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2024-06-15

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精选14篇)

篇1: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其基本内容通常必须具备:

个人资料:可能涵盖姓名、国籍、电话号码、电子邮件信箱或电邮地址等等

学历:求学课程、参与重要考试、或是学位证明等等

经历:专业工作的纪录、实习训练、教学或任职例如助理教授等辅佐性身分,也可能包含专业以外的活动参与,例如某协会的会员、延伸的课程学习(又称研习),文章的发表或著述、或是甚至类似撰写百科全书等等的经验,都可记载。

以下部分则经常附加于后:

语言能力。需注明使用状况或等级(例如欧洲语言采用的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最好能附上语言检定证明。

其他无检定证明的能力专长。例如熟悉维基百科的编辑、程式设计、平面设计等等。

其他出版著述或显著的成就或个人实现。

家庭状况、具有驾照、个人兴趣及休闲。

篇2: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人心不古] 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不法古不修今]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事不师古]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古井不波]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寡妇不思再嫁。亦作“古井无波”、“无波古井”。

[古调不弹] 陈调不再弹。比喻过时的东西不受欢迎。

[食古不化]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千古不朽] 指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千古不磨] 流传千万年也不会磨灭。犹千古不朽。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篇3: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一、当前职务犯罪的严重性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提到, 检察机关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3668件40041人, 已侦结提起公诉24448件29966人。立案侦查职务犯罪大案18241件, 其中贪污、受贿百万元以上的案件623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36人, 其中厅局级202人、省部级6人。会同公安机关开展追逃专项行动, 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70人, 比上年上升137.6%。立案侦查贪污、挪用国家支农资金、征地补偿金和扶贫、救灾、救济等款物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3878人, 私分、侵吞、挪用国有资产或出卖国企利益的国有企业人员10742人, 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0人。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同步介入有关主管 (监管) 部门的调查, 注意发现和查办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 立案侦查玩忽职守、纵容违法违规生产, 造成重大损失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29人。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介入了8起特大事故的调查, 现已立案侦查涉嫌渎职等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0人[1]。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 五年来, 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79696件209487人;除正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尚未终结的以外, 已被判决有罪116627人;2007年有罪判决数与立案数的比率比2003年提高了29.9个百分点。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立案侦查贪污受贿十万元以上、挪用公款百万元以上案件35255件, 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 (其中厅局级930人、省部级以上35人) 。完善境内外追逃追赃机制, 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4547人, 追缴赃款赃物244.8亿多元。

积极参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9963件, 涉案金额34.2亿多元。

加大反渎职侵权工作力度。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4973件42010人, 其中已被判决有罪的16060人, 是前五年的2.3倍。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 严肃查办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1人。立案侦查纵容违法违规生产、不报谎报重大事故等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193人[2]。

两届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关于职务犯罪都给出了令人感到惊讶的数据和材料, 而且每年这个数字都在递增。在司法实践中, 职务犯罪的涉案金额越来越高, 职务犯罪主体职位越来越高, 职务犯罪的窝案、串案越来越猖獗, 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害性越来越严重, 从整体上看, 职务犯罪泛滥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

适时了解当前职务犯罪特点, 案件高发区域及发展趋势等综合情况,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情况, 因时制宜地制订出有针对性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和方法。结合近几年全国司法部门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分析, 当前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 涉案范围扩大, 呈现出蔓延态势。近五年来, 全国反贪侦查部门查办了17多万件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 从这些案件的发生领域看, 职务犯罪活动涉及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军事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各个行业、领域和环节, 并且还涉及一些新的经济领域。不仅在财税、烟草、电力、粮食等经济管理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 教育系统, 医疗卫生系统等等, 都有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现象的足迹和行踪。甚至一些职务级别并不高的实权岗位也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第二, 有组织的群体化作案日益增加。近些年来, 无论是贪污贿赂犯罪, 还是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 都呈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就是群体作案现象非常突出。从查处一个案件带出一串、一窝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 上海社保资金一案, 前些年的赖昌星走私案都牵涉出一大批受贿、非法挪用公款等腐败的犯罪分子。总的来说, 犯罪分子多采取上下勾结、内外联合、共同策划作案的现象明显, 侦查实践中查一案带出几人、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案例。很多情况下, 为了避开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 腐败者往往利用各种关系, 采取不同部门, 不同领域相互勾结利用的方式进位职务犯罪的活动。职务犯罪群体化现象, 也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当前职务犯罪发生发展态势及其危害性的严重化[3]。

第三, 犯罪主体职位越来越高, 犯罪年龄呈两级分化。2007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段义和以犯爆炸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终审判处段义和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以受贿罪被判处死刑, 缓期二年执行, 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从上述案件中可以看出职务犯罪的主体职务是越来越高。而且年龄也开始向两极分化:临退休前还要冒险捞一把的“59岁”现象, 以及刚参加工作不久正值当年, 30岁左右的青年干部犯罪, 其比重都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

第四, 长久腐败, 还能边腐边升。据统计, 在近些年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 持续作案5年以上的占26%, 其中最长的为16年, “代表人物”是安徽省委原副书记王昭耀。他从1990年至2005年受贿294次704万元, 另有810余万元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被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死缓。更让人吃惊的是, 长时间作案者往往边作案边提升, 带“病”上岗。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原局长杨志达, 从1994年到2004年受贿295万元, 另有260多万元的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与他受贿相伴相随的是他的职务一路升迁, 从最初一个路桥建设总公司下属分公司的技术员, 一直升到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由于作案时间长, 不被及时查处, 作案者往往滋长了侥幸心理, 更加肆无忌惮地疯狂作案。

第五, 犯罪行为手段多样化、智能化。随着党和国家打击腐败犯罪的决心和力度进一步加大, 职务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明显趋于多样化和智能化。从侦查实践看, 犯罪分子规避法律的水平不断就新的提高、作案手段不断有新的变化, 对抗党纪国法的程度不断有新的增强, 打击和防范职务犯罪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大。一些新的方式主要是以赠予、赞助的形式实施腐败。如邀请出外考察、疗养, 或者是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重组等时机, 非法侵占国有资产, 捞取好处。这些行为大多是披着合法的外衣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 给事后法律惩戒也提高了难度。

第六, 职务犯罪跨区域化, 国际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我国加入WTO后, 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跨地区, 跨国趋势日益明显, 犯罪手段也不断国际化。比如南方一省某银行实业发展公司经理陈某夫妻挪用7亿多元人民币后, 出逃泰国, 经过两年多时间才引渡回国, 至今还有3亿多元未追回。又如, 原建行行长王雪冰一案等等。总之, 随着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国际化, 跨国作案或者与外国犯罪分子共同勾结作案, 或者牺牲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好处, 作案后向境外转移赃款, 甚至事先将妻儿及财产转移到境外的现象愈益突出[5]。

参考文献

[1]《.两会受权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3/21/content_5876244.htm.2007-03-21.

[2]《.受权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8lh/content_926172.htm.2008-03-22.

[3].马海滨.关于当前职务犯罪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发展趋势及其预防对策.中国职务预防调查报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 2004, 3.

篇4: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一、"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主体看,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会计是"村官"职务犯罪最主要的三类主体。他们是村里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村集体经济的实际管理者。这三类人中的部分人员,往往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相互勾结,合伙作案。表现在巧立名目、私分公款,通过不法手段谋取私利。

2、从犯罪对象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虚报冒领、贪污上级下拨款物;贪污、挪用土地征用款、宅基地款、土地补偿费、土地承包款等村集体收入;在村办企业、果园、土地、工程发包、处置过程中徇私舞弊造成集体财产流失。

3、从犯罪手段看,"村官"职务犯罪的作案手段比较相似,主要包括收入不记帐,重复支出,打白条,伪造单据等直接侵吞公款公物。虚报冒领,侵吞公款资金直收取的集体土地承包款、宅基地款等款项,如:虚列村室修缮费,虚增村里公共设施预算等。基本上是以权钱交易,收受好处费为主。整体上看,"村官"经济职务犯罪的手段直接简单,反侦查意识弱,犯罪中智力因素参与较少。

4、从犯罪动机看,很多"村官"犯罪的主要动因是认为村干部待遇低、出力大,吃了亏,干了活就应该多拿、多占。一些人争先恐后当村干部的目的,就是利用职权为自己及亲属家族谋取利益、捞好处。同时,很多"村官"由当地家族势力较大的人员担任,且任期10年以上,有的甚至20年、30年,将自己视为全村的家长,凌驾于群众之上,搞"一言堂",将村集体财产视为自家财产,为所欲为。

二、"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剖析

导致"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官"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务不够公开是"村官"犯罪的根本原因。有些地方村级管理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务公开,其中包括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审批事项等。但目前在很多村子里的村务公开栏里张贴的,基本上都是各种文件,并没有广大村民渴望了解的实质性内容。村里的收支情况、重大投资的决策情况、土地转让的详细情况等与广大村民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普通村民基本上一无所知。

2、上级部门监管不力为"村官"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基层党委、政府缺乏对村民委员会的有效指导和监督。由于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经济的好坏成为衡量"村官"政绩的首要因素。一些上级职能部门对村一级组织放松了法制监督。而广大村民一则自治意识、自治观念不到位;二则素质低、综合能力不够强,难以发现村干部的越轨行为,即使发现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村民委员会就成了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成为上面不想管、下面没法管的两不管地带,给农村的腐败分子留下了滥用权力的空间。

3、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很多发案的基层组织财务管理都非常混乱,根本没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更不用说对财会工作的有效监管。有的村会计更换频繁,不交接或帐册不全;有的会计、支书、村主任都伸手收钱,村里进多少钱支多少钱,全凭感觉,给村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4、权力过分集中是导致村干部犯罪的必然因素。目前在广大基层农村,大权仍集中在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等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因此,行贿者便将目标盯住了大权在握的主要"村官"。这批能拍板定音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一旦经受不住诱惑,便会陷入犯罪的泥潭。有的"村官"集党、政、企大权于一身,大小事情都由其说了算,权力的过度集中使他们作案时有恃无恐。

5、农村干部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很多犯罪的村干部,素质都比较低,他们缺乏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的概念模糊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为利所动,一旦当上村干部,村集体的财物就成了村干部自己的,想花就花,想拿就拿,肆无忌惮,中饱私囊,致使农民群众强烈不满,村民集体上访案件不断增加。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

"村官"犯罪的主要危害有三个方面:首先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使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可信度下降;再次容易引发集体上访,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切实解决农村"村官"的职务犯罪问题,需要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1、完善"村官"的选拔任用制度。首先,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中主要负责人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把好选举关,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第三,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第四,在"村官"的选任上还要克服"家族村官"的现象。村委会主任与村会计由一人兼任,或由同一个家族中的人担任也易导致集体腐败,形成"家族村官"联手犯罪,让广大群众敢怒不敢言。

2、加强对"村官"权力的制约,加大对"村官"的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为更好的进行权力监督,首先要抓好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制度的落实,及时收集村干部的信息。其次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村的责任制,明确村支书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则是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3、健全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搞好农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有效的方式可以是成立乡镇财税服务中心,负责集中办理乡镇行政村的会计核算业务,取消行政村的原有会计出纳岗位,取消其原有银行帐户,原帐户余额一律划转乡镇财税服务中心统一帐户,统一由财税服务中心办理资金结算和进行会计核算,逐步形成主管机关、专业部门和广大村民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堵塞财务漏洞,最大限度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4、建立农村预防工作机制,开展网络化预防。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员居住比较分散,农村干部处于最基层,业务工作流动量大,涉及面广,且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检察机关孤军作战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预防工作,走社会化预防的路子。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农村预防工作机构,在各乡镇、站所、村组聘请预防联络员,制定工作计划和联系制度,明确职责,做到机构、人员、职责、制度四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检察监督指导,乡镇机关机关、事业单位站所、村组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预防工作机制和预防工作网络,以推动预防农村"村官"职务犯罪工作地有效开展。

篇5:包含不惊的成语及注释

[语不惊人] yǔ bù jīng rèn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神色不惊] shén sè bù jīng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www.duwenz.cOm

[见惯不惊] jiàn guàn bù jīng

经常看到,习以为常。

[鸡犬不惊] jī quǎn bù jīng

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

[狗吠不惊] gǒu fèi bù jīng

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宠辱不惊] chǒng rǔ bù jīng

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呼。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边尘不惊] biān chén bù jīng

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匕鬯不惊] bǐ chàng bù jīng

篇6:包含不露的成语及解释

[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不露声色]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不露神色] 内心活动不在脸上流露,以防别人察觉。

[不露圭角]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不露锋铓] 比喻才干不外露。

[不露锋芒] 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财不露白] 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

[真人不露相] 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

[秘而不露]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圭角不露] 圭角:圭之锋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锋芒。

[锋芒不露] 锋芒: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或心机;露:显露。有才干或心机却不外露。形容满腹才干或心机,表面上看不出来。

[咬人狗儿不露齿] 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

篇7:包含不视的成语及解释

[一瞑不视] yī míng bù shì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一暝不视] yī míng bù shì

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目不斜视] mù bù xié shì

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目不邪视] mù bù xié shì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目不忍视] mù bù rěn shì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目不苟视] mù bù gǒu shì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

[目不别视] mù bù bié shì

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视而不见] shì ér bù jiàn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坐视不救] zuò shī bù jiù

坐视:坐着看。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看着不去援救。

★ 包含一视的成语

★ 包含三人的成语

★ 包含开花的成语

★ 包含遍野的成语

★ 包含日食的成语

★ 包含寓言故事的成语

★ 包含九字的成语

★ 包含难为的成语

★ 包含别无的成语

篇8: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一、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 犯罪类型从个体秘密作案向窝案串案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员作案往往与财务人员一起策划如何采取“技巧”来支取钱款或摆平帐目, 有的甚至集体研究讨论, 名目张胆地从事犯罪活动。如今年该院办理的王某文等人贪污案, 孙某宾等人贪污案均是行政村支部书记勾结村委会主任、会计, 共同作案。

(二) 涉案金额不大但社会影响恶劣

近年来, 涡阳检察院办理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涉案金额相对而言不是很大, 贪污犯罪金额少则上万元、多则十几万元。但是贪污或挪用土地补偿款、民政救济金等专门款项直接侵害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如该院办理的王某文等人贪污一案, 王某文等人利用职务便利, 贪污征地补偿款9万余元, 就引起许多村民信访和上访。

(三) 涉嫌罪名及作案的对象相对集

中从近年来该院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的情况来看, 涉农职务犯罪的涉案罪名一般为贪污, 作案对象有向上级拨付的拆迁、征地补偿款及惠农资金领域集中的趋势。

二、诱发涉农职务犯罪的原因和条件

诱发职务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无疑是多方面的, 现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客观方面的原因和条件

1. 农村基层权力集中

绝对的权力, 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集中是诱发涉农职务犯罪的首要原因。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投入也不断加大,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权限空间也得到扩大, 农村基层工作者很多既是资金的管理者又是资金的运作者, 钱权集于一身, 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2. 缺乏必要的监督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容易被误用和产生腐败。由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缺乏对资金和人员的有效管理, 内外部监督缺失, 也是诱发犯罪的客观原因。通过查办的案件来看, 职务犯罪案件涉及的单位及组织, 都存在账目混乱或者账目不全的问题, 存在账目财务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缺少内外的监督, 为涉农职务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可能。

(二) 主观方面的原因和条件

1. 单位及组织对涉农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由于基层单位和部门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对于落实涉农资金的政策的不够透明, 致使农民群众不了解国家对农村、农民投资的政策, 不了解涉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从而缺少了农民对涉农资金投放和使用的监督, 助长了涉农职务犯罪的蔓延。

2. 基层干部个人思想懈怠, 学习意识不强

农村干部中普遍存在学习意识不强, 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薄弱的问题, 这也是职务犯罪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因起主要作用。农村工作的特殊性, 使得学习制度、工作制度相对松散, 基层干部自律意识差, 从而走上的犯罪道路。

3. 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的群体文化素质较低, 法制教育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因此农村群众的法律观念极其淡薄, 缺少维权主动性。

三、惩治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 自上而下抓好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干好党的事业, 关键在人。要惩治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必须从上级领导做起, 自上而下搞好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首先, 要创新方法途径, 经常性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法律水平和法制意识。其次, 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对领导干部要坚持德、能、勤、绩、廉全方位的考核, 倾听民意、民声, 扩大农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权。最后、加大对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的惩处。党要管党, 要从严治党, 不能因职务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而给予法律之外的照顾。对于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一定要严肃查处, 发现一个查办一个。

(二)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全民的法制素养

从涉农职务犯罪的主体要件来看, 有相当比重的犯罪主体是因为缺乏法治观念, 而酿成后果。从这一点来看, 很有必要加强教育, 并且应该经常抓和长期抓, 形成有效的长期教育机制, 改善农村工作者法制观念薄弱的现状, 促使其文明廉洁理性平和执法, 从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数量。另一方面, 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使维权意识增强, 自觉监督公职人员权力的实施, 从而促进对职务犯罪的遏制。

(三)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使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坚持党务政务公开, 坚持对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件经领导集体讨论研究后再作决定, 必要时可以邀请群众参与,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防止个人决定和暗箱操作,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使群众更好的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使权力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行使。

(四)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篇9: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利用会计档案犯罪的主要特点

1.涉案金额高

从我院今年立查的4件经济案件来看,利用会计档案资料犯罪的案件涉案金额均在十万元以上。如:某国有商场,单位负责人为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的目的,人为制造会计档案丢失假象,将该单位2012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的会计凭证部分销毁,不仅给国家造成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上百名职工上访,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2.作案手段多

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大多数是利用企业经营转轨、转型、企业破产之际,财务管理混乱、制度废弛,故意隐匿、销毁、涂改、遗失、损坏会计档案,造假账簿等手段,以谋其私。如某些国有企业领导借该公司会计档案室曾经发生过火灾之由,擅自毁损会计档案,将近10万元公款占为己有。

3.内部作案为主

在近年来立查的贪污、挪用公款案件中,多数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与财会人员所为。他们为了达到侵吞、窃取、骗取国有资产的目的,在单位的会计档案中动脑筋、做手脚。为通谋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从我院近年来立查的此类案件看,发案的原因既有个别领导干部、会计人员思想不纯和个人私欲膨胀作怪,也有部分经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严的因素,还有上级监管部门监督不力的问题。

4.侦破难度大

利用会计档案实施犯罪的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性、技术性和一定的隐蔽性,一般单从账证的表面很难发现问题,作案人员为掩盖其犯罪行为,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和以防止侦查机关的调查取证,他们处心积虑,往往制造多套账簿,设置种种障碍,人为地加大查出的难度。一旦东窗事发,他们有的联手设法与侦查人员周旋,故意拖延时间;有的充分动用各方社会关系为其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则采取多种方式贿赂办案人员,想方设法逃避或减轻处罚。

6.会计档案管理混乱

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会计、出纳人员管理不严格,受经济利益驱动,竟与会计人员勾结在一起,故意涂改、损坏会计资料,隐匿、销毁会计档案;有的不按规定保管会计档案,有的根本未履行交接手续,有的甚至毁损会计档案,将损毁会计档案资料的责任推给一般工作人员,丢卒保车,让小人物承担会计资料丢失、损坏的责任,把私自销毁证据的违法行为说成过失,有的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档案资料不重要,规范管理没必要,致使单位的会计资料库房内随意堆放,无人管理,造成鼠咬雨淋,失去证据的作用;有的会计人员钻会计档案管理混乱的空子,趁机伪造会计档案,掩盖其贪污、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

7.会计档案严重失控

一些单位特别是停产待破产企业和已破产待转型的企业,由于长时间停业,原单位职工多数下岗另谋职业,单位的多数资产处于失控状态,原有会计档案资料乱堆乱放,无人问津。有的单位会计档案资料由会计人员存放在个人家中;有的单位会计档案库房常年失修,门窗破烂,会计档案资料随便丟弃。如:今年在查办某一经济犯罪案件时,因需要调取证据来到一停业多年的集团公司,发现该公司原存放会计档案室,门坏窗毁,破烂不堪,会计资料堆放杂乱,无人管理,许多原始凭证不知去向,会计资料证据价值大打折扣。

8.财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有的单位负责人常年不学法、不看书、不读报,丧失了财会人员起码的事业心、责任感,置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于不顾,我行我素,一门心思捞公款肥自己,长期沉溺在花天酒地之中。有个别会计人员丧失原则和纪律,受个别领导拿公款纸醉金迷的影响,自己也追求贪图享受,抵不住金钱的诱惑,私自或帮助他人故意伪造凭证,隐匿、销毁、涂改、遗失、损坏会计档案,作假账,走上犯罪的道路。

9.掩盖犯罪的心理作怪

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其根本原因是有些犯罪分子为了掩盖他们的犯罪事实。一方面,为合伙贪污、挪用公款犯罪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大量公款和国有资产去向不明;另一方面,为职务犯罪者逃避法律追究留出“空间”。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属于—般犯罪,而贪污、挪用公款属于职务犯罪。两种行为在犯罪性质、量刑幅度、惩罚上都有较大差异。再一方面,让国有企业失去无法弥补的经济资料。

三、减少利用会计档案犯罪的对策

1.强化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财会人员加强《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加强对会计业的监督管理,用法律来规范会计行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思想觉悟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单位档案人员经常进行《档案法》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2.强化监督和制度落实

对一些停产单位要求破产、转型、转轨的企业,要采取主管部门领导靠上抓,单位领导亲自抓,指定专人保管会计档案,做好其清算核资,审计清核的基础工作。对会计资料及一些重要资料其主管部门要加强其责任心,对破产、转型、转轨后的原有单位的会计资料应及时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接管,不应像甩烂包袱那样甩出去,应设置专门的档案库房保管,专人保管,并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保管期限销毁会计资料,使别有用心的人员不能为所欲为,杜绝人为破坏。

3.强化打击和惩处的力度

对一些利用企业性质发生变化之机,违反国家规定集体私分国有资产、故意隐匿销毁会计资料、故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企图欺骗组织蒙混过关的直接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违纪违规的由纪委及其上级主管单位严肃处理,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严厉打击惩处,形成严惩此类案件的高压态势,使其不敢为。

4.形成严格管理和制约机制

加强会计档案工作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会计资料的立档、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保管妥善、存放有序、査阅方便,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对一些停产、待破产和破产后的企业会计档案资料,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統一安排做好专门的交接、保管工作,特别是在进入改制、转轨、破产的时候,要先把会计资料作为严格审查交接的重点,此项工作做不到位,绝不进入下―步的工作运行。对会计资料档案不完善、不健全的要先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管理人员的责任,再进入转轨、改制、破产等程序,从源头上保障会计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堵塞利用会计档案作案的漏洞。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五条.1998年8月21日发布.1999年1月1日生效

[2]赵清和.《谈财会部门会计档案的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3]杜军.《改制企业会计档案灭失现象应引起重视》[J].中国档案.2006年03期

[4]马英.《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侯春兰.《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作者简介:

宋尚环(1964.7~),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泗水县,本科学历,山东省泗水县人民检察院,审计师,研究方向:司法会计。

篇10:包含不惊的成语及注释

[语不惊人] yǔ bù jīng rèn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神色不惊] shén sè bù jīng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www.duwenz.cOm

[见惯不惊] jiàn guàn bù jīng

经常看到,习以为常。

[鸡犬不惊] jī quǎn bù jīng

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

[狗吠不惊] gǒu fèi bù jīng

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宠辱不惊] chǒng rǔ bù jīng

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呼。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边尘不惊] biān chén bù jīng

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匕鬯不惊] bǐ chàng bù jīng

篇11:八个包含不决的成语及其解释

[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久悬不决]jiǔ xuán bù jué

拖了很久,没有决定。

[狐疑不决]hú yí bù jué

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踌躇不决]chóu chú bù jué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迟疑不决]chí yí bù jué

形容拿不定主意。

[迟徊不决]chí huái bù jué

犹言迟疑不决。

[沉吟不决] chén yīn bù jué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决不待时]jué bù dài shí

篇12:包含苦不两个字的8个成语

[苦不可言] kǔ bù kě yán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苦不堪言] kǔ bù kān yán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叫苦不迭] jiào kǔ bù dié

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

[苦乐不均] kǔ lè bù jūn

均:平均。同样的人享受的待遇却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不知甘苦] bù zhī gān kǔ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不胜其苦] bù shèng qí kǔ

不能忍受那种苦楚。

[不辞劳苦] bù cí láo kǔ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皇天不负苦心人] huáng tiān bù fù kǔ xīn rén

篇13: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一、犯案特点

1. 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涉及村“两委”干部、镇干部以及城建办干部, 参与人员的身份多样化。

2. 窝案串案多。

由于危房改造资金的申报、审查、监管、发放职责均系乡镇财政所, 而作为危房改造的审批单位乡镇城建办又是把关单位, 所以要想套出危房改造资金看似有各个单位层层把关, 但也正是这样使作案领域扩张化, 容易形成利益链, 呈“抱团式”腐败。也有一些乡镇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干部与村委干部相互勾结作案, 该类案件往往涉案金额大。为防止问题败露, 一般都订立攻守同盟, 不容易轻易瓦解。

3. 犯罪嫌疑人多以亲属或本村其他村民的名义骗取补贴款, 据为己有。

如陈某斌在任村支部书记期间,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在2011年以其本人名义为其二哥陈某华申报危房改造资金5000元;2012年以其妻子闵某玉的名义申报危房改造资金5000元, 同年明知村干部黄某华、李某秀不符合申报危房改造条件的情况下, 分别为二人申报危房改造资金各5000元。以上共骗取危房改造资金21000元。

4. 由简单犯罪向复杂犯罪转变。

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农补资金在逐年增加, 而巨额的惠农补贴款也刺激着部分廉政意识不强、意志不坚定的干部, 经过多次经办农补手续的“历练”后, 打起了为自己额外谋取更多农补的主意, 利用非法的手段截取农民应得的补贴, 套取国家的农补资金。该类行为逐步从单一农补领域向多个领域发展, 由单人作案向多人配合发展, 由单一罪名向多个罪名发展, 使部分惠农资金变成了涉案赃款。如王某涛涉嫌贪污、滥用职权案,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王某涛利用职务之便, 采取收入不上账、虚报冒领之手段, 贪污公款42000元。2011年至2014年12月, 王某涛在负责危房改造申报补贴期间, 违反相关政策法规, 采取编造资料等形式, 导致不符合危房改造范围、对象、条件的农户享受了国家危房改造补贴资金共计572000元。

5. 作案次数多、数额小、牵涉范围较广。

“次数多、数额小”是指单笔犯罪行为获得的赃款金额较少, 往往达不到立案查处的标准。但是, 将前后几次的金额加起来就构成犯罪, 而且, 每次作案牵涉的农户都比较广, 每户牵涉的金额也较小, 查处难度较大。这种通过一次、两次、三次等连续削减农民应该领取补贴的数量的方式, 一般很难察觉。如王某涛自2011年至2014年负责危房改造工作期间, 先后贪污作案5起, 其中最小一笔仅4000元, 最大一笔不过10000元, 但共计42000元。

6. 指标分配有机可乘, 操作缺乏有效监督。

部分乡镇在指标分配时, 存在优先安排关系户的问题, 造成部分特别困难群众的危房没有及时得到改造, 此外, 部分乡镇、村没有建立健全的公示制度, 也没有把农村危房改造对象户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危改指标分配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让管指标分配的村干部有了可乘之机, 而危改指标“一票难求”, 因此村民都想方设法去获取。于是, 很多村干部动起了歪脑筋, 从而导致有问题的村干部和村民形成利益同盟。

7. 影响恶劣, 社会危害大。

危房改造项目本是一项惠农政策, 却因某些贪污腐败分子的犯罪行为, 使危房改造在少数乡镇、村等地方完全变了味道, 索贿受贿风气浓, 农户们为了得到危房改造的名额, 不得不违心地接受索贿, 使得真正的危房改造困难户得不到应有补偿, 而贪污腐败分子却趁机捞一把, 影响了党和国家涉农惠民政策的真正实施, 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并引发了群众上访事件, 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二、主要作案手段

1. 虚报冒领。

某些村干部利用核定、上报农补的职务便利, 在计算本村各农户农补资金或利用农民不知道某项惠农政策的同时, 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虚报农补各项数据;或利用农民信任, 用农民的名义上报, 将应该发给农民的补贴和实际发给农民的补贴鱼目混珠。相关部门核查时只是书面审核, 流于形式, 无法发现真相。加上村务不公开, 村民们无法进行监督, 村干部冒领多领农补款情况也就很难被发现, 虚报冒领便成了某些村干部套取惠农补贴资金的伎俩和主要手段。

2.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国家资金大量流失。

如李某红玩忽职守案。2011年至1月至2014年12月, 李某红在任街道办事处副科级干事、支部委员、副主任期间, 在分管或协管危房改造工作中, 对申报的危改户的范围、对象、条件真实性不认真审核把关, 严重不负责任, 导致国家危房改造资金572000元被骗取, 致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3. 收入不上账。

如王某涛涉嫌贪污案, 王某涛在2013年、2014年负责危房改造工作期间, 在收取农户建房保证金过程中, 采取收入不上账的手段, 贪污24000元。

4. 隐瞒政策, 暗箱操作。

一些村干部利用灾害申报、处理紧急、监督滞后等因素, 对村民隐瞒各项扶贫、惠农政策、补贴标准, 暗箱操作, 大肆将国家各项扶贫、惠农资金侵吞。

三、发案环节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发放经过四个基本步骤:首先, 申请: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家庭, 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其次, 评议:村委会接到申请后, 召开村民会议进行评议, 议定是否符合救助标准, 并予以不少于15天的公示;公示后, 将有关材料上报乡 (镇) 人民政府。然后, 审核:乡 (镇) 人民政府接到村委会的申报材料后, 组织人员上门核查。经审核, 认为符合条件的, 报县级危改办。最后, 审批:县级危改办接到乡 (镇) 人民政府上报的材料后, 分批次召开部门联审会议进行审批, 审批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发放的四个步骤中, 都有可能涉嫌职务犯罪。

1. 申请环节的职务犯罪。

在申请环节中, 涉及职务犯罪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 采取虚报数据的手段进行骗取改造资金, 如王某涛2012年、2013年, 采取虚报冒领手段, 为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亲属套取国家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8000元。

2. 评议环节的职务犯罪。

根据农村危房改造“最贫穷、最危险、最积极优先”的原则。评议中优先考虑居住在最危险房屋中最贫穷的困难户, 包括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农村危房贫困户, 特别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一些不符合此条件的个人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进行行贿, 获得优先改造的权利;一些村干部也借此机会大肆索贿, 向符合条件的村民收取好处费、服务费等费用借机敛财。

3. 审核环节的职务犯罪, 上门审核阶段也是职务犯罪的多发阶段, 在此阶段中, 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利用上门服务的机会, 乘机索取贿赂。

如向相关申请人收取手续费、审核费、拍照费等费用, 或以审核不过关为由榨取人民群众的危房改造补助款;一些政府工作人在审核阶段, 玩忽职守不仔细审核, 或者在审核过程中滥用职权, 导致大量的虚假材料审核通过, 使部分不法之徒获得利益。

4. 资金投入使用环节。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惠农、扶贫资金的大量下拨, 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过程中, 各项扶贫及惠农款几乎成为“唐僧肉”, 在使用、拨付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导致职务犯罪多发。对农村危房改造资金, 城乡建设部门即危改办没有履行宣传职责, 很多老百姓不知道政府关于惠农的危改救济政策和操作监督程序。

5. 专项款物管理环节。

在建设局分配给各乡镇的危房改造指标中, 乡镇一级均留有机动指标 (或者称为额外指标) , 这些指标留给了谁, 群众并不了解, 一些资金经手人见利忘义, 或损公肥私, 或偷梁换柱, 置群众利益于不顾, 肆意侵吞专项款物。

6. 国家下发资金管理及审批环节。

一是村干部不按政策办事, 徇私情, 索贿赂, 甚至虚报冒领, 套取专项资金予以侵吞;二是危改办未履行对上报资料的真实性的抽查, 抽查率达不到要求;三是镇政府第一责任人和分管领导未履行审核责任, 甚至放弃了对危改对象真实性的审查, 镇政府也没履行宣传责任, 导致后来把危改对象变成私人徇私情, 甚至为了完成任务出现摊派现象;四是镇政府把此项职责委托给城建服务中心, 城建服务中心应对危改对象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即要在整修或者重建之前要对危房进行拍照、修建过程中也要拍照、修建结束后还要拍照、还要进行技术或等级鉴定、每次都要有户主签字。而这一切工作城建服务中心都没做。户主、村委会和城建服务中心共计要填写9个表格, 其中城建服务中心要填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补助申报审批表、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信息表、农村房屋安全鉴定报告表和2016年农村危房改造户竣工验收表等共计4张表。城建服务中心甚至是从网上下载图片、模仿当事人签字、代替镇政府分管领导签字, 套取国家补助资金。

四、预防对策

1. 城建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组织各镇 (办、区) 分管领导和村镇服务中心主任召开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专题会议, 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相关政策及要求, 并印发相关文件。。同时要求各镇 (办、区)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让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使用、发放的条件和程序家喻户晓。二是制作“农村危房改造明白卡”, 标明危房改造的申报条件、审核审批程序、补助资金标准, 发放到各镇 (办、区) 每一个参与危房改造的农户, 避免宣传盲区。同时将相关电话号码, 作为监督举报电话, 印在“农村危房改造明白卡”上,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格落实三级公示制度, 指导镇 (办、区) 做好村级、镇级公示和做好城建局的审批公示, 严格按中央文件规定的农户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镇 (办、区) 审核公示、城建局鉴定审批的程序及验收合格的农户名单进行公示, 确保群众知情、程序公开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2. 城建部门应加强过程监管, 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指定专人负责审查资料, 对资料不合格的危改户拒发危改补助资金, 直到整改合格后再给予发放。二是参与危房鉴定, 城建部门应组织人员对各镇 (办、区) 申报危房改造的农户房屋等级进行鉴定, 防止房屋等级鉴定中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三是全面逐户验收, 房屋改造完成后, 城建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发改部门进行逐户验收, 并将最终验收合格通过审批的农户名单进行公示, 确保程序公开透明, 防止出现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的情况。

3. 强化信息公开, 实施阳光操作, 使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要以推进村务公开等工作为突破口, 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 广泛、大力公开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政策、标准、指标分配及资金发放等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使广大的村民群众获得详细、准确、全面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信息, 避免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弊端。积极公开举报监督电话和其他投诉渠道, 支持鼓励广大群众依法举报、依法维权, 对群众的举报要及时受理, 认真核实。

4.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将申报、审查、验收等各环节职责落实到个人, 实行定岗定责。对村干部在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 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要及时介入, 该追究纪律责任的追究纪律责任, 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村干部侵占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款的职务犯罪案件, 要坚决从严查处, 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F

摘要:当前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日益突出, 此类案件一般具有犯罪主体复杂化, 窝案串案多, 犯罪嫌疑人以骗取本村补贴款据为己有等特点, 文章对此类犯罪作案手段和发案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篇14:职务犯罪的特点不包含

一、危害民生民利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是串案、窝案多。2010年-2014年,我州反贪系统查办的危害民生民利类渎职案件196件268人,其中窝案串案63件156人,分别占32%和58%。从整体来看,此类案件多发生在涉及惠民利民的征地拆迁、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水利治理工程款的管理与使用过程中。

二是作案手段简单,“空手”套“白狼”,集体私分国家专项资金的多。调查发现,乡镇林业站、种子站、林场、财經所等负责人利用管理、申报、审核国家惠民利民项目资金的便利条件,借单位经费困难之名,采取冒用他人名义领取、编造虚假姓名骗取、以少报多等方式,套取和骗取国家专项资金,进行集体私分,此类犯罪表面看是为了单位小集体的利益,其实为达到个人贪污的目的。

三是作案具有连续性,时间跨度较长。恩施州院反贪部门查办的危害民生民利职务犯罪案件,经统计分析其主要作案手段是虚增退耕还林面积、虚列工程支出、虚报工程量等低级手段,利用权钱交易,相关部门对申报粮补、退耕还林等项目材料把关不严、监管不力,从而造成国家专项资金被人恶意套取。同时,一旦虚报面积套取国家资金一次成功,这些虚报耕地将继续在后面的年份相继出现,造成恶性延续,作案手段较为单一,但作案跨度较长。

四是危害民生民利案件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由于这类案件在本质上侵害的是广大农民的利益,但老百姓往往无从知晓,就谈不上举报,查处此类案件需要靠办案中发现和挖掘线索。加之危害民生民利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多是打着为大家谋福利的幌子,相当一部分人对其危害认识不深,持宽容、理解心态,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对其给予包庇,导致发现和查处更加困难。

二、危害民生民利类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是配套政策不到位。国家惠民利民政策项目多资金多,是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大科学决策,但作为国家的重大决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出台相应的规程及实施细则。目前在如何保障国家惠民利民专项资金有效合理合规的使用,如何防止资金被套取、贪污、私分,还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

二是干部素质偏低。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期间,61名走上犯罪道路的县、乡、村干部中,有大专文化的6人,占总数的10%,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55人,占总数的90%。

三是法制教育滞后。调查情况表明,乡、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教育存在盲区,直接导致对虚报、冒领种粮补贴行为认识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只要把领取的退耕还林款记入村委会的账目,不集体私分,落入个人腰包、不影响农户的实际利益,就算不上违纪犯法。有的认为,只要农户的补偿款一分不少,个人捞一点,钱是国家的,无关紧要。

四是制度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核定如退耕还林、低产田改造等面积数量及其真实性不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涉农补助资金原则上由农民申报,乡镇政府组织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对农民申报情况进行核实。凡不需要农民申报的,由村、乡镇(区、办事处)或具体组织办理单位代为如实申报。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对农民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等面积申报的审核,均由村干部代为进行,乡镇政府和财政所极少实地核定。

五是监督缺位。首先,对惠民利民项目资金的支付公示程序不到位。各乡镇和村委会没有严格按规定对农民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进行公示。其次是财政部门监督不到位。国家发放惠民利民补贴有具体的申报程序,但实际情况是惠农资金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在基层财经所,且财经所基本上都只安排一人负责电脑录入农户惠民利民项目的申报信息。无论是从业务工作流程,还是从执行财经纪律角度,都必然会出现监督缺位、监督乏力。其三,缺乏必要的审计程序。对惠民利民项目资金在支付前,并未进行必要的审计,资金的安全无法保证。

三、危害民生民利类职务犯罪的应对策略

一是强化对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提升素质,营造“不愿违”的思想氛围。强化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引导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对宪法、刑法等基础理论的宣教、同时辅之以必要的以案释法,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拓宽宣传渠道,加大中央惠农政策宣传力度,向广大农户宣传国家涉林惠农有关政策、补贴标准。

二是变事后审计、监督为同步审计、监督,营造“不可违”的工作氛围。对国家惠农政策资金的支付应在支付前进行必要的审计,彻底解决以往在资金已经发放甚至发放多年以后或者接到举报以后才进行审计的做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纠正,确保资金的安全。

三是健全监督体系,构建“不能违”的监督氛围。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即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制约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规范惠民资金发放监督制度与流程设计,做到专人管理,分工负责,适时指派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专人进行各项涉及民生民利惠农资金发放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着重搞好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上一篇:药监分局绩效考核各项指标执行情况汇报下一篇:稽核小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