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信用证业务经办工作职责

2024-06-11

进口信用证业务经办工作职责(通用5篇)

篇1:进口信用证业务经办工作职责

1.负责进口信用证业务的处理。

2.负责本岗位的境内夕卜业务查询、查复工作。

3.负责本岗位的业务登记、档案保管及整理装订工作。

篇2:进口信用证业务经办工作职责

1.负责出口信用证业务的处理。

2.负责出口信用证业务的查询、查复工作。

3.负责本岗位的业务登记、档案保管及整理装订工作。

篇3:进口信用证业务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跟单信用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国际贸易货物的购销需要跨越国界, 交易双方很难充分了解到对方的资金及信誉情况, 银行的介入, 解决了货物和资金交换时交易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进口商只有在同意付款的前提下才可能获得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据、检验证明等提货、报关必需的单据, 而出口商若想获得付款保障就必须按信用证的要求发货、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并将相关单据交给银行。对买卖双方都有保障是跟单信用证所独有的特征。

一、进口信用证业务风险点及主要防范措施

进口商的银行应进口商的要求, 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 银行处理进口信用证单证业务时的流程主要包括信用证的开立/修改、到单、付款/承兑/承诺延期付款/拒付等。下面我们将按进口信用证的流程依序分析该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一) 风险点一:

进出口商联手假造贸易合同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骗取银行资金或由于贸易合同市场基础的不充分, 影响了申请人履约的意愿, 从而造成开证行的资金损失

真实的贸易背景和坚实的贸易合同基础是进口商履行信用证意愿的前提。首先, 在存在真实贸易背景的前提下, 进出口双方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 行使权利, 形成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只要进出口双方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 不出现无法协商解决的重大分歧, 进口商愿意接受货物, 进口商都会选择通过合同约定好的结算方式 (信用证) 支付货款, 不会轻易拒付。真实的贸易背景是保证信用证结算正常进行, 尽量避免结算纠纷的前提。因此在受理开证业务时, 务必要核实信用证是否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其次, 如果贸易合同履约意愿不充分, 开证行向申请人提示单据时, 申请人会千方百计提出拒付要求, 甚至拒不履行付款责任, 同样会给开证行造成资金损失。

防范措施:在受理开证申请环节, 开证银行要严格审核贸易背景真实性

1. 审核进出口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

确认贸易合同上的买卖双方、货物名称、货物数量、货物品质、运输方式、装运期限、保险、结算方式等要素是否与开证申请书上的相关要素是否一致。

2. 了解贸易中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方式及流向。

对物流主要关注包括货物到岸后的报关、仓储、国内生产加工、国内销售等环节;对资金流主要关注货物进口后在国内销售的方式、销售货款回笼的方式及时间等因素。

3. 对贸易中会影响进口商付款意愿的因素做出分析。

了解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国内外市场价格是否稳定, 进口货物价格与市场价格是否有较大出入;进口货物的销售周期、运输在途时间及生产周期与信用证付款期限是否匹配。对以上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并对进口商履行合同和付款的意愿进行评估。

(二) 风险点二:

信用证条款复杂、含混或开证申请人对信用证结算方式不熟悉, 为日后进出口双方利用单据条款处理贸易纠纷埋下隐患

信用证下, 银行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货物。信用证作为结算的工具, 条款应该清晰明了, 用词准确, 易于理解, 避免加入合同中过于复杂的、与结算无关的条款。如信用证条款不清晰简洁, 一旦进出口双方在贸易中出现纠纷, 其中一方, 通常是进口商, 就会利用单证间的不一致做文章。如果这些不符合不是实质性不符合的话, 就会给开证行置于无理拒付的被动地位, 从而影响开证行形象和声誉。在信用证实物中常见的容易引起结算纠纷的信用证条款主要有非单据化条款。

非单据化条款是指“信用证含有一项条件, 但未规定用以表明该条件得到满足的单据”的条款。一些开证申请人会要求开证行将合同中与结算无关的条款一并写入信用证, 认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事实上, 在信用证中加入过多与结算、单据无关的条款, 非但无助于保护申请人的利益, 还会造成银行审单时的困扰, 降低结算的效率, 增加发生结算纠纷的概率。因为跟单信用证惯例中有“如果信用证中含有某些条件而未列明需要提交与之相符的单据, 银行将认为未列明此条件, 且对此不予理会”的规定, 出口商对非单据化条款既可以不予理会, 也可以采取对非单据化条款完全照抄的做法来达到“单证相符”。

防范措施:开立信用证, 严格条款审核

1. 审核开证申请书中的各项内容与贸易合同中的相关要素是否一致;

2. 按银行相关处理规定及国际惯例对开证申请书审核的要求, 对开证申请书进行审核;

3. 对申请人申请加入非单据化条款的要求, 要认真审查, 尽量劝阻;

4. 对于客户在填写申请书中有疑问

的地方可以给予合理的建议, 以防因进口商对国际贸易操作实务不熟悉, 在信用证中写入对进口商不利的条款。对那些不熟悉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客户要提前准确地解释信用证在结算中的作用, 开证申请人在信用证下承担的义务, 避免客户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产生纠纷而导致对信用证下的单据无理拒付;

5. 最终对外开出的信用证中的条款应该清晰明了, 用词准确, 易于理解。

如开证申请人对会增加银行风险或容易引起混淆误解的条款不同意修改, 应明确对此引起的风险完全由开证申请人承担, 并根据开证申请人资信状况落实该笔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 风险点三:开证行审单操作风险, 主要表现为拒付无效

进口信用证到单后, 开证行进入审单的环节。审单是一个单证处理人员以惯例为依据做出职业判断的过程。在审单过程中对不符合的处理要小心, 不可轻率大意, 也不可过于挑剔。信用证是用于结算的工具, 过于挑剔会降低信用证的效力, 使参加交易的各方产生对开证行付款意愿的质疑, 延长结算时间, 增加进出口双方的财务成本。而如果开证行在审单过程中出现过失, 比如轻率大意, 未审查出单据中存在的不符合, 或对于发现的不符合未经推敲, 轻率地认为属于拼写错误或无关紧要的非实质性不符合, 又会错过拒付的时机, 失去免除银行付款责任的机会。拒付的不符合不成立、超期拒付等无效拒付, 都会给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带来声誉和资金的损失, 还有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防范措施:收到单据, 开证行审慎审核单据

1. 开证行先依据信用证、《ICC跟单

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标准银行实务》来审核判断单证是否相符。

2. 对单据中发现的问题, 仔细推敲,

反复斟酌, 确认是否属于不符合, 如果是不符合是否属于实质性不符合。对不符合的判断, 除了依据信用证及相关惯例之外, 国际商会经常编印不少有关信用证统一惯例疑难及解答等资料刊物, 虽然此等资料刊物并不能视为等同《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但有关的意见, 参考价值相当高。因此在许可的情况下, 应尽量参考国际商会此等意见。但必须留意其可应用度、可行性、及是否与《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存在矛盾或争议。此外, 国际上有不少法庭判决的个案极具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法律体系及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相同或相似的案例的判决结果都有可能不同。

3. 注意审单的效率。

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出版物 (以下简称“UCP600”) 的规定, 开证行从收到单据开始, 审单、向客户提示单据、客户承兑/付款到开证行最终对外承兑、付款, 只有短短的五个工作日的时间。因此, 进口信用证到单后, 开证行必须注意工作效率, 一般在一到两个工作日内必须完成审单。

(四) 风险点四:开证行在没有获得申请人付款或有效承兑前放单, 导致货权失控, 造成开证行声誉和资金的损失

信用证的功能之一就是银行作为中立者为进出口双方监交单据、督促付款, 以达到钱货两讫、公平交易的目的。如开证行在这个重要的业务环节出现操作失误, 最终只会给开证行自身带来声誉和资金的损失。

在对进口商提示单据环节中, 要注意对单据的控制。将正本单据交给客户前, 开证行必须确认进口商已做出付款/承兑的行为并且开证行自身也决定对外付款/承兑。在UCP600中, 开证行对单据的处理只有两种情况:第一, 开证行确定交单相符, 必须承付。第二, 开证行决定拒绝承付时, 必须给予交单人一份单独的拒付通知, 在通知中银行必须声明银行留存单据听候交单人的进一步指示;或开证行留存单据直到其从申请人处接到放弃不符合的通知并同意接受该放弃, 或者其同意接受对不符点的放弃之前从交单人处收到其进一步指示, 或者银行将退回单据, 或者银行将按之前从交单人处获得的指示处理。从惯例中可以看出, 在开证行对单据做出承付之前, 正本单据的一切权益是属于交单人的, 除非得到交单人的无需承付可直接将单据交付开证申请人的指示, 开证行在做出承付之前自行将单据交给开证申请人, 就要承担因此产生的风险。此外, 目前银行开立的信用证中大部分都要求提交空白背书的海运提单, 这种运输单据属于物权提单, 进口商必须凭提单才可以到船公司提货, 开证行控制单据可以更有效地督促进口商尽早地做出承兑/付款的行为。

防范措施:开证行提示单据, 注意掌握单据控制权

1. 向客户提示单据, 要求客户做出即

期付款/承兑并到期付款/拒付的意思表示时, 应提示单据复印件或用传真的方式进行提示;

2. 在即期证下, 应待客户在对外付款

/承兑通知书上表明同意即期付款, 并加盖公章和预留印鉴, 并将付款资金转入后再将单据正本交付给客户;

3. 在远期证下, 客户应在在对外付款

/承兑通知书上表明同意承兑并到期付款, 并加盖公章。如果单据不符合是实质性的, 且开证申请人接受不符合, 应要求客户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 或要求客户交存100%保证金后方可放单;

4. 在客户要求拒付的情况下, 开证行必须保管好全套正本单据;

5. 将正本单据交与客户时, 必须有相应的交接记录备查。

(五) 风险点五:申请人经营状况发生变化, 无力付款, 造成开证行垫付

良好的资信状况是进口商付款能力的保障。对开证行而言, 开出信用证即对受益人进行了承诺, 只要受益人按信用证要求提交单据, 就构成了开证行无法推卸的第一性付款责任。开证行对外支付的款项最终来源于进口商, 实际操作中缴纳全额保证金开立信用证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银行对大多数客户都是减收或免收保证金开立信用证。在即期信用证下能否及时付款赎单和在远期信用证下是否能如约付款, 都依赖于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 开证行必须承担付款责任, 如果客户资信状况不佳, 又是以减免保证金的方式开立信用证的话, 开证行垫付必将成为事实。

防范措施:调查并始终关注开证申请人资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

1. 银行受理开证业务, 必须对开证申

请人生产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管理人履职情况等做充分的了解。在实务中, 银行往往在对该客户进行信贷业务额度授信时就会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查, 从而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风险上限;

2. 信用证开出后, 在最终对外支付之

前, 都必须密切关注开证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是否有不利的变化。在即期证下, 客户赎单的同时就对外付款, 主要要关注开证后至到单这段时间内客户的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的变化, 注意客户的流动性风险。在远期证下, 客户对单据做出承兑就可以取得单据, 在未来的承兑到期日按约付款即可, 风险相对于即期证来说更大。因此除了关注开证后至到单这段时间外, 还要关注客户提货后的仓储、生产/加工、销售、销售货款的回笼直到最终对外支付的过程。注意客户的销售情况、资金回笼是否有不利的变化, 有没有将货款挪作他用拖欠支付信用证下款项的情况;

3. 如果发现风险信号, 及时采取对策, 必要时追加相应的保证金, 重新落实担保措施。

在我国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 信用证曾经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 在20世纪末, 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以上, 我国的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至今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 理由是信用证方式风险最小, 最安全。但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商业信用日渐发达, 银行清算系统的日益完善使资金通过电汇清算更加迅速便捷且费用较低, 在实际业务中信用证方式的使用已急剧下降, 属于商业信用的电汇方式已成为对外贸易结算的主流方式。在此趋势下进口商选择信用证方式结算的理由除了以往的以银行信用为保障进行结算外, 主要看重的是信用证对进出口双方具备的融资功能。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发展变化也给银行业务处理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已逐渐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单证业务集中处理的模式来对单证业务进行集约化、专业化处理, 以防范操作风险。此外, 各银行更加注重单证业务, 尤其是融资业务方面除国际惯例之外的法律支持, 以避免因各国对国际结算单证业务司法解释不一致导致的风险。

篇4:进口信用证业务经办工作职责

本文拟就进口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及远期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的物权监管操作(又称“存量控制”)作以分析和介绍。

一、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的操作方式及银行风险

进口贸易的远期信用证业务,从进口合同的条款表面看,似乎是买方获得了卖方的资金融通,但由于合同采用了远期信用证的支付条件,就充分的保障了卖方最终取得货款的基本利益。而倘若买方信用风险发生时,却是由开证银行首先承担风险损失。

通常,开证申请人(买方)以30%合同金额的货款作为保证金向银行申请对外开出100% 合同金额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所谓“差额开证”),这里就有70%合同金额的货款事实上是由银行代开证申请人向受益人(卖方)做出了有条件支付的承诺,即一旦受益人所交货物单据被开证申请人接受,信用证到期时,银行则有责任对受益人无条件支付所承诺金额。按照开证申请人与银行的开证合同约定,上述70%合同金额的货款应由开证申请人在远期信用证付款到期之前交付银行。此时若开证申请人不能按期支付或是拒绝支付,则信用证第一付款人的地位就将使银行必须先行垫款对外支付,而此时货物却已被开证申请人完全掌握、处置。银行从而陷入与开证申请人的经济纠纷中。若进口货物是机器设备,根据与申请人的物权质押合同,银行可采取对货物进行封存、拍卖等做法来争取和补偿自己的利益损失;然若货物是原材料等一般商品时,则由于开证申请人将货物直接销售或加工销售后将款项挪作他用,则银行对外垫付后面对与申请人纠纷的解决则十分困难。

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的开证手续费约为开证金额的0.15%,而一旦风险发生,银行的损失则在70%。显然,其所得利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是不成比例的。因此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对银行尤为重要。

二、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防范的一般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1.要求申请人交付开证保证金

银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信用及进口商品的可变现性,确定保证金的比例。对于每一项开证申请,银行都要进行审查核准,其标准主要是开证申请人的信用水平。银行可根据信用评估的结果,向开证申请人提供20%到80%的短期贸易融资,开证保证金的收取从20%-30%不等。以此来控制银行风险的大小。但多数情况下,大额进口贸易中,进口商提交比例为信用证金额30%保证金者居多。

如果保证金比例过低,银行的风险高;保证金过低,则开证申请人获取的融资支持下降,贸易成本大,制约了其进口业务的发展。进口信用证业务的开展因此而受制约。

2.物权质押

银行与开证申请人签订物权质押合同,双方在质押合同中约定:在开证申请人交清应付货款之前,合同货物的所有权归开证银行所有。这样,在开证申请人违约拒绝付款时,银行有权对进口货物进行处置,以弥补自己的风险损失。

当进口货物为通用机器设备时,物权质押有较大的意义,一旦风险损失发生,催收无效时,银行有权将货物收回,拍卖转让,用以补偿自己的损失,因为银行垫付信用证金额通常为设备款的70%以下,故拍卖所得能够弥补银行的大部分损失。但对于专用设备,因为大多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的,拍卖转让成功的可能性较小,银行的损失就无法得到根本补偿。

3.第三方担保

银行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第三方(担保人)对信用证项下的贸易融资提供担保书,即要求担保人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承诺:若开证申请人违约拒绝支付担保书所指定进口货款时,担保人将承担此项付款责任。通常,银行还会对担保人的资信进行审查评估和提出要求,做到担保真实、有效。代理进口业务中,自然是由委托人(最终用户)为代理商(开证申请人)提供担保。

而此条件下,被担保人拒付风险发生时,担保人能否自觉地履行担保付款责任往往又成为问题。

三、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中的物权监管操作模式

进口物权监管的做法在国内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至今,银行与物流仓储机构已探索出多种仓单及货物质押监管模式,广泛用于大宗货物及一般消费品进口业务中。

进口物权监管操作的实质是在物权质押的基础上,通过物流仓储监管方的协助,实施银行有效控制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的发放,通过对进口货物存量的全程控制,将远期信用证的操作风险降到最低。

物权监管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银行在审批开证申请人提交的远期信用证开证申请文件时,确立银行对进口货物的监管权,监管权具体包括四方面的要求:

(1)进口单据到达开证行并由申请人承兑付款后,海关查验及提货过程必须在第三方监管事先指定的监管仓库进行,以保证货物得到有效监管。

(2)开证申请人提取部分货物进行销售、加工,分几批提货及每批提取的数量比例由申请人和银行结合开证保证金比例及商品销售特点具体商定。

(3)开证申请人必须将已销待提货物的款项交付银行,银行才向监管方出具释放对应金额的货物通知书及新的库存货物最低价值通知书。

(4)各方关注存货的市场及价格走势,监管方必须保持与银行的密切联系,严格按货物质押监管协议和银行通知,办理存货出库事宜。

物权监管做法下,银行在开证申请人完全归还信用证项下融资款之前,始终控制一定数量货物的实际处置权,这就使得开证申请人违约发生时,银行有可能通过对剩余货物的处置收益来有效补偿自己的风险损失。

四、物权监管的优点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进口商而言,物权监管利于进口商贸易融资的开展,远期信用证开证申请人的融资目的是扩大业务量,以赚取更大的市场利益,故远期信用证的付款期限通常也就是开证申请人销售货物的周期。因此进口商理应能够接受银行对于物权监管的要求,顺利地取得贸易融资,推动其进口业务的发展。对银行而言,物权监管的做法使得其能对第一还款来源——货物的销售回款进行全程控制,保证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稳健发展。

进口商及银行在采用物权监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进口物权监管的做法主要是用于矿产品、有色金属、钢材等建材、汽车、纸及纸浆、化工产品及粮食等大宗交易商品

其二,银行物权监管,是通过仓储公司配合下的放货权力来实现的,而提货人是进口商,因此银行须与进口商、仓储部门协议约定:每批货物的提取须经银行审批(即放货通知上须有约定好的银行主管人员的签章)。

其三,各方应考察选用商业信用好,公平、公正的物流、仓储公司,以保证货物监管的有效性。

其四,只要将已销待提货物的款项交付银行,银行才向监管方出具释放对应金额的货物通知书及新的库存货物最低价值通知书。

代理进口方式下,买方是由进口代理商和委托人组成,委托人为利用专业进出口公司的信用融资便利以及专业贸易操作的高质量服务,将进口业务委托给进口代理商。在委托进口业务中,代理商是开证申请人,这时委托人的违约则将导致代理商对银行的付款承诺无法履行成为又一风险,对此,代理商与银行共同对进口货物进行物权监管,可有效防止代理商的上述风险发生。例如,约定银行须将货物首先释放给作为开证申请人的代理商,再由代理商交付委托人;或者约定由银行和代理商共同签署放货通知。如此种种,都可有效的防止由于委托人违约而造成代理商钱货两空的风险。

篇5:进口信用证业务经办工作职责

关键词:进口商,信用证,风险,防范

今年恰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 这十年间, 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贸易合作遍及世界, 这一切为国际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7年7月1日《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2007年修订本) 》即《UCP600》开始执行。新惯例进一步规范了开证行的责任和义务, 进一步保护了出口商的权益。但对开证申请人 (一般是进口商) 的权益却涉及极少, 那么在实际业务操作中, 信用证项下进口商的风险主要有哪些?开证申请人的利益究竟该怎样去保障呢?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进而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进口商在信用证业务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1、国外出口商的欺诈风险

单据是信用证业务的处理对象, 有关各方只能基于单据来完成信用证项下的操作。开证银行付款的唯一依据是单据与信用证相符, 所以当满足单据与信用证相符这一条件, 开证银行就必须给客户付款。UCP600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相符交单a.当开证行确定交单相符时, 必须承付。b.当保兑行确定交单相符时, 必须承付或者议付并将单据转递给开证行。c.当指定银行确定交单相符并承付或议付时, 必须将单据转递给保兑行或开证行。”在这样的期刊下, 银行只负责单据的表面审核, 对于单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 以及对有关各方的诚信、行为或资信等, 银行方面都不负责。信用证项下的单据一经承兑, 开证行和议付行或收款人之间就从信用证关系转变成票据关系。根据票据法的有关规定在到期日必须付款, 虽然有司法方面的救济可资利用, 但各国法院对于已承兑的信用证款项, 都有明确规定, 不得就此颁布法院止付令,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信用证的诈骗滋生提供了土壤。

2、货物以好次充或者质量不符的风险

进口商要想拿到物权单据在内的全套单据并凭借这些单据提货, 必须在付款或承兑之后。这样的话, 在提货之前, 进口商是无法获悉出口商所发运的货物数量或者质量的准确信息, 这就给进口商造成很大被。如果付款或承兑后发现货物质量不符或者货物存在以次充好等问题, 那么进口商将会陷入被动局面, 依照法律进行保全也受到限制。

3、市场风险

进口货物的市场风险, 无论是在进口商品用作再加工的原料还是直接进入贸易流通领域的情况, 都会面临。如果同类商品的国内价格降低, 那么进口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就会受到影响, 形成积压或者赔钱。即使是用于再加工的进口商品, 也会因为再成品的成本高于市价而遇到销售困难。

二、可采取的防范措施

1、选择资信良好的出口商作为贸易伙伴

在我国进口贸易结算实际中, 许多诈骗案件都是由于对国外供应商的资信了解不够所致, 因此进口商谨慎审核国外供应商的资信尤为重要。首先, 要深入了解供应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状况, 政治环境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进行。而政治环境动荡, 不仅影响到业务的顺利开展, 而且可能威胁到企业财产和人员的安全。其次, 全面了解供应商基本情况包括关联企业的详细情况, 做好事前的资信调查, 重点关注对方是否具有良好的履约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诚实守信的履约纪录, 建立完备的供应商档案并时时更新, 以供今后参考、查询, 这是进口风险防范的关键。

2、及时核实提单据的真实性, 避免提单有诈

在签订合同和开立信用证时, 明确要求客户在装船之后一定时间如24小时内发送装船通知, 列明提单号码、装船日期、货名、装卸港、装运数量等内容, 以便通过船舶公司或船舶代理公司查询船踪, 确定提单内容的真实性。一旦发提单有诈, 可尝试通过认真审单以合理拒付。即使单据不存在不符点, 也可寻求司法救济。

3、谨慎合理地订立合同及信用证条款, 严格审核单据

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 力争己方对船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选择权。对于进口商来说, 选择FOB价格术语能将租船订仓、货物保险的选择交易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一方面进口商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信誉良好的船公司送货, 杜绝卖方在货物方面的欺诈。同时, 在收到议付单据时, 还可通过有关机构查询起运港是否有该货船运货出航。进口商应当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对提单、商业发票、保险单、质检证书等信用证单据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防止出口商针对漏洞提交不符合合同的单据而符合信用证的单据。

4、不要存在投机的心理

要注意, 投机心理是做进口贸易的大忌。面对一些已形成炒作的商品, 看似热门, 但一定要保持谨慎, 理性分析之后做再决策, 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头脑发热。另外, 无论进口的是贸易性商品还是再成品的原料, 进口商务须落实商品或再成品的下家, 即在签订进口合同同时与国内下游买家签订相应的国内销售合同, 如果是再成品的出口即与国外客户签订好出口合同, 固定好销售价格, 以此将进口商品的市场风险转嫁出去。

综上所述, 在进出口贸易中, 进出口商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 加强对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学习, 熟悉有关国际法规、惯例在国际商事中的应用及变化, 做好贸易背景的审查、开证申请人的资信调查、货物市场调查及规范合同文本的签订, 确保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左晓东.信用证法律研究与实务[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7

[2]杨秋璇.刍议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与救济[J].当代经理人.2006;21

上一篇:音乐学科调研报告下一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