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024-06-09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精选8篇)

篇1: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系部:建筑工程系

时间:2010年6月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07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快要结束,通过对07级毕业生的就业问卷反馈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是相当严峻的。根据07级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就业趋向现对我系就业工作作出如下分析总结:

一、认真做好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

07级能班68人全部皇明就业;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07级毕业生有68人。因为本专业为皇明联合办学专业,所有毕业生都定向为皇明培养,毕业生在2009年11月去皇明参加顶岗实习并确定就业岗位,经过半年多的工作,目前有46人仍留在皇明公司,其他人员都相继离职。留在皇明公司人员情况如下:

生产:徐燕赵恩厚等22人

销售:陆伟苏文源等19人

售后:陈伟伟刘娟

皇明商学院:刘轶敏

洁能事业部:赵雷李宗博

生产部的工资待遇根据当月产量进行考核,一般工资在1500元左右。

销售部的工资待遇为基本工资800元,另外按照当月销量进行考核加绩效奖金,以及驻外补助,大约在2000元左右。

其它部门工资在1200元左右。

工作较突出的同学比如赵雷,一直在皇明公司洁能事业部工作,工作繁琐,而且经常加班,工资待遇低,但他从不抱怨,报着一颗学习的心态积极工作,多次受领导表扬。还有谷江龙,在市场做销售,二月份、三月份销量排名均在前五名,比皇明一些老的业务员业绩更突出,曾经代表区域经理在公司大会上发言。

其他辞职同学工作很分散,大部分都是回生源地找工作,比如李雨修在兰州公安局做文员、陈朝婷在安徽鑫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做文秘,柴军英在聊城一个小太阳能厂从事质检等等,也有同学在山东稍发达地区就业,比如伊鹏鹏在青岛安普泰克电子厂做质检。分析其人员流失原因:

离家太远,家里人让回家工作;

在皇明生产线工作强度大;

工资待遇低,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反映问题:

1.皇明公司对我们学校学生比较认可,但是,因为公司规模大,产量高,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不得不进行连续性作业,劳动强度很高,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离开。

2.也有些同学做销售,市场压力大,任务达成率低,差旅费花销大,入不敷出。

3.令外有些同学反映有些工作纯靠体力,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不到等等问题。综合分析,太阳能行业是新兴行业,热能动力专业太阳能方向就业前景很好,但是现在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以至于在就业中频繁跳槽。因此平时在校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耐力和韧性,吃苦的精神,增强对皇明公司的认同感,现已开设了《企业文化》课程。

(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

1.班级就业情况

07级高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共有学生104人,截止今日就业率为100%。7月份的统计结果如下:

其余80人均为自主择业,具体单位有:天津屹顺电气有限公司(6人)、德

州亚太集团(4人)、济南格兰仕有限公司(2人)、中大贝莱特(2人)等等。

另外自主择业的学生,单位地址大部分在自己的家乡。

2.工作变动情况分析

年后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主择业,且单位均已落实。

以上工作有变动的同学原因总结如下:

(1)海信及美的集团的学生工作状态变动最大。经了解原因有四:

(2)对当地的气候、生活饮食、人际交往不适应,虽然不断在注意、改进,还是难以正常的生活及工作;

(3)一线工作时间太长、太累。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身体结构特别是手指出现严重的变形;

(4)家里托关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5)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3.自主择业的同学工作变动原因:

(1)公司没有提供住宿,现在的工资难以支付自己的衣食住行,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2)从事的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3)个人婚姻问题,两方父母希望孩子把安家在自己的身边。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建筑工程管理共有毕业生61人。截止2010年4月底已经全部就业。7月统计结果如下:

山东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德州分公司7人,监理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德州光大建材科技有限公司2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研究院3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1人,会计,安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1人,施工员,包吃住工资1500左右

德州天元集团1人,实验员,工资2000元;

济南舜景商务酒店1人,技术员。实验员,工资2000元;

山东黄金地产相紫龙同学 工资2000元

另外,菏泽开发区建筑安装公司、山东信诚监理,德州建委监理公司,唐山道遂集团,山东德兴,徐州新雅装饰,天津沃地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皇明集团。

以上61名同学中,学校推荐18人,占就业人数27.3%,自主择业人数为66人,占就业人数的72.7%。

因本班多为通过家庭关系联系单位,所以工作异动情况并不明显!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有:

1.建工专业毕业生耿斌,现任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技术员,先后负责了多个项目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施工。公司领导评价是“勤奋学习,善于钻研,责任心强,是单位培养的骨干力量”。

2.建工专业毕业生张娣,09年5月被系里特批提前顶岗实习到中建四局天津分公司工作,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10年3月份担任技术负责人工作,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公司经理的评价是“第一次录用高职毕业生,学校教学质量好,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

3.工专业毕业生曹宗章,现任东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预算员,负责六千多平方米框架结构住宅楼的预算。由于专业基础扎实,软件应用熟练,工作敬业勤奋,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现又去代表公司到广西负责项目。

4.建工专业毕业生相紫龙,现任山东黄金地产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资料员,在“公司文明工地”、“市十佳文明工地”、“省级安全文明工地”的验收中,完成的资料顺利通过了各个环节的验收,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部分学生调换工作原因

(一)家长希望孩子回家乡发展。

(二)有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一个工种工作时间长了,就想学新的知识 从而更换工作岗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就业教育。系里成立的就业领导小组就毕业生就业工作统一部署,就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大事来抓,除学院统一安排的就业课程教育外,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如期望值过高、对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引导,如对热能动力专业学生,我们

重点加强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我校毕业生在皇明公司的流失率是最少的,工作认真踏实,多次受到皇明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大多已成为皇名公司的业务和技术骨干,有的已走上车间主任领导岗位;对建工专业的学生我们始终强化自主择业的就业引导,因该专业就业相对分散,一味地依靠学院推荐,可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对于制冷专业学生我们重点教育先就业,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根据个人情况在谋求更大发展。

(二)广开渠道,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在积极配合学院做好推荐学生就业的前提下,积极倡导教师推荐、发动老毕业生引荐等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严格离校手续,确保信息真实。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前,严格按学院的相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并对离校学生相关信息分类整理建档;学生毕业回校领取毕业证,按程序收回相关表单,并对学生目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信息统计,以便日后研究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学生顶岗实习后,各班主任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通过电话、网络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单位和区域按专业分组,由组长及时收集毕业生的相关信息,每周保持至少与组长联系一次,做到了对毕业生的及时掌控。特别是在刚刚就业阶段,学生的思想波动性较大,及时掌握并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对学生的稳定和将来发展至关重要。

四、几点建议

(一)希望就业办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推荐力度。

(二)完善就业各项制度,能否为系里设置一定的就业经费,以便推动就业工作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截止到7月份统计,07级学生已全部落实就业单位,就业满意率91%,较满意的占7%,不满意率2%,没有发生一起因就业而引发的问题。但还需不断探索,创新工作,力争把我系的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建筑工程系

二〇一〇年六月

篇2: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长师青年在线 发布单位:信息网络部 发布时间:2010/5/3 阅读:224次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南京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一、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为94%。

二、问卷内容设计

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24个选择题。(见附: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三、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10届毕业生。

四、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你意向就业的地区是哪里。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五、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五、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具体情况,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今年江苏高校增设的专业中,多数是新面孔。譬如江南大学的动画、信息安全,中国药科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南京财经大学的资产评估等等,这些专业基本是为应对社会需求而增加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也备受高校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

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南京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篇3: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一、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就业队伍不断扩大, 就业岗位争夺日趋激烈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2009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的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加, 其中高校毕业生800万人, 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520万人, 创近年来新高, 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 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以张德江副总理对2010年就业形势的分析来看, 这个数量的就业任务是前所未有的。

(二) 就业岗位不增反减,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据专家分析, 2010年我国就业市场的岗位稳中有降, 主要表现在:

1.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形势还不能很快转好, 外国企业人员需求量会继续下降。据报道, 2009年底, 美国的社会失业率仍在10%左右徘徊, 甚至创历史新高;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经济仍不见好转, 社会就业岗位有减无增。所以, 新的一年, 国际就业市场对我国的劳动力输出、跨国就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2. 国有企业扩招潜力“透支”, 就业需求将大为减少。2009年, 我国的所有国有企业, 无论是中央所属, 还是地方所属, 都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 “挖潜增岗”, 扩量招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社会就业人员。可以说, 很多国有企业已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因此,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2010年的人员需求将会大大减少。

3. 海外就业市场低迷, 大量出国留学人员将归国寻求就业。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直接影响到许多企业的发展, 也涉及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就业市场, 企业倒闭、破产, 企业裁员、减薪, 企业无力发展等现象, 致使海外就业市场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为此, 一方面, 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 甚至于在国外就业后失业的人员, 都将在新的一年归国寻求发展;另一方面, 许多国外人才, 尤其是在我国的国外留学生, 将更多地选择留下来就业。这使本就有限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 知识教育和就业取向并未根本改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依然存在

据有关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 2009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而离职或被辞退, 还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或工作经验而被企事业单位拒之门外。这就是说, 我国的高等教育方式及内容到目前并没有根本改观, 仍停留在知识型教育、研究型教育的传统教育阶段, 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就业教育, 尤其是创业教育至今未深入开展起来或开展的效果不明显。这些状况造成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创业越来越不适应:一是知识陈旧, 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动手能力低, 越来越不适应高技能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风险承受力差, 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就业、灵活就业尤其是创业的需要;四是艰苦奋斗意识弱, 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农村就业, 到艰苦地区、企业生产一线就业的需要;五是复合型人才少, 越来越不适应多元、宽领域就业的需要, 如此等等。大量事实表明, 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所受到的教育与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价值取向多不相吻合, 致使他们在毕业后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场上站稳脚跟。所以, 正像一位中央领导分析的那样, 现在的人才是:总体上不够用, 很多不适用, 部分不能用。

二、2010年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 都采取了一系列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要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必须采取更加有效、完善的政策措施;必须加强更加有效、完善的帮助和服务工作。为此, 笔者对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 继续做好并完善“保企业、保岗位”工作, 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 并不断创新政策, 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企业、保岗位”的政策措施, 比如“五缓” (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 、“四减” (减降四项社会保险费率) 、“三补” (社会保险、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补贴) 、“两协商” (企业与工会或与职工双方平等协商) 等。新的一年, 国家有关部门已下发通知, 把上述政策措施再延长一年。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创新、完善上述政策措施, 并宣传到家, 落实到位, 从而确保现有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帮助企业攻克时艰, 努力稳定工作岗位, 从而稳定就业。

(二) 继续抓好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的落实, 努力增加企业就业岗位

去年, 在“保企业、保岗位”的同时, 各级党委、政府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 充分发动有条件的企业, 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增加工作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同时, 各地区选择1000个以上企业, 为毕业生增加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这些计划对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的一年, 要认真总结这方面工作的经验, 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提高企业“挖潜增岗”、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高校毕业生参与上述计划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 大力招商引资, 用新兴产业和新建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载体

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都把国内外招商引资,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或重大工程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各地要抓住世界经济“东移”和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投资需求暂时减缓的契机, 大力开展并拓宽招商引资活动, 以新兴产业集群和重大工程项目增加就业岗位, 拉动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领域和渠道

据了解, 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整个就业队伍的70%左右。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 尽管从占整个就业队伍的17.3%上升到33.2%, 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巨大。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及就业的关键,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科技咨询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民政救助服务、物流运输服务、教育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科研开发服务、物业餐饮与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商贸管理服务等产业, 使之成为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五) 加大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力度, 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报载,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有50%以上走上创业之路, 已有20%以上创业成功。而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只有不到10%能够步入自主创业之路, 且真正成功的不到1%。假如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有10%成为创业者, 那么每年就有6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假如每一位创业者能够平均带动5名社会未就业者就业, 那么每年就能带动300万以上人就业。因此, 必须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优惠、小额贷款担保、免费创业培训及创业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 小额贷款、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或创业孵化基地,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 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期, 给予风险投资、资金资助或贷款担保。

(六) 着力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灵活就业, 是高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又一重要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一是尽快编制开发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岗位项目》, 便于高校毕业生自主选择。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所必需的政策措施, 促进其灵活就业。三是筹集或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资金, 对灵活就业初期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或风险资金援助。如果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有10%或20%灵活就业, 那么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将有60万或12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 也将大大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有效化解就业难题。

(七) 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导向机制

近些年, 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项目计划。诸如组织部门的“村官”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三支一扶”计划、教育部门的“教师特岗”计划、共青团部门的“服务西部”及“服务贫困及偏远地区”计划、科技部门的“科技特派员及科研助理”计划等, 这些基层就业项目计划, 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的一年, 要对上述项目计划的实施及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解决因部门或项目不同造成的待遇与出路差异大的问题, 研究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长效机制, 创新有效的政策措施, 激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八) 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 切实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 各地相继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 以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新的一年, 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 抓紧研究开发适应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公益性岗位及其种类;同时, 按照岗位要求招聘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特别要做好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兜底”就业援助工作, 保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 确保贫困生全部就业。

(九) 拓展外部空间, 做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和调剂互补工作

各地应建立健全与外地的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联系, 畅通相关渠道, 全方位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地“输出”调剂互补渠道。一是本地人力资源市场要与外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密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联系, 及时了解外地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组织推介“输出”;二是与外地新兴工业园区或新建重大项目建立紧密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联系, 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输送毕业生人才;三是建立本地高校毕业生人才库, 面向异地开放, 供外地用人单位随时招聘挑选。总之, 各地要重视建立高校毕业生外地就业“直通车”, 切实做好本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输出”工作。

(十) 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继续培养、出国留学和国外输出和应征人伍工作

1.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调查显示, 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大都是长线专业或不是名校名专业的毕业生。对这些高校毕业生进行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是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措施。2009年, 辽宁省对社会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和自然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实施了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先后有2000多名就业难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上述系统培训, 实现了就业。新的一年, 各地应根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的需求,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促进其就业。

2.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近年来, 各地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 并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辽宁的实践看, 凡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 有70%以上的都在见习单位或其他单位找到了工作。新的一年, 这项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并力争抓出更大成效。

3.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或到更高的学府进一步深造。出国留学或到更高学府进一步深造, 并取得硕士、博士等更高的学历学位, 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办法。对有条件、有愿望出国留学或进一步深造的高校本科毕业生,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或高校, 都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 鼓励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4. 做好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输出”工作。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 努力开辟高校毕业生国外劳务“输出”渠道。同时, 加快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人才。

篇4: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情况 分析

为不断拓展学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加大对重点地域、单位就业市场的开发和调研力度,按照九江职业大学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经济管理学院特组织部分教师赴上海、苏州等地,有计划地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就业考察调研,共考察用人单位11个,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现将考察情况总结如下:

1、走访了部分自主创业毕业生,听取了他们的创业感慨

在走访过程中,多数毕业生在谈到自身创业经历时提到“剩者为王”这个概念,他们说,很多行业其实都是 “先苦后甜”,只有最后坚持下来的人才能笑到最后,但很多人因受不了苦而中途离开,那么他们将永远等不到收获的季節。

2、走访了就业用人单位,听取了他们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

从这次考察情况看,企业用人的标准主要为:(1)有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沟通能力;(4)有较强独立思想和生活的能力;(5)有不怕受挫的进取心态。

3、关注大型正规的企业,重视规范的用工环境

就国内而言,企业用工环境最好的依次是欧美企业、日资企业、港台企业和中国企业,此次考察用人单位多为前两者,在考察时,我们发现他们的用工环境十分舒适,并人性化,有一套非常严谨而合理的晋升制度,这无疑是毕业生就业的理想选择。

4、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明确个人定位,是做好就业安置的前提

通过此次和就业单位沟通,我们发现学生就业观念及个人定位是否准确,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前提。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没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是不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

同时就业单位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问题,因此,学校应继续重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尤其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不仅在观念上确立诚信原则,而且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践行诚信原则。

5、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是今后做好就业推荐工作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与市场所需有较大偏差,对于大专层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有较宽的基础知识,模糊专业界限,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知识,强调一专多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对口与否不是就业的先决条件,就业可以专业不对口。

6、要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就业队伍,加大就业前的教育力度

最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企业一线员工中大专层次占有比例逐年倍增,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就业队伍,实施多层级灌输理念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降低就业期望值。

同时通过此次考察发现理工科学生就业较文科理想,但多为一线员工,因此要加强学生前期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尽管从一线做起,但大专生提升空间会大很多,同时,建议学校允许各班在大二时进企业实际实习一至两个月,让学生提前完成适应社会的过程,并也便于学生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

7、建立与就业单位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

对于文科类的学生,像经济管理学院目前的五个专业,其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较容易就业,而会计专业等专业性强,市场需求量饱和专业,就业相对困难,因此,建议学校利用市属院校的优势,可考虑和知名本土企业联合办班,输送优秀人才,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并服务于地方经济。

8、对人力资源公司观念的转变

这次考察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上海和苏州两家人力资源公司,这是一种兴起人才服务行业,学生将不再和企业签合同,改和人力资源公司,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企业,还使学生可享受更全程、专业、多样化的管理,因此,建议学校可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利用他们掌握企业资源,将学生进行打包就业。

9、做好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等就业服务工作,是就业指导中心内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我们现有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多采取“等待”用人单位送上门的策略,我们应积极到就业热点区,到用人单位去推介毕业生,请劳动就业部门到学校宣讲国家相关政策,请知名企业到学校宣讲用人单位,还可实行对外“就业导师”制,聘请著名企业家担任学生就业导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这次考察,大家一是了解了目前上海、苏州等地用人单位具体情况,稳固了老客户,认识和了解了新客户;二是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增加了新的就业渠道,预定了许多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就业争取了主动;三是通过考察和与就业单位面对面洽谈,探讨出了一些可行的就业新模式,为把学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提升,寻找到了一些新的办法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阿力坦嘎日迪.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陈慧,唐再锋.地方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以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J].安徽文学.2011(4).

篇5: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小组:黎亭,黄俊高

就业率一直都是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我们09届也即将面临着外出实习的时间,也就是说相当于准备就业了,所以我们小组在出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率是多少,下面和大家分析下本次调研的情况:

截止2010年6月1日,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而大学生毕业率也取决于专业。专业就业率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什么是强劲专业?家长首选就业率,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强劲专业。麦可思公司2009年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本科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其中,工学就业率为90%,位居榜首。另一项调查显示,截止今年1月,2010届本科大学生签约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这几类专业集中在工学专业大类和管理学专业大类之中。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能源动力类的代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专业方向分为两类,一类是动力机械。包括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等。汽车发动机就是热力发动机的一种。目前很多学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都是热力发动机方向。动力机械的毕业生多进入各大汽车厂家作发动机的研发设计工作。另一类是动力工程。包括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动力工程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去电厂、空调生产厂担任技术、管理、销售工作。由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丰富,毕业生还可进入电力、化工、航天、机械等行业的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做设计工作。

化学类的代表专业是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包括三个方向:精细化工、分析化学、材料化学。这三个方向涵盖了整个化学行业的工作内容。精细化学是精细化学品工业的简称,杀虫剂、染料、酒精、涂料、药物、化妆品、盥洗卫生品、洗衣粉里的非表面活性剂都是精细化工产品。它分布广泛,遍布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化学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既是应用化学的一个方向,也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技术、药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这类化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分析化学的工作领域非常广泛。材料化学的任务是设计和制备材料。设计和制备材料的主要途径是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应用化学的三个方向覆盖了很多行业,因此毕业生流向非常广阔。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都有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同学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机械类的代表专业

但据统计数据显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才是机械专业中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传统专业,以往的名字叫作化工机械。化工机械与制造业中的机械有区别,它生产的对象是流体物料。流体物料必须在设备内部完成生产过程。这些生产过程分为若干单元,每一个化工生产单元,都需要一套设备支持,这些单元设备连在一起,就是过程装备。在生产中,不仅需要设备,还要控制生产流程中的各项参数。比如压力、温度、液位、浓度等等。这就是控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就业有两个方向,在化工企业中作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在化工设备企业做化工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维护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化工类中的传统专业,主要培养化学工程师

化学工程师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的化学成果移至企业中,通过搭建化工设备,控制反应工艺,实现实验室产品的批量生产。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与应用化学专业是一脉相承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工、能源、环保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本科学习课程广泛,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转而从事机械设计、电子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土建类专业中就业率较高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20世纪初就设立了土木工程专业,这是传统的高就业率专业。在我国,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有188所,90%的毕业生进入建筑工程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工作。此外,少部分同学进入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建筑工程咨询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及教育机构、科研所工作。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又称暖通,它负责建筑物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以力学、传热学课程为主,毕业生就业领域非常广泛。如进入建筑设计单位、空调设备企业,从事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或者空调设备的设计工作;很多毕业生还可以从事工程项目造价预算、施工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作。

电气信息类集中了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这类专业围绕信息的存储、转换、传送展开。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等。这类专业整体就业率高,但个别专业就业率低,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院校、工科院校、财经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农学院校等各类院校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绝对数量的增加,必然降低就业率水平。

工程力学是小专业,大到特大项目,小到零件设计,都渗透着工程力学的痕迹。工程力学的任务就是运用力学知识,改进工程设计。工程领域处处离不开力学,这使得工程力学的就业范围较宽。如在土木建筑行业,从事结构分析、强度校核工作;在飞机、汽车制造企业从事强度设计和校核、实验分析和测试工作;在力学研究院所,从事力学科研及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核工作。

材料类包含很多专业,如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这些专业中,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金属材料工程的主要方向是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对口单位有汽车厂、锅炉厂、钢铁厂及金属材料的研究所。用金属材料工程招生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分设出若干方向。进入大三后,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表专业如工程管理、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管理学中的会计、财务管理是就业率较高的专业

会计有两项职能:核算和控制企业经济业务。因此,凡是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控制的地方,就有会计人员。在具体单位中,除了财务部门需要会计人员外,计划部门、预算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都需要懂得会计知识的人才。会计还活跃在金融行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部门,每年会吸纳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政府部门、非盈利组织,也需要大量会计人员。

以上这十类就业率高的专业,多为报考时的冷门专业,在一些专业中,90%以上为调剂生。而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却成为就业时的冷专业,比如,法学、医学、国际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那么,造成冷门专业就业热与热门专业就业冷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就业率?

决定就业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职业本身的特点;二是政策原因。

首先,评估一类职业的特点,要从几下几个因素出发:职业令人愉快与否;学习的难易程度;学习的费用是多还是少;职业稳定不稳定;职业责任是大还是小;能否获得成功。这些因素如同一个数轴,当某项因素获得一个肯定回答时,这个数轴就趋向正向区间,选择的人数就会增多。肯定回答越多,希望进入这个职业的人数越多。反过来,当某个因素获得否定回答时,它就趋向负向区间,希望进入的人数就会减少。否定回答越多,希望进入的人数越少。当选择人数增多时,职业竞争趋于增强,就业率就会下降。当选择的人数减少时,职业竞争减弱,就业率就会上升。

综观十大类就业率高的专业,它们的学习过程及就业岗位存在多个负向因素。首先是学习内容难度大。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这些是与高中物理的力学、电学部分对应的专业,对学习者的数学计算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要求很高。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是与高中化学课程对应的专业。这些专业课程内容多,对记忆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要求高。从职业工作内容及环境看,很多是在生产一线,多户外工作。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较大。同时,这些职业的社会认同度要低于律师、医生这类职业,在业绩相同的条件下,从事医生、律师的成功感要高于上述专业。学习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成功感低,这些负向因素降低了进入这些专业的学生数量,招生的绝对数量下降,就业率自然上升。

其次,政策原因会对就业率产生影响。国家和行业可以通过一些调控手段鼓励或者限制人们进入某一行业。比如,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资格证书。这个限制措施,控制了会计行业的从业人数,就业竞争降低。对于社会急需的新兴行业,政府和社会会通过减税免税、降低行业门槛、媒体舆论宣传的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进入这个行业领域,增加从业人数,加强竞争。人数增多,就业率就会下降。比如,国际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都有过这样的时期。

篇6: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我院2010届毕业生总人数548人,在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下,我校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满完成,并取得预期的目标,截止2010年6月20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4%。

二、主要做法及工作创新和特点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全校齐心协力促就业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列为学校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去年9月份开始,每次学院领导班子会、全院教师大会,学校领导都通报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号召全院教师充分利用个人资源、集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我院老师确实在就业过程中,广开渠道,利用实习基地、合作项目、校友会等多种渠道介绍和推荐毕业生到各行业和领域就业。据相关统计,学校领导、教师共提供实习、就业信息十余条,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2、以人为本,分类指导,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我院向来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并非单纯追求高就业率。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摸底分类,实施合理的分类指导。细化指导方案,分析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就业意向开展辅导工作,尤其是部分就业有困难的同学,加强沟通,切实解决问题。

3、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上传下达畅通

学院为了有效开展就业工作,开辟、建立包括就业信息专栏、公共邮箱、校内网等网络平台在内的发布信息途径,即使发布就业信息,重要信息由辅导员通过信息平台、公邮、电话亲自通知的每位学生,确保学生从各种途径都能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

4、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正确选择职业,认清当前的形式和专业优势适应各行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集体座谈会、交流会、深入宿舍、个别谈话、网上交流、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信息心中有数、指导有的放矢。建立毕业生信息电子档案,尤其是就业特殊困难学生,多次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梳理毕业生的相关材料,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通过指导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情况,帮助学生熟悉就业的相关政策,更好就业。

5、就业工作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学院就业工作之所以连年取得较好效果,与注重总结经验、注重传承工作是分不开的。学院在二年级阶段就开始举办全面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讲座,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状况、进入准备状态。并且在顶岗实习期间,组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制作了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学院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就业规划、学业指导等各个方面,通过毕业生留下的宝贵建议,进一步改进学校各项工作,尤其是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工作。这些措施都为我们今后开展就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6、交流经验,深度沟通

大学三年级阶段,学院就为本届毕业生召开就业指导交流会,邀请已毕业的优秀校友为大家介绍求职经验。在本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尾声之际,学院还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为低

年级同学分类介绍经验,力求就业工作承上接下,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帮助。

7、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确定现实目标

与家长建立有效地沟通,建议家庭、学院总动员,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机会。学院还通过与学生座谈、个别谈话,建议学生认清严峻的形势,先就业再择业,合理降低预期,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不要好高骛远,针对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确定现实并且可实现的目标,有的放矢的求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2010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一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对专业对口、单位性质、薪资待遇的期望依然较高,与社会需求、政策导向还有一定距离。

2学院和社会上大范围的招聘信息对本学校的专业需求量一般,社会对本学校专业的认可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部分同学进入单位实习,需要在人际关系、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职场教育和引导,以便于学生做好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二)对明年就业工作的建议

1、多引导、指导学生早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现实的就业观念。

2、挖掘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供有效就业的信息。在2011年,我们应该进一步调动全员力量,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

3、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合作或联合的方式,和行业协会、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和一些有信誉、有实力的人才机构合作,加强学校的宣传,让更多的企业认可本专业,推进就业。

4、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专业话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愿望。

5、优化课程设置,把现在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方案多参考往届学生求职中的经验改革和创新。

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篇7: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观后感引子: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

高效时间管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角色定位与心理素质培养: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它就强 人际交往与沟通:学生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团队意识与精神培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行为规范与礼仪:都夸白兔有礼貌,小白兔,过小桥,走到桥上瞧一瞧,哎呀呀,山羊公公走来了,摇摇摆摆跨上桥。小白兔,往回跑,站在桥头把手招。“公公请您先过吧,一步一步要走好。”河水听了哗哗笑,鱼儿听了蹦蹦跳,都夸白兔有礼貌。

责任意识与执行力:爱岗敬业,放飞青春。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

职业道德与忠诚: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职业化与职业发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职业心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重庆市情:五个重庆!

篇8: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回顾2009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的情况下,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省人大、省政协的关心支持和建言献策,得益于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得益于各地、各大中专院校的强力推进和狠抓落实,得益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更得益于广大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2010年,我省将有4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22万名普通中专毕业生,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依然不足,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智力支撑。他们的就业关系到千千万万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安全稳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既是党和政府心之所系,更是人民群众心之所系,意义重大,责任重大。2010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措施,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能力培训,大力举办多种形式的网上“双选”活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确保实现“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毕业生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的基本目标,推动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对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度重视,早做谋划。培养学生素质和传授学生谋生技能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基础。如果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导致学生对学校不满意,从而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危及学校的长远生存发展。毋庸置疑,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高等教业生开展专门推荐活动;要联合有关部门,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实习与见习提供保障,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求职开展服务,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四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要求,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实践,尽可能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支持。五是做好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各高校要认真总结2009年毕业生入伍预征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及早安排2010年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育的认同和选择。在竞争的环境中,毕业生对学校的认知和态度,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是制约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政治问题。只有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因此,突出和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教育全局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也是我们教育系统首先应当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第二,建好机制,扎实推进。良好的工作机制是顺利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证,各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和校长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就业,要针对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措施和办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留死角。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的“四到位”,这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考核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指标。要坚持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并推广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创造的新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省教育厅将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基础上,细化评估标准,加强就业工作督察力度,适时督导和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情况。

第三,搞好服务,提高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毕业生思想观念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各高校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面向基层的专门项目,开展好“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等我省特色项目,动员和组织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二是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性作用,积极搭建就业“双选”平台。依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河南分市场和我省6个分市场,继续开展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注重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广泛举办中小型的专场招聘会。据初步统计,我省各高校将举办全校性的校园“双选”活动近100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信息服务和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岗位信息。充分发挥就业网络联盟和校园信息网的纽带作用,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招聘专区”,把就业网络联盟打造成一个“365天不落幕”的网上就业市场。三是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要关注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为就业困难群体毕

上一篇:管理学和经济学下一篇:试用期三个月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