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2024-06-18

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11篇)

篇1: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要始终围绕营造“三个环境”来推动组织工作,切实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凝聚党执政的政治力量、群众力量、物质力量、精神力量。

一是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提升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聚焦落实“三新一高”,增强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加强对认识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低碳经济与现代能源、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向北开放与对内开放、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动力及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培训,加强对发展现代农牧业、优化和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培训;着重把抓发展成效显著的干部放到综合经济部门负责人岗位,进一步改进高质量发展考核,坚持在发展主战场看干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等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是营造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升处理急难险重问题能力,深入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正确的政绩观教育、斗争精神教育,推行“领导干部带头领办难题、揭榜领题”机制,将干部在推动“双碳”工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征拆一线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不断推动领导干部掌控局势、化解危机、精准“拆弹”的能力。开展换届后班子运行情况调研评估,把干得好的干部适时放到重要岗位进一步磨炼,对不胜任不适宜的干部及时调整,使干部队伍结构更优、领导班子功能更强。

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坚持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党委(党组)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九个坚持”工作要求,主动落实管党治党的领导主体、落实主体、工作主体和推进主体,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管党治党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建设、管理、监督中,体现在对干部的健康成长负责,尽心竭力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争做廉洁从政的表率。

篇2: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基层党组织要增加“创新”的“元素”,激发乡村发展的“活性因子”。产业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农村要强、农民要富,离不开优质乡村产业的支撑。但乡村存在“慢变量”的特点,发展乡村产业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的特殊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先行者”,敢于打破“桎梏”,摆脱传统的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点子、新路子。求创新需立足实际,基层党组织既要对本地情况“如数家珍”,也要对周边地区发展“了如指掌”,更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挖掘非遗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乡村优势资源潜力,寻找更多创意元素打响乡村产业品牌,开拓“飞地经济”“抱团发展”等村集体经济增长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基层党组织要增加“突破”的“元素”,激发乡村建设的“活性因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农民群众宜居程度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幸福感”,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仍是乡村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尤其在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维持环境长效管理等方面,需要基层党组织敢于“突破”、攻克“顽疾”。在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和风貌的前提下,基层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干部做“带头人”,以自身行动投身乡村建设,一点一点激发更多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家乡”情怀,逐步转变生活习惯,让农村环境有更多“守护者”,为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凝聚强大动能。

篇3:质量·发展·共赢

主题大会上, 勇猛机械王勇总经理作了《加强合作·稳步发展·共赢未来》的报告, 总结了勇猛机械2011年产品创新、业务突破、管理提升和战略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并对公司2012年发展作了系统规划。

2011年, 勇猛机械抓住国家大力扶持与推广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机遇, 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加快自主创新。勇猛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产品已形成3行、小4行、4行、5行和小7行等收获行数, 收获行距覆盖300、510、550、590、600和650mm, 收获功能包括带剥皮型、不带剥皮型、秸秆粉碎回收型、秸秆粉碎还田型和秸秆收集平铺型几十个品种。同时, 勇猛机械营销工作在基础管理、市场拓展和渠道开发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 截至2011年11月, 实现销售“勇猛”系列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近1 300台, 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勇猛”已成为中国玉米收获机械主流品牌之一。

勇猛机械将2012年定义为“企业质量年”, 将加大产品改进力度, 提升产品工艺水平和提高产品实物质量, 打造玉米收获机中的精品。目前, 勇猛机械已在天津开工建设玉米收获机械生产制造基地, 新工厂占地23.3 hm², 投资4.5亿元, 投产后年产自走式玉米收获机1万台。同时, 企业品牌也由原“北京亨运通”升级为“勇猛机械”, 使其与“勇猛”产品品牌保持一致, 为创建企业与产品品牌迈出了第一步。

篇4:学校品质发展 赢得高质量生源

日前,由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续梅带队的12家中央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对江苏职业教育进行了专题采访。在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了江苏职业教育专题汇报会,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代表参加了交流会,学校潘东标校长向与会领导、媒体作题为《学校品质发展,赢得高质量生源》的交流发言,字字句句高度概括了南京高职校人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精神。会后,潘校长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2009年,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招收新生人数1012人,600分以上生源达160多人,招生质量空前提高,实现了“稳定数量,确保质量”的既定工作目标。

一流的办学理念是生源高质量的基础。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在职教领域最早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支持等国际合作。BSH合作项目已成为21世纪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一个典范,2009年6月首届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并成为博士西门子公司的正式员工和技术骨干。BSH合作项目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引领和示范,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办学亮点。

一流的办学条件是生源高质量的关键。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关心下,学校近三年设备投入三千多万元,生均仪器设备一万元,全省第一,并构建全国一流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创建技能强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80人。其中副教授、高级讲师8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10人,占专任教师40%,有近110人次曾赴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中有获得德国“师傅证书”的老教师,也有一大批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国家注册的造价师、结构师、监理师、电子商务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90%。学校还先后成为江苏省首批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这些都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充分认可,更是吸引优质生源的关键指标。

一流的办学绩效是生源高质量的保障。盯紧市场、贴近企业,开设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热门专业,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先后与吉博利、博世公司、西门子公司、霍利威尔、中兴通讯、熊猫电子集团、南京装饰集团、大地集团等200家大型知名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毕业生成了企业的“免检”人才,形成了入学——就业直通车。毕业生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技能水平,对口就业率持续95%以上,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管理核心和技术骨干。“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学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重视技能培训,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取得12金、6银、4铜的好成绩,奖牌总数、获奖率、团体总分南京市第一,金牌总数全省第一。在天津举行的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四名参赛选手全部夺得金牌。省教育厅授予学校“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和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学校还多渠道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现已与新加坡建设局管理学院、韩国大田大学、韩国全州大学、韩国全州Vision大学、法国科尔比谢学校、歌德学院、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16所国际院校联合办学,国际化成才立交桥完美架构和良好实现。稳定、对口、高效的就业,多元、开放的继续升造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保障。

链接

【中国青年报】“在我们校园,从十五六岁到四十多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看到。”南京高等职业学校潘东标校长介绍,他们的办学宗旨就是让普通学生接受最好的职业教育,让农民工接受最好的职业培训。

篇5: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打牢“底板”,提升党组织向心力。建立健全“两新”党工委统一领导,乡镇和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对全市“两新”组织开展全面排查,摸清底数,“两新”组织“两个覆盖”率达到100%。按照“六有”标准,统筹整合资源,建设规范性活动阵地6个,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1个,使党组织活动有阵地、工作有规范。以“筑边关堡垒,争做‘东极之星’”党建载体为牵动,扎实开展“三亮三创”活动,即亮明党员身份、亮明党员职责、亮明党员承诺,创党员先锋、创党员示范岗、创党员责任区。通过布局选点、重点培育、规范建设、创新提高四个程序,党工委“点对点”指导非公企业打造党建示范点2个,以示范促全面、带整体,全面提升边境“两新”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补足“短板”,增强党组织凝聚力。认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两优一先”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优秀党员代表到各“两新”组织送学送教20余次,解决边境地区“两新”组织较为分散问题。一年来,举办“两新”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参训120余人次。选派4名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深入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党建业务指导工作20余次,有效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积极开展“奉献服务月”主题活动,“两新”组织党员主动参与,全年围绕环境卫生、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篇6: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用“党建笔”,绘就稻梁丰硕的产业振兴富足图。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八江镇始终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致富”为目标,紧紧围绕“生态立县 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广西油茶“双千计划”,积极打造“广西侗茶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深度推进产业融合,积极探索“资源入股”,创新“政企联营”建立股份制运营模式,实现资源一体化管理,盘活用好农村土地,促进油茶增量提质扩面,形成新品油茶种植“一河两岸”示范带;突出党支部“纽带”作用,依托“仙人山千亩茶园”,推动“茶旅融合”,实施“品牌共建”策略,探索推进“党支部+产业+企业+农户”“党支部+互联网+合作社+农业”等发展模式,促进“茶”元素与“侗”元素相融合,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讲好茶故事,成功打造了“仙人山”千亩茶园观光游、云雾山上“观日出”、“千人采茶廊”、农家乐等旅游品牌,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富民”的产业升级。

用“党建笔”,绘就绿水青山的文化振兴祥和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作为中国茗茶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江县提出“打造粤桂湘黔四省区民族风情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游的美丽后花园”两大发展目标,以镇内“两茶一山”、4个国家传统村落、6个区级传统村落为纽带,大力发展“茶旅”融合文化产业,积极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和“中国侗族在三江”旅游新形象。近年来,八江镇党委联合各村党支部将党旗插在特色旅游上,利用自身侗族特色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培养了一批多耶、芦笙踩堂、坪王相将款等民俗表演队伍,打造了“党建+传统村落+民俗表演”的侗族文化产业链,实现百姓增收、人民富足、生态宜居,走出一条极具侗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篇7: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立德树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既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的教化实质,这种教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德技并修即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这个立德树人主要载体建设,进而发挥课堂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并通过素质教育夯实立德树人基础,重视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中功能与效应的内化与彰显。

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业和教育,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业是孕育教育的温床,教育是促进产业的动力,无论是教育端,还是产业端,均强调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反对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就产业论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打通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任督二脉。实践中如深圳“率先建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合、理实融合、教育与生活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六融合”;联合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实施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走出去”等“六个共同”,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格局和育人方式。

三、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将人力资本投入和就业两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作形式及对工作的准备过程发生变化,这既对劳动者从体力劳动技能转向脑力劳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职业教育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需求。

四、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

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是职业院校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任务,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驱动力量。一方面,所开设专业需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情况,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也要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服务化的有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均要求有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3088万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青年人生出彩搭建平台和舞台,使这些群体的人们通过体面的工作获得人生的尊严与价值,在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惠及整个家庭。

五、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篇8: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药,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发展改进

1 中药资源及质量控制发展的基本状况

1.1 中药及中药资源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具有两个特点:大部分药物出产于中国;认识与使用是以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在许多方面反应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特色。

中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其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传统中药是指被广泛使用, 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 载于中医药典籍, 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民间药是指草药医师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 少见或不见于典籍。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 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 有其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 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

我国中药资源品种多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1], 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超过12807种, 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 药用动物1581种, 药用矿物80种。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植物类药材有800~900种, 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80种。

1.2 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并要求构建其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 至2006年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 中药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质量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特别是中药企业的生存之本, 构建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是其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产业化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技术是其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1.3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的基本状况

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以来, 国家在药品研究与开发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积极推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S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L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 以保证药品安全, 逐步制定和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除常规的理化检验外, 逐步以指纹图谱、生物检测等高新技术作为中药材质量的检测手段, 建立合适的中药现代化评价系统[2]。

2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历程

2.1 GMP规范

GMP是在药品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方法。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GMP管理观念, 于1988年颁布GMP, 1992年和1998年分别颁布修订版。

GMP是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最大限度地将产品质量置于可控状态, 确保持续地生产出合格药品的一种管理方法。GMP的所有条款的制定都是为了确保产品生产的均一性, 使其符合质量标准, 消除任何药品生产中存在的隐患, 而这种隐患是无法靠成品检验来完全预防的。

2.2 GSP规范

GSP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 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 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GSP的起草和试行工作, 现行的GSP是在1992年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的, 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2.3 GLP规范

GLP是关于药品非临床研究中实验设计、操作、记录、报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和实验室条件的规范。我国从1991年起开始起草GLP, 1993年颁布GLP, 于1994年1月生效。2003年再次修订, 并于2003年9月1日正式施行。

国际上通行的GLP通常包括对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规定, 要求制定标准操作规程, 对实验方案、实验动物、资料档案都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药品研究的设备设施、研究条件、人员资格与职责、操作过程等的严格要求, 来保证药品安全性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4 GCP规范

GCP是新药研究开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之一。GCP是被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标准, 是有关临床研究的全过程, 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视、审核、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的标准。以人体为对象的临床研究均以此标准进行, 以确保它们在科学与伦理道德两方面都合格。WHO基本药物规划《评价草药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指南》于2000年公布, 美国FDA制定了《工业化生产植物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 中国GCP于1999年9月1日颁布、施行。

2.5 GAP规范

2002年6月1日GAP施行, GAP控制中药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GAP对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自然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GAP要求中药生产基地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原则选定, 重视“道地药材”的地理学和“原产地”概念, 并对药材生产基地的水质、大气质

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00237) 量、土壤均作了严格的规定。 (2) GAP要求每种中药材都要按照自身的特点, 制定出一套标准操作规程, 以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其中包括种植和繁殖材料, 采收和生产加工, 包装、运输与储藏, 质量管理等方面。

2.6 色谱指纹图谱

对于中药而言, 色谱指纹图谱不同于传统的鉴别之处是在于它不是从一个“点”, 而是从一个二维的“面”来鉴别真伪, 同时在定量操作的前提下, 得到的“量”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估量待测样品之间总体“量”的差别, 从量的角度给以动态的质量评价[3]。色谱指纹图谱不强调个体的绝对惟一性, 而强调同一药材群体的相似性, 即物种群体内的惟一性。相似性是通过色谱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来体现, 这是模糊现象和模糊应用。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由若干具有指纹特征的“峰”组成, 它们之间的排列顺序、大小高低, 相互牵制构成整体的特征。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是指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 是符合中药特色的评价中药真实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质量控制模式之一。整体性和模糊性是它的基本属性, 满足专属性、重现性和实用性的技术要求, 是以各种光谱、波谱、色谱等技术为依托的又一种质量控制模式。指纹图谱分析强调准确的辨认, 而不是精密的计算, 比较图谱强调的是相似, 而不是相同。在不可能将中药复杂成分都搞清楚的情况下, 指纹图谱的作用是反映成分复杂的中药内在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3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逐渐应用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制剂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 中药制剂已由过去的“丸、散、膏、丹”向“控释、缓释、靶向”等现代制剂发展;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基因芯片等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在尝试应用。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

3.1 参考国际通行标准, 制定科学、可行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

组织有关专家参考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研究分析, 对我国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修改, 并制定出能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如建立国际承认的中药指纹图谱;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库和中药标准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昼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方法对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DNP) 组, 测量血压, 用SAS6.04统计软件包压差和舒张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DNP组卧立位压无显著性 (P>0.05) 。结论给DNP患者除测量入院时的血压外,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昼夜收缩压差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糖尿病的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病理改变多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有体位性低血压、多汗、腹泻、便秘、排尿障碍和阳痿。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 血压节律的变化与正常人相反,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为约50%糖尿病患者于夜间血压下降, 甚至出现夜品库;提供单体的标准品及检测方法;建立标准的提取工艺路线等。

3.2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 为基于中药药效和安全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我国对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界定、中药材有效部位的筛选、毒理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尤其不足, 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的发展。今后基础研究要从药材资源、植物化学、中药药理、中药毒理、重金属的含量、致癌物质等各个方面, 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 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

3.3 各种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规范将得到严格执行

中药的生产是十分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药材的种子、种植、收割加工、提取浓缩、中药制剂、生产包装、药效、药理、毒理、安全评价以及临床后的安全监督等。各种生产管理规范的实施将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可控, 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3.4 中药的安全性 (毒性) 检测会得到重视

中药的安全性一直是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关注并探索的问题。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检测将成为中药安全质量标准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3.5 方剂学的基础研究和标准研究将深入进行

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方剂进行研究。因此, 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方法, 如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信息科学、医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进行研究, 研究方剂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当中和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进行方剂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建立方、药信息数据库, 将是中成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薛愚.中国药学史料[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史怡然, 王一涛, 卞鹰.中药现代化的两大基石—中药标准化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药业, 2005, 14 (4) :2-3.

篇9: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一、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建构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资本市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虚假失真,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则

由于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行的有些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不法上市公司就趁机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漏洞,提供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的会计信息资料,例如,个别上市公司过度包装招股说明书,提供的财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利润计算存在操纵行为严重等等。这些信息误导信息使用者预测的企业盈利严重偏差,客观上造成资本市场陷阱、险境众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它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了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自身的使用价值

上市公司及时披露会计信息,能使报表使用者及时快速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掌握公司的最新财务动态,为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有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披露与报表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自身的价值,延误了投资者的战机,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助长了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腐败行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不够和披露的内容不充分,客观上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阴暗面

很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抱着能少披露就少披露的态度,甚至借保护商业秘密为由,故意隐瞒重要会计信息;特别是不法上市公司对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对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信息等不充分披露,甚至不披露等等,这种现象助长了上市公司掩盖其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愿让社会公众知道的阴暗面,给后续经营埋下了危险的根源,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响,同时还存在道德层面的问题。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失真

由于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低,企业融资渠道少,有“壳资源”属性的上市资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依据现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会计盈利能力作为标尺,为了满足上市或配股的条件或避免退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从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或会计造假活动。

(二)企业产权中各行业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目前,我国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只会提供满足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甚至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或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外部监管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

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缺乏,则很容易发生会计舞弊。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挥作用。舞弊信息之所以能通过会计系统最终形成财务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已极不正常,这才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参与监督会计制度实施。但是,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完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规范公司会计行为。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制是建立在规范的公司会计行为基础之上的。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制度的建设工作,改善股权结构,明确市场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进而规范公司会计行为,尽快健全和完善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使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更加可靠。

第二,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法规,强化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加强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力度。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处罚力度,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会计法》在发扬正气和打击歪风方面的威慑作用。其次,完善独立评审制度,制定发布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舞弊行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加强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力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第三,大力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完善市场机制,建立起适合资本市场需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文化。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近期,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市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只有市场规范有序,会计信息才能规范有序地披露,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市场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它作为一种生产力,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摆脱诉讼,提高竞争力,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注重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塑造,政府应采取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建立强大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增强道德约束力,资本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总之,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它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又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企业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防范和化解风险、作出投资决策、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晴雨表,是活跃和强健资本市场的血液,要保证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篇10: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我县目前城镇化、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将是拉动经济増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推进县经开区和东北新城两大重点区域项目进展,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二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项目投资,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三要提前做好谋划工作,立足基础设施和产业现状,科学谋划,形成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国家和省政策动向,抢抓扩内需、补短板的政策调整机遇,重点在事关宿松长远发展的领域,抓紧编制和完善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战略性项目,充实县级重点项目储备库,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篇11:六个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的体制下,尽管有一些关爱激励的措施和办法,但与干部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关爱激励方式方法少。当前对干部的有效关爱激励措施较少,即使有大多也是蜻蜓点水,干部感触不深,效果不明显。二是严管与厚爱不平衡。对干部要求多、管理严、关心少,对干部的保护还有欠缺,容易出现“一人受罚大家心寒”现象。三是权责利不统一。敢闯敢干的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致使基层出现“重要岗位无人干、清闲部门争抢去”的现象。

二、几点思考与探索

俗语说,有奔头才有干头,有盼头才有劲头。将“顶层设计、真情关爱、容错纠错”融为一体,形成责权利统一的制度链条,对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关爱激励干部的长效机制。把关爱激励干部摆在重要日程,构建起关爱激励的长效机制,是保障干部安心干事创业的前提。一是抓制度建设,把关爱激励干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干部“敢担当”;二是抓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员干部精神之钙“足”起来,让“想担当”的内驱引擎“转”起来;三是抓素质提升,用力解决干部“不能为”的问题,努力打造一支懂行、能干事的“多面手”,推动干部“能担当”。

2、注重措施落地,拓宽关爱激励干部的实践路径。有了制度保障,落实落地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一是真情关心关爱,把组织上的关心关爱让干部看得见、摸得着、接得稳,积极鼓励干部带薪休假,落实下基层补助45元、定期健康体检、救助患重大疾病干部等保障措施,关怀干部身心健康,推动干部“乐担当”;二是化解难点问题,积极凝聚“真担当”的磅礴力量,专题立会研究解决了14名干部因历史原因未享受职务与职级并行待遇的问题;三是用活能上能下,既拓宽干部“上”的渠道,又用力打破“不能下”的困局,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有为才有位”的念头,推动干部“抢担当”。

上一篇:对于社会实践报告汇编下一篇:期末总结以及暑假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