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小故事:敢想敢做

2024-06-11

名人成功小故事:敢想敢做(共5篇)

篇1:名人成功小故事:敢想敢做

引导语:励志的人生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才能算得上是励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励志故事:创业其实就是敢想敢做,欢迎参考阅读!

比尔是美国费吉尼亚州的一位在校大学生,他的家庭非常富有,父亲有两家公司,母亲是律师。但当他离开家上大学时,却拒绝了父亲的资助。临走时他信心满满地对父亲说:“我只需要带点车费就行,上学的费用自己想办法解决。”父母一脸吃惊,但是看到比尔那么自信,只好答应了。

刚到大学,比尔就跑到一家餐厅,他请求店主,说自己愿意为餐厅送外卖。因为大学里面是不允许开商店的,很多餐厅都开在学校外面,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店主很快就答应了,并且答应他每销售一份外卖,能获得1美元提成。比尔为了提高销售量,获取更多的提成,用自己车费仅剩的20美元给餐厅印刷广告,然后把全校每个寝室都跑了个遍,发广告做宣传。当天就有人陆续打电话过来订外卖,这是比尔意料之中的:学校寝室距离外面很远,肯定会有学生不愿意多走路,宁愿多花高一点价钱。以后的一个月里,外卖销售量迅速增长,比尔从一天拿30美元的提成增长到了每天200美元!

令人意想不到是,当这份工作做得如火如荼时,比尔居然辞职不干了。他拿着挣来的五千多美元,到即将毕业的学长那里收购二手自行车。在学校,有些同学为了方便买了自行车代替步行,快毕业时,自行车不方便带回家,只能当做垃圾卖掉。比尔意识到了这一点,便立即做出了行动,到学长们那里进行宣传,称愿意高价回收二手自行车。大家一看有人愿意高价回收旧自行车,都很愿意把自己骑旧的自行车卖出去。这样一来,比尔很快就收购了几十辆自行车。接下来,他边发广告边把收购来的自行车进行修理、刷洗,之后又成立了一个自行车出租“公司”。

这次,比尔又抓住了新生们的心理。因为很多新生,想买自行车,但平常上课没时间出行,只有周末才骑车出去玩,买新的到毕业时自行车只能当垃圾卖出去,很浪费,所以比较犹豫。这下听说有人出租自行车,自然打消了买车的念头。于是,比尔以10美元一天的价格出租自行车,平常每天能租出去二十多辆,周末时自行车被一租而空。看到自己的“生意”十分火爆,赚到钱后,比尔继续收购自行车,增加出租量。

一年以后,比尔正式成立了出租公司,他花钱请了一些人员,把出租自行车的范围扩展到周围好几个大学,还开了几家自行车店面,出售新自行车。毕业时,他的出租公司和自行车专卖店加起来的销售额已经达到父亲一家公司的销售额!

有人问到比尔创业的感受时,比尔答道:“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能走到今天,只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一点敢想敢做的勇气而已。”因为敢想,所以梦想一直都在眼前;因为敢做,所以成功并不遥远。

李开复说:“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暂,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冒一些风险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可能会后悔终生。”

篇2:名人成功小故事:敢想敢做

就国发2号文件贯彻,也谈锦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国2号”文件对贵州之惠泽,真乃天之良机,犹如绚烂般彩虹镶嵌在“雄鸡”腹部,千姿百态、辉煌璀璨,这般光芒让人心潮澎湃、目不暇接。对黔东南的锦屏而言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会难得,千载难逢。伴随着2012年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便敲响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的钟声,这一钟声响彻了贵州的每一角落,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对贵州经济发展作了全面的要求,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贵州全省各界掀起了一场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巨大浪潮,同时也上演着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大戏。

如今的贵州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伫立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2011年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在贵州的成功召开,充分地把贵州多彩的一面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然而,由于受到地理、交通、环境及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位居我国欠发达省份之列,且由于贵州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发展无现成的先例可循、无固定的模式可用。针

对这种情况,国发2号文件特别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贵州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一面,特别是象黔东南人多、地少、城镇窄之锦屏而言,就更必须创新突破、敢想敢做。

创新突破、敢想敢做,要从观念更新、观念突围入手。改变客观世界,首要的是改变主观世界。思想解放一步,创新就会发展一步;思想超越一步,创新就会超前一步。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对思想解放成果大小的检验。2号文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转”的实质,是要改变思维观念,改变路径依赖。如果不敢想不敢干,不会想不会干,就难找到“转”的方向。“转”“赶”相承,“转”不好,“赶”也难。锦屏县由于经济基础差,由于地理条件制约各行各业底蕴薄弱,2010已启动了工业园区,县委县政府下最大努力对锦屏的未来做了蓝图规划,在2012年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的惠泽,对锦屏来说已是春风拂面,带来的是绝好契机,锦屏生态能源资源丰富,我们何不运用自己的优势敢于创新,诸如木业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潜力颇大,可我们作为党领导下的建设者、工作人员是否具有大局意识,是否解放了思想,是否转变了观念。

创新突破、敢想敢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政策与贵州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中央决策部署和大政方针,必须坚决贯彻和认真执行,决

不能含糊;对个别行业的产业政策,符合全国的国情但超越本省发展阶段的,要按2号文件要求,做好“差别化产业政策”的文章,学会变通,敢于突破;要鼓励本着放开、搞活的精神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做验,制定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政策。根据锦屏发展的优势,结合全县15个乡镇的具体实际,寻早发展契机,把握地方产业发展动向。因地制宜,大力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就业,增强教育、公安、医疗等部门的优化管理。让会想的从业人员进得来、住得下、坐得稳,让投资商进得来、发的起的原则。对中央决策部署和大政方针,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和认真执行,决不能含糊。

创新突破、敢想敢做,就要有“闯”的勇气、“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行动。要创新,就会改变甚至否定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贵州讲“闯”、“抢”、“争”、“拼”,很大意义上就是要倡导抓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革故鼎新,创新前行。就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七·一”期间,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专程到黔东南州黎平等8个县调研,针对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敢担责任,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出了要发扬黎平会议所表现出来的“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精神的要求。“三敢”精神是黎平会议红色文化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黔东南与时俱

进的民族精神,是推动黔东南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为贯彻落实栗战书的重要讲话,大力发扬“三敢”精神,推动跨越发展。当前,黔东南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的攻坚时期,处于“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既赶又转的冲刺时期。同时要把国发2号文件精神与贵州实际结合起来,谋实事,抓新事,干大事,努力消除束缚发展的障碍,让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越来越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常态。锦屏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在全州还是处于低谷,我们更应该就要有“闯”的勇气、“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行动,发挥自己所能,对我县各行各业的发展寄予希望、给予关注。

创新突破、敢想敢做,就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气候和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新突破的社会氛围,一种敢想、敢做、敢干的精神风尚。宽容失败、善待失败,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解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应该成为越来越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共同意识。而大力创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允许走一些弯路、出一些失误,让干事创业的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本领,则应该成为涵盖面很广的社会共同课题。原来锦屏曾有以木材换人才的说法,现在为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强省战略目

标,何不进行招商引资,以人才换木材的方向发展呢?

创新突破、敢想敢做,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是推进创新突破的最重要动力。创新既要只争朝夕、敢于创造,又必须尊重规律,容不得浮躁浮夸,更不能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向群众和实践问计寻策。把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善于总结和推广群众的经验和创造,认识新事物、找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群众的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群众的所难使我们待解决的难题,只有让群众的实惠地方才有发展,锦屏才有希望,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为群众之所想而想,为群众之难而解难。在工作岗位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高风亮节。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让创新突破始终不离科学的方向。

创新突破、敢想敢做,要有超越平凡的理想和信念。创新不易,持续创新更加可贵。只有树立超越个人的大目标、大胸怀、大境界,才会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坚决贯彻和落实国发2号文件,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在促进贵州跨越式发展这项宏伟事业中,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这就要求广大的贵州人民不仅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干,更要善于突破常规、积极发挥创新性思维,努力培养创造性品质。只有摒弃束缚贵州发展的一系列保守思想和落后观念,创新不息、突破不止、敢想

敢做,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篇3:徐静蕾:我的成功在于敢想敢做

其实自从2007年以来,徐静蕾每年只出演一部影片,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自己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上。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趸。《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作为演艺圈中的“才女”、互联网2.0时代的“博客女王”、《开啦》的创办人,徐静蕾从不惧怕进入任何全新的领域,而且她坚信正是她的每一次冒险,成就了今天的徐静蕾。

杜拉拉实验

当张一白拿着《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找到徐静蕾时,他做好了“被老徐踢出门外”的心理准备。但徐静蕾的反应却让他大感意外。在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后,徐静蕾告诉张一白,这是一部她想看也想拍的电影。

为了让《杜拉拉升职记》增值,徐静蕾和张一白做了不少营销——请来了13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做《杜拉拉升职记》的荣誉编辑,让企业圈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之后,徐静蕾又请来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师派翠西亚·菲尔德加盟《杜拉拉升职记》,在时尚圈又进行了一轮营销。

两轮营销下来,已经有投资人开始找上门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引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合作伙伴——中影集团。

在制作模式上,《杜拉拉升职记》还有这样一个创新,它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只有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导演,徐静蕾并没有通过抬高制作费的方式从中获取收益,而是通过合理的制作成本,拿一定比例的制作费,最终通过票房收入与投资方进行分成,类似“保底分红”。

虽然是第一次执导商业片,虽然是一部最初并不被投资人看好的职场电影,但当《杜拉拉升职记》遇上徐静蕾,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产生。而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过去的这几年时,无论是写博客还是创办杂志,徐静蕾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被浪费。

当年创办《开啦》电子杂志,徐静蕾就希望能够通过杂志打通和企业的通道,而今天,《开啦》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确实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商务合作伙伴。

被商业改变与用商业去改变

2007年4月16日,徐静蕾创办的新媒体《开啦》电子杂志上线。虽然从知道什么是电子杂志到创办公司只有一个多月,但徐静蕾用自己特有的“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比较可以的执行力”,就这样又把自己扔到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

徐静蕾说她对互联网并没有“野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与互联网却特别有缘。这位曾经的“博客女王”,她在新浪博客创造的点击量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虽然直到现在徐静蕾仍然有60%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搞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博客会那样火,但“博客女王”的头衔不仅为她带来更高的人氣,同时也结交了不少互联网行业的朋友。

现在《开啦》做了3年多,每期平均下载量达到1000万,而且拥有了几十万的固定读者,也拥有了一些广告客户,徐静蕾觉得,这对于她就是成功。

徐静蕾被她的商业经历所改变,现在她或许可以尝试用商业去改变电影。在这次商业冒险中,以“创业的精神和创业的模式去拍电影”是对电影行业旧规则的一次创新,虽然未来这种模式能否持续还有待验证,但是徐静蕾至少又在自己的商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体验。

我的成功在于我敢做

徐静蕾现在可以随口说出互联网的N种商业模式,用世界500强举例,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如何用股权激励、留住员工,或者怎样与精明的投资人斗智斗勇。虽然徐静蕾仍然说自己是个“没谱的人”,对未来也没什么长远规划,但曾经的“文艺青年”正在被“创业者”所取代。现实世界中的商业经历,让徐静蕾再次回归银幕时可以用商业的眼光重新审视电影世界。

徐静蕾从来不认为“演员”是她一生的职业,但她喜欢作为演员体会不同的人生。从半路出家做演员到半路出家做导演,再到做电子杂志,甚至是用“杜拉拉”创新电影商业模式,徐静蕾堪称是演艺圈和文化圈中跳跃跨度最大的一位艺人。她说自己之所以有这种经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也就从不惧怕失败,“做不好但也做不坏”。

或许,她这种喜欢像创业者一样去战斗、把挑战自己进行到底的劲头,就是她在商业圈子里有着众多拥趸和粉丝的原因。

对话徐静蕾

Q:你很年轻就自己做导演、做制片人,还自己在网络上写博客、做电子杂志,为什么总有热情去尝试这些领域?

A:我觉得有的人天生是安于现状,可我天生就是希望挖掘自己身上不同的东西,我总是问自己:我还能干什么?其实,我觉得说是热情还不如说是盲目的乐观。可能是受我爸爸的影响,从小他就给我一种感觉,没什么事是做不成的,我可以试试看。

Q:做了这么多尝试,你不害怕失败吗?

A:我这个人通常是这样,你别打击我,我不怕打击。因为我现在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这么来的,我不怕失败,也不怕浪费时间。我不觉得我是一个在商业上很成功的人,电子杂志并没有取得什么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是我的成功在于我什么都敢干,而且还能做得不错。

篇4:刘岩 敢想敢做

时代的异类

刘岩从小就有太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乐意把这些想法付诸于实践行动中。比如,他早年就读的是八一中学,成绩一直很好,可没想到高二暑假的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让他毅然决然地挥别了自己的学生生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异类”。

“高二时,我的一个理想就是成为万元户,手里拿着’大哥大‘,开着’126P‘汽车!那个时候的大环境叫做‘上大学无用论’,大家推崇的是那些在动物园练摊的,虽然我不想成为练摊的,但是我确实觉得大学只是一种素质教育,上大学没什么用!我还不如及早开始自己的事业!”在这样的想法中,刘岩和他的几个同学决定不考大学,直接下海经商。“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这些同学,到了高三,并没有遵守我们当初的决定,他们还是去考大学了。而我则送给八一中学的领导几条烟,换了个毕业证,在周围人怀疑的眼光中离开了学校,开始在社会上打拼!”

而刘岩的不少同学在奋斗中考上了大学,让刘岩高兴的是,这些同学始终都和自己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见证着刘岩的每一步独特的发展。现在,刘岩的很多同学都在给刘岩打工,他们认为,当年刘岩是一个好学生,现在他是一个好老板。

无意的广告历程

高二的暑假,刘岩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一个招聘广告,广告内容是,某广告公司要招广告业务员。当时,刘岩并不知道这个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他只是觉得这个工作好像挺有意思的,于是,刘岩就去应聘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刚到那里,就被负责招聘的一个小姑娘给拦住了。她告诉刘岩,这个工作指标是两个人,结果现在来了400多人,所以这两个指标已经被填满了。刘岩怏怏不乐地回到家,他越想越不舒服,“我连负责招聘的头儿都没见到,就这样我就放弃了?”刘岩告诉自己,“不行,我不能这样,至少我要和负责招聘的头儿谈一次!”于是,刘岩再次来到了那个招聘地点,直接溜进了经理室。“经理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真是吓了一跳。他问我,既然我对自己那么有信心,那是否有相关的经历呢?我坦率地告诉他,我就是一个普通学生,虽然没什么经历,但是我有无限的热情和勇气!”刘岩说,“当时那个老板看了我半天,最后被我的诚意打动了,决定给我3个月的试用期。条件是,这3个月中我要给公司创造10万元的利润。否则,我就得走人!”对于一个完全没做过广告的人来说,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刘岩却觉得很有意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刘岩说,他接受任务后,就开始翻着大黄页,给可能的客户打电话,每天他打得数量都有近百个。一个月过去了,接过电话的客户都没什么反应,刘岩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呢!正在他有些茫然的时候,金鱼洗衣机给出了回应,这个当时最牛的企业决定要拍摄广告,并且要拍一个好的广告片,用胶片拍。“虽然我接下了这个广告,但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做这个广告!好在,我就是个很胆大的人,什么没做过得都想尝试尝试!”在这种心态下,刘岩联系了景岗山和任静,用每人1500元钱的酬劳,让他们同意了拍摄这个广告。这个广告播出后一下子就火了,金鱼洗衣机的销量翻高了很多倍,刘岩这个毛头小伙子,一下子引起了广告界的瞩目,就这样刘岩开始了自己的广告历程。

开创央视插播广告先河

1996年,建立自己公司一年多的刘岩看中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全新节目:《大风车》,那个时候,这档由现在火得不得了的主持人何炅主持的节目还处在没有任何广告的阶段,没有一个广告商认为,这档新的儿童节目会有什么市场价值。刘岩向中央电视台表示,他愿意包下《大风车》的广告,但是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在节目中插播广告。这在央视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央视广告部的人在再三思考后,同意了刘岩的请求。果然,由于在节目中插播广告的形式很新颖,一时之间,很多厂商都对这个形式大感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广告客户排着队找我,请我帮他们在《大风车》中做广告!”刘岩说,当年他为央视创造了两三千万的利润。

在那没多久以后,中国引入了国际足球职业联赛的概念,甲A正式形成。“虽然中国有亿万的球迷,可是职业联赛毕竟对大众来说,还是有些遥远的。大家还处在看外国职业联赛的阶段。所以虽然甲A推出了,但是它基本没什么广告。当时我也犹豫过,中国观众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足球竞赛形式。可我觉得想做成任何大事,都要有些冒险精神,要成为敢为天下先的人。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包揽了甲A的广告。”刘岩说,既然他包下了甲A的广告,就要好好做。刘岩的大胆最终得到了回报,因为甲A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了,而他的广告收益也高得一塌糊涂了。

捧起娃哈哈

在广告圈已经发展了7年的刘岩,在1995年开创了自己的公司,而他迎来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娃哈哈,那个时候,娃哈哈还没什么名气,刘岩认为,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品牌声名显赫,从没名气到有名气,那才是很牛的事情。刘岩在接了娃哈哈广告没多久,就到美国进行了差不多为期一个月的广告考察,他开始了解“整合行销”的概念,回国以后,聪明的刘岩立刻把“整合行销”用在了娃哈哈广告中,景岗山“我的眼里只有你”的广告语深入人心。从此,他开始和娃哈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2年,娃哈哈推出了茶饮料,当时的竞争形势对娃哈哈不太有利,因为康师傅等品牌早已把茶饮料做得深入人心了。刘岩说,他的目标就是一定要让娃哈哈进入中国茶饮料市场的第一梯队,所以,他就在娃哈哈的广告上下足了工夫。“我记得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特火,几乎街头巷尾都在探讨《大话西游》,我就想,我怎么能让娃哈哈和《大话西游》相结合呢!”刘岩说,那时候找周星驰是很有难度的,因为他不怎么来内地,“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终于和周星驰联系上了,我告诉周星驰,我要让冯小刚当导演,你来做广告的主演,我要把这个娃哈哈的广告做得跟你的电影那么有趣!”周星驰听了刘岩的创意,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同意了。但是几次开会下来,刘岩发觉,如果让冯小刚和周星驰一起演会更有意思,他又用尽气力说服了客户和周星驰。一切证明,刘岩的想法完全正确,等到这个广告片播出的时候,引来了巨大的轰动效果。娃哈哈的茶饮料也一下子家喻户晓了。

插手内地娱乐业

刘岩说,要想成功,一定要能随时抓住机遇,找到别人没发现的先机,他的春秋鸿影视投资公司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成立的。其实,一开始,刘岩是一个非常安分守己的广告商人,虽然早在1993年,他给冯小刚的《北京人在纽约》做广告的时候,就有无数的机会让他进入影视圈,但是刘岩却始终没把进入影视圈当成自己的一个事业,他觉得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心有旁骛。可是,到了2002年,他发现自己的客户有很多赞助演唱会的需求,这些需求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广告手段。刘岩觉得,既然是这样,他帮客户找演出商,那还不如他自己做,所以他开始给孙楠、那英、羽泉等歌手做演唱会。2005年和2006年初,他又签约了秦海璐和谢娜两个实力和人气兼备的艺人,并且投资拍摄了《女人的选择》、《外星人》等影视作品。“现在我的影视投资公司已经完全走上了正轨,每年保证至少两三部的出产量。我不期望我要签多少个大牌艺人,但我至少希望,我要做一个艺人,就做好一个艺人,现在从海璐和谢娜的情况看,在短时间内,我已经帮她们提升了一大截人气。”刘岩总结经验道,“其实,艺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营’艺人’这种商品,就更需要大胆、细心和明确的定位。”

爬山让人目标明确

生活中的刘岩是一个很沉默的人,这种沉默让人感到他的不怒自威和镇定,更让人很难猜测他变幻莫测的眼神后表达的是什么。有时候,刘岩也会讲一些冷幽默的笑话,让听者捧腹大笑。刘岩就是这样一个人,写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标签。他承认,和他的这种成功相对等的,是他所承担的巨大压力,而他解压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爬山。

篇5:90后求职:敢想敢做敢承受痛苦

互联网让我敢想敢做

“90后不是一个简单的代际划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虹,作为专家团之一参与完成了民间组织“校园营销研究院”《2012年移动中的“90后”大学生研究报告》。沈虹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无疑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而不同于非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其他人群。”

毕业于上海大学新闻系的王珊是这一代应届生中敢想敢做的行动派。拥有闽南人血液的她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从大学时期就已经通过各种社会活动摸爬滚打;混摄影圈、组织过大学生电视节;热衷音乐,甚至做过剧团、地下乐队的代理人;在高端生活杂志实习,开拓对生活的视野;在毕业之后张罗年轻人团队创办网站,同时又在继续着自己在国际公关公司的“正经工作”。

“我接受能力很强,而且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王珊坦言自己必须保持思路清晰,“永远带着脑子做事”。在她看来,互联网的发达让她能够获取任何她感兴趣的信息,也让她有了更多机会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大部分的工作经历都是她通过互联网找到契机的。而之所以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是为了让自己在经历中找到应该走的路。

现在的王珊,在经历过一次团队解散之后,又组织起了新的网站团队,还凭着自己的创意找到了投资人。同时她又认认真真地向父亲贷了一笔钱,在“每个月两千五的利息”下经营着复旦周边的一家以电影为主题的学生俱乐部,半年下来已经有开分店的计划。“我的视野、我的能力让我有很多路可以选择,但没有人能告诉你哪条路才是正确。我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打碎自己,接受更多的经历,才能找到未来工作的归属。”王珊说,“现在我还不愿意去定义自己,我想经历会告诉我答案,只有经历过才有发言权。”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想用统一的‘标签’定义90后群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多单一的社会评价对于鲜活生动的90后群体显得有些乏力。其实,拒绝‘标签’化就是他们最大的共性,他们拒绝被代表。”沈虹告诉记者,她参与调查了8座城市,访问了33所高校的大量90后。在他们所调查的这些城市里,有70%的90后在小学或初中便开始接触互联网;每天都接触网络的90后大学生达61.7%;互联网在90后中的普及率为100%。

同样在互联网信息中成长起来的叶星鑫从浙工大毕业后就来到上海工作。从事网络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工作,让他始终对网络中的商机充满兴趣。近半年来,他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研发手机应用软件,“每次和伙伴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创意点的时候,都会感觉很‘热血’,好像自己在做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虽然工作繁忙,这股热情却没有因此减弱。他向记者坦言:“互联网中成长,让我可以在更多信息的对比中反观自己。我的生活一定不只是做好一份工作,我想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價值。”

爱工作是因为爱理想

2012年12月初记者见到王楚晨的时候,他刚来到上海某广告公司工作不满两月,拿着不高的试用期工资。和一般应届生不同的是,他在毕业前就在老家上饶谋得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但也许是从上海读完大学回到老家有落差感,这份工作让我很不适应。”在小半年的工作中,他一直在思考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直到某次回到上海参加同学聚会,让他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回家后不久便辞去了工作,再次来到上海打拼。

“有些亲友会替我可惜,不过我觉得这很好。我不希望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挣扎过一下就随波逐流。只有做出这样的决定,我才不会感到可惜。”

“与其说我是个疯狂的跳槽者,不如说,我很有勇气规划自己的未来。”当“工作”与“理想”的关系愈加紧密,也让和王楚晨一样的“90后”更关注“工作”背后的生活意义。2012年5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布的《2012中国薪酬白皮书》称,中国“80后”、“90后”员工离职率达30%以上,高出平均水平5%。相比80后离职率35.9%,90后离职率略低一些,约30.6%。报告发布初始,很多媒体竞相转载,纷纷讨论“90后”为何在短期的工作中有如此高的离职率。而其中“‘90后’比起薪金更看重理想”的说法,成为这代年轻人不断跳槽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工作对于新人来说可以决定你的朋友圈,甚至可以塑造你的一部分生活状态和世界观,毕竟你刚从校园踏入社会,有一部分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第一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毕业于上外的陈婷礁认为,作为新人来说工作意味着一切,可能每天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闭上眼心里想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工作。而眼前这份在陶氏化学的公关工作正符合她的职业规划,让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现在的陈婷礁希望自己短期内能在外企的公关行业有所发展,能够管理一个团队。长期的计划则是不希望自己一直为别人作嫁衣,“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开自己的公关公司。”

铆足劲让自己更强大

目前在绿地旗下云峰集团作为管培生的杨旭来自重庆,半年来最强烈的感受是:压力很大竞争很残酷。相比大学时的散漫,现在杨旭随时都要面对领导的监督和要求,因此他每天都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

“因为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倾向并不明显,不太好找工作,所以我尽量是找管培生的工作,这样可以从基层开始学习行业知识。”从1万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杨旭目前的工作是在导师的带领下接触熟悉集团的业务,明年年初会去房地产板块开始正式涉足专业领域。相比当初刚刚进入职场,现在的杨旭心态更为成熟,但对待工作的热情则随着他对业务的了解而逐渐增加。“刚工作时我就像是一头饿狼想要吞噬很多东西,我有很大的野心想要做出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工作心态反而越来越沉稳。”

杨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着非常明确的取向,他希望自己3年内在专业领域从一知半解的初学者变成整个行业的专家,5年内成为行业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我在未来职业规划中更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薪水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

相比之下,作为一位90后导演,张家骏对未来的想法半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发现通往理想的路不一定是那么死的一条直线,甚至有可能是迂回的。”他说。

从上海大学编导专业的读书时期开始,张家骏就一直在显露他在导演上的天赋:大二的短片《多云多雨》初试啼声,到大三组建自己的小工作室之前已然获奖无数。毕业之前,他参与编剧和导演的低成本电影《操场》又入选了柏林电影节。现在的他一边以工作室接拍广告短片赚钱,一边又在筹划下一部完全由自己主创的电影。“明天就要和投资方谈剧本的细节。”说这句话的时候,张家骏腼腆的脸上透出几分兴奋。

张家骏说,很巧的是当他初进大学的时候也接受过一个采访,当时的自己就像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野心勃勃要在电影这条路上开创出一片天地。甚至直到大学毕业前,他仍然告诫自己做导演将会是一条艰难的路。直到他真正进入社会,接触到更多影视圈的文化,也感受到要完成一个导演梦想,能力之外有太多的不可把控。“我的年龄和资历放在影视圈这潭深水面前,太弱小了。”自己就像是超人失去了超能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因为面容稚嫩,他一度留起胡子,但最近还是决定剃掉,“算是承认自己稚嫩的一面。”他毫不遮掩地说。

回想起来,今年随剧组去柏林参展的时候,他发现侯孝贤和自己住在同一家旅店。当时侯孝贤正在和剧组吃早餐,他兴奋得几近鲁莽地加入对话,最后和侯孝贤单独攀谈起来。“我太兴奋了,已经想不起来中间我们说了什么,只知道最后他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说:‘年轻人,不要多想,要多做。’”这句话非常简单,但却在张家骏半年来的领悟中得到验证。

但张家骏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一直以来都得到各种帮助,这半年来让自己成长的机会一直不断出现。现在的他仍然坚持理想,眼下这部电影是他最大的挑战。这之后他可能出国读书,甚至从事广告行业积聚力量再投身导演事业,都在他的“可能性计划”当中。他说:“我不知道生命会把我带到哪里,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强化自己。强大到有机会来了,我能抓住;有痛苦来了,我能承受。”

上一篇:多媒体制作课件与教学资源应用下一篇:1415上散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