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2024-06-12

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共6篇)

篇1: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促进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发展

XX市司局在XX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XX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以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为首任,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重点,充分发挥法制教育、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扎实工作,拼搏进取,为维护全市社会安宁、政治安定、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得到了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充分肯定。在XX市司法局的业务考评中,连续四年夺得XX市第一名。并获得河南省XX至XX年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XX市政法系统红旗单位、XX市依法治理先进集体、XX市政法系统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XX市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单位、XX市司法行政系统红旗单位、XX市XX目标综合考评铜杯奖、XX年市级文明单位、XX年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XX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抓宣传,重实效。以“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为总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政府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普法宣传:一是按照“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要求,共组织法制文艺演出20余场,发放各类普法宣传材料40000余 册,放映法制电影230余场次。共组织普法讲师、律师、公证员送法律下乡450余人,把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了农村,送给了农民,引导农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以“法律五入”活动为载体,加大了对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普法教育力度。全市13个乡已经全部建立了法制学校,在352个行政村设立了法制宣传阵地。全年共组织各级各类法制培训及现身说法160余场次,利用各种形式举办法制宣传咨询活动280余场,受教育人数达到了9万余人。

二、抓管理、重规范。以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为全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1、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诚信意识。一年来,共担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法律顾问544家;办理诉讼、非诉讼案件231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件,解答法律咨询7万人次,为当事人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660多万元。

2、公证工作:三年来共办理现场监督类公证50件,其中为我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办理现场监督公证15件,涉及标的7500万元。公证处还找准公证职能与企业发展需 要之间的结合点,为我市企业发展提供“贴身式”、“保姆式”服务,共与XX热电厂、天津药业集团、XX药厂、XX化工集团、XXXX公司等15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常年公证服务合同,建立了长期的、稳定业务联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抓排查、促稳定。以建设“平安XX”为重点,充分发挥法律保障的职能作用。

1、人民调解工作:全市各级调解组织以调处群体性纠纷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纠纷为主,组织全市449个民调组织深入开展矛盾排查16余次,受理民间纠纷1837起,调解1837起,调成1824起,调解率100%,调成率99.5%。防止民间纠纷激化5起41人,制止群体性械斗3起,防止群体性上访3起28人。开展人民调解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47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

2、“两劳”安置帮教工作:XX年我市刑释解教人员110人,登记110人,签订帮教协议110份,签约率、安置率均为100%,且无一人重新犯罪。

3、法律援助工作:三年共办理援助案件383件,解答咨询1349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XX余份,免费代写法律文书970份,受援人员达1560多人。

4、积极探索和研究法律服务与信访稳定的结合点,坚持了领导下访日、市长接待日、信访接待日律师陪同制度,积极参与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确保拆迁、补偿安置等项工作的合法、有序、平稳进行。

四、抓宣传、树形象。进一步拓展了信息宣传报道的渠道。

XX年,我局共完成调研文章12篇,通迅报道214篇,其中国家级9篇,省级26篇,地市级44篇,县级42篇。被上级业务部门和各级政府机关采用信息共计36条,其中省级采用17条,地市级采用22条,县市级采用17条。

篇2: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厅的正确领导下,以“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抓手,以服务“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教育等职能,较好寺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改善民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服

务经济发展出了积极贡献。

一、突出重心抓创建,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襄阳法治城市建设

围绕市委、市政府“1+3”的工作目标,确立了“争创全国法治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核心,创新社会管理,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为着力点,切实推进法治城市建设。

(一)高起点定位,创建迅速启动。今年,法治建设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在全市社会管理暨政法工作会议上,市主要领导就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做了明确动员部署。4月,制发了《**市进一步深化创建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城市工作方案》,明确争创措施、工作路径和组织保障。紧接着组织各地各部门召开了2次争创推进会,进一步强化认识,明确创建要求**等6个县(市)区提出创全国先进,樊城等4个提出创全省先进的工作目标,推进法治创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月,组建了4个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的督导考核组,对全市11个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加强整改,促进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发展。7月和12月,市人大和市政协视察组分别就法治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对今后法治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下一步市人大将对襄阳市关于法治城市建设工作作出决议。

(二)高层次规划,科学制定方案。领导亲自带队,专家顶层设计。市领导多次赴省司法厅、法学会和高校寻求支持。3月,委托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组成专家课题组,负责起草《**市法治城市建设总体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建言法治建设。7月,邀请司法部和省、市领导、国内一流的法学专家在武昌召开了高规格的评审会,一致认为襄阳的《方案》符合法治建设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法治湖北建设战略的新要求,将有力推动和加快襄阳法治城市建设。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方案》,即将行文印发。

(三)高标准推进,明确创建目标。法治城市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设立了市、县两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并调配精兵强将充实到一线岗位,形成了功能健全的创建工作网络。市普法办制定下发了《法治**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各自职能,逐项制定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法治襄阳建设提出的目标任务。2012年3月,制定下发了《市法治县(市)区、法治单位创建活动考评指导办法(试行)》、《**市法治城市创建考评标准及责任单位(试行)》,把创建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并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考核标准,制定本级相应的标准、目标和实施细则、考评办法,将创建任务细化分解到基层,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同时,对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法治城市建设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今年4月,又争取将法治城市建设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地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同时,为全面了解**市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3月底至4月初,市普法办在市区进行了一次创建法治城市问卷摸底调查,为全市深入开展法治城市创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民意量化依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夯实创建基础。一是强化重点对象普法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选聘73名同志担任为市直学校第三届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深化法制“进校园”工程;举办全市普法骨干培训班,分两期对560余名普法宣讲骨干进行了培训。组织开展农村主题法制宣传,按照“先普法后调解、先调解后诉讼”的工作模式,重点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群众在调解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解决问题。举办“四个襄阳论坛”暨襄阳市委中心组法治讲坛,市委副书记、市长别必雄主持论坛并讲话,市四大家领导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等1000多人参加了论坛。二是加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市各地各部门围绕“3.15” 消费者维权、“3.12 ”植树节、“6.5”世界环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不同主题,采取政风行风热线、书写标语、牵挂横幅、制作永久性宣传碑、牌、散发传单、万人签名、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了有特色、有创新、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较好宣传效果。三是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法治工作载体。对“襄阳普法网”进行扩容,改版升级为“**法治网”。创办《法治**》期刊,开办《说法论理》法治电视节目,展示襄阳法治城市建设,解

答法治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樊城等地户外公益广告等手段,加强对法治城市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深入开展“**市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组织推荐敖大焕同志当选为“湖北省首届十大法治人物”,在全市树立了一批学法用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先进人物,培植不同层次可听、可看、可信的典型,引导

市民进一步坚定法律信仰,崇尚法治精神,摒弃“信访不信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陋习。

二、强化管理抓创新,预防矛盾纠纷和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强化教育矫治,推进刑罚执行。深化劳教场所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落实各项教育矫治措施,戒除犯罪心理和行为。市劳教所连续8年实现了“四无”目标。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认真开展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活动,举行培训18次,参训人数达500人,提高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和水平,为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技能培训,体现人文关怀。积极、主动地与人社、民政等单位进行沟通,组织、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帮扶工作,为社区矫正人员搭建就业平台,较好地解决了社区矫正人员创业无力、就业无门的突出问题。截止今年9月,我市共开设此类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93达人次。各地积极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走访看望矫正人员,对生活困难的重点对象开展送温暖、促改造活动。创新管理手段,实施政策帮扶。市社矫办及时总结了樊城区的经验,并在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把樊城区的做法向全市进行了推广。今年7月,市司法局、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截止9月,我市共落实困难救助32人。目前,全市现正在矫正的矫正对象2041人,其中2012年新接收社区矫正矫人员1130名,解除矫正647名,办理适用非监禁刑审前社会调查901件。

(二)扎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组织基层司法所干警对辖区内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走访座谈,对流动在外的进行电话沟通,对重点对象做到必接必送,动态了解信息,明确帮教工作重点和难点,制定适宜的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人,防止回归人员脱管漏管,确保管控工作扎实有效。各地主动与劳动、民政、工商等部门进行沟通,积极引导、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工作,以切实解决“三无”(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人员安置难的突出问题。截止2012年,全市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7750人,帮助教育7538人,帮教率97%,安置**人,安置率90%。其中,落实责任田的4205人,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低保的280人,过渡性安置就业2398人,其他方式安置**人,全市共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22家,依托人力资源部门的职校或技校建立的培训基地3家,共对30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近四年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都控制在3%以内,为襄阳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着眼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推进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一是高规格建立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司法行政工作的创新品牌。以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打造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品牌,不断拓宽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范围,相继成立了医疗纠纷、征地补偿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7个行业性专业调委会。二是高起点推进人民调解文化建设,培植司法行政工作的崭新亮点。抓好阵地文化建设,让当事人在平静、平和的气氛中消除化解矛盾纠纷。以墙体漫画的形式绘制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尊老爱幼、以和为贵的调解宣传墙体图画,把法制与德教相互融和于人民调解文化建设当中。解文化融入其中,并积极主动调处社会文化活动中的矛盾纠纷。保康在深入挖掘“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的传统调解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三是高标准推出金牌人民调解员工作室,树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样板工程。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创新调解模式,树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样板。南漳县率先建立12家以“金牌”调解员个人姓名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调解员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以及其丰富的调解经验和独特的调解技巧,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实现了党委政府满意、基层干部满意、纠纷当事人满意。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在我省尚属首例,在下步工作中,我市将以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为样板,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四是高质量建设“法务前沿工程”,延伸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基层触角。“法务前沿工程”是省司法厅树立和推广的创新基层司法行政行政工作新模式。制发了《关于进一步抓好“法务前沿工程”建设的意见》(襄司字[2012]5号),通过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辐射功能,积极延伸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网络和触角,将基层司法所服务职能下移至村(居)、社区,彰显了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和功能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治管理的有效互动,创造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各县(市、区)按照要求,以建立法务工作站为龙头,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了2-3个规范化法务工作站,在抓好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由点带面,全面铺开,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基础,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平安社会进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围绕中心抓服务,促进法律正确实施,规范经济社会秩序

(一)坚持“两个结合”的管理体制,推动律师事业发展。一是深化律师党建。完成律师事务所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总结推广市律师协会和湖北春园所的党建工作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开创了我市律师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加强律师队伍建设,保障合法权益。举办了襄阳市第二届律师电视辩论大赛,全市27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湖北亘恒律师事务所队荣获一等奖,展示襄阳律师形象。积极开展律师集中培训,省律师协会张用江副会长、张粒副会长分别讲解了刑诉法修正案和民诉法修正案及资本市场的律师业务。组织律师参加座谈会、学术报告会和襄阳律师论坛,提升了律师业务能力,解决律师所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得到律师界的好评。发挥律协职能作用,与市中院召开座谈会,以襄中法[2012]111号通知规范了立案工作,缓解了律师立案难问题。另外,还帮助湖北亘恒律师所郑鹏律师取回了律师执业证和身份证,基本上解决了律师会见障碍。三是加强管理工作,规范执业行为。不断完善律师所和执业律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对全市32个律师所和516名律师进行了考核,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督办。加大投诉查处力度,共接到律师投诉10起,都进行了调查处理,给投诉人满意的答复,对被投诉的律师依法进行了处理。加强了实习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考查,使实习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法律水平,更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四是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遴选116名优秀律师,组成规模以上企业法律顾问团,编印发送名册为企业选择提供参考。组织律师免费为企业进行“法律体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规范经营行为,规避市场风险。服务创业型城市建设,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法律帮扶”,减免或缓收部分费用。为骆驼电池等7家大型企业配备了法律顾问围或团队,确保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指导律师参与信访工作,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律师成立了信访律师法律顾问团,组织律师依法参与信访工作。指导办理重大有影响法律事务,成立指导小组,建立重大有影响法律事务报告备案制度。今年,全市共报告重大有影响案件5起,指导小组同意代理并提出具体代理意见4起,不同意代理1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办理诉讼和非诉讼案件案件**件。2012受理投诉案件10起,比去年26起下降57%。

(三)全面落实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 充分发挥“12348”信息咨询平台的作用,认真落实律师值班制度, 不断拓展法律援助渠道,加强对办案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引导群众正确表达利益诉求,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对于一些信访案件,优化审批程序,只要符合援助范围和条件,当场指派律师代理,尽量引导信访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纷争,较好地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115件,已超额完成省司法厅今年下达给我市2660件目标任务的17%,比上年同期增长184件,办案总数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强,继续保持在全省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前列。共接受各类法律咨询32200人次,其中现场咨询*人次;电话咨询21189人次。受援群众达3130人,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12000万元。从办理情况分析,刑事法律援助案件515件占办案总数的16%;,农民工讨薪和工伤案件759件占办案总数的24%;交通事故案件659件占办案总数的21%;残疾人案件367件占办案总数的12%;婚姻纠纷案件496件占办案总数的16%;未成年人案件83件占办案总数的2.7%;信访案件236件占办案总数的7.5%。今年4月,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枣阳市吴店司法所视察时对法律援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深化公证司法鉴定改革发展。认真学习《主要公证事项告知内容和询问笔录参考格式》,逐步熟练掌握操作要领。配齐基本设备,特别是电脑,为提高公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关于开展**年度全市公证质量检查活动的实施方案》,对全市10个公证处进行了公证质量检查,并就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完成了公证集中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全市公证人员基本上掌握了“主要公证事项知识内容及询问笔录参考格式”的操作要领,对于提高公证质量,防范风险起到积极作用。严格的依法行政,完成了17家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编制初审工作。积极开展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认真查处司法鉴定投诉案件,前4件投诉案件都已正确处理。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市司法鉴定人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确保司法鉴定质量,从源头上减少错误鉴定及违规违法鉴定的发生,树立司法鉴定公信力。

(四)深入推进基层法律服务管理规范化。深入开展“基层法律服务规范管理年”,印发了《**市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意见》。一是切实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年检注册进行集中培训,未参加年度培训的一律不予年检注册;对内部管理混乱、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问题严重或执业人员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清理整顿;对违规违法执业或挂名不执业的法律服务人员注销执业资格,切实净化了基层法律服务市场。二是强化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监督指导,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依靠基层法律服务所自身的财富积累或事业发展基金、风险责任赔偿基金,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法律服务业的多种风险问题。三是积极拓展基层法律服务领域,引导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主动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着重做好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枣阳市一村(社区)一个法律顾问的做法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深化主题抓教育,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保障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

(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机关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今年来,围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认真开展纪律作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讲评”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五查五看”,深刻检查自己在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工作效率。以“争创新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为核心,建“五个好”基层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党员,围绕“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局机关在政法系统十八大知识竞赛中取得第2名。组织开展“学讲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服务现代化区城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开办局机关夜校,每周举办一次,每次由1至2名机关干部或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学习。局机关选定成都、南京、武汉市三个司法局为学习标杆,采取上门取经、建立联系、交换资讯、邀请来访等多种方式,学习先进单位的工作方法和创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工作水平。根据司法行政机关干部、劳教人民警察和法律服务“三支队伍”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以依法行政为核心,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深入开展“效能好”领导班子、争做“实干型”干警活动,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组织力量对局机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先后修订完善了党组议事规则、局务会议事规则、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机关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等二十多项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着力解决科(部)室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多头管理和管理真空等问题,取消一切可以取消的前置许可,简化一切可以简化的手续,方便群众,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规范工作行为。二是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办事”。坚持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民主决定,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司法行政机关得到贯彻落实。实行服务承诺制,从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法治城市创建等5个方面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局领导班子成员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端正学风、团结协助、转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方面向局机关干部做出了公开承诺,接受机关干部的监督和考评。三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到“违法必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特别是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一年来,市局机关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8人次,查处法律服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执业纪律2人次,有效地维护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三)健全完善制度,扎实推进勤政廉政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本色,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纯洁性、培养勤政廉政的自觉意识。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订《局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选聘 “三重一大”事项监督员,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现场监督。深入推进惩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和治理,加强中介机构防治腐败。认真开展查处执法不公、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腐败案件。三是深入推进治庸问责,整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不依法办事、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等25个方面的问题,强化干警能力席位意识。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切实解决政风行风突出问题。

篇3: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全市散预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紧扣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主动适应新常态, 把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放在更重要位置, 奋力推进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科学发展, 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

主要工作目标: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500万吨, 比上年增长10%以上, 水泥散装率达到55%以上;专项资金继续保持增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有一家建成, 并完成试生产。为完成以上目标, 主要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加强对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提高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 保证预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质量。积极配合省散预办做好每年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抽检工作, 安排产品质量检测费预算,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2次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加强对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治理整顿和协调服务。理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与市场、管理部门的关系, 调整《宜春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方案》, 同时, 应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要从一切为了发展出发, 争取相关政策, 帮助解决部分企业的资质手续, 使之规范运作、合法经营。各县 (市) 散预办也应根据具体情况, 参照市本级做法, 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加强监督管理, 同时, 提高服务企业意识, 让我市预拌混凝土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2015年是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 (国发[1985]27号) 发布实施30周年, 要做好宣传庆祝活动。同时,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加强发展散装水泥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一是全力做好一年一度的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专题活动, 使发展散装水泥理念深入人心, 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做好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网络宣传工作, 有条件的 (县) 市散预办应尽早开通自己的网站, 使宣传更快捷, 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全市散预工作网站建设。三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站等媒体, 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大力宣传报道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人和事, 大力宣传发展散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的重要意义, 营造散预工作浓厚氛围。

三、推进预拌砂浆生产应用进程

加强对中心城区已开工建设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进度跟进和关注,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 为企业尽早建成并完成试生产作出努力。同时, 对其他已批复兴办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 及时了解情况, 适时掌握动态, 积极促动投资主体加快进度, 争取年底前有新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落实建设用地并开工建设。计划组织相关企业和县 (市) 散预办外出学习考察预拌砂浆管理经验, 为推进我市预拌砂浆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为在我市范围内实现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目标做好铺垫。

四、强化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工作

专项资金是发展散预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 要严格贯彻执行《江西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江西省省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暂行办法》规定, 规范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返退和补助。一是要把好专项资金征收关, 严禁以任何名义减免、缓征专项资金。二是要把好专项资金返退关, 严禁违反规定返退专项资金。三是要把好专项资金使用关。要加大对散预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高补贴和补助比例, 做到专款专用。市本级争取每年对2~3个散预生产企业予以支持, 各县 (市) 也应适当拨出专款扶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落实国家、省、市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应用、科研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 提高投资主体和应用主体的积极性。

五、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

根据《关于加强宜春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的通知》等规定, 今后市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高效节能、清洁环保的混凝土搅拌站, 重点推广产品质量高、技术性能好、强度高、耐久性好的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对现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进行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要努力推动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工艺升级, 推进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终达到提质增效。要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申报清洁生产审核, 原则是成熟一家推荐一家。完成2014年已列入省清洁生产计划2家企业的准备工作, 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现场审核等前期工作, 并推荐专家组织评审, 力争一次评审过关。要加强企业内部实验室建设工作, 协助企业做好内部实验室验收工作, 同时, 要求生产企业积极应对, 提前做好准备, 力争一次送审过关。2015年, 再启动2~4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参加企业内部实验室、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六、开拓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市场

农村有广阔的散装水泥市场,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是实现水泥散装化很重要的环节。应结合农村经济条件和市场特点, 加强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宣传, 引导和支持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通过必要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 采取以水泥、预拌混凝土企业为龙头, 尝试建立乡 (镇) 、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等有效的推散模式, 把发展散装、使用散装的优越性转化为广大农村使用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充分调动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积极性, 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在乡镇及村的推广使用。

七、严格依法行政推进全面“禁现”

贯彻落实《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 依法行政是必要保证。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重大国策, 我们要加强政策、法规、文件的宣传力度, 让相关当事人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的具体内容。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由市工信委牵头, 联合市发改委、市建设局等八部门签发的《关于加强宜春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的通知》已于今年1月发布实施, 文件对加强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有效推进市中心城区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治理整顿工作,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市场行为管理和严格依法行政四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治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要驱动推散、“禁现”工作“双轮”前进, 全面实现县级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八、重视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篇4: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农行吉林省辽源分行将推进惠农卡广覆盖作为建设县域主导银行的重要举措,惠农卡发行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9年10月末,该行累计发卡11.88万张,覆盖全市30个乡镇、539个行政村,覆盖面达100%,农户覆盖面达69%,高出全行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惠农卡发卡进度、激活率、完成比例三项主要指标居全省二级分行首位。

2009年以来,为营造惠农卡产品推广的良好氛围。该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辅导全行员工熟悉操作流程,为惠农卡发卡工作创造条件。东辽支行协调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各乡镇领导、村(屯)主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的惠农卡发卡现场会;东丰支行以新春大拜年方式,在全县春节晚会上宣传惠农卡和农行惠农政策;龙山支行组成工作组对所辖区域的2个乡镇、28个村逐一走访,各级农行还通过电视专栏、送春联、发宣传单和板报等形式,对惠农卡业务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拉近了农行与农民的距离。

该行还根据农户客户群体分散、惠农卡广覆盖战线长等特点,通过“挤、压、保”等方式向内挖潜。一是人员整合。按照“经营大前台、管理小后台”的原则,整合机关人员,客户经理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89人,成立 “三农”服务客户经理组44个。二是合理调剂整合资源。坚持办公机具设施重点向惠农卡发卡和授信工作倾斜,向县域和农村网点调拨配备ATM机5台,移动POS机14台,便携式复印机5台,扫描仪26台,打印机37台,电脑59台,转账电话68台,照相机10个,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业务发展的需要。三是创新服务营销模式。各县支行组建客户经理流动服务小组,对超出现有物理网点服务半径的区域进行整体推进、有效辐射。目前,组建流动客户经理组28个,扩大服务乡镇21个,村屯 361个;该行还积极探索采取“农行+专业协会+农户、农行+新农合+农户”等多种“1+N+1”的营销模式,实现整镇、整村、整社和整个产业链条惠农卡的批量发卡运作,提高了推广质量和效率。

该行将惠农卡发卡量、激活率作为指令性计划,与各县支行领导班子绩效工资和履职情况挂钩,规定副行长包片、分理处主任包村、客户经理包户,县支行“一把手”包全面,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对惠农卡发卡和激活情况逐日通报排名,随时启动问责机制,形成内部竞赛制度。对惠农卡发卡和激活计划的,每张奖励绩效工资4元,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加大奖励力度,按月统计足额兑现。对在规定时间未完成发卡任务的,每少一张罚款5元,激活率每差一个百分点罚款50元。沙河镇分理处员工沈立东借朋友车辆入村到户发卡,那丹伯镇分理处对惠农卡发放实行逐村、逐户“地毯式”推进,发放惠农卡3725张,对全镇15个村现有常住农户覆盖面达100%,惠农卡激活率达100%。

篇5:2007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结

2007年以来,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抓住近几年司法行政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巩固扩大文明创建和学习型机关创建成果,靠实干谋发展,以作为争地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主动,争创一流,发挥司法行政系统的整体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我局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单位”,嘉兴市“文明单位”,嘉兴市“示范学习型机关”,局政工科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政工部门。被评为“平安平湖”先进单位,“12348”法律服务指挥中心被嘉兴、平湖两级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平湖市规范化党支部,平湖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

一、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重视

2007年是市委、市政府换届之年,是新领导、新工作的开局之年,为使各级领导对我局工作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我局及时汇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上级部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有关要求,主动反应司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年初,我局就平湖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调研,及时总结整理,形成《平湖市人民调解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调查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认可和重视。省两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后,我局结合平湖实际,及时形成贯彻意见呈送相关领导,争取支持。我局还与当湖街道协调,决定在当湖街道设立全市首家直管司法所。我局主动与镇(街道)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借助外力,努力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对部分工作调整的镇(街道)领导,我局及时与新的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和工作衔接,争取支持。

随着司法行政职能的凸现和作用的发挥,市领导对我局工作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多次来我局进行调研指导,3月,平湖市人大常委会全体领导来我局调研,这也是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第一次调研工作。10月,平湖市政协主席郭跃荣与各副主席、“一办四委”主任及部分市十届政协领导来我局调研。今年,市长盛全生、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胡水良、副市长胡志梁、市委宣传部长马雪腾等领导也先后来我局进行工作调研,加深了对我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了解,并对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给予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探索人民调解“四化”建设

为适应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更好的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我局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我局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平湖市人民调解现状,提出人民调解工作“四化”建议,从制度层面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组织网络化。建立起镇(街道)司法所、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和调解信息员四级预防调解组织体系。延伸调解组织领域,建立民营企业调委会、渔场调委会、等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扩大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今年,还在全市十家新居民事务所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人员专职化。4月,在林埭镇率先进行调解干部专职化试点,待取得成效和经验后面向全市推广实施。专职人民调解员每村(社区)设一名,由司法所管理,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三是薪金制度化。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岗位津贴制,每月按时发放,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解决。人员专职化和薪金制度化进一步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调动了基层调解员的积极性。四是工作规范化。通过镇(街道)、村(社区)、组三级联动,完善了三级人民调解程序。对镇(街道)、村(社区)的调解室的设立、调解工作流程进行了统一,健全完善调解工作制度。向各村、社区统一印发了人民调解格式文书,使得案卷归档更加规范。

2007年,我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参与矛盾纠纷大排查393次,参与严打整治及专项治理活动308次,共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件8人,防止群体性械斗2件85人次,防止群体性上访23件1064人。我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1227件,调解成功1216件,调解成功率达99%。

三、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一年多来,我市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矫正措施和工作方法日趋丰富和规范,围绕“四化”,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新路子,得到了省厅和嘉兴市矫正委员会、市局领导的肯定。一是队伍规范化。加强以司法所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和社区矫正管理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市、镇(街道)和村(居)的三级社区矫正组织体系和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助服务工作网络。基层司法所队伍和和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社区矫正专职工作队伍建设上成效显著,21名专职社工工作主动,作用明显。二是工作制度化。建立起“司法行政为主、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注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月,我局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更加专业化、制度化。今年,我局与公、检、法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就“衔接、管理、期满解矫”等方面相互配合作了具体规定。各矫正办探索出社工管理、工作考评、矫正帮教对接、矫正档案管理等工作管理机制。三是管理人性化。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开展人性化管理。在个别谈话、公益劳动、集体教育等日常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原则。矫正办帮困解难,帮助和关怀矫正对象。重视心理矫治,建立“心理诊所”。注重培养矫正对象社会责任感,为其回报社会提供机会。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还总结出“五访三谈”、“九字经”等人性化管理方法,为进一步深化此项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四是考评科学化。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辖区民警等对矫正对象基本情况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存入矫正对象档案。出台了《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办法》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考评办法》,对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加以规范,保障考评科学化。

目前,平湖市共有监外服刑的社区矫正对象264人,并已经有116名矫正对象顺利解矫,重新回归社会,无一人重新犯罪。2007年12月,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平湖市召开,平湖工作得到了省厅领导和与会同志的高度肯定。

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007年是实施“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第一年,我局突出抓好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我市“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法律七进精品化。全面推动法律七进,同时有所侧重,力求一镇一品、一进一品。根据各镇、街道法制教育环境的基础和特点,为每一镇、街道都重点分配一项活动,要求在保证完成法律七进工作的同时,高标准完成重点项目。针对法律七进各宣传目标的特点,我局与各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实施意见,前阶段,我局与相关局办共同制定了“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乡村”实施方案,并与各镇、街道协调开展“法律进企业”工作。以“法律进家庭”为载体加强闲散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二是基层民主法治上新台阶。做好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进行考核命名,今年共有14个村、8个社区被命名为第二批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着力抓好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工作,认真总结黄姑镇渡船桥村五星级民主法治村的创建经验,开展民主法治村绩效考核机制的探索。对全市调解干部进行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辅导讲座。对全市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进行督查。今年,当湖街道如意社区被命名为五星级“民主法治社区”。全市有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面分别达到了100%和96%,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面分别为98%和77%,民主法治村(社区)总达标率为92%。

五、继续扩大法律援助规模

我局始终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弱势群众解愁,为信访工作分流”为指导思想,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司法行政服务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抓。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在接待人民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咨询时,涉及重大、紧急事项立即向领导汇报。对法律咨询的人员、内容进行分析与预测,编制专报上报,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二是为信访减压服务。法律援助中心律师积极参与市领导信访接待日,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办理信访交办案件,避免了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在处置劳资纠纷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中,发挥职能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今年以来,市法律援助中心已受理17件群体性纠纷案,受援人达661人。如曹桥街道水污染案件及平湖紫云服饰的劳动工资案件等。三是为弱势群体服务。通过法律咨询、诉讼援助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为讨薪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对欠薪争议案件的处理。共办理涉及农民工援助案件中140件,占援助案件总数的38.4%。四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网络,在所有的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村、社区联络员队伍。各工作站利用非诉讼调解的方式解决农村地区纠纷,目前,已办理非诉讼案件73件,占法律援助案件的21%。

今年,平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法律援助诉讼案件365件,其中刑事援助案件64件,民事援助案件301件,比去年提高了21.3%,作到日办一案。共接待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咨询3804人次。

六、规范法律服务行业管理

深化“法律服务质量年”活动,提高法律服务质量,认真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扩大律师法律服务成果。每季召律师所主任会议,律师法律服务工作总结、部署并传达有关精神。继续巩固和发挥查卷、听庭、询访等方法及作用,开展律协联络组、律师进社区等工作,在东港律师事务所进行律师业务电子化管理,天卓律师事务所建立嘉兴市律协律师文化建设的联系点。探索律师促进社会和谐新模式、新要求,开展律师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9月,召开律师论和谐交流会,26名律师提交文章进行交流,经专题评选后编印成书。二是规范法律服务所建设。针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整改,分阶段进行规范建设活动。针对个别所合伙人分散,服务所统一收案、收费、归档难度大的情况,招聘内勤人员,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三统一”制度;针对以往诉讼案件卷内无代理词、无庭审笔录、无结案报告的“三无”问题,各所统一思想,规范案卷管理,使“三无”成为历史;针对归档不及时的问题,采取归档后再提成工资的办法,提高办案效率,促进及时归档;针对潜在办案风险,制定更加具体的办案程序,如建立当事人证据材料交接手续、制作受理前与当事人谈话笔录、完善代签法律文书送达回执等,从程序上堵住漏洞。

七、推动内部管理标准化建设

我局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加强机关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积极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发展。

篇6: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召开

(太原市司法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和全省司法行政会议精神,2月14日上午,2012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在并州饭店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回顾了我市2011年的司法行政工作,并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会议还对过去一年司法行政战线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在刚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柳遂记、省司法厅副厅长李满胜、市人大副主任郝小军、市政协副主席赵关顺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柳遂记主持。各县市区委、政府分管领导,各县(市区)司法局领导、直属各单位领导成员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四大体系建设,在四个方面争创一流,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联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优势,筑牢基层维稳第一道防线。整合资源,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继续扩大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在更广范围内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信访办理之间衔接制度、联调流程、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新型产业项目落地、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推进城中村改造等中心任务,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建设成全市政法系统为民服务第一窗口,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第一品牌,跨入全国一流行列。

进一步完善教育矫正工作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监所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确保劳教强戒场所的安全稳定,坚决做到“四无”。大力加强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要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干警着装要求,确保着装率达到100%,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性。把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格局,鼓励、支持“新航家园”建设,不断扩大“新航家园”在全省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上一篇:来之不易的成果作文800字下一篇:大学生谦虚好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