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2024-06-17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共6篇)

篇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接受教育的人人生就有缺失。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

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而不是为目的施用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

篇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在备考雅思写作中,参考雅思写作范文是可以帮助考生拓展写作思路的,今天为大家整理的雅思写作范文:大学教育的目的,供考生们参考,如果在写作中遇到类似的写作题目,就可以进行灵活运用了。

Should the goal of college education be to ensure that the students find a good job or should it aim a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overall abilities?

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人们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各个大学之间也会观点相左。我个人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What should be the purpose of college education? No doubt, different people, or eve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may see it quite differently.As to me, I tend to support the view that it should aim a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overall abilities.首先,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从长远角度讲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呢?简单想想就会得到答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康的心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有团队精神、有创新能力或执行能力。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够更加多才多艺,那不但对其本人的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团队生活的多彩性都会有很大帮助的。这一切的一切归纳起来是什么呢?答案很明了:综合能力。

First of all, social progress needs overall-developed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long run.When we ask ourselves the question: “What kind of college graduates does the society need?” the answer is just too obvious: ones with a good command of the knowledge in their own fields of study, ones with a healthy body, ones with a healthy mentality, ones with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ones with team-work spirit, ones with creative, innovative ability or the ability for implementation.What are all these things are? Again, the answer is just simple: overall abilities.其次,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更容易找到好工作。随便问一个企业的雇主:你希望雇佣什么样的员工?如果这个问题有些不明确,那就把问题更具体化一些:请您选择:A: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毕业生;B:一个不是全面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深信这位雇主肯定会选择A的。

Second, an overall developed graduate would find a job more easily.You can ask around an employer of a certain enterprise: What type of employees do you wish to employ? If this question is a little unclear, we can make it more specific by letting him make a choice: A.an overall developed college graduate;B.a none-overall developed college graduate.Supposing everything other things remain equal, we have sound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he will definitely select A.诚然,大学关心自己毕业生的工作问题是值得称颂的,因为任何人都首先需要谋生,然后才能谈进一步的发展。有一份自己喜欢的、收入好、工作前景好的工作也是大学毕业生们所期盼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好工作之间永远都是密切相关的,绝对不是相冲突、相矛盾的。

Admittedly, it is praiseworthy of universities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ir graduates’ job-hunting issues, for after all, anyone should first solve the problem of making a living before talking about later on development.Besides, it is also the shared aspiration of all college graduates to have a well-paid job that they like and that points to a good prospect in the future.However, no one would ever deny the fact that to cultivate the overall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is always closely related to and in no way conflicts or contradicts good job opportunities.基于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永远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

From the foregoing discussion,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urpose of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always target at cultivating the overall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以上就是这篇关于大学教育的目的的雅思写作范文,可以看出这篇雅思写作经典范文采用的是分总文章结构,同时长短句的搭配是值得借鉴的,同时一些小词组和词汇都用的很灵活和有深度。

篇3: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高度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的应当由学生本能的、本性的需要而确立,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也就是学生全面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除此以外, 高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高等教育的本真价值就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人、自由完整的人、会创造的人、有个性的人, 这既是高等教育的理想, 也是高等教育的责任。

(一) 提升文化修养———学生高度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追求和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把普通人培养成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专门知识的人, 使他们处于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大学需要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 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文化自觉的专业人员, 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医生、法官、教师抑或政治家。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没有文化修养, 这样的人融入社会, 不但不能促进社会发展, 反而会增添社会的负担。10年前的欧洲自食了文化缺损的恶果, 这是造成欧洲形势动荡的原因。“事实上是由于普通的英国人、普通的法国人和普通的德国人没有文化修养, 他们对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关世界和人类的基本思想体系一无所知。这样的普通人是属于没有文化修养的新生的野蛮人, 是落后于时代文明的迟钝者;而且既原始又落后, 与他们自身存在的既现代又冷酷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理想的大学教育始终滋养着文化的内涵, 只有对文化的追求才值得大学如此兢兢业业, 备加神往。

(二) 关怀生命成长———学生高度发展的核心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 高等教育的使命就在于立足个体生命的先天生物自然属性, 不断地向文化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挺进, 让人面对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以更加和谐、包容的姿态徜徉于不同的文化主体世界或意义世界以及其生命有机生物体所栖属的自然世界[2]。从本质意义上, 高等教育即生命教育, 这不仅是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 而且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化和明确。在起点上, 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直面生命的价值, 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在过程中, 高等教育的内容在于遵循生命的本性, 促进生命的完满生长;在结果上, 高等教育的理想在于激扬生命的本色, 提高生命的质量。

(三) 培养创造意识———学生高度发展的根本

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 创造性是人的基本属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已有的文化知识, 而且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培养起来, 把人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 将价值感、效能感、成就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在大学里, 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力得到提升, 使学生的主体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这需要摆脱课本的奴役, “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 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 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 这时, 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3]。站在个体发展的立场, 高等教育不是求知, 而是启智;不是上学, 而是心智的敞亮。与其说一所大学的理想是知识, 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就是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创造的力量。这是大学的意义所在, 也是人们对大学寄予的厚望。

(四) 促进个性解放———学生高度发展的目标

个性是个体在思想、品格、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就不得不关注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引导人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成就个性、完善个性。在这种意义上说, 解放个性是保证教育成为人的教育的根本之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缤纷世界,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 更需要充满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级人才。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个性的解放, 就是清除那些阻碍个性发展的杂草、瓦砾以及企图消解个性魅力的要素, 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和谐个性的人。同时, 高等教育个性化也是为了克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划一性、僵化性和封闭性的需要。解放个性, 并非放任自流, 不负责任, 自由无序, 而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让每个学生既正确认识自我个性又悦纳他人个性, 既塑造自我个性又成就他人个性。

二、片面的高等教育不利于彰显学生的中心地位

高等教育的原料是学生, 产品也是学生, 高等教育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本, 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但在高度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场域中, 大学的精神和社会责任不断受到侵蚀, 大学日渐沦为市场的附庸, 变得短视而平庸, 大学厚此薄彼的价值选择使学生日益成为片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

(一) 重成才轻成人, 学生的主体价值残缺

我国《高等教育法》将高等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面包含的是发展经济或维护政治的理性, 而非教育的理性, 更确切地说, 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目的中, 人是不需要教育的理性的, 它只需要政治的服从, 这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存在的首要理由。尽管高等教育目的也强调学生要成为人, 但在思想钳制和政治专断的前提下, 高等教育很容易迷失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 而屈从于外在利益。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被放逐, 高等教育对于个体的价值也在整体的目的取向中被消解了, 高等教育所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 都是以国家、社会的整体价值为目的取向的。高等教育世界里没有了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存在, 而是把学生当作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 只关注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 而忽略个体的生存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育自身, 而在教育之外, 其培养的人成为只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这样的人才, 与其说是教育意义上的人, 不如说是政治意义、经济意义上的人, 他们有智商无情商, 有知识无文化, 他们的胳膊可能是健全的, 但腿已经残疾了。

(二) 重就业轻创业, 学生的精神世界虚脱

高等教育是人民大众的教育, 让人民满意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民的满意水平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紧密相关。可以说, 就业率是检验高校办学效益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因而在就业日益艰难的情形下, 大学普遍存在职业主义教育取向, 大学的课程设置普遍强调职业技能有余而基本素质重视不够, 牺牲学生的情感而迎合职业主义, 传统的古典课程让位于新兴的实用课程, 普通教育已为职业教育所取代, 创业教育退避三舍, 毕业生鲜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勇气, 敢于吃“螃蟹”的人微乎其微。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 也承担着比就业更重要的精神和使命。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以非常功利的心态对待大学学习的目的, 将大学视为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训练所”时, 学生的精神世界已经虚脱。就业率是对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检验, 但就业率不是衡量大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大学作为社会的超级教会, 应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大学不是风向标, 不能社会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 大学满足的是社会的合理需要, 而不是它的狂热欲望。如果大学在急功近利中丧失了本该的坚守, 结果导致大学精神不在, 灵魂丧失, 高等教育失去的不只是思想与理想的殿堂, 更是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

(三) 重灌输轻启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贫瘠

自古以来, 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 就是以培养人为最高目的的。在古代的学园里, 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 使学生成为创造之人, 而在今天的大学里, 教育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的知识, 教师是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 他们站在知识权威的制高点上, 强行将学生绑架在知识学习的战车上, 学生是僵化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模式里行走, 沿着既定的思维寻找答案, 没有奇特的想法, 没有任何智慧的火花闪烁, 他们的思维被淹没在茫茫的知识大海中。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 降低到现代人对书本知识的获得, 这标志着高等教育正在走向退步, 而不是进步。怀特海曾经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 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 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 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4]最优秀的大学是富有想象力的大学, 最有魅力的大学教育是启发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如果大学把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 并用一种枯燥的方式将强加给学生, 不但会使他们心生厌恶, 而且也会使学生的大脑变得麻木不仁, 培养的也只能是反应迟钝、兴趣爱好狭窄的书呆子。

(四) 重共性轻个性, 学生的能力特长褪色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 教育的本义就是个性的解放。在高等教育上, 由于外在的强加的目的的流行, 也由于人们对世俗目标的追求, 才形成了千所大学一个样、千个学生一个样的教育局面, 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被遮蔽, 拔尖创新人才失去了生长的合适土壤。爱因斯坦曾反复告诫:“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可是, 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就在不断地运用各种短视的功利性“目标”如考研、就业来诱导甚至逼迫学生为了过级、获奖、拿证而苦苦读书, 学校并为此设置了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和培养体系。“程序化的知识传授和按部就班的教学有时甚至阻碍了学术‘天才’、尖子生开展学术探究的激情和个性的张扬”[5]。学生作为丰富而多样的“人”消失了, 剩下的只是一个个让成人任意装载知识的躯壳。一个人的个性总是缺席, 即使学富五车, 也只能是蒙昧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急功近利行为, 扼杀的绝不仅仅是学生的能力, 而且是学生的个性;绝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 更是学生的、社会的和民族的未来!

三、切实把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和全部意义, 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教师的发展, 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实现目的价值取向从学校本位、教师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其基本思路是:以人文引领为基础, 以学生的完满生长为主线, 以学生的素质拓展为核心, 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一) 基础价值取向的嬗变:从专门训练走向人文引领

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始终是高等教育基本的、核心的任务, 但它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如果说专门知识好比“发动机”, 人文精神就如“方向盘”。用人文精神引领高等教育, 其目的在于克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智力发达, 精神残缺”的现象, 使学生成为文化之人、道德之人、和谐之人, 而不是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青年人离开学校时, 应该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只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有用人文精神引领专门知识的学习, 才能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民族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 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般认为, 学生文化与教师和学校所持有文化之间的距离越相近, 学习效果就越好[6]。因此, 我们在选择高等教育的内容、方式之时, 不仅要重视知识的逻辑序列, 更要充分挖掘知识的人文价值, 这样, 专门知识的训练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生成“教育意义”, 学生在专门知识的训练中也才能超越知识, 才能超越教育的引导与塑造。

(二) 核心价值取向的调和:从技能培养走向完满生长

教育的意义就是促进生命的完满生长。在人类创造的独特的学校教育这一生命活动样式中, 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 是其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 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的完美无缺的人, 而不是只有职业技能的单面人。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要抛弃职业训练, 而是把职业训练作为次要目的。如果把学生需要的优秀技术素质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就会破坏那些指导专门技艺的大脑的活力, 抹杀学生创业的意识, 失去追求完整的、自由的生活的激情。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源自人内部精神世界的愿望, 只有源自内心的需要, 发自生命的激情, “教育的改革者才可能既是创造者, 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 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 也改变自己”[7]。从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大学生到一个会自主创业的社会人, 进而成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高等教育需要实现“三个改变”———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 提高学生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坚定学生对教育理想的信念和追求;改变学生的发展模式, 增强学生对问题处理的机智与艺术。

(三) 根本价值取向的变迁:从知识掌握走向素质拓展

人的素养只能从内心生长出来, 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大学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应成为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 而应成为一种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 应成为一种真正的智慧生活, 即对知识有理解的欲望、有探索的冲动、有艰辛的创造、有思想的交锋、有发展的欢快。在这一过程中, 把握、尊重学生内在的意愿、兴趣、个性特点, 便构成了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精神陶冶的重要方面。质言之,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启迪和素养的拓展, 而非知识的堆积;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一所大学就是一首诗, 教育者应该像诗人一样激发学生的梦想:对于探索高深知识的人, 他是一片雨云, 为干旱送去甘霖;对于初涉科学迷宫的人, 他是一盏明灯, 引导他们通过崎岖走向光明;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 他是一团焰火, 燃起他们奔向理想的热情。

(四) 目标价值取向的转型:从千人一面走向个性发展

任何大学、任何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个性是一所大学、一个学生发展的潜在动力。最优秀的大学一定不是按某个固定的模式办出来的;最优秀的教师一定不按某个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学生;最优秀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决不会在固定的模式里行走……从千人一面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正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人才不是工业产品, 不能按统一的工艺流程和统一的规格模式批量生产”[8]。高等教育要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加强大、更加成熟, 要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展, 就必须改革千人一面、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 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使高等教育本身具有自信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 大学要通过“三个转变”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是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教育者首要的责任就是照顾自己的灵魂, 使自己的灵魂向善运动变化”[9], 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胜于金钱和名利;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而不是剥夺学生品尝探索知识的艰辛和乐趣的“保姆”;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而不是培养对教师唯唯诺诺的“应声虫”。二是从课堂中心转向问题中心, 以问题发现为学习的起点, 以问题探究为学习的进程, 以问题解决为学习的归宿。三是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 教师要使知识充满活力, 不能使知识僵化, 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把偏才变成天才, 把怪才变成帅才。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高度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人、自由完整的人、会创造的人、有个性的人。在高度功利主义的场域中,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成才轻成人、重就业轻创业、重灌输轻启发、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 学生的中心地位日益走向没落。切实把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需要从专门训练走向人文引领, 从技能培养走向完满生长, 从知识掌握走向素质拓展, 从千人一面走向个性发展。

关键词:学生本位,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 等, 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8.

[2]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2.

[3][4][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 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 2002:48, 137.

[5]李元元.改变千人一面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 2010-01-21.

[6]程红艳, 等.跨越边界的教师实践哲学——从“文化无视型”教育到“文化关涉式”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 (5) :1.

[7]张文质.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130.

[8]陶德麟.不拘一格育人才[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2-27.

篇4: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98-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金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同学们去观察、思索、实践、选择,同时也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

(一)深刻的思想性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引导大学生确立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同学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门课程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实际,回答同学们普遍关心、经常思考和需要解决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提高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现在和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较强的理论性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而开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比,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回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方面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向同学们传授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二是把高校多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以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探索加以科学总结和提炼,使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三是充分吸收和反映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系统回答同學们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中的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使这门课具有雄厚的科学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使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与同学们的文化知识修养融为一体。

(三)突出的综合性

本课程的“思想道德”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内容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本课程的“法律”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本课程将思想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紧密关系。

(四)鲜明的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引导同学们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青年时期注重修养,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躬身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心灵的品质、落实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本课程特别强调自觉修养,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正确的理论知识,更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身体力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行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形成、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同学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道德课的目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崇高道德品质。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面对“立德”和“树人”的问题。一个人是否遵守道德和法律,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可以说是他能否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活、能否被这个社会所接纳的关键。道德与法律是一个社会赖以发展和稳定的两大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人需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求得不断的进步。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的过程,就是人们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同学们自觉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同学们健康成长成才的过程,就必然伴随着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本课程还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重点是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和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深刻地体会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帮助同学们懂得这样的道理:只有个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国家、社会、民族以至家庭、个人,才能兴旺发达。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用人才,不但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期望,也是家庭的期盼. 因此上思想道德课时不能只局限在相关理论知识和复习而是结合学生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课的兴趣

(一)用知识提高兴趣

充分满足学生对求知的欲望将思想道德课的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结合说明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知识层面比如:讲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是结合历史讲解效果会更加突出。

(二)用艺术提高兴趣

根据所讲解的内容利用歌曲、舞蹈、朗诵、小品、戏剧等形式课程内容更具抽象性,表达的更具体是学生自然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在这种非理论化的氛围中学生不会感到压力和厌倦而是很愉快的接受。

(三)用讨论形式提高兴趣

老师在讲解有些内容时组织学生讨论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内容自己提问题、互相讨论一方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领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敏锐性。

(四)用幽默提高兴趣

幽默是提高思维的催化剂。美国一位学者曾经作过这样试验; 他想测试一下两个班的智商。测试之前让甲班看喜剧片让乙班听报告结果甲班学生正确回答率高于乙班。在课堂教育利用幽默是种艺术。懂得运用幽默手段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亲睐和接纳。

(五)用感情提高兴趣

课程内容充满感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思想道德教育更充满感染力。比如:接受服刑改造的一位年轻犯人写给母亲的信无不感动人这个范例激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孝顺和感恩。像这种感人例子具有教育作用。

(六)用故事提高兴趣

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电影能提高课程的感染力促进形成正确思想,好品质。

(七)组织参观学习提高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参观展览馆,博物馆,烈士陵园能增强其爱国热情,加强团结,加深使命感从而提高责任感。

(八)用新信息提高兴趣

每个人对新事物感兴趣,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体现在求知的强烈欲望,学生希望掌握新信息,新事物和时代变革,老师讲解思想道德课时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和体现新异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碳素者能更容易达到预期目标。

(九)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兴趣

请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进行历史,文化和法律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法律等方面的认识.

思想道德课的教学方法,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可概括出许许多多,上述方法仅是重要的几种。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必须树立实效观念,切忌离开教育实效,盲目,随意选用。要注意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待教学方法,要会正确的,灵活的运用,同事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根据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总结新鲜经验,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平.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7,(12).

[2]杨荷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9).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5: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高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日益凸显,在国际的交往当中也有了更高的话语权,令国外的许多国家所向往。近几十年间,特别是在我国在国际奥运会上,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吸引了国外的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学习祖国的璀璨文化知识和涵养品德。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留学生们的青睐。中国传统的体育是指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发展下来,益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锻炼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时期、不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传统知识。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蕴含着古代文人义士的思想精华,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和领会。

一、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在我国的教学课程当中,留学生的课程教育是国家教学课程当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传播国家的文化传统、人文素养、扩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尽快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扩大认知和认同。因此,在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对留学生进行体育传统教育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我国具有5000年的传承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运动。易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但是,太极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刚柔相济,相互融合。从其动作的要领、姿势和展示的形态以及其打法和发挥的威力,都是值得去学习和反思。更值得留学生去认真的思考和体会。从中能够体会到我国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逐步建立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将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其都认同中国。令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发扬出去,传播出去。

2.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留学生教育是项国际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民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教育。留学生在各高校的学习过程当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本质习惯,能够增进对当地国家的认同感和接受其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将国家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机遇,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当今,是大力倡导和发展留学的时代,是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时代,我国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旋律,奏响时代的凯歌,利用这一机遇扩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3.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国际化的发展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留学生教育将是推动时代融合重要桥梁。留学生既能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了解国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融合。这也将是我国进入国际化轨道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留学生教育也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准,适应国际化潮流的方向,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世纪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融合发展,高校的教育也呈现出融合之势,留学生的队伍不断壮大,对留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声誉。我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特色的体育精神,例如中国的功夫,在国际上也占据着一席之地,深受外国友人的推崇。但是,他们都是在膜拜功夫的暴力,对暴力的崇拜或是种可以宣泄的工具,不能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通过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转变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误解,转变思维,充分诠释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树立体育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的体育文化声誉。

2.便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社会上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国家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媒介。例如中国的武术这类项目,学校要对留学生专门开设武术课程,提升他们对武术的内在认可。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地位的提升。3.促进对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讲究身心和谐统一的关系。对留学生的教育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让其深受文化的熏陶,思想随着学习发生转变,摒弃本国的思维束缚,对国家传统的体育文化形成认同感。

三、结语

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只增不减,留学生队伍必将随之不断地壮大,对留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的方法,对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留学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教育的目的》读书感受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说的多好啊!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多年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教授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方法,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地激励其思维,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怀特海教授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我们绞尽脑汁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即使搞一些实践,做一些拓展,也是因为考试中有这样的题,我们在这些活动中关注的不是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的思想,他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他当下生活的改变,而是他是否经过活动得到了考试中能得分的素质和能力,虽然有时候这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考试必须具备的思维和能力可能我们老师也没有真正弄懂。教育沦为教师生存的工具,文化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或许我们自身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们当初受的教育和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都是一样的。经常遇到学生问我学习有什么用或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有什么用,而我们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学习是为了考上重点的初中、高中,再考上重点的大学,找到更好的稳定而舒适的工作。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们无论怎样折腾,教与学的过程都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与学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无趣的。

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它是根,它决定着一切。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自己就要充当一个“过滤器”的角色,自然就得想到首先要评价知识,即对学生理解当下的生活是否有用?怎样讲述或学习才能对当下的生活有用?然后我们就会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评估进行改造,教育才能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发展。我们就会在每一次学习教程中重视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去与他自己的感觉、情感、希望和思维相联系,从而感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老师就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剥离,学生也不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区别,它们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生活就是教育的全部源泉和内容,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会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的。

随之而来的第二点也非常重要。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急功近利,总想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实现终极目标。怀特海教授紧接着就谈到了教育的节奏和自由与纪律的节奏。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目的正确,而方法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我们做得还少吗?我们可能受到一些不加分析的励志故事的影响,比如巴金十岁就能背《古文观止》,冰心十多岁就能通读《红楼梦》,所以认为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这样,于是,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这学那,使有些孩子苦不堪言;或者看到某些人大器晚成,就认为孩子小时候不用管,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小时候孩子变成“任我行”,可劲玩耍。这两种想法和做法应该说都是盲目的。首先,没有注意到智力发展是有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要做的事情,错过了就永不再来。提前做和拖后做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是按照智力发展的节奏,按照个体自身的特点,在正确的时间内去干正确的事情。

“浪漫——精确——综合”是智力发展三个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精确阶段是对知识系统精确阐述的阶段,代表知识的增加和补充,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接受一种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而综合阶段就是知识已经成为背景,人们在做事情时,不会再去想程序和方法,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去做,精确训练的目的正是要达到这种结果。这个阶段不仅是从宏观上讲人的智力发展的阶段,而是我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必然经过的阶段,一节课、一学期、一次活动、一个教育主题等都遵循这个循环周期,一个周期的终点构成下一个周期的起点,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怀特海教授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那么,何为智慧?智慧如何获得?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智慧高于知识。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因此,在学生刚开始接受教育时,我们应该更注重自由,当然这是外在的自由,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守住底线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干涉,以免影响到他对智慧的好感。因为,此时学生是茫然的,很容易把老师的纪律要求看成是知识和智慧本身,当纪律要求过严时,学生会对知识和智慧产生恐惧感。当学生对智慧和知识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学习进入相对精确的阶段时,就需要加强纪律的约束,因为此时学生容易被外在的,与智慧发展无关的东西所影响,加强纪律要求,保证他(她)们的全神贯注。但是一定要注意,纪律的约束还是外在的力量,它必须为学生获得智慧服务,不能以纪律本身为目的,在加强约束时,要时时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感,自觉地去遵守纪律。当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后,老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舞台,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智慧所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或者说,学生是否遵守纪律关键是老师是否提供了让他们感到愉悦的获取知识的正确方式和渠道,这是学生能否自觉遵守纪律的前提所在。

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如果内容选择恰当,组织得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显著的。因为综合性学习着眼点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在活动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为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通过获取知识、技能并且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有些老师三年都没有组织过哪怕一次像模像样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生接触的综合性学习只是在考卷上,这和综合性学习本身的要求差之千里,还是在为学习无意义的知识而努力,学生怎会对语文、英语感兴趣?学生怎会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怎会有对文学作品和生活的领悟力?

正如怀特海教授所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去探索;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领。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上一篇:报销流程简单下一篇:年度消防安全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