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2024-06-11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共9篇)

篇1: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广东省《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和饶平县《关于上报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启动村的通知》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我镇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根据上级有关要求进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

一、第一阶段,选取八个启动村进行“三个三”工作

选取八个行政村作为第一批启动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清理、三整治、三拆除”环境整治任务的启动村,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分别选取我镇的溁西村、大光村、扬康村、下葵村、汕水社区、中联村、锡康村和泮洋村八个村作为启动村,八个村都属于省级卫生村,共涉及65个自然村,惠及6226农户。

截止至2018年年底,我镇八个启动村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各村累计自行投入资金170.7万元(其中中联村7.5万元、溁西村45.6万元、下葵村28.5万元、锡康村10.65万元、扬康村42.098万元、大光村15.141万元、泮洋村11万元、汕水社区10.2万元),工作共计清理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99处,合计559.5吨;

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145处,合计4235吨;

沟渠池塘溪河淤泥90处,合计1050吨;

漂浮物和障碍物45处,共计118吨;

拆除危旧房418间,共计16446平方米;

拆除露天厕所、茅厕15间,共计189平方米;

拆除废弃牛猪栏259个,共计3204平方米;

拆除违章建筑1间,共计45平方米;

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27处,共计13平方米;

整治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线路480米。

目前,八个先行村即将进入“三个三”的工程验收工作,届时我镇将根据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二、申报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关于申报2019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通知》(饶委农工办〔2019〕23号)文件精神,经由各村级党支部委员审定后向镇申报,我镇政府经过认真筛选,将符合条件的溁西村、下葵村及锡康村3个村,列入我镇2019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已向上级申报,并等待下一步工作安排。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争取社会和乡贤筹资,共同推进八个启动村的下一步建设工作;

二是我镇将继续巩固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成就,对清拆工作进行回顾整理,确保工作不留死角;

三是我镇将继续积极配合上级的下一步的2019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安排,妥善安排相关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篇2: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两篇

篇一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

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

三、结合多种举措打开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宅基地改革相结合,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整治空心院、空闲地,利用收回的空心院、空闲地打造微地形。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三捐”活动,利用活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村已收回征收半亩以上宅基地42家,腾挪土地21.6亩。筹集三捐资金14.5万余。已拆除门楼、破旧房屋256间,拓宽主次干道22条共8600米。在青龙岗木制品工业园区已加铺柏油路面5000平方米,改造外立面1.8万平方米,厂区外建设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并新种乔木、灌木及草坪等绿植,园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篇二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生态与经济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干驿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精品指数

我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乡村建设规划、中心村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乡村自然肌理,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打造出了一批个性彰显、特色各异、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美丽乡村。

二、以植绿见绿为平台,提升绿色指数

xx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我镇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特色村,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将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安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为保证植树绿化工作顺利进行,xx镇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分头实施”的工作格局,多次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规划晴滩、八团、蒋三台等村村庄绿化;其次因地制宜确定植树任务,加大各村荒沟、荒坑的植树绿化工作,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圆满完成。

二是突出重点、应绿尽绿。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植树造林,做到应绿尽绿。大力开展“绿满干驿行动”,全年植树造林1114亩,栽植景观树80000余株,栽植果树500余株,确保植树造林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是加强管护、保证质量。

认真把好“管理关”,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做好栽植苗木的后期管护工作,组织护林员从树苗筛选、树坑规格、树干涮白、树木浇水等一系列环节抓起,把好“树苗关”、“栽植关”、“管理关”,与林业部门加强衔接,加强技术指导,保证成活率,努力实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在做好任务分配、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进度的同时,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宣传植树护林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干群携手植绿美化家园,营造“镇村联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植树,村村都造林”的氛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种植、养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村民建设“小五园”,在房前屋后的空白地种植蔬菜、果树、花草等,植绿见绿,见缝插绿,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让乡村真正绿起来、美起来。

三、以乡村建设为支撑,提升富民指数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全年签约并建设项目3个、投产项目2个。盘活干驿天东工业园存量厂房和土地,湖北天顺干驿风电项目进展顺利,光伏项目积极推进。

二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投资40万元消灭镇区泥巴路、投资15万元完成农民街和白马路的路灯延伸、投资18万元完成中转站扩建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377万元完成五处空闲地绿化及老风景河拆迁、排水、绿化等工程。三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广场1600㎡,安装体育器材18台套,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休闲运动场所。美化村级道路25.2公里。全年共疏浚渠道15条,总长度达45.256公里,完成市布小农水建设任务的150%。刷新房屋立面300余户,绘制文化墙近5000平方米,改造小三园500余户。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四、以环境整治为载体,提升健康指数

xx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十宜十不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3个整治村、2个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工作专班赴多地参观学习,大力开展环境整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由镇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对镇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调整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要求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干、亲自干、主动干,以点带面,率先垂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号召全民参与整治活动,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广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全员出动、合力攻坚治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是综合治理,消除死角。

以清理生活垃圾、整治杂物乱堆乱放为重点工作,把房前屋后、沟渠全部、村里村外和河道沿岸等纳入管理范围,对积存垃圾进行及时集中清运,着力清理村内、村外的柴草堆、垃圾堆,清除河道、沟塘内积聚的垃圾渣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确保垃圾有处放,清理及时。

2020年共拆除老旧废弃房屋140栋,拆除旱厕300余座,安装路灯200余盏,清理房前屋后积存垃圾、杂草杂物200余吨,启动建设桥梁2座,新建及改造、加宽道路20.2公里,建设村级小游园9座。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核,镇区环境得到提升,城乡垃圾统筹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十户联创”,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配备村级保洁员106名,合理分配保洁区域,扎实开展积存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已完成农村改厕6767户,新建农村公厕21座,实现23个村(居)公厕全覆盖。不断改善镇村居民环境,提升群众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以文化传承为导向,提升文明指数

干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乡”。勤劳、勇敢、智慧的干驿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具有深厚底蕴、绵延千年史册的历史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开辟新途径,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干驿的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以建设镇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传播、图书阅览、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多功能、多用途于一体的干驿全民健身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能力,激发了群众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

二是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一盘棋。

按照“一村一舞台、一村一图书室、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村一广场舞队”的基本要求,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和居民开展多姿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通过“一盘棋”的带动,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

三是以建设文化美食名镇为重点,激发餐饮文化促消费。

我们通过“小龙虾美食文化节”活动,评选“干驿蒸菜名馆”12家,授“干驿锅盔”名点6处,在各个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的提升了干驿美食知名度,推动了干驿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篇3: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被视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四大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美丽、健康、生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发展规律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模式是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发展目的是为了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生命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绿水青山”形容生态文明,用“金山银山”形容经济发展,把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比作“两座山”的关系,根本就在于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当前,生态文明在全国上下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立足点在什么地方,还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我认为,中国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关键要看乡村,特别是看乡村的美丽宜居、和谐发展的程度。

1.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没有乡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城市或者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中国的生态文明源于乡村,早在农耕时代,陶渊明就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来形容生态文明。虽然时隔千年,但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美丽宜居,仍有很多共存共通之处,都是在追求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健康、人际关系融合、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由此可见,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入手,推进生态文明、丰富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明,既传承了历史,体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和自然风,也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2.乡村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

工业革命以来,占全球人口15% 的少数发达国家,以50% 以上的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虽然物质财富成倍增长,但生态和人居环境却日益恶化。我国虽然尚处于后工业革命时期,但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里夫金的说法,中国人均资源不足是长期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全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雾霾天气反复出现,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方式的转变告诉我们,必须要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而乡村恰恰适合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循环发展,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引导乡村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优化乡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为例,我国每年生产的6亿吨秸秆中就有3.5亿吨可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来使用。2010年,我国转化为燃料的秸秆就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既促进了秸秆的资源化、能源化、工业化、生物化利用,也带来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收益,也为农户提供了炊事取暖等便利,同时使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3.乡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是超过近8 亿的农村和乡镇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聚集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和乡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出现了一些示范镇和新农村。但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不完整不配套、村容村貌不整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一些地区,因为工业污染,造成乡村生态环境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4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庄只有35%,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只有9%。因此,必须认识到,农村、乡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小康社会的建成影响很大。如果守不住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不仅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难以实现,也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4.乡村是扩大消费的广阔市场

中国乡村市场是“埋在土里的珍珠”。乡村消费市场总额每年可达3万亿元,而且每年的实际消费能力还在不断增加。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提高城镇和中小城市的集聚能力,不但可以拓宽农村劳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拉动乡村消费市场,带动家电、建筑、运输等相关行业发展,特别是带动互联网、电商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去年农村地区有7700万人在网上购物,同比增长了41%,比城市增幅高出了24%。目前,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3—5年内投入100亿元,建设1000个县级消费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消费服务站。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内需急需释放的情况下,扩大乡村、小城镇的消费,无疑是拉动国内消费的增长点和亮点。

二、要抓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的好机遇

按照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但光有指导思想不够,还必须落实在行动和把握机遇上。

1.政策机遇

中央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高度重视。今年5月、6月、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农村的三次调研中,都提到了“美丽乡村”。除此之外,“美丽乡村”还多次被写入中央1 号文件等中央重要文件,成为中央和国家一系列会议的主题。如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实践层面,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农业部,都先后开展了美丽宜居村庄、生态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试点,浙江、贵州、辽宁等地也正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浙江省安吉县,出台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用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由此可见,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对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2.城乡统筹机遇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只是在乡村多种几棵树、多修几条路,也不只是修几个沼气池和装几个太阳能热水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大中城市可通过交通、信息、物流辐射乡村和小城镇;另一方面,乡村和小城镇可利用城市设施和资源延伸,提高乡村的商贸流通业、服务业的发展,丰富乡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3.产业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在浙江专门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辨证地分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乡村繁荣的关键。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兴起,为美丽宜居乡村提供了产业支撑。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已成为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成为拉动乡村经济的强力引擎。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和小城镇;全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方式,人们选择乡村旅游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记忆空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乡村旅游恰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生活和清新环境以及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还是生态经济、无烟工业,例如浙江安吉县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中,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增加了农民和周边居民的收入。

4.行业转型机遇

当前,房地产业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房地产过度依赖开发、开发过度依靠住宅建设的情况正在改变。作为轻资产的乡村旅游地产,也被一些房地产企业所看好,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围绕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重视进行布局,并参与到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典型的像碧桂园,通过发展旅游休闲地产拓展三、四线城市,在广东、贵州、海南、江西、山东开发系列的旅游度假项目。房地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结合,提升了房地产开发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丰富和改变了房地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和渠道。

三、如何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要以人为本

何为美丽宜居?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建设美丽宜居的新乡村,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有乡村的产业基础和地域优势,找到可供村民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支撑点,让村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不搞“千镇一面”“千村一面”,还要扩大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规模质量,让美丽宜居乡村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2.要注重资源利用

乡村的最大资源,就是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有些乡村气候宜人,有些乡村山水相间,有些乡村文化久远,因此要在保护乡土文化和特色的情况下,多走传承之路。在规划设计方面,要通盘考虑,解决重城市轻农村、重设施硬件轻文化教育软件的问题,防止城乡脱节。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效融合,同时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推广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持和延续。

3.要改革创新

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投入总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方参与机制。政府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总体部署、制定规划、整合资源、示范推广等方面,探索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在投资建设中,要尊重农村村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让村民参与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同时也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注意引导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关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将资金引入与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有关的领域。

4.要抓好示范

篇4:沈阳市大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沈阳宜居乡村建设将包括三大系统工程:首先是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将实施“四治”(治理垃圾、污水、畜禽粪便、村容村貌)、“三改”(改造村内道路、绿化、厕所)、“两化”(美化、亮化)等建设;其次是沈阳农村将进行设施完善提质工程,将完善规划,改造农房、安全饮水、整治河道、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广清洁能源利用;三是进行宜居示范创建工程,有关部门将开展宜居示范乡镇、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

宜居乡村建设最关键的是对农村垃圾的治理。2014年,沈阳先后完成乡镇环卫所队和村级扫保收运队伍的组建工作,做到按时清扫、保洁以及收运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置”的常态化收运管理模式初步搭建起来,近郊区所有行政村、“一市三县”国省级公路(高速)沿线等871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常态化管理。今年,沈阳将全力推进县(区)级公路两侧、次要河流两侧330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处置常态化管理。预计2015年年底,沈阳将有1201个以上行政村实现常态化管理,覆盖率将达到80%。2016年年底,沈阳农村地区全部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处置常态化管理。同时,农村污水处理将尝试市场化。目前,全市涉农区县(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70%的乡镇开展了设施建设,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

篇5: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以“八改六化”(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为标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为重点,抓点串线促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功创建*户美丽庭院、*个绿色示范村庄。

一、加快“改厕”,优化村居卫生条件。

一是改户厕。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要求,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在完成新建和改造农村户厕*户基础上,再完成改造*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二是建公厕。以学校、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区域为重点,以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并切实做好农村厕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目前已新改建农村公厕*座。三是增旅厕。在游客聚集公共区域、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小镇、主要A级旅游景区等,大力推进*座旅游厕所新建,确保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

二、全力“治废”,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一是体系化治理。按照“户集、村收、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前端收集保洁作业、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回收、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理、垃圾治理成果长效管理等体系,逐步消除垃圾治理空白村,确保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目前已新建垃圾收集设施*个,新改建镇级生活垃圾收集站*座,组建保洁队伍*支、保洁员*人。

二是示范化带动。

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以*个生活垃圾分类村建设为载体,广泛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推动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是常态化排查。采取就地封场、规范封场、搬迁处理及垃圾综合利用等方式,定期对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非正规建筑垃圾、非正规工业固废垃圾堆放点、非正规漂浮垃圾堆放点进行排查治理,确保整治长效常态。截至目前,未发现四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三、聚焦“清水”,严防农村水体污染。

一是改造污水管网。积极推进农村向城镇靠拢,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目前已实施*个场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项目,已完成*公里。二是升级治理技术。对人口聚集程度较高、污水生产规模较大的场镇和村聚居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已建设施稳定运行基础上,分步推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三是加强水体修复。结合农村庭院整治、河长制管理、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房前屋后沟渠杂物清理,保持通畅整洁;科学开展村内河道疏浚、河沟池塘清淤、水域漂浮垃圾、河岸垃圾、农村污水坑、臭水沟等清理,着力回复和拓展水域功能。目前已综合治理河道长度*公里,新修护岸*公里。

篇6: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内涵

(1)涵义:美丽宜居村庄是指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行政村。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

(2)美丽宜居乡村的指标体系 田园美 村庄美 生活美

(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现实意义

篇7:镇 宜居乡村建设总结材料

XXX镇位于盘山县北部,全镇版图面积9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2448亩,其中,水田35419亩,旱田27029亩,总户数5603户,16427人。

在今年市、县统一开展的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中,我镇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屯绿化工程以及“四个一”工程。

村屯绿化工程结束,共造林绿化面积573.6亩,其中,绿化沟渠29条,绿化道路127条,绿化村屯9个。共栽植树木199408株,其中:绿化苗54018株,果树苗47500株,一年生杨树苗72046株,二年生柳树苗25844株;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其中的五进院工作已完成,全镇共向院内迁移柴草垛3433个,清除灰堆3028个,清除杂物堆1919个,清除粪堆1741个,清理各类积存垃圾11856立方米。改造泥土路203条、42.83公里。维修砂石路129条、35.438公里。累计清淤边沟70.62公里、新修建道路边沟129.54公里。修建垃圾填埋点17处,总容量达到33550立方米。修建垃圾收集池5个,设立垃圾存放点17个,配备垃圾箱1748个。新建氧化塘14个,总面积达到33400平方米。为巩固五进院成果,我镇打破保洁员由村级管理的机制,成立保洁公司,具体负责全镇环境卫生工作。通过实施

公司化管理、优存劣汰机制,提升了保洁员的竞争和危机意识,提高了保洁员的工作效率,也为我镇五进院成果巩固提供了坚强保障。厕所入院、入室工程。我镇常驻户数为4823户,已完成厕所入室300户,剩余户数中,1899户将实施厕所入户工程、2624户将实施户外无公害卫生厕所改造。描述再好,不如实地看,在厕所入院、入室工作推进初期,针对群众认识不清、无法体会厕所改造好处的问题,我们先后在三棵、小荒、XXX等村建设样板厕所30余座,通过组织群众参观,现场讲解,群众对卫生厕所认识进一步加深,报名申请的户数由原来的不足千户,达到了现在的4823户,厕所改造率将达100%;路灯安装工程。我镇9个行政村将安装路灯865盏,正在进行路灯基础施工,已完成480座,预计4—5天可全部完成,并转入安装阶段。

“四个一”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四个有”工程要求,我镇在确保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对全镇各村超市、浴池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出了规划,并逐步推进。村屯超市建设工程。首先在经营模式上,重点采用租赁场地、公司经营这种模式加以推进。第二,在选址上,重点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的繁华地带,并且与村委会广场、活动场所、人口密集地、浴池等相邻地带。目前,全镇各村超市选址工作已结束,等待裕农公司确认后,即可进行装修改造;村屯浴池建

设工程。我们已在后鸭子厂村进行了试点,xxx村这座大众浴池服务面积60平方米,由村委会东侧两间办公室改造而成,已交付使用。浴池供水采用锅炉与工业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阳光充足、洗浴人少时,直接使用太阳能中热水,若水温不够,可用锅炉增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运营成本。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免费洗浴),日洗浴人数在15人左右,洗浴效果良好。XXX村浴池参照后鸭子厂村浴池供水模式,于6月21日开始施工,26日工程结束,27日可交付使用。其他村屯浴池建设工程将在7月初陆续开工,力争盛夏到来之前让全镇群众都能享受此项便民、利民、惠民工程。村屯卫生所建设工程。我镇将选址新建卫生所9个,目前,XXX村卫生所建设工程已启动,6月底可竣工、使用。其他几个村也将陆续开工建设。供气站建设工程。通过县住建局与XXX燃气公司对接,确定由华润燃气公司为我镇群众提供燃气服务。并先在距接口较近的XXX、XXX和XXX村推广。现正进行规划设计,3—5天后可开始铺设供气管网,剩余村屯明年年底前完成。

篇8:坚持生态宜居雕琢美丽乡村

一、制定目标, 完善机制, 推进美丽乡村制度建设

1、坚持突出重点, 典型示范。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既坚持通盘筹划、整体推进, 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来, 着重抓好典型示范, 突出村场村、南埕村等示范村的建设, 率先做出样板、树立典型、摸索经验, 通过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促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

2、坚持因地制宜, 抓准特色。

各村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坚持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来进行, 尊重历史风貌和景观特征, 保持农村的特点, 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 展现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

建设美丽乡村, 群众认同、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和最高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 无论做决策还是抓工作, 都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的创造力, 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化解建设中的难题, 以万众一心、携手共建的态势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二、加大宣传, 营造氛围, 全县动员齐建设。

召开县镇村干部队伍及部分村民代表参加的推进大会, 传达贯彻上级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精神, 具体部署全县“美丽乡村”年度工作计划, 并借助县广电电视台、各镇村宣传栏, 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宣传, 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发动县镇村三级干部群众, 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

三、强化项目带动, 推进美丽乡村产业升级建设

德化县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十百千万”工程, 完善工程项目奖励规定和验收办法、鼓励扶持特色农产品创建品牌工作意见, 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的背后是“美丽产业”工程。在德化的农村, 不仅有三黒三黄、三白三红等特色农产品, 还有林下金线莲、铁皮石斛、黄花远志“新三宝”为主的珍稀中药材, 更有观光采摘、旅游休闲、农事体验、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乡村旅游项目, 可让游客沉浸在美丽乡村中尽享吃、住、游、购等一条龙服务。

去年来, 德化黑鸡、黑兔、黑羊出栏分别达90.1万羽、16.65万只、2.25万只;德化梨产量1.2万吨, 黄花菜650吨;淮山8000吨、白萝卜1.55万吨、优质米0.83万吨、红米500吨。目前, 德化县农特产品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有2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名牌农产品4个、省级著名商标3枚, 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特色农产品有30个。戴云黑鸡、吉盛黑兔、祥光油茶、英山淮山等15家农业企业被评为第七轮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 形成公司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推动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 去年来新增流转耕地1870亩、流转森林资源2万多亩, 新成立涉林专业合作社54家。推进林地立体综合经营, 大力培育和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已建成一批毛竹、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基地, 全县建立以林下金线莲、铁皮石斛、黄花远志“新三宝”为主的珍稀中药材示范基地3000多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乡镇,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 大力培育观光采摘、旅游休闲、农事体验、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乡村旅游, 目前已培育5处乡村旅游示范点, 云龙谷还获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国宝乡获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

四、点线面结合, 综合整治,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村场村是德化县确定的9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2013年全村已投入400多万元, 完成房屋立面改造30座, 道路硬化1.7公里, 建设了滨溪休闲公园, 屋后的田地已种上了30亩的油菜花和30亩马铃薯。全村水泥路宽畅整洁, 家家户户庭院装饰一新、绿意盎然, 经过立面改造的民居以“戴云山筑”风格的面貌呈现, 让整个角落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溪边栈道绿树成荫、翠竹婆娑, 幽静美好, 昔日原始杂乱的小村庄如今成了人们钟爱的婚纱摄影取景点。

2013年德化县围绕203、206沿线、旅游景区、镇区所在地以及中心村来选择培育, 以村场村、南埕村为板样确定8个示范点, 包括英山、石鼓、蔡径、半岭、猛虎、湖岭、小湖、大铭等, 累计投入1800多万元, 落实项目建设76个。同时围绕“百里杜鹃花带”和统一的“戴云山筑”建筑风貌, 以省道203、206线为建设重点,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线, 统筹推进城乡立面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公路两侧绿化美化、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 目前“雷峰—南埕—水口”示范线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浔中—国宝—赤水—上涌”示范线正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 在德化全县范围内开展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点线面”结合环境综合整治, 全县广大农村展开了如火如荼建设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2013年德化县10个点线面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5935万元。上涌镇和雷峰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项目已列入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 总投资2864.55万元, 涉及18个行政村, 受益人口38735人。投入55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3.41万亩。下大力气推进检查考评工作, 累计巡查170个村、督促整改薄弱环节1500个。累计投入3300多万元, 改造乡镇立面17多万平方米, 创建省市级生态村82个。

篇9:建设生态宜居繁荣现代美丽竹林

以前,竹林是一个山高石厚土薄,严重缺水,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贫困山村。改革开放以来,竹林镇以建设“生态宜居繁荣现代美丽竹林”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两高一带”城镇发展战略(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旅游兴镇、文化塑镇”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竹林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8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中原旧貌换新颜》一文中,对竹林的发展给予高度肯定:“竹林的发展,是河南农村的一个奇迹,是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典范。”

创新改革体制

1994年竹林建镇后,本着“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原则,所有机关干部一律实行聘任制,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加快土地制度改革,适时把土地收归集体,按人口免费发放粮食,劳动力录用到企业上班。改革人口管理体制,全面实施“村改居”,先后两次将全镇农民转为居民,成为河南省首个“全居民镇”,实现了全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进入了全国重点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行列。

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先后投资6亿元。新修和拓宽改造道路38条,完善了小城镇道路网络,基本实现户户通。建成了新型工业、生活居住、高效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建成了竹林宾馆、竹林会堂、百家期刊阅览室等基础设施。投资上亿元完成了引黄河水入竹林工程,彻底解决了竹林干百年来的缺水问题,小城镇综合功能逐步得到完善。全力打造镇东新区,50多栋住宅楼拔地而起。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化率达到84%,被评为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河南省首批园林镇。

强化经济支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推动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医药、耐材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太龙药业在河南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天祥集团、庆州集团、龙威公司分别与世界500强中石化、河北钢铁集团和中国500强四川川威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强力合作,开拓了市场。盛隆公司成为铁道部定点生产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多方筹资上亿元,高标准、大手笔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了80多个景点,竹林景区被命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次。目前,竹林拥有82家工商企业,产品横跨10多个行业、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完成社会产值48.5亿元。财政收入59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03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9200元。2001年以来在河南省乡镇综合实力评比中连续名列前茅。

转变发展方式

长寿山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北山公园集中展示了竹林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修建旅游大道25公里,登山步道60公里,开发了万蟾沟、福龙寿龟、五连池水系等80多个景点,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连续举办五届长寿山红叶节,在长寿山举行孝老敬亲活动。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出席并题词:“见龙在田灵龟示象中原鸿福应无际,山川增色众志成城竹林兴旺正有时。”以长寿山和北山为核心的竹林景区被命名为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和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高居民素质

以“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为核心的“竹林精神”,铸造了竹林人的灵魂,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竹林文化的核心。坚持逢“九”学习不动摇,提高了广大职工居民的思想水平。30年来,坚持每年开展两次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先后有8名中层干部因不公不廉和能力不强被免职。每年都要评出

“十好”标兵(好党员、好团员、好干部、好职工、好居民、好民兵、好少年、好夫妻、好媳妇、好家庭)隆重表彰,对评出的“好媳妇”敲锣打鼓到媳妇娘家报喜,达到了表彰一个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依托影剧院、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等阵地,定期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竹林连续三十年无上访告状,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毒赌,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树立了社会文明新风尚。

提升幸福指数

三十年来,依靠相对富足的集体经济,自1983年开始,免除了群众的全部统筹提留,每年年底都为群众置办年货,而且年货品种越来越丰富。建立和完善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承担孤寡老人的一切赡养费用,每年免费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检查。水、电入户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98%,宽带入户率达到62%。先后建庭院1300套,家属楼50多栋。现在竹林的环境被外界形象地描述为“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幸福就在密林藏”。被评为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称号。

开心一刻

打的时和司机说:“跟上前面那辆车。”

司机师傅很兴奋:“好勒,你们是执行任务吗?我们不能贴得太近,太近会被发现;太远红灯时我们就会被甩掉。”

我:“师傅,冷静一点,前面那辆坐不下?我们只是一起去按脚。”

上一篇:小组高效课堂教学总结下一篇:2011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