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类

2024-06-18

运动人体科学类(精选8篇)

篇1:运动人体科学类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专业实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实践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康复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开设院校:首都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湖北大学 广州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 苏州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北华大学 山东体育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等

篇2:运动人体科学类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它是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产生的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型学科,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及康复指导的专门高级人才。

2、研究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运动解剖学,02运动生理学,03体育保健学,04运动生物化学,05运动生物力学,06体育统计与测量。(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所属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为教学、训练、健身等实际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6、课程设置:(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体育学原理、体育教学论(必选)、现代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生理运动学、动技术运技能教学与训练(必选)、应用数理基础(必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方向必选)、电生理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方向必选)、运动创伤及检测方法(运动医学方向)、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方向)、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基础(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应用数理基础2(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大强度训练基础概论(运动生理学方向必选)、药物滥用及其控制(运动医学方向必选)、健康心理学、细胞生物学、非运动创伤医学(运动医学方法)。

二、就业前景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发达国家,这一专业无论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还是研究领域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广泛的就业口径。目前在我国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还很少,从1990年至今,拥有该专业的院校全国仅达36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本应越来越大。但从全国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就业率不很乐观。主要是因为目前人们对其了解认识都还不够,但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一大主题。

近年来,各种大大小小的俱乐部,健身中心也都应运而生。但是,健身者要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还需要根据体质状况和健身目的选取合适的运动内容、形式,而对于多数减肥者来说,还需要一定的饮食指导。另外,随着我国进入老

年化社会,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老年人体质也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在体质监测的基础上开启运动处方来使老年人口的体育锻炼更加科学化。因而,各健身中心配备具有专门知识的健康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而以目前状况来看,各健身中心健身设备先进完备,健身教练也不少,健康指导却十分缺乏。因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将得到改善。

三、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为教学单位、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保健康复和健身俱乐部、体育器材公司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指导运动训练、保健康复和全民健身、器械推广等工作。

四、推荐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招生单位有: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

以上信息由跨考教育考研培训为您提供。

五、为什么要考研

篇3:运动人体科学类

1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特点

高校体育专业设有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两大类,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属于专业理论课的范畴, 该类课程有理论课和实验课两种课形。理论课的课形是室内讲授, 以一个年级或一个大班 (一般6 0人左右) 为单位, 这种课形的优点是节省教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生师比例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点诉求, 因此这种形式的教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久之, 容易使学生产生惰学情绪;实验课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 是以小班为单位 (3 0人以内) 授课, 主要内容是看模型认结构、学习一些实验技术以及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目的。一般来说, 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好, 实验课也就学得好, 若实验课有吸引学生的地方, 也会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的热情。

2 体育生的个性特点

从体育生的个性特点来看, 首先, 他们大多活泼好动, 热爱运动, 喜欢在运动中表现自己, 更看重在运动成绩上超越别人, 他们有在身体对抗中征服对方的情感需求, 而在理论课上学生们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讲、看书, 课后要完成作业和查阅相关资料, 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能象技术课上学到的动作或战术那样立刻就给他们带来获得感和成就感;其次, 理论课上教师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讲授和与学生沟通, 虽然也会有少量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但感情色彩和生动性要差很多;再者, 多数体育生由于在中学, 甚至小学阶段就偏废了文化课的学习, 因此对自己的智力能力不自信, 总认为自己根本就学不好书本知识, 他们学习动机弱, 学习情绪不稳定, 经常是三分钟热情[1]。综上, 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就难以得到保证了。

3 体育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特点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既体现在课堂之内, 又体现在课堂之外,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流畅的教、卖力的教, 也有助于学生真心的受、充分的受,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学生对理论教师所具有的是师生关系, 更多的是敬重或敬佩, 而与技术课教师则是师徒关系, 除了敬重之外, 更多的是情感依恋[2]。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体育生与理论教师和术科教师师生关系的差异。第一, 由于大学里任课教师和学生见面多是在课堂上, 而从理论课与技术课的课形特点来看, 理论课的班级容量更大,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多数是从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沟通, 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单独接触的密度较小, 而技术课的情况刚好相反, 因此, 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熟悉程度要明显低于术科教师;第二, 理论课上, 学生坐在椅子上听, 教师站在讲台上, 隔着讲桌讲课, 这种位置关系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总揽课堂的大局, 缺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差异、讲台与学生坐椅的高度差异都暗含着一种地位上的差异和不平等, 给学生的感觉是理论老师是高深知识的拥有者, 可能人也不太容易接近,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这些都是影响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因素;第三, 术科教师都是曾经的体育生, 和学生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等, 这种相似也会增加彼此的吸引。可见, 由于体育生和技术课教师的关系更加亲密, 也会导致体育生更加重视技术课而相对忽视理论课。

4 激发体育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热情的方法

4.1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改革、大胆创新, 弥补理论课形的局限, 利用实验课形的优势

理论未必要从头到尾一讲到底, 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动作表达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和加强师生互动;教师也不一定非要用十分正统的书面语言进行授课, 可以尽量使语言口语化和大众化, 只要学生听得懂, 学得会, 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吸引学生的注意;面部表情要丰富、生动, 语调高低有致;巧用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还要提到的一点是第一次课是学生认识教师和课程的开始, 第一次课的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要给学生平易近人的第一印象, 而关于课的介绍要尽量简约, 实在, 要抓住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 把学生领进“门”, 千万不可夸张地描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深奥程度, 因为这样可能把学生关在“门”外。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有1/5左右的实验课时, 实验课上,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 通过实验检验理论知识, 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时机,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如设计运动模型和解释实验结果等环节。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形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到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4.2 理解和适应体育生的个性特点

体育生爱动不爱静, 文化课底子差, 对理论知识缺乏信心, 遇到不懂的问题往往不好意思问老师, 问题越积越多, 最后只有放弃。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思考, 并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鞭策, 还要肯定其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细心观察生活、虚心体验运动, 争取把每个知识点都放到体育运动或生活实践中去讲解, 使每次课都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 解释一些现象, 让学生在理论课上也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让他们感受到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有用的, 这样才能从心理上接受理论课, 喜欢理论课。

4.3 与体育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注意在课上 (如在实验课上指导学生实验) 和课下 (与学生共同运动, 同场竞技) 抓住机会、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情感交流, 增进彼此了解, 拉近师生距离。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年轻向上的心去感染学生, 用真心的关爱来博得学生的喜爱。真心的关爱既包括在学习、思想、生活态度上的深入了解和真情帮助, 也包括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深刻批评和指正, 但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依据不同学生的性格注意场合以及语言的轻重, 以照顾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心, 老师的用心学生是能够感觉到的, 尤其是“讲义气”的体育生, 但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之有据, 以理服人”。合适的批评不但不会影响师生关系, 反而会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所帮助。师生关系近了, 学生对老师的课才会更有热情。

总之, 要想提高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最主要的还是要燃起体育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热情, 理论教师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当我们收到成效时, 我们自身有成就感, 学生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欣.如何让体育生学好计算机基础[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3) .

篇4:运动人体科学类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I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s, in which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liena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sports, and there exists a lack of inter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systems、three modules、four levels". These ideas will be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reform in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营养学等十几门课程,该类课程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三大系列之一〔1〕。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宗旨与规律,妨碍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飞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院校实验教学基本沿袭着苏联50年代的教学模式〔3〕,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实验结果作为理论课的验证。这种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脱离体育运动实践

体育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数是选用验证性实验来证实理论讲授内容。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由微观到宏观、机能状态到形态结构、瞬时的动态变化到相对的稳定状态。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等不同课程,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在体育科学知识链中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

1.3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专业针对性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侧重点应有所区别。而目前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均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忽视其他专业的培养特点。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项目缺乏不同专业的层次要求,不适应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1.4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多实验内容和方法的低水平重复

由于现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导致各门理论课按照自身需要开设实验。所设实验内容和项目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很容易形成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例如台阶实验这一实验项目同时存在于《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三门课程教材中,造成实验课开设混乱。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决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定位的层次、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决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体育学大学科、侧重应用性”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理念,在体育学的平台上组织实验教学,注重生命活动普遍规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可以避免专业越分越细、基础越来越窄的倾向,帮助学生养成整体、系统、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根据生命科学知识性强、技术方法先进,以及体育学知识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注重实验内容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的鲜明特色,形成良性互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分专业、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2.2整合不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彼此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是,它们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监测和训练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揭示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关系。而以往该类实验课的设置与相应的理论课程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内容重复,学生难以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概念〔4〕。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2.3灵活实验课程设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考虑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不同的基础上,灵活设置实验课。将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分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两部分分别进行授课和让学生选修。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中实验课内容根据各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成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分别作为三门选修课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在学生毕业论文阶段,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

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按照“保证基础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研究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整合、优化实验项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两个体系”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三个模块”指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四个层次”指实验教育体系分“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构建(见图1)。

图1运动人体科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3.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技术体系培养目标面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分析运动人体科学现象和通过测量获得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体系的主要实验项目包括运动解剖学的形态观察;血压计、心率表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包扎等体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3.2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知识侧重点不同,分为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等三个模块内容。实验教学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能有用”。

3.2.1体育教育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新世纪体育教师应掌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即监测体育教学和指导业余运动训练。其中综合性实验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项目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试项目为切入点,以某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个技术环节为线索,以问题的形式编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可安排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操作实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创新性实验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设计〔4〕。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2.2运动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使学生能掌握运动时人体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运动对机体组织的影响、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运用运动生理生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科学化服务等理论及知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3.2.3大众健身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及以有志于从事大众健身行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实验项目选择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SGETCERTIFIEDGUIDE》。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的测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体体质的组成、各指标所反映的人体体质健康的意义,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研究设计方案及实施加深对体质健康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3所示)。

4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将体育知识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当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琳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310-312.

〔2〕〔4〕姜涛,黄海,高新友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16-120.

〔3〕周叶中,陈学敏.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5):75-82.

篇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介绍

2011年05月13日来源:本站原创

一、院系概况

运动人体科学系成立于2004年,与运动医学研究所一套建制,具有独立的院系建制,是全国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最早的院系之一。有1个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和1个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教学机构有运动创伤康复教研室、营养学教研室、运动生化教研室、体育理论教研室、运动生理教研室、运动解剖教研室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

运动人体科学系在编教职工53人,其中教师中兼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委员以上职务3人,国家教育部运动医学研究生评审专家1人,山东省学术骨干与山东省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2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师资7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博士9人,硕士36人,受聘运动医学硕士生导师12人。多名中青年教师到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及北京、上海等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外聘10余名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如: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国家体育总局杨则益教授、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陈世益教授等)为名誉教授。

近6年来,教师在教学研究改革、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专业课程中,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专业教师中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厅局级科研课题28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 项,厅局级科研奖励5 项,主编运动医学研究生教材1部,其他教材6部。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20名。运动人体科学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综合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00万,拥有双能X线骨密度仪、功率自行车、运动录像解析系统等关键教学科研设备。

在“实习就业一体化”理念指导下,我系充分挖掘社会现有资源,通过与医院康复科、大型健身俱乐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单位联合培养的途径,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实习基地有我校12所附属医院的康复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山东省交通医院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体育局、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上海一兆韦德健身俱乐部、济南黑骏马健身俱乐部、泰安市明珠健身俱乐部等,实验实习资源丰富,条件好,学生可按照将来的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

二、专业介绍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学制4年

主要课程:运动疗法学、作业疗法学、运动创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学、健美运动、系统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教育学

专业要求: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是医、体结合的交叉性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医学、生物学、体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性伤病的预防与康复方法,掌握人群运动健身与训练的身体技能诊断与评价方法,掌握运动人群的体育保健、运动营养与科学运动方法,掌握一定的体育专

项技能。毕业时,如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例》,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特色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凸现医体结合的专业特色。

篇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排名 方向 占比
1 医疗设备/器械 27%
2 娱乐/休闲/体育 15%
3 批发/零售 14%
4 计算机软件 7%
5 贸易/进出口 7%
6 制药/生物工程 6%
7 机械/设备/重工 6%
8 医疗/护理/卫生 5%
9 学术/科研 5%
10 新能源 3%

篇7: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2.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篇8: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与进展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特征,进展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 运动人体科学概念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它是经过有关专家酝酿,讨论后于1997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

1.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活动的变化特点、规律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增进健康、提高人体机能能力的一门科学。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整体,从宏观看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从微观看细胞又是由细胞器、生物大分子、分子、原子等组成。因此,我们研究运动人体科学时,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时空的观点去理解人体运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其实质与规律。[1]

1.3 运动人体科学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为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及运动康复等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也可对运动员选材、动作技术分析、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延缓运动性疲劳及促进恢复、合理营养等提供必需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

2.1 以系统整体观点综合宏观与微观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回顾运动人体科学的早期研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集中在耐力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环境生理反应、运动与营养、衰老和高海拔气候的应激性等宏观研究。随着近代医学理论、生物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微观研究时代。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量分析等技术的诞生,逐步把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视野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

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运动人体科学从本质上认识运动机体规律的全新局面。21世纪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若干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信号转导、受体、细胞凋亡、离子通道等基础研究和基因选材、基因治疗、低氧训练、营养调控、疲劳消除等应用性研究也不断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研究。

2.2 从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深入发展,许多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课题的范围、规模和复杂性远远超出本学科的能力,必须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才能在前沿领域酝酿新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借助体育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之间的有机交叉,促进整个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全方位跨学科研究,活体内分子识别的实时、动态分析,在运动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定量、动态规律等。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高度的交叉、协作、融合与协同将推动运动人体科学自身的发展。

2.3 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特点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运动代谢与心肺功能等应用研究为主。顺应现代分子微观水平科技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运动对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例如信号传导途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细胞凋亡等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对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2.4 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

当今,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运动人体科学在高住低训、中药结合运动免疫、抗疲劳研究中有关中医药的作用及机理、运动训练的效果监控等基础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另外,在传统中医药对运动员的体液免疫功能调理、针刺镇痛与运动疲劳损伤机制、激光运动医学研究、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诊断、体育锻炼健身防病治病机理的研究等领域,也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通过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融合贯通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

2.5 研究手段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水平的突飞猛进得益于20世纪后期先进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普及应用。20世纪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多个重大的里程碑,如DNA双螺旋结构、DNA的重组和转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突破以及纳米科技、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奠定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的基础。

3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展

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当时研究工具和手段所限,人们只能从组织水平上研究对人或动物的影响,进入70年代兴起的肌肉活检技术、小动物实验技术的提高,人们对运动科学的研究立刻转入到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这种有赖于各生化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及其细胞功能的研究进程。所以从70年代到80年代,被称为“运动生物化学”时代。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运动科学研究进一步得以发展和深入,也被称为“运动分子生物学”时代[2]。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的技术积累,以及21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计划的推荐和实施,为推动运动人体科学长足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交叉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科学的综合与分化,催生新的学科前沿和学科方向,并在运动人体科学的众多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使传统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向前大大跨进了一步。在运动对肌体影响的分子机制探索、信号跨膜导、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研究等方面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变得更为量化,更为系统,形成了以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研究为方向,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分析与综合并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体系。新兴的运动人体科学分支学科和新增长点的涌现,将成为未来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前沿。

运动人体科学的应用特点推动应用性不断发展与提高。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都是测量各种诸如吸氧量、心率、体温和出汗率等应用性研究。借助电子技术、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与传统生理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使得常用仪器的潜力开发、心肺功能检测、能量代谢、血液流变量等仍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深入进行基因和合分子水平研究的同时,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也注意到从整体水平研究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调控,并采用各种先进研究技术结合开展群体的应用性研究,例如利用计算机记忆系统处理、综合分析,在不影响人体运动状态的条件下进行动态的和整体水平的研究。影像学检测仪器的使用,使人体的研究将向功能和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对运动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别是在微创、无创诊断技术中采用纳米材料、微米集成电路等制成的超微测试仪器将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基因芯片是研究和探讨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特征的有效手段,分子生物学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可以克隆与运动能力有关的候选基因序列制作成基因芯片。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研究的热点是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运动营养与补剂、运动性疲劳与恢复、低氧训练的科学应用、竞技违禁药物检测、运动伤病防治和康复、运动心理、高原训练、全民健身与健康体适能等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技术方面,现在实验和检测技术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观、实时、动态形态观察和活体检测等实验技术成为揭示运动状态下机体生理规律的重要手段。大量灵敏高效的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使运动人体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双向电池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核酸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质谱分析、基因芯片等技术,实现从基因到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整合性研究。继人类基因计划完成之后,迅猛发展的科技浪潮把新世纪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拓展到极富挑战性的后基因时代。学科间法人广泛交叉渗透和新技术的诞生将不断促使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新领域问世。

在被誉为生命科学世纪的21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组时代来临,此时蛋白质组学很快发展起来,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全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的研究已成为人们追踪的热点[3]。运动人体科学将以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趋势,致力发展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领域的研究揭示生命运动规律,提高运动潜能,倡导健康促进计划,推动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事业的发展跨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吴晓伟.对人体运动的哲学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2010,7:98-100.

[2]Wolfarth B,Bray MS,Hagberg JM,et al.The human gene map forperformance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phenotypes:the 2004 update.Med SciSports Exerc 2005,37,(6):881-903.

上一篇:汉语拼音音调下一篇:丁香花的花语和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