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乡镇企业发展

2024-06-19

家乡乡镇企业发展(共9篇)

篇1:家乡乡镇企业发展

一、乡镇企业聚集基本分布情况

目前,xx形成了特色产业群体有近百个,其中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群体42个左右。XX年,xx州的产业集群分布在:以兴义、顶效、安龙等县(市)为主的以农副产品加工、炼焦、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产业集聚发展区。

二、乡镇企业聚集规模情况

“十五”以来,xx州坚持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莲山 课件 >有效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兴起,壮大了小城镇经济,促进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已经形成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已经成为xx州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xx市xx年就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2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75%;上交税金xxxx万元,同比增长xx.69%。全市共有乡镇企业xxxxx个,从业人员xx余人,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xxx元以上。其中龙头企业xx个,从业人员xxxx人,乡镇企业总产值x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x.23%;增加值xx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x.02%;xx开发区到xxx年底,全区建设园区x个,分别为建材工业园、冶金工业园、加工工业园、科技工业园,入园企业xx家,xxx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xx亿元;xx工业园目前已有电解锌、铁合金、农机制造、建材及化工生产等近二十家,总投资达xx亿元,其中,利用县境充裕的电力发展起来的锌冶炼业,生产能力x万吨,可创工业产值xx亿元,创税收xxxx万元以上,解决xxxx余人富裕劳动力就业。同时,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拉动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县受地理环境、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约,不具备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条件,如xxx等。实践有力地说明,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中流程最短、农民最易接受的一条重要渠道。

三、乡镇企业聚集区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特色不明显;产品结构中,名特优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规模小;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企业组织结构中,相当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结构中,未能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人才、市场、信息优势,资源浪费与闲置并存,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工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近年引进的企业多为硅锰合金、炼焦等高能耗的冶炼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受到市场干扰。

3、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实力较弱,带动性不强,较难实现农业产业化。

4、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我市的市场化进程已明显滞后,健全的市场机制、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与先进城市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

四、乡镇企业聚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形成模式多样化。分析xx州乡镇企业聚集的形成,其发展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资源优势型。主要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并进而汇聚形成的产业集群。二是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扩张裂变或带动而成。如医药制造产业集群、汽车销售和配件产业集群等。同时一些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正在兴建之中,主要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果蔬冷藏保鲜、生姜系列产品深加工、芭蕉芋淀粉及系列产品加工等。三是“一乡一品”型。是在某个乡、镇或村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有兴义的仓更、沧江、洛万板栗产业集群、册亨的桐油等。

2、初步效应已形成。xx州乡镇企业聚集群已经有了合理的企业构成,涌现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集群的效应初步显现。

五、乡镇企业聚集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3、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

4、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进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

六、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要突出集聚乡镇企业发展的优势,突出连片发展乡镇企业的特色,培育新的成长型企业,必须从三方面采取措施:<莲山 课件 >

1、在产业上创新,就是要连片培养新型产业,成熟、成长型产业居首位:

2、在管理机制上创新,使连片乡镇企业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在集聚乡镇企业发展管理职能建设上创新,改善环境,强加服务。抓好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发挥我市民营经济优势,能启示范带动作用。

篇2:家乡乡镇企业发展

控制工程学院

机械五班

张伟东

*** 今年寒假期间,为响应我校下发通知的本着“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内容和途径,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创新创业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为加快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打下基础”的精神,以“创新创业家乡行”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社会调研活动,走进当地乡镇企业,深入了解调研。

一、调研背景

2015年是我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镇党委、政府立足大局,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强镇、科技立镇”的发展战略,同时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及“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把发展工业经济摆在空前突出的位置,要求全镇上下全力以赴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我镇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并初具规模。但目前我镇的工业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突出表现在企业个头小、底子薄、财税贡献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乡镇企业发展劣势

(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我镇企业大多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这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其产品大多停留在简单制作的水平上。相当数量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二是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由于我国消费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不成熟,容易形成短时期内的消费热点,短期的利润促使大量资金迅速涌入,形成企业趋同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缺乏宏观的经济引导,此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需求趋于饱和,在此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展开低水平的竞争。

(二)、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一是我镇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只是以目前市场上极为普遍的甚至落后的技术作为生产工艺,品牌意识不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仅仅依靠低价取胜。二是缺乏相关优秀技术人员,这造成了企业缺乏发展后劲,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抗风险能力不足,融资困难。我镇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信用等级低等原因,从而造成了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发展理念滞后,管理方式普遍落后。一是我镇企业大多仍沿用家族式管理方式,这一管理方式为企业建立之初的生存与发展曾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中期,这一管理方式往往容易转化为消极的阻滞,容易造成经营效率的低下和激励机制的偏颇。二是大部分企业主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的心态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相关措施

(一)、发挥政策指导作用,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一要切实加大相关政策的督促落实和科学发展的指导工作力度。积极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入行业协会,发挥其为企业沟通、协调、传递市场信息、引进技术等服务作用。二要帮助企业调整投资结构。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既要积极上马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短时期内形成企业对人口的聚集作用;又要大力引导他们向科技型、知识密集型、外向型转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三要引导我镇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拉长产业链,尽快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的一批企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乡镇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是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积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政府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二是鼓励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就业创业;支持一批骨干乡镇企业利用自身机制灵活的优势,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对口招聘。人事部门要进一步简化人才管理手续,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服务,大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人才队伍。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对引进高层次人才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三)、扩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环境。一是结合我镇实际,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要在企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之间实行互联互保,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贷款抵押的保险金和业务收费。二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政府引导、企业自助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要增强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企业要有信用意识,诚信为本,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信息反馈给银行,增进相互了解,实现信息对称,建立互相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

(四)、推进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打造乡镇企业发展平台。一是按照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的原则,积极指导、推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集群。在资源、区位优势突出的地区,要重点发展旅游、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初步形成资源、区位型产业集聚区;在技术优势明显的地区,要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初步形成科技产业集聚区。二是通过推进企业和产业的集聚,努力培育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的强势企业,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

(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抓好乡镇企业同其他工作一样,只有建立健全责任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推动工作开展和实现预期目标。今后,应注意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工作重点,必须把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逐级落实到基层,让各级干部自觉担起责任。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乡镇企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干部应给予表彰奖励,以充分调动基层抓企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约束机制。对乡镇企业进行动态检查,及时通报情况,认真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把工作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以利促进干部队伍不断奋发向上和发挥聪明才智。

四、走访新兴企业

塞外山野生长的山杏树,数目不能成才,果实又涩又小,多少年来,谁也没把山杏当成宝,然而,勤劳聪慧的赤峰市敖汉旗赤波饮料公司的创业者们变废为宝,把苦涩的杏仁加工成洁白细腻清香可口的杏仁乳,成为独具特色的绿色天然产品。经过十多年发展,公司已经从不起眼的小作坊发展成为1100万元固定资产占用资金2400万元的大型集体企业。同时也是敖汉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赤波饮料公司走向市场经济历经三个过程:一是扩大规模;二是抓质量、创名牌;三是强硬的牌子打入市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走产品多元化路子,赤波公司在研发酸性杏仁乳的基础上,又先后开发出沙棘汁饮料和黑加仑清汁饮料。赤波饮料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2万亩速冻野山杏种植基地,带动近2000户农民参与种植、350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平均每年有200多名村民在园区打工,企业生产高峰期雇工更高达1500多人,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加大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山杏、沙棘、黑加仑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好地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

四、调研体验总结

篇3:家乡乡镇企业发展

1 确定发展方向, 锁定发展目标, 形成了发展共识

产业发展, 必需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2009年, 鄢家乡党委政府从西南农业大学请来教授, 对全乡的农业基础条件进行了详细测量和综合分析, 该乡土壤以紫色土、红棕泥土、红石骨子为主, 丘陵宽谷的中上部或丘陵的坡腰上坡及顶部主要为红石骨子土。耕地碳酸钙含量平均为16.98%, p H值7.9~8.2。花椒为浅根性树种, 耐贫瘠, 对土壤要求不严, 一般p H在6.5~8.0范围内都能种植, 以p H在7.0~7.5的范围内生长最好。年均气温在8~10℃的地区均能栽培, 花椒喜光照, 一般要求日照数不少于1 800h;多在山地上栽培, 其根系耐水性差, 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综上所述, 鄢家乡红石骨子土宜种经济作物——花椒。

产业发展, 主体是人, 关键是思想。怎样才能让群众认识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得让群众自己相信。2010年4月, 该乡党委政府组织规划区内的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130余人到重庆的江津、壁山花椒基地考察学习。回来后, 先在乡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 然后, 在乡村干部中统一思想, 召开全乡动员大会, 进行了安排部署。确定了在广福寺村、石坝子村、金锁桥村、高木桥村、土巴寨村5个村建133.33hm2花椒基地, 分两期完成, 一期工程在广福寺村、石坝子村建66.67hm2, 2010年完成, 二期工程在金锁桥村、高木桥村和土巴寨村建66.67hm2, 2011年完成。2010年3月, 该乡成功引进了四川荣升农业有限公司和重庆江津花椒基地业主共同投资新建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花椒基地。随后, 各村认真召开了村民代表会和群众大会, 形成发展花椒产业的决议。同时, 一个星期召开一次督办会和广播会, 广泛宣传发展花椒产业的好处和优势, 深入分析花椒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给群众算好六笔帐, 即对比帐、投入帐、政策帐、效益帐、风险帐、长远帐, 同时,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栽培技术, 有力化解了群众怕栽不活、怕别人偷、怕不结果、怕不值钱、怕卖不出去的心理。截至目前, 鄢家乡栽植花椒近200hm2, 24余万株, 涉及5个村20个社, 涉及农户927户2 894人。2011年6月,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花椒产业的种植信心, 该乡又组织部分群众、人大代表共计150余人到重庆两个花椒基地考察花椒的产量及市场。亲眼目睹了花椒高产和可观收益的群众和人大代表回去宣传后, 群众的思想更通了, 步调更一致了, 全乡上下形成了认识大提高、思想大统一、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种植大规范的花椒产业发展态势, 掀起了花椒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2 创新机制, 引进业主, 实现了农企双赢

产业发展成败之基在于机制, 机制之本在于富民。纵观现在产业发展模式, 可谓是五花八门, 但唯有双赢走得更远。在落后偏远的鄢家乡, 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 分散自主经营不可行, 必需得走业主带动的模式。通过发放民意调查表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 结合鄢家乡实际, 确定了适合鄢家乡发展的新机制。百姓以土地入股, 业主负责栽植、管理等其它所有一切投入, 收益分红比例为3∶7, 同时还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 负责联系客商、商谈价格、签订合同、保证品质、组织收购。为更大程度地保障老百姓利益, 该乡还同业主约定了基地百姓在分红时可选择分实物和现金两种方式, 基地平时的务工优先雇佣基地百姓, 且最低工资为30元/天。据统计, 基地累计支付民工工资已达20余万元, 单户最高务工收入额达6 000元, 人均可达1 200元。通过最保守计算, 基地每公顷产11 250kg, 10元/kg, 百姓每公顷可分得利润33 750元, 加上每公顷9 000元的务工收入, 每公顷可获得收入42 750元, 比传统的种植每公顷可增收22 500~30 000元。让农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同时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农民投资零风险。2012年7月份, 一期的53.33hm2花椒进入初产, 共产青花椒16万kg, 平均产量超过3 000kg/hm2, 按市场价12元/kg计算, 产值约为192万元, 按合同比例分成, 仅2012年, 该乡农户就能分红64万元, 人均增收300元。

3 规模种植, 科学管理, 粗放型向精细型农业转变

“三分栽, 七分管”。质量标准决定开头起步成败, 开头起步决定今后发展规模。发展花椒产业只有采取过硬的技术, 全面考虑不利因素, 才能确保花椒苗成活。对此认真研究、想尽办法、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专门的考察, 选择了最适应的品种, 应用了必要的管理模式。公司用年薪6万元每人的高薪聘请两位专业技术人员长驻鄢家花椒基地, 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 目前, 整个基地严格按“五个一”栽培技术 (选一块好地、选一批好苗、挖一个蓄水池、施一种配方肥、建一条机耕道) 进行栽植。按“四个进行”的要求 (每年进行1~2次培根垒土、进行2~3次病虫害防治、进行3~4次树型修剪、进行5~6次施肥) 进行管护。目前二期新植的花椒超过66.67hm2, 在2013年6月初产, 让基地群众感受到科学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产业发展与水土治理有机结合。基地位于山坡, 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工作, 整个基地在建设中始终坚持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 在基地建标准化蓄水池22处, 修建灌溉渠、沟5 000m, 硬化基地便道5 000m。每块地块均按照“流水有渠、存沙有凼、蓄水有池、泥不下山, 水不乱流”的标准, 做到山、水、田、地、路的综合整治。整个基地呈现出路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园。

科技培训为基地提供人才支撑。在狠抓花椒基地建设的同时, 大做科技助农文章, 提升花椒品质。把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作为提升花椒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的两个车轮, 强力驱动。该乡成立了花椒技术服务中心, 村上成立了花椒服务站, 形成了“乡有中心村有站, 户有花椒技术员”的服务网络, 同时制订了鄢家乡花椒集约化栽培技术规程、鄢家乡青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举办花椒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修枝整形等各类培训班, 使每户农家都有管理花椒的行家里手。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花椒附加值。在抓花椒规模和质量的同时, 不断延伸花椒的产业链, 提升花椒的附加值。在基地规划了办公楼、加工车间、保鲜车间、冻库。2012年5月已完成了占地1200m2办公楼、加工车间建设;2013年6月初完成保鲜车间、冻库的修建任务。现在, 基地的青花椒在产地便可实现销售、加工、保鲜和贮藏。产出、销售、精加工的产业链自然形成, 实现了粗放型农业向精细集约型农业产业模式的自然转换。

4 整合资源, 合理调整, 拓展产品, 面向未来绘蓝图

花椒产业是鄢家乡的支柱产业, 有发展的独特资源优势。鄢家乡紧紧抓住有利时机, 立足自然条件, 整合林业资源, 加快低效林改造, 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关系, 真正使花椒成为鄢家乡特色支柱产业, 实现生态增效, 经济增收的目标。

一手抓基地建设, 一手抓市场营销, 这是青花椒得以成为鄢家乡重点支柱产业的关键。将通过互联网、花椒节等宣传形式, 精心打造“土巴寨”青花椒品牌形象。随着产业化经营的不断进步, 鄢家乡青花椒的规模效益不断增加, 到时鄢家乡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川东北最大花椒基地”。

篇4:“为家乡企业提供多种服务”

唐铭植:这个调整是由于两起偶然事件引起的。2003年,我们有个餐饮企业叫湘临天下,它的服务员与租赁大厦物业的保安发生冲突,其中一个服务员由于受重伤进行了开颅手术。后来打官司,费了很大周折总算是将医药等费用争取到了,但这个服务员还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我们的华野模型公司,它的一个员工过生日喝多了酒,打台球时不小心把球桌面给戳破了,双方因为赔偿问题动了手,其中一个被对方殴打致死,另一个重伤成了植物人。通过这两件事,我们深深感到湖南人在北京创业的不易,觉得该为他们做一些具体实在的服务。而我们的许多企业也表示希望能够有个组织,希望湖南省驻京办能否牵头成立个协会,为自己维护正当权益。两下不谋而合,于是便有了湖南驻京企业协会。

《中国城市经济》:这个协会的主要宗旨、功能和服务对象是什么?

唐铭植:主要是为湖南驻京企业、湘籍在京办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界、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信息和经验学术研讨、寻求合作、增进友谊的活动场所和平台,探索研究和传播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和国内外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促进湖南和北京经济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为企业提供多种服务,诸如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城市经济》:除了为企业维护正当权企业益,协会还主要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唐铭植: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企业注册驰名商标。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要走打造品牌之路。但问题是我们的企业对这个方面不在行,材料如何写,手续如何办,都是很具体的必要环节。于是我们就找到商标局的同志咨询这个事情,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为我们提供建议和帮助,这样就让企业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帮助下,包括东方雨虹在内的两家企业都已注册为中国驰名商标。下一步,我们还要帮助一个白酒企业和一个酒店进行注册。

再一个方面就是帮助企业如何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成长都有一个发展——壮大——再发展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的企业在北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如何再发展有时也很迷茫。比如说纽曼科技,去年他们赞助了“梦想中国”上亿元,我们就建议是否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如果总是在一个盘子里夹菜,到最后可能就只有菜汤了,这个想法和他们很合拍,所以这个企业今年正式申请要进行手机生产,目前正在等待报批。还有就是我们的东方雨虹,奥运会90%的场馆防水都是用他的产品,性能很不错,光在奥运会工程上这个企业产品价值就达两亿多人民币,但有个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销售资金只有场馆建设完后才能结算,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找到我们,提出是否可以帮助他们扩展新行业进行发展,于是我们就和湖南当地政府联系,很快形成意向决定投资4亿多元进行铁矿开发,这样就可以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多个产业互相弥补的良性发展的局面。

《中国城市经济》:据我们了解,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协会还为个人提供了很多服务,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唐铭植:你说的是我们为湘菜厨师解决技术职称考核的事情。这几年,随着湘菜在北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从湖南到北京工作的湘菜厨师也越来越多。但烹饪这个行业有个规定就是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职称考核,而且湘菜的考核必须回湖南进行,这样我们每年就有大批的厨师请假回去,有些人因为事情耽搁就错过了机会。于是我们就找到湖南省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协商,能不能让这些参加考核的厨师统一报名,考核的时候让湖南的七八位大师评委到北京,这样可以为厨师们节省了时间和路费。劳动人事部门的同志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很快就给予了落实。现在,湘菜厨师的高、中、初级职称考试都能在北京实现了。

《中国城市经济》:说到湘菜,我们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为什么其他七大菜系都会有几样代表菜品,而湘菜似乎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比较模糊?

唐铭植:你说的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湘菜作为排名第五的八大菜系,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几千年历史了,在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湘菜遗存,包括菜谱。现在大家一说闽菜有佛跳墙,淮扬菜有狮子头,而湘菜却没有让大家特别熟悉的代表菜品,我想这有它的历史原因,但现实地来说,还有一个创新、包装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和中国烹饪协会的领导一起碰面还说起了这个事情,他们建议要下定决心整合湘菜资源进行品牌注册,要达到让别人一说具体菜品就知道是湖南菜。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国城市经济》:协会做了这么多具体工作,企业的反响怎么样?

唐铭植:我认为我们现在还是蛮有影响和号召力的。去年郴州发生严重水灾,我们号召会员企业捐款支援,一下子就募集了一百多万元。后来我们通过湖南卫视把钱转给灾区,电视台则把捐款人的名单在电视上进行了公布。很快有企业的负责人打来电话说,还是找协会有好处,过去捐款无声无息,现在为家乡办了好事还达到了宣传效果。

《中国城市经济》:当前协会发展势头如何?

唐铭植:总的来说形势不错,大家的积极性正在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目前加入的会员单位有两百多家。从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多一些,但几个副会长会员单位影响力还是蛮大的,比如说新华联集团,年销售额达到80亿元,产业涉及房地产、石油、天然气等。纽曼科技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特别是东方雨虹,在国家还没有做的情况下,这个企业就在顺义办了一个防水博物馆,国家领导人去看过以后认为很有远见。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3个分会,包括湘菜分会、建筑分会以及九嶷分会,分会的会员发展势头也很好,会员层次也越来越高了。

《中国城市经济》:作为湖南人在北京的“家”,湖南驻京办未来还有哪些工作去进一步落实?

篇5:家乡的发展作文

星期六,我和小伙伴来到施工现场。我们找到了工地负责人:“叔叔,这里在造什么?”

“造奉城立交桥。”

哈,这里要造立交桥啦!家乡有许多桥,不过都没什么气势。这立交桥一造,家乡的桥也长高啦!可是,在农村造立交桥有必要吗?

“你们看,这条亭大公路西起金山亭林,向东经过奉贤南桥,通向南汇大团。等东海大桥造好后,运送货物的集装箱卡车就要从这里开往大小洋山深水港码头。作为必经之路,这里是不是很重要啊?”

“那当然!我们这里是奉城中心镇,是上海新一轮规划‘九镇一城’中的一镇!”

“就是呀!奉城的物流、工业都比较发达,交通当然也要跟上。亭大公路要改建成A30高速公路,那么为了保证各个方向来的车辆能快速通过,建造奉城立交桥就是最好的选择。”

篇6:家乡的发展作文

以前都是那种四合院,或是比较矮的楼房,大家有时候无聊就都会坐在楼下聊聊天,择菜,邻里邻间经常互帮互助,还经常串门呢!不过看现在这个形式,几乎已经不可能了。下车之后我在家周围转了转,发现附近的变化好大,和之前的对比,真的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

之前我家后面有一片小湖,那湖充满了我儿时的回忆,我小时候只要心情不好就会去付近走走,在哪儿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解压方法,就是扔石头加上把所有不好的心事都喊出来。看到石头扔进湖里溅起的水花和发出那‘咚’的声音,心情会好很多,再紧接着把不好的都喊出来,真的是一个完美的方法。重点是那里有许多小昆虫,到了夏天,它们会集体出来开“演唱会”一起大合唱,动听极了!如果你听厌了还可以抓几只虫子玩玩,别提有多开心了。

可现在这片湖却被填起来了,这么美好的是只能变成回忆,再也不能在亲身体验了,不过这样也挺好。我觉得我们家这块地挺有“未来的”我很看好这块地的发展前途。说不定将来给某家大公司看中买下来了,做开发,建度假村,该游乐场什么的,我们就发财了!

不仅是这片湖的变化,那棵给我爬上爬下的石榴树如今也被砍了。那棵树曾经有我无数“战绩”,这棵树又一次给我爬“残”了,我有一次想爬到树上摘石榴,可一踩,这根树枝断了,当时吓我一跳,差点把我吓出心脏病,吗、。可奇怪的是这断掉的树枝再也没有长出来过了,难道是我太重了,把树给踩绝后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还有一次就是我好久没回来了,是因为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才回来的。回来后我的“猴性”又犯了,又去爬石榴树,可能是因为许久没爬了,生疏了,爬上去之后不敢下来了,而且那里又人烟稀少,我在上面快待了两个小时,退都给坐麻了,可以就没办法。

可现在这棵树也没了,这唯一值得留恋的的地方都没了。

篇7:家乡的发展作文

以前的好多路都是泥路,坑坑洼洼,晴天时,车一开尘土飞扬,并带动一些垃圾在空中飞舞,真是一片“美丽”的景象啊!一到下雨天,到处是积水潭了,而且路上特别滑,走在路上是深一脚浅一脚,很容易摔跤啊!偶有卡车开过污水四处飞溅,在路上走的人一不小心就被弄得满身都是污水点。现在泥路都变成了柏油路和水泥路了,就连到村上的路也是水泥路了。路的两边隔一段都放置了垃圾桶,村民将各种垃圾倒到垃圾桶中,有人定期清理。路上再也没垃圾飞舞的现象了,也没有以前到处乱堆放垃圾的现象。

以前在路上看到骑自行车的人最多,其次是骑摩托车的人,现在在路上看到的骑电动自行车的人最多,其次是开汽车的人。一些老大爷、老大娘由于不会骑电动自行车,都骑着崭新的电动三轮车呢!左邻右舍好多人家门前都停着崭新的汽车。

前几年楼房还很少,现在楼房到处都是。村上现在规定楼房统一盖在指定的地方,看那里的一排排楼房多整齐啊,在村里也形成了一道风景线。好多人家原来只有一台电视机,现在有的人家有2台、3台,有的人家老的电视机也更新为液晶电视机了。以前好多人家没有电冰箱,现在没有电冰箱的家庭很少了。很多人家都有微波炉、电磁炉、电压锅等家用电器了。有的人家都有电脑了,也装上宽带了,真正进入信息时代了。

篇8:家乡乡镇企业发展

一、通过幼儿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成为幼儿自主的学习过程

当幼儿对漏窗有了欣赏经历,我把在“雨花胜境”中拍到的漏窗照片一一展示给孩子们仔细观赏,并启发引导他们:这些漏窗你看了以后觉得怎样?漏窗中的图案用什么方式表现的?窗框有些什么造型,里面的花纹用什么来表示的?这些漏窗的花纹在设计上有些什么特点?孩子们在问题的带动下,开始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这些漏窗很美,而且每个漏窗的图案都是不同的。有的说:“漏窗窗框的形状不同,多样别致,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月芽形、宝瓶形、桃形……”有的说:“这些图案用直线、曲线表示,其中有的还镶上了小花或小动物的图案;漏窗的图案是对称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由中心点对称的……”当孩子们对漏窗花样有了初步的感知时,我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美丽的漏窗。于是我对他们说:“我们先来用彩泥做一做这些美丽的漏窗吧!应该先怎么做,再怎么做呢?怎样做才好看呢?”有的说:“先做窗框,后做窗中的漏格。”有的说:“做窗框时,我们把彩泥搓成长条形,把它围成正方形,里面可以用长条形的彩泥做成各种花纹。”老师接着追问:“除了可以把它围成正方形的窗框,还可以围成什么造型呢?”幼儿从漏窗照片中发现了很多的造型,如圆形、菱形等。从教师给幼儿提出用彩泥制作漏窗的课题,并进行了“怎么做?”等的提问,在客观上营造了给每个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宽松空间,孩子们各自按照自己对漏窗图案塑造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变以往教师的先示范的过程,成为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的过程。

二、通过多种制作途径,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接着小朋友就拿起了自己的彩泥开始制作漏窗的活动。我看到孩子们用长条形的彩泥围成了各种形状,有长方形的、圆形的和菱形的等,里面有用荷叶花纹围成的花边、有用长条做成了漏格、有用小圆做成的小花等,看着这些成品或半成品的彩泥漏窗在各色泥工板的衬托下,感觉确实很美,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制作活动中,自由性、主观性是幼儿个性化特征的显著表现,幼儿会表现出不合事实的物象、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构图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个人技能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幼儿阶段独特的认识、理解和想象。如果成人认同、接受并鼓励幼儿的这种独特创造,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此时,看到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漏窗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乘热打铁地问:“你们能用彩泥制作这么美丽的漏窗,那么大家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也可以制作漏窗的?”有个别幼儿发言了,可以用勾线笔把这些图案勾出来,画出美丽的漏窗,有的说可以用剪纸做的,也有的说可以用火柴棒搭出来,当然也有的说可以用绒线、布条粘贴出来,甚至有的说用回形针也可以围出来。激活与挑战幼儿的思维,变单一、封闭式的制作方式为努力唤起幼儿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鼓励幼儿运用新奇、特别的材料进行美术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成就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发展需要

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分析幼儿具备了哪些基础,还存在什么困难,需要提供什么帮助和支持,因此当大家制作完成后,请他们仔细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以前做过的花伞、手帕在图案设计方面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时候有的幼儿说:“花伞、手帕和漏窗的边缘都可以用花纹装饰,而且大多是上下、左右对称的,中间都有花纹。”当老师问到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孩子们一下子被问题怔住了,一时难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我说,既然是窗子,一定是竖着镶进墙里的,那么我们也来把窗子通过衬板轻轻地竖起来看看,会觉得怎样?有的幼儿说:“把漏窗竖起来看的话,我的漏窗更美了。”但有的幼儿马上发现一个新问题,并说:“我发现我的窗子,中间的花纹没有和边缘的花纹连起来,如果窗子做成这样的话,中间的花纹会掉落下来的。”此时我追问大家说:“漏窗中间的花纹是不是一定要与边缘的花纹连起来呢?”这时有好多幼儿都好像醒悟过来,点头称是。同时老师出示一些花伞、手帕和漏窗的范作,幼儿进行了欣赏、比较。此时幼儿再进行观察后发现:漏窗的花纹是中心花纹与边缘花纹一定要连起来的,而花伞、手帕中心花纹与边缘花纹可以不连的。当孩子们经过一些尝试后,教师再展示一些范作及简单的示范,这时幼儿不仅感觉到自己的表达不只是唯一的办法,使他们有了更宽更广的制作漏窗的空间,有了更多的思考、比较,而且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拓展了幼儿独有的思维方式,由原有的知识作基础与现在的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新问题,促使他们在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从而在思想上、知识技能上达到更高一级的层次。

四、通过评价活动,让幼儿体验作品的美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我首先请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请幼儿就自己的装饰图案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有的幼儿是这样介绍的,“圆形漏窗在墙中,小小圆圈在中央,五个星星分开排。”又如“圆形漏窗在墙中,横竖木头在四周,小房子在当中,四盏电灯亮其中”等。

接着根据本次活动的要求进行对他人评价。通过对他人评价,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认识上也得到了提升。我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利用孩子们生活中富于美感的景物引入课程,给孩子们进行美的熏陶,使他们获得感受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摘要:为了使幼儿愿学、乐学, 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新鲜的、活生生的材料, 同时在活动中, 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 不断提升。

篇9:上海老人写村史见证家乡发展

19年后,68岁的李锦祺写出4本沉甸甸的村史,但仍然后悔为消失的村庄记录太晚。

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不知道,被自己称为“水清二村”“佳佳花园”“景和茗苑”的这块土地,有过一个村庄叫“莘光”。

西瓜田里受启发

有时闭上眼睛,身处楼房的李锦祺,会听到几十年前的声音:天蒙蒙亮时,院子里的养鸡房传来公鸡打鸣声;宽阔的田埂上,拖拉机轰隆隆地开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有人第一个买上自行车,得意地摁出一连串清脆的车铃声……

他还听到19岁那年夏天的夜晚,风吹过西瓜田发出的沙沙声。和他一起看守瓜田的老人,每夜都会絮絮叨叨地说起村里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他却听得津津有味。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祖上有着这样有趣而迷人的轶事。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锦祺开始留心村里的一草一木。渐渐地,他开始喜欢和村里人聊天,聊到有意思的人和事,就用心记一记。比如,西李人爱生双胞胎,62户人家中,最多时有6对双胞胎;比如,西李男人爱朝外跑,不愿在农村干活,而西李女人却不肯外嫁,宁可在村庄招“上门女婿”……

当时,从1961年开始稳定建置的莘光大队有10个生产队,李锦祺所在的叫“西李”,顾名思义,也就是“位于西边,多数姓李”——村里共有62户人家,其中60户人都姓李。

李锦祺的曾祖父是个文化人,曾经整理过李氏家谱,但随着1949年的一把大火,李氏家谱化为灰烬。借着收集村史,李锦祺开始一点点地认识、集纳家族和西李的传统。

根据传说,李锦祺推算出,公元1790年,自己的祖先就从浦东迁来莘光。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地图上,莘庄只是个无名小镇,属清朝36保(华亭乡)。据莘光家族史推算,那时,李锦祺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居住,共有七八个村庄,约几十户人家。

收集村史的工作,就这么开始了。“我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李锦祺这样描述自己的初衷。

记录生活的苦与乐

年轻时,李锦祺做过赤脚医生、大队会计。戴着眼镜的他,和自己的曾祖父一样,也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人。

说起从前的日子,他笑说,最大的感受是,村里的小孩都会唱“今年望似明年好,明年还是一件破棉袄”。

身处其中的李锦祺,记载下村民为改变贫困付出的朴素努力。一村之隔的生产队名叫“马家塘”。与老实的西李队人相比,马家塘的社员头脑更加活泛。胆大的村民,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敢偷偷种一些蔬菜和葱,偷偷踏着自行车到上海市区的菜场去卖。最多时,马家塘每天有83个农民,在天亮之前去卖葱。人们一度把马家塘叫作“葱家塘”。

他还记下一桩趣事:1961年,两个热心的村干部为故去的独居老人守灵,由于当时农村尚未通电,两个村干部摸黑烧饭,结果误把桐油当成食用油,上吐下泻。

生活不全是快乐。他沉痛地记录下一桩伤逝:1983年10月7日,大队油粮员总出纳李友根“车误致死”。

那本是一个平常的下午。李友根和李锦祺说要去银行取款,却在差一点就进村时,因横穿马路被汽车撞倒身亡。原本开朗健谈的李友根,去世时才43岁,留下80多岁的母亲和3个未成家的子女。

那年,村里还有一个7岁的娃娃,也因为车祸死亡。李锦祺咀嚼出生命的无常,也想到,那些普通人一旦离开,也便再没有什么人记得他们,似乎一点痕迹都不留下。于是,他更想为一些普通人“立传”,至少,记住他们的名字。

随着一页一页的记录,许多年的时光在李锦祺的笔下流过去。他也渐渐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不变的是,他从未想过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莘光。

城市化建设轰轰烈烈

李锦祺的村史,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莘光社会各业人员之最》一章中,不乏琐碎的记录,但从中不难一窥时代的缩影与变迁。比如村里第一个造楼房的人、第一个开拖拉机的女人、第一个养长毛兔的人、村子里担任赤脚医生时间最长的人……

在村史中,有个章节叫“莘光大事记”。李锦祺五易其稿,记录下莘光从1949年到2005年,56年间的“大事”:

1962年9月,全公社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愿望;

1968年10月25日,莘庄镇上的知识青年首次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8位青年分到10个生产队插队落户;

1983年初,莘东大队杨家湾生产队杨全余一家6口人承包了生产队60亩土地,成为全县种粮大户……

微观的记录背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1992年4月,上海市政府同意莘庄镇横沥巷东面开发,莘光村的部分土地划入规划范围,此后,莘光村的农民开始陆续动迁。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莘光划入闵行区管辖区域。

1993年,李锦祺记下的大事是:莘光村成立股份制公司,动员村民自愿入股。年底,莘光股份公司第一次分红,每一股分得640元现金。

1996年11月,莘光撤队工作开始,首批撤掉了3个生产队。1999年,闵行区政府发布贯彻《上海市撤村、撤队集体资产处置暂行方法》的实施细则。莘光的10个生产队,在五年内全部撤光。

同样的风,吹过的已不是同样的土地。

淡薄的人情

昔日莘光的土地上,很快建起20多个大大小小的居住小区,成立了13个居委会。

1994年9月,西李队第一期30户居民迁入水清二村,李锦祺住进整齐划一的六层居民楼。原先的莘光村人,也陆续住进“平阳一村”“佳佳花园”“丽华公寓”……

他同时领到一个城镇户口,被统一安排进闵行农村劳动力安置单位——兴达公司下属工厂工作。

住进楼房的李锦祺,在新鲜感消失之后,渐渐觉得有些不适应。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他不能再去串门了。

他怀念从前在村里时,一吃完晚饭,就家家户户地串门。远远地,老朋友在小院听到他的喊声,就赶紧为他打开门。一直聊到夜幕低垂,再心满意足地回家。

而现在,虽然住在楼上楼下,村民都变成邻居,但一关起门,每家都是一个独立隔断的小天地。

久而久之,李锦祺发现,很多满地跑的娃娃,他已经不知道是哪家的了。年轻人看到他,头一仰,跟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李锦祺感到不可思议:这要是在注重传统秩序的西李队,简直是“大逆不道”。

那些原先在村庄里无话不谈的老友,也仅在家里有红白喜事时才会聚在一起。“只剩下各自的亲情,乡情都消失了。”李锦祺摘下眼镜,叹口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比从前淡薄了许多。”

1996年6月,兴达公司解散,52岁的他被“退职”。以后7年,他每月只能从公司领到270元的生活费。为了自谋出路,他去小区和公司做过两年门卫。

终日守着别人的大楼,偶尔,李锦祺会想起田间自给自足的日子,“种好地,只管嘴巴吃饱就行了”。

他越来越心疼自己忙着读书的孙女,“以前在农村,考不上学,大不了回家种地,现在考不上学,连地都没得种”。

年轻人对村史不感兴趣

2004年7月,李锦祺正式退休,每月能领到725元退休金,时间也比以前宽裕了许多。于是,他加快了撰写莘光村史的步伐。

李锦祺说,自己写的,更多的是对一些平凡人、平凡事的记录。他想忠诚地记录过去与现在的原貌,“证明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他把4本记录分别命名为《莘光记忆》(分为家族史资料和村史资料)《晚霞》《乡魂》。

这些年,他陆续把4本资料自费印刷了几十本,发放给原先的莘光村人看。很多老一辈人,都从李锦祺的记录里找到或重新认识自己的先人。82岁的老人张士明,甚至请李锦祺帮忙搜集家谱——父亲过世得早,母亲改嫁,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的名字。

但几乎没有年轻人问李锦祺借族谱看。即使送出去的族谱,也可能被随意丢掷在一边。李锦祺掩饰不住失望:“等我们这一代人都去了,谁会记得莘光的历史呢?”

“你觉得莘光村还在吗?”有人问李锦祺,他肯定地说,“当然在”。

上一篇:《常见的数量关系》第一课时说课稿下一篇: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