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的作文

2024-06-16

中国年的作文(精选8篇)

篇1:中国年的作文

看着世博的开幕式,遥望着世界各国的场馆,发现世界在飞速地变化,科技在迅猛地发展,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看着电视,我畅想起了未来……

早上,枕头里传出一阵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提醒我该起床了,我迷迷糊糊地站了起来,按了一下按钮,扫描仪启动了,它射出一道红光,扫描了我的身体,又弹出一件衣服,我把双臂伸开,衣服自动套了进去。这是一套高科技的衣服,它可以随着人的思想来调换在不同的季节中所喜欢的款式、颜色,它还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在衣服的内壁上有一个微型冷暖空调,当你穿上这件衣服的时候,它便会将现在的季节,所在地区的温度,还有你自身的体温等因素融合到一体,自动调节它的温度,使你感到更加舒适。

穿好衣服,洗刷完毕后该吃早餐了,我到厨房拿了两个现在最流行的环保水果出来,它可包含了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热量,这些环保果有各种各样的口味,你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吃过早餐,走在上班的路上。我想打辆出租车,可当我刚有这念头的时候,一辆出租车朝我驶来;我坐上了出租车走了五分钟的路发现堵车,我刚着急担心上班晚点,突然发现出租车生出了两翼,在空中飞翔起来,很快到达了单位门口。路上我用奇异的目光看着司机,司机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他告诉我,现在的出租汽车都是与路人有心电感应的,当有乘客想乘坐出租车时,离想乘车人最近位置出租车上的语音电脑就会自动提示司机在什么地方有乘客需搭乘出租车,他们便及时赶到;当遇到堵车时,车的双翼就会自动弹出,象飞机一样在空中飞翔;当遇有洪水、河道时。车的四轮会自动收起,出租车瞬间会变成一叶小舟,方便过河……

篇2:中国年的作文

2050年太空里的太空站、月球城里头可以不用穿宇航服,并且非常适合度假。我们将向海洋获取更多的陆地和更加丰富的资源,将陆地、岛屿,甚至岛礁,沿边缘填埋成新的陆地。2050年中国会开疆拓土、围海造地,综合景观与面积将超越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日本神户人工岛,超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围海建成的迪拜塔及迪拜棕榈岛。深海里也会有更多的房子呢!你知道吗?人类应用的电视、电脑将会实现一体化,外形很大也非常清楚,甚至可以直接和外星球互通信息,一个大图书馆的资料只需几张光盘就可以储存。机器人也将进入各个领域进入家庭,并且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只听主人的话。你知道吗?我来告诉你细节:眼镜是电脑显示器,戒指是鼠标,键盘非常小,还不需要用线呢,可视电话也将普及。

2050年完全可以控制天气了,并且能够在一周内种出世界各地的植物,像椰子这种热带植物,也能在其他地方种植了;黄瓜也会有好几种颜色哦,在农业厂里种植物就能调节光照、湿度了;蔬菜水果在营养液里长出来不止好也很大;人类会在几秒内就能创造出四包氧气、2袋大米;2050年不会像现在五千克海水变一千克淡水了,有几千克海水就能够变出几千克淡水呢!

2050年的交通公路有很多,自动人行道也有。并且每个车上都有雷达避撞装置,所以堵车根本不可能!就连汽车也换成了太阳能汽车,加油站也变成了太阳能充电站,并且可以使用小型的飞碟、飞机出门,更加快捷。还可以使用磁悬浮列车高速行驶。

我还可以告诉你:2050年人的健康将大大优化,如果一个人已经死亡,去医院做手术,可以起死回生再活一百岁,就等于活到二百岁,也不是什么梦想了!

篇3:家乐福:2008年的“中国结”

局部考验:我们决不涨价。

今年初, 当无数企业对奥运即将带来的机遇无限憧憬时, 一场突兀的大风雪来了。数天之间, 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21个省 (区、市) 不同程度受灾, 道路毁坏, 交通堵塞, 物流封闭。灾情如此严重, 让众多零售企业陷入重重危机, 尤其是家乐福。这在全国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分店的外资企业零售企业, 更是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如家乐福在湖南株洲有1家店、长沙有2家店, 湖北武汉有5家店, 而装满了家乐福货柜的车子几乎都被堵在了路上。据海成协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华说, 在雪灾最严重的时候, 单从上海到武汉一条线上就有8台货车堵在路上, 其中家乐福上海供应商7 0%~8 0%的货是由其配送的。与此同时, 灾区大多零售市场陷入混乱的局面, 其中很多超市也见风使舵, 纷纷涨价。据资料显示, 部分地区当时的牛奶价格已经上涨了2 0%, 鸡蛋价格增加了3 5%。根据国家农业部的估计, 食品的整体价格将上涨3%-4%左右。

众所周知, 对于家乐福超市猪肉、蔬菜等生鲜类商品是其一贯的价格敏感商品, 一旦供应链中断, 超市门店的生鲜供应问题就最先凸显出来。而如果出现大面积断货, 消费者恐慌的感觉就来了。而控制这种局面的办法只有两种, 第一种是补货跟上去, 但这在当时简直是“奢谈”;另外一种是涨价, 以价钱优势限制消费者。但这样做, 无异于趁火打劫, 势必会让家乐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家乐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们决不涨价”, 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兼C E O罗国伟恰逢其时并铿锵有声地吼出了这句话!亲自坐镇上海, 负责指挥门店与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工作。为了彻底解决前方“危机”, 争取更多的主动性, 家乐福积极与当地供应商沟通, 商议共同承担价格压力。但在这样一场大灾难中, 无情冷酷的大雪使得人人自危, 面临如潮而涌, 准备储备食品过年的消费者, 本地采购在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由于家乐福超市一般都不是直接面向农业基地采购, 而是在当地找供应商, 供应商的货是从批发市场来的, 而地区大批发市场的货又是跨地区调入的, 所以一旦遇到物流中断也没有用。有些家乐福超市的采购人员, 干脆带着现金去一级批发市场高价进货, 然后再赔钱卖出。事实证明, 即便是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 家乐福都坚守敏感商品的价格, 不随意涨价, 甚至不惜让出一些商品的毛利。解决了消费者恐惧的“涨价”, 维持了家乐福的公众形象, 巩固了其在消费者中的声誉。

尖峰时刻:遭受抵制

如果大雪灾时期, 仅是对家乐福“诚信”的考验, 那么后来的“抵制”事件则是对家乐福全方位的考验。2008年4月7日, 我国奥运火炬手金晶在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巴黎站的传递活动中遭受藏独分子的袭击, 继而关于家乐福资助“达赖”的风言风语又随之而起。且不论它是真或假, 却无疑给愤怒的中国人火上浇油, “抵制法国货, 抵制家乐福”就此拉开。

“5月8日—24日, 正好是北京奥运会的前三个月, 所有人都不要去家乐福购物, 哪怕是一瓶水!让他们看看中国人和中国网络的力量。请转发。”一帖激起千层浪, 随之通过手机短信, MSN, QQ/uc等工具迅速扩散。据资料显示, 在距该帖发帖后的30个小时, 共有460790人参加投票, 其中408050名网友赞同抵制家乐福等法国品牌, 并有408328名网友表示一个月内不会去家乐福购物。这对家乐福而言, 才是噩梦的开始。接下来的数天里, 国内众多M S N用户收到信息, 于是抵制家乐福的人数迅速膨胀, 如同雪球越滚越大, 几天时间内就扩充到几千万人。其中, 最具备气势的就是“三百万颗红心”通过网络大规模的发动了抵制行动, 也就是说, 从零散的抵制人流发展到有组织的抵制群体。而且, 在网络上, 抵制活动的参与者给出了更加详细的抵制理由。虽然, 家乐福首席执行官杜浩诚 (Jose Luis Duran) 在第一时间站出来, 极力澄清这是误会, 家乐福从没参与过任何政治集团及行为。但这声音相较数千万人民愤怒吼声简直是不能相比, 抵制之势宛如燎原之火。接下来的数天里, 北京、武汉、合肥、大连等数十座城市,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在家乐福 (Carrefour) 超市外面举行示威, 尽管政府努力平息被激怒的民众, 但迫于形势, 部分城市的家乐福数家门店不得不关门。有资料证明, 自2005年的反日示威以来, 这是中国内地声势最为浩大的抗议活动。就当时形势而言, 家乐福可谓“四面楚歌”, 部分国人大有“棒打落水狗”之快。而一些同道中的竞争对手, 视此为绝佳良机, 大肆宣传不卖“法国货”的广告, 趁机“收买人心”。家乐福陷入了真正的危机。

然而, 有时候危机也是转机的开始。

救灾“巨款”:究竟为何?

一直以来, 笔者有这样一个想法:汶川大地震虽然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和无限的悲痛, 但却给陷入重重危机的家乐福带来了转机。换句话来说, 就在“抵制家乐福”进行的如火如荼时,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和大悲痛转移了数千万计国人的视线, 使愤怒的情绪转入到震惊和悲痛中去。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蓄意挑拨, 而是客观的就事论事。

2008年5月, “抵制家乐福”的风暴正在全国数个城市中掀起抵制高潮, 群情激昂的游行队伍此起彼伏。家乐福高管们对面如此势头, 惊愕的手足无措, 除了苍白无力的争辩几句, 也再无其他办法可用!而这个时候, 那场惨绝寰宇的大地震惊天动地而来, 瞬时间, 泱泱神州大地惨淡无光, 十三亿国人陷入恐慌悲痛之中。所有的中国人都哭了, 为数不多的几个家乐福高管却笑了。这种笑不是开心的笑, 而是“一半脸儿哭, 一半脸儿笑”的笑。哭则是为中华数十万英灵遭此浩劫悲痛而饮泣;笑则是为自己苦心孤诣经营的企业即将脱险而不禁为之一喜。

事实证明, 家乐福确实在第一时间趁机做出了“危机公关”的行动。就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 就在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200万元, 紧接着, 发动企业员工, 又捐款100万元, 同时提供物资救援。汶川大地震让所有中国人把目光和精力都放到了四川灾区。不久前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已逐渐被人淡忘, 这对家乐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次转机。果然, 法国家乐福集团全球总裁杜哲睿表示, 在此前向灾区捐赠300万元的基础上, 再追加2000万捐款。至此, 家乐福捐款将达到2300万, 成为在华法资企业中捐款额最多的公司。而对之前备受关注的抵制事件时, 杜哲睿再次重申了家乐福的立场:“我已经在法国、中国以及其他地方多次重申, 家乐福从来没有资助过任何政治组织或者宗教组织, 没有在任何时候给过其经济方面的资助。”

家乐福, 以一个外资企业的身分来到中国, 无论怎么“本土化”其骨子里终归是“外国货”, 是客人。既然做客人的如此“大度”又如此慷慨, 那么我们做主人的怎能“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呢?大家握手言和, 冰释前嫌, 既往不咎。但家乐福的此举却遭到些许业内人士的质疑。当时就有一种声音, 认为家乐福在这种时候出现, 而且是追加捐款, 这一举动无疑是“收买人心”。就笔者来看, 不论家乐福的这一举动其目的究竟何在, 总的来说人家是捐2300万元和物资了, 相较之下, 像国内的某一凉茶品牌光口头开“空头支票”要强百倍, 再说了, 十几亿中国人的心难道是仅仅2 3 0 0万能收买的了?曹操在赤壁战败, 回到许昌大宴群臣时仰天大号:“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情景可不是闹着玩的。

经济危机, 临危不惧

虽然奥运的成功确实让中国人风光了一把, 但年底呼啸而来的经济危机却给大家“降温”了。同样, 生存在中国的零售企业也如是。据资料显示,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正在一波波向世界各国扩展。在我国, 八万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在这种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 大多数企业像A D M等开始大量裁员, 就连全球零售老大沃尔玛也受到金融海啸波及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排名第二的家乐福目前境遇如何, 也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全球金融危机对家乐福没有太大影响, 不过我们还是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场危机。”面对外界的关注与质疑, 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国伟再次亮相媒体并强调, 中国市场是家乐福在法国以外最重要的市场, 中国家乐福99%的员工都是本地人, 所以家乐福是一家“真正的中国企业”。家乐福没有裁员计划, 相反, 还要增加人员。未来3年, 家乐福将在四川原有的5家门店基础上, 再增开5家。而且家乐福将与中国政府的价格控制政策保持一致, 不会增加额外利润, 也会严格执行在中国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 严格控制日用消费品的价格, 确保价格稳定。话虽如此说, 但该采取的应对措施还是要做的, 事实上, 作为零售业巨头的家乐福似乎早就“预感”到了经济危机的来临。近两年, 家乐福、沃尔玛、TESCO乐购等都在积极发展节能店面。按照家乐福的节能计划, 每家店都要达到节能20%的目标, 这样全国上百家门店每年可以节约上亿元。与此同时, 家乐福还采取了农产品直供等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

篇4:1933年的“中国梦”

(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活动引起了热烈回响,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等在内的144位知名人士做了回答,《东方杂志》在1933年1月刊上用了83页的篇幅,刊登了他们的244个“梦想”。

很大一部分人所描述的“中国梦”是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柳亚子的答卷是:“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为一个大联邦,有金钱,没有铁血,没有家庭,没有监狱,也没有宗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一切平等,一切自由。”

郁达夫则这样回答:“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上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梦想的中国“连现在众所公认为好东西的慈善机关及储蓄银行等等都不需要,因为用不着受人哀怜与施与,也用不着储蓄以备后患”。《中学生》杂志编辑叶圣陶回答得比较实在:“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外交部长罗文干梦想着“武官不怕死,文官不贪钱”,大家“永远做太平盛世的国民”。

而老舍和茅盾的“梦”很另类:老舍说,生命“只求其有趣而已,希望家里的小白女猫生两三个小小白猫”。茅盾则希望“神经衰弱病不再增剧”“每天运动半小时”。丰子恺则用版画形式描绘了未来:老师为学生打“课程针”,“码字工作者分身有术地写稿子”。

以《论语》半月刊主编林语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拒绝做梦。他说:“我不做梦,希望民治实现,人民可以执行选举、复决、罢免之权,只希望人民之财产生命不致随时被剥夺。”“我不做梦,希望内地军阀不杀人头,只希望在杀头之后,不要以25元代价将头卖与死者的家属。”“我不做梦,希望全国禁种鸦片,只希望鸦片勒捐不名为‘懒捐’,运鸦片不用军舰,抽鸦片者非禁烟局长。”“我不做梦,希望监察院行使职权,弹劾大吏,只希望人民可以如封建时代在县衙门击鼓,或是拦舆喊冤。”“我不做梦,希望人民有集会结社权,只希望临时开会抗日不被军警干涉。”“我不做梦,希望贪官污吏断绝,做官的人不染指,不中饱,只希望染指中饱之余,仍做出一点事情。”“我不做梦,希望政府保护百姓,只希望不乱拆民房,及向农民加息勒还账款。”这样的希望共16条,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现状的辛辣讽刺。

篇5:中国年的味道小学生作文550字

大年夜,结束了旧的一年,也开启了新的一年。

新年这天里,餐桌上总是非常的丰盛,有姿态婀娜的炖鱼,有美味多汁的鸡肉,有香甜可口的凉菜……但都不及你的美味--饺子。

包饺子的过程总是那么有趣。

奶奶把发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揉,搓成一条“虫”形,再用刀子一段一段的切开,我把切好的面段按成圆形,妈妈用擀面杖把面擀至成薄薄的一片,爸爸把鲜嫩的肉馅放在面皮的正中央,两只手一捏,一个个可爱的饺子就这样完成了。

但这样还不能直接吃,还要让它们在热水中进行一番历练,方可向世人展现它的魅力。水烧开了,奶奶端起摆着饺子的蓖帘,手轻轻一斜,一个个饺子便有序的跳进锅内。盖上锅盖,架上柴火,静待片刻,不用多久,饺子的香气便会溢满房间。

等待饺子出锅时,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我时不时地朝厨房巴望,想着下一刻是否有如云般的热气腾出。回首间,只见奶奶打开锅盖时,热气瞬时腾涌而上。霎时间,奶奶在置身于“云雾中”。我忙跳下炕,奔向厨房,捞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家伙,等不及吹凉它就咬了一口“真是鲜嫩多汁”我不禁感叹道。

大家直笑我是只小馋猫!

饺子终于上桌了,大家围坐在饭桌前,吃着饺子,道着吉祥话,好不热闹。

饺子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饺子意味着家人的团聚。

篇6:中国近十年的政治

政治较之前逐渐公开透明,人民的意见、压力对政府开始显现效果。坚持党的领导,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党的领导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改进而不能僵化。如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被削弱甚至是转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会瓦解。这个危害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在中国,稳定和发展压倒一切,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点,是确保民主集中制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搞无政府主义。没有领导就没有集中,没有集中也就没有民主。民主本身是一种社会秩序,在国家和社会管理方面,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是手段与目标的统一。

经济: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世界领先,结构优化正在加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成就:改革开放得来的对外贸易,使中国经济发生扭转,在加上加入了WTO,更让中国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实行着赶日超美的计划.科技:

航天神九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建立太空空间站的国家,五代机歼20战机缩小与美国差距。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

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文化:

文化思潮与国际接轨,吸收外国先进学术,追求开放的学术氛围。医疗: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卫生工作方针,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基本卫生状况

一是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二是卫生资源持续增长。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四是城乡以及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卫生总费用发生结构性变化。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实现“病有所医”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夯实,“强基层”的医改目标初步实现。四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五是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重大疾病防控

一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提高。三是慢性病防治工作逐步加强。

社会保障: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促进就业、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是新世纪之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二、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

三、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六、灾害救助制度:

篇7: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

摘要: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史,是在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中铸就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铁骨铮铮向鬼魅,挥洒热血写忠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漫漫长路上百折不挠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一定能化为美好现实。

关键词:创新社会主义强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广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的胜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九十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党;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二十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先驱者上下求索、英勇奋斗,但始终未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中华大地依然是列强横行、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于1921年7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党在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干革命,但注意两手抓,在艰苦环境中做思想工作,抓文化建设,调动人的积极性,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和平时期,中心任务是搞建设,也坚持两手抓,在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提高民族综合素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世纪,党领导

人民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强大的文化力,也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领导人民推翻反动政权,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确立了正确的党建目标,紧紧围绕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党才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以胡锦涛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符合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党的新要求,符合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就

要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沧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新中国的创立者,而且是建设和改革的政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行动带领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党。社会主义改革要靠党来领导,社会主义方向要靠党来把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也要通过党的坚强领导来击破。

九十年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这一结合,并经过艰苦的探索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一结合,开辟新的道路,取得新的胜利。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发展统一战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壮大国营经济,发展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迈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近些年来,一些人不顾我国国情,不顾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无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结论,鼓吹要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声称西方所说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我国的发展要以它们为准则。这些观点和社会思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都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如果引进和盲从它们,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中

得到警示:西方一些人在拉美、非洲等地区推行新自由主义,不仅没有给那里带来福音,而且它推行到哪里就把风险和灾难带到哪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把灾难带给了全世界;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搞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现繁荣,反而导致了亡

党亡国的结局;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使许多人上当,并成为策动一些国家“颜色革命”和一些地区**的思想武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战略图谋的工具。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危害性,决不能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事业。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面对深刻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我们只有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团结稳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那么,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则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却沧桑巨变,摆脱了贫困,告别了落后,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到底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亿万人民凝聚在这一旗帜下,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成立之初,在各种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共产党走得极为艰难。面对种种质疑与迫害,他们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赢得民心,以自己独特的战斗形式,赢得天下。经过漫长的八年抗战历程,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这片神圣的土地;有坚持与国民党对峙三年,将广大的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解救出来。这个时期,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牺牲的。漫漫长征路上,是共产党钢铁般意志的体现;八年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中,更是倒下了无数的革命英雄;三年的内战,面临着的更是国与家的抉择。但是,中国共产党员在这种情况下,硬是以五千年长夜中亘古未有的荣光,让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这些仁人志士用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那些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走过那段血泪史,我们的祖国迎来了光明,我们的人民迎来了希望。看,两弹一星的成功,蘑菇云的绽放,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神州系列飞船的一次次成功,更是让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震撼了世人;“嫦娥”奔月了,实现了中国华民族千年的探月梦想;加入世贸、成功申请到奥运会的举办权并让世人看到一场华丽的体育盛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广州亚运会视觉震撼……太多太多,让我们这些华夏儿女无一不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自豪。在我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的前列!诚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忘记再一次次灾难面前,党为我们挡风遮雨,让灾难中的人们得到温暖,让失去家园的人们重现笑容!长江水泛滥,却挡不住人民子弟兵钢铁般的意志,驱走了洪魔;2001年,非典肆虐,又是共产党站在风口浪尖处,带领着全国人民战胜了困难;汶川、玉树地震,举国同哀,这个时候胡锦涛主席送来了问候,温家宝总理坚持在抗震救灾的一线上,他们带来的是党的关怀,是人民的希望。正是因为有了党这一主心骨,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强大,我们人民的凝聚力。同样是太多太多的感慨

历史经验教训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了这一结合,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够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这一结合,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在

新世纪新的征途上,我们还可能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始终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够找到适应新情况的新思路、新途径,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新措施,继续把我们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篇8:中国会计十年的历史跨越

规范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全部建成运行并实现国际趋同;

会计运行主体的专业人才大军日益强大且素质大幅提升;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壮大不断振兴;

中国会计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影响与日俱增……

当人们将这些巨变进行集中审视时, 据此得出结论:中国会计是创造奇迹的十年, 是历史性跨越的十年。

十年拼搏奋进 中国会计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

十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 而对一个承担大国经济发展的会计行业, 却有着无数需要攻克的难关。

2006年2月15日下午, 全球会计界的目光都聚集在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大会堂, 财政部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已建设完成并予以公布, 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消息迅速被国内外媒体向外界作了报道, 一时间中国会计引起了全球会计界的广泛关注。

「这是中国会计攻坚克难, 呵护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十年」

前财政部长谢旭人在国内外多次强调, 中国政府始终将会计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正是基于这一战略高度, 中国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其首要战略工程选择在为规范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50万亿, 中国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位居世界第二。在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 微观经济个体实力也在迅速壮大。在世界500强企业中, 中国内地入围企业超过70家, 首次进入前10名。中国经济的发展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 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国际化是开放的经济, 经济贸易、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 要求会计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记录经济运行状态, 调整经济利益分配、解决经济贸易争端。要担当这些重任, 必须制定开放统一的会计标准, 为经济国际化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 从而保证经济国际化的平衡发展。

中国会计规范标准体系建设首先瞄准的是构成证劵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与国民经济脊梁国有企业。从全球证劵市场的发展历史分析, 投资者信心始终是主导证劵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 而投资者信心则来源于人们通过透明财务信息对市场的认识与把握。透明财务信息是通过高质量会计准则实现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进行了严格地规范, 能有效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准则从会计信息生成、披露各个环节都有科学规范的标准, 会有力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脊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特别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国有大型企业, 由于委托代理的存在, 也必须通过会计准则规范其会计信息生成过程, 使其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 据此评价国有企业的管理绩效、资源配置及资产保值增值状况。

中国会计准则建设,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改革纲要中, 正式将会计准则建设作为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列入纲要。随后准则建设开始起步, 1992年发布了首个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入九十年代后期, 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加快, 1997年颁布首个具体准则, 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为了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经验, 财政部于1998年成立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咨询机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对会计准则的总体方案、体例结构、立项等提供咨询建议;对会计准则制定中重大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等提供咨询建议;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有关基础理论提供咨询意见;对会计准则实施情况提供咨询并反馈有关信息。

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后, 加快了准则的制定步伐, 1998年颁布了《现金流量表》等7项具体准则, 从1999年到2001年又先后发布了8项具体准则。

正当我国学习西方 (主要是美国) 采用拿来主义建设会计准则的过程中, 爆发了震惊全球会计界的“安然”、“世通”及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安达信破产的财务丑闻, 使会计界遭遇了空前的危机, 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由此也陷入了停顿。

为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经验教训, 2003年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改组。为了增强委员的代表性, 改组后的会计准则委员会聘任了理论界、职业团体、中介机构和企业界等的代表。与此同时, 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大纲》, 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经过不断的反思、借鉴、探索与准备之后, 2005年会计准则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突破阶段。4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了会计准则建设专题会议, 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原则、程序与步骤作了全面部署;5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外币折算》等3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6月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保险合同》等6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7月再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4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至此, 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全部建成。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已建设完成并予以公布, 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消息迅速被国内外媒体向外界作了报道, 一时间中国会计引起了全球会计界的广泛关注。世界最著名的财经报纸《金融时报》报道称, 中国已发布新的会计准则, 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此举将提升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经济体信息质量的信心。

2007年是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 为了确保新准则的顺利实施, 财政部及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为新会计准则实施提供指引。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专家工作组, 为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提供技术指导。为了及时解决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财政部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继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2号、3号、4号、5号文件, 有效地解决了会计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评价监控会计准则实施效果, 从2009年开始, 财政部连续发布《上市公司年度执行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 全面评价与了解会计准则实施效果。

会计准则颁布实施6年的实践证明,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成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的意义是深远的, 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乃至世界会计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会计准则标准体系建设是全方位的, 贯穿于会计信息生成、鉴证、披露的全过程。在建设会计信息生成标准体系的同时, 鉴证标准审计准则体系建设也在同时推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我国就开始了审计准则标准的探索。199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首个执业规则——《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 到1993年底先后发布了7项执业规则。

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注册会计师法》, 赋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制定执业准则的职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1994年开始起草独立审计准则, 到2004年的10年中, 先后分6批次共发布了41项审计准则, 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框架。

中国审计准则建设发生转折并取得实质性突破是200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充分借鉴国际上广泛采用或认同的高质量国际审计准则, 开展了审计准则制定及国际趋同的研究。到2005年底完成了22项新准则的起草和26项继续生效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至此, 完成了全部48项准则的制定工作, 一套与中国经济体制相适应, 顺应国际趋同要求的中国审计准则宣告完成。2006年2月15日, 中国审计准则同中国会计准则一并对外发布, 从2007年1月开始实施, 中国审计准则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

在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完成后, 为帮助行业从业人员理解和应用新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迅速启动了准则指南的制定工作, 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 在新审计准则实施前完成了审计准则指南制定, 与准则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职业规范体系, 为新准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

2007年是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 为确保新准则的实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了准则咨询指导组, 建立预先处理制度, 解答准则执行中的疑难技术问题。同时继续细化准则执行指导, 在准则及指南的基础上, 组织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指南, 将准则体系的各项规定转换为审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可操作程序, 为注册会计师执行新准则提供技术支持。在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展开了对新准则执行检查工作, 全面了解新准则的实施情况。通过检查、指导, 使新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工作进展顺利, 新旧准则实现了平稳过渡。

2008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准则体系实现了成功转换后, 将关注的重点转入着力提高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新准则的能力, 发布了《小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指南结合中小企业审计实际情况, 对审计工作底稿指南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和简化, 更好地适应了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新准则的需要。为了扩大中小型会计师所的视野, 学习国际审计准则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 组织翻译了《运用国际审计准则审计中小企业指南》。

2009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持续全面趋同, 密切关注国际审计准则修订的动态, 根据其修订的内容, 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环境变化情况及面临的新技术问题, 全面启动了审计准则的修订工作。修订的面积大, 项目多, 全部48项中有38项需进行修订。全部修订工作于2010年上半年完成, 修订后的准则在2011年实行。至此, 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全部建设完成, 并得以有效实施。

在完成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后,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转向构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构造市场经济主体, 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99%;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60%;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 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基础差, 管理不规范, 不仅为国家进行宏观管理造成了障碍, 也制约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 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 对中小企业实进行规范管理, 不仅能为国家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也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004年, 财政部发布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制度实施后有效地规范了中小企业会计行为, 会计信息质量也显著提高。为了构建完整统一的会计标准体系, 财政部在总结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经验的基础上, 2011年, 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 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联合发布《管理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加强协调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工作。至此, 由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全部建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命脉, 农业的发展关系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国是农业大国,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十年10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促进农业发展, 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前所未有。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 实施转移支付制度, 国家每年对农业的投入超过万亿。海量的农业资源管理, 庞大的投入支持分配, 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一繁重的任务责无旁贷的由会计承担。然而农村会计的基础尤如农业的现状, 其落后的条件、缺失的基础、传统的观念, 使农村会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农村会计的这一难题, 财政部于2004年发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2008年根据农业发展出现的新形式, 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 为规范农村会计核算提供制度保障。但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不规范, 核算不准确, 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仍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为了破解农村会计难题, 财政部在统一推行管理的同时, 积极寻求实践经验管理方式。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在处于加快发展及改革开放前沿的地方, 已经探索出了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路径。西部大开发主战场的陕西省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会计委托制;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从2003年开始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而会计改革先锋湖北省已全面实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

财政部在充分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 全面推广农村委托代理会计模式。在经过两年的实践后, 这一管理模式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首肯。2010年, 中纪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进一步强化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作为实践探索的成功管理模式, 不仅为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为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变动, 社会组织形式呈不断发展增多的趋势。这些社会组织拥有大量的资源, 如何规范这些日益增多的资源, 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稳定发展服务, 也是会计所面临的新挑战。2004年, 财政部发布了《民间非盈利新组织会计制度》, 为规范社会组织会计行为和提高信息透明度, 进行了制度规范。

进入本世纪以来, 我国教育医疗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与满足新形势教育、医疗事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 财政部相继颁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等, 为教育、医疗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会计在完成了对外公开信息为主的标准体系建设以后, 将战略的主攻方向转向以对内控制风险为主的管理制度建设。

2006年7月15日, 北京,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 (CICSC) , 而此时也是太平洋彼岸美国影响全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生效之时, 东西方两个大国同时启动内控工程, 这是决策者别有深意的呼应还是巧合?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成员包括来自监管部门、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财政部表示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加快创建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 又体现自主创新, 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和影响力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财政部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建设, 在首次全体会议结束后随即发文, 对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工作大纲、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制定程序、企业内部控制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以及选聘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等, 进行了具体的安排与部署。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攻坚战已打响, 中国版COX法案进入倒计时, 内部控制时代即将到来。这是我国继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完成后, 会计管理的又一巨大工程, 是促使会计管理规范化的重大举措, 其意义不亚于会计审计准则建设。

本世纪初, 全球爆发了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 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及要求都在不断加强, 我国也加快了内部控制规范与标准建设的步伐。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首个内部控制规范标准,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与其同时发布的还有《内部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由此, 内部控制规范标准的建设开始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在首项正式内部控制规范发布后, 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 其后续的各项具体规范也陆续相继发布。200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两项具体规范标准。2003年发布了《内部控制规范——工程项目》, 对涉及企业投资的工程项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规范标准。2004年内部控制规范标准的建设再次提速, 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存货》、《内部控制规范标准——筹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担保》和《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对外投资》等五项具体规范标准。

2008年6月28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 联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中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定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 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一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正式诞生, 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大面积实施内部控制的序幕。

2010年4月26日,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保监会等部委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 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连同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 构成了由基本规范统领、评价指引评估、应用指引指导、鉴证指引公证的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2011年1月1日, 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 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2012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扩大到在上海证劵交易所、深圳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执行。

至此, 中国内部控制规范得以全部建成并开始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及实施, 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 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这一举措被称为是稳定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 无论是对巩固企业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 还是铸牢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的“安全网”, 都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成颁布, 同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全球内部控制领域享有盛誉的美国科索委员会 (COSO) , 其所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COSO报告) , 是目前国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最主要的依据及其参考蓝本。科索委员会主席拉瑞·瑞腾博格, 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时, 给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来的贺辞中称:中国新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阐述简明有力, 与包括美国科索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内的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 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相信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将帮助中国企业茁壮成长, 未来还将引导所有其他组织取得更大的成功。并承诺将继续同中国合作, 推动中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时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发来贺信, 对中国政府在内部控制标准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欧盟驻华使团副团长溥马克认为,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发布, 是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发布实施之后, 中国政府在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上, 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走出的正确一步。世界银行高级专家美琳达·罗丝, 对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年度自我评价制度表示赞赏。认为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受托责任, 提高企业经济和财务行为的透明度。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工商业界职业会计师委员会主席周光晖表示,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工商业界职业会计师委员会, 高度关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 并希望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 能借鉴中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核心原则和指南。

随着中国内部控制规范建成并得以实施, 经过十年的改革攻坚, 中国会计建立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会计准则、农业会计会计制度及非盈利新组织会计制度为主体, 审计准则体系为鉴证,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保障, 涵盖所有经济社会主体信息披露、鉴证及风险控制的完整标准制度体系, 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运行, 而且实现了与国际贯例的接轨与趋同。

2010年9月16日, 财政部发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是中国会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会计强国的行动纲领, 是新时期会计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会计由此步入了人才兴业、人才强国的新时代。规划不仅为会计行业人才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 奏响了人才兴业的时代乐章, 更是激发了千万会计人的职业激情与梦想!

「这是中国会计强身固本, 造就会计人才强国的十年」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是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发布不到100天而出炉的。不仅刷新了人才发展规划的建设速度, 而且也是我国首个行业人才规划, 成为我国专业人才规划建设的领先者。

在国家人才战略规划纲要中, 会计作为专业人才不仅被列入国家人才战略, 而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国家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及人才建设的重大工程, 列入国家人才规划并被多次提及。

是什么让看似平常的职业进入国家战略?

是什么让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人才战略中多次提及?

是什么让会计人才得到国家战略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为什么能在短时间里完成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战略?

梳理会计行业人才建设轨迹, 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是会计行业管理部门对会计人才建设趋势前瞻性的准确判断, 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地对会计行业人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抉择, 国家人才规划的战略在会计行业已经得以前瞻性的实施。

多一些历史眼光的业内人士会发现, 会计行业人才建设的轨迹自始至终贯穿了国家人才建设的战略意图。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行业人才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体系, 还是微观层面的人才评选、人才教育、人才工程, 会计行业已经建立了以人才规划为指导、政策法规为保障、从业准入为基础、专业资格为评价、教育体系为支撑、人才工程为手段的完善的会计人才管理体系。

会计行业人才建设作为我国专业人才建设的先行者, 在我国的人才建设中扮演了改革探索的角色, 不仅为我国人才建设提供了样本, 也为国家人才战略提供了决策根据。

财政部历来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建设, 特别是近十年将会计专业人才的建设提高到突出的地位,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要求, 各地区部门根据实际, 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规划。会计专业人才被国家列入“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成为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 制定实施会计专业人才战略规划, 既是贯彻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 也是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重要任务。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战略规划, 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及适应全球会计变化相适应的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的制定, 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高度, 以更加开阔的战略眼光、思路和胸襟, 将会计专业人才战略置于国家人才战略的大格局中来认识和把握, 以多维开放的视野, 将会计专业人才的战略规划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抢占会计人才的制高点, 突出会计人才建设的着重点, 确立会计人才建设战略规划。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及总体部署, 是“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重视培养领军人才”。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的战略规划, 全面地贯彻了国家人才战略的指导方针。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 是以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端会计人才为突破口的。注册会计师是会计行业中最重要的专业, 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与替代的高端服务行业, 具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科学配置社会资源的特殊功能。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对其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更为严格的专业素质要求, 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娴熟的专业技能, 丰富的执业经验, 而且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执业操守, 被社会誉为是专家行业。因此, 人才建设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核心。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急需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级会计人才。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专业会计机构——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ACCA) 调查显示,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无论是数量、质量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国际接轨, 未来高层次的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加明显, 中国急需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会计规则的高级人才。

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始终是我国行业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人才队伍素质是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做好行业人才培养工作, 事关行业的未来, 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行业贯彻国家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行业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更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动力。必须抓紧制定注册会计师人才战略, 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着力培养行业领先和管理能力高的高级人才, 建立起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队伍。

2005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深入研究行业人才队伍现状, 认真分析未来行业发展需求, 广泛征求及听取行业意见的基础上, 发布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一我国会计专业首个系统化的行业人才战略, 不仅成为会计行业人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也为国家行业人才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是人才建设的关键环节, 是保证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各类人才辈出的制度保障。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及激励保障机制的构建, 作出了总体部署, 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及任务。

会计专业人才工作机制构建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经过不断地探索, 已构建了以会计从业资格准入为基础, 以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建设为目标, 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为手段, 以会计行业表彰奖励激励为保障的系统、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工作机制。

以资格准入制度为基础, 构建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队伍。会计作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工程,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对其承担会计运行工作的会计人员, 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否则, 不仅会计运行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还会危及和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 构建合格的会计职业队伍, 是会计运行的基础。

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会计职业资格准入管理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 在全面系统总结会计证管理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财政部于2005年正式制定发布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范畴。作为我国首个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法律文件, 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作了具体的规范。规定所有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不得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不允许其参加会计技术资格的考试、评审及聘任。规范对社会经济组织任用会计人员也提出了要求, 规定所有社会经济组织不得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持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数已达到1400万。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使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对规范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发挥了有效约束作用。对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从业队伍,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为手段, 选拔与评价会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是中国会计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会计人才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从事财务会计人员总量已超过千万, 如何构建有利于优秀会计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科学合理地认定与评价会计人才, 是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战略的重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 根据经济形式变化及科学管理的要求, 财政部对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等级、考试科目等, 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革, 逐步完善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为了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 构建完整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管理制度, 在完成初中级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建设后, 财政部开始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进行改革。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部分省市, 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于2008年发布了《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办法 (试行) 》, 决定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考试制度。由此, 形成了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统一的考试制度。

在构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同时,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也在积极地构建中。在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初期, 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评审制度。从1991年开始, 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 加快和培养符合国际化需要的行业人才, 需要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8年底全面启动了会计行业中技术含量最高, 改革力度最大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财政部高度重视, 指出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小打小闹不行, 要大改大革;缝缝补补不行, 要革故鼎新。目标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国内外有志青年的吸引力。

为了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及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对注册会计师考试进行了改革探索。允许境外人员参加考试, 开设欧洲考场, 增加英语测试, 与有关国家及地区考试科目互换等。使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向世界一流水平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经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与提升, 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己成为我国会计资格考试中含金量最高的职业资格, 被业内人士称为天下“第一考”, 也成为我国行业资格中吸引力最强、影响最广、最具权威的专业资格。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逐步建立起了覆盖范围广泛、层次结构合理、考评方法科学的会计人员评价体系。不仅为我国千万会计大军的成才营造了公平合理的成长环境, 实现了无数人的会计职业梦想, 也为我国构建合格优秀的会计职业人才发挥了激励支持作用。

激发人才活力, 是人才工作机制保障制度。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指出, 要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 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会计专业人才激励机制践行了国家人才战略的意图, 建立了具有鲜明会计行业特色的人才激励体系。不仅建立了导向明确的表彰奖励制度, 探索出了定期奖励与综合奖励和单项奖励相结合的有效奖励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 会计专业人才激励向多样化、常态化发展。2005年, 财政部表彰了20名“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和25名“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2008年, 财政部开展了更大规模表彰活动, 分会计系列对50名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2009年, 财政部表彰了总会计师, 同时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使行业表彰进入国家荣誉。

经过持续地探索和不断地创新,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形成了人能成才、人尽其才的培养开发机制;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机制;政府宏观主导、市场主体决策、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配置机制;体现人才价值、激励人才活力的激励机制。这些工作机制为会计专业人才建设营造了卓有成效的制度环境。

人才建设是振兴事业增强国力的长期战略任务,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建设目标的实现, 要求在注重统筹协调的同时, 突出人才建设的重点工作, 将其作为重大工程加以实施, 以带动人才建设整体发展, 最终实现人才兴业强国的目标。

会计专业人才建设,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实践创新, 先后实施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国家会计教育基地、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会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等一系列重大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工程。

领军人才建设, 在国家人才建设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 是国家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首要重大工程。

国家人才建设这一核心战略, 在会计专业人才建设中得到了最为突出的体现。从2005年开始启动的会计领军人才工程, 是迄今为止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教育投入力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广、行业反映最强、培养方式最新、实施成效最好的战略工程。在我国会计人才建设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这项由我国会计管理决策者倡导的会计人才建设工程, 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特殊重要性。

2005年7月16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会计学术年会上, 时任财政部长助理王军同志首次提出了要实施领军人才工程。9月2日, 财政部急件发出了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 对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组织领导、培训对象的选拔、实施方案都作了具体的部署。决定财政部成立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指导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作, 各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培训对象选拔推荐, 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具体承担培训教学任务。12月10日,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迎来了被誉为是中国会计“黄浦一期”的56名学员。从此, 中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开始启动, 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从发出通知到正式开始上课, 这期间完成层层推荐、选拔、考试, 到最终确定录取, 用了短短的100天时间, 从中足见其重视的程度之高。高度重视还不仅在于高效率, 甚至连培训的投入也都由单位、国家承担。通知规定, 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按标准给予补贴, 其他费用由国家会计学院专项经费解决。

为了打造真正合格的会计领军人物, 首批录取参加学习的会计人员, 采用了极为严格的选拔程序。首先由各省市及中央各主管单位推荐, 然后按要求进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合格后方能进入笔试。笔试考试合格后还必须通过面试, 面试通过后最终确定录取人员。据统计, 首批具备资格的候选人有730人, 而最终录取的只有56人, 录取的比例仅为7.67%, 仅为近年来全国高校录取比例的三分之一。其选拔的严格足见一般。

为了保证首批学员的教学质量, 在培养的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财政部提出要创新培养机制、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建立约束机制与跟踪培养机制等。要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在职学习与科研教学相结合, 实行课题研究制度、导师辅导制度、制定阅读题目制度、远程教育制度、交流研讨制度以及学员成果反馈制度。以学员需求作为教学计划与设计的导向, 做到量体裁衣, 具有针对性。

为了增强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其管理能力, 承担教学任务的国家会计学院也作了精心的安排。担任首批面试考官之一的著名会计学者、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教授介绍, 学员学习的内容覆盖了前沿理论、操作实务及道德修养, 除学习经济、财会、金融、财税、战略、组织管理及职业道德等近20个方面的专业及相关知识外, 还组织系列论坛及沙龙活动, 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家, 就财经、政治、哲学、历史、文艺等领域的话题进行演讲、对话等, 全方位多视角地增强学员的知识与培养其能力, 使其真正成为全能型的会计领军人才。

2007年, 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会计领军人才十年培养规划》。这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 既是系统规划与实施会计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 更是面向未来会计专业人才建设前瞻性的制度安排。培养目标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在合理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 以及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战略、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占领国际会计理论前沿阵地等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 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开展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训能力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领军人才的能力框架和素质要求, 开展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企业、行政事业、注册会计师、学术等4类, 用10年左右的时间, 选拔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 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会计领军人才这项关系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战略工程, 实施六年来, 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且还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建设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是国家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会计专业人才教育国家学院建设工程, 是我国会计高端人才教育的基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成立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学院以现代化教学设施,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科学化的教学方式, 已经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会计、审计、财经、金融等经济类专业高级急需教育综合基地。十年来, 国家会计学院培训经济类高端管理人才超达百万人次。国家会计学院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还在打造精品、创立品牌、凝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加快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建设、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全球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者撰文指出, 中国建设国家会计学院, 是中国政府以会计为契机,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国家会计学院对于在中国普及市场经济的知识与理念、宣传与推广国际会计准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会计学院的建设, 对于其他转型与发展中经济体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的成功植根于领导者的远见与能力、植根于富有效率的行政体系及独特的国情。这些经验其他转型及发展中的经济体无法全盘复制。

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是国家人才建设实施的重大政策。继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启动后, 高级会计人才另一重大工程, 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 在2005年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高级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协商研究, 决定在我国实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和储备会计专业人才。

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人才继续教育体系, 是国家人才战略直接针对包括会计专业人才在内的专业人才建设所提出的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

会计继续教育在中国会计模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承担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知识更新及会计技能提高的重任, 是我国会计最为重要的智力支持系统。

近年来, 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在不断地创新, 推动会计继续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由普及型向高精型转变, 由常规型向长效型转变, 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由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以注册会计师专业为代表, 在巩固深化国内继续教育的同时, 积极与国际会计组织合作, 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EW) 、澳洲会计师公会 (APC) 和我国香港会计师公会 (HKICPA) 签署协议, 合作开展注册会计师培训和考试项目合作。同时选派业务骨干到美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行业成熟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境外实习培训。这些创新不仅为全国会计人才培养发挥了示范效应, 也丰富了会计人才继续教育体系, 更为行业发展壮大培养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十年的探索, 十年的创新, 一个规模宏大、分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会计专业人才大军, 活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中, 为会计强国贡献出了全部的智慧与力量, 无愧于时代寄予的期望。

2009年10月3日, 在人们还沉浸在隆重纪念共和国60华诞的喜悦气氛中时,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迎来了更大的喜讯,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己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是中国会计励精图治, 振兴图强的十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发布后, 人们惊异一个中介行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回顾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十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从十年前陷入全社会信誉危机的行业成为一个重获社会信赖的行业、从一个积弱分散的行业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行业、从一个各自为战的行业成为具有核心党组织系统的行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书写了改革发展的神话与奇迹!

而十年前中国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却是另外一重天。空前的信用危机, 激烈的市场竞争, 强大的外资攻势, 薄弱的行业基础, 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行业的旺盛需求, 而行业因实力不强显得力不从心, 这就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世纪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这不仅是世人瞩目的焦点, 更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首要迫切任务。

重塑诚信, 做大做强。会计管理决策者发出了强有力的号召。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命线, 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这是被注册会计师行业诞生以来用无数事实证实的定律。世界头号会计公司安达信近百年执业史, 最终因为未恪守诚信底线而轰然倒塌, 我国中天勤也因为丧失诚信而解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信誉是社会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获得的、在社会上公认的信用和声誉,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默默影响着社会主体的形象。讲求信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信誉中的“信”, 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 即“诚信之品”;“信”不是简单的诚实, 而是将信用作为其最基本的内涵。“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历来被人们所肯定和推崇, 被视为立业之本、兴业之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会计诚信学说。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 将诚信作为基本原则, 提出要坚持诚信为本、质量第一。要始终把诚信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 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宗旨, 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 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立场, 全面提升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使会计师行业成为受社会尊重和信赖的专业服务行业。

原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同志, 对会计诚信建设有着独到的论述和深层的思考。早在2005年他主政全国会计工作伊始, 就提出了系统完整的“中国会计诚信精神”论断。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诚信内涵应用于会计行业, 提出了“诚实守信的品格, 客观公正的意识, 开放广阔的胸襟, 进取创新的追求”四位一体的中国会计诚信精神的理论体系。指出诚信是会计行业的核心价值观, 是会计行业的灵魂, 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立家之本、发展之道、生存之基, 是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告诫没有良好的信誉, 就不可能有品牌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也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公众的信誉和客户的信赖。只有让注册会计师的签名成为诚信的标志、形象、品牌,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要求要熔铸会计诚信风骨, 要在服务产品上讲信誉, 在担当社会责任上讲信誉, 使会计人才诚信、会计评价诚信、会计信息诚信, 诚信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尤其重要。

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的国家战略, 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的领导意愿, 注册会计师诚信度的社会公众期望,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十年的时间里打了一场诚信建设的攻坚战, 将行业锻造成为社会极力追捧, 行业高度自信的金牌行业, 向社会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诚信的灵魂。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职业道德作为诚信建设的基础。2009年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被认为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掀开的历史新篇章。职业道德守则全面总结和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以来积累的经验, 认真分析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注册会计师承担独立审计以及相关专业服务涉及的职业道德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并充分研究借鉴了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建设成果, 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建立了以道德守则为主体, 以质量检查为手段的完整诚信管理体系。这不仅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重塑诚信提供了制度保障, 也使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建设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做大做强, 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体系的主体, 是行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与目标。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启动了行业发展最终目标的做大做强战略工程, 由此开始了迈入行业图强的征程。2007年5月26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时任财政部王军副部长深切地说“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走出去, 是我心中的一个结, 是我白天都在做的梦”。特别指出, 如果不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走出去, 将会犯历史性错误。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的历史使命感, 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起来, 将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做出去。

作为做大做强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 对做大做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并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积极回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的路径选择是以做大为先导, 而做大的主要方式则采用合并。

做大做强战略实施开始后, 全国各地会计师所合并浪潮不断兴起, 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到地处西南的四川, 从齐鲁大地到蒙古高原, 合并的版图从华北延伸到华东, 再扩展至华南, 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构筑着图强的梦想。一系列的合并不仅改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版图, 也使本土所由此告别了雏鹰时代, 踏上了跻身国际大所的征途。

走出去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的标志, 在我国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的大力协调配合及引导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中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数据显示, 目前已有多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布局境外, 建立了以本土所为主的分所、成员所、合作所等执业网络。信永中和相继成立香港、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境外分支机构;天职国际在香港吸收设立分所;立信与蒙古国五宝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出资组建蒙古国立信五宝会计师事务所。其服务涉及审计、管理咨询、税务服务、会计外包、中外准则转换、境外工程等, 服务的地区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走出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构建公平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 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期盼与愿望, 这一长达20年困扰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障碍, 也在新世纪首个十年结束之际尘埃落地。继2007年中国证监会取消上市公司特殊审计之后, 2012年完成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本土化转制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拓展, 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组织形式不再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特征, 从其他国家立法及实际情况看, 会计师事务所需由在会计师事务所专职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共同设立, 而不能由机构设立;而且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采取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成员所的作法也不相符。

2012年3月31日, 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普华永道高级顾问大卫艾尔顿时指出,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认真履行入世承诺, 高度重视“四大”合作到期之后的规范发展问题。对“四大”转制将坚持合法合规, 转制工作将依法、依规、依程序进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制定发布转制方案;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 签于“四大”的历史贡献、作用和需要, 充分考虑中外双方合伙人的合法利益, 在过渡期内制定办法稳妥过渡。“四大”在全球均采用成员所模式, 中外合作方式不符合国际惯例。本土化是方向、是潮流、是趋势, 是规律, “四大”转制不可逆转。财政部将继续支持“四大”中国成员所依法规范发展, 促进中国各类事务所健康发展、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2012年5月2日, 财政部、工商总局、商务部、外汇局、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专制方案》。随即“四大”转制进入实质操作阶段。随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完成, 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成为历史, 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也宣告终结。一个公平有序竞争市场在中华大地诞生。

作为我国众多新型社会组织之一的注册会计师行业, 在其履行专业职能的同时, 党中央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 为探索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当探路者和先锋队。而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其高智慧特征为破解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难题, 向党中央和社会交出了亮丽的答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党中央, 选择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试验田, 以其探寻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破口。

接到这一历史重任, 财政部高度重视, 10月15日财政部党组作出决定, 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会计师行业委员会, 时任副部长王军兼任行业党委书记。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注册会计师行业委员揭牌暨“中国注册会计师党建网”启动仪式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同时举行。中组部负责人、财政部长等出席。由此, 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的集结号开始吹响。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成立后, 随即要求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党组织。在行业党委的指导下, 到12月7日, 除西藏因党员人数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外, 全国31个省、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组织成立, 先后只用了90天时间, 创造了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奇迹。随后行业党建工作不断创新, 四年中一年一个主题。2009年创体制、2010年建机制、2011年强制度、2012年筑网络。在既无基础又无经验的环境下, 成功地实现了行业党组织及党建工作方式全复盖。仅用四年的时间, 将一个极度分散的行业, 建设成一个紧密的核心组织系统, 并创造性地建立了有效地党建工作方法, 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奇迹。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习近平、李克強等不仅进行现场视察, 还多次就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充分肯定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的成效。习近平同志指出: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加强党建与推进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富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促进了行业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进而提高了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中共中央组织部, 在总结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成就时指出, 财政部党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开拓创新, 先行先试, 走在了全国新社会组织前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党建工作实践, 为推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性、引领性作用, 已成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

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也得到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认为,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及发展实际, 着力破解行业党建工作中面临的功能准确定位难、路径有效选择难、组织建设推进难、工作活动开展难等难题, 在发挥行业党建工作和行业基层组织功能作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党建经验之所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关键在于它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专业领域行业党建工作面临的许多普遍性问题,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业领域知识分子群体党建工作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 为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的华彩乐章,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地位, 也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了示范意义, 更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装保障。

2010年10月19日, 第21届国际XBRL大会在北京召开, 参加会议的中外代表近500人, 会议规模宏大, 盛况空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I) 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这是中国会计革新技术, 促进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转型的十年」

中国会计信息化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进入本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会计信息化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从单纯的技术应用, 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8年1 1月12日, 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委员会由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十部委, 几乎涉及所有的财经监督与管理部门。规格之高, 门类之齐全, 是前所未有, 充分显示了我国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与决心。

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及智力支持会计信息化管理组织, 明确地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 建立由政府指导并组织推动, 单位主动参与并具体实施, 市场积极响应并配合支持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以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为基础, 方便使用者高效利用信息的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以XBRL国家分类标准为重要组成部份的会计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打造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培育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软件产品、技术及咨询服务的会计信息化产业。

会计信息化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打响了会计信息化的攻坚战。财政部于2009年4月发布了关于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管理与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信息人才建设;推进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建设。指出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是顺应当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响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是顺应会计行业发展战略, 构建协调统一的大会计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是顺应维护国家利益使命要求, 参与国际规则制度和协调的必然选择。要求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指导与总体规划;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立法建设, 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法律保障;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统筹兼顾, 既要把握标准的前瞻性, 又要考虑标准的实用性, 有步骤、有计划地构建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研究建立国家扶持、单位鼓励、个人参与、选拔、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的会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合格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2010年是中国会计信息化发生新转折的一年。10月19日, 第21界国际XBRL大会在中国召开, 财政部、信息工业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国税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XBRL国际组织、XBRL美国地区组织、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卷交易所、在美上市公司、部分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和软件公司等近500人参加会议。会上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我国部分公司、部分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鼓励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两套标准的发布, 为构建科学完善、国际通行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 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

出席会议的时任财政部副部长, 中国会计信息部委员会主任王军指出: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 是我国继发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之后的又一系统工程, 标志着后危机时代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在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为何将XBRL上升到如此战略高度。从XBRL的功能看, XBRL是一种计算机语言, 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深度应用的产物, 实现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融合, 代表了会计及相关领域向着信息化时代的转变。XBRL技术产生于会计领域, 扩展到其他领域。目前会计依然是XBRL应用最为成熟和成功的领域;世界各国的XBRJ应用项目证明, 以会计领域为切入点, 推动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 能够形成不同领域的最大合集, 有利于XBRL的深入应用和长远发展;

2011年财政部召开专门会议, 部署XBRL通用分类标志贯彻实施, 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会计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 是实现会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XBRL是中国会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子系统, 在整个会计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 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是会计行业改革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制定发布通用分类标准, 树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XBRL品牌, 必将成为会计行业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的又一重要成果, 成为会计行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又一积极贡献。

财政部对XBRL通用分类标准进行了全面部署。持续推动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和扩展应用。建立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跨部门协调机制, 扎实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在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平稳实施, 逐步推进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全面实施通用分类标准, 稳步推动通用分类标准在银行监管、证券监管和其他监管领域的扩展应用。

中国XBRL通用分类标准, 是中国会计技术方面国际接轨的重大成果。不仅开创性地建立了XBRL中国“国际和通用分类标准, 同时还前瞻性地设计了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XBRL分类标准架构, 构建了XBRL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机制。XBRL国际组织主席迈克·威利斯高度评价道, 中国通用分类标准代表了全球XBRL分类标准的最新发展趋势, 中国开发这一标准和推广其应用的努力对全世界其他国家是一种杰出的榜样。

2011年12月9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行业信息化“三步走”战略, 建成行业管理与服务、事务所管理与业务、服务经济社会”三大平台。

我国如此大力度地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是源于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会计行业的影响所作出的积极主动应对。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颠覆传统会计技术的运行方式及其环境, 会计行业如何应对信息聚集崛起变化的要求, 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技术体系, 积极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会计信息化战略工程的启动, 预示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浪潮, 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会计信息化建设, 经历了从起步探索, 到成长发展;从技术应用, 到介入管理, 我国的会计应用技术, 已告别了沿用几个世纪的手工时代, 初步进入会计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化在相当范围内得以应用, 会计信息产品相对成熟, 会计信息生产与服务产业也初步形成。

随着会计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必将迈上新的台阶。对此, 我国会计信息化主体, 会计信息生产商、会计信息应用者, 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与期待, 认为会计信息化战略工程启动, 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新的历史时期开始, 要抓住历史机遇、修炼内功, 全面投入到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新热潮中来, 为我国会计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进入国际化行列作出新的贡献。有理由相信, 中国会计信息化站在世界会计信息潮头的时代即将来临。

2008年4月22日, 欧盟委员会发布正式报告, 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年底前的过渡期内, 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 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告。该报告经欧洲议会通过, 成为欧洲正式法律。这是国际资本市场首次正式接受中国企业会计准则,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被欧盟认同的障碍也得以消除。

「这是中国会计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会计事务争取话语权的十年」

在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后, 中国会计如何与其相适应, 中国会计如何走向世界, 参加国际会计事务, 争取国际会计话语权, 影响世界会计发展进程, 中国会计用十年时间为实现这一梦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会计走向世界, 是将会计准则标准与国际趋同作为起点。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是基于国际化的高度制定的。2006年发布的准则体系除极少数由于中国特殊情况保持例外, 绝大部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趋同, 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普遍认同。2005年11月,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北京召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议, 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 为全球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 (G20) 峰会与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 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 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继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外, 日本、加拿大、印度、韩国、美国等国家也纷纷发表声明, 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国表态积极支持这一倡导。财政部于2009年9月2日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征求意见稿) ”, 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主要项目, 并确定在2011年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在征求各方意见后, 财政部于2010年4月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再次向国际社会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原则立场和明确态度。

在会计准则等效的同时, 审计准则也实现了等效。2011年1月10日, 欧盟通过“关于认可部分第三国审计监管体系等效以及延长部分第三国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欧盟成员国执业过渡期的决议”, 确认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审计监管体系与欧盟审计监管体系等效。这意味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众监督、质量保证、调查和惩戒体系与欧盟审计监管体系实现等效。

在此之前, 中国内地与香港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等效。

中国先后与美国、日本及加拿大, 就中国会计准则等效, 展开了对话与协商。2007年7月, 财政部率团赴美国, 与美国会计相关代表与机构, 就中美两国在会计领域合作、会计准则的趋同与等效, 进行了对话与沟通, 这是中美两个大国在会计领域的首次正式会谈。中美双方均表示了合作的意愿, 并希望加快中美两国会计准则等效的进展, 以期早日实现目标。

中国会计在实现与国际惯例趋同及主要经济体等效的基础上, 转入推动国际规则演化, 将中国会计融入国际规则的框架中。经过不断的努力, 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与成果。

2007年新年伊始, 新华社报道了一项振奋中国会计界的消息, 国际会计理理事会在伦敦宣布, 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 该准则修订借鉴吸收了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国际会计准则资深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 中国关联交易会计准则在实际操作中的成本效益比, 要高于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实际操作中成本过高, 而中国会计准则避免了这一弊端。这是国际准则修订首度考虑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2010年5月7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正式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年度改进》, 其中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进行了修订, 旨在解决中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 允许首次公开发行 (IPO) 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认定成本”入账, 并进行追溯调整。这是自《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发布后, IASB充分考虑中国情况并专门为解决中国环境下的特殊问题而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的重大修改。

此外, 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公允价值计量等, IASB也同意将借鉴中国的经验和方法。这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所发出的“中国声音”, 表明中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开始凸显, 中国会计已开始融入国际会计准则。

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意见得到国际空前关注。G20领导人多伦多峰会吸收了我国的意见, 会后发布的宣言强调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重要性。IASB认为, 中国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处于领先地位, 在具体准则技术方面, 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问题具有共性, 确立中国主导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准则制定格局的时机基本成熟。中国建成并有效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准则体系, 已经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处于领先地位, 成为其他国家参考借鉴的典范。世界银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等, 对2005年以来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充分肯定。

长期以来,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和国际趋同上, 美国和欧盟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声音都相对弱小。随着中国在企业会计准则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改革,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并施加重大影响的时机已经到来, 一个建立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构想。由此, 中国主导新兴市场经济体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格局基本确立, 中国开始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力量。

AOSSG构想提出并付诸实施是由中国提出。在我国的主导下, 联合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共同倡议成立AOSSG, 于2009年4月7日在北京举行AOSSG筹备会议。2009年11月4日至5日, 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织 (AOSSG) 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 AOSSG由此宣告成立。

AOSSG的成立, 标志着美、欧、亚太三足鼎力格局的形成,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将开始新的历史篇章,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力量将被重构。“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 己形成美、欧、亚太三足鼎立的格局。”前任IASB主席戴维·泰迪如是说。在AOSSG机制下, 中国的观点与支持举足轻重, 中国在AOSSG框架下对亚太区各项会计事务实质上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国作为AOSSG发起国, 在亚太地区的会计领导者地位凸显。

中国会计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是中国会计高级官员及专业人士开始跻身“国际会计俱乐部”。2012年1月3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提名委员会主席布莱恩.尼科尔森爵士, 正式宣布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李勇担任受托人, 任期为2012年至2014年。此前该职从2006年开始由财政部原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原会长刘仲藜担任, 并于2008年连任直至今由李勇接任。2009年, 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当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2007年, 中国证监会原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出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专职理事。

除在受托人、IASB、咨询委员会和解释委员会中任职外, 我国代表在工作组层面也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工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王国樑担任理事会采掘业准则工作组成员;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应唯担任中小主体准则工作组成员;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谷澍任金融工具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

前IASB主席戴维泰迪说, “如果说5年前中国还是学习国际准则的话, 那么今天中国的技术团队已经完全参与到国际准则制定中来, 为IASB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将为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准则咨询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联合国会计与报告国际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成员 (ISAR)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教育准则委员会、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以及中小事务所委员会等国际会计机构中, 都有中国的“身影”。

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各层面的参与力度之大, 不仅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少有, 而且与多数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也不逊色。与我国同列“金砖国家”的俄罗斯,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中仅有一个席位, 加拿大目前在理事会层面还没有代表。

中国会计全球效应、中国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全球会计的中国元素, 所有这些都在全球会计宣告一个事实, 中国会计正以矫健的步履迈向国际会计舞台。

十年变革创新, 中国会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十年, 在历史的时刻表中只是一个微小的刻度, 中国会计十年, 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

中国会计制度体系, 从十年前的分散割裂, 纠错“救火”, 到十年后的今天, 规范标准、完整科学, 中国会计用十年的时间, 走完了西方会计长达半个世纪的路程。

十年来, 中国会计建成了与国际惯例同步接轨的会计审计、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有效地服务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持续、稳定发展, 也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赏;构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了中国经济微观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而且也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内部控制提供了样板;建成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为中国会计技术产生革命性的飞跃提供了支持, 也为全球会计信息标准发展做出了榜样;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发展的规划, 从指导会计发展的《中国会计改革发展纲要》, 到纳入国家战略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 从促进会计人才建设的《中国会计人才发展规划》, 到指导会计信息发展的《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

中国会计实现了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 到“顶层设计”的科学发展。中国会计制度体系, 作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具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典范。

中国会计人才队伍, 从十年前的素质低差、结构老化, 到十年后的今天, 规模庞大, 结构优化, 中国会计人才队伍十年的锤炼打造, 赢得了全社会的瞻目与惊叹。

十年来, 中国会计以前瞻远瞩的人才战略为指引, 以科学有效的选才机制为核心, 以运筹帷幄的育才工程为手段, 科学谋划、精心选才、强化育才, 使会计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会计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会计人才能力稳步提升。构建了以会计领军人才为引领, 会计核算管理人才为骨干, 会计信息鉴证人才为保障, 会计教学研究人才为支撑, 世界第一的会计专业人才大军。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还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管理模式, 为全球会计专业人才建设提供了示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从十年前的危机重重, 积弱分散, 到十年后的今天, 重振雄风, 振兴壮大,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实现了凤凰涅槃的巨变。

十年来,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以发展战略为指导, 以做大做强为目标, 以重塑诚信为突破口, 以人才建设为中心, 以标志体系建设为手段, 以党建工作为保障。砥砺奋进, 卧薪尝胆, 构建了科学完整的准则体系, 严密规范的诚信管理模式, 素质高強的专业人才队伍, 不仅重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形象, 也使注册会计师行业价值得以凸显, 注册会计师行业实力显著增强。重新赢得了全社会的信赖与尊重, 不仅成为我国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富生命力的专业大军, 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中国会计国际形象, 从十年前的封闭保守, 边缘落后, 到十年后的今天, 开放多元, 先进科学, 中国会计让全球会计惊叹。

十年来, 中国会计与全球有影响的国际会计组织与机构, 进行了广泛的沟通联络, 建立了平等的协商对话机制, 将中国会计推向世界取得认同, 推动国际会计规则制定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演化, 主导改变国际会计规则制定格局, 全方位介入国际会计事务, 争取国际会计话语权, 影响国际会计发展进程, 使中国会计快速迈入了国际会计舞台。

从国际会计组织, 到欧美西方国家, 从新兴经济体, 到G20峰会联盟, 从未曾象今天这样瞩目中国会计。“中国会计为国际会计做出了贡献”“中国会计为新兴经济体发挥了示范效应”“中国标准体系为全球行业发展做出了榜样”“中国会计完全参与到国际准则制度中来”。这些都是全球最有影响会计组织发出的声音。

十年探索实践, 中国会计积累了珍贵经验

十年, 历史的时钟跳过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中国会计十年探索实践, 积累与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这是科学谋划的十年。

前瞻远瞩的发展战略, 是指导中国会计发生巨变的旗帜。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中国会计人才建设,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 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这些都是浩大的系统工程, 没有科学的发展战略, 是无法完成这些浩大工程建设。因此, 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科学合理的战略步骤、果敢决断的战略策略, 对于战略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财政部高度重视会计发展战略。指出战略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 十分关键, 并将其上升到旗帜的高度。基于这样的认识, 十年来, 中国会计的发展是在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进行的。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先导, 以人才建设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走向国际为目标, 集中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各个突破, 最终达到目标。这是中国会计十年最为珍贵的经验, 彰显了决策者的远见卓识与智慧魄略。

这是争抢机遇的十年。

科学的发展战略, 是建立在对发展形势的准确判研和战略机遇的准确把握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召示人们, 认清战略机遇、争抢战略机遇、用好战略机遇, 是掌握主动、赢得优势、拥有未来的关键。而机遇从来不给因循守旧带来奇迹。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提出了国际国内“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中国会计审时度势, 及时地把握了十年中重大历史时期的战略机遇, 走出了一条超越西方会计发展的新路径。当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展, 我国经济高度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会计及时地制定发布了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制定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会计领军人才发展战略;制定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发展战略。赢得了会计审计标准体系建设的优势, 拥有了未来经济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的主动权。随着信息技术全球化浪潮再度兴起, 为迎接会计信息技术革命, 制定了会计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走在了全球会计信息技术标准的前列。正是对战略机遇的把握与运用, 创造了中国会计高速发展的奇迹。这是中国会计十年跨越最成功的经验, 折射了决策者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这是改革创新的十年。

中国会计十年发展进程, 改革创新是其主导旋律并贯穿于全过程。中国会计十年历史跨越, 起于改革创新、兴于改革创新、成于改革创新。标准体系建设, 改革了传统的模式与过时的体系内容, 创新了符合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 成功地走在世界标准体系的前列;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改革了体系不全的弊端, 创新了中国制度建设速度, 成功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对接;会计人才建设, 改革了旧的模式与理念, 创新了领军人才方式, 成功地构建了世界第一会计人才管理模式;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 改革了旧体制的羁绊与约束, 创新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与方法, 成功地扮演了新社会组织的引领者。正是将改革创新置于中国会计十年发展的首位, 引领中国会计实现了全面崛起而走向世界。这是中国会计十年跨越最基本的经验, 体现了决策者的政治勇气与改革信心。

这是让全球会计界惊叹的十年,

这是让中国会计人振奋的十年,

这是中国会计为实现会计强国梦想奠定基础的十年,

上一篇:幼儿园章程「公办」下一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作者:戴天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