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新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2024-06-16

巢湖市新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通用7篇)

篇1:巢湖市新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巢湖市新华学校2009/2010学年度

第二学期

巢湖市新华学校

二O一O年二月二日

巢湖市新华学校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建立优良学风,提升办学形象,达成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就如何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根据巢湖市区教委文件精神,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务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和各教研组长组成。具体人员如下:

组长:汪海燕

副组长:郭庆

成员:甄兵、杨勇、蒲玉琴、罗骄阳、陈太银、盛春莉、王月萍、秦正闩、李璐、杨红、余华志、胡厚国、薛梅、胡显景、郭庆、毕井洋

2、做好服务指导。小组成员要做好联系教研组和年段的指导和服务,要帮助分析原因,落实整改,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做好学校的参谋,发现问题要及时探讨,交流,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3、建立督查制度。以“校长室——各处室——各教研组——各教师”为主线,层层要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三、具体措施

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结合我校的实际,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使 “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灵魂,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形成共识。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树立敬业勤业、无私奉献的典型,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让“打好基础,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各展其长,人人可以成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动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质量兴校”的思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1)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A、学校采取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的方式,强化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学习课改理论,观看课改录像。学校还给每个教研组订阅至少两份的教育教学报刊杂志,设立教师阅览室。组织学习心得交流,并进行反思讨论。

B、健全教师外出学习制度。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县区教学开放周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以汇报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汇报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讨论,推广学习成果和有效做法。学校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在课程安排、车旅费方面给予照顾。

C、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对骨干教师多压任务,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得开设一堂以上的公开课或示范课、一次以上的专题讲座。

D、通过“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积极开展说课比赛、“三笔”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

(2)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

要让学生发展,必须首先让教师充分发展,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发展,学校才会发展。而教师成长记录袋是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回顾,是认识自我、反省自己、寻找不足、明确方向、更快成长的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既能提高自主性,又能体现个性,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学校建立了每位教师的教师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

①个人简介(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务、职称、政治面貌、爱好兴趣、教坛感悟、所教学科、主要业绩等)。②个人奋斗目标。③专业发展规划及个人年度计划。④培训记录。⑤学习体会。⑥案例评析。⑦教学随笔。⑧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⑨竞赛记录。⑩阶段总结。

3、重抓常规管理,优化教学要素。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复习、考查等若干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就是在一个个教学环节、以至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项项形成,一点点积累,一步步提高的,忽略了哪个阶段、哪个步骤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进展,影响整体质量的提高。为此学校抓实常规管理,制定《新华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督导办法》,重视过程跟踪。

(1)教学计划:全面执行省颁教学计划,按计划设置课程,安排课时。各学科教师在期初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要求编写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期末进行教学工作的总结。

(2)备课:备课要做到五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备练习、作业的设计与辅导等,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注重教案的实效性。教师要超周备课,各备课组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讲究备课实效。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主备教师)。

(3)上课:围绕“三维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课堂导入环节,讲授要准确、严密、科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4)教学反思:全体教师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重点写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把改进措施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体会写于教案后,以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要有阶段反思、学期反思,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5)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力求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规范,重视纠错,建立优秀作业展示制度。对于上交的作业,都要全批全改,批改要及时,要有记录,注重作业的实效性。

(6)课外辅导:重视培优辅差提中工作,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加强学法指导,做到有计划、措施到位有力,并把主阵地落在课堂上,提倡教师下班个别辅导。

(7)考试与评价: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展示特长和潜能。各类考查、考试都应以课标为准绳,考题的编选要讲究科学性、针对性,考卷的制作要讲究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名。严肃考试纪律,严格遵守《新华学校监考守则》和《新华学校评卷守则》。重视

发挥评价的教育与导向功能,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4、坚持“科研兴校”,提高科研水平。

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建立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营造教育科研氛围,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集体备课,开展“我为提高质量提建议”、“我的经验”等研讨活动。校领导要亲自参与课题实验的研究过程,深入教研组活动,深入课堂,保证教研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5、家校合力,共商教育

营造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氛围,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以年级组为单位,各年级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家校紧密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等,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建立学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在教育教学中不认真履行职责,酿成教学事故,要根据学校相应规章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对各处室、各部门因工作失误或不严格学校管理,既要及时追究责任,并责成整改。

巢湖市新华学校

二O一O年二月二日

篇2:巢湖市新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新学期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要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以全面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为本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点,进一步强化提高教学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为委员的领导督察组。班级建立以班主任为组长,学生干部为委员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领导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不留有碍质量提高的死角。

一、分析造成质量下降的原因。

1.生源质量下降。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3.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二、工作措防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能。这项工作我们做到“三要”,一要加强教学工作的检查力度,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每检查一次都要有总结评估,从而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各班级教学质量的监控,严防掉队。三要做好阶段性质量评估,认真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寻找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亡羊补牢,切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2.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稳、准、狠,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对教师要求提倡向 40 分钟要质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 “八大优化和四个提高”。八大优化,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媒体、课堂结构、教学情景、反馈过程、评价经过。四个提高即课堂时间利用率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不断提 高,学生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课后巩固的效果不断提高。每个教师都 要根据班级实际和学生实际做好工作,写好教后小结及教学反思。其次,对学生要求要严格。学生是提高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三大教育,即理想前途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学生中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比一比看谁进步快,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努力赶上先进,热心帮助后进,并要超于先进的一系列,并利用活动时间探讨体会,表决心,敢发誓争取优异成绩向社会汇报。

三、工作部署

1.二月份召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员会,从教师到学生,人人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2.三月份开展表决心,宣誓活动。先从班上进行再到学校进行,最后做到学生和教师一齐动手,一起奋斗

3.四月份期中考试后进行召开总结会,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4.五月份,在学生中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5.六份进行总结,评估。

篇3:巢湖市新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关键词:“选择性”,中职教育,改革

一、职教改革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 职教改革发展的背景

国务院于2014年6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规划, 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战略调整。

我省作为沿海发达地区, 经过两轮“六项行动计划”, 以及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推进, 职业教育的改革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省教育厅在普通高中“选择性”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及时提出了“关于中职教育开展‘选择性’教育”的号召, 并颁发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二) 学校制度改革的意义

1. 以集体教学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 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7世纪, 捷克教育家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 并建立了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征的学校组织。从而为教育的普及、人才的“批量”培养、教学效益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条件。人才的“批量化”“标准化”满足了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班级授课制教育在推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 在日益关注教育本体价值的今天, 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班级授课制, 统一的教育目标、划一的教育内容、“规范”的教育方式, 貌似公平, 其实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剥夺了学生对教育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阻碍了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2. 以组织配置为特点的“教师委派制”, 阻隔了师生关系的自然形成。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征的学校组织内部, 实行着“计划”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学校组织是“计划”的主体, 教师是“计划”的客体。在学校组织内部, 无法建立起教师资源的“市场”调配机制。各班级的授课教师均由组织调配, 实行“教师委派制”, 以实现组织自以为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教育选择权、教育评价权的丧失, 阻隔了学校内部师生关系的自然形成。教师丧失了在学校内部教师资源“市场”搏击的机会, 也渐渐失去了向“理想教育”冲击的热情和动力。

3. 在学校配置下的“课程必修制”, 减少了学生“学会选择”的实践。

在班级授课制下, 学生学习必定实行“课程必修制”。在“计划”的配给下, 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方式均由学校安排。学生无须为之“操心”, 也没有机会为自己“操心”。久而久之, 学生的选择意识弱化了, 判断能力消退了。然而, 多元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之一, 当学生踏上社会后, 扑面而来的是机遇和挑战, 处处需要判断和选择。排除情感的诱惑, 学会理性的选择是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选择理应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因此, 在校学习阶段, 给予学生多样性的选择, 给予学生“学会选择”的指导, 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以“选择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 必将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参与试点的基础与优势

我校是我省首批中职课程改革基地学校, 也是省中职课程改革的优秀基地学校。学校良好的办学绩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称号。更为可喜的是, 经过两年的国家示范校创建, 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方面, 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办学优势。

(一) 构建“T”形结构实训基地, 提高实训基地的系统化水平

近两年, 政府对我校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投资4000万元, 新建了12000平方米, 并集理论、实训教学于一体的机电大楼、服装大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初步形成了教学建筑的“专业楼群结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见表1) 。而且通过校企合作, 整合了校企资源, 构建了“T”形结构的实训基地, 提高了实训基地的系统化水平。

一是建立了“三层”结构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学区———供一、二 (上) 学生开展体验性实习和流水工实习之用;企业工作室———供二 (下) 、三 (上) 学生综合岗位实习之用;“现代学徒制”基地———供三 (下) 学生顶岗实习之用;二是建立“双层”结构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型实训基地———供一、二 (上) 学生开展单一技能训练之用;生产性实训基地 (称为“教学工厂”) ———供二 (下) 、三 (上) 学生综合性实训之用。三是企业工作室与教学工厂之间以生产项目相同为形式建立“配对式”基地。以此为中枢, 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 并构成“T”形结构的系统化实训基地, 从而保证了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二) 推进“特长培养、特色培育”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参与教改能力

学校以“培”为重点、以“聘”为特色、以“引”为补充, 以“教学特色培育、技艺特长培养”为核心, 并通过开发84个课程标准和27本专业教材的教改实践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参加教改的热情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三) 构建“职业导向、技术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1. 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

具有良好职业意识、灵活技术思维、精湛职业技能,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立足本职岗位, 进行工艺改进、技术改造的“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小精灵”成为我校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

2. 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重新梳理。

人文素养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职业技术能力提高, 成为培养职业技能“小精灵”的“路径组合”。确立了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作为“培养主线”, 构建了“职业导向、技术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3. 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了重新建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能力, 我校设计了“三环递进、五维十段”的中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 有效地提高了工学结合的精细化水平。

4. 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性, 重构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分组并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产品导向”、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工专业的“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实施。

5.“技术主线”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数控、服装专业从技术方法、产品难度、产品“起点”三个维度构建了“阶段递进”课程体系;电气专业通过“技术与岗位、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设计了“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化工专业按照“分岗位类型、按岗位技术”两个维度设计了“分类培养”的课程门类。

6. 健全了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全面建立了学分制评价体系;按照“突出技能”的原则, 构建了“技能达标”机制, 制订了《专业技能达标手册》和《通用性技能达标手册》, 并开展了全员达标活动;按照“职业导向”的理念, 建立了“产品性”质量“市场检”, 岗位性技能“现场评”的“工作性教学”评价机制。

(四) 以“培育兴趣、体验技术”为教学目标, 积极参与普高选修课教学

2011年起, 我校作为全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 (职业技能选修) 试点学校之一, 积极参与本地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 为普通高中学生开设了18门职业技能选修课程, 参加选修课学习的普高学生达到10021人次, 受到了普通高中学生的普遍好评。

同时, 我校始终以“自愿自主、尊重选择”为原则, 在学生专业选择、成长路径选择、课程学习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三、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 建设思路

开展“选择性”教育是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途径。积极开发教育资源, 使学生有资源可选, 这是推进“选择性”教育的基础;积极推进学生“选择性”教育制度的设计, 是推进“选择性”教育的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又个性化发展是“选择性”教育的目标。因此, 本方案的建设思路是:第一, 从“选择性”教育的资源本体建设着手, 加强职教专业、成长路径、技术的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企业实习 (训) 岗位、任课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以提高学校“选择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第二, 从“选择性”教育的过程性制度建设着力, 构建“选择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产生、推介与供给、选择与“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 以提高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有效性。第三, 充分利用学生的“选择”实践, 提高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

(二) 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以统筹产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原则, 保持职教“专业性”, 积极开发教育资源, 构建“选择性”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 具体目标。

(1) 丰富学校内的专业结构, 构建专业大类、专业、专门化方向三层次的专业结构, 使学生具备“专业基础扎实、技术特长明显”的技术能力结构。 (2) 完成学生两次选择“成长路径”的制度设计, 使学生在升学、就业、自考三个方向有两次选择的机会。 (3) 在“三环递进、五维十段”教学流程设计的基础上, 率先在机电、服装、化工专业实行“一年四学期”制。 (4) 重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完成“必修课占50%、限定选修课占30%、任选课占20%”的课程结构, 使有50%的课时实行“学生选课、走班上课”模式。 (5) 加快专业内限定选修课的项目化改造, 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的项目化改造率达到80%, 以进一步实施“职业导向、技术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6) 加快开发以培养学生“文体兴趣、生活技能”为目标的任选课程。在目前已经开发75门课程的基础上, 一年时间内再开发75门课程。 (7) 开发学生企业岗位, 使机电、服装、化工、农业专业的实习岗位数与学生数达到1.5∶1。并在实习岗位任务描述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完成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岗位, 组织开展实习教学评价的制度设计。 (8) 积极开展“学生选教师”的制度化实践。完成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制度设计, 并于2014学年第二学期部分推进, 2015学年全面推进。 (9)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内外选修相关课程, 并在学分制的框架内实行弹性学制的制度化实践。 (10) 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的传播通道的设计、机制的创新和技术的支持, 以保证学生在“选择”中信息的充分和机会的公平。

四、操作策略

(一) 专业类别的选择:积极引导、尊重意愿

1.“专业结构”资源本体的开发。

学校按照“大专业设置精准, 小专业灵活多变”的原则, 开发专业大类、专业、专门化方向三层结构的“专业资源”。其中, 机电、服装、化工专业的专业结构如表2。

2.“专业结构”资源的信息传播。

为了使学生和家长更加充分了解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以及就业去向等信息, 学校建立了如下的“专业结构”资源的信息传播渠道:

(1) 网络浏览: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学校“专业简介”, 供学生和家长浏览。 (2) 联席会:录取后, 学校召开家长和学生联席会, “细说”学校各专业的相关信息。 (3) 课程教学:学校专门开发以专业为单位的《职业导航》教材。详细介绍本专业的技术发展、三年的学习内容、技能考证、本区域的产业需求、就业的岗位类型、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等。 (4) 体验性活动:以校内实训、企业见习为载体, 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体验性活动。

3. 学生专业选择的制度性保障。

学生的专业选择将按照如下的程序和路径进行: (1) 网络浏览:学生选择专业大类。 (2) 联席会议后, 学生选择专业。 (3) 职业导航课程教学和体验性活动后, 调整专业。 (4) 学习过程中, 选择专门化方向。

(二) 成长路径的选择:三条通道、两次分流

1.“成长路径”资源本体的开发。

(1) 通过校企合作, 开发学生就业岗位。 (2) 联合高校, 开发“3+2”、五年一贯制招生计划。 (3) 构建“中职与自考大专沟通衔接”教育模式, 设置“2+2”自考大专班。

2.“成长路径”资源的信息传播。 (1) 定期举办企业招工信息发布会, 为学生提供招工信息, 为学生与企业招工、就业的双向选择牵线搭桥。 (2) 以参观高校、邀请高校招办负责人来校作报告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升学信息。 (3) 举办自考助学表彰会, 为参加自考学生提供榜样, 树立信心。

3. 学生“路径”选择的制度性保障。学校设计两次学生“成长路径”的选择机制。第一次分流于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 以“课程选修”为形式, 按照就业、高考、自考三种方式, 进行初次分流。其中, 三个“成长路径”的选课目标、选修课程类型如表3。第二次分流于高三年级以“分班设置”的形式进行。

(三) 学期制度的重构:三环递进、五维十段

1.“三环递进”实训流程的设计。

“实训 (习) ”是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活动形式。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我校将按照“三环递进”的流程, 组织开展实训教学。其中:“一环”为学生在校的教学性实训 (训练职业技能) 和企业的体验性实习 (培养职业规范) ;“二环”为学生在校企开展的“互动式”生产性实训 (培养职业技能和规范) ;“三环”为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 (提升职业技能和规范) 。

2.“五维十段”长短学期的设计。

为了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率, 需要改变普通学校内以“周课时”、长学段为形式的教学时间安排。实训 (习) 应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为此, 需要对实训时间、空间、组织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为此, 我们将在一、二年级设计长、短学期制度, 包括三年级的两个学期, 中职三年分为“十个学期”, 在此称为“十段”, 十段的教学从五个维度进行制度化的设计, 构建了“五维十段”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有效提高工学结合的精细化水平和实训教学的效率。

一般而言, 长学期为3个月, 短学期为1个月;长学期学生在学校组织学习, 短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岗位实训 (习) ;长学期的学习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做“技术准备”, 短学期的岗位实习是对学校学习成效的检验。具体安排见表4。

3. 学生“岗位”选择的制度化保障。

不同学生确立自己“技术兴趣”的时间是有先后的。为此, “五维十段”教学组织中, 企业实习岗位也需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为此, 我们按照“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的方法, 对于岗位的技术特征进行描述, 为学生的“岗位”选择提供信息。

(四) 课程门类的选择:三元结构, 课程超市

建立“选择性”课程体系是开展“选择性”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路径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超市”和推介活动的开展, 以及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 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步骤。

1. 培养路径上的课程模块设计。

按照“职业导向、技术主线”人才培养路径的设置, 以及各路径上课程模块的设计见图1。 (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路径上的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和项目化课程组成, 图中略)

2.“三元结构”课程资源的开发。

“选择性”课程体系是一个“必修+专业内限定选修+自由选修”组成的“三元”结构, 并且, 保证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 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和数量结构是: (1) “必修课程”是由“核心课程模块”组成, 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 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 (2) “专业内的限定选修课程”是由经过项目化改造后的校本课程组成, 按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限定选修”的课程科目, 课程之间应努力体现彼此的逻辑关联, 教学时数原则上为总时数的30%。 (3) “自由选修”是由通识性的生活技能类、闲暇兴趣类、跨专业类、文化素养类课程组成。教学时数原则上为总时数的20%。

3.“选修课程”资源信息的传播。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各门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学校设计了以下的“选修课程”资源信息传播通道和方式。

(1) 印发《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按照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两种类型, 编印《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有一览表、课程内容简介、适用学生对象、教学班人数、需具备的知识基础等相关内容。 (2) 课程现场推介活动:由课程开发者 (往往也是课程的授课者) 通过现场展示的方法, 为本课程“招兵买马”。使学生不仅了解课程的概况, 也目睹了任教老师的风采。 (3) 运用网络展示“微课视频”:将课程教学拍成“微课视频”, 供学生网上浏览, 了解课程资源信息。

4. 选课技术与教学时序安排。

学校已开发学生网络选课平台, 实现了网络选课, 提高选课的公平性以及教学管理的快捷性。为了有效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 各年级的任意选修课采取相对集中并错时进行的方式进行。

(五) 教师资源的选择:导师引路、挑我喜爱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也是直面学生的教学资源。教师被学生“选中”本身就是一种教师评价, 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因此, 学生挑教师也是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变革的举措之一。

1. 成长导师和任课教师的开发。

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 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技术成长提供帮助;二是建立课任教师选择机制, 让学生能挑选自己喜爱的教师, 帮助自己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成长导师资源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库, 其中包括:学校教师、企业人员、高年级学长、家长等。帮助技术成长的导师, 一般在生产性实训 (习) 中, 发挥指导功能。为此我们进行了结构化的设计———人员三环结构, 见图2。

其中, 校企“双师”对学生进行团队式技术指导, 高年级学生对学生 (低年级) 进行个别性的技术指导, 并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

其中, 任课教师资源的开发, 除了既有本校教师, 也将向普高学校、社会“民间艺人”方向挖掘。

2.“教 (导) 师”资源的信息传播。

成长导师、任课教师群体采用学校推荐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校通过编印、刊发教师个人简介, 拍摄、播放教师课堂精彩片段, 教师个人作品展示等方式, 传播教师资源信息。

3.“教师资源”选择的制度化设计。

“教师资源”的选择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咨询式”导师, 学校组织一批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心理辅导的教师, 坐堂候诊, 开展“咨询式”指导;二是“结对式”导师, 通过学生与教师在技术实践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相互交流, 让学生逐步接纳、认同、信任和喜欢教师, 自然形成长久性、结对式的成长导师;三是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中实施“任课教师选择制”。从学生选课任教师, 实行走班上课。并根据学生人数, 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变化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

五、保障措施与工作步骤

(一) 组织保障

为了有效整合校内、外的管理、教学资源, 以便有效实施“选择性”教育, 学校将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平湖市职业中专‘选择性’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的“平湖市职业中专课程管理领导小组”;由教务处主任任主任的“平湖市职业中专学分认定委员会”;由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相关人员组成的“平湖市职业中专学生选课指导中心”。

(二) 资源保障

(1) 学校将于2015年投入经费500万元, 以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初步计划建立“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创意木工实训、微电影拍摄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 以及教学录播教室等; (2) 学校将对部分教学用房进行改造, 进一步增加以教师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或“学科教室”, 以满足“选择性”课程改革的需要; (3) 增加对选修课耗材经费的投入, 保证选修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4) 根据选修课教学的需要, 以“培养为主, 聘用为辅”的原则, 进一步健全师资队伍结构, 以适用“选择性”课改的需要。

(三) 实施步骤

本“实施步骤”以2014学年—2015学年为时间节点设计。

篇4:如何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薄弱学校 教学质量 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11-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国家的优费政策不断调整,人民群众越来越富裕,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导致山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搬迁和移民,致使原本还不错的一些农村学校渐渐发展成为了薄弱学校。具体体现在“四差两低”,即:学生生源差、校舍设备差、师资水平差和社会信誉差及教育质量低、管理水平低。

然而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的今天,教学质量应体现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否提高,学生的良好行为是否养成,学生的各种特长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应该不断加强学校管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使新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1 提高教师素质

1.1 转变教师观念

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中上等生甚至尖子生,放弃中下等生及差生,造成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其他学生一心只为了分数,加班加点,结果搞得生活没有任何规律,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过度疲劳,严重摧残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另外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结果少年儿童的劣习大增。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同时,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1.2 提升教师能力

1.2.1 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我们老师。我们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1.2.2 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所谓“学高为师”是指学业精深,知识广博。所谓“技高为师”是指科学的施教知识,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的精神。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传授得多么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学习状态,它是教学姿态、教学语言。它应该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所以教师声调要有高有低,语速要快慢适宜,节奏要平稳、分明、适度。总之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

1.2.3 要积极与学生谈话沟通交流

谈话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教师一切工作的灵魂,是其他各项工作的载体。“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她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它是思想、观念、情感交流的过程。对后进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多表扬鼓励,要重视学生成长的过程,要坚信任何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正是因为优秀生与后进生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充分尊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名次分数仅是一个过程的结果,我们要做的不是仅仅盯住结果不放,而应充分重视并研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发展过程,结果产生的背后原因。要积极促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发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1.2.4 教师要在反思中完善和提高自己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没有教师主体的反思意识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本质性提高。工作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可以试做如:教育随笔、教学周记、教学案例、成长感悟、经验总结等。仔细体味撰写反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整理我们的思路使之更清晰、更理性的过程,有时甚至会激发新的学习动机,产生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这也是为了更科学地工作。在每一天结束前反思和享受这一天成功的喜悦实际上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2 稳定教师队伍

怎样才能实现农村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已经成为农村薄弱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

众所周知,薄弱学校教师紧缺,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学校的老师工作量特别大,任务繁重,每天工作时间很长。薄弱小学每位教师包一个班,数学课、语文课、自然课、社会课都是一个人的,每天到了学校就没有闲空,晚上回家还要判作业。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编制方面应制定特殊政策,进行倾斜,让农村教师不要成天埋头于批改作业,要有充裕的时间研究教材和教法。

3 加强教师考核评估工作

(1)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成立了“课堂会诊”听课小组,分阶段在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推门听课”活动,进一步了解真实的课堂,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以便今后扬长避短,督促帮助教师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促使老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各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切实抓好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估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和同课异构”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估,有的放矢,查找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努力形成公正、公开、高效的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发展。

4 不断增强薄弱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

(1)加大投入,改变校容校貌,为薄弱学校筑巢引凤。当然,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就因为投入不够,所以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的落后。同时,根据山区特定条件和环境也可以因地制宜地绿化、美化校园。

(2)实施薄弱学校优秀教师与薄弱教师的结队帮扶。采取同校教师“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骨干带普通”的方式,形成一种相互学校、共同进步的局面,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3)全面提高薄弱学校队伍素质。利用国家西部开发和全国西部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工程配备的设备设施,借助班班通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集体教研、送课到薄弱学校、同讲一节课和培训名额向薄弱学校倾斜、选派薄弱学校教师前往优质学校支教等形式,以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篇5:提高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整改方案

二、原因分析:、历史原因由于学

校管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我校的学科质量近十年来情况一直都不容乐观,与其他一些兄弟学校相比一直趋于相对劣势。

2、管理原因由于学校管理人员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相对欠缺,学校的管理上也不够完善,致使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学科质量的提升.3、学生原因近年来,随着周边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地民工子女逐年增加,因而给学校的各方面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学科质量方面尤为明显。第一,外地学生知识的断层。由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原来学习的教材与我们的教材之间是不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之间无法正常衔接,致使许多知识点遗漏.他们的知识是断层的,从而无法再往上很好的搭建。第二,语言的沟通。许多外地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有个别低段的刚从老家出来的孩子甚至不会讲普通话,致使与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正常的交流,从而影响了知识的接受,进而影响了学科成绩.第三,班级的学习风气受到影响。有一部分外地学生由于长年跟父母在外读书,东奔西走,再加上父母十几个小时的在工厂里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管教孩子,致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非常的不好,课堂上不能认真听课,作业潦草,甚至不交,课间还打架闹事,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更影响了班级风气和学习的氛围。第四,本地优秀学生大量的流失。一来是因为有条件的父母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相对来说完小的各方面条件与镇校和城区学校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二来是因为有些父母怕外地学生太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一些有条件的和比较优秀的学生都在往镇中心小学和柯桥等方向转学。第五,生源的不固定性.近几年来本校的外地学生占到将近五分之二,但这五分之二又是不固定的,每学期转进转出的外地学生都有几十人,使学校的管理存在了非常大的难度,更给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师资原因第一,师资的整体水平较低.我校现有名教师,单从学历上来看,好像不存在问题,但仔细分析问题却是比较大的.我校现有的名教师中,有名教师是流动而进入我校的,而且这两名教师的自身素质方面确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实就工作的积极性而言都是比较高的,可其中一位教师是无法组织正常的教学秩序,只要他一进入教室,学生就会越来越吵,大部分时候都听不清在讲些什么.根本无从谈起教学质量.另一位教师一来是自身身体方面就存在着问题,眼睛高度近视,耳朵重听,平常老师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困难.二来是自身的知识不够,在课堂上时常出现知识点的错误。第二,年青教师欠缺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近年来随着大专毕业生的不断进入,在给完小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完小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部分新分配的大专生不能很好的安心于学校的教学,没有真正潜下心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再加上青年教师都面临着恋爱--结婚,使工作的精力更是分散,从而影响了学科教学的质量。第三,教师的流动性较大.由于完小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部分教师总是希望往更好的地方调动,部分教师调走了必将有另一些教师的进入,每年这样的来来往往,使学校的管理也缺乏一定的长效管理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科质量的提升。

三、改进措施:、加强学校管理求实。要扎扎实实,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做到文件要求项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教学工作要做到六有:有部署、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结论、有奖惩,特别是教学常规管理的几个主要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质量检测等,要不折不扣地逐一到位。校长、教导,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工作下沉,把工作重心放到教学上,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教学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求新。就是要观念更新,办法创新。要求教师们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使人人明白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道理,夯实教育质量提高的思想基础。要以新的姿态、新的方法来实施学校管理,创造出新的校园风貌,得到家长、群众、社会的认可。求严。就是要严格标准,严格要求,按照上级的各项要求从严治教,严谨治学,从严管理,不随意降低标准,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求精。就是要出精品,出经验。教学质量较差的班级和教师,要振奋精神,向精迈进;质量较好的班级和老师,要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提高教学质 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取决于课堂的效率。人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运用新的理念,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激励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案,防止机械照抄照搬的不良现象,彻底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方法。二是更新

教学手段。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具、课件进行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师生开辟更多的信息渠道,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让现代教育手段为教师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3、抓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的氛围的好坏,而教学氛围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学科质量的提升必须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学校每周制定一个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班级制定出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强化训练的方案,做到周周有计划,天天有落实.做到"严字当头,齐抓共管".

篇6:巢湖市新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一、注重培训计划的系统性

培训即按一定的目标进行长期的教育和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员工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 可见培训内含计划性要求。培训涉及为什么要培训、是什么样的培训、怎样进修培训等方面。为什么要培训包括社会、县域新华书店、员工等方面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培训包括培训对象是新员工、老员工还是管理人员, 培训内容有业务知识、工作技能、个人素质等。怎样进行培训包括时间、费用、内外训、在岗或脱产、讲课、讨论、体验及考评等。将上述三方面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 就构成培训计划的系统。系统原理着重揭示各环节之间内在的联系, 显示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和目的性。同时系统思想也是唯物辩证的思想, 强调从个别事物看到与之相关的整体, 从整体看到个别事物起到的作用, 体现在培训计划安排上, 既要全面把握, 又要善抓重点。目前, 县域新华书店比较重视员工培训, 但培训的目的性比较模糊, 培训的随意性、应付式还有存在, 因此要提高培训质量, 必须强化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培训考评。一是员工培训需求分析。需求可以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展开。首先进行社会分析。社会的不断变革创新了社会体制和机制, 影响到企业运行和个人的生存发展。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说明, 县域新华书店必须加强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训。其次进行组织分析。根据县域新华书店的经营计划、远景和整体战略, 预测书店未来在技术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的变化, 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预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从而确定书店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培训。最后进行个人分析。分析员工的工作行为与书店或读者期望行为之间的差距, 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员工, 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对书店的期望, 尤其要重视员工自信心、自豪感、敬畏心等的培养, 激发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需求分析可采取书店员工与部门主管共同达成个人发展计划分析需求, 或由各部门负责人商讨其部门内员工的各项培训需求, 或员工填写培训需求反馈表, 为培训创建令员工信服的使命感, 帮助员工实现“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转变;二是培训的考评。每次培训结束后, 首先要求参训员工制定行动计划, 表明如何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 并由部门负责人进行跟踪, 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其次要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价, 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 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再次要进行员工培训考核, 衡量培训的成效。考核可以在培训实施前、培训中或培训结束后进行, 考核既要关注员工学到了什么, 也要注重员工工作中的行为有了哪些改变, 尽量避免拖到年终才进行培训考核, 以确保行为改变与培训课目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厘清。以上在制定培训计划时突出前伸与后延, 不仅使培训计划的系统性更显著, 而且使培训更有的放矢, 培训质量的提高更有保证。

二、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员工培训内容一般有三个层次: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县域新华书店在员工培训内容选择上应突出针对性, 以此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一是根据营销环节挖掘培训课题。基层新华书店的营销一般通过搜集需求信息、图书宣传、市场组织、销售执行、售后服务等环节, 把图书转移到读者手中, 图书营销环节不仅有相对应的岗位, 而且有相应的重要节点, 所以员工的培训可针对某个岗位或某类图书的重点营销环节挖掘培训课目。如在特殊纪念日集中宣传某类图书、在新学期初重点推介学生助学读物、在节假日期间开展礼品书的促销等方面选择相关培训内容;二是根据职能转变更新培训内容。县域新华书店的经营模式由过去的各自为阵转变成以集团化连锁经营为中心的销售网络, 使得销售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 县域新华书店约4万多个品种, 这不仅拓宽了读者的眼界, 提供了购书方便, 但也带来了购书时的困惑, 相伴而来的是营业员职能的转变, 即要由单纯的卖书行为拓展到为读者购书作导向, 不仅要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图书, 而且要找好、找多品种供其选择。业务人员由过去单纯的进书转变成市场导向, 积极参加市场潮流, 把握图书市场的走向。管理人员更要与时俱进, 把管理转变为服务。以上职能变化, 将导致书店员工角色向多元化发展, 因此, 要求员工必须敬业, 需拥有相应知识、相关技能, 成为用户的沟通者, 工作中的经营者和研究者等。同时, 书店对员工的要求标准也由过去单一的业务型向全方位的素质型转变, 这些都为县域新华书店员工培训内容的更新提供了素材;三是根据培训阶段确定相应内容。县域新华书店员工培训从时间看, 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培训一般集中在对图书行业特有的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以及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上。中期培训, 在强化前期培训内容的同时, 将涉及到书店的经营管理内容, 包括采购能力、图书的管理、书店的宣传促销等, 后期培训的重点在于对员工的提升方面, 如怎样做销售等, 为此县域新华书店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培训选择相关性内容。

三、重视培训对象的差异性

重视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就是将培训的参与者同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有机的匹配, 以提高培训质量。县域新华书店培训对象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从组织机构来看。县域新华书店的内部组织一般由经理室、办公室、计财、业务、门市部等构成, 从其岗位职责和工作性质来看, 分别为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营业员。不同职能、不同职位的员工所需要接受的培训差异明显。由于图书零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仅从图书品种来看, 图书种类远远超于百货企业, 因此, 营业员培训必须重视服务技能, 如为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书。管理人员侧重在效能。如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从员工构成来看。目前县域新华书店一般有80名左右的员工, 其中70%左右是门市部一线员工, 年轻的女性员工占比高, 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所以一线员工则成为县域新华书店培训的主体;三是从员工需求来看。根据培训需求的分析, 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同时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如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主要介绍书店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 了解书店的规章制度、书店文化、业务、岗位职责, 熟悉自己的同事等, 为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奠定基础。对于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 或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 虽然是书店的老员工, 但到新的岗位以后从事新的工作, 则会产生新的要求, 同样需要进行适岗培训。可见重视培训对象的差异性, 就如量体裁衣, 贴近实际, 会收效明显。

四、增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

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的培训内容、差异化的培训对象相统一。要提高县域新华书店员工培训质量, 必须坚持方式为内容和对象服务的原则, 以免过于追求形式而冲淡了培训的思想内容或使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县域新华书店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在考虑方式多样性的同时, 注重相互配合, 灵活运用。一是在岗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在岗培训即在工作岗位上, 进行操作和技术演练, 如围绕营业员主要工作导购、归架、上货进行体验式培训等。脱产培训是指离开工作岗位和现场, 由企业内、外的专家对书店各类员工进行培训。如某县域新华书店2011年培训计划安排“计算机信息技术”、“门店营销”等培训;二是内训和外训相协调。内训即内部培训, 县域新华书店组织的由店内管理人员或高技能人员主持的培训。外训即外部训练, 由县域新华书店派员工参加上级书店等组织的有关培训, 从应用方式看, 注重两者的协调使用, 因为内部培训更适合于同书店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用技能的培养, 而外部培训更适合于个人通用技能和智力的开发, 前者强调针对性, 后者突出个性化;三是适当培训方式的选择。供县域新华书店选择的培训方式很多, 如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不同的方式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 达到培训目的, 往往需要多种方式配合使用。考虑到县域新华书店限于业务规模、读者群体、成本支出等因素的影响, 门市部用工数相对偏少, 与省、市级门店员工相比, 图书销售等知识不一定要专和精, 但知识面要广而杂, 以适应多岗需求。为此, 县域新华书店可采用交叉培训方法, 即营业员到其部门或岗位学习, 使员工在对自己从事业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 了解和掌握另一种相关技能, 这不仅有利于门市部人员不足而补岗的需要, 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促使员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其他人员的实际情况, 减少员工之间的摩擦, 以利书店经营的正常有序运转。

五、强化培训频次的常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追求的多元化, 基层书店的培训不仅是知识传递和技能传授的手段, 也是企业和员工长期共同成长的崭新工具, 因此, 必须强化对员工重复培训的次数, 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和运作机制, 确保员工培训的常态化, 以期取得高质量的培训成果。原因在于:一是知识更新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 结论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18世纪时, 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 19世纪到20世纪初, 缩短为30年, 上个世纪60~70年代, 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 而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 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 而进入新世纪时, 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另有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 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 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 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其实, 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 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 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获取;二是建立学习型企业, 拓展员工

发展通道。《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九十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 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学习型企业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是企业员工培训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企业要有效地开展各类培训, 更重要的是有贯穿“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思路, 因为伴随书店的发展壮大, 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日趋强烈, 只有当他们在获得较高的待遇和报酬的同时, 自己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 自我价值才得以兑现。学习型企业这一平台的建立, 为企业和员工获得双赢提供了支撑;三是工作环境的变化。除员工的晋升或轮岗,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县域新华书店装配了新的设备、购进新的软件, 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县域新华书店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这些都需要及时对员工进行培训, 以适应岗位的需求, 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总之, 通过多频次且常态化的培训, 使员工持续不断地学习、成长、进步, 藉此为县域新华书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期文.凯夫特.培训实施的13个关键因素[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0, (4) .

[2]胡宝来.谈出版社对基层书店销售培训的操作要领[J].出版发行研究, 2009, (10) .

篇7:提高教育质量 办有品质学校

11月1日,首届“江西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在南昌师范学院举行。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加奇,副校长徐晓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何少加、副处长戴乐旺,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站长徐光明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出席此次论坛的有设区市、县(区)教育局局长、教科所所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长40余人以及南昌师范学院部分师生。南昌师范学院主办此次论坛,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的一次新尝试和一种新形式。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均衡与区域教育现代化新经验分享、学校内部治理与品质学校建设”,目的是为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和中国教育改革30周年,回顾江西教育的光辉成就,梳理江西教育的突出问题,谋划“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的改革发展,强化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校”的职能这一理念,探索凝聚我省基础教育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三方“政学研融合”之道。

汤赛南对“四十人论坛”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学校品质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汤赛南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关注学校办学品质问题,指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教育目的的再认识,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学校层面的再思考,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的再定位。汤赛南要求大家从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等指标维度努力建设有品质的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结合自身30多年“教育传媒人”的经历,作了题为《教育家从教师中结晶析出》的讲座。他从“教育家的标准”“教育家的典范”“教育家的成长”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在“教育家”研究领域的权威成果,阐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智慧和教育家的理论实践与执着追求等要点,并对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寄予了深情的期盼。《中国教育报》“新闻·深度”版主编苏令、《教师月刊》首席记者朱永通分别作了《办学治校的根在哪》《做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的主题报告。他们浓烈的教育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活的教育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论坛还设立了分组交流环节。设区市教育局长、教科所所长、中学校长组成的小组就“考试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调适、学校内部治理与品质学校建设”,县(区)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小学校长组成的小组就“政学研融合与区域教育现代化新经验分享、学校规划与办学品质提升”等论题进行了研讨。大家争相发表意见,讨论气氛活跃,发言亮点纷呈。分组交流后,大会召开了以“江西教育的提升与我们的责任担当”为主题的论坛,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江西科技学院附中校长胡云翔、赣州中学校长陈宗炫、临川二中校长华小明、高安中学校长陈斌、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南昌市洪都小学校长刘红英等8位代表分别就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理念、学校品质建设、学校文化、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等问题发言,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叶存洪教授对代表的发言分别作了点评。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对此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要落实好‘公平和‘质量的战略部署,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促进公平的立脚点就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即加快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突出‘更多;提高质量的发力点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即提高发展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先进优质的教育服务,突出‘更好。这次江西基础教育论坛交流大会,为大家共谋全省‘十三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拉开了帷幕,为大家交流教育思想、畅谈教育心得、分享教育智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说道。

“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在过去的5年,虽然我们在高中的多样化与特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障碍。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思想观念——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作为高中教育,我们不是不要升学率,也不是不鼓励学生报考知名高校,但是过分追求这些,甚至成为评价名校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我们高中教育应该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心有‘定力,方能有教育的‘定力。”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在会上提出了学校提质要走“绿色”提质之道的观点。

“‘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必然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国家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特别期待能有更多优质的中小学可供选择,我们也希望实施的精英教育可以满足优秀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就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江西科技学院附中校长胡云翔就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两方面的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上一篇:报名通知下一篇:个人事迹材料一片丹心育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