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思路

2024-06-16

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思路(精选8篇)

篇1: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思路

3、5月3日,预收a公司货款50万元,存入银行,15日,发货一批价款80万元,增值税13.6万元,成本60万元。

4、5月4日,发货一批,价款20万元,成本12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已开,税率17%,款未收到,合约规定,如有质量问题,10天内可以退货。5月12日,对方因产品质量退货30%。

5、5月5日,发出产品一批,价款10万元,增值税率17%,成本6万元,货款及税金均已收存银行,合约规定,本公司3个月后将以13万元的价格收回。

6、5月6日,a委托b代销一批商品,价款1万元,成本0.6万,双方均为一般纳税人,5月20日,a收到b的代销清单,商品全部售出,25日,收到款项。b以1.2万元的价格外售,款已收到。

7、5月7日,发出产品一批,货款100万元,成本60万元,增值税率17%,合约规定,分三期平均收回货款(分期收款,分期确认收入和成本)。

8、销售产品一批,价款50万元,成本30万元,增值税率17%,商品已发出,专用发票已开。需要安装,且为重要步骤,安装尚未完工。

9、对外提供劳务,合同总收入100万元,规定跨年度完工,完工后一次付款,当年年末已完成劳务成本36万元,其中20万元为人工费,16万元为其它费用,用存款支付,预计劳务总成本60万元,营业税率5%。

10、本期销售一批家电产品,价款100万元,成本60万元,增值税率17%,货款及税金均已收到,但根据以往经验,将会出现返修5%,退货2%,换货3%。

11、本公司一座收费桥梁,将收费权转让给外单位,期限,一次性收到100万元,本公司每年负责桥梁的维修和保养。

12、12月18日,收到a公司10万元定金,合同规定,本公司和a公司各负担运费及途中保险费50%,发货后,a公司必须在30天内付清全部货款及税金。a公司有15天的退货期,本公司12月26日发货,用存款支付运输费、保险费1万元,并开出专用发票,货款20万元,成本12万元,增值税率17%。

要求:对上述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答案:

(1)5月1日

借:应收账款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60

贷:库存商品60

5月9日

借:银行存款56

财务费用2.5

贷:应收账款58.5(117*50%)

5月15日

借:银行存款34.5

财务费用0.6

贷:应收账款35.1(117*30%)

5月28日

借:银行存款23.4

贷:应收账款23.4(117*20%)

篇2: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思路

(1)

①甲公司业务(1)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是:应收票据出售,在附追索权时,不能确认损益,只能按照以应收票据做质押取得贷款处理。企业应做的调整分录是:

借:应收票据300

贷:短期借款28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营业外支出)20

②甲公司对无法使用的设备停止计提折旧是错误的。理由是:按照规定,企业对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企业应做的调整分录是: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管理费用)50

贷:累计折旧50

补提折旧额=[(400—400*50%)*50%]*(6/12)=50(万元)

③甲企业对代销商品在发出时确认收入是错误的。理由是:按规定,委托代销商品应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企业应做的调整分录是: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收入)3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贷:应收账款351

借:委托代销商品2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成本)250 来源:

(2)

①补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营业外支出)7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70

②日后期间销售退回作为调整事项处理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收入)8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

贷:预收账款936

借:库存商品6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成本)600

(3)

①应交所得税=(调整的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额)*33%=[(20—50—300+250—70—800+600)+(50+70)]*33%=(—350+120)*33%=—75.9(万元)

②计算时间性差异影响额

折旧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50*33%=16.5(万元)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影响额=70*33%=23.1(万元)

③所得税费用=—75.9—(16.5+23.1)=—115.5(万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75.9

递延税款39.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115.5

(4)调整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99.32

盈余公积 (234.5*15%) 35.1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34.5

(5)根据调整结果,填写甲公司利润表相关项目调整金额

利润表调整表

20 单位:万元

项目

调整金额(调减用“—”号)

主营业务收入

(—300—800)—1100

主营业务成本

(—250—600)—850

管理费用

50

营业外支出

(—20+70)50

所得税

—115.5 来源:

四、债务重组(混合重组)+应收票据

1.资料:

ft公司年8月1日出售一批商品给wl公司,价款100万元,双方均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wl公司用存款支付货款17万元,余额开出一张带息的商业承兑汇票,期限6个月,利率6%(假设利息按年计算),商业汇票到期时wl公司无力承兑,203月20日,因wl公司财务困难,与ft公司达成如下重组协议:

(1)wl公司年4月1日以一项房产抵偿60万元债务,房产的账面原价50万元,已提折旧10万元,已提减值准备2万元。

(2)ft公司减免10万元本金,原商业汇票利息全免,2005年4月1日生效,

(3)余额从2005年4月1日延期一年后按季平均支付,分两个季度清偿债务。

要求:根据上述业务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编制ft公司、wl公司重组前的会计分录;

篇3: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思路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讲, 按照知识从浅到深的学习规律, 学生应在开设初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后才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是, 一些财务管理专业, 由于专业培养计划中理论课时的压缩, 往往在开设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课程以后, 直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给授课者与学生都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以及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本文根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总结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与几点教学方法, 仅供大家参考。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特色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真实企业发生的各种常见的和比较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内涵, 理解各类业务会计核算规则以及规则背后的理论、假设和现实依据, 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则进行会计核算。而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熟悉会计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方法与培养会核算的基本技能。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相比, 其涉及的经济业务更具有真实性、多样性、系统性与综合性;涉及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理论与假设种类较多;会计核算规则也较复杂, 有的会计规则中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与弹性空间, 有些会计规则之间无法根据相同的理论与假设进行类比;甚至有些规则背后的理论与假设都不成熟。

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特色对教学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以上提及的目标以外, 还要注重会计思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课程学习方法的培养。为此, 应该采取“教与学相结合”, “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教学组织方式, 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 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由一般到具体再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来对每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下文将对教学思路与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3 具体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3.1 课程教学应该遵守“教与学相结合”

在课堂上, 对于有关理论知识和各类业务内涵的学习, 应该先由老师在课件或黑板上列出需要掌握的重要与难点, 以及需要回答的问题;再由学生自行去阅读、讨论、质疑, 并回答预设的问题;最后, 由老师对基本内容作简要的连贯性阐述。

在会计业务核算规则的教学, 老师应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各具体业务的核算规则:“应设置的相关科目, 各科目的性质→业务核算的具体环节 (核算对象) 及其确认时点→各核算环节中, 涉及的相关科目名称与记账方向→计量的属性选择与计量大小的确定→会计分录借贷平衡与否的判断”。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结构性解读, 借以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思维。然后, 由老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 对规则进行解读与举例。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规则的运用, 应由老师在课堂上与课后列出相关练习题, 由学生完成。老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与当面沟通, 以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掌握不太好的地方要进行补充讲解。

3.2 课程教学应该遵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由于中级会计内容的复杂性, 单独依靠课堂时间, 往往只能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 学生对重点与难点可能有了一定的印象, 但并没有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另外,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有时候无法使每位学生都弄懂。所以, 要充分消化与理解有关内容, 还需要课后的复习。包括对课堂上不懂的地方通过教材再阅读、查阅资料、同学间讨论以及请教老师等办法, 及时消化;对教材内容中的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形成较系统的知识;通过多做题来巩固与灵活运用有关业务的核算规则。另外, 由于中级会计前后章节在内容上的关联性, 也需要学生通过复习及时掌握各章节知识, 才能顺利学好以后章节的内容。与复习相比较, 课前预习常被学生所忽视。其实, 对教材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课堂听课的目的性与听课效率非常重要。

3.3 课程教学应该遵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知识一个渠道, 或者说一种信息载体。由于教材的修正周期与编者的水平限制, 教材内容存在过时与错误在所难免。而教材的篇幅及体例限制又使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很多知识无法在书中陈述。所以, 如果单独根据一本教材来学习, 往往无法深入系统地理解规则背后的理论、假设和现实依据, 也无法及时掌握会计核算规则与相关法规的最新变化, 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经济法、税法方面的变化。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 实行开放性教学。包括:引导学生搜寻与利用与会计核算业务有关的会计培训类网站、财经类网站以及与会计政策法规有关的政府部门网站, 如中华会计网、中国财政部网站、中国税务总局网站、上证所或深证所网站、金融界等;引导学生利用有关数据库和文献查询工具, 查阅与会计核算的理论及实务有关的文献, 如中国期刊网、百度学术、百度文库等;以及引导学生建立或参与现有的学习讨论平台, 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讨论QQ群, 提供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平台。总之,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知识资源, 是教材的必要补充;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是学生与外界同行建立联系, 参与同行的知识传递、转移与创造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是, 利于培养学生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3.4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对会计核算规则进行教学

(1) “是什么”是指对各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正确解读, 并采用有效办法进行信息加工, 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具体来讲, 可以采用“类比法”将相似会计业务的核算规则用表格形式进行综合比较, 以促进记忆。如: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后续核算, 与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后续核算的要点进行比较;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对业务的各核算环节 (不同核算对象) 进行串联, 使人明白相关环节的确认先后顺序与确认条件。例如, 销售业务中, 销售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确认、销售税费的确认, 可以用流程图串起来;可以采用“时间序列法”将一笔业务和与其相关的后续业务联系起来思考。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时间序列法”联系起来。可以采用要点归纳法, 帮助学生记忆某业务的核算规则;还可采用动态图法, 展示事物随时间等条件的发展变化, 将会导致的会计核算分录的变化。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随着时间推移, 所产生的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变化, 将会导致的会计核算分录差异。

(2) “为什么”是指向学生解释有关会计业务核算规则制定背后的理论、假设与现实目的。对“为什么”进行解释,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规则制定背后的原因, 促进其记忆的牢固性, 也利于学生灵活利用规则中存在的弹性空间, 培养出职业判断能力。例如:为什么“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者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做的会计分录不同?为什“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优先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什么“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在减值后又发生的升值不能确认?而“流动资产”在减值后发生的升值可以在不超过其历史成本大小的限制下确认?为什么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核算规则不一样?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问问题, 才能扩展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培养其研究性思维与研究性学习能力。

(3) “怎么样”是指, 老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各会计业务核算规则的合理性、优缺点、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

例如:会计中对资产的核算优先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一规定, 其原因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那么, 这样做有可能牺牲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同一时点的经济价值不一致。这样, 资产的账面价值信息有用性是否受到影响?例如, 对不同资产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那么资产负债表中的各类资产汇总项目的数据就是混合属性数据, 它会给数据的分析带来不便, 在数据利用中, 有时需要进行数据属性转换或进行汇总项目数据的内部结构性分析。再如, 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层次性, 是否带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操纵?

通过这样思考, 能更加深入理解会计核算合理, 会计数据的有用性, 以及会计规则的经济后果性。

(4) “怎么用”是指如何站在独立公允的立场上, 合理合规地运用与各类会计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核算规则。

可以通过多举例, 多做练习来使学生牢固掌握有关规则。所举的例子不但要具有共性, 还要具有个性。只有通过多做多练, 加深理解, 并提高知识运用的熟悉性与灵活性。

摘要: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注重会计思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课程学习方法的培养。为此, 需要采取“教与学相结合”, “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教学组织方式, 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四步曲, 来讲解与学习每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则, 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教学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培欣.“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新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6) :125-126.

[2]薛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 2011, (33) :158-160.

[3]刘红霞, 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08) .

篇4: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思路

一、所得税的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主要考点

本章是新增章节,难点是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应注意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处理方法;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处理程序。

考点三: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以及计量:

1.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将来收回資产时可以抵税的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

第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资产账面价值。

第二,资产的初始会计成本与初始计税基础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的。

第三,资产的期末账面成本与其计税成本可能存在差异。

(1)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税法规定的折旧费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初始成本-会计规定的折旧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取决于会计与税法规定的计算的折旧是否相同以及是否存在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可能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税法规定的摊销金额

无形资产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可能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期末该资产的公允价值

=取得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大于取得成本)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小于取得成本)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负债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以抵税的金额

负债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

在计算负债计税基础时,应注意会计确认的负债,从税法角度看,可能存在会计确认的负债在将来实际发生时全部予以认定和将来发生时不予以认定两种情况。

负债的计税基础存在两种情况。

即负债的计税基础=0

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其账面价值

暂时性差异仅仅存在与会计与税法都允许扣除但扣除时间不同的情况。例如:预计售后服务费用的处理。

(2)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列之在成本费用中的应付职工的酬劳(未支付前)

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0(职工薪酬的多少不影响企业以后的损益)=账面价值

应付职工薪酬的暂时性差异=0

考点四: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以及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2.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3.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理和会计差错更正知识结构图

二、考点分析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的概念: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2.可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追溯调整法在会计处理时有四个步骤

(1)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即将累计影响数及相关项目记录到变更年度中。

(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4)附注说明。

(二)会计估计变更

1.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2.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

(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2)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

3.对于会计估计变更,企业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4.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

(2)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

(三)会计差错更正

1.会计差错的类型

(1)会计差错分为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

(2)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2.前期差错的处理办法

(1)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

(2)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知识结构图

二、考点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两类: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情况的事项。

(二)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2.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直接调增、调减“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相关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三)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涉及的法定盈余公积,应作为调整事项处理。

2.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应作为非调整事项处理,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外币折算讲解

一、外币折算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主要考试点

本章属于教材新增加章节,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点有:(1)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的折算;(2)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不同折算要求;(3)外币财务报表中不同项目的折算方法;(4)境外经营处置的会计处理。

三、重点以及难点讲解

考点一:外币交易的概念

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外币是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外币交易包括:

(一)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

(二)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

(三)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考点二:外币交易折算汇率的选择

1.即期汇率:通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

2.即期汇率近似汇率:是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等。

考点三: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1.外币交易日的会计处理

基本原则:采用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近似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接受外币投资时,不管是否在投资合同中约定汇率,一律在收取投资款时按照即期汇率加以折算,不产生汇兑损益。

2.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

(1)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汇兑差额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资产负债表日汇兑差额的账务处理

汇兑损失:

借: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贷: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汇兑收益:

借: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贷: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2)非货币性项目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例】甲公司12月1日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买入乙公司H股10000股,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日汇率为1港元=1.2元人民币。当月31日,该H股股价为每股3.5港元,汇率为1港元=1元人民币。

初始确认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36000

贷:银行存款 36000

期末计量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

注:36000-3.5×10000×1=1000

2.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的财务报表折算

(1)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2)在境外经营不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应当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价格水平重述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

财务会计报告

一、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结构图

二、考试重点、难点

本章属于教材重要章节,重点内容包括:(1)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其和项目的计算;(2)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3)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原则;(4)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的有关抵销分录;(5)关联方的判断原则和披露要求等。其中,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格式等为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解释

考点一: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填列方法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

考点二:每股收益的计算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2.稀释每股收益

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考虑调整当期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考虑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的数量)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例】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日发行4%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8000万元,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面值1元的普通股90股。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40000万股,所得税税率为33%,2007年度实现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5000万元。

(1)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45000÷40000=1.125元

(2)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影响的净利润

=8000×4%×(1-33%)=214.4万元

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8000÷100×90=7200万股

那么,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释每股收益

=(45000+214.4)÷(40000+7200)=0.96元

考点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现金流量的计算程序:

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增值税销项税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款项的调整+预收款项的调整+特殊项目的调整(坏账准备、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等项目)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的计算程序:

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增值税进项税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调整+应付款项的调整+预付款项的调整+特殊项目的调整(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等)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投资时已经宣告的现金股利(已经过期的利息)的现金支出的列之项目;投资成本的列之项目;收到现金股利(利息)的列之项目;收回投资取得现金的列之项目。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借款筹资的现金流量的列示项目;股权筹资的现金流量的列示项目。

考点四: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分录

1.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

假定初始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需要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当年净利润和其他非利润因素的变动金额,按投资比例进行调整。调整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将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对冲,差额调整“商誉”、非全资子公司情況下需要调整“少数股东权益”。

3.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考生需要注意:

应收账款抵销时,应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调整至原账面余额,再抵销“应付账款”。同时,将“应收账款”与“资产减值损失”进行抵销。

4.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将为出售商品的内部毛利在“营业成本”与“存货”之间进行抵销

5.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

在抵销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内部利润的同时,抵销当期多计提的折旧额。

考点五:合并利润表的抵销分录

1.内部营业收入与内部营业成本项目的抵销

考生需要注意:

如果集团内部之间销售的商品已经全部销售给集团外部的企业时,只需要抵销“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即可。

如果集团内部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仍然存放在集团内部,则在抵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同时,还应抵销“存货”中的未实现毛利。

2.集团内部购买和销售商品的性质发生改变(销售方作为商品销售,购买方作为固定资产使用)

在抵销时,应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抵销的同时,应将当期多计提的折旧予以抵销,即抵销“固定资产”和“管理费用”。

3.内部投资收益与筹资费用的抵销

内部的投资以及筹资行为,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全部予以抵销,即冲减“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

考点六:连续编报的处理

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个独立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的合并调整,只是调整报表,不调整会计账簿信息。在以后年度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需要对期初表中的信息进行统一,为此,需要抵销“未分配利润—年初”的金额。

主要涉及“坏账准备”、“内部购进商品”和“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等的抵销。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本章属于一般性章节,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分值较少,主要考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支出的核算。

一、资产核算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核算。

2.材料的核算。

二、净资产的核算

1.净资产的构成。

2.净资产的核算。

三、收入、支出的核算

1.收入的种类。

篇5:《中级会计实务》解题思路(一)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成本法+权益法)

二、收入的确认(收入的各种类型)

三、日后事项(调整事项四种类型)

四、债务重组(混合重组)

五、非货币性交易(补价)

六、固定资产(增加、折旧、减值、清理)

结合教材相关部分,一定要特别熟练!下面是部分例题,供学习参考: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改权益法

(一)化新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下称化新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税率33%,不考虑增值税和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化新公司对应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按平均摊销。化新公司至与投资有关的资料如下:

(1)月5日,化新公司与甲企业签订股权置换协议,化新公司将一栋办公楼换入甲企业持有的a企业15%的股权。该股权置换协议于年11月29日分别经化新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和甲企业董事会批准;股权过户和办公楼产权过户手续于1月1日办理完毕。化新公司换出的办公楼账面原值万元,已提折旧5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化新公司取得上述股权后,对a公司无重大影响。

201月1日,a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0200万元。

(2)年5月10日,a企业宣告发放现金股利300万元,并于2004年6月2日实际发放。

,a企业实现净利润800万元。

(3)2004年11月20日,化新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乙公司持有的a企业45%的股份转让给化新公司,股权转让款4835万元。

上述协议于2004年12月30日经化新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和乙公司董事会批准;股权转让款已在201月1日支付,涉及的股权变更手续于当日完成。化新公司获得a企业股权后,成为a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多数席位。年1月1日,a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0700万元。

(4)2005年12月,a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并进行会计处理后,增加资本公积500万元。

,a企业实现净利润900万元。

203月30日,化新公司和丙公司分别召开股东大会并批准了上述股权转让协议。当日,化新公司收到丙公司支付的股权转让总价款的60%。年5月31日,化新公司收到丙公司支付的股权转让总价款的30%。2006年7月1日,上述股权转让的过户手续办理完毕。

,a企业实现净利润的情况如下:l月至6月份实现净利润600万元;7—12月份实现净利润660万元,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

要求: 来源:

(1)指出化新公司对a企业投资成立的日期,编制化新公司对a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分录。

(2)对化新公司2004年收到现金股利作出账务处理。

(3)对化新公司2005年再投资作出账务处理。

(4)确认化新公司2005年持股期间权益的变化。

(5)计算化新公司对a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于2005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

(6)计算化新公司取得的股权转让收益。

(7)判断上述情况下是否应将a企业纳入2005年的合并范围。

【答案】

(1)化新公司对a企业投资成立的日期,即股权受让日为2004年1月1日。投资时按成本法核算:

借:固定资产清理1500

累计折旧500

贷:固定资产2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15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500

(2)借:应收股利(300*15%)45

贷: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45

借:银行存款45

贷:应收股利45

(3)20005年1月1日,化新公司持股比例达到60%,应由成本法核算改为权益法核算。

第一,对原成本法核算进行追溯调整,调整原投资的账面价值

2004年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1500—10200*15%=—30(万元)(贷方差额)

2004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800*15%=1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投资成本)1485

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损益调整)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1455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3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20

将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余额转入投资成本明细:

借: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投资成本)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a企业(损益调整)120

篇6:《中级会计实务》解题思路5

借:应收账款  60

贷:其他业务收入    60

借:其他业务支出  39

贷:应付工资   20

银行存款    16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3

(10)退货部分不能确认收入,包修和包换发生的费用进营业费用

借:银行存款   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  98

预收账款     2  (100*2%)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借:发出商品  1.2

主营业务成本 58.8

贷:库存商品    60

退货期满时,可以确认收入

借:预收账款 2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

贷:发出商品   1.2

(11)准则规定:收到服务性的费用,能否作为当期收入应看后续服务由谁负责,如果由外单位承担,则当期全部确认收入,否则,按年分期确认收入,本题应按年确认收入。

借:银行存款  100

贷:预收账款   100

借:预收账款  10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10

(12)

退货期为15天,26日发货,收入不成立

18日 借:银行存款  10

贷:预收账款  10

26日 借:营业费用  0.5

预收账款  0.5

贷:银行存款   1

借:发出商品  12

贷:库存商品   12

借:预收账款  3.4

篇7:中级会计师考试正确解题思路

利用典型例题的精心设计“审题分析、试探解法、总结反思”的做题步骤,真实探究解题思路探求过程,从思路分析中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的经验,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相信只要各位考生能认认真真的做每一道题,反复的研究题目及答案,适时做出总结,成功通过中级会计师考试不是梦!

2、鼓励自己解题时进行思路分析

很多考生在解题过程中从来不分析题目的特点,着急下笔,从来不管题目有什么潜在要求,也不思考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解题方案。这样不但正确率较低,更容易疏漏一些得分点。尤其要看清题干中,是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有的题目似是而非,往往让考生掉入陷阱。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思路要清晰,避免容易出错的地方。

3、历年真题,提分保障

真题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考生应该把近三年的真题都好好练习几遍,熟悉出题规律,自己错了哪些题,为什么错,都要思考清楚。是知识点把握不牢固?还是审题不仔细?还是计算有失误?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改正。

1.中级会计师考试解题思路的养成方法

2.中级会计师考试正确的学习方法

3.中级会计师考试答题的正确方法

4.中级会计师考试怎样学好中级会计实务

5.中级会计师考试如何学好中级会计实务

6.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关题型的答题思路

7.中级财务管理的解题技巧

8.中级会计考试各题型的答题思路

9.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解题技巧

篇8: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思路

关键词:归因理论,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会计教学质量

一、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门学科学习的成败影响着漫长而辛苦的会计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近年来,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改革, 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 中级财务会计成为了会计专业的教学的难点, 许多会计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 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和创新, 但几乎没有学者从学习动机的角度研究学生中财学习的成败。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促进学习的极其有效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会计的动机。而了解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以及指导他们做正确的归因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之一。

基于此, 本文从归因理论的角度出发, 调查学生的归因状况, 并对学生的归因进行分析、研究, 帮助他们纠正归因误差,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效果。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就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归因理论是在海德、琼斯与戴维斯、凯利、罗特、韦纳等学者的研究和推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而应用于学校成就领域的归因理论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Weine) 提出了成就归因理论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theory) , 他总结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个体进行成败归因的几个基本因素, 其中, 能力与努力归因是影响成就行为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韦纳还将归因的各要素划分为三个归因维度, 即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三个维度可以构成三种不同的分类组合, 见表1 (王振宏, 2001) 。

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 学习者的人格特征、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学习成败等与归因倾向有密切关联。积极、合理的成败归因有利于学习者正确感知自我、认识自我, 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 从而对后续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反之, 不合理、不正确的成败归因则导致不良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进而对未来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问卷调查基本概况

为尽量扩大问卷的调查面, 在编制问卷前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了解影响中级财务会计学习成败的各因素, 并加以整理, 在韦纳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基本因素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和补充, 形成了本次归因调查的16个因素, 内、外因各为8个, 其中内因包括:兴趣、信心、努力程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上课的情绪、疲劳状况、已有的知识结构等;外因包括:老师的个人魅力、老师的上课质量、与同学关系的相处、老师的帮助、学习的教材难度、课时量的多少、学风、运气等。对每一个问题设置了五个选项, 分别为“很符合”, “比较符合”, “说不准”, “不太符合”, “很不符合”, 且相应赋值为5, 4, 3, 2, 1, 根据均值的大小来判断各因素对中级财务会计成绩的影响程度。本人对2012级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85份, 有效问卷261份, 问卷回收率达到95%, 有效问卷率达到92%。详细统计数据见下表2: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情况统计

由上表可知:16个解释变量的均值在2.09-4.13之间, 并且每一个变量的方差均为1左右, 可见数据相对比较集中。学生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归于内因, 内因影响的强弱顺序依次为: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已有的知识结构、自学能力、上课情绪、兴趣、信心、疲劳状况。外因对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较大的是教师的上课质量和课时量的多少两个因素。

(二) 不同学习状况归因倾向分析

注:上表中列示的是区别较大的一些因素

由上表可知: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归因倾向在四个方面有所不同:成绩好的同学上课疲劳会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成绩差的同学则认为上课疲劳对学习影响不大。成绩好的同学认为外因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老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上课质量、与中财的教材难度和课时, 其影响的强弱依次为教师的上课质量、教师个人魅力、课时、中财的教材难度。成绩差的学生对外因的归因主要归于两个方面, 即课时和中财教材难度, 认为老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师上课质量对学习成绩影响不大。这也说明成绩差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上课疲劳对他们学习的影响, 也正由于没有认真听讲, 没有关注课堂、关注老师, 所以认为学习的好坏与教师个人魅力和教师上课质量没有很大关系, 而是认为内容太多, 课时太紧是主要的外在因素。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 教材难度的归因

学生在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过程中, 面对压力时,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己成绩不好归因于教材本身的难度, 认为无论如何努力, 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 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自然表现为课前不预习, 课中也不积极参与课堂, 课后也不巩固复习, 因为任务难度属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中级财务会计学习的重要性, 从内在因素、可控因素中寻找原因, 避免从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中寻找借口, 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用“好教材”和用好“教材”。所谓用“好教材”, 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好教材, 教师在选教材时应该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 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所谓用好“教材”,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扬弃”教材, “超越”教材的境界, 并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 想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疑, 想学生所难, 做到驭繁就简, 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 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 凸显教材的精华部分, 使教材变薄, 最终达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 自学能力归因

许多中级财务会计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大多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 认为自己的数学不好或会计专业性太强, 自身能力不够, 时常流露出畏难的思想, 在上课时表现出严重的消极心理和无助情绪, 因为能力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 对于这一类学生, 教师一方面应通过耐心的沟通, 逐步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可控因素, 使其摆脱失败感, 看到成功的希望, 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成功与失败, 以他们各自的基础与过去的学习经历为参照进行纵向比较, 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 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与过去相比较有所进步, 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只要不断努力, 就能不断获取成功, 并可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课前思考、课前案例和课前练习, 借助这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 中财课时的归因

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多, 课程紧虽是事实, 但如果学生将成绩的不理想, 归因于此, 就容易对课堂教学持消极的态度, 从而产生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无法学好中级财务会计的借口, 给他们带来心理平衡。因为环境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所以, 教师也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公正、客观的归因, 不能总是在学生面前埋怨学院的课时设置, 而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总结,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手段, 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详略得当, 优化课程结构, 提高中财教学的效果。

(四) 教师个人魅力、教师上课质量的归因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个人魅力是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 学生将学习成绩归因于此, 容易让学生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责任转嫁给教师。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 学习的好坏关键看他们自己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 教师也注意个人修养和提高专业水平, 尽量减少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思想。所以教师应该有高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 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感染、熏陶学生。二是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专业老师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更新所授知识, 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将已有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和授课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体会会计学习的生动有趣, 自然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很大的信服感。三是教师多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 只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才能将该门课程讲得有血有肉, 精彩异常。因此, 作为中级财务会计教师, 要想提高授课质量, 可以利用学校创造的条件或利用自己的关系创造条件争取寒、暑假或平时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践学习, 提高专业实践水平, 同时也会对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产生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

总之, 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学习成败的归因大部分归于内在、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如兴趣、信心、努力程度、教师的上课质量等。对于这些可控性因素, 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理念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有效调控可控性因素。对于一些不可控因素, 如自学能力、教材难度等, 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准确定位, 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 从自身的能力出发, 只要努力学习,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就可以取得良好成绩。对于部分学生的不良归因, 如对学生的好坏总是强调客观因素、外在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忽视主观因素、内在因素和可控因素, 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 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 那么学生的未来学业成就期望、动机、学习热情和行为的持久性也会随之改变, 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 提高会计教学质量[J].科教导刊, 2014-03.

[2]苏建华.从归因理论的角度看大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2) .

上一篇:生产现场管理与班组建设下一篇:数学优质课大赛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