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2024-06-15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通用8篇)

篇1: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简阳市城北九义校 袁晓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再过不久,你们就要参加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中考了。老师想知道:你们了解近年来中考作文都考些什么吗?生:不了解。

师:不了解没关系,老师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发现:近年来,命题作文在各地中考作文中频频出现。以我们资阳市为例,近三年的中考作文中,共有4 个作文题目,其中3 个都是命题作文。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命题作文应该是今年中考作文的首选命题方式。作为初三的学生,我们非常有必要梳理、整合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今天这节课,袁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是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二、命题作文及其特点

师:(ppt)什么是命题作文呢?命题作文是由命题者拟定题目,由考生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限题性、规定性比较强,它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选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跟其他形式的作文比较起来,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水平,这也是近年来命题作文备受亲睐的主要原因。

三、什么是审题

师:在写作中同学们经常出现“写偏题”的问题,这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作文一旦跑题,就被打入“冷宫”,任凭你文笔再优美、布局再精巧、材料再新颖,也难以博得老师的青睐,更别说拿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了。由此可见,审题在命题作文的写作中有多么重要。Ppt:什么是审题呢?审题就是对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

四、审题方法探究

1.在命题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你面对这样的命题时,通常是如何来审题的?请从以上三个命题中任选一个说说你的审题思路。(学生活动后,指名学生回答。)

师:综合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你们主要是通过在命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的方法来审题的。对命题进行添加后,命题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比如《尝试》—成功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尝试独立(游泳);

《心愿》—我的(老师的、一滴水的)心愿;

《收获幸福》—什么人(事)让我收获了幸福?收获幸福的方法是什么?

师:经过添加以后,命题的隐性信息变成了显性的写作提示,或提示范围、或提示对象、或提示重点、或提示人称、或提示主题„„这种(ppt:方法一)在命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的方法是我们在审题中经常运用的。当你拿到一个命题后后,不妨首先运用这种方法,将命题化大为小,使范围由宽变窄,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师:但要注意:这种添加只在心里进行,不可以将题目改变。

2.抓住中心词,重点分析“题眼”。(ppt:《一次不寻常的经历》)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个命题:《一次不寻常的经历》。在这个命题中,命题者要我们写的内容是什么?(经历)“经历”就是这个命题的中心词。也就是说,命题者规定的写作范围或写作内容就是命题的中心词。审题时要先抓住中心词,然后再看,命题对中心词有哪些限 1

制?我们来看看,这个命题对“经历”有哪些限制?(一次、不寻常)“一次”对“经历”的数量做了明确的限制;“不寻常”说明了这次经历的特殊性。那“一次”和“不寻常”对“经历”来说,哪个更关键?(不寻常)命题中最关键的字眼就叫做“题眼”,“不寻常”就是这个命题的题眼,写作时重点就要放在“这次经历为什么不寻常”上。你觉得哪些“经历”才算得上“不寻常”呢?(学生发言)

师:哪些“经历”才算得上“不寻常”的呢?它或许给你带来过幸福、快乐、感动或者痛苦、悲伤,或者启迪了你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以上的审视,这个命题的所有信息就都被我们提取了。归结起来,我们刚才所采用的审题方法是——(ppt:方法二:抓住中心词,重点分析“题眼”。)

3.由表及里,揭示寓意。

师:在命题作文中,有一类命题由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象组成,比如:《路》、《春风化雨》、《门》、《跨越那道山》等。这些命题中的物象往往内涵丰富,既有本义又有比喻义、象征义;既有常见的约定俗成的一般义,又有特殊的临时性的引申义和虚化义,题目呈多义性的特点。审这类命题时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还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ppt:方法三:由表及里,揭示寓意。)如:《跨越那道山》,审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必须挖掘“山”的深层含义,只有把它具体化、明确化,才能审清楚题。你觉得“山”除了指自然界普通意义上的“山”以外,还可以理解为什么?(生回答)

明确:我们可以将“山”理解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甚至国家民族发展进程过程中的障碍、困难、矛盾、不足等。

凡是命题中有物象的,同学们一定要采用由表及里,揭示寓意的方法来审题,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出题动机。

下面,请看着你们手中的文字材料,齐读思考题(1)中的所有文字。

(1):请说说你对这个命题作文的分析。

在生活中,很多门其实是开着的,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像关着。许多人之所以没有跨进门,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亲自去推一推,哪怕是敲一敲的行动或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表面现象蒙住,很多人因此而走了许多弯路,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会。同学们,要敢于去开启生活中的门,很多看上去关着的门,其实是虚掩着的„„

请以“门其实开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门”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门;也可以是想像中的门,如心灵的门、父母亲感情的门、文学殿堂的门„„②文体自定。③不少于600字。

(2)请分析以下两位考生为《门其实开着》设计的情节,看看作者的审题是否准确。

考生一:门其实开着

参加网页制作比赛——家长、同学都支持——自己努力练习——夺得第一名——门其实开着

考生二:门其实开着

阿亮有一种感觉,只觉得车胎快爆了。阿亮不重,纯种瘦猴型的;沉重的是阿亮背包里那几份试卷—语文56 分,英语61分,数学44分„„

阿亮不记得自己是怎样从教室走出来的,对,是从后门,狼狈不堪„„

„„

而现在教室分成两道门:前门,后门。

从前门进去的是老师的宠儿,是阿亮可望不可即的“星级大腕”;从后门进来的,则大多是比较那个的学生,阿亮从那道门槛跨了近三年。

阿亮突然想从前门进去,但他不敢。当他踌躇地抱着球站在门口时,突然看见班长的目光,毫不经意的目光,他突然看见那道目光中,尽写着“嘲讽”二字,阿亮抚摸手中的球,逃跑似的溜了,从后门一穿而过。

以后的日子阿亮开始为跨进前门而努力奋斗,经过拼搏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他拿到成绩单时竟激动而不觉得的从前门冲进教室,这时作者写道:

回过头来,才发现前门,其实一直都是开着的。

师:在《门其实开着》这个命题中,我们应该重点分析的是什么?(门)关于“门”的理解,命题在什么地方进行了提示?(写作要求①中已有提示):“门”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门;也可以是想像中的门,如心灵的门、父母亲感情的门、文学殿堂的门„„。这段话对“门”的深刻含义进行了提示,为我们降低了审题难度。有的同学写作时不看“写作要求”,这是不好的习惯,审题时,对写作要求我们也要审一审,因为要求中对文体、表达方式、字数等还有规定。不审清楚要求同样是会偏离题意的。

老师还要提醒对副词“其实”一词的理解,它在语境中能承接上文,但和上文的意思往往相反,有修正、更正或补充的作用。明白了这些,你在构思时就会明确自己的文章中需要“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容是什么,也即“其不实”的情节有哪些,然后才能够通过“其实”转折,由“其不实”过渡到“其实”,造成结构上的跌宕波澜。如果你丢掉了这样的审视,那你就可能把“门其实开着” 写成“门开着”或“门”。

师:请大家齐读思考题(2):请分析以下两位考生为《门其实开着》设计的情节,看看作者的审题是否准确。(学生回答)

师:考生一设计的情节不符合题目的要求。这位考生将“门”理解为“成功之门”,这是可以的。但是,在进入成功之“门”前,有没有遭遇曲折?有没有犹豫动摇?有没有灰心丧气?这一切都没有写,这就写成了“门开着”。文章的整个过程没有触及“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其实”所包含的内在意义没有体现,显然偏离了题意,说明作者的审题是不准确的。

考生二的设计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他笔下的“门”既有本义,又有比喻义,虚实结合,现实中的“门”与想象中的“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对“门”的理解是准确的。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叫阿亮的差生因缺少底气和勇敢而不敢从教室前门进出,他误认为教室前门不属于差生,自觉屈辱的他不甘落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了自信,这才发现教室的前门其实开着。这个情节准确地诠释了“其实”包含的意义,所以作者的审题是准确的。

同学们要注意,如果命题中含有“其实”“最”“也”等副词,那它们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我们也要注意审清楚它们的含义和要求。

五、方法小结:(ppt:1.在命题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2.抓住中心词,重点分析“题眼”。3.由表及里,揭示寓意。4.审一审写作要求。)

六、片段命题作文写作。

屏幕上的命题是我们资阳市2008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后写出你“不可忘却的记忆”,可以不写开头和结尾。

七、同学们,对于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只不过掀开了其中的一角,还有许多方法等着你们去学习呢!最后,预祝同学们: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谢谢!

篇2: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方法一:

作文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的时候占有的分量是很大的,有的时候高考作文会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有的人会认为命题作文就不需要审题了,其实不然,命题作文也是需要审题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两种审题方法。

1、虚实转换,义理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例,某年福建卷题目《季节》,“季节”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如“收获的季节”,“特殊季节里的故事”等;虚指时,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

2、添加因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因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是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对于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采用上面两种方法,根据不同的题目采用恰当的方法,然后确定自己的一个中心思想,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获得作文的中心。

审题方法二:

用一个审题立意的具体例子回答,看能否对你有一些帮助。

【文题】 黑格尔曾对人讲一件轶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抬头观望星辰时,掉进一个坑里,有人拉他出来,他说:“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有人嘲笑他,说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从这则轶事中你读懂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什么品质?这样的品质又能够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文题分析】 针对这个材料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论述的角度。可以不妨从“材料”中设立这样的几个问题入手: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不会掉进坑里,但也未必认识天上星辰,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对于别人的嘲笑如果换个角度理解如何?——“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这是钻研的结果;“看不见脚下的东西”,是因为他研究的痴迷,是用志不分的表现……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范文】

痴迷方能成大器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痴迷地眺望星空,以至掉到眼前的坑里。这一举动似乎不可思议,难怪有人嘲笑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而我却极其赞赏泰勒斯如醉如痴、凝神专注的精神,因为唯有痴迷,方能成就大器。

的确,泰勒斯很了解天上的星辰,当他掉到坑里,过路人将他拉出来时他对过路人所说的话并不是“谢谢”,而是“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他对天象的准确推测,正是他痴迷观察,用志不分的结果。假如他既望天空,又观脚下,一心二用,虽无掉进坑里的危险,却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

古今中外,大凡在学术上,科研中有建树、有成就的人,除了他们的勤奋、毅力、创新等因素外,其共同点就是他们对事业的痴迷和执着。据说,希腊国王让阿基米德判定王冠上的含银量,阿基米德认真钻研,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次洗澡时,从澡盆里溢出来的水中得到启示,竟然忘记了穿衣服,赤裸裸、水淋淋地跑到家。就这样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痴迷钻研也流传下来许多类似把怀表当成鸡蛋煮的轶闻。纵观伟人事业的成功,哪一个少得了探索之中的痴情?

古人云:性痴者其志凝。这里的“痴”则是用心专一,用志不分的体现。唯有用心专一,才有可能潜心钻研,钻到极处,才有可能获得成果;也唯有用志不分,才有可能坚持不懈,废寝忘食,水滴石穿。所以,泰勒期“目中无坑”正是他“心中有星”的表现,正是他钻研中的可贵之处。而许多功不成,名不就者,恰恰缺少这种潜心观星的痴迷精神,使他们失败的也往往是心性浮躁,用心不专的毛病。 还是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只有躺在坑里,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到坑里。因为他们没有探索,没有钻研,也没有对事业的痴迷。这样说来,泰勒斯观星掉到坑里非但不应嘲笑,而是值得学习的。果真我们都具备了学业上的痴迷,又何愁不成学业,不成大器?

【范文短评】 这篇范文的命题《痴迷方能成大器》,揭示着全文论述的观点,预示着要谈论的主要内容是专心致志与成就事业的关系,而“方能”二字,又意在揭示“专心致志”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一个题目的拟订,就等于确定了论点和论述的主要内容。

在论述中作者首先论述了古今中外在学术上,在科研中有建树、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事业的痴迷和执着;再就痴迷的意义来分析痴迷与成材的关系;最后以从反面指出没有痴迷也绝没有成就的结论来结束全文。

篇3: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补前半题:如《%%%, 太棒了!》;2.补后半题:如《善待%%%%。》;3.补中间部分:如《在%%中前行》;4.补首尾部分:如《%%%是%%%》。

【题目回放】

人生路上风景好。一路与老师同行, 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受益匪浅, 茁壮成长;一路与朋友同行, 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取长补短, 携手并进;一路与书籍同行, 在书籍的滋养中我们获取真知, 提升品位;一路与拼搏同行, 在拼搏的历程中我们砥砺意志, 实现梦想……

请以“一路与%%%%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步骤】

上面的作文题目是一道十分典型的半命题作文考题, 题面包括题目、提示性导语和要求三个部分。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 我们在审题时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审导语。

半命题作文的导语或阐释, 或举例, 或提示, 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我们细心研读上面的导语, 可以梳理出如下的一些重要的信息:提示语有四个分句组成, 内容上是从老师、朋友、书籍、精神四个角度提示了我们, 帮我们打开了思路, 但我们不能被提示语所限制, 最好不要用提示语来写作, 而是应该展开联想, 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 拓宽写作素材。例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人 (亲情、友情、师生情) 、事、物、景, 兴趣爱好, 意志、精神、品质等, 思路打开了, 可写作的材料就很多了。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新颖的材料作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步:审题目。

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认真推敲“一路”这个词语, 它可以实写路上发生的事情, 也可以指人生之路, 写作时要注意点明。“同行”是指彼此双方共同完成, 而不是写一方。

仔细揣摩自己所填内容和已定部分的搭配, 如果是后面的两种形式, 还要注意自己所填内容的前后搭配问题。我们在填题时要考虑到前后所填内容的搭配问题。

第三步:审要求。

作文的要求常常包括体裁、篇幅及表达等方面限制, 仔细阅读, 才能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来。

在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严格审题后, 我们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去补全作文题目了。

【易错点再现】

一、拟题俗套, 重复雷同。

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 写出的作文“撞车几率”也相当高。这次作文很多学生写《一路与老师同行》、《一路与友谊同行》、《一路与拼搏同行》、《一路与月亮同行》, 不仅太直白, 而且老师看得太多, 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当然, 也有少数同学命题甚佳, 能够找一个很小又吸引眼球的角度, 例如:《一路与马头琴同行》、《一路与越剧同行》、《一路与蔷薇同行》。

比如“%%%%的味道”这一半命题作文, 大多学生会首先想用“爱”来补充, 如《爱的味道》、《父爱的味道》、《母爱的味道》, 如通过一碗姜汤来怀念爷爷, 命题为《一碗姜汤的味道》;还有同学以妈妈每天早上把稀饭为自己盛好凉好为素材, 将题目命为《一碗凉稀饭的味道》就很新颖。所以, 半命题作文, 我们首先应该将题目补充得新颖独特,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命了一个新颖的作文题目, 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拟题过大, 难以下笔。

《一路与大自然同行》、《一路与爱同行》、《一路与青春同行》, 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 拟出这样的题目, 写起来不易把握, 只能泛泛而谈, 要写深写透很难, 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类既无新意、涵盖范围又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 只能泛泛而谈, 要写深写透很难, 且不说内容的创新。

三、脱离文题, 我行我素。

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 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 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 但有些同学却抛开题目, 任意为文。如有位同学拟题为《一路与老师同行》, 这是一个缺少新意的文题, 且这位同学在文章里歌颂老师的伟大崇高, 显然与文题相距甚远, 造成失分。“贴标签”的作文出现的比较多。例如《一路与拼搏同行》写的是妈妈教他学游泳, 明显不合题意。

【审题注意点】

一、寻找关键词。

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 文章该写什么, 甚至该怎么写, 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 它是指示代词, 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 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 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 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 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 “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 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 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 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 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又如作文题《我终于%%%%》, 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 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 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 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

二、化大为小。

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 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 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像《走近%%%%》这样的题目, 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 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 对于这样大的题目, 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 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 在补题的时候要尽量把题目具体化, 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扬州剪纸》、《走近大观园》、《走近东关街》等, 这就具体得多, 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著、生活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三、力求新颖。

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 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 半命题作文《难忘的%%%%》, 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 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 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又如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 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 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这样写思路老套, 缺乏创新, 填题, 要力求创意新颖

篇4: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抓住题眼,明确重心

“题眼”即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或对中心词进行陈述,或限制、修饰中心词,是揭示作文的意义、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作文中抓住“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作文命题的形式不一,多种多样,“题眼”也不一样。

1偏正结构的题型重心在“偏”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为“我的时间”,就应抓住题中修饰语“我”来做文章,而不要去重点写名人珍惜时间而成功的事例。再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

2动宾结构的题型题眼是谓语

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如“战胜诱惑”,“诱惑”只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与对象,而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上,要写出为什么要“战胜”及“战胜”的过程。再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拒绝平庸”,有的考生自始至终只是谈了“平庸”,结果把“拒绝”给忘了,这就偏离了题旨。

3主谓结构的题型题眼在谓语

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题眼是“胜”。“胜”在题中是“超过”“胜过”的意思,文章重心就应放在“今年”的“花红”上,在今年的巨大变化中体现出优秀人物的涌现、社会面貌的变化或国家经济的繁荣等,从而突出“胜”的题旨。

二、探究寓意

有些作文题目,除了本义以外,还有比喻义或者象征义,如“门”“路”“考场”等,既指实实在在的“门”“路”“考场”,又指人生的“门”“路”“考场”。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一定不能流于词语的表面意思,要充分挖掘题目的比喻义和深层含义,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坎”的本义指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东西,或者指低洼的地方。如果写实,文章恐怕只能是在“符合题意”这个层次了。“坎”可以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

三、把握内涵,梳理关系

关系型作文题,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关系型作文命题或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

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再如“分享与分担”,分享是一种美德,分担是一种智慧。分享使美好加倍,分担让痛苦减半。人既要学会分享,也要敢于分担。题中所给的概念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写作时,要兼顾到,不能有所偏颇。

2是非取舍关系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做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再如“临渊羡鱼与退而结网”,“临渊羡鱼”仅是艳羡的愿望,“退而结网”才是实现愿望的实干努力。愿望固然美好,但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并非绝对关系

如“痛苦与成功”,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流行与经典”,流行体现当下的审美追求和情趣,经典是历经岁月淘洗留下的永恒。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而经典也可能不流行。

4并列共存关系

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再如“有意思与有意义”,“有意思”是指有情趣,“有意义”是指有价值。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既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当诗意的精神栖居与永恒的生命价值不可兼得,“我”更愿意选择后者。

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或命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具体分析。此种类型作文的写作,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顾此失彼;也不能平分秋色,“各打五十大板”,没有重点;更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总之,审题关系到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行文措辞。真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作文审题训练。唯有如此,考生方可在高考考场上尽展才情,稳操胜券。

篇5: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本期主题:命题作文怎么写

编者按: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曾一度淡出高考舞台,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重新焕发出活力。在2008年高考中,出现了八道命题作文。可见,提高命题作文的写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希望本期文章会给大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对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而言,命题作文的要求更明确,需要考生准确审题,按要求进行写作。从标题的结构来看,高考命题作文主要有“词语型”“短语型”“句子型”三类,本文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审题方法。

一、词语型标题

所给标题是一个词,如“季节”“他们”等。这类文题较为宽泛,有时让考生无从下笔,不知从何写起。考生审题时,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前面、后面或中间加上限制词,从而明确范围,准确立意。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这里的“肩膀”既可以实指,又可以虚指。如果从实指方面考虑,考生可在“肩膀”前加限制词,如“父亲的肩膀”“母亲的肩膀”等。这样就把“肩膀”具体化了,有了明确的写作方向。

二、短语型标题

标题以偏正、并列或动宾等结构形式出现,如“诗意地生活”“好奇心”“人之常情”等。这类文题往往有或隐或显的中心词的限制,考生在审题时要抓题眼,即抓中心词,以明确写作方向。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分两步审题。第一步,找出隐含的中心词。“触摸都市”和“感受乡村”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触摸”“感受”是中心词吗?它们只是动作过程,没有表达出具体的内容。所以不是。“都市”“乡村”是中心词吗?它们只是地域概念,也不应该是。到此,考生自然会思考,触摸都市的什么?感受乡村的什么?而这里的“什么”,才是要触摸、感受的内容,也就是考生要找的题眼。

第二步,明确限制。是谁触摸或感受?你、我、大家都在可写之列。

理解了文题的中心词,明确了内容限制,立意也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可以触摸都市的现代文明:高大林立的楼群、宽阔的街道、先进的医疗条件和娱乐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当然,我们也可以感受乡村的宁静:淳朴的乡俗、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等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三、句子型标题

标题以一个句子的形式出现。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含一个观点,如“不要轻易说“不”“‘举手投足之间”等。对于观点型的标题。文章只需说透道理即可;对于隐晦型的标题,文章必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个作文题看起来非常明了,似乎没有难度,但考生在审题时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感动”,二是为什么要“出发”。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或一些事有着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地方,有着让我们为之流泪、为之震撼的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动。但“感动”只是一种思维活动,而“出发”是一种实际行动。我们要把感动这种情绪性的内心活动变成一种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发展,才会变得更强大。这样一来,文章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范文欣赏】

带着感动出发

许冬林

2008年,历史会记下我们的真情和泪水。

2008年,我们怀揣感动,在路上。

背负了多少年“东亚病夫”的耻辱啊!终于,奥运的圣火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星星般点燃,我们为这个古老的国度而自豪!

可是,晴天霹雳,汶川地震了!

自5月12日下午起,我们的泪水就不曾停止,感动不曾停止。

当天晚上,温总理就已经抵达四川,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电视屏幕上,我们看见一位年过六旬的大国总理,冒雨守在废墟前,他在和废墟里的孩子说话:防震棚里,他在给哭泣的孩子擦去泪水。网上流传着一则新闻,说温总理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是啊,总理的泪水和灾区人民的泪水是流在一起的。大灾面前,总理和我们在一起!

16日,胡锦涛主席飞抵四川,成都机场上,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仿佛在传递信心,传递力量,传递意志。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在一起,所进发的力量,足以感动这一片山河。

在大后方,人们自发组织各种募捐活动,残疾的乞丐在捐,敬老院的老人在捐,刚会走路的孩子伸出稚嫩的小手在捐,老艺术家将自己的养老金捐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我们的同胞在受难!学生们在夜色下的广场上,手捧蜡烛,为灾区人民祈福;平时清净的庙宇里香火旺盛,信徒们一脸虔诚,为灾区祈福„„一批批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向灾区赶来,满载物资的货车正向灾区进发„„

曾经多少回,我们感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曾经多少回,我们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身边的人。可是这一次,我们没有失望,我们重新找回了信仰。灾难面前,身为中国人,我们没有走开,我们拉紧了手,相互拥抱,相互擦泪。我们发现:我,还是深深地爱着这五星红旗,深深地爱着“中国”这两个大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唱了多少年的国歌,今天又添了一番滋味——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爆发出来的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是啊,如有来生,我还愿意生在中国,我还愿意和一群危难中选择生死不离的华夏人做血肉相连的同胞,我还愿意和他们一起承受灾难、享受荣光。

圣火依然在传递!在疼痛而坚强的这片土地上传递,擦干泪水,我们选择昂扬的姿态,奔赴向前。我们紧密团结,怀揣一个民族的感动,向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向着共和国的吉祥盛世,出发!

词语式命题作文

【知识准备】

“词语式命题”中的词语,一般说来在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上。高三一年来我们学习并写作了很多词语式的命题作文,如《等待》、《绽放》、《挤》、《底线》、《新》、《必修课》等等,江苏省也在08年出了一个作文题《好奇心》。

审读这些词语:

1、是名词的,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底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二是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

2、是动词的,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动词所表示的这个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宾语,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挤》这个题目,通过仔细审读方向性很强的提示语,我们首先得出下列结论:

①、题目中的“挤”字面上这里是“拥挤”;

②、外延则是“挤”有它的积极意义——加强了人们在竞争时代的竞争意识,推动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挤”也有它的消极意义——它让人感到不适,窒息、窘迫。

最后就是就是给这个“挤”加一个适合的宾语。

3、是形容词的,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

如”新”:它的含义是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词语,我们可以联想到物之新,联想到人之新,联想到事之新;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新,如创新,新颖、新潮等。

词语式标题一般审题步骤

首先,审清词义,弄清内涵外延。

如“习惯”指的是“长期形成或逐渐适应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范畴上讲,大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尚习俗。小到某个人的长期爱好和固定行为都是习惯。从性质上讲,有好习惯、中性习惯和坏习惯之分。从时间上讲,有***惯和新习惯之分。其次,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在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词语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这样就可以大而化小、虚而化实。例如命题作文《肩膀》

1、在“肩膀”前加限制词。谁的肩膀?可以是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长辈的,这是实指的肩膀;可以是牛顿所说的“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巨人肩膀”,是李大创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铁肩”,这是比喻的肩膀。

2、在“肩膀”后加限制词。肩膀担什么? 承诺和责任。

自己的肩膀担什么?是家庭、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

亲人、朋友及爱人的肩膀担什么?依赖、托付、温馨、爱情;

“巨人的肩膀”担什么?谋福利于苍生。

审清了以上两个问题,即“谁的肩膀”、“肩膀担什么”,就是抓准了题眼,立意的范围和重点就明确了起来。

【作文题目】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的引言中说:“坚持对话,……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其实,“对话”适用的地方很多,比如“新课改”就强调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等等;再如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家关系,也需要对话。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请以“对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作文指导】

“对话”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上至国际或地区之间为解决某些矛盾所进行的交流,例如,东西方对话,中美对话,中德对话,两岸对话,等等;中至国内乃至单位内部两方面所进行的交流,等等;下至班级内部、家庭内部、同学之间所进行的交流;甚至可以写跟古人乃至天地万物的对话,等等。“对话”一般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有彼此交流的过程,并且应该达成一定的意向,有一定的收获、感悟。“对话”与一般的“漫谈”不同,其指向性比较明确,必须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而“漫谈”则比较散漫,没有一定的中心或主题。

篇6:半命题议论文的审题方法与写法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有三个类型,一是以词语为题目。这类的审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只要能认真推敲这个词语的含义,不马虎了事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如以《环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就要了解清楚《环境》的含义。“环境”有两个义项:一是周围的地方;一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明确了它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论述一下“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可以从“近墨者黑 /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角度来构思;还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来写;更可以从“孟母三迁”来说环境的重要。

二是以短语为题目。对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结构类型,明确是什么关系,确定写作的重点。其次是要抓住短语中的关键词语。如果是并列关系,就要搞清并列短语所包含的所有要素而不能有所遗漏,如《怀疑与学问》。如果是因果关系,则要揭示出彼此的因果联系,如《森林与气候》。如果是偏正关系,则要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语等。

三是命题以一个句子的形式出现,有时题目规定了所写的内容,有的则比较含蓄,须仔细斟酌才好。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乐》、《毁树容易种树难》等就是这样的命题。

篇7: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

[日期:2009-06-09]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作文的一些基本形式,明白命题作文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审题。

2、了解命题作文的五种审题方法,并能进行一些相关的能力训练。教学重点:明白命题作文的审题该审什么? 教学难点:明白命题作文的审题该怎么审? 教学准备:制作两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宋朝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有个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最后这幅画得到考官的赏识,被评为成功之作。这位考生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抓住了题眼“藏”字,审题审得好。作文也是如此,审题很重要,只有审准了题,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设计意图:提到“作文”二字,学生都比较害怕、厌烦,为了缓解这一紧张气氛,我选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为上好这一课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明白“审什么”

导入: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审题在整个习作过程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我们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作文形式就是命题作文,那么命题作文的审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1)审习作内容

审习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是写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事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2)审习作重点

来源:灌云实验小学 作者:崔建娟

[字体:大 中 小]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写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抓题眼的一般规律是:

a.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b.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c.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3)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a、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傍晚的天空》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在傍晚。b、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的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c、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d、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如《老师,我要对您说》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的内容。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要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作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e、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引申义,如《路》、《红梅》、《蜡烛》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f、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设计意图:每次习作之前,老师们都会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强调:一定要认真审题。可当学生写完之后,老师们总会发现,班里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写“走题”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看题而是学生根本就不会看题,他们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抓住什么,简直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根本看不出什么“长”和“短”,就胡乱写了一通,最后肯定是走题了。针对此现象,我总结了审题“六诀”,让生在审题时能有“抓手”。久而久之,学生审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的,习作时也能万语千言,再也不用担心“走题”了。)

三、解决“怎么审”

(1)推敲法。就是逐字逐句推敲题目规定的范围和要求。有些题目在时间、空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说明事理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要通过推敲,准确地把握。以命题《我了解的一个人》为例,该题是要求写人的文章,抓住“了解”“一个”等词,我们应当明白该文要求写“我”熟悉的、了解的人,不能写偶遇的人,而且在写作时必须突出描写“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又如《暑假趣事》,要求我们写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而且这件事必须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

(2)引申法。有时我们碰到一些文题含义比较深刻,除了本义之外,还包含着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等。如《明灯》一题,该题并不是要求我们来写一盏灯,而是要我们写出具有明灯一样作用的人,即能在别人遇到挫折时给人指引道路、排除困难的人。根据这个意义,我们在选材时就要努力回忆在自己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谁帮了你,或者谁用他美好的品行指引你成长的道路,这样选材就合题了,而且中心也容易阐明。

(3)比较法。所谓比较法就是找几个与要写的作文题相似的或容易相混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准确地理解题意。如:

我的启蒙老师

我的好老师

教师,辛勤的“园丁”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三个题目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要求写老师的,但它们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第一题是要求写刚入学时的启蒙老师。第二题要求写在所有老师中你认为好的一位老师。第三题要求突出“辛勤”二字,这位所要描写的老师应当是一位辛勤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爱着学生的老师。

(4)补充法。有的作文题只给我们一个词或是词组、短句,它的意思并不完整,限制的条件也少,选择的余地很大,所以可以采用前拓后补的办法,使题目范围变窄,题意更具体。如《在放学路上》《午后》等文题,只限制了时间、地点等,至于什么人、干什么都没有明确要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补充成《(我)在放学路上(帮人推车)》《我在午后(给交警送水)》等,这样文题变得具体明确,写起来就容易多了。(5)自问法。就是拿到作文题,对题目设计几个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审清题意。如: ①这个命题属于哪一类作文? ②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③中心思想是什么? ④写作的重点是什么? ⑤以第几人称来写?(设计意图:学生举一而不能反三者,大都是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学生在习作时经常会出现审错题,写偏题或写走题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会审题,没有掌握审题的方法。学生在几年的习作训练中,也零星地掌握了一些审题的技巧。今天,通过复习,把学生这些零星的要点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审题时能有清晰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四、强化演练(制成幻灯片演示)

1、比较下面作文题目,说说每组作文题目之间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第一组题目: 第二组题目: 《一个刻苦学习的人》 《我的朋友》 《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我的好朋友》 《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我最要好的朋友》 《一个爱护公物的人》

2.认真分析下面的一组题目,说说它们的写作对象都应该是谁。《我的妈妈》/《我和妈妈》/《妈妈关心我》/《我爱妈妈》 3.读下面的文题,在认为是“写人”的文题后画上“√”。

《我的小机器人》/《她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尊敬的一位长辈》/《我们的好老师》/《这件事真让人难忘》/《我的一个小邻居》/《一件小事教育了我》/《同桌》/《给市长伯伯的一封信》 4.读下面的文题,在认为是“写事”的文题后面画上“√”。A、《我们村的好村长》 E、《街头见闻》 B.《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趣事》 P.《我的邻居》 C、《××说我长大了》 G.《我和我的小伙伴》 D.《记一次有趣的自学讨论》 H.《我喜爱的一种动物》 5.指出下列作文题目的体裁。

《记一个三好学生》()/《扫墓记》()/《集市见闻》()/《春雨》()/《一枚心爱的邮票》()/《在家干点活该不该》()/《老猫和小猫》()/《工夫不负有心人——{鲁班学艺)读后感》()6.阅读下面这份作文材料:

爸爸是体育教练,负责训练各区小学生中的田径尖子。一天下午,大雨倾盆而下,爸爸照样准时去体育场,一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才回来,原来今天只来了一个学生,训练后,因路滑难走,爸爸把他送回了家。要求:阅读后,结合材料的内容判断一下,下面的三个“中心思想”哪一个是正确的(在正确的后面划“√”)。

A.表现“爸爸”守纪律,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B.“爸爸”关心运动员。

C、表现了“爸爸”废寝忘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7.分析《记童年时代最难忘的一件事》:其基本内容为: ; 重点为 ;文体为。

8.《深深的母爱》一题,此题的写作对象是 ;写作的重点应落在 上。因此,能否抓住最能反映母亲“深爱”的题材是写此文成败的关键。

(设计意图: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听完课之后,到底会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用一些题目来巩固。只有在实战演练中,方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五、例文赏析(制成幻灯片演示)

有趣的队日

当我看到那张滑旱冰时照的相片,就会唤起对那次少先队活动的回忆。啊!太有趣了。

记得那是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打着队旗来到“八一”公园过队日。公园的每样东西都那么新鲜,但最有趣的该算滑旱冰了。这时有人建议来一次滑旱冰,顿时得到了大家的赞成。

按规定,大家每人领了一双滑冰鞋,便飞快地跑到石凳旁坐下,把脚在冰鞋上放正,再把鞋带在脚上交错绑紧。小明一绑好鞋便滑到旱冰场中间。瞧!横冲直撞哩,只见他一会儿展开双手,一会儿抬起左腿,真神气,像个滑冰运动员。这时,他身子向上一跃,身子凌空而起,然后轻盈地往下一蹲,右手做成了弧形,左手伸直在身后,右脚半蹲,左脚也抬起,做出孙悟空擒妖的模样。“好!”引得同学们一阵阵喝彩。在场边,一群胆小的女孩,双手紧紧地抓住铁栏,小心翼翼地移着小步。小宇是我们班的胆小鬼。她坐在石凳上,半天不敢站起来。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说:“小宇,我们一起滑吧!”我明知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呢!这时她刚站起来,由于身子前仰后合,轮子一滑,绊着我的脚,“啪!”两人同时摔了下来。“嚓嚓!”一按快门,照出了这惹人发笑的模样。“哈„„”逗得大伙一阵哄堂大笑。

冰场中间三五成群的女同学,她们手拉手,轻巧地慢滑着。手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身子也随着滑行稍稍有点摆动。她们不时地围着圈儿,就像美丽的仙女翩翩起舞„„ 一个小时眨眼过去了,大家还互相约定下次再来。啊!多么有趣的少先队活动啊!评析

《有趣的少先队日》记叙了一次滑旱冰的活动。文中紧扣题眼“有趣”,写得很有趣。

小明的滑冰写得很是精彩。“横冲直撞”,表现了他滑冰技术高,心气儿也很高,很有神韵。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向上一跃”“凌空而起”“一蹲”“半蹲”等,写出了“孙悟空擒妖的模样”,十分精炼,令人喝彩。

写“我”和小宇一起滑的情况也很有意思。“自身难保”的小作者和胆子最小的小宇一起摔倒,真是太逗了。

在写完了这可笑的场面后,小作者又引入一段轻松、优美的描写:“她们手拉手,轻巧地慢滑着,„„就像美丽的仙女翩翩起舞”,给文章增添了美感。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审题方面的知识后,对审题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审题后,如何在文章中落实,这是学生“眼高手低”的一个普通现象。通过设计“例文赏析”这一环节,让生在欣赏别人佳作的同时,也类化自己的学习所得,为最终写好习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要想在习作时“放飞心灵,放飞个性,放飞文彩”!我们首先必须要审对题,审好题,审准题!审题决定你习作的成败!板 书:

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 习作内容

1、审什么习作重点 文题限制

1、推敲法

2、引申法

2、怎么审

3、比较法

4、补充法

篇8: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般说来,作文审题包含三个维度,语意、语法与逻辑。语意要求考生清晰地理解题干的基本意思,确定写作方向,限定可写的界限。这里又可分为词的本意与引伸意,本意是指题干的基本意思和本质。如字、词典中的解释和下的定义。引伸意指的是对本意性质不作改变的前提下所作的形态,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如“桥”本意是连接与沟通,形式上有立交桥、铁路桥、少数民族的风雨桥等等。引伸一下就有心灵之桥、友谊之桥……等等,其外部特征发生变化,但桥的基本性质保留。

语法除了使语言表达更加规范之外,其语法功能也能使我们从中领悟作文题目中的重点和主旨。语法决定了题目的主、谓、宾与定、状、补之间的主从关系。主、谓、宾解决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定、状、补在时间、程度、范围等方面对主、谓、宾作必要的限制、修饰和补充。其要义是抓住主干读懂枝叶,悟透题旨。如作文题“藏在心中的秘密”这个题目是无主句,宾语是“秘密”谓语“藏”是隐藏不可与人道之意,修饰语“心中的”是定语。从语法的角度看主干“藏秘密”应当是本题的题眼,审题时应多留意,因为它是文章写作的重点和中心内容。而“心中的”作为宾语“秘密”的限定成份,则告诉考生这个秘密只能是自己心目中的其它的不行。

从逻辑上看,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明确的界定和限制。一般说来外延越大(修饰、限制、补充等的词越多)内涵就越小,反之,内涵越丰富(几乎没有任何修饰、限制等词)外延就越小。举一个前面讲的实例,如“桥”这个作文题,基本内涵指连接两边以便沟通的建筑物,连接与沟通是关键词。抓住这两关键词考生可选素材很多,如立交桥、索拉桥、天桥、风雨桥、心灵之桥、友谊之桥等等,如果考题加大外延变成“家乡小河边上的独木桥”内涵没有变,可受到的限制性和规定性是清晰的即:只能写A.家乡的B.小河边上的C.独木的桥,与“桥”相较学生可写的余地大大压缩,也就是说如果离开这些限制和规定都可理解为审题上的缺陷和不完整。

下面,我以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为例,从审题的角度进行释例。

原题呈现

同学们,告别初中生活之后,你们即将再次出发,走向新的人生旅程。生命之旅,驿站相接,风景更迭。杜小康穿过孤独之后坚强地再次出发,傅聪获得荣誉之后谦逊地再次出发,莫顿·享特走下悬崖之后勇敢地再次出发,地下森林幼苗遭到阳光拒绝之后顽强地再次出发……人生之旅,路途条条,风景各异。误会尽消之后,朋友们坦诚相待,在友谊之路上再次出发;解开难题之后,莘莘学子豁然开朗,在学业之路上再次出发;夜幕退去之后,筑梦之人沐浴着晨曦,在理想之路上再次出发;“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在强国之路再次出发……只要不停步,前方定然风景无限。再次出发:心态,更加沉稳;脚步,更加坚定;道路,更加宽阔!

请以“______之后再次出发”为题写一篇600-650字作文。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属前补后续式。从题干上看,它强调的是“出发”,从时间的角度看“之后”前面是过去时,后面的“出发”是未来时,也就是说在过去旧的基础上的重新开始,这是写作的重点内容也是主题挖掘的着墨处。

要写“出发”自然会涉及过往,如原题的提示语中提出的可用来补充题目的关键词,如“孤独”“荣誉”“幼苗遭阳光拒绝”“解开难题““十八大胜利召开”……。从写作构思层面看,首先进入的应是旧的过往,再在此基础上引入重新出发的原因,提出自己重新出发的准备、目标、理想等。比如“孤独”之后再次出发,这道补充完整后的题目,考生可先略写自己过去孤独的原因和表现,再着重写让自己重新振作的原因和再次出发的决心以及理由。从审题的角度看就比较切题了。

再如,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挫折、痛苦、灾难、不幸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新的人生姿态投入未来的生活;也可以对尚未到来的未知领域作一些展望、规划、思想准备和知识蓄备;还可以写面对新的情势、新的需求、新的领域自己的理解认识,应该做的准备,以及怎样适应形势、顺应潮流不断进取。

总之,再次出发,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突破自我积极向上,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未知的人生。

上一篇:重阳节的诗句下一篇:健康档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