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

2024-06-13

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精选4篇)

篇1: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学科本位以及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基本走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注重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发展弹性、多元的教学评价模式;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开发学校课程。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

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答: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有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培养是全面的系统的,可以保证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学生具有可塑造性,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校教育还可以协调各因素对人的影响。实现的条件: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应符合社会的需要。教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协调一致,适应和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

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赶出学校。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 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 假设:老师为什 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 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 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

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

主要表现为:

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

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

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

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篇2: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

一、名词解 1.潜在课程 2.教育制度 3.探究学习4.课程

5.主体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2.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3.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5.简述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的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论述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是指学校内部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式课程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2.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3.探究学习

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4.课程

“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5.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2)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我们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3)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和学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教与学两种活动既是双边活动又是双向活动,还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种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教学过程中包含有多种要素,各要素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2.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作为合格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品德修养。具体言之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与热爱学生集、集体协作精神、为人师表等。

第二,知识结构。具体包括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第三,能力结构,具体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3.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潜在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因素的弥散性。潜在课程所涵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涉及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潜在课程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明显的、间接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某种影响,而且影响又是比较持久的,是潜移默化的。(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潜在课程中的众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学生的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态度、爱好和学识,自觉自愿的接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4)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潜在课程的学习结果更多的是兴趣动机的激发,情感意志的陶冶以及想象、直觉的发展等。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有以下几个功能:

(1)诊断功能。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者为调控进程必须通过教育评价找出问题关键只所在。

(2)指导功能。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指导,领导者对教师进行指导,其恰当的指导必须依据教育评价。(3)通过教育评价可以使教育者知道自己的功过,使教育者和学生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上级领导了解学校的成绩和不足,所以教育评价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激励功能。

(4)导向功能。学校都要实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教育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都有明确的指标项目和评价标准,指出了学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5.简述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的特点

第一,所有环境的影响都具有自发性,即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自发地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第二,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这种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并不是有计划的,必然会产生预期的结果。第三,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存在适应与拮抗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特朗普制 1.非指导性教学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目的 5.《大教学论》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的特点 2.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3.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4.简述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5.现代社会教育的差异性

三、论述题

1.论述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2.非指导性教学

是由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倡导,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据这种教学思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非指导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

(2)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

(3)教师的角色应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的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4.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质量规格所做出的一种总的设想与规定。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的目的。5.《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以来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大体可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及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奠定了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的特点

(1)综合性。当代科学发展呈现出各门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共同特征。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理论,由于其涉及的相关理论众多,其学科综合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2)实践性。教育科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它的理论来自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并最终要接受教育、教学实践和广大教育实践者的检查和鉴定。(3)层次性。教育科学是一个内部结构具有层次递进性的有序的独立系统,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特性更为明显的表现出来。2.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有下面的关系:

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一是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内容的状态,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二是文化影响教育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显著差异。

其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传递、发展、交流、整合,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也会因为教育不当而导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断。3.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1)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2)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3)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4简述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1)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要使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调查研究,掌握后进生的特点,找准导致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寻找闪光点,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自信心的树立对推动后进生的进步至关重要。老师要注意鼓励后进生,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让他们得到尊重,重拾信心。(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主动亲近后进生,用爱感染他们。讲道理要深入浅出,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抓住时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要善于抓住转变时机。教师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勇敢冲击。

(5)注意反复,坚持不懈。后进生的个别转化教育是长期性的工作,进步过程也不会都是直线的,教师要有耐心和决心,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5.现代社会教育的差异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首先,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一是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此外,资本主义教育还有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推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方法、产生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等特征。

三、论述题

1.论述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技术及其教育运用的普及,推动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引起人类教育在理想与目标、内容与课程、教师与学生、方法与手段、管理与评价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变革。但是,教育有其历史继承性,即使到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在过去社会中的许多教育现象还会存在,一些重要的教育特征被保留;同时,社会的新变化又教育发生变革,出现新质。鉴于人类对已有教育之特征有过较为充分的认识,因此,此处主要谈谈网络对教育的影响。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信息则主要是以光驱、软盘为载体、以光电形式呈现,以网络、计算机等为传递技术;这种教育信息的存在方式则可称为“数码存在”;其特点是教育信息自身表达方式的可动性,能够对信息做具有”动感性”的技术操作。数码存在出现的意义在于教育存在的创新,是教育存在的一次重大革命;并将由此形成教育信息的数码存在与原纸存在的并存状态。

教育信息数码存在的出现引起了新的教育界面

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价值 2.活动课程 3.道尔顿制 4.教育评价 5.《学记》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性

2.简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3.简述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及局限性 4.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5.简述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谈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的属性,其重要体现是否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目标。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的课程。

3.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H.H.帕克赫斯特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正式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是一种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做法如下:

⑴布置各科实验室(作业室),按学科性质设置参考书、实验仪器、标本等学习用具,设教师1~2人。

⑵每个学生遵照作业指定的指引,依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将学习内容分月安排,与教师订立月 “学习约”。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指定作业,并公布在作业室内。

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安排学习速度和时间,可以与教师、同学共同讨论。

⑷学生完成本月”学习约”规定的内容并经教师考核合格后学习下一个月的内容,并将成绩和进度登记在学习手册上。4.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5.《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的内容极为丰富与深刻。在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论述。《学记》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性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总之,从总体看,现代教育比之于古代教育,富于高度的革命性。这与古代教育的停滞性和保守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简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设计系统的教育影响; 第三,学校教育能指导学生选择、成长; 第四,学校教育有教师的科学指导。3.简述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及局限性

个人本位论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鼎盛时期是18世纪后半期,主要代表人物卢梭所期望的教育应当培养自然的人,实质上是一种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人。可以说,以卢梭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在自由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在反抗封建的社会制度对人的压制,弘扬人的主体性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这种价值取向也有其局限性。对于个人本位论来说,在对个人主体性张扬的同时,他们忽视了个体存在的社会制约性,甚至把社会置于与个体对立的地位,这就表现出其绝对化、极端化的倾向。

4.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敏锐的观察力、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灵活果断,随机应变、方式多样,对症下药、实事求是,掌握分寸。5.简述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三、论述题

1.谈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990年联合国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从教育等各个方面作好准备,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接受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目前的发展中,它初步呈现以下特征: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智力资源为第一资本,知识拥有者是社会的知本家;知识资本在社会发挥主导作用,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经济趋于知识化、无形化、一体化;产生集生产、生活、研究、市场于一体的新技术社会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灵魂、精神支柱。总之,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性、集成性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比较显著的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冲击是空前的,它要求教育对社会转型的适应需要,避免所培养人才成为不懂得时代变化、发展的“庸才、蠢材”;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不能培养素质不适应于时代需要的”废人”。为此,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

确定知识经济价值观

第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行政 2.校本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教育测量

5.形成性评价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本位论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及局限性 2.简述现代教师职业任务的变化 3.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4.简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5.简述新课程的优点

三、论述题

1.结合工作实际论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以及学校行政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的领导和管理是教育行政的主要组成部分。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它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3.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等特点。4.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及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前提下,对其具有的数量化的属性进行的测量。

5.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如在教学中,当一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完后,作一次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调整和改进整个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以帮助学生完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评价可以及时探寻影响质量和目标实现的原因,以便立刻采取措施加以补正,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本位论价值取向的必然性及局限性

社会本位论把教育的价值直接指向社会,其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此时,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寻求的是社会政权的巩固与秩序。另外,当时西方各民族国家的兴起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使国家整体的利益得以凸显出来。于是,与此时代背景相适应的社会本位论应时而生。20世纪以来各民族国家的生存竞争,尤其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竞争,更是为社会本位论提供了历史舞台。

社会本位论的存在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于社会本位论来说,教育目的直指社会的需要并把其置于完全决定的地位。他们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致使在制定和施实教育目的时无视个人的因素,这是其局限性的一面。2.简述现代教师职业任务的变化

在现代教育中,由于学校教育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从重知识的传授到重学生智能的培养;教育活动从关注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教育任务的完成更多地有赖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这些变化对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展;

其次,在育人方面,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将更加明显;

再次,在自我发展方面,要养成更高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3.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教学的任务和原则。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里,帮助或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个中心课题。关于教学原则,布鲁纳曾强调以下四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第二,关于课程和教学方法,布鲁纳以结构主义观点为指导,论述了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问题。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定义、原理和原则等。如何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呢?布鲁纳提出了两点主要要求:应重视基础课的改革;要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之与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配合起来。

4.简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作为合格的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品德修养。具体言之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与热爱学生集、集体协作精神、为人师表等。

第二,知识结构。具体包括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第三,能力结构,具体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5.简述新课程的优点

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1> 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民主,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2>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3>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 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三、论述题

1.结合工作实际论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我们这里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来进行安排。(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普遍规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上既具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必须与之相适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才会有效和得到成功。

篇3: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

姓名: 年级: 洪长良 13春

学号: 学习中心:

7*** 海宁

—————————————————————————————

请以《我学大学语文C》为副题, 自拟正题写一短文,抒写学习之感悟。

转眼之间,我在浙大远程教育学院的第一个学期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任务 更加繁重的第二学期。虽然有更多的作业和任务,但是我亦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 乐趣和幸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大学语文C这门课程。

在业余时间,我除了在视频中听老师的讲解,自己也慢慢的学会去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文章带给我的感悟。

翻开书本第一页,“我与梦想一起飞”,这个标题让我感到心情时分的舒展。随后便是我们国人都十分熟悉的一首现代诗,来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次,我就来讲讲我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感受。这首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他故地重游,但又不得不离别时的情感。了解的人都知道,康桥就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徐志摩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然而在他回国后,由于当时中国的落后与封闭,使得徐志摩屡屡受挫,对生活感到深深的绝望。正是这种绝望,激起他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在诗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因为淡,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我们每个人对于过去的事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留恋与不舍,相比较徐志摩我们可能没有他的才华横溢与心思细腻,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回忆,如果可以拼成一幅画,那绝对是绚烂无比的。学习语文,理解语文,感受语文,它可以带给你快乐,带给你心灵的净化。

转眼之间,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第一 次打开书本时,内心的热情,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仍然记 得,书本内容。这些,都是《大学语文》的书本知识,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印象。也许是,第一次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大学语文》这本书,让我记得了这学科。我记得了,自学也可以如此的认真,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从那以后,我一有 空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每一次的学习,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 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 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 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学习,通过理解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 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 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 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 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在《大学语文》中,除了能培养自 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以外,还多了一份就业的资本。《大学语文》在这个学期 以来,学到了很多,懂得很多,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 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习如何去欣赏语文,是 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浙大,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 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 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

篇4: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

《学前教育评价》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形成性评价

答: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为“过程中的评价”。

2.CIPP模式

答:是指为判定决策所做出的描述、获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又称决策类型评价模式。

3.专家会议法

答:对已拟出的指标体系征询专家意见,结合权集,经统计后取平均值,以确定权重的方法。

4.强度

答:指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评价中评价者容易产生哪些心理现象?

答:(1)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角色心理、心理定势、新奇感、时尚效应;(2)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参照效应、理想效应、先后效应、“趋中”趋势、成见效应;(3)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类群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本位心理、模式效应。

2.指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1)在某一方面反映目标的本质属性;(2)是行为化了的目标;(3)通过实际观察和测定,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3.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功能。4.教育评价信息汇总的条件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信息的汇总是把按指标体系末级指标逐项赋值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

5.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1)直接可测性原则;(2)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3)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原则;(4)指标的可比性原则;(5)简易性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

1.试分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及局限性。

答:1.相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或以评价对象一般水平为标准的评价。2.绝对评价 是指依据某种需要或要求设定客观标准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

局限性:(1)评价人员不能预先了解学前教育方案的预期目标,只对实际的学前教育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价。(2)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试举例描述对一个幼儿园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般程序。

答:1.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感知、体验情景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幼儿 将获得的情感体验加以内化,引导他们自觉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 展的目的。2.教学程序(1)情景感知幼儿的情感是随着情景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让孩子置身于浓浓的富有情感的情景中,才能使孩子的情 感掀起波动。这一环节旨在向幼儿呈现具体事件,提供富有情感色彩的感知信息,或夸张表现,或浓缩 再现,使幼儿的感官兴奋,情感迅速聚集、定向,投向特定的情景之中,充分感知“物化”了的人或事 件,从而自发地、直接地、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幼儿虽然在早期的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生活体验,但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可遇可见的环境信息及人们的行 为方式往往熟视无睹,通过有意识地向幼儿呈现有关 情景,可以使幼儿熟视无睹的事件成为 “有关刺激”,进入幼儿感知、关注的 范围之中,以达到加深体验理解,不断内化、迁移的目的。(2)体验理解 在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主动体验、用心灵体验的方式达到理 解。这里的理解有着与 认知理解不同的含义,主要是达到在情感层面上的沟通、认同、共鸣式的理解,理解也是一种再体验。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提出 一些能引起幼儿思考或幼儿在看法上不致的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 儿积极思维,相互交流,使之产生共鸣。例如,假设性问题“假如你是大班的哥 哥姐姐”,描述 性问题“小猫、小狗是怎样玩玩具的”,说明性问题“为什么‘要样 样东西都爱吃’”等等。(3)内化迁移(强化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 要任务是通过再创设各种情景及条件,使幼儿把获得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境 范围、不同的对象中不断地扩散、泛化、内化、迁移。内化迁移并非一两次就 能实现,它需要反复多次 地进行。为了使幼儿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得到迁 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提供的情景应更接近日 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或者就 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而非假想或模拟情境,让幼儿在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 的 情况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或行为,通过实际训练,强化巩固良好的行 为规范,使之更有效地 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3.教学策略(1)提 供多种类型的情景感知形式 A.现实性情景感知 在幼儿周围的环境中,有许多 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都可作为幼儿感知的对象与内容。教师应该根据 教育 的目标、教材的主题,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引导幼儿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人物的行为态度 进行实景观察、实物观察和实情观察:可带领幼儿观看周 围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不安全,市场上哪些食品 不能吃; 也可引导幼儿观察父母、教师或伙伴履行生活卫生行为的方法、过程及结果。例如:在讲保护 牙齿知识,可以在吃完午饭后,建议幼儿张嘴照镜子,或相互观看,使他们看到口 腔里牙缝中留着 不少的残渣,再让他们观察教师或个别幼儿漱口的动作及实 效,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录像等辅助性手 段让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事物直接感知,积累感性经验。B.模拟性 情景感知 模拟性情景感知,即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有意识、有 计划地创设一些有趣有益的特定的 教育情境。如由一个问题、一段轶事、一张 照片、一幅漫画或一本图书等构成“问题情境”,或由木偶 表演、故事表演、情 境表演等构成“表演情境”,供幼儿感知观察,使他们的感官能充分作用于环境中 诸多的教育因素,从而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为强化某一方面的教育需要,可反复呈现,让幼儿多次 感知同一情境。(2)采取多种体验理解的方式 A.情 绪沟通式理解 这种方式主要是疏通情感信息传递的渠道,将教师所传达的情感 信息与幼儿的情绪建立联系,通过扩散 效应,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绪氛围,使幼儿以与教材内容同质的情绪反应参加到活动中来。例如讲 述故事“杜鹃鸟”,教师通过语言、表情,传递一种悲伤的情感信息,使之逐渐扩散,渐渐吸引儿 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表现,使其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都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气 氛之中,表现出较为合拍的情 绪反应。B.情感认同式理解 在沟通条件下,丰 富情感体验,促使幼儿对已接受的信息主动加工处理,同化原有的情感认知图 式。幼 儿的情感体验还处于直觉性和形象性为主的阶段,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 是儿童情感动机的来源。因此,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形象刺激,比如运 用艺术的综合效应,使幼儿目视其景,耳闻其声,心感其 情,将美好的形象渗 透到幼儿个体的情感世界之中自主同化。例如,观看童话剧《白雪公主》时强 烈的 情感信息刺激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的变化而起伏,时而紧张、焦急,时而悲伤、愤怒,时而 松弛、欢乐,同时同化幼儿的善恶感、是非感,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情感理解。C.认知参与式理解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在形成 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如果缺少了认知理解,儿童就会热衷于最感 兴 趣部分而忽略对整个情境的感受,难以获得确切的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体 验。情感体验要转化为 情感认识,必须通过认知的参与、调节和评价。如:知 道了父母的艰辛才会产生义务感和责任感;了解 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产 生惜物感;认识到老人、残疾人的生活不便,才会产生同情感。例如,欣 赏故 事“流星花”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丑小花会变成一朵最美的花。运用认知评价 方式参与理解,幼儿对作品所表达的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才会有更深的领 会。D.尝试活动式理解 通过让孩子亲自做一做、玩一玩、动一动等方式,达 到情感体验理解的目的。例如,让孩子们带来自己 的玩具交换着玩,和哥哥姐 姐一起玩,体验、理解分享的快乐;到奶牛场亲自挤一挤奶,体验一下劳动 的 艰辛;到户外感受一下冬天的寒冷,对“不怕冷”的人产生敬意。亲自尝试往往 会在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伴随终生,不失为一种好 方法。(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迁移 A.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 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 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 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 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 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使用时应注意:a.教师让幼儿承担的角色必须是幼 儿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情境理 解力等能力去扮演的角色。b.角色扮 演效果还取决于幼儿角色技能,教师要针对技能做些教育准备。c 根据幼儿社 会发展水平与教育目标确定角色,使角色扮演更具针对性。B.实际练习法 给 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不再停留于假想情境下的体验,让幼儿通过抑制各种物 欲和私欲,体验战胜自 我的快乐。例如,为老人们制作贺卡,送上祝福,要克制自己想玩的欲望并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到超市为母亲挑选一件礼物,表达爱意,必须抑制自己想吃的欲望;给灾区儿童送玩具、图书,献上爱 心,必须克服私欲。在这种内化迁移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有矛盾冲突。可以说,没有这类心灵磨练 便无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不能真正地提高内化水平。实 际练习法使用时应注意:①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②练习的内容 应循序渐进,为幼儿所 接受。③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练习都要激发幼儿练习的愿望,发挥其主动性。④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 之以恒,形成习惯。⑤配合使用多种强化手段: a.物质强化:用可吃可玩的物 品进行强化;b.社会强化:通过幼儿自我评价及来自他人的评价(包括称 赞、喝彩、鼓掌、亲吻、微笑等)进行强化;c.记号强化:用图表、星号、贴纸等标 记进行强化;d.活 动强化:为幼儿提供其喜爱的活动,如游戏、看电视等进行 强化。教师在使用强化手段时,应根据幼儿 的年龄和兴趣作选择。一般来说,年龄小或新入园的幼儿对教师不熟悉,参与生活活动的经验较少,也不了解各 种符号标记的价值,可多选用一些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的方式;对年龄大的幼 儿则应多选用社 会强化的方式;对于个别幼儿,教师还可以留意观察他们平日 对各种强化方式的反应,或提供多种方式 让他们选择。C.艺术表现法 艺术表 现法是孩子们对周围美好事物赞美,抒发自己感受的最好手段。它是一种扩 散性迁移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外化表现。所以教师要创造艺术表现 的机会,让孩子们敞开胸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充 分地展露,如画画我心中的妈 妈,画画周围的美好事物,歌唱祖国等等。此时,从艺术技能的角度讲,孩子 们的艺术表现也许并不优美,或许是稚拙的、粗糙的,但这是他们丰富的内心 世界的展现,这时,他们的心灵会又一次受到净化和启迪,不仅自我陶醉,也 感染他人。(4)注意品德要素的统一性,结构程序的交叉性体验型教学模式是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着重归纳 情感要素培养的教学特点。但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纯粹的情感体验是不存在的,必须有认知活动参与,需要意志介入,伴随行为练习,所以教学要从儿童整体发展的观点出发,立足情感体验,兼收 并蓄,使 情感体验在与认知和意志的结合上得到升华,在与行为和意志的结合 上得到落实。本模式的结构程序体现一定的顺序性,但毕竟不同于认知活动,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程序性,没有明 确的界线,环节之中存在着一定的交叉 性和重复性。例如,幼儿在感知阶段中可能已有体验,在体验阶 段中也有感知 和内化的成分,在内化迁移环节中又会有一种新的体验。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 选用,变式应用。4.教学范例及评析 老爷爷的帽子 ———中班社会性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帮助他人。2.帮助幼儿获得被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内心感受,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及互 爱情感。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活动准备 1.故事插图两幅,其中老爷爷、小鸟为活动教具。2.用于“谁在关心我们”图片展览的照片、挂图资料,如父母养育孩子的照 片,幼儿园老师、保育员 等辛勤劳动的照片,医生、清洁工人等各行各业劳动 者的挂图。3.事先排练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 活 的录像。4.自制的“爱心”奖章。活动过程

(一)借助童话(附后)把幼儿引入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1.放小鸟呼叫的录音,提问:是谁的声音?小鸟们在为谁唱歌?(引出童 话名称。)2.结合图一,有表情地讲述童话至“小鸟高兴地唱歌给老爷爷听”,提问: ①小鸟们为什么要唱歌给 老爷爷听?②如果看见发抖的小鸟,你会怎么想,又 会怎么做呢?(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帮助小鸟。)3.结合图二,有表情地讲述童话至结尾,提问:①老爷爷病了,小鸟们是 怎么想,怎么做的?你们喜 欢小鸟吗?为什么?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又 会怎么做呢?(引导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关心老爷爷。)

(二)感受他人的关心,体验被关心的快乐。1.老爷爷关心小鸟,救了小鸟,小鸟心里觉得怎么样?(很快乐。)2.我们一天天长大,学到了很多本领,那么是哪些人在关心着我们呢?下 面老师带你们参观一个展览。3.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观看展出的照片、挂图,并积极交流。4.集体讨论:是谁在关心我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别人这样关心我们,我 们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理解他人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1.引导幼儿观看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附后),提问:冬冬摔倒了,红红 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如果你看见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启发幼儿学 说关心、安慰的话。)2.观看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活的录像,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怎 样关心灾区、贫困地区小朋友? 3.平时你还会关心谁?关心别人的时候,你心里感到怎么样? 4.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人我们大家一起去关心、帮助。如果我们学会了互 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会感 到十分幸福、快乐。

上一篇:3分钟国旗下母亲节讲话稿下一篇:学校食堂修建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