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2024-06-09

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共8篇)

篇1: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滁州学院党校地信学院分校第十三期培

训班

在西阶103教室召开了加入成为党校新学员的开学典礼,怀着高兴的心情我们学院共有155个名额,参与了此次的典礼。当我们看到学长们的宣誓时,我们了解到了入党的我们有了真正意识上的转变。赵老师和王书记殷切地向我们介绍了党校的培训工作。随着过国歌和国际歌音乐的响起,此时我们已经发觉我们已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分子。

今天我们在西阶103教室听讲了张金良和孙平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场精彩的党课,在党课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党和共青团的关系,以及党组、党徽、党旗的发展由来。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了党的内部意义。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信仰,更不能没有追求。一个人只有明确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标,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不至于走偏人生轨道。

孙老师在下午的讲学中,让我们了解:入党的动机?一个人为了入党,首先要了解对党的认识,是为了自己从中获得某些利益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加入党,孙老师在讲学中一直强调思想是驱动人的行为的必要条件,明确正确的入党动机,真正意义上的入党。入党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然而也许这是大的方面,但是也许我们需要了解到真正意义上的党的思想。入党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牢固思想;要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其先进模范作用。

当然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我们的学习环境中,乃至三月是雷锋月,我们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毅力,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理论转化为行为,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生活真正意识上的改变思想,锻炼入党动机。努力加强党性修养;抓好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保持较强的纪律观念,;要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知道“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通过孙老师和张老师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党的任务,党的作用,党的意义。在小组讨论中,我们的组长对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系统的概括了一下,温故而知新,通过今天的党章学习,我们小组不仅深刻地了解了党,更知道了也让我们在小组中了解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的一举一动为我们所深刻烙下。

小组讨论中,我们被那些面对党旗宣誓的共产党员所打动了,感动了;感受到了作为党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了人生的信念。

虽然我们还不是一名党员,但是我们会时刻牢记党的教晦,以及党的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我们承诺,将会以党的基本准则约束我们自己,践行到生活中的点滴,做好一名优秀大学生应做的,以致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上更好的发展自己。

践行在生活学习中,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11测绘工程张文祥

2011年3月10日

篇2: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最近,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上下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下面联系个人思想和单位工作实际,谈些自己对解放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一、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肩负起推进和服务解放思想的重要职责

解放思想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从理论层面上看,继续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党的十七大将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赋予了解放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从实践层面看,解放思想是总结我们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一条成功经验。对于我市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时期,和谐咸阳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全市经济新一轮大发展,是摆在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校及党校工作者在推进继续解放思想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与其他部门单位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校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起推进解放思想的重要职责,通过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宣传新观念,培养新干部、研究新问题、推出新成果、弘扬新精神,有效引导和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投身到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中来,努力使党校成为解放思想的“发源地”和“先行者”,充分发挥党校及党校工作者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在推进和服务全市解放思想的同时,党校自身建设要找准继续解放思想的方向和定位

新的《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明确定位,指出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去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进一步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办好党校的重大意义,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校工作,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党校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级党校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充分发挥“五个作用”。始终把党校姓党、忠诚于党作为党校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书记的讲话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为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党校、推进党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党校及党校工作者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指明了方向。

三、党校自身建设发展应着力在五个方面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法宝,同样也是确保党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了党校发展的空间,思想解放的高度决定党校发展事业的高度。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认为在解放思想方面,我们咸阳市委党校至少应该着力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上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为了解放而解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咸阳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给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和新要求。党校工作者一定要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深入扎实的作风,深入研究和准确回答全市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生动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类思想解放和理论研究活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服务。

二是要在深化教学改革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把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继续完善教学新布局、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尝试现代培训方式,推进教学方法和培训方式的创新。要抓住大规模培训干部和贯彻实施《党校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有利机遇,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方面不辱使命、有所作为。把常规培训和自主性、前瞻性、开拓性培训结合起来,把教育培训与激发干部主体性、积极性结合起来,把理论基础、战略思维、党性修养与提高实际业务能力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着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和教育引导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

三是要在科研工作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研工作要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干部成长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党校教育规律的研究,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研究。把课堂教学与最新科研成果结合起来,把纯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理论功底和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经验相结合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力求在科研方式上有新的探索、在科研方法上有所创新、在科研成果上有所突破、在政策咨询上有所作为。构建实践出题目、教学做文章、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有效机制与载体,努力使科研工作多出精品、再上新的台阶。

四是要在拓宽办学渠道、丰富培训形式、创新培训载体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一主多翼”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我校教学培训资源优势及培训中心、学员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前提下,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主动与省内外、市级部门单位、行业系统联系,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同时学习借鉴兄弟党校的办学经验,积极尝试菜单式教学、订单式培训和异地交流、联合办班,努力增强党校的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党校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篇3: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主题要明确、清晰, 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 这关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 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发现思想品德课的小组讨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 讨论的主题脱离生活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小组讨论题目, 基本上是围绕书本重点、难点展开, 是典型的为考试而设计的讨论。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中, 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目是“为什么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框中设计的讨论题目为“只要在青少年时树立一个高目标, 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改变目标, 你就一定会实现目标”, 这些题目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时刻围绕中考, 教师往往把中考的考点或者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一些讨论的题目, 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 在题目的设计方面缺乏生活性, 与学生的实际脱离, 渐渐地学生失去了讨论的积极性。

(2) 讨论主题缺乏层次性。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精心设计, 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能力, 又要有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之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发现小组讨论的题目难易度把握不够好。有些题目设计过分简单, 有些题目又设计得太难, 致使小组讨论解决不了。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增强自我保护》中设计了“网络的利与弊”“为加强网络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讨论题目。从拓展学生知识面、联系生活角度来说, 没有问题, 但是教材中并未涉及网络的相关知识, 如果在课堂中讨论这两题,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有些困难, 尤其是对网络管理提出建议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再进行小组讨论。而有些题目设计得太过简单, 直接在书本就能找到。题目设计缺乏层次性, 导致学生对讨论的内容缺乏兴趣。

2. 讨论小组的分组不合理。

思想品德课小组的分组情况是否合理, 决定小组讨论的效率与成果。在长期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分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 分组程序的简单化。分组的随意性, 很难保证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与思维的碰撞。

(2) 小组讨论时缺乏分工。小组内对于讨论的问题缺乏分工, 致使参与度不高, 影响了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3) 小组讨论缺乏有序性。教师在讨论中作一些引导性的诱导和点拨, 是讨论能够有效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 在思想品德课中, 笔者发现, 小组讨论过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 小组讨论缺乏监控。在小组讨论时, 大部分教师是站在讲台上观望, 或者随意地在每组之间来回穿梭, 偶尔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5) 对小组讨论缺乏评价机制。小组内部讨论缺乏互评机制, 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性。

二、提高小组讨论实效性对策探讨

1. 合理分组, 重视分工。

在分组时, 不要单纯地以固定的座位来分组, 应该尽量考虑学生之间的亲疏程度, 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 更要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合作。在班主任的建议下, 可以在考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前提下, 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有机组合, 让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 既体现公平又可以调动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同时, 对所有小组编号, 如1组、2组等, 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 负责该组的讨论情况记录。对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编号, 如1组1号, 2组4号等。在小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讨论主题等。

2. 注重评价, 适当激励。

小组讨论的教学效果考查, 依靠的是学生提交的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小组讨论成果的科学评价及时进行意见反馈, 可以促进小组学习的效率, 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在评价时, 注重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评价要高屋建瓴, 对小组的讨论有指导意义;组间评价能发挥其他小组对问题的认识, 看到此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促进本小组更好地讨论;组内互评对组员参与情况、认真程度等进行评价, 可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在评价时可以采用加分、扣分制度, 学期末对各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公布, 对优秀小组、优秀成员进行适当奖励。从实际的执行效果看, 此方法效果较好。

3. 精选内容, 深入讨论。

讨论内容是否恰当关系到讨论的价值与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的内容, 适宜小组讨论的主题一般包括:学生需要互相启发来拓展思维的问题;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学生希望解决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等等。教师要扮演好讨论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角色。首先, 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规则、纪律要求、讨论的程度等方面进行规定, 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批评与扣分;其次,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 要全程关注、深入到小组内部, 对各小组进行指导, 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供小组内磋商、协调、参考;或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 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

摘要: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但是,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小组讨论往往存在许多问题, 如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 讨论小组的分组不合理等, 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合理分组, 重视分工;注重评价, 适当激励;精选内容, 深入讨论。

篇4: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文明程度;党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66-01

党校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党校的教育者采用言传身教和环境教育的方法,借助内化和外化的方式,有效提高党校思想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殊性和群众性,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在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对教育内容、形式、手法、方法和机制等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增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

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党校不断运用科学的理论对党校学员的思维模式进行培养,确保党校教师和学员的思想认识协调统一。党校还要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推广马克思主义知识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增强学员对党的相关知识的认识,使学员感受到党校思想的崇高性,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讨论中,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不断地改革、优化和完善,将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体系融入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但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地域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只是形式主义,只注重表面工作,党校的学员们仅仅将党校学习当做一个流程,并没有重视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落到实处。偏远地区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老套,在教育学员的过程中敷衍了事,这会严重影响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外在压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经济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市场经济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思想和新价值被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个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但是也对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这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随着中国实行“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后带动整体富裕”政策的开展,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状态,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也变得逐渐激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就导致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变得更强,难度变得更大。

2.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内在挑战。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重大的内在挑战就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教条化特征,从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加上党校教师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这就导致党员呈现出形式化特征,成为学员获取好工作的一个筹码,导致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低下,学员的自律能力比较差,这会严重影响整个课堂的氛围,降低了党校学员整体的学习度,使得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导致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低下。

三、完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缓解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压力。提高党校学员的思想认知,使得学员的思想观念得到积极的转变,加强对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众所周知,党校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党校领导必须重视加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缓解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压力,改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对党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相关话题和学员进行探讨,这样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吸引力和课堂教育的规范性,才能有效提高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战胜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挑战。新形势下,只有加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增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對性和影响力,构建良好的党校思想政治教学环境,才能战胜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挑战。党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和学员之间的交流,积极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有效提高党校学员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党校学习环境,有效提升党校学员的竞争意识,为党校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氛围,增强党校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让党校学员体验到先进党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党校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的开展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促进先进党员干部和党校学员实践的交流,使得党校学员参与到实际工作的执行中,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党校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性,使得党校学员的集体荣辱感更强。

总结: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国家的建设、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党校学习对学员学习党员知识和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党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积极开展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党校学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

参考文献:

[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

[2]马福运.“全息育人”德育模式的构建途径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篇5: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社会实践的发展总是表现为辨证的历史的过程。解放思想推动理念进化,是不同发展阶段最关键的意识形态任务。治国理政如此,治一域行一政也是如此。思想观念或正向或反向地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具体行为。当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然认同学习思考的价值,认同解放思想、理念创新的价值。县委组

织推动的“四个一”活动,是对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强化**跨越发展的核心元动力的重要实践,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一、建设新的主观世界 因应**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

**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节拍不断发展进步,时至今日愈益明显地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我们提出了实践上开拓创新的新要求。

首先是“新”。这个“新”从县委县政府新领导的新思维开始,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框架内对**做了新的定位,确立了符合时代主题的发展目标体系。这个“新”还集中表现在,全域**的规划、产业体系规划、整合利用域内域外发展资源的方式方法上的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上面。

再者是“快”。“快”是竞争行为所要求的优秀品格。一个体认到使命感的人,自然会觉得“时不我待”,当然要“只争朝夕”。近年来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而且正趋向一个更大的“加速度”。这将考验我们的思想、观念、能力、办法,能不能跟得上?能超前,会促进;跟不上则客观上将构成前行的阻碍力量。我们不可以不自警醒不自鞭策。

第三是“高”。**有了新的发展基础,这是自身发展的客观条件上的重要变化。县委县政府因应时代和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对贯彻决策、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客观上我们有可能要更多地遇到新的、高难的、深度的矛盾,我们既有的观点、经验、办法,可能失效,甚至不当使用可能加剧问题程度及其复杂性。在工作目标加“高”与客观矛盾可能更复杂的情形下,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发展的主观能力。

第四是“大”。**现在给人的一个直观感觉是“大”,这个感觉当然是对的。但我们更应该更深层次上的“大”,我想,大格局、大气派是县委县政府的一个追求,而谋求大发展是它的一个层次目标定位。如果没有大思路,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没有从狭隘的经验中跳出来的能力,没有相当高远的眼界,这些就无从做到。基于这点,该看到我们面临的开阔眼界、变化思维的任务之迫切、之广大。

略作深一些的分析,不难发现,上述这几个特点(包括首先是“新”这一特点)共有的一个属性,就是“新”。

“新”是以前所无,新是创建,新是变化;“新”让我们原来的思路、经验、办法,和我们曾经所宝贵的一切要重新估价、再行甄别;“新”逼使我们从中学习和发现,逼使我们在不停向前的实践进程中锻炼成长。拒绝成长不啻自塞出路,而又因为身系一官半职,必然还会有害于事业发展,有害于今日生机勃勃(来源:好范文 http:///)的**。

二、建设高能量的实践创新力 担当起“关键时期”的发展重任

县十届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大力度紧盯大项目,高起点创新促转型,聚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强农富民、生态立县、民生普惠、创新创优“六大战略”,深入推进新兴产业3年200亿、乡镇财政收入3年超3000万、滨水城市3年大变化、“教育名县”3年达目标、“国家级生态县”建设3年见成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3年再夺标“六大规划”,奋力开创**新一轮跨越发展新局面。

**正处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所具有的意义,需要身处**发展实践中的所有的组织和个人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要在时代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把握“关键时期”;要在区域发展的态势下把握“关键时期”;要在深入研究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的基础上把握“关键时期”;要在县委县政府推动县域发展的战略框架内把握“关键时期”。

在这么个“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做?如何争取做到尽可能的好?如何做的实质,在于如何应对?思想解放、理念进化,是于思维层面上谋求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思想解放、理念进化是解决现实存在的主客观矛盾的思想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发现和把握现实,发展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思路,是推进实践发展所必须的认识基础;进而创新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设置推动**跨越发展的科学的动力元素;在贯彻落实上,找准上联目标、战略,下洽**县情实际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以求得实效,保障科学决策得以有效实现。这些是在主观世界、思想

领域的积极应对。

思想解放、理念创新的社会功能通过多途径得到实现,塑造积极的观念生态与思潮,以期形成发展战略、重大决策的正向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是我们要更加注重并要努力做好的一项任务;而且通过理念创新来组织社会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的生息弘扬,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准备精神基础。

放思想与理念创新对不同社会组织,其要求和可期望的目标是不同。解放思想、理念创新,就其思想品格而言,要体现时代要求和世界眼光,掌握最先进的理论、观念;就政府功能角度而言,要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的行政理念与运作模式,建设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先进理念、现代模式要贯彻、体现为政策,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制度力量;从执行层面看,要形成发动并维持其目标、政策、措施等的执行能力、执行机制,以保障科学的决策得以产生有益的结果;就不同职责的部门和具体职位而言,则务必找准位置,有深度地解放思想,有针对性地谋求实践上创新。

三、把握解放思想的价值取向 力避某些误区在思想和实践上的消极后果

思想解放向实践创新的贯通是思想解放的价值归依,也是提升行动效能的深层机理。解放思想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推动和保障理念进化、观念创新结出实践之果,需要社会各类组织,特别是主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政治组织,用新的眼界、新的思维,规划、组织、推动解放思想不断地、正确地、有效地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潜能,进而产生出客观的社会实践成果。

当我们能真正破除落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并且有了先进的思维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和认识,我们就重构了实践的方向和方式方法。虽然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上矛盾、困难,但我们会逐渐完善起发现和解决它们的门道;对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也会懂得如何去找获答案,这就为我们提升行动效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时,才不至于心理焦躁、手足无措,而是多了一些理性和科学,可以有些从容镇静,作决策、作工作落实都更有可能产生出预期的效果来。

篇6: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2009年5月11日

●县委党校“四个精心”助推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取得成效 ●县委统战部立足职能践行科学发展观

县委党校“四个精心”助推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取得成效。一是精心组织领导。成立以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为组长,党总支委员和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并于4月29日下午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开展了大讨论活动。二是精心确定主题。发动全体教职工围绕县委“推动科学发展,建设西部强县”目标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这一中心工作,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党校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确立了“践行科学发展,推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上新台阶”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主题。三是精心设计安排。制发了

是立足“兄弟感情”,促进不同民族团结。认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强化民族感情,积极推进凤仪乡民族村工作,解决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困难。筹资73万元,对44户苗族同胞进行草危房改造。积极协调长源电力公司投资30余万元对民族村进行电网改造。四是立足选贤荐能,促进党外人士成长。通过集体推荐、电话通知等方式积极组织推荐县内党外干部和后备干部踊跃参加科学发展观“毛遂自荐——人才论坛”活动,切实为党外人士提供才能锻炼的机会、才华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舞台。

篇7:党校小组讨论心得

参加此次小组讨论的成员都早早的到图书馆的书香语林集合。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拿着自己收集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这次小组讨论准备充分。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积极踊跃发言,现场气氛和谐融洽。当组长宣读这次讨论的题目“如何端正入党动机,创造条件使自己早日加入共产党”时,就有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在生活和学习中会更加靠近党这个优秀的组织。他们表示自己会在党校培训中不断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与培养。在讨论接近尾声时,有不少同学表示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关于入党问题的这种机会很难得,很高兴有这样的活动,在互动和交流中让自己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洗礼和升华,大家受益匪浅。

这次讨论非常成功,大家彼此交流观点分享心得,在讨论中增长自己对党的理解与认识。与会积极分子们的踊跃发言,为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相信,通过此次党校学习讨论会,这一批的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又迈进了一步,期待他们有更好的表现。

篇8:党校思想汇报及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公开课、示范课、常态课等各种场合, 在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笔者也发现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讨论的主题和时机过于随意

好的选题是有效讨论的前提, 题目应该是精心设计、慎重选择的。有的教师哗众取宠, 让学生讨论的题目既不是教学重点, 也不是教学难点;既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觉悟, 致使课堂讨论有点“随便说说”的味道;有的教师生搬硬套, 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须讨论的问题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 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 浪费了时间, 影响了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 将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丧失信心, 讨论“无功而返”。

课堂讨论不能贯穿一堂课的始终, 全部都是课堂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自然也就是无效的了, 因此, 课堂讨论契机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为了取悦于听课教师, 觉得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就讨论, 讨论到哪里就算哪里, 整堂课都是即兴讨论, 课堂节奏散乱;有的教师把课堂讨论作为调节学时间的工具, 时间充裕时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 时间紧凑时就草草了事, 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 讨论完全成了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

讨论比较随便的原因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 满意”是它的精神实质。图书馆的行为满意, 是图书馆的行为状况带给读者的心理满足状态, 是图书馆理念满意思想的外部表现形式, 包括行为方式满意、行为规范满意和行为效果满意。工作人员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认为讨论是装点课堂的点缀。

2. 讨论的数量没有限制性, 比较泛滥

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否则就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充分参与, 并且教材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作为政治教师应该有所选择地处理和安排这些材料, 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设置、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总结等阶段, 学生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必须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 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有数量而没有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 而学生根本还没有进入思维状态, 讨论要么是随声附和, 要么是胡乱地说一通, 效果等于零。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论”, 完全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 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五次课堂讨论, 大多数的问题都是识记层次的“是什么”, 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材料, 这样的讨论有必要吗?学生就象在参加接力赛, 疲于应付, 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片面地强调了课堂讨论的应用, 认为只有多讨论才符合新课程理念, 才能使课堂教学看上去气氛活跃, 忽视了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

3. 讨论的过程流于形式, 学生参与缺乏广度, 教师引导缺乏力度

探究性学习往往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讨论的问题出示以后, 接下来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在常态课上笔者看到: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们便匆忙行动, 七嘴八舌, 热闹非凡。可仔细观察一下, 热闹的背后是只“找”不“思”、只“做”不“合”、只“说”不“听”, 大多数学生都是“各自为政”。有的学生忙着在教材上找答案;有的你说我也说, 谁也不听谁, 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 甚至故意唱反调;有的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别的事情。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勾肩搭背, 大喊大叫, 离开自己的座位与其他小组的同学打闹, 教学纪律和秩序荡然无存。公开课上经常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即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侃侃而谈, 学习有困难、内向的学生一言不发地听答案。这样的课堂讨论, 学生实质上并没有认真思考, 更谈不上思维碰撞的火花, 尤其是内向学生究竟能获得多少收益呢?

这时的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候;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有的教师虽参与了讨论, 但只体现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动力;满意原则体现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终极目标。

顾着和个别学生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学生;还有的教师倒背双手在小小组组间间走走来来走走去去, , 这这儿儿插插一一句句, , 那那儿儿提提一一句句, , 貌貌似似很很忙忙, , 其其实实大大多多是是在摆样子、装门面。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 更没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科学指导和合理调控, 于是课堂讨论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甚至出现盲目和教学秩序失控的情况。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功利心在作祟, 只关注讨论的形式, 讨论前没有精心安排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座位, 讨论时没有严格指导和监督学生的行为。当然,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差异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

4. 对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公平、不全面

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所以, 课堂讨论后要及时评价讨论结果, 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着眼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 有的教师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置学生的讨论结果于不顾, 就是把学生的答案复述一遍, 没有任何的总结和点评;有的教师评价片面、单一, 常常用“你说的对”“他说的不对”这样的语句, 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所在小组的评价;而是偏重与讨论结果的评价, 忽视对过程的方法的评价;还有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尤其是很少关注内向不发言的学生。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不到通过教师评价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效。

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 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停留在课程改革之前, 过分看重讨论结果本身, 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解决上述课堂讨论存在问题的策略

1. 明确课堂讨论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讨论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启发下, 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方法。既然它是一种教学方法, 无论是启动、开展, 还是结束都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如果只是为了让课堂具有“讨论”这种形式而讨论, 那就本末倒置了。

2. 精心挑选讨论的问题

这是讨论能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功底的一个环节。问题的提出可以来自学生, 也可以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来设置, 还可以是课堂随机发生的有价值的问题。正如克林伯格所认为的:“使课堂讨论产生效果的条件之一, 就是提出能够真正抓住学生心思的发问和课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首先, 问题的设计要恰如其分。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现状, 面向全体学生, 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 一目了然的不安排, 高深莫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教学的重难点上, 放在学生普遍关心又容易混淆的问题上, 放在一些社会热点焦点上, 同时还要做到难易适中, 趣味性适度, 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思路, 使每位同学都有思考的空间和发表意见的欲望。

其次,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多角度地思考和讨论问题。

最后, 要重视对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的讨论。在实际教学中, 有一些问题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 这些问题比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 或是学生疑惑的地方, 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3. 合理安排讨论的成员

这是讨论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一一个个条条件件。。成成员员数数量量过过多多过过少少都都不不利利于于讨讨论论的的开开展展, , 这这与与讨讨论论的的问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可以从同桌两人小组, 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 再到相邻课桌六人小组、八人小组等。具体的小组规模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时间而定。小组规模四人以上, 就可作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这些: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质疑者、检查者、发言人。

4. 理性引导讨论的过程

这是深入有效开展讨论的重要条件, 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作用。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 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者, 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一员。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但教师决不是“看客”,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讨论节奏, 积极参与, 适时介入, 及时引导, 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工作。

教师在创设好讨论情境、提出讨论问题后, 要给学生充分的个别思考时间,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或思考的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这样他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与他人分享思想成功的快乐。学生讨论时,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 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 提高讨论的效果。当学生纠缠于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时, 教师既要巧妙的“忽略”, 又不能伤害学生的情绪;当临时出现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时, 教师则要及时调整教学预案, 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出现逻辑错误时, 当各组发言不均时, 当出现无人发言的尴尬局面时, 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 当思维出现阻滞时, 当出现争执时, 教师都应该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 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了发现问题的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提升了觉悟。

5. 正确评价讨论的过程与结果

这是提高学生讨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贯彻新课程多元化评价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 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变化, 坚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讨论探究, 让他们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 积极主动地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 如能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等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讨论结束后, 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并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全班进行总评。评价时不仅要重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进步。通过评价, 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使其发挥更大的潜力, 为以后更有效的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总之, 课堂讨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能真正运用好, 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主动”, 一定能将更多的快乐带给学生, 让师生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常州市花园中学)

摘要: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目前的初中思品课课堂讨论存在使用过于随便、泛滥;过程流于形式;结果评价不全面、不公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上一篇:物业公司员工评语下一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