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24-06-11

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精选8篇)

篇1: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桦甸三中

吴洪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机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改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那么课程评价的一大特点便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生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学业成就曾经是考察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凸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了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英国则在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也已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同。在我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早已势在必行。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考试而考学生,这在如今早已被淘汰了的教育方式在某些学校、某些教师身上仍有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那么何为素质?它包括心理素质和知识文化素质两方面,所以不难看出,如果把学习成绩看作是知识文化素质的一方面,那么我们再不改变原来的教育方式、教育体系,那可真称得上误人子弟了。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学业成绩堪称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方面。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这也就是我要提到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

记得我听过一次辅导,辅导老师说:“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有所不同。”我的感触颇深,是啊,我们不是工人,在我们手中塑造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师担负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生命造就好,而且不光我们,孩子的家长乃至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教育系统从思想上转变了,带动教师转变,家长和社会都要转变,如果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综合素质的评价而家长不理解、不支持,一味的追求学生的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无非是“5+2=0”,【学生在校五天受到的教育被家长和社会上两天(周六、日)受到的教育抵销了】。那么我们岂不是做了无用功吗?!比方说,我校一年级的一名小学生,期中考试没有考好,但是这个孩子非常的懂事、有礼貌,也很爱劳动,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可家长没有发现他的这些闪光点,而是找到班主任,问:“我们孩子为什么没考好?怎么考的这么差……?”等一系列关于考试成绩的问题,所以我们都不应单单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要关注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他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等等等来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

针对某一学科也是这样,比如英语,因为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所以这方面深有体会,下面与大家共同探讨。我本着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1、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它的形式有多种,如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自评、家长反馈、平时测验等。

2、终结性评价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校还特制定了“小学生英语素质评价页”,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科学的、全面的评价。评价采取的是等级制。

3、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如果教师一味注重表扬学生也是不妥的,比如在复习“书”这一单词时,有一位教师问学生“What’s this?”(这是什么?)学生回答:“This is a book.”(这是一本书。)教师对她大加赞赏:“You are a good girl.You are very clever.”(你是个好女孩,你真聪明)。我觉得这样评价不适度,如果这么简单的问题不知道,她不是有智障了吗?所以说教师应给予适当、适度的评价。说句“OK.Sit down ,please.”(好,请坐)足矣。

水平有限,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总之,为了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搞上去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如果哪位朋友有什么新问题,那么欢迎您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解决,共同提高!

篇2: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本网讯(通讯员 田洪恩)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

应社会的能力。活龙坪乡小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工作。为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相关负责人作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各班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二是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细则实施方案》,并能具体地反映出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指考查科目音、体、美);三是既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业成绩(指考试科目语、数、外及科学品德),又要表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情况等);四是不能主观臆造,严禁搞形式主义,期末评比要有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五是把评价工作纳入评选“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依据,占考核项目总分的7%。

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增强了班级

篇3: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对语文素养与语言积累的认识

1. 什么叫语文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认为,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 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 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柯孔标老师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 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 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按照柯孔标老师的理论, 很显然, 语言的积累在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述, 还是笔写, 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 反过来说, 能否听懂别人的话, 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 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那么, 该如何正确认识语言积累呢?

2. 语言积累是现代课程论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一种表现

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 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 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言积累, 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 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学生通过语文课程, 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具体来讲,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 如识字和写字, 掌握最基本的字、词, 积累大量的词汇等, 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 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 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 不仅可以陶冶性情, 提高认识, 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

3. 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

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 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 从理解到记忆, 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 不是一次完成的.在实践中如何重视语言积累, 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呢?

二、激发积累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活学生的“香饽饽”.唯有调动起他们的积累兴趣, 使其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积累的欲望, 才是实现语言积累的可靠保证, 才能使其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为实现这一目标, 可从三方面入手:

1. 故事吸引

为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经常给他们讲一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可以是“连续剧”式的, 在孩子们正痴迷的时候给予“刹车”, 并告诉他们, 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 请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某书.让孩子们在“悬念”中产生欲望, 在“欲望”中查找, 在“查找”中阅读, 在“阅读”中积累.

2. 榜样激励

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相近, 交往最放松, 最容易接受, 也最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据此, 在每次习作之后, 我都为写作出色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也是为大家互相学习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无论是一句、一段还是全篇, 只要有闪光之处, 都可以进行展示.之后, 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取得成功的秘诀.在这些经常性的经验交流中, 不仅使他们尝到了注重积累语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更使那些惧怕习作、下笔无话可说的同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积累的欲望, 并且使这种欲望变为其自身一种迫切的需要, 也为日后的自觉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3. 名人启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除了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去激励他, 我还经常利用班队会时间, 有目的地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刻苦读书、认真积累的故事.如向学生介绍有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读书的方法, 其读书主张定期盘货:即在阅读时选择优美、精彩的语句, 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摘记.而且, 经常把这些积累下来的知识材料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他认为:没有分类, 所积累的知识就是一团乱麻;没有比较, 就选不出“最佳”;没有“提炼”, 就达不到升华.此外, 像鲁迅、毛主席等名人的读书故事也陆续地介绍给学生.这样, 就使学生从名人的做法中得到启迪, 促使自己转变观念, 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

三、明确积累的内容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刊典籍,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 小学生年龄小, 分辨能力不强, 在热情之中四处出击, 盲目积累, 久而久之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因而在实践中要坚持由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积累的内容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1. 立足教材, 不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均是精心选用的, 其用词准确、构篇严谨, 内涵丰富,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范本.在教学中让学生关注教材、研读教材、利用教材.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 练习中的成语, 古诗文等都需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 从而积累语言, 使用时便能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

2. 涉足课外, 不流于形式

古人学习语文, 不但主张熟读精思同时也主张博览群书.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多看: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枯燥、有限了.由于课外阅读范围很广, 形式多样, 内容不同, 一些不良书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在充分尊重、考虑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 我加强了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使他们清楚, 只要自己能看懂的, 有利于增长见识的, 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都可以看.比如童话、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美文、诗歌、小说、优秀作文、科普科幻读物、自然常识等.总之, 使学生懂得, 不光要多读书, 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不局限于读书的数量多少, 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营养, 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

3. 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就目前, 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有责任, 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 (1) 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小学生世界》《小学生时代》《提前读写报》和《读写新苑》外, 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 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2) 组织发动学生把个人的课外书带到班级中, 建立班级图书箱, 我也把自己积累的课外书带去, 让学生自由借阅. (3) 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重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所列的课外读物.

四、掌握积累的方法

儿童时期是语言积累的最佳期,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 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 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 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但纵观多年来, 语文教学采用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 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 老师唯有不停地讲, 岂不知越讲解得多, 教学效率就越低下, 其主要症结就在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 我认为, 语文教学模式可倾向于“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 以熟读背诵为手段”.

1. 重视背诵的训练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不论学什么语言, 都得背, 背诵使人受益不浅.”一语中的, 不仅可以使语言材料迅速内化, 还可以为语言运用创造必要条件, 背是语言积累的重点工程.背包括背诵和默写.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是朗读训练的强化与延伸, 而默写不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字、词、句, 也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指导学生背诵我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 提高背诵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背诵有兴趣, 一定会将外部要求以内部动力结合起来, 把背诵转化为自觉行动, 这样会大大提高背诵效率.反之, 则相反, 并会产生恶性循环, 使学生感到厌倦.激发学生背诵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 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其次,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燃起兴趣之火.有了成功, 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 背诵就有了兴趣.最后要经常开展竞赛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背诵欲望.

(2) 掌握背诵方法.

在学生有了背诵的基础上, 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背诵方法指导可采用渗透指导与总结交流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渗透指导就是在讲授新课中指导方法, 见缝插针, 随时渗透, 把讲授、示范、演示、归纳等融为一体.例如在教背诵《泉水》这篇课文时, 可在讲授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主要介绍了两反面内容:一是提供泉水;二是陶冶情操.课文是围绕这两方面品质开展叙述的.这样, 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 也能抓住这两方面来练习.抓内容、理思路的背诵方法自然地渗透给学生.总结交流指导则是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这样段落相同的按其结构特点背诵, 句子相同的抓重点词语背诵的方法便随之产生, 学生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 也减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3) 扩充背诵材料.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要求背诵的材料.如果单纯背诵这些内容, 不但数量不够, 不利于提高背诵能力, 而且也阻碍了学生背诵的兴趣.鉴于此,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增加一些内容.每逢节日, 便背诵与之相关的古诗词;遇到突出问题, 就背诵一些名言警句, 这样, 既可以增加背诵量, 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4) 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 名言警句上下切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切夫.一课书教完了, 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 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5)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 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 意境优美的散文, 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 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 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第十一册为例, 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5篇, 共916字, 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 实在太少!所以可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 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 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6) 每学期补充一定数量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 要求学生在理解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

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多读、多背历来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 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 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 如柳宗元、毛泽东、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 莫不如此.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 许多名篇熟读成诵;茅盾小学时就能背诵《左传》.这些例子, 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 但数量太少了, 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 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背诵的训练使学生积累比较丰富的词汇, 写作文或说话时也能有材可选, 有话可说, 有词可用, 对语文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2. 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 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收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信息, 不仅是学生积累的桥梁, 也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

(1) 鼓励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对于地处山乡的小镇, 学校图书馆小, 又没有公共图书馆, 上网查询也不是很普及, 信息的来源非常少, 仅限于电视和书刊.这对于收集信息可谓是困难颇多.所以, 在布置学生收集信息后反馈时, 要先介绍收集过程, 谈自己遇到哪些困难及怎样解决的.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 师生共同商议, 再实践.这样, 学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收集信息也有了劲头.

(2) 有步骤地训练收集方法.

收集信息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可以先由教师确定收集目的.如要求学生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 第二天早上利用晨会时间以主持人的身份播报自己收集的新闻,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自己确定目的收集信息, 定期交流.最后, 引导学生记“题材日记”.所谓的“题材日记”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话记下生活中可以写作的材料, 在习作时拿出来看看, 它将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会发现, 可以写的事情太多了.这样的“题材日记”简单、方便, 而且十分有效.对于日记的内容, 可做如下引导:

(1) 让你发笑的一句话.孩子是开心的, 无论在哪里, 都能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父母的调侃, 同学的玩笑, 甚至是卡通片的一句对白, 也能引得他们咯咯地笑上好半天, 把这些写下来是最有趣的习作素材.

(2) 让你驻足的一个镜头.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 我们常常能看到小学生们背着书包, 站在街边认真地看着他们, 也许是一场车祸, 也许是小蚂蚁在搬家, 也许是一片半黄半绿的落叶.这就是一篇精彩的题材日记.

(3) 让你注意的一种声音.其实,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让我们着迷或者厌烦.例如, 晚上睡不着觉, 听着小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 好像在和我说悄悄话等等.

(4) 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仔细去观察一下孩子, 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的书包, 口袋里都藏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一块雨花石, 一张印花的小纸片……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很多, 但有时又是短短的几天、几个小时, 马上把他写下来, 就是一篇充满了爱的日记.

(5) 让你感兴趣的一条新闻.虽然孩子们都很小, 其实他们也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尽管有时显得有些幼稚.可以请孩子们写写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写写同学的意见.

这样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让学生们准备一本薄薄的小本子, 及时地把他们写下来, 慢慢地对于他们写作会变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3. 增加课外阅读量

农村孩子阅读条件差, 自己藏书较少.于是, 我周期性地从图书室里选来一批图书, 放在班上, 让学生轮流借阅.另外, 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 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中, 办起了班级的“图书角”, 为学生提供语言积累的“源头活水”.“不动笔墨不读书”, 面对书中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 优美诗词, 我鼓励学生多读几遍, 摘抄下来.也可写上自己的体会.每周的阅读指导课上, 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同学们朗读自己收集到的好词好句, 畅谈自己读书的收获、感受, 在阅读和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 丰富而广泛的阅读使精美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 长此以往, 学生定将逐步学会运用和表达.

五、发挥积累的功能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将之付诸于实践运用之中, 以提高自己的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此, 我鼓励学生不断将自己储存的语言材料运用到阅读与习作中, 使习作锦上添花.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时, 就极大地激发了其自觉运用的积极性.同时, 在不断的运用中, 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便于及时调整, 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不断积累, 以弥补不足之处.长此以往, 就产生了良性循环, “积累与运用”得到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篇4: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关键词:学生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文化,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光广义文化中的一个子文化,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它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学习求知活动与休闲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高品位文化活动。但是,要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即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校园精神特质,它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活动、艺术活动和科技活动等形式,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经过大学校园环境熏陶的学生往往形成其独有的气质、精神或形象。因此,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一、校园文化形态

(一)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的环境。

(二)文化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

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體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炼,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三)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形态于其他几种形态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参数。

(四)媒体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大学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对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五)社会实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今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与认识还很肤浅,它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艰苦创业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是走向社会前的集训,大学生活是校园学习过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实践的展望和准备。大学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关于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高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喷泉,或是富有美感的景点、景色等等,往往都成为体现该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

(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教学生做人

塑造校园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物质资源的利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文明的时尚和风气。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势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的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广泛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1、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育教育;3、开展知法守法教育。

(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教学生做事

抓艺术文化建设,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总是伴随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们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文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文化这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

参考文献:

[1]杨新起主编.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篇5: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新政”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又被提上了桌面。这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总让人感到无从下手?

“综合素质评价”不是今天才提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综合素质评价就被提及。进入到21世纪以后,综合素质评价又在学校刮过一阵子风。又是10年过去,伴随高考新政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又被提了出来。

如何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横更在许多学校面前的难题。长期面对应试的要求已经导致众多学校失去了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不仅如此,整个社会都缺乏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和共识。

学校回避综合素质评价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却对学校进行单一评价。这样导致学校根本不敢大胆探索。因为:“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

在“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的逻辑里,学校不愿意探索和研究。探索有可能犯错,但成绩是不允许犯错的。这样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让很多学校选择观望、等待。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更养成了学校的拿来主义:等他人做好了,领导推动了再说。虽然改革不一定会成绩下滑,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学校做实验。

要让学校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首先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评价进行“松绑”,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应该从单一的教学成绩评价走向多元的办学成绩评价。多元办学成绩评价至少应该同时包含以下10项内容:

1.学生培养 2.教师团队培养 3.家校合作 4.教研成果 5.学校课程建设

6.学校常规管理 7.学校文化建设 8.学校品牌建设 9.管理团队培养 10.学校的成长性

“用评价督促学校发展”应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的基本原则。评价不是一刀切评出好的学校,或者曝光不好的学校,而是要通过评价标准的设立,让更多学校变得更好,只有拥有更多更好的学校,教育民生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进行学校评价时,将学校作为独立个体,以学校个体现状进行评价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一、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首先应根据学校现有生源状况对学校进行评估,过程性和终结性的评估应指向“学校是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目的,如果评估仅仅指向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导致各个学校之间进入生源抢夺大战,恶化教育生态。这是典型的“制度使人变坏”。

一所学校的意义不是把好生源、好师资聚集在一起取得好成绩。学校作为组织存在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好的成长。

因此,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要遵循“增幅”和“过程性”的原则,根据学校为学生培养所做的努力对学校进行评价,量化标准多元。

二、教师团队是教育事业的财富,学校让教师团队成长为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不应只重视学历提升、获奖多寡,更应重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理念的转变,教师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评价,应重点关注学校针对教师团队现状做了哪些培养工作,有何成效,对学生成长有何帮助等方面。

三、鼓励学校进行家校合作。每一所学校的家长群体构成都不同,学校的家校合作模式不能进行简单复制和移植。“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是探索的前提也是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进行多种模式的 2 探索,通过家校育人结果的呈现进行学校评估,而非简单使用是否有家长委员会,是否有家长课堂等单一量化标准。

四、鼓励学校开展自主教研。学校的教研就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每所学校都能主动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就变成一个高效能的组织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自主教研的评价应该从“文山会海”走向“实效评价”,从看文件、听汇报走向开学看规划、期末看效果。学校自主教研的开展某,是学校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五、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立德树人的落实必须依靠学校课程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估应从“开齐课程”的要求逐渐向“课程建设”过渡。鼓励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若无法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只重视数量,就会使学校陷入疯狂开社团活动的误区中,延误学校课程建设的时机,导致学校课程看起来繁花似锦却无实效。另外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绝不仅仅是搞活动,而是要通过课程实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评价的重要意义。

六、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常规管理的评价应从人、财、物的高效使用、资源的合理搭配等方面进行考察。早年进行的ISO9000认证将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学校无非也是想要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但企业标准未必适合学校环境,随后这项工作不了了之。其实学校管理并不复杂,所有管理的目的都是为师生服务,学校常规管理的流程和秩序是保证学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七、学校文化对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会产生强烈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外显、硬件文化的建设上,这种“装修式”的文化建设见效快,易量化,可以说深受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喜爱。但是,这种“面子工程”的评价方式,本身对学校文化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校行为和文化走向一种敷衍和功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应从学校的定位、立意、品位、育人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促使学校拥有健康的文化场。

八、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有助于学校对办学行为的规范和自 3 查自省。学校品牌建设是学校组织化特征的体现,也是学校走向良性发展的体现之一。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指标是多元的,学校品牌的建设是学校文化逐渐固化、传承的过程,有助于学校保留良好传统,进行文化传承,同时也有助于督促学校与时俱进,加快自身调整的步伐。

九、学校管理团队的培养是学校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梯队型管理团队的培养要破除“教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子,大量挖掘有管理潜能、熟悉业务的新型管理者。管理团队的培养会提升学校办学和管理品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团队培养的评价应着重在梯队建设、技能提升、理念前沿,实效呈现等方面。将学校落后的管理局面通过管理队伍的打造进行改变。同时为本区域储存学校管理干部。

十、每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根基不同。学校评价如果放在同一起跑线难免有失公允,甚至会无形中增大校长、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同时,同一起跑线的评价方式会促使家长选择现有的优质学校而无视成长性高的学校,这是由不恰当人为评价带来的教育不均衡。许多现有优质学校的绝对教学质量并非优秀,仅仅因为其生源优于其他学校,在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体系里,这些学校脱颖而出。但这就带来家长在学校选择时的误区,也给区域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难度。要改变此种现状、促使每所学校都能良性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就要针对学校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和评估,针对“成长性”进行的学校评价能为学校带去公平竞争机会,激发学校寻求发展动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将教育改革推向了更深,评价学生的目的由“甄选符合单一标准的人”提升为“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接近于“评价”的本质,但是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达成广泛的共识。

“评价”的变化会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深刻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并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仅仅将评价的变化压给学校当作任务完成,这就与教育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篇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

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以往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在教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我努力学习各门功课,顺利获得了毕业证书,没有任何挂科现象,并且曾获得全国高中生奥林匹克英语大赛三等奖。在高中期间我全面地掌握了科学基础理论,同时注意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结合动手实践,在高二暑假到广州某杂志社担任打字员,增加社会阅历。

经过三年学习,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提高,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之处,由于晚上学习较迟睡,早晨上课有时迟到。我将不断总经验教训,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把自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我的热血与青春!

篇7: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和山东省、滨州市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素质教育推进的实际,特制定程坞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一、评价内容

1.检测性学科评价(50%)。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所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美术、音乐、体育、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根据学生各类作业的检查、各项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性检测、学期末的考试,以及学生的其他表现,实行等级制进行评价。

2.考查性学科(项目)评价(50%)。

(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内容以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项目为主,有花样跳绳、转手绢、剪纸、球类、竹竿舞、丝网花、折纸、串珠等项目。学生们选修活动项目,学校效果评分为入门(D)、合格(C)、优秀(B)、特长(A)四级,学期末学生自主申报验收,成绩计入学生素质评价手册。

(2)地方课程:各门地方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意见制定的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阶段性评价。

(3)综合实践活动:依据每次活动效果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A)、良好(B)、及格(C)、不及格(D)。

(4)读书工程:依据各年级等级考评细则确定学生等级,特级、五级=A,四级=B,三级=C,二级、一级=D。

(5)成长记录袋评价:按成长记录册中设计的栏目,让学生定期认真填写,教师要写好综合性的鼓励性评语。评价结果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优秀(A)、良好(B)、一般(C)。

(6)参与各类竞赛活动:依据活动结果等次转化为A、B、C、D四级计入学生素质评价手册。

二、评价形式

1.检测性学科评价。

学生检测性学科评价按时间关系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指学生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结束时开展的集中性评价。评价方式分为书面测试和非书面测试两种,书面测试和非书面测试都贯穿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中。

2.考查性学科(项目)评价。

学生考查性学科(项目)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评价、综合评价的形式。

(1)学生自评。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反思品质,自评正是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自评,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步和努力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促进成长。

(2)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即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作为评价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对象,通过互评,全面、真实地形成对被评价者的认识,看到他人眼中的自我,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对自身也进行反思。

(3)班级评价。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班主任任组长。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在学习、活动、生活等过程中的了解和观察对全体同学进行等级评价。

三、评价结果的运用

在评价过程中,单项科目直接进行等级评定,综合评价时采取“等级——分数——等级”方式转换。其转换方法一般为:单项科目A、B、C、D等级分别转化成4、3、2、1分(重要科目提高分值);检测性学科和考查性学科评价结果最终分别按50分转化。综合评价时,把以上两项得分相加后再转化成等级:低年级90分以上为优秀(A),75分——89分为良好(B),60分——74分为及格(C),60分以下为不及格(D);高年级85分以上为优秀(A),75分——84分为良好(B),60分——74分为及格(C),60分以下为不及格(D)。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填写《学生素质报告手册》。《学生素质报告手册》放假时交给学生拿回家向家长或监护人报告,并由家长或监护人写上“家长的话”和签名,开学后学生把《手册》拿回学校交给班主任保管。

篇8: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确立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目标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探究性学习理论认为,确定学习目标,能够起到指引性和情境性的作用。确立目标,就是将教学整体目标分为几个阶段,每个小阶段设定特定的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展开一定知识“主题”的教学过程。结合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通过展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水平,不断拓展和完善知识架构,探索出新知识和新方法。例如以“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为例,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有多少条对角线?如何发现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试着发现规律并给出计算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数学公式?

二、自主求索,引导积极体验

自主求索和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二阶段,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关键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后,学生展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程,求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力争自主独立解决出问题,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并在探究和求索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绪感受、积极体验和创造,展开知识、行动的建构过程。求索阶段重在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激发大胆想象,借助理性和感性思维,解决难题。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验,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通过画图、归纳、猜想、总结、验证等过程,进行积极体验,得出多边形对角线条数n(n-3)/2的规律。

三、合作学习,展开民主讨论

探究性学习具有互助性特点,互助合作也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展开小组合作与探究,结合民主讨论,进一步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探索出更为全面而高效的解题方法,从而修正和深化问题解决策略,创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合作学习过程有助于创建出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启发和补充,使得学生了解相互间的差异性,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例如在部分同学总结出规律以后,学生之间分小组讨论,探讨出该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情况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从四边形、五边形对角线条数带入出发,公式符合要求,结合多米诺效应,推导当n成立时,n+1公式也是成立的,得出对所有情况下多边形都有该公式结论。

四、反思评价,促进主动建构

探究性学习方式中,反思和评价是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的关键,通过反思能发现合作学习中的良好的学习方法、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出有用的学习策略和思想,并通过深化学习过程促进主动构建的完成。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该多边形对角线条数计算和推导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结合“数学归纳法”这一主题,分析其原则、运用过程,主动构建证明方法的知识架构,得出数学归纳法的一般过程,假设n=n0成立,如果假设n=nk时,式子成立,n=nk+1公式也成立,那么对定义域内所有的n值,式子都成立。

五、变式训练,展开整理归纳

整理———归纳———拓展,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后,在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学生指导,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更好地构建新的知识架构。变式训练是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深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特征、条件、问题等,或者创设实际应用情境等,引导学生激发兴趣,展开灵活解题。例如结合对“数学归纳法”相关原则、证明方法的学习,展开变式训练,归纳和整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方法,通过变式训练,了解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证明1+3+5……(2n-1)=n2”“证明2+4+6……+2k=k2+k+1”等,展开变式训练过程。通过变式训练,展开自主知识结构的构建,启迪和发散思维,开拓智慧,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认清楚问题的本质,获得能力和思维的提升。

上一篇:高二第一单元学案下一篇:如何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