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订单

2024-06-16

法律服务订单(精选8篇)

篇1:法律服务订单

法 律 服 务 订 单

□日常法律事务

□电话咨询:无次数限制接受电话咨询各类法律事务

□现场协调:现场协助处理劳动争议、工伤事故等日常法律事务次,代表单位与相关方面谈判

□书面审查合同:书面审查一次性使用的合同次

□每月走访次,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法律知识培训:主要的、常用的、与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培训次 □年度法律顾问工作报告,结合一年来诉讼、非诉讼工作归纳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销售方面法律事务

□排查当前风险,进行风险提示

□审查、修改销售合同、运输合同及订货单、出入库单、发货单等单据 □设计对账单

□评估销售方面员工合同事务处理能力,规范销售业务流程,指导销售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控制风险

□采购方面法律事务

□排查当前风险,进行风险提示

□审查、修改采购合同及订货单、出入库单、收货单等单据

□评估采购方面员工合同事务处理能力,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指导采购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控制风险

劳动用工方面法律事务

□员工招录时风险防范,对招录程序及表格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普通员工通用劳动合同起草、审查、修改

□核心员工个性劳动合同(人次)起草、审查、修改

□员工手册、管理规范的起草、审查、修改

□商业秘密保护、竞业限制制度的设计

□离职手续办理法律风险控制

□评估行政、人事员工处理劳资法律事务的能力,规范人事管理流程,指导人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控制风险

□服务型企事业单位用工策划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事务

□商标:商标战略策划,提出解决方案

□专利:专利战略策划,提出解决方案

□版权:版权登记,版权保护

□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护方案

□海关保护:知识产权海关备案,海关保护

□网络知识产权:如各类域名注册、通用网址

□知识产权立体保护:商标、专利、版权、网络等综合保护方案

□打假维权:市场侵权调查,提出综合维权方案,打击假冒维护品牌 □个性化法律服务

客户(代表)签章:

年月日

篇2:法律服务订单

你好:

我们巨鹿县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参与调查的企业所属行业也比较纷繁,涉及到各个行业,现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将汇总情况整理如下:

人员培训服务方面多数企业选择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和财会统计三个方向。

市场开拓服务方面多数企业选择产品推广、形象设计和展览展销三个方向。

创业辅导服务方面多数企业选择市场营销、创业培训、创业信息、管理制度和 筹资融资五个方向。

法律服务多数企业选择资产重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诉讼三个方向。

管理咨询服务多数企业选择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发展战略策划和人力资源四个方向。

质量管理服务多数企业选择质量检验检测、质量体系认证和安全、卫生体系认证三个方面。

技术创新服务多数企业选择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优化技术服务三个方向。

信息咨询服务多数企业选择市场行情、政策法规、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四个方向。

篇3:法律服务订单

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 航运市场低迷, 世界造船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入了“买方市场”。据统计, 2010年上半年, 中国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6.2%, 比2010年一季度降低了1.6个百分点, 比2009年底下降了15.4个百分点;手持船舶订单量18 427万载重吨, 比2009年底下降2.1%。另外, 订单被撤销、造船合同重新谈判的现象时有发生。“承接订单难、融资难、交付船舶难”已成为造船企业未来几年面临的突出问题, 直接影响我国造船企业的生产经营[1]。在订单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做到稳定造船企业手中船舶订单, 化解经营风险, 成为确保我国船舶工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截止至2010年4月底, 我国船舶企业手持订单中, 大约有20%的船舶由于船东的原因不得不推迟开工, 船东提出修改所造船型、修改合同条款、降低合同价格的现象为数不多。这必然会对我国船舶企业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因此, 在签订订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防范风险是最为现实的一项课题。

二、船舶企业签订订单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 因为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 或者是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合同条款的约定行使自身的权益和履行义务, 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一种可能性。船舶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具体形式, 在经营过程中必然面对各种风险。

(一) 船东违约弃船风险

目前, 国际船运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航运费率大幅下挫, 船东亏损现象严重, 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航运费率难以回升。面对如此形势, 撤单毁约成为了船东们不得已的选择, 船舶价格的跌落等都导致了船东的无奈弃船[2]。在支付完船舶建造的首付款后, 面对严峻形势, 支付剩余的价款与弃船相比, 弃船承担的损失反而更小, 权衡后选择了弃船成为船东的合理选择。

(二)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在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进行的经济活动中, 由于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如何抵御汇率变化给船舶企业带来的风险应该是当前我国船舶企业的一大重要课题。在中国的造船实务中, 船舶出口项目占有较大比重。而在当今国际市场, 出口船舶是以美元计算价格进行船款结算为主流的, 面对人民币对美元的设置, 必然增加船企的成本, 影响收益, 从汇率变动方面, 船舶企业要承担风险。

(三) 造船成本上升风险

船舶企业感受最深的是造船成本呈现大幅度的上涨。造船合同签订后船用钢材价格的大幅上涨, 加大了造船企业成本。船用钢材涨价大幅上涨, 给船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特别是2008年以后建造的船舶不少是符合共同结构规范的船舶, 各种船型用钢量上升幅度在3%—7%之间, 更增加了造船企业的成本。

(四) 船舶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误风险

我国的重大型船舶企业多数都是国有企业, 有着国有企业的弊端, 行政与经营有时一体化。在船舶买卖实务中, 很多造船合同是由经营人员以及相关领导进行的, 他们对于造船合同文本、具体条款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受其法律知识所限很难预测得到的, 因而极易导致重大经营决策上的失误, 使企业不得不面对法律风险下的损害结果。

三、针对订单问题的法律风险我国船舶企业具体的防范措施

(一) 完善我国有关船舶方面的法律是当务之急

法律是一种重要的运营管理资源, 正确运用法律这项资源对于船舶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船舶企业的合法权益亦是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在船舶市场中, 船东与船企的法律纠纷一旦产生主要依靠其约定的法律解决。我国船企与船东签订具体的造船合同, 双方发生法律纠纷选择适用的法律一般是英国法、英国仲裁。具体的原因是外国船东相信英国法律能更好更公正地解决问题, 对中国法律氛围不信任。而从客观实际上来说, 我国虽然在造船技术水平上蓬勃发展, 但是我国大的法律背景这个软实力相对较弱, 有关船舶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因此, 一定要完善立法, 这样, 当争议发生时才能更有效、公平地解决问题。一名专业从事船舶海事的律师无奈地表示, 造船合同纠纷产生后约定选择的纠纷管辖地一般是英国仲裁, 我国船舶企业争取到的最优解决方式是在新加坡仲裁[3]。显然, 在外国仲裁必然会对我国船舶企业不利。首先是成本的增加, 必须投入人力物力远赴国外进行仲裁或者诉讼。其次是域外聘请律师有时会产生沟通不善问题, 因而时间和经济上都会造成损失。再次是对于外国法律法规的熟识度不够以致仲裁结果和诉讼判决对于我国船舶企业的不公正。所以, 必须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氛围。

(二) 提高船舶企业签订订单时的预付金额是防范船东弃船风险的重要措施

在首付只有20%—30%时, 面对船运市场的瞬息变化, 船东权衡利益损失确实有时会做出弃船选择。所以要求我国船舶企业在对外承接订单、签订订单时应该把握重要基础底线, 提高船舶签单时的预付款比率, 将首付款提高到50%左右, 这样, 即使船运市场发生变化, 船东也不会轻易违约弃船。

(三) 谨慎选择合同文本, 对有关合同条款的细节深入分析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必备要件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当一方不按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时, 另一方有权请求法律救济。船东和船厂在谈判的实践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造船合同文本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标准造船合同文本无论是在最大化的维护自身权益还是赢得主动地位上都至关重要。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造船合同文本主要有:美国商业部海事署海事基金会船舶建造合同 (MARAD FORM) 、波罗的海国际海事公会标准新造船合同 (BIMCO FORM) 、西欧船东协会船舶建造合同 (AWES FORM) 、日本造船协会船舶建造合同 (SAJ FORM) , 这些造船合同文本都是船东船厂博弈的重要选择。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船业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 享有优势权的船东必然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造船合同文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对船厂有失公平, 合同条款细节的分析和补充在签订合同时就尤为重要, 实现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必须务明确化、具体化。所以, 我国船舶企业在对外签约时应当尽量使用我国的标准合同文本合同条款, 把握船舶建造合同中的细节, 例如汇率的变化风险负担、生产成本上涨的风险负担、船舶说明、船舶建造价款、权益的保障、船舶所有权的转移、风险与保险、建造人的责任与抗辩, 等等。

(四) 船舶企业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水平以实现风险的最小化

要重视船舶建造的科学调查与可行性分析。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 在对外承接订单的过程中虽然面对的是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 但也不能盲目, 必须建立在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 确定自身企业的实际技术能力、硬件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订单, 防范不必要的风险。同时, 企业也应抓紧货款和资金的回流, 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谨慎对待船东的询价, 把握船东的真实意图, 避免价格过低尤其是低于成本的报价, 并密切关注市场上其他国家的价格水平, 结合国际造船市场行情, 给出方案和意见。

要谨慎把握谈判阶段。谈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基础, 要求我国船舶企业必须全面收集资料信息, 在谈判前尽可能充分了解己方尤其是对方的实力, 必须对船东的信用以及实际运营能力进行调研, 要求船东提供风险保证[4]。确定谈判的原则和目标、谈判方案, 研究谈判策略。在谈判组成人员中必须包括具有专业知识的法律人才辅助合同的签订工作。

(五) 完善船舶企业的法务工作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

要依靠专业的法律人才。专业的法律人才对于合同法及外国仲裁法都有较为清晰准确的把握, 当进行合同具体条款的签订的时候会站在法律的高度上给予最为合理和合适的解决纠纷的方案。船舶企业的签约人员一般都是经营人员, 他们对于合同中是否存在对我国不利的因素和法律上的潜在风险, 受法律知识所限很难考虑得到, 所以一定要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有专业的法律顾问、专业的法律人才的加入, 才能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和进行法律风险的防范[5]。不只是通过聘请法律顾问的形式, 还要在本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法律链锁, 人力资源的内部系统, 在谈判过程要减少干预, 完全通过正常的法律解决问题, 而不是听行政人员的指令。升级法律事务室的各项职权, 协助公司同相关经济主体谈判、签订协议、合同等, 从事与合同风险防范方面的基础工作, 完善合同订立、履行以及争议解决的相关程序, 包括对合同主体资格、条款、担保、履行以及合同救济等过程的风险进行评估, 提出预防性措施。船舶企业要在实务中重视法务部门的重要作用, 切实做到法律风险的防范, 而不是纠纷发生后寻求法律上的救济。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对造船业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使违约、毁约、弃船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造船大国, 如何在紧张形势下谨慎签订订单防范法律风险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并具有现实意义。具体的防范措施深入到立法的完善, 细致到造船合同文本的选择以及船舶企业自身运营, 构成了船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要件。

关键词:船舶订单,风险防范,法律措施

参考文献

[1]袁开智.船舶工业回升能否持续尚难料[J].中国经济导报, 2010, (6) .

[2]牛子晗.撤单背后的法律风险[J].中国船检, 2009, (4) .

[3]蔡敬伟.对撤销船舶订单的一些看法[J].船舶物资与市场, 2008, (60) .

[4]丁敏.中国造船市场分析[J].世界海运, 2007, (3) .

篇4:法律服务订单

关键词:订单培养;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

一、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界定及作用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界定。“订单”一词原用于商业领域,是指向采购部、原材料、燃料、办公用品及其他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一词指的是用人单位(主要是指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订单”,“订单式人才培养”也称订单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基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的数量、知识层次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能够紧跟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也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

(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的意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就是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进而實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对学生来说,可以实现提前“就业”,可以专心学习,免于疲于到处找工作的尴尬;对企业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成本、可以优先选择优秀的毕业生进企业、提高企业的社会名望,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等等;对学校则可以扩大其招生规模以及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二、高职法律专业实行“订单培养”具有客观必要性

(一)落实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必然需要。199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条规定,国家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发展职业教育,该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职工和单位职工做好职业教育的准备。” 2002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鼓励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行订单培养系落实相关规定,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法律专业,课程设置无外乎是法理学、宪法、民法、商法等课程,与本科院校课程开设的不同点在与两者的侧重点、可能内容的理论深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区别并不大,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性人才之一职业教育特点。导致学生并不能依据自己的喜欢进行专业方向选择,而是按照统一模式培养人才,最终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不具备真正解决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行业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业后很难在段时间内融入到企业中,顺利地处理企业的法律纠纷,还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等高学历人才面前不具有优势竞争力,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往往会有限考虑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采取法律专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向,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降低企业人才培训等经营成本。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可以在企业,而且可以在法院、检察院等机构为学生提供法律专业实践的机会,从而有效解决毕业生与社会、行业快速衔接的问题,通过学校与企业对接,实施“教学实践”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教学与现场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這样以来,可以使学生不必通过企业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试用期可直接进入工作,降低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培养时间、空间和资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四)满足企业对法律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企业解决法律纠纷和处理法律问题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本企业具有法律或者管理等专业背景的职工负责企业相关业务合同审查等法律工作,一旦涉及金额较大的诉讼就聘请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另外一种是从律师事务所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及诉讼代理,但由于律师法律顾问一般不提供坐班服务,一些合规性管理要求比较高的大型企业已经不满足于这种模式。经调查了解,他们需要所聘请的法律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还应当具备行业专业基础知识,他们急需聘请的是兼具行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还应具备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培养机制,可以针对企业需求开办订单班,侧重于培养学生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对于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法律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一)由高职学院和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依据企业需求设立订单班。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协商,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设置订单班,订单班可以由学校跟同一行业的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单位来共同设置。订单培养协议中要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承担风险、企业依据订单协议接收毕业生等。

(二)吸纳法律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与法院、检察官、律师事务所等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将其纳入法律专业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吸纳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研究如何安排和设置专业课程、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由高职院校与法律行业法律实务部门进行深度合作,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人员作为重要任务,加强沟通、合作、联合规划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安排法律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外,还应当根据订单企业的需求,设置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还应当根据行业岗位需要,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方向课程。

(三)拓展法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场地。研究创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进行轮岗、顶岗等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的法律实践的亲密接触。如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设置“法律事务助理”等岗位,让学生今早进入法律实践,学校还可以改革现有的学生“法律诊所”的运作模式,放弃在办公室等待工作的习惯,要求“法律诊所”的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到社会、到主管部门直接面对法律实践的考验,以提高学生加强知识理论的学习,并将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加以融合。

(四)由合作企业等指派法务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学。聘请企业法务经理、法官、检察官、仲裁员和律师等法律行业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担任部分课程的日常教学,并以“开放职业培训课程”和专业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這样可以克服高职院校教师法律实践经验的不足,避免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无效”,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同时,与某行业对接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在由职业学院教师提供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企业派行业专家和能手对学生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 武正营,付建龙.职业院校“订单培养”的法律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03:34-37.

篇5:法律服务订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其内涵是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大都推行了这一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赢”。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40多家大型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订单专业12个,占全院专业总数的50%;在校“订单班”30余个,订单学生3000多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的33%,其“订单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均走在了全国、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列,其做法和效果得到了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但是,就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广时,有关人士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实践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学校和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订单”的履行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企业与学生的关系等等。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各主体及其法律关系的研究,探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法律主体地位,厘清三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该模式的实践起到积极意义,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如前所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是:(1)企业向学校提交需求计划和招生标准、培养目标(即用人“订单”)。(2)校企双方举行签字仪式,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学校以企业名称冠名“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考核办法等。(4)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在企业进行。(5)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室,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颁发奖学(教)金。(6)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订单班毕业生进行人才质量评估,合格毕业者由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就业。校企合作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五个“共”:订单学生校企共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育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监、学生就业校企共管。招生有两种方式,既可在新生中招收也可在老生中选拔。培养地点一般为“2+1”(即2年理论课在学校、1年实践课在企业)或者“工学交替”(即根据课程需要轮流在学校和企业交叉进行,如路桥专业的“秋去春回”)。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范围的界定

在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范围的认识上,学者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两方主体,即学校和企业,学生只是客体;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方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还有的认为存在四方主体,即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其理由是:“主体”在法律语言中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是“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所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就是指在该模式包含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按照这一概念或者标准去衡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所有的人(包括学校、企业、学生、政府及其他),就可以明确该模式下的主体了。

首先分析学校。学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角色和地位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和企业方签定人才培养协议,也要负责对订单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对企业的权利、义务由

其之间的协议约定,对学生的权利、义务由教育管理关系而生,所以学校在该模式中是当然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主体。

企业。由于该模式是校企高度合作的产物,企业在其中参与程度很深,按照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协议,不仅享有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权利,包括共同制定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考核方式等,同时由于其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其主要负责实践性教学部分),且学生毕业后由其负责接收就业,又与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企业也是该模式的重要主体。

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时,学生的确是作为校企双方权利义务指向的一个客体,其不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但是,当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学生组成订单班,并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时,互相约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学生在学校既要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在企业实习时又要接受企业的教育管理,还享有在毕业时直接在企业就业的权利,无容置疑,学生也应该是该模式的主体。

政府。根据扬州市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的实践经验,政府在该模式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牵线搭桥的作用。由政府成立专门部门,整合一地区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各职业院校的就业机构和管理者走进企业,企业家走进学校等多种形式,架起学校与企业互通的桥梁,形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机制,推进“订单培养”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支持学校“订单培养”基础条件建设的作用。包括师资力量和实训基本建设。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府在“订单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中确实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体现在宏观上,是一种组织、引导和帮助作用,在具体的“订单培养”过程中,政府并不参与,不享有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所以笔者认为它不是该模式的主体。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的内涵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和法律关系客体三种要素构成。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关系,其主要特征有: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所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作为一种具体的法律关系也必定是法律调整下的权利、义务关系。

首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在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该法律关系存在的时空条件。其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的法律关系,学校、企业和学生是该法律关系的主体,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该法律关系的内容。最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关系集合体,它至少包含三对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和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每一对法律关系各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比如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基于合同而形成的合作关系,而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除了教育管理关系外还有其他关系,所以难以对该法律关系集合体的性质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能笼统称为法律关系集合体。

为此,笔者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指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关系集合体。这一集合体至少包含三对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

1、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对双方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约定,双方按照协议共同制定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共同选拔和考核订单班学生,是一种基于合同而生的合作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

2、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学校在与企业制定培养计划后,就开始进入订单班的招生工作,学校进行宣传,学生自愿报名;然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选拔进入订单班学习,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所以,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就至少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订单班招生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学生基于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择优选拔,并在选拔后签订协议,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其招生结果完全是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合同关系。其次是学生进入订单后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由于学校和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所以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范畴。

篇6:法律服务订单

摘 要:在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制约着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不断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创新“订单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一)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订单”来源问题取得中存在的误区

在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目前人才的来源方式基本上是采用社会招聘,而企业对高端和低端人才需求较大,即一方面需要能够带领外包团队承接外包业务并按计划实施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就是能够在具体外包岗位中具有较好操作技能的低端岗位的外包人才。企业过多的依赖于社会招聘后的岗位培训,即完成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缺乏主动寻求合作学校的主动性,也就不会主动发布企业的用工信息。高职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寻求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合作的主动性较高,但苦于没有适合的平台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造成没有合作的响应者。而高职院校由于对自身办学优势宣传的原因并没有引起服务外包企业的高度重视,所以不能很好的得到社会的承认,失去了和服务外包企业合作的机会。

(二)所签订的“订单”的培养方向上技能过于单一存在的误区

由于在与企业洽谈“订单”时,一味的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企业的所有要求而忽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企业与学校所签订的“订单”中,只是强调订单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个别高职院校也认为只要拥有计算机技术和外语能力就可以支撑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体系,而忽视了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事实已经证明服务外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从先进的技术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合作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由于忽视了服务外包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在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出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要求过于狭窄。只是强调订单企业的岗位需求,即企业岗位中需要什么的人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就培养这样的人和能力,忽视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以后的转岗就业埋下了隐患。

(三)进入“订单班”后就一定可以在企业就业的错误认识

“订单班”是校企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载体,其运行的质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否科学密切相关。进入“订单班”后学生是否可以就业取决于“订单班”的运行质量。即是否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条件及实施、教师资格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的勤奋投入程度等等影响因素。“订单式”模式不可能培养出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所有人才,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培养服务外包低端人才的过程中,“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比如,部分学生在签订了订单培养的协议后,错误的认为就业就有了保障,学习就不再那么投入。还有的学生只关心所学习的岗位技能,对基本的素质要求不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来提高自己。这种进了订单班就是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订单班学生的质量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四)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在成本负担机制上存在的误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就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并维持自身的生存也必须有较大的投入;而作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最终的受益者之一的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也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而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成本问题被掩盖,以至于人们习惯于高职院校的付出,习惯于高职院校为自身的生存而孤军奋战。在服务外包企业,为了获得完成岗位任务必须的人才,企业往往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培训,而这也是作为企业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在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这一模式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经济性影响并没有引起服务外包企业的重视,即由于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使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培训成本。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即把上岗前教育阶段前移,避免了上岗前教育成本的开支,将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政策,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由于近年来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及相关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的问题,导致服务外包产业正面临人才紧缺的局面。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缺口每年约50万人,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大量的合格外包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社会的人才供给和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是当前我国服务外包外包人才市场的基本状况。而培养大量的具有外包岗位能力的低端操作人员更是服务外包企业的迫切需要,这些人员必须具备的外包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外语基本能力、行业的流程管理规范、基本的职业素养等等。

(二)促进企业发展,满足企业对外包人才的需要

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了解决人才的匮乏问题就要努力创新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形式来培养外包人才。服务外包产业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其适用型人才紧缺是当前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快培养外包人才,提高外包人才的适用性,降低外包人才培养成本,实现外包产业与高职教育的深度合作,是解决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缓解社会压力,满足我国大学生增加就业的需要

服务外包产业被认为是中国未来20年最大的就业“蓄水池”,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服务外包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按照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划目标,力争在5年内在国内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促进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2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培训12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实用人才;新增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所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积极应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工学结合,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商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高校要通过开设服务外包专业、增设服务外包课程、岗位培训前移等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外包人才除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外语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外,服务业要求的通用素质,比如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是必需不断加强的。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应该进一步加大服务外包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特殊要求,在学科建设、教材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大调整力度,加快跨学科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优势,“订单”取得渠道的创新

在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上,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订单,服务外包企业要主动发布用人信息。政府应搭建沟通服务外包企业和学校的信息平台,努力消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要为学校了解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情况提供渠道,在学校对拟合作企业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更详尽的企业背景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同时,还应积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办学特色及办学条件,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说明校企合作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本节约优势及其他益处,使企业乐于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所需要的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外包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争取与高等学校的合作,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外包人才。

(二)实现由定点向定向的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1、实现由定点向定向的转变

作为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变化,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坚持为“订单班”的企业培养人才的前提下,实现人才的“宽基础”培养,也就是完成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在坚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完成由定点到定向的转变。长期以来,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仅仅是一对一的关系,即学校只是和某一个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但在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中,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力争和多个企业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

2、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在关注外包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论证,建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聘请教育专家及服务外包的行业专家对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学校为积极争取“订单”,只考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个案要求而出现的培养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岗位技能较为单一的情况,导致学生未来的转岗困难,难以适应行业技能需要的情况。

(三)明确“订单”关联方的经济责任,成本负担机制的创新

要明确各方的经济责任,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订单”涉及的关联方是三方,即企业、学生和学校,所以在签订订单时必须明确“订单”关联方的经济责任。在明确校企责任和学生义务的前提下,在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个“关联方”之间合理进行“订单班”教育成本的分担。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订单”的关联方为学校、服务外包企业和学生,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校投入巨资为培养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交纳学费即可享受教育资源。而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订单”的关联方为三方,而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受益者发生了变化,由服务外包企业、学生两方变为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按投入产出的原理分析,高职院校的巨额投入应该有较高的回报,学生的学费投入换来了较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恰恰是“订单”的最大受益者服务外包企业成为最终的收益者,在“订单”的运行中并没有额外的经济利益付出,或只是较少的经济利益付出,在获取人才资源上,企业应该有较大的投入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实现学校投入一部分、学生要负担一部分“订单”的成本、企业负担部分成本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强化“订单式”管理基础工作,实现过程管理的创新

在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要不断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努力实现过程管理的创新。这是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创新,这一创新应是在教材的编写、岗位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在“基于外包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指引下,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企业外包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开发学习实训项目,实现真实工作流程进课堂。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专兼结合组织项目教学、岗证双线实施项目评价。在教学内容选取、学习情境设置、实训项目开发、工作任务的安排等各个环节均与外包企业合作,由服务外包企业专业人员直接参与课程建设。按服务外包岗位的要求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按照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岗位的特点进行,配备符合服务外包企业岗位培养目标的工作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服务外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的“订单”中必须明确将服务外包企业作为“订单班”的校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商务部 《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 2009,4

[2]陈伟,李华.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1

篇7:订单培养意向书(订单)

甲方:

(简称甲方)乙方: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乙方)

根据甲方的发展需求和乙方的办学实际,经甲乙双方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培养岗位需求人才,达成如下意向:

一、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通过定单培养方式,甲方委托乙方培养 专业 名高职大专学历学生计划 人(2012年9月入学,2015年7月毕业)。

二、乙方负责从参加2012年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中组织生源。同时,甲方可以从2012年高考乙方招生区域内的考生中向乙方推荐学生,甲方所推荐的学生应在达到宁夏区招办对乙方所划定的录取分数线。

三、学生报到后,乙方负责组织甲方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定单培养对象。定单培养学生人数达 人以上,乙方可单独建班教学和管理,如达不到 人将混合教学和管理。

四、对家庭经济困难确实且成绩优秀的定单培养学生,甲方可以通过预支第三学年劳务费形式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五、乙方根据甲方岗位需求,按照乙方相关规定,可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六、甲方可参与定单培养教学的相关活动。

乙方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甲方作为乙方的实习基地,在乙方完成校内学习、实训教学环节基础上,定单培养学生在甲方进行顶岗实习(含毕业实习),直至就业。

七、学生在顶岗实习(含毕业实习)期间,甲方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知识、技能和安全等方面等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劳保用品,以及食宿,并支付必要的劳务费。

八、学生在顶岗实习(含毕业实习)期间,如发生违反甲方有关规定的情形,甲方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经甲乙双方协商后,视具体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理。

九、乙方负责完成定单培养学生的学籍管理、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并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等。

十、学生毕业时,甲方与学生正式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十一、乙方可聘请甲方有关部门负责人或者专家为客座教授;优先为甲方提供有关专业的新信息、技术咨询和开展技术协作;为甲方培训管理人员或转岗人员提供服务等。

十二、在2012 级学生报到并由甲乙双方确定定单培养对象和人数后,甲乙双方正式签订定单培养协议。

十三、本意向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所达成的约定与本意向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十四、本意向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十五、本意向自甲乙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

篇8:法律服务订单

关键词:统一授信,订单融资,担保定价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催生出各种新颖的融资模式,订单融资业务就是其中之一,它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是银行在审核订单融资业务时,往往因为风险不好控制而将融资门槛提高。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银行可以授信于在业务全程中提供物控功能的3PL(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降低银行自身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拓宽3PL企业的业务范围,达到双赢的效果。

融资业务的定价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董振宁等从基准费用和附加费用两方面构建了统一授信模式下的动态质押担保服务定价模型。苑波等通过博弈理论为3PL企业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建立了定价模型。朱文贵等亦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延迟支付方式下的3PL企业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定价。闫英等认为,物流金融的研究重点就是存货质押融资,并结合实例为3PL企业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确定了一个收费范围。以上贷款定价研究大多集中在存货质押业务上,对更新颖的融资业务的定价研究较少。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融合业务风险等级并将风险和收益相结合,对统一授信模式下的订单融资业务担保服务进行差别定价。

二、订单融资统一授信模式

(一)订单融资模式

要实现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的顺利完成,充足的现金流是必要的保障,而现金流不足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硬伤,供应链融资正好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又融资难的困境,订单融资模式就是一种创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生产企业收到下游核心销售商的产品订单且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原材料购买合同后,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最终用回收货款偿还银行贷款的业务活动就是订单融资。在该过程中,银行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险控制办法,为所有参与融资业务的企业开通专项的封闭账户,从而控制业务过程中的资金流向。同时,由合作的3PL企业全程提供专业的仓储、运输等服务控制业务流程中的物流,以期实现最大程度的风险控制。订单融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二)统一授信下的订单融资模式

在订单融资业务流程中,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业务流程的动态性使得银行很难掌握业务发生过程中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银行贷款风险增大;而参与主体中的3PL企业全程都在跟踪货物并与供应链上的成员直接沟通,获取的信息更为全面。为此,银行对达到相关资质的3PL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授信,3PL企业运用这笔授信开展订单融资业务,从贷款申请的审核到最后回收贷款的全程业务,全权由3PL企业自行负责并承担相关风险的业务模式,就是统一授信下的订单融资。统一授信模式下3PL企业承担较大担保责任,因此需要收取担保服务费,为此需要制定担保服务定价模型。

三、担保服务定价的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影响3PL企业担保服务成本的因素有3 个,分别是业务评审费、风险承担费以及贡献度,具体可以进一步分解为8个小项。

(一)业务评审费

拥有统一授信额度的3PL企业,在收到融资企业的订单融资申请后,须对订单融资业务进行审核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对申请贷款的融资企业均须收取一定金额的业务评审费,其以基本评审费为基础,并结合融资企业距离远近进行调整。

1.基本评审费。

订单融资业务中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资信状况及其融资业务真实性的评审是一项重要且繁琐的工作,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审核时产生的成本(如人工费、差旅费等)需要补偿。通常贷款金额越高,审核越严谨,成本越高,但是成本增速不断下降。

2.融资企业距离。

3PL企业对融资企业进行各项审核时,融资方、供应商、下游客户与3PL企业之间的距离远近也会影响审核成本。若各方不在同一城市内,3PL企业在进行订单真实性、产能大小审核时,产生的差旅成本会更高。

(二)担保费

在统一授信下的订单融资业务中,3PL企业负责融资业务审核,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当融资企业不能按时还款带来资金损失时,所有损失由3PL企业承担。所以,3PL企业需要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以补偿未来可能承担的损失。

1.基本担保费。

首先需要确定3PL企业应该收取的基本担保费,费用高低由融资金额及融资年限决定。通常贷款金额越高,贷款时间越长,3PL企业承担的风险越大,应收取的担保费用也就越高。

2.业务风险等级。

通过3PL企业资格审核后的融资业务,其风险等级仍各不相同。风险等级低的业务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大,且损失时金额较高。因此,不同业务的担保费应在基本担保费用基础上据业务风险等级不同进行调整。本文将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为五个等级,针对业务风险等级的高低进行差别定价。

3.库存增值幅度。

订单融资业务中,基于过程控制而存放在物流企业中的货物由原材料变为产成品,其库存价值是上升的,物流企业承受的相应风险将会降低。所以增值幅度大的业务会降低3PL企业风险,进行担保定价时应给予一定优惠。

(三)贡献度

贡献度是指融资企业的物流业务对物流企业业绩所做贡献的大小,包括已合作业务价值度、该笔订单融资业务的贡献度以及融资企业的潜在价值。3PL企业参与订单融资活动是对自身原有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的拓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因此,在对原本合作紧密、为企业带来较多业务收入、对自身利润贡献较大的重要客户额外提供订单融资服务时,在业务评审费及风险承担费上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

1.已合作业务价值度。

已合作业务价值度是指融资企业与3PL企业过去合作业务对3PL企业的贡献度。考察该指标可以了解融资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也是3PL企业对老顾客的一种特殊优惠,以促进未来进一步的合作。对该指标的定价影响,本文参照何鹏的方法,根据客户价值理论和评价理论,构建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据评价体系计算融资企业的贡献度,然后根据贡献度的高低对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

2.该笔业务贡献度。

对于本次订单融资业务,3PL企业为该笔业务提供专业的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这些物流活动使3PL企业增加的收入与融资金额的比值就是该笔业务的贡献度。对于贡献度高的业务,因为物流业务本身可以带来丰厚回报,在担保服务费上可以给予相应的优惠。

将业务贡献度记为x、优惠率记为f(x),则当x∈(0.5,1]时,f(x)=-10%;当x∈(0,0.5]时,经研究,优惠率f(x)与x之间的关系与正弦函数f(x)=-sin(π/15x)×100%变化趋势相似,随着x的增大,优惠比例不断加大,但加大的速度不断降低,如图2所示。具体取值时将x代入函数即可,如当x=0.2时,代入函数得:f(x)=-4%,即收费降低4%。

3.融资企业潜在价值。

该笔订单融资业务的开展,不仅提高了3PL企业和融资企业的业绩,同时创新业务的拓展也将为两个企业未来的后续合作提供基础。通过考察融资企业的潜在价值评价企业未来可能带来的业务增加,在定价模型中,对潜在价值高的企业的融资业务提供优惠,以吸引和培养未来大客户。该指标从企业的业务增长速度角度来考核,业务增长速度越快,潜在价值越高,表示该企业未来可能带来的业务收入越多,应该给予的优惠越大。

经研究发现担保服务定价优惠率与业务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应近似服从二次函数在区间(0,2]的变化趋势,如图3 所示。将企业的业务增长速度x代入函数中,即可求出融资企业潜在价值指标的定价优惠率f(x)。例如当x=1 时,f(1)=-7%,即收费优惠7%。x在区间(2,+∞)内时,f(x)取值-10%,最高优惠率为10%。

(四)定价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给出具体定价模型,见下表:

四、算例介绍

A公司接到B公司的订单,并与C公司签订原材料采购合同。由于资金紧张,A公司向我司提出订单融资贷款申请,融资额为500万元,融资期限一年。

计算业务评审费。基本评审费为1 万元(500×0.2%),由于融资企业A与供应商C、下游客户B均不在同城,对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后我司认为业务评审费需在基本评审费基础上增加20%,即业务评审费为1.2万元(1+1×20%)。

计算担保费。经评审认定该业务处于AAA级风险等级,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增值幅度为200%,两个指标均可使担保服务收费优惠5%,由于基本担保费为10 万元(500×2%),则担保费为9 万元[10×(1-5%-5%)]。

根据贡献度计算优惠金额。经过贡献度分析,已合作业务价值度为0.82,物流收入与总贷款额度比为0.2,融资企业业务增长速度为100%,计算得到贡献度指标总的优惠比例为15%,即贡献度指标可以使企业得到1.53 万元[(1.2+9)×15%]的优惠。

最终的担保服务总费用为:1.2+9-1.53=8.67(万元)。

五、结束语

统一授信下的订单融资业务是一种全权由3PL企业来进行融资审批并承担风险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对担保服务的定价需要围绕融资业务及3PL企业业务成本进行详细分析。本文从物流企业成本和收益角度出发构建的担保服务定价模型,从业务评审费、风险承担费及贡献度三个方面展开细分,对3PL企业开展统一授信下的订单融资担保业务定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本文涉及的分段函数、正弦函数、幂函数等方法实现了定价方法的定量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文在定价的数值设定上科学性不足,实践应用中需给予一定修正。

参考文献

董振宁,曾志江,刘文娟.统一授信模式下动态质押担保服务定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4(17).

苑波,汪传旭.随机需求条件下考虑延迟支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定价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5).

朱文贵,朱道立,徐最.延迟支付方式下的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定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2).

闫英,叶怀珍,陈思,甘蜜.第三方物流企业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定价模型[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10).

Eric Fenmore.Making Purchase-Order Financing Work for You[J].The Secured lender,2004(2).

何鹏.第三方物流企业基于客户价值的客户分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上一篇:超级经典的ac群面案例下一篇:工程进度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