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2024-06-11

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通用8篇)

篇1: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浅谈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与中小

学艺术教育的衔接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毕业生所在院系:

专业: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授予日期:

论文指导教师评分: 论文评定小组评分:

综合得分: 浅谈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与中小

学艺术教育的衔接

摘要

哈尼族民间歌舞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

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哈尼族民间舞蹈是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哈尼人民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和祭奠性等一切领域。在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今天,哈尼族民间歌舞的发展,传承,和创新,即是传统艺术的内涵发展,又迎合了时尚,避免了审美疲劳,是文化艺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从全面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来说,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衔接,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哈尼族民间歌舞

中小学艺术教育

衔接与发展

传承

历史悠久的哈尼族民间歌舞,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思茅哈尼族民间歌舞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独具风格的民族歌舞,如哈尼“哈巴”、“阿茨”和“阿迷”等即节日歌、祝贺歌、祭祀歌、哭婚歌、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儿歌、生产调等哈尼歌曲,以及哈尼族棍舞、刀舞等祭祀性舞蹈,栽秧舞、捉泥鳅舞、竹筒舞等劳动性舞蹈和乐作舞、扇子舞、三弦舞、锣鼓舞等生活娱乐性舞蹈。这些歌舞都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的起源及其特点 哈尼族歌舞起源于生产劳动,反映了哈尼人的生产生活特色。哈尼歌舞艺术折射出的独特文史内涵和底蕴表现为:对婚姻的忧虑,对逝者的哀思,对儿童的关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缅怀先人,歌颂劳动,这些充分表现出哈尼族的团结和睦、友爱相亲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哈尼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跨境而居,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境内哈尼族人口共140多万人,位居全国56个民族的前16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亦即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区元江、墨江、红河、绿春。哈尼族的族源与彝族同源于南迁的古羌人。根据史籍记载,这支古羌人,是于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南的“和夷”部落。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初唐时期又有部分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在唐代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公元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唐朝在给云南各首领的敕书中就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都是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其东部“三十七蛮部”中的“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铁容甸部”等与今哈尼族在红河外侧的聚居区大体相同。在这一地区,元朝设立和泥路,明初改为和泥府。

思茅地区的哈尼族能歌善舞,按不同曲调来分类,民歌有四类,即:哈巴、阿哧、仪式歌、然古宅。“哈巴”,是歌唱传统古规、道理的,一般称“酒歌”。凡节庆佳节,婚丧嫁娶及祭祀活动,新居落成等场合,多在酒席上边饮边唱以自娱。酒歌有<唱天地>、<唱人生>等。哭调有<离娘调>、<哭诉调>、<出嫁离别>、<媳妇调>等。“阿哧”,属山歌,歌唱劳动与爱情,也称“阿其”。主要在山间田野中或劳动休息时唱,一般多用男女对唱形式、亦有双方几个人同时齐唱或单人独唱。“啊哧”的曲调,一般说来高亢宏亮,奔放悠然,委婉动听,清新明快。根据表达的情感和句型结构,又可分为四种,即:(1)“哧麻”。在山上或串寨途中唱,曲调高亢明朗,富有抒情色彩。(2)“罗北”。男女对唱时一般多用此调,曲调较自由,情绪欢快。(3)“哧然”。男女青年坐在一起时喜唱此调,用假嗓唱,声音尖而细,抒情味极浓。(4)“夺虾”。恋人约会时或一个人走在山路时吟唱,曲调较简洁,低沉而缠绵,较有感染力。山歌有<甩山调>、<吼山调>、<跑山调>等,情歌有<小月亮>、<小男妇女>等。

仪式歌:主要有“眯煞威”、“苏眯威”、“约拉祜”。“咪煞威”是丧歌、挽歌,老年人死后,小辈和同辈亲属对死者哭唱,同时可借哭死者来哭悼自己已去世多年的亲人。“苏咪威”是哭嫁歌,新娘出嫁时,百感交集,在亲人、伙伴前边哭边唱,表达心中之情。“约拉祜”是喊魂歌,过去哈尼族很重视生产的兴旺和人口的繁衍,故在不同场合的仪式上有喊谷魂之歌、喊人魂之歌。祭调有<撵鬼调>、<叫魂调>、<祭山神>、<祭灶君>等。

“然古宅”,即儿歌。一种是母亲为幼儿唱的摇篮曲,一种是儿童自唱的游玩歌,句子短小,多重复句。有(催眼歌)、<拣竹叶>、<捉泥鳅>、<摘果果>等。

哈尼族民歌音乐无固定格式,句子、音节、句式较自由,篇幅长短全以表达感情需要而定,但讲究句子的排比与对仗按习惯说法,就是要求成双成对地唱出来。用韵上一般是押脚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又常转韵。

活动喜庆时跳的舞蹈。“打莫撮”是祭祀活动时跳的舞蹈。此外还有跳龙纵、三跺脚、芦笙舞、弹弦舞等。哈尼族民间器乐,思茅地区的主要有吹管乐、弓弦乐、打击乐三类,多作歌、舞、演唱伴奏用。(1)吹管乐。有唢呐、笛子、葫芦笙、金竹哔芦、稻秆哔芦、响篾、哨笛、口笛、叶子、曲里(直箫)、牛角号、巴乌等,多作抒情曲伴奏。曲目有吹叶调、响篾调、祈神调、迎客调等。(2)弓弦乐。有小三弦、大三弦、二胡、牛脚弦、牛角胡琴、竹琴、竹片琴、牛角弯头琴等,多用于歌舞场,曲目有庆丰收、唱古根等。(3)打击乐。有大鼓、象脚鼓、竹筒、芒、锣、镲等。多作起舞伴奏以增强气氛,曲目有锣鼓调等。

哈尼族民间舞蹈。墨江、江城流行“嘎尼尼”、“扭鼓舞”、“扭芒”。墨江、普洱流行“打莫撮”。江城、墨江、普洱流行“阿迷车”。澜沧流行“摆手舞”。澜沧、孟连流行“竹筒舞”。孟连流行“串花舞”。数十种儿童舞在江城、墨江、澜沧、孟连、普洱流行。“嘎尼尼”是腊米支系节日庆典时跳的舞蹈。“阿迷车”是哈尼族男女社交

二、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继承者和接班人,我觉得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制定中小学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将唱民族歌、跳民族舞排入课程,每周一课时。特别邀请文化站站长、哈尼族著名民间艺人、聘舞蹈教师到校教授哈尼歌舞。活动时间为一年,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教唱优秀的哈尼族传统民歌;第二阶段,主要编排大型哈尼族校园舞《扇鼓舞》及其他的哈尼歌舞;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主要由学校编写乡土教材,对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验收和总结。

中小学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编出一套富有哈尼舞特色的校园课间操,让校园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师生喜唱哈尼歌乐跳哈尼舞,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全体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其次为了思茅哈尼族民间歌舞得到传承,我们可以向自治区教科所教研室申请,将“本土民族民歌、舞蹈引入中小学音乐课”作为课题进行开发研究,并于今年在自治区教研室立项。

本次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由课题负责人等老师到民间搜集哈尼族民歌及舞蹈素材,通过走访民间艺人,向有关专家请教学习,搜集到哈尼族儿歌、民歌、哈尼族舞蹈乐曲。经过归类、筛选、整理,按种类和难易程度分为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段3本教材,把随意性较大的哈尼族民间歌舞纳入可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成为该校本教材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哈尼族歌舞音乐教学。县小负责音乐的制作,其余由兄弟学校共同承担完成。在音乐教案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和西迁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思茅中小学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课的展示,让大家见证哈尼族民间歌舞分段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可行的,师生评价良好。

第三阶段是验证总结阶段。课题负责人可以在月底结题写出研究报告,邀请自治区教科所教研室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最后中小学艺术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它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显现出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新的哈尼族民间歌舞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这无疑是教学改革中的一大进步。然而,哈尼族民间歌舞教学依然存在着:“老”、“窄”、“缺”的缺憾以及“同一性”的弊端,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音乐舞蹈爱好者,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音乐文化的同时,怎样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喜欢上民间歌舞课,将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首要、最严峻的任务。如在学唱哈尼歌曲时,可以编排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再利用已有的服装资源,让学生穿上,学生在边跳边唱中更直接地体会、了解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课堂内涵得到提升,活跃的课堂气氛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一名音乐、舞蹈爱好者者,本人在上好舞蹈第二课堂的同时,大胆舞

蹈带进中小学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舞蹈作为以人的肢体活动为媒 的动觉艺术,相比于听觉的音乐和作用于视觉的美术来说,具有二者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美育功能。

三、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把思茅哈尼族民间歌舞带入中小学课堂,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表演能力,了解更多知识,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审美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喜欢上音乐课。把思茅哈尼族民间舞蹈带进音乐课堂,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思茅哈尼族民间歌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是研究历史,透视、破译文化现象的“活化石”。是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精神表现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文化特征,通过人体的形态和神态传情达意,抒发感情;是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延伸;是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新教材所采用的民族、民间音乐,只能让学生从听觉上去感受,却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习惯及风土人情,学生听起来“乏味”,老师讲解“费力”,故我巧妙地将舞蹈穿插于音乐中去,比如在欣赏西部歌曲《黄土高坡》时,我编排一些简单的腰鼓动作,并背上腰鼓让学生边唱边舞边打,将西部歌曲的豪放用鼓表达出来,学生很快掌握这首歌的节奏内容特点,增加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中国是一个民间歌舞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间歌舞,由于自然条件,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不同,歌舞艺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通过音乐与舞蹈,学生了解到哈尼族民间音乐歌舞与人文地理的关系,并在舞蹈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在学唱哈尼歌曲时,可以编排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再利用已有的服装资源,让学生穿上,学生在边跳边唱中更直接地体会、了解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课堂内涵得到提升,活跃的课堂气氛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蕴藏着我国经典的音乐,古老的建筑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音乐欣赏,要求学生在用耳听赏之后,分析旋律的特点。歌舞教学,让学生在静中有动,动中有情的边歌边舞中升华情感,并真正体验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精髓。把哈尼族歌舞带入音乐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力,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形态的美感。诚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到位的掌握每一个舞蹈动作,但是老师应多给予引导、鼓励、表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一再强调他的教学法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小提琴,培养能力之芽,同时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心灵美的人。我们也不是要培养舞蹈家,也不是要学生表演得如同专业演员似的。只要他们敢于表演,大胆尝试,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

哈尼族民族民间歌舞文化能够让中小学生对枯燥呆板的环境中营造一个轻松、高雅、自由的空间,让青春期的孩子们有一个正当的抒发、宣泄情感的场所和方式,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音乐舞蹈教学,要求我们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哈尼族民间歌舞美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当学生都在期盼着每周一节的音乐课时,我们的素质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让我们把哈尼族民间歌舞引入音乐课堂吧!

让哈尼族歌舞走进音乐课堂,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也让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发展。当然,在让学生表演时,老师应控制好课堂纪律,注意安全。

综上所述,大胆进行创新教学,让哈尼族民间歌舞走进音乐课堂,既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培养学生的参与、表演能力时,我们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顺应他们的表演。

结语:

推进思茅地区哈尼族民间歌舞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衔接,对于提高思茅地区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国民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云南民族史》,作者:尤中等

(2)《红河哈尼族文化调查》,作者:白克仰、李期博等

(3)《云南省思茅地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民间舞蹈普查(试记稿)(韫秀斋音乐)》

篇2: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2014年秋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民族大学相关规定,遵循“原则公平、程序规范、方法科学、工作细致”的指导原则,特制定云南民族大学管理(会计)学院2014年秋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如下:

一、复试资格

参加2014年1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单科成绩及总分均达到国家B类地区分数线、且符合云南民族大学具体要求的第一志愿考生和调剂考生,以及享受“双少“线的少数民族第一志愿考生。

二、复试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2014年秋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包英语、专业两部分内容。

1.英语:由研究生院会同外语学院组织。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2.专业:主要考察考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采取面试的方式进行,现场抽题,考生就所抽题目现场回答,答辩专家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延伸提问。时间为2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2-3分钟。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

3.加试:同等学力考生需要加试与所考专业相关的2门课程,方式为笔试。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

三、地点和时间安排

根据学校的要求,同时考虑到考生的工作和行程的方便,我院2014年秋季学术硕士复试具体安排如下:

报到地点: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云南民族大学莲华校区至理楼8楼管理学院专业学位中心。

时间安排:4月10日(周四):报到

4月11日(周五):专业复试

4月12日(周六):外语复试(学校统一安排)

4月10—14日(周日-周一):体检(学校统一安排)

4月13日(周日):同等学力加试

复试场地:复试分组及考试场地安排复试前另行通知,见报到地点公告栏。

四、成绩计算

1.复试成绩:复试成绩为英语、专业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满分为100分,即:

复试成绩=(英语成绩×20%)+(专业成绩×80%)

2.最终成绩:最终成绩为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满分为100分,计算公式为:

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

3.加试成绩:同等学历加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但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只要有一门及以上低于60分便不予录取。

五、报到时需提交的材料:

1.参加复试的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一寸近照3张、身份证(含复印件)、发表的文章、各种奖励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带学生证、学校出具的成绩单、按期毕业的证明和《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的打印件(来源地址:

http://.cn/xlcx/bgcx.jsp);往届生须提供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含复印件)、最高学历的成绩单(加盖公章)和《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的打印件(来源地址:http://.cn/xlcx/)。因毕业时间早而不能在线验证的,需提供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

(http://.cn/xlrz/)。

2.第一志愿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应届和往届考生,除以上材料外,还须带户口证明原件(由户籍地派出所出具)、身份证复印件、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工作单位签订的定向培养的协议书。

六、复试体检

1.体检时间:2014年4月10—14日,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时间。

2.体检医院:云南民族大学老校区校医院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云南民族大学莲华校区西院(报到现场提示)

3.注意事项:见现场提示

4.说明事项:考生体检结果由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学位中心统一领取,考生不必自取。

七、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聂顺江马仲雄

副组长:王春秀张锦贤

成员:杨蕊周竺李柏文蒋益民周家明

秘书:唐媚媚

八、录取

1.录取原则是按照总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名额为止。录取信息将按规定进行公示。

2.考生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1)逾期不参加复试者;

(2)违反考试纪律、考试作弊者;

(3)复试成绩不及格者;

(4)体检不合格者;

(5)未能在规定时间提交全部真实资格审核材料或未能通过资格审核者;

(6)不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录取相关规定者。

九、复试结果查询

请考生关注管理学院专业学位中心(http://mba.ynni.edu.cn)或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网址:http://202.203.144.4/guanli),复试相关情况及录取结果会及时在这两个网站上公布。

十、咨询和申诉电话:0871-65134457;0871-65933280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院

篇3: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一、新中国傣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化流变

傣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其族源源于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 经过数千年的地域、环境的变迁,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 形成了当今的傣族族群, “‘傣族’这一称谓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民族工作期间征求广大傣族同胞意愿的情况下确立的, ‘傣’具有勤劳勇敢和热爱和平的含意。”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 他们傍水而居对水有特殊的感情, 傣族人温柔善良, 外柔内刚像水一样, 这样的特点在他们的舞蹈中也有所体现。

傣族在云南省境内, 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自治州、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此外, 澜沧江以东的景谷、景东、普洱, 以西的凤庆、云县、临沧、双江, 及新平、元江、金平、元阳等县、金沙江、南盘江沿岸河谷平坝地区均有傣族人民散居和杂居。“傣族中有傣泐 (水傣) 、傣那 (旱傣) 、傣雅 (花腰傣) 等支系。”

云南南部不同支系不同地域﹙滇中地区除外﹚的傣族同胞因为共同的信仰“小乘佛教”, 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的舞蹈活动也自然有着它特有的文化特征, 并随着时代的变迁烙上时代的烙印。《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毛相作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代孔雀舞者, 他开创了徒手孔雀舞的范式, 使舞者摆脱了沉重的服饰道具, 并融入了中国古典舞和蒙古舞的元素, 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个性鲜明, 特点突出, 多模仿孔雀的形态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这位乡土艺术家表演的孔雀舞既“娱神”又“娱人”, 深受观众的喜爱。作为第二代舞者的刀美兰把由男性表演的孔雀舞搬上舞台, 她不仅突破了演员性别的限制还把自娱性舞蹈搬上了舞台, 她表演的《金色的孔雀》柔美、舒展, 富有灵性, 是特定时期的一个艺术发展标志。而她表演的《水》更像一幅流动的画, 把舞蹈的意境表现得尽善尽美。杨丽萍的《雀之灵》从基本的孔雀形象入手又超越了孔雀形象的模仿和束缚, 是灵魂与形态的交融和呈现, 提升了人们对孔雀舞的审美和认知, 从编创到表演都是当代舞蹈发展的一个典范。综上所述, 从毛相取下了孔雀舞的服饰架子, 到刀美兰实现了孔雀舞从民间向舞台的转变, 再到杨丽萍完成了孔雀舞从形态到神态的升华。或娱神或娱人或自娱, 他们都在为傣族舞蹈的继承、发展、创新做出了贡献, 顺应了各个历史阶段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也推动着舞蹈事业走向更高的台阶。

二、近年来傣族舞蹈创作的舞台化实践

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中由云南艺术学院廖运宝、杨旭康老师编创, 舞蹈学院学生袁瑞杰等表演的傣族男子群舞《阿罗汉》从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荣获创作作品奖、最佳编导奖、群舞金奖三项大奖。由杨国凤老师、刘倩、朱家雄同学编导, 舞蹈学院学生表演的《串哨》在比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此外, 在第九届云南省青年演员舞蹈比赛中由邓玉莹老师编创、舞蹈学院学生蔡婷婷表演的傣族女子独舞《咩曼》荣获了表演金奖。这些作品都突出展示了舞蹈学院对本土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成果, 所以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认可, 观众的喜欢并能流传开来。这与他们能够顺应时代发展, 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剧目在保留了傣族舞蹈精华的基础上深入的挖掘了民间舞蹈的元素, 其题材不再是神话传说, 不再是意境美的体现, 而是傣家人实实在在的生活, 即生活中的宗教信仰、生活中的恋爱、生活中的孕妇形象。使观众从舞台上认知了云南、认知了傣族、认知了傣家人的生活。它更像是一首首叙事短诗、娓娓道出傣族的文化之韵。

云南傣族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佛教的教义在傣族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傣民对佛的敬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的孩子从八到十岁必须出家, 二十二岁才能还俗, 一年之中各种“賧佛”的活动不计其数, 佛教活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渗入到社会的最深层。他们乐善好施, 注重自我的修行与自我解脱, 小乘佛教修行的极果是“阿罗汉”, 有别于中原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小乘佛教主张一切皆苦、一切皆空。男子傣族群舞《阿罗汉》即是运用现代舞的编舞手法, 以傣族舞蹈的基本元素把十八罗汉的形象搬上舞台, 整个舞蹈透着神秘的空灵感和佛光普照的禅境。这些罗汉的造型极具雕塑感, 其动作也极具生活性, 观众忽而觉得那台上的是佛, 因为观众看到了“佛性”;忽而又觉得那是人, 因为观众看到了“人性”。舞蹈《阿罗汉》, 以新颖的选材角度、深厚的文化内涵、创新的编创手法和良好的舞台呈现, 求真、崇善、尚美地呈现出佛教“十八罗汉”的形态面貌与人文精神, 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采和宗教艺术气息。

傣族的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男女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载歌载舞, 谈情说爱, 傣族的习俗中将这称为“串布少”。“布少”也称“卜少”, 是姑娘的意思。“串布少”是流行于傣族地区的未婚男女青年的一种恋爱方式。傣族三人舞《串哨》, 正是把生活中傣族青年男女的的恋爱过程, 经过艺术加工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动作柔美, 形象动人。“三道弯”“一顺边”等基本的傣族舞蹈动作元素都多次出现, 另外还有“手对手, 脚对脚”等生活化的动作。在傣族群众中流传着“脚对脚, 手对手”这样一句俗话其含义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须门当户对。在生活中“脚对脚, 手对手”是要找到门当户对的伴侣的意思。由此可见编导对傣族人民生活的深谐与感悟能力, 切实是做到了“从民间来, 到民间去”, 从生活中提取艺术元素, 在舞台上又艺术化的把生活还原的艺术追求。

一个新生命从孕育到诞生, 其过程是美好又艰辛的。而孕育这个生命的母体, 会有着旁人无法体会的最实在的切身感受。这种异常复杂的情感体验是人类共有的的。傣语称孕妇为“咩曼”, 傣族女子独舞《咩曼》描述的就是一位傣族孕妇孕中的幸福和分娩后的喜悦。舞蹈使用的道具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伞, 这个伞时而高高举过头顶, 是一个生活中遮雨或挡太阳的用具;时而又幻化成孕妇凸起的肚子, 小幅度的短暂收缩表示着胎儿的蠕动;时而把伞合拢像刚出生的婴儿;时而又把伞撑开, 伞把朝上左右晃动, 像是婴儿的摇篮。演员的表演也准确到位, 感情细腻。观看这个舞蹈观众能感受到母性的光辉, 母爱的伟大。这个舞蹈选材独特, 构思新颖, 能够“以小见大”, 舞蹈表现的傣族女子不仅有着傣家女子特有的温婉、美丽、如水般的柔情, 更有着所有孕妇都有的共性。通过一个傣族孕妇, 使大家想到一了个人群, 这种通感的艺术创作手法从更大的层面拓展了舞蹈的创作场域与表现力。

《阿罗汉》《串哨》《咩曼》这三个傣族舞蹈之所以能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舞蹈比赛中夺冠,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 从舞蹈本体上来看虽然三个舞蹈都是傣族舞蹈, 但在动作的选取上有所创新, 融入了现当代舞蹈的元素, 使舞蹈作品中的动作丰富、多样, 摆脱了以往《孔雀舞》的束缚, 以更贴近生活的形式出现,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这三个舞蹈在服装、音乐上都没有因循守旧, 落入俗套, 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适合观众的审美, 做到了与时俱进。其次, 基本做到了尊重传统文化, 化遗产为“资源”。从上述几个舞蹈可以得知, 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是在公元1~2世纪之间, 由印度佛教中分裂出主张“普渡众生”的大乘教派, 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小乘佛教后来传至斯里兰卡, 继而传到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省。关于此教最初传入傣族地区的时间, 学界看法不一, 主要有“盛唐时期”和“明初时期”两种说法。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广泛传播并最终成为他们的信仰, 使这种信仰也成为傣族文化的一部分。“串布少”的恋爱方式也是由来已久, 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基因都是傣族文化中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导们能很好地抓住这些特点, 化遗产为资源, 提升文化软实力, 传播民族文化, 才使得这些作品令人亲切, 深入人心。

三、结语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是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与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大众之中, 以民间生活为基础, 能显现出厚重的文化感。民间舞之所以能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存活在群众之中是因为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符合人们的审美习俗。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使民间的舞蹈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一批有识之士走向田野、深层挖掘, 并把原生形态下的舞蹈搬到舞台, 并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他拥有2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 被誉为“舞蹈的王国”,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便座落在这片肥沃的民族文化艺术沃土之上。作为云南省一所舞蹈专业院系, 舞蹈学院坚持民族舞蹈教育理念, 关注当下, 多面涉及, 加强“田野调查”与“文化自觉”意识, 拓宽视野、以弘扬云南民族文化为重任、在教学、科研与创作中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舞蹈人才, 发扬传播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学院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舞蹈大赛中频频获奖、并多次出访国外演出交流, 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如今舞蹈学院的广大师生已经行动起来了, 作为薪火相传的一代新人, 我们有责任踏着先辈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摘要:云南是我国西南一个美丽、富饶、神秘的地方, 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学艺术。傣族是云南省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傣族舞蹈犹如一张名片被众人所知, 近年来傣族舞蹈也经历了从生活到艺术的流变, 和创作上的舞台化实践。对傣族舞蹈实现了舞台化的传承。本文从艺术与生活相关联的视角, 现将云南傣族舞蹈舞台化呈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傣族舞蹈,舞台化流变,舞台化实践,舞台化传承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说舞[N].生活导报, 1944.

[2]刘金吾.傣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篇4: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标准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二级学院”演变而来的,在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而高等教育发展跟不上经济和人口发展步伐的某些省、市,率先办起了一批“二级学院”。它们隶属于公办高校之下,但相对独立运行;办学的硬件设施由社会投资者提供,但教学、管理等软件由公办高校负责。

一、目前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模式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独立学院“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其学士学位授予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2008年2月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其中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在这之前,独立学院自己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而是挂靠在公办母体高校之下,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申请学士学位:一是以非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二是以母体学校内设院系名义提出申请;三是由学生个人申请并参加考试。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即“以非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和“以母体学校内设院系名义提出申请”。其授予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母体高校自己制定的《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二是母体高校委托独立学院制定的标准;三是母体高校专门为独立学院制定的标准。

二、独立学院学位授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之前,独立学院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其学位的授予一般由母体高校

负责。由此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都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来制定的,而“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只是笼统地提出了学士学位授予的原则性标准,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指标。高校在据此制定学位的操作标准和条件要求时,是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的,缺乏較为详尽的量化指标。如“学位条例”中第二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就很难去量化,一般的高校就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来代替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现,从而出现标准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二)授予学校把关不严

由于独立学院每年都要向母体高校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母体高校既是利益的获得者,又是学位授予的执行者,为了满足学生就业或碍于情面,人为放宽或降低了授予标准,把关不严。

(三)独立学院片面追求学位“授予率”

独立学院出于自身的考虑,为了追求学位“授予率”,扩大社会影响,不太顾及学位的授予质量。如对那些“学位课”成绩没有达到标准的,进行补考,对那些不符合授予条件的进行补授,使得独立学院学位“授予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位的不公”。2003年到2007年间,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比率由66.85%上升到了97.68%,2007年比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位授予率高出3.16%。

三、独立学院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建议

随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公布和实施,独立学院将在最近几年内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将成为事实。2008年,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要求”独立学院在2008年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从08年秋入学新生起,自授学位。独立学院自授学位,制定适合自己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迫在眉睫。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宽松和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独立学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具有民办的特点和高收费的特点,因此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要起到约束作用,又要起到激励作用。如果标准制定得过于宽松,则对学生约束性不强,学生很可能会把获取学士学位不当一回事,不认真对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反之,标准定得过于严格,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会感到获得学士学位太难,就算自己努力了也可能获取不了,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情绪。再加上独立学院的高收费,会使学生感觉到,花了那多的钱,毕业时连一个学位证都拿不到,从而影响就业,影响招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尺度要适中,既要宽松又要严格,使学生在激励中有约束,又要使学生在约束中不失激励,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肯定条件和否定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只是笼统地提出了学士学位授予的原则性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指标,独立学院在制定自己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时,要尽量做到可操作性强。要强调哪些是肯定的条件,哪些是否定的条件,让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如考试成绩要达到多少,毕业设计(论文)要达到什么条件,补考的课程不能超过多少门,受过什么样的处分不能授予等等。

(三)学校总原则和各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独立学院现行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作为宏观管理者,在制定学位授予标准时,可以制定一个大的原则,各院(系)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再制定具体的标准。如总的原则标准规定受过什么样的处分不能授予,补考的科目不能超过多少门,毕业后多长时间才能授予等,这些总的原则针对全校学生。但考虑各专业的差别,所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各专业在学校总原则的框架下,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授予标准,这有利于专业建设。

(四)思想品德和学术相结合的原则

“学位条例”第二条规定,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方可申请学士学位。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授予学士学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要考虑其学术能力,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不顾学生思想品德只看他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因为他“成绩”好而降低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这样不利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择优”和“合格”相结合的原则

“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从学习成绩要求看,学士学位授予属于“择优授予”而不是“合格授予”,这给学校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时带来了一个“合格授予”与“优良授予”的问题。然而在“实施办法”中,只是提到“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并未涉及到“优良”与“合格”的问题,也没有强调成绩达到何种水平才能确已表明达到学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因此,独立学院在制定授予标准时,要将“合格授予”与“优良授予”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六)照例授予和破格授予相结合的原则

为推动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特色人才,对按照《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不能获得学士学位、但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和成绩的学生,可破格授予学士学位。

四、结束语

在独立学院未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之前,各独立学院学位授予标准差异很大,形式也比较混乱,授予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取得“自授学位”资格后,一要严格按“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制定比较完善、易于操作的授予标准;二要严格按标准进行授予;三要严格控制破格授予,控制“授予率”,使独立学院学位“自授”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冯向东.独立学院“独立”之辨[J]. 复旦教育论坛,2006.4(1):58-62.

[2] 陆根书,刘朔,姚秀颖.强化独立学院学位管理 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J].复旦教育论坛,2008.6(4):50-55

[3] 刘 朔 ,陆根书, 姚秀颖.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5):9-12

[4]徐啸寒,朱建华.湖北省31所独立学院将“自授学位”[N].楚天都市报2008-05-10(21)

篇5: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士授予办法

一、申请资格

1、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课程全部合格,相应专业学位课程考试平均成达70分以上(含70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良好”以上。

3、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语成绩达到70分(含70分),或已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

4、实践技能考核成绩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

二、申请时间和材料

自考本科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于当年或次年6月上旬向主考学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自考办提出申请,逾期不申请者视为自动放弃。申请时携带如下材料:

1、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学位课程单科合格证书;

3、实践环节考核(含毕业论文或设计)成绩证明;

4、英语单科合格证书或四、六级英语证书;

5、2寸正面免冠彩照两张。

三、学位课程科目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专业:哲学、数控技术与应用、机械制造技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

2、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实践。

3、会计学教育专业:财务会、市场营销、管理会、审计学。

四、有关说明

篇6: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关键词: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

0前言

近些年来, 健美操运动在艺术类院校中开展的非常广泛,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健美操运动呈现多样化和科学化的进程发展, 有健身、表演和比赛等不同的形式, 但从艺术类院校健美操教学现状的研究中发现, 艺术类院校健美操运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其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艺术类院校中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的论述, 探索其发展思路, 为俱乐部教学模式快速、科学的进入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健美操课程当中。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云南艺术学院2014级健美操选项课的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一个学期进行传统的选项教学, 一个学期进行俱乐部教学模式。每学期安排18周的课程, 每周2学时, 共计72学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健美操教程、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艺术与养生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近几年以来的关于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文献, 掌握艺术类院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1.2.2 专家访谈法

以走访和电话联系的形式访问有关专家, 初步了解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

1.2.3 观察法

1.2.4 归纳总结法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论证有关的结论和建议。

2 云南艺术学院健美操课程俱乐部教学实施情况

2.1 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念

健美操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学生乐于参加健美操的学习, 并在活动中增强自信;2) 运动技能:学习健美操动作, 掌握动作与音乐的协调配合, 提高技能;身体健康:通过健美操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韵律感与协调性, 增强体能;3) 心理健康: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 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健美操的展示中, 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培养良好的自尊自信的心理健康素质;4) 社会适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会尊重并听取别人意见, 互帮互学, 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为健美操课程教学目标服务的, 健美操教学目标是为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它决定着健美操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体系, 制约着健美操课程的教学过程, 具有导向作用。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行的是相对开放、人性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放在首位, 保证学生的主观意念可以顺利实现,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 从学生选课、上课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个过程都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的, 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和积极, 为达到教学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教学内容

每学期安排18周的课程, 每周2学时, 共计36学时, 4学时的理论课介绍健美操的起源、发展进程、概念与历史沿革、实践中主要强调音乐节奏和创编原则。

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的核心部分, 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摒弃了过去比较传统范的一套动作就是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而是根据学生所需, 开设种类越来越多, 除了规定成套动作外还有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有氧舞蹈、啦啦操、民族健身操等, 不仅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还能使学生感受不同的风格, 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乐趣性, 能广泛满足其兴趣爱好。

2.3 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过程和传统的教学步骤相同, 也是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音乐连续不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动作交给学生,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所学内容。准备部分, 教师带领做基本步伐和基本手位练习, 使全体学生尽量掌握当堂课所要运用的基本步伐和基本手位, 基本部分再进行规定动作或者自编动作的教学, 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逐步掌握运用, 大力鼓励优秀的学生来领做规定动作或发挥想象自己创编并展示, 同时在这个期间可以对对个别动作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因材施教。在结束部分可以作为介绍健美操锻炼的健身知识和答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难, 即可以使学生得到休息, 又可以渗透有关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健美操俱乐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老师包揽整堂课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运用讲解、示范、互动、合作、主题、情境、游戏、趣味等教学方法。

2.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方式, 主要由健美操规定套路、自编套路、平时成绩、身体素质四项成绩综合评定, 得出学生在健美操课程中取得的综合成绩。

3 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3.1 学生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反馈

在关于对“两种教学模式中你比较喜欢哪种?”的调查中得知:78%的同学选择了俱乐部教学模式, 18%的同学选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4%的同学觉得无所谓。这表明绝大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学习,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在云南省艺术类院校的实施是可行的。

3.2 上课出勤率高

在应试教育的中国, 从小学开始就把体育放在最边缘的学科, 即使国家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多次出台关于加强学生身体锻炼的红头文件及要求, 但是实施下来的情况并不乐观, 教师、家长及学生关于“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的想法并不在少数, 所以延伸至大学阶段, 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很大的改观, 体育课堂中事假、病假甚至旷课现象随处可见。云南艺术学院健美操课程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来, 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 基本上都是全勤的的情况, 这表明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非常成功。

3.3 上课积极性增加

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加,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在动力, 课堂气氛活跃, 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4 参加校内外大型活动, 并取得师生的高度评价

通过健美操俱乐部的教学, 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 表现欲望增强, 在学校社团展演和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进行了团体健美操的表演,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整齐划一的动作使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 2015年11月参加了在福建举行的全国学生啦啦操锦标赛, 并在自编自由舞蹈的比赛中勇得普通院校组的冠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健美操教学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它将会打破过去体育课中固定模式分班上课的不足,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最喜欢的课程。

4.1.2上课内容多样与科学化, 除基本形态、大众健美操外, 有氧舞蹈、踏板操、民族健身操、啦啦操等热门种类将会慢慢走进课堂。

4.1.3评价体系合理和人性化, 学生不再为了考试去死记一些枯燥的动作, 而是在放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健美操技术,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建议

4.2.1在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教学体系。从开始的选课、上课及考核整个过程都要根据其地理位置和专业特殊性合理安排和构建真正适合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模式。

4.2.2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健美操课程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求不断加强健美操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大力培养健美操师资队伍, 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学习深造充电的机会, 将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课堂,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 促使云南省艺术类院校健美操项目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2.3加大投入资金, 满足俱乐部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场馆设施, 外聘优秀教练, 保证俱乐部教学的教学质量。

篇7: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作为云南七所独立学院之一, 不断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设立了教学督察办公室, 配备教学检查人员。通过教学督察采取教学检查、评价及其他措施, 以确保教学正确运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校园和谐建设的工作目标实现。现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督察工作体制。

一常规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的目的在于察看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督促改进。检查分为四类: (1) 常规教学检查, 包括每周教学日常检查, 学期初、期中、期末定期教学检查; (2) 随机抽查, 包括领导干部听课, 教学督导员听课; (3) 专项教学检查, 包括对教师教案、试卷命题、试卷分析、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评审、考场考风考纪等专项检查; (4) 自查, 包括各系对本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自查并上交自查结果报告。前两类是我院教学督察的常态工作, 后两类除考场考风考纪等检查, 根据学院工作重点和具体情况开展检查工作。

1. 课堂教学检查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既是教师思想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综合集中反映, 也是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基本学习形式,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是检查重点, 每天不定时对学校的教学进行常规检查, 每周对各系公共课、专业课和个别课课堂进行抽查, 必要时进入课堂与教师交流和找学生谈话, 检查贯穿学期开始上课至期末结课。

从笔者工作实践的督察记录来看,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发出18份督察记录, 反馈回16份, 问题多数是教师随意调课、迟到早退及课堂纪律差等。此后加大督察力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发出41份督察记录,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发出62份, 问题多数是个别学生旷课严重, 少数教师不认真考勤, 个别教师对教学不负责等。各教学系、处对被检查到存在问题和不足的教师或班级非常重视,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教师方面, 系、部门领导及时采取听课和找教师谈话, 敦促教师履行职责, 规范教学行为和提高业务水平, 切实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方面, 各系及时召开班会加强班风、学风教育, 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应以学习为重, 强调旷课的不良后果, 公布旷课多的学生名单等。此外召集经常旷课的学生谈话, 疏通思想, 必要时要求写下保证书。部分系的辅导员与家长联系, 告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请家长一起督促学生学习。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由各系报教务处给予相应处分。2011~2012学年, 校园搬迁换址, 学生受到周边环境影响而分散学习精力是影响到课率的一个客观因素。通过以上检查, 要求教师请假调课都要提前办理手续, 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学生到课人数大大增加, 大部分文化课已经全勤, 课堂秩序良好, 教学效果进一步好转, 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 考试检查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第一, 每学期抽查部分专业课程考试, 察看其考试形式、考试范围、评分标准是否保证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第二, 检查考场考风考纪, 查看监考教师负责程度, 考场秩序, 学生考试状态, 作弊与否。期末考试的科目、场次比较集中, 选取一部分教学信息员作为教学协查员参与文化课考试检查, 详细查看考场, 并填写教学信息反馈表。两年以来, 从以前作弊风气屡禁不止到本学期期末考场秩序井然、没有违反考试纪律现象的改变, 说明教学督察在督促考风、学风、教风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 教学行政纪律检查

行政办公畅通是教学顺利开展的直接的重要保证。教学行政纪律检查, 督促教学管理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从严治教, 严肃教学纪律, 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教学部门行政情况进行查看, 同时巡察各系教学管理, 口头询问做记录, 为学院人事部门提供考核依据。

此外进行学风、教风督促。2011~2012学年以来, 在院领导带领下, 每天上课前15分钟开始, 各系领导、辅导员在教学楼前迎接学生上课, 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教室上课情况督促检查, 对迟到严重的学生登记后交送学生所在系落实。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学院“正学风, 促教风”的具体落实, 现已成为我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领导干部听课

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 了解教学信息, 把握教学工作现状, 对于促进良好教风、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了加强教学管理, 改进服务教学的工作,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对全体中层干部的听课次数、听课范围及形式、听课管理作出具体要求, 并将听课纳入学期评优考核内容。

听课需要避免流于形式, 重在进入课堂、在听课过程中了解教学状况, 发现亮点与不足。为落实和规范听课行为, 以课堂或展演质量评估标准打分及意见建议填写为内容, 制定了领导干部听课表, 要求听课的领导干部听课前到教学督察办公室领取听课表, 听完课后填写听课表交回, 教学督察跟踪听课履行情况。连续几个学期以后, 领导干部听课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教学管理岗位的领导干部从管理和教学的角度深入课堂, 能更客观地了解教学的不足之处, 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回收的听课表看, 绝大部分领导干部按质按量听课, 并认真填写了听课表, 写了书面意见, 对教师教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有的领导干部在课后与任课教师当面交换意见,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每学期都有系主任超量听课, 他们系统地听某年级或某专业的代表性专业课和文化课, 切实对该年级或专业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情况摸了底, 非常有利于之后的教学安排。

三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学评价根据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 采用恰当的方法, 按照程序和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 是一个系统过程, 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学督察强化和完善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评价的主体越多, 越能够反映出教学的真实情况, 得出正确的结论。学院开展多维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及同行评教, 不但评价主体多维化, 评价内容也多维化, 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评定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经过几年的多维教学评价, 评教信息反馈、整改、再评教, 现学院各类评价等级总体上了一个台阶, 教风、学风确实大为改观, 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了一个层次, 学生对学院教学较为满意。

四结束语

学院以教学检查和多维教学评价为主要措施的教学督察工作实践证明, 教学督察监督引导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规范化, 以查为主、查评结合, 推进教学活动按制度和教学规律演进, 在维护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提高。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教学环境中, 教学督察是促进学院师生发展的一个动力源, 是学院内部教学管理改革中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坚持实施并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其督促、信息反馈、教育的功能, 必将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教高[2005]1号) [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1/xxg k_80315.html

篇8:云南艺术学院学士学术论文

●会前的摄影准备工作

1. 掌握会议流程

会议开始前,摄影师必须提前到会议现场察看会场布置情况,了解会议议程安排、会议主题、参加会议人数等信息。对出席会议的全部专家、领导和嘉宾的位置安排;会议主持人以及上台发言人的席位等,用数码相机尝试以不同的快门和光圈组合拍摄。根据会场灯光的色温,掌握准确的白平衡。如条件允许的话,找工作人员坐在主席台的不同位置试拍几次,获取准确的拍摄参数,确保会议摄影的成功。

2.摄影器材配备及应用

拍摄学术会议,1000万像素以上的专业单反数码机身基本够用,最好使用自己熟悉的专业数码相机作拍摄主机,同时再带上一台备用数码机身,并带上常用焦距段的镜头。例如,佳能EF镜头三剑客,16~35mm广角变焦镜头,24~70mm变焦镜头,70~200mm变焦镜头等。用16~35mm广角变焦镜头拍摄会场全景纵深感特别强,可以让整个会场看起来恢宏宽阔、气势磅礴;24~70mm变焦镜头视角从广角到中焦段,基本上适用于拍摄会场的各种情况;70~200mm长焦镜头则是拍摄会场主席台上发言人和近景特写的专用。配带一只指数较高、回电快的大功率闪光灯,并设置为TTL测光。在拍摄以白色和黑色为主的物体时,可按照“白加黑减”的定律设置闪光曝光补偿,应把电池存储卡准备充分,并准备好集体合影时需用的三脚架。

●学术会议摄影的技术要素

拍摄技巧可直接影响画面的艺术表现,要想拍摄出精美的学术会议照片,掌握其基本的技术方法是在对其作审美认识之前必须具备的因素。

1. 会场全景拍摄

学术会议会场主席台上方会挂有会议全称的会标或者有显示会议全称的LED电子显示屏,背景还可能会有会议LOGO,摄影师可以站在会议大厅最后面,从左中右三个不同角度拍摄,要把会议标题、主席台上专家领导、参会全体代表乃至会议LOGO纳入镜头。如果有条件,可从高处俯拍几张会议全景的场面,这样的视觉画面会更有立体感。参加会议全体人员的场景,可用广角镜头从主席台正侧面等不同位置拍摄。在非常明亮的室内灯光下可以采用光圈优先与相应的快门配合拍摄。如果室内灯光比较暗时可以采用高指数闪光灯加室内现场光混合拍摄。为了取得前后都清晰的大景深效果,一定要用F8以上的小光圈,适当延长快门时间。

2. 主持人、领导、专家讲话拍摄

学术会议主持人、上台发言的领导、专家必须要有正面或侧面的上半身特写,一般取人物的正面角度,以平摄为主;构图要饱满,人物头顶留空不要太多;背景中避开比较抢眼的色彩及其他影响人物突出的东西;按快门时要注意发言人的气质特点、眼神、口型,以眼睛向前看、口微张为最佳。当前面的麦克风、鲜花遮挡发言人或眼镜反光时,可适当调整拍摄角度。主席台位置较高时,应避免正面拍摄,而以选择正侧方45度拍摄为佳。力争把每个发言人讲话时的近景、中景、全景都拍摄到。发言人特写镜头一般在其一开始讲话就拍摄(此时发言人都要和与会代表致意),以避免发言人一直低头读稿而使摄影者难以捕捉到满意镜头。选用F4以下大光圈,可取得画面简洁、背景虚化的良好效果。为了后期使用、编辑、整理归档便利,可将每个发言人的姓名台签一并摄入镜头。

3. 主席台上人员拍摄

拍摄主席台上就座人员全景照片,在会议刚开始时拍摄效果比较好,因为这时候台上领导专家精神饱满、坐姿比较齐整。要从正面或侧面抓拍坐姿趋于一致的场景,并应避开台上有人离席走开、相互说话、举杯喝水的时候按下快门。学术会议中专家讲座,一般都安排在主席台上、借助多媒体讲授,拍摄时最好以中景画面把专家、多媒体屏幕、前几排听众都拍出来,还要拍出带有全部听众的大场景以体现会议的气氛。在多媒体屏幕展示和视频播放时,要禁用闪光灯拍摄,以避免多媒体屏幕发白现象出现。

4. 会场拍摄

参加学术会议的代表,都是来自与会议主题学科相关学术界的专家或专业人员,所以听会代表的画面拍摄必不可少。同时,为了突出作报告者演讲的精彩程度,会场中一定要抓拍一些会议代表聚精会神听讲、做笔记、热烈鼓掌等体现生动表情的近景画面。学术会议提问环节中代表提问、会议主办方领导为获奖的集体或个人颁奖、双方主要法人代表签订有关合作协议、出席大会的全体代表举手表决与投票、分组讨论等画面也应拍摄到。

5. 会议花絮拍摄

会前领导和宾客相互之间的握手寒暄、交谈;会议休息时一些嘉宾之间的交流、打招呼,老朋友重逢时谈笑风生;会场中排列有序的各类奖品,摆放整齐的证书、奖牌、奖杯和锦旗,会场外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物外景,以及来参加会议的各学科专家代表井然有序的签到、进场、离场等都可以作为“花絮”拍摄。

6. 集体合影拍摄

因为广角镜头透视变形的现象,所以集体合影不能使用广角镜头。只能使用与人眼视角一致的标准镜头,为获得较大的景深,一般使用小光圈和较慢的快门速度。拍照中使用三脚架稳定照相机,以防拍摄中出现“手震”,影响画面的清晰度。集体合影应尽量避免直射阳光和逆光,以柔和的自然光为好。阴天拍摄合影效果最佳。要有效地利用前景深和后景深,拍摄时在整个队列纵深的前三分之一处聚焦,拍出前后均清晰的合影照片。构图采用上宽下窄的布局留出天地,左右尽量充满画面少留空间。队形前后要有层次,细长队形容易使得画面人物头像很小,构图难看。在按动快门前仔细观察队列中有无前后遮挡情况。开始拍摄时,举手示意以免出现闭眼或晃动。

7. 照片的挑选和整理归档

高校学术会议照片首先用作校报、校园网新闻发布及校园宣传栏展示,拍摄完毕后摄影师要选出用作新闻发布的照片送交宣传部门,常规情况下要有:带会议主题会标的全景照片、参会人员全景照片;主要领导人致词特写照片、专家作报告特写照片;主席台人员、带多媒体屏幕的专家讲座和听会代表的中景照片。最后要将所拍图片进行整理归档,这是高校摄影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做好的一项工作。首先把所拍的全部会议照片在电脑中进行精选分类,再以“会议时间”为文件夹命名,按时间下设四层文件夹,如一层为“2012年”、二层为“1月”、三层为“会议时间”四层为“会议全称”,把所有会议照片对号存入,以便日后检查档案时调用方便。同时把整理好的全部会议归档照片分类刻成光盘,并且把副本存入大容量的专用移动硬盘中。认真做好后期整理归档工作,有利于图片资料的保存和后期使用。

●学术会议摄影的艺术要素

摄影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摄影师要拍摄出视觉表现力强、画面简约生动、应用性强的学术会议照片,[2]就必须遵循摄影艺术的一些基本要素。

1.拍摄范围的变化

镜头距离拍摄对像越近越能够消除掉让人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更加突出主题,拍摄出来的照片会越好。但有时受现场条件限制只能够远距离拍摄,就让构图范围内的背景颜色和结构相对简单,同样也能够突出画面的主题。构图中突出主题的正确方法,无疑是把主体对象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但适度的让主体偏离图像的中心,有时却能增加画面的动感,吸引观者的目光。

2.拍出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

摄影师要利用人们对物体近大远小、近浓远淡、近疏远密的感知上的特点,打破照片平面造型的局限,发挥摄影的艺术性,拍摄出符合真实的立体艺术空间。

3.改变拍摄角度

通常情况下,拍摄时以主体人物的眼睛为聚焦点,注意从正面反映人物活动和场景,选择不同角度取景,尽可能将主要人物拍全,避免造成视觉上的残缺感。[3]拍摄一张有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难度确实不小,但这不一定是拍摄技术的问题,有时只需简单地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恰当地改变司空见惯的正常视角,俯拍、仰拍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4.熟练应用闪光灯模式

在复杂光线的会议场所,闪光灯可以让会场的光线和色彩平衡得更好,能够极大地提升照片的成像效果。还可巧妙使用闪光灯的不同闪光模式营造不同的艺术效果。闪光灯都有其作用的范围,拍摄的时候被拍对象一定要在闪光灯有效距离范围之内。

●学术会议摄影师的素养要求

1.学术会议摄影师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会议摄影师,首先,要掌握摄影构图知识。当你站在会场中举起照相机时,考虑的是在现场空间内,如何把人、景、物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中,把个别或局部被摄体的形象与场景组成一个整体,拍成一幅符合审美要求的理想画面;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其次,要熟练应对不同会场内不同灯光的变化。充分了解各种室内灯光的色温、光照强度及光源的方向,准确选择白平衡,以防照片偏色。再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抓拍技巧。例如,在拍摄个人发言的特写画面时,当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时,必须瞬间内抓拍到对象的最佳形象。同样,为了拍到参加会议代表们生动自然的神态,摄影者必须勤于观察、反应敏捷、眼疾手快。[4]

2.摄影师的艺术直觉和灵感

摄影艺术有着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纪实性和现场性。多数拍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因为许多现场画面转瞬即逝,容不得摄影师有丝毫迟疑,更不可能进行思考,这也正是摄影师在创作方面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艺术直觉和灵感。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摄影师长期的创作生活累积与艺术修养基础之上的。优秀的摄影师,一定具备敏锐的艺术直觉、灵感、审美能力。需要摄影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积累。要想把自己的审美意识以一定的艺术手段物化出来,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不可或缺的条件。[5]

3.创新意识

作为高等院校的摄影工作人员,应时常改变传统的拍摄方式,这样才能让拍出来的照片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创新能力,在拍摄中不断寻找全新的拍摄思路、新的方法,让自身综合素质得以最大提升。以期能够拍摄出质量优秀的学术会议摄影图片。

总之,在学术会议摄影中技术是手段和载体,艺术是灵魂和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摄影工作者不但要了解手中照相机的技术指标,同时还要掌握摄影艺术。[6]依照不同的学术会议主题,采用不同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既了解了学术会议信息,同时还能欣赏到精美的画面。

摘要:如何拍摄出具有丰富的学术信息和视觉效果美观的学术会议照片是摄影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中,笔者对学术会议摄影中的技术要素、艺术要素及摄影师的素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与阐述,以期能为学术会议摄影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摄影,技术,艺术,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1]吴静.学术会议对构建高校学术氛围的意义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8,1(0S1):104-106.

[2]兰锐,刘忠奎.提升新闻摄影作品的表现力[J].新闻传播,201(210):181.

[3]刘爱平.拍好新闻照片的“四要素”[J].青年记者,2012,1(235):41-42.

[4]郁伟华.浅谈“会议摄影”[J].摄影与摄像,201(33):126-127.

[5]王彬电.视摄像师的艺术直觉与灵感[J]当.代电视,2004(7):75-76.

上一篇:禁毒演讲稿6分钟下一篇:班主任与后进生的谈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