物价局分别对一汽大众奥迪和克莱斯 勒开出罚 单,罚款金额 分别为2.4858亿元和3168.20万元;两大品牌在湖北和上海的部分经销商一同被罚。“重拳出击”中外车企的垄断行为

1是克服市场调节盲目性的需要2是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表现3旨在保护我国民族工商企业4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A.13 B.14

C.23 D.24

11.APEC第22次领导人 非正式会 议于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举行。雁栖湖的建设在建筑、能源、环境等方面始终以低碳、自然生态和环保为理念,建成后的清洁能源使用率、污水处理率等方面可达100%。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北京市政府

1积极进行环保技术创新2强化生态文明的评价3对新能源使用进行补贴4加大环保产品的开发

A.12 B.23

C.24 D.34

12.2014年9月9日,商务部、国家 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联合发布《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创下1078.4亿美元历史新高。这表明

1我国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2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和实力明显增强3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4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开放原则正在调整

A.12 B.23

C.14 D.34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对零售业来说,“限额以上单位”为年商品销售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材料二网上购物方便、快捷、价格相对便宜,吸引了很多喜欢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但由于网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卖家虚假宣传、交货延迟、退换困难、竞拍违约等,导致网购投诉率也大幅上升。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分析其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网店经营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14.2014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 总基调,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着力惠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4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他指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近年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动力 也来自改 革创新。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不搞“强刺激”,而是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着力惠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在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不降 反增,结构不断 优化,增长质量提高。

(1)材料一中的图3、表格内容各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分析2014年来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运行的经验所在。

(3)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在保持我国GDP合理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民生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本题主要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以及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出现 明显升值,这不利于出口,但有利于进口,据此可知,1错误,2正确;而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是贬值,因此中国企业赴美国投资设厂不利,美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减少,故3错误,4正确。

2.B本题考查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价格和需求成反比,由此可知A、C错误。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免购置税前和免购置税后的需求量。对人们来说,实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免购置税后可以相应地理解为价格的降低,需求量应增大,故本题应该选B。

3.A本题考查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题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4.9%,说明我国经济企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预期向好,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消费增加,12符合题意;对于我国广大居民来说,储蓄存款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主要的投资方式,3说法错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并不意味着物价上涨,4不符合题意。

4.B“互联网从作为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跃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极大促进了信息消费的增长”,这说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1说法正确;“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这说明消费能拉动经济增 长,3说法正确;2 4与题意不符。

5.D本题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题目。山东省重视民营经济,是因为民营经济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只有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B表述错误;C与现实不符。

6.C由“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 易所挂牌正式上市”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该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1正确;上市公司的财务必须向社会公开,3正确;2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与题意不符;4观点错误,2383.32亿美元是公司市值,不是该公司最多负有的债务。

7.A安全性及风险性是从投资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故C不能入选;债券的筹资成本高于股票,故B不能入选;D不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谈的,不合题意,不能入选;A表述正确且符合题目要求,故可以入选。

8.B本题考 查提高最 低工资标 准的目的,34正确切题;最低工资是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劳动报酬,而不是国家财政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就是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属于再分配,故12观点错误。

9.D1中“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增加支农贷款200亿元”属于货币政策,不符合题 目要求,故不能入选;4中“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货币政策,而非财政政策,不符合题目要求,故不能入选;23中的表述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符合题目要求,故可以入选。

10.D1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材料体现的是自发性不是盲目性;“重拳出击”中外车企的垄断行为属于宏观调控,是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之上进行的,故2正确;反垄断是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行为,4正确切题,3与题意不符。

11.B材料中所述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北京市政府强化生态文明的评价、对新能源使用进行补贴的行为,故23正确,符合题意要求;14的主体都 是企业,而不是政 府,不符合题意。

12.B材料显示的是我国 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是我国“走出去”实力增强的表现,2说法正确;利用外资结构,是我国“引进来”的战略,1不合题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3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4与题意不符。

13.(1)1信息:2014年1~8月份,我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不断扩大,其中1~6月份增速不断攀升,6~8月份增速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零售业潜力巨大。2意义: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利于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建议:1应面向市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对消费群体进行准确定位。2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保证质量,提供良好的服务。3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制定合理价格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4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14.(1)1图3中显示从2011到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逐步降低,表明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表中显示,近四年来,我国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均持续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的占比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略有降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略微上升。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再次超过第二产业,且超出幅度进一步扩大。2正是由于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使得三大产业的比例日趋合理。

(2)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及时纠正市场失灵,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 经济发展 的质量和 效益。4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增强 经济社会 发展的活 力与动力。

篇4:政治生活专题五复习

一、五个“什么”专题复习示例

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复习为例,第一解决“什么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参考答案:①西周:诸侯向周王交纳贡赋;②春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③秦朝:田赋、户赋、徭役、兵役、苛捐杂税;④两汉:编户、田租、人口税、徭役或更赋、兵役、杂税杂役;⑤北魏孝文帝后:租调制;⑥隋唐初:租庸调制;⑦唐后期:两税法;⑧北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⑨明朝:一条鞭法;⑩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即解决”什么趋势”的问题),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教师最后作总结。参考答案: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土地资产为主。唐的两税法是其转折点;②税物形态:由实物转向银两。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③税种和手续:由繁杂到简便。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④由必须服役到可以代役。更赋、庸、募役法、一条鞭法中纳银代役;⑤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基本守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⑥商业税比重逐渐加大。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导致上述演变的原因(进入“什么原因”阶段),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通过思考讨论等,获取答案:①土地制度的变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农民的反抗斗争;④统治阶级为应对危机或增加收入及时调整。

第四,解决“什么影响”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合理调整赋役制度的作用。参考答案:①适应且促进了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②有利于农民减轻负担和对国家的人身依附;③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成长;④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危机,巩固了统治。

第五,完成“什么启示”阶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情况,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思考回答“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对今天的启示”, 鼓励发表自己见解尤其创新观点。参考答案:①经济政策的制定应从现实国情出发,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政策要随着国情的变化及时相应地调整;③国家税收制度的制定要依据公平原则,发挥其保护弱势群体,合理调节收入差距的社会公用,坚决打击一些官员、富人通过权力或其他手段偷税漏税的行为等。

再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为例,第一是“什么内容”,也由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此处略。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什么趋势”,参考答案: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向大众化方向发展;②市场逐渐扩大;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等。

第三,“什么原因”,即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尤其专业化、商品化程度);②国家统一安定状态;③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④货币发行情况;⑤内外交通;⑥外贸政策等。

第四,“什么影响”,可由学生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讨论,或教师呈现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参考答案:

①带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繁荣;②密切地区间经济联系,从而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③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职能转化;④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封建自然经济;⑤促进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和市民文艺的涌现等。

第五,“什么启示”,由学生结合上面所学知识,可以答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规律性的总体认识、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借鉴意义等。参考答案:①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始终占主体,古代商业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②商业的正常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生活的提高,当今政府应该采取正当措施鼓励支持商业等。

二、五个“什么” 复习环节之间的关系

以上五个“什么”,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依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论证等能力。其中“什么内容”是后面学习“什么趋势(或特点)、什么原因、什么影响、什么启示”的基础,解决的是本专题的知识再现和识记能力,以教材为依托的获取提炼综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什么趋势(或特点)、什么原因、什么影響、什么启示”符合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其中对“什么启示”的学习解答,是前面复习的最终归宿,又凸现了《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三、五问的灵活运用

并非每一个复习专题都必须依次套用此五个“什么”,可以根据每个专题自身的特点、学生及教师自身情况等,有选择的使用其中一部分“什么”,灵活或分散地运用。如果除依据教材知识外,引用典型材料解决其中的某些“什么”环节更好。如下面我设计的“中国古代人口”专题的复习思路,用图表和文字材料分别为依据引导学生回答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影响”两个环节,回答人口增长的“原因”时,只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三个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

“中国古代人口”专题复习提纲:

第一,“有什么”,归纳教材中有关人口增长的知识:①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②两汉时期人口总量③隋唐时期人口的变化④明清人口的增加,详见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材14、32、71、118等页。

第二,“什么趋势”,阅读图(见附图),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主要趋势。参考答案:呈波状起伏,增长总趋势比较缓慢,但清朝前期增长迅速等。

第三,“什么原因”环节,根据教材内容和高考大纲,重点解答如下三问:

①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增长原因?参考答案:1.铁器、牛耕、水利工程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2.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3.中央集权制的确立致使国家直接控制的人口数迅速增加。

②东汉人口数不如西汉原因?参考答案: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控制大量人口,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数量相对减少。

③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迅速增加的原因?1.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客观上刺激了人口增长;2.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引进和推广;3. 疆域的扩展,国家长期统一,社会长期较安定;4. 工商业的发展转移了部分劳动力人口;5. 人口统计方式的变化(人丁为主到全家人数)等。

第四,“什么影响”,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前期人口过度增长带来哪些危害?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汪士铎《乙丙日记》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生计篇》

“五十年以前,……米之以升计者,钱不过六七,布之以丈计者,钱不过三四十,”现在“昔之以升计者,钱又须三四十矣,昔之以丈计者,钱又须一二百矣。”——钱泳《履园丛话》卷1《旧闻·米价》

“户口即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此数十倍之游手好闲者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以待毙也明矣,是又甚可虑者也。”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参考答案:①土地过渡开垦,生态环境破坏;②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③物价上涨,人均生活水平下降;④封建剥削方式愈发牢固,制约科技发展等。

第五,“什么启示”,由学生讨论回答学习“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得到的启示,参考答案:①国家的之乱兴衰直接影响人口的增长,我们要坚持保持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和平时期也要注意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②人口过快的增长给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等都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应采取适当措施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等。

以上是我关于专题复习的一点规律性的经验总结和看法。希望广大同仁阅览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教学得到共同提高,广大学生尤其高三考生能够更多一点的受益。

作者简介:

篇5:政治生活专题五复习

材料一 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材料二 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天宫一号与“神九”交会对接成功的国际意义。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致力于空间站的建立,目的是和平开发太空资源,让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积极发展航天事业,符合当今时代主题。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实现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全面展现了中国航天整体实力,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2.运用所学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我国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的原因。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空间自动交会、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科学实验,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万有引力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意识的能动性。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表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对宇宙和天体运行规律作出了进一步正确认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等航天器的生产和成功发射,是航天工作者在航天科技理论指导下,成功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此次航天员利用装载在天宫一号上的航天医学设备,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航天医学实验。开展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积累失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探索航天过程中的航天医学问题的发生机理,验证失重生理效应相关的防护措施,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长期在轨的健康维护积累经验,奠定基础。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我国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突破和掌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技术,是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实现载人航天器与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对接,是我国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事物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树立创新思维,坚持与时俱进的结果,为我国建设载人空间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不仅全面检验了我国航天的实力,而且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离建立太空家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1.“航天经济”时代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目前,我国1 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

1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 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这说明,发展航天事业()。

①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 ②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可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④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空间活动是用于和平目的,中国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在利用太空上的观点和态度,表明()。①世界和平问题已根本解决 ②我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 ④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之一。神州九号升空,太空迎来首位中国女航天员,中国流传数千年的神女飞天传说,成为现实。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反映了()。①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激励人们走向成功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太空探索对人类利益极大,但风险也很高。从1992年起步,短短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突破,中国的太空探索稳步前进。这说明了()。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④矛盾双方的转化由人的意志决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据报道,在航天工程科技试验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200个,涉及的单位近4 000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20万人。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D.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现年34岁的女航天员刘洋是担任此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整个飞行乘组中的“焦点”人物。自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以来,刘洋深知自己的责任,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要在两年内吸收她的搭档14年来所接受的训练知识,除了更刻苦、更勤奋,别无他路。因为热爱这个事业,刘洋耐住了这份艰苦和寂寞,最终有幸成为中国女性飞天第一人,赢得了民众的关注和广泛赞誉。

刘洋的成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1.A [材料说明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产生与运用,这有利于满足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①②符合;材料不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排除③;④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B [我国和平利用太空,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说明了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①④错误,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3.C [中国流传数千年的神话传说变成现实,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错误,③说法绝对。]

4.B [太空探索有利益,也存在风险,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①符合;中国的太空探索稳步前进,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③符合;②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④违背了矛盾的客观性。]

5.C [航天工程科技试验在过去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当前条件下才能够进行并取得成功,并且参加单位和人数众多,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A、B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篇6:2012 年中考复习专题五

一、世界古代史民主法制的进程

古代雅典(古希腊)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伯利克里);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理论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演变进程

名称

国 家

时间

主要内容

意义

权利法案 英 国

1689 通过法律形式对国王权利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

进行明确的制约

阶级统治,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独立宣言

美 国

1776

宣传一切人生而平等,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同时宣告 北美脱离英国独立 1787 年宪法

美 国

1787

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使美国确立了比较民主的

实行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权宣言 法 国

1789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的思想。

法典

法 国

1804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巩固资产阶 级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 范。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2

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广大黑人踊跃报名参

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

军,战争形势逐渐有 北方军队

利于北方。

《国家工业复兴 法》美国

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根据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

起来,资本 主

《国家工业复兴 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义民主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进程

1.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1917 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 现实。1936 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四.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中国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进程

1.1898 年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用改良的方式改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 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 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法制推进历程

1. 民主建国时期(1)1949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 年颁布了第四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五、民主法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民主法制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

六、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任何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本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要求,我国应该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练习题:

1、活动主题:感受“民主与法制” 步骤一:回顾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以君主 为代表的贵族特权。,确立了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专政

(1)1689 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在美国,华盛顿(历史人物)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3)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著名的 《人权宣言》(历史文献),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拿破仑颁布的《法典》,第一次确认了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

步骤二:反思中国民主与法制的探索历程

(4)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哪个事件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5)什么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6)近代以来,我国第一部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叫什么?

(7)民主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哪个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答: 改革开 放时期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步骤三:感悟中外民主法制的真谛

(8)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泉在哪?你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政治?

答: 雅典。西方的民主权利是有产者、少数人才享有。等等。

2.民主法制建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4 世纪到 18 世纪末出现在欧洲的反封建的进步思潮主要有哪两个?

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思想

(2)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法案是哪一部?

《权利法案》

(3)法国在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列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两部重要的法律 性文件.《人权宣言》和《法典》(或称《拿破仑法典》)

3.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民主政治是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根 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当时的执政者是谁? 答:伯利 克里

(2)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3)19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探索,请写出与之相关的两大历史事件.答: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上一篇:浅析土地储备资金面临的法律问题下一篇:小学生作文: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