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4-06-19

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陈冬艳文章来源:北湖区统计局更新时间:2011-8-8

为科学编制“十二·五”统计人才队伍规划,进一步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促进统计事业科学发展,北湖区统计局采取调查问卷、走访询问等方式对辖区内统计人才队伍的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表明:近年来,该区统计队伍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人员不稳,素质不高,技术人才不足,待遇偏低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和今后该区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情况

北湖区地处郴州市中心城区,面积8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人,2010年全区实现GDP1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0:45.6:50.4。辖区内共有法人单位2651家,产业活动单位1667家,个体经营户30958家。辖区内有日常统计义务单位688家,其中工业63家、服务业111家、商贸115家、建筑业108家,劳动工资495家,扣除交叉统计单位,实有统计统计义务单位688家。全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5万余人,有统计人员691人。统计人员主要由综合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和企业项目单位统计机构组成。截止目前,综合统计部门统计员196人(其中区统计局16人,乡镇街道25人、村社区统计站155人);其它各部门统计员90人;企业项目单位统计员383人;各社团组织统计员22人。

(二)人员结构

现全区有统计人员691人,其中专职140人,占20%;兼职551人,占80%。从组成看,按年龄分:35岁以下312人,占45%;35-45岁268人,占39%;46岁以上111人,占16%;按学历分:本科及以上学历199人,占29%;大专学历294人,42%;高中及中专学历178人,占26%;初中及以下学历20人,占3%;按专业分:统计专业30人,占4%;经济专业220人,占32%;其它专业人员441人,占64%;按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分:有统计职称(中职)34人,占5%;有会计职称356人,占51%,其中初职237人,中职102人,高职17人;有教师职称63人,占9%,其中初职29人,中职18人,高职16人;按是否取得从业资格分:有从业资格277人,占40%;无从业资格414人,占60%;按政治面貌分:党员250人,占36%;非党员441人,占64%。

(三)人员配备情况

在全区统计人员中,有专职统计员140人,有兼职统计员551人。专职统计员主要集中在政府统计综合部门及其下属和派出事业单位,其余部门、企业项目单位大多为兼职统计员。在年龄上整体相对年轻,45岁以下达84%,35岁以下达45%。在学历上整体水平较高,大专以上达71%,本科以上达29%。但从专业角度上看,学习统计专业、取得从业资格和取得统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相对偏低,还远远达不到统计工作

需要。学习统计专业30人,仅占4%;有统计职称34人,仅占5%;有从业资格277人,占40%。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会计,并相应取得了会计职称,但距统计要求还是有差距。无从业资格人员主要为村社区换届新当选人员及部分企事业单位更换新统计员暂未参加考试人员。

二、统计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及采取的措施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该区以贯彻《统计法》和统计体制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着力提高全区统计队伍专业技能,有效推进了统计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一是统计人员理论知识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湖南省统计管理条例》的深入贯彻落实,使统计队伍的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广大统计人员的知识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了统计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统计队伍的优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统计员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满足了政府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从宏观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帮助,有效增强了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是统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统计数据需求的提高,统计的项目越来越多,任何行业和部门都离不开统计,使统计人员明显增加,统计地位进一步提高,统计队伍成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近年来,该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统计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二是完善机构,吸收人才,不断壮大统计队伍。随着统计改革的深入推进,至今,该区先后成立了统计普查中心、地方调查队、电子站等,增加专职统计员事业编制14人,通过选拔调入和公开考试招聘,现已实际到岗9人,政府综合统计力量显著增强,充满青春与活力。其它部门也逐步规范统计工作,安排专人负责部门统计。

三是大力宣传学习《统计法》,加强统计员作风建设。通过学习,提高统计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转变统计作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同时通过开展各种统计专项调查和普查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统计中来,学习统计,了解统计。

四是认真贯彻《湖南省统计管理条例》,稳步加强统计业务能力建设。积极组织统计从业人员参加统计资格培训考试,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严把培训质量关,有效提高了全区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通过统计岗位职称聘任制,激励统计人员自觉参加每年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让统计人员学到了统计专业知识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待遇,工作能力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统计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区统计局有编制22人,实有在岗职工15人,离岗2人,未进编5人;加上在地统计应增加编制5人,现均未到位;区级综合统计部门人员都如此紧张,其它单位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区统计人员691人中专职140人,仅占20%,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统计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有一定工作经验且从事统计工作五年以上的人数不多,具有统计相关专业学历的比例很小,取得统计高级职称的还没有,中级职称的不到40人,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还很多。

三是统计岗位人员调整变动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部门、行业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或统计人员自身要求,随时对统计人员调整变动,新手多,对统计工作不熟悉,不适应,导致工作没有连续性,效率不高,也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是统计岗位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统计工作非常清苦,统计人员一年中要完成大量的统计数据,经常加班加点,牺牲很多时间,苦了累了,最后领导看到的也只有一些报表和数字,没有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享受的工资待遇低;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统计工作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收集数据低三下四,也给统计人员带来负面影响,使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统计工作,时间长了,工作积极性也就消失了。

五是管理不科学,统计监督功能无法凸显。按《统计法》和《湖南省统计管理条例》,区统计局是区人民政府唯一的综合统计机构,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统计人员要在区统计局的指导下,完成好本系统所属各单位统计报表的下发、搜集、审核和上报工作,接受区统计局的指导和监督。但管理不科学,人员属部门、行业主管,人员工资与考核由行业、部门确定,实际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无法对部门、行业统计人员进行管理,要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难度大,因此统计报表搜集难成为制约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

六是乡镇街道、村社区统计员无编制,统计工作难以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统计员是最基层的统计工作者,该区乡镇街道统计员编制均为其它部门编制,村社区统计员均是由村秘书或社区综治专干等兼任。他们承担着基层多种工作任务,还要完成名目繁多的统计工作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无编制,名不正,言不顺,更是产生抵触情绪,工作消极,已极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发展。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上,部门、行业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未能立足讲政治、促进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高度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科学设置统计岗位,招录统计人员,并

主动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提高他们岗位待遇,让他们尽心尽力搞好统计工作;客观上,一是行政、事业单位未科学设置统计岗位并向编制、人事部门上报计划,编制、人事部门也未下达编制和招录统计人员。企业看重的是经济效益,轻内部管理,有的企业单位连会计人员都没有,财务、统计管理台帐不规范,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造成阻碍,致使统计人员数量得不到统计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对不同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监管,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体现对统计人员双重管理,提升统计工作效能。

五、今后五年的建设目标及措施对策

未来五年,必须加强统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统计服务。为此,统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全区统计岗位人员更加充实、结构更为优化、管理更为科学。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而为,乘势而上,采取以下措施对策:

一是充实统计岗位人员。未来五年,需要统计人员1100人左右,其中专职人员600人左右,兼职人员500人左右。对行政、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和区统计局共同拟定用人计划,分年度向社会招考录用人才,有条件的部门内部调剂使用;企业单位,行文要求配备统计专(兼)职人员,支持鼓励企业向社会招聘人才。同时,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发改、经信、财政、建设、商务等部门必须配备专职人员,把应由部门统计的工作交由部门办理,由部门按时按质上报统计资料,真正实现统计部门综合管理、加强统计执法的职能建设。

二是明确基层统计员编制。乡镇街道统计员要明确专人专编,要把村、社区统计员纳入村、社区正常职数中,设置统计员津贴,确保基层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三是优化人员结构。力争“十二·五”期间,在统计人才队伍的学历、专业和职称上得到优化。学历上和专业上,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文化及统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统计工作;对现有统计年轻人员进行统计相关学历教育要求。职称上,继续组织现有人员参加省、市、区的统计业务培训,积极引导现有人员参加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使更多的人员拥有从事统计工作的任职资格和相应的业务能力。

四是实施分类管理。改革、创新对统计人才队伍的管理模式,总体构建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行业部门双重管理的模式。行政、事业单位,由编制、人事部门行文。部门在统计岗位人员调整、录用、考核上首先征求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意见,并科学合理设置统计岗位。企业单位,业主必须按《统计法》相关规定设置统计人员岗位,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五是提高统计岗位人员待遇,提升统计人员社会地位。建立统计岗位人员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人事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增加该区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聘用中职、高职数,组织部门在推荐选拔干部中,适当增加统计人员的选拔任用比例,进一步完善统计岗位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爱岗敬业积极性。

我们坚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不懈努力,统计人才队伍状况会大为改善,统计岗位人员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统计数据质量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统计事业一定会更好更快向前发展。

篇2: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后我县加强统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一)机构情况

全县主要由综合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组成,截止目前,综合统计部门共核定编制30人,其中:县统计局8人(行政),下属单位及乡镇统计站22人(事业)。其它各部门按要求设立统计岗位。

(二)人员结构

现全县实有统计专业技术人员239人,其中专职22人,兼职217人。从组成看,按年龄分:35岁以下117人;35-45岁80人;46岁以上42人;按专业与学历分:与统计相关专业95人,非相关专业人员144人;大专以上学历102人,中专学历93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4人;按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中职9人,初职65人,取得从业资格165人;按政治面貌分:党员94人,非党员145人。

(三)人员分布情况

全部统计专业技术人员中,专职统计员主要集中在政府统计综合部门及其下属和派出事业单位,其余部门均为兼职统计员。在专职统计员中统计局机关有4人,县统计普查中心有4人,县地方统计调查队4人,乡镇统计站10人,经贸局1人。兼职统计员中,行政单位57人,事业单位72人,企业单位83人,社团等单位5人。

二、统计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及采取的措施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贯彻《统计法》和统计体制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着力提高全县统计专业技术队伍专业技能,有效推进了统计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一是统计人员理论知识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的深入贯彻落实,使统计队伍的培训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广大统计人员的知识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了统计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统计队伍的优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统计员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有效增强了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满足了政府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从宏观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帮助。

三是统计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专业技术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统计数据需求的提高,统计的项目越来越多,任何行业和部门都离不开统计,使统计人员明显增加,统计地位进一步提高,统计专业技术队伍成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统计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二是完善机构,吸收人才,不断壮大统计队伍。随着统计改革的深入推进,至今,我县先后成立了统计普查中心、地方调查队并上划了乡镇统计站,增加专职统计员事业编制22人,通过选拔调入和公开考试招聘,现已实际到岗18人,政府综合统计力量显著增强,充满青春与活力。其它部门也逐步规范统计工作,安排专人负责部门统计。

三是利用各种专项调查和普查之机,大力宣传学习《统计法》,加强统计员作风建设,提高统计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转变统计作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同时通过开展各种统计调查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统计中来,学习统计,了解统计。

四是认真贯彻《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稳步加强统计业务能力建设,积极组织统计从业人员参加统计资格培训考试,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严把培训质量关,有效提高了全县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通过统计岗位职称聘任制,激励统计人员自觉参加每年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让统计人员学到了统计专业知识并

获得相应的经济待遇,工作能力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

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 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2) 达到80.1%, 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大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 (见表1) 。

(一)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

单位:%

“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 (城镇) 5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 比200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58个百分点。从5项监测指标来看, 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 (当年价) , 按可比价格计算, 是2000年的2.56倍, 10年间年均增长9.8%, 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 达到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 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 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 比2000年的39.0%上升4.1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9.95%, 比2000年的36.22%上升13.73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 实现程度为100%。

(二) 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

“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5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2.5%, 比2000年提高25.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50个百分点。从5项监测指标来看, 2010年基尼系数 (1) 略高于2000年的0.412, 实现程度为79.8%;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为3.45, 比2000年的2.85上升0.60, 实现程度为70.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2) 为50.95%, 比2000年的68.74%缩小了近18个百分点, 已达到预定目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3) 达到65.6%, 比2000年的13.3%上升52.3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72.8%;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9.25%, 比2000年的110.64%缩小11.4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接近100%。

(三)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

“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5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 比2000年提高28.1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81个百分点, 在6大方面中实现程度提升的幅度最大。从5项监测指标来看, 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 估计为10046元 (2000年不变价) , 是2000年的2.73倍, 实现程度为67.0%,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 (5) 为38.4%, 比2000年的45.6%下降7.2个百分点, 已达到预定目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6) 达到27.0平方米, 比2000年的19.0平方米增加8.0平方米, 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 比2000年的39.7‰降低了23.7个千分点, 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5岁, 比2000年的71.4岁增加2.1岁, 实现程度为98.0%。

(四) 民主法制得到逐步健全,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

“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3.6%, 比2000年提高8.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调查结果显示, 2010年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 达到82%, 比2000年的60%增加22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91.1%;以2000年为基期, 从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4个方面综合来计算的社会安全指数 (2) , 2010年实现程度达95.6%。

(五) 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

“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3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8.0%, 比2000年提高9.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0.97个百分点。从3项监测指标来看, 我国文化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尤其是2008年以来, 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 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75%, 比2000年提高了将近1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55.0%;受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因素的影响,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0.22%, 比2000年的11.68%下降1.46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63.9%;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为8.64年, 比2000年的7.79年提高0.85年, 实现程度为82.3%。

(六) 资源环境恢复态势良好,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

“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3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据监测, 2010年中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8.2%, 比200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1.28个百分点。从3项监测指标来看, 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 2010年单位GDP能耗已下降至1.21吨标准煤/万元 (2000年不变价, 下同) , 比2000年的1.4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17.6%, 实现程度为69.5%;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耕地面积指数 (3) 2010年为94.5%, 仍在控制目标之内;从空气、水、绿化等方面综合计算的环境质量指数 (4) 达到76.7%, 比2000年的59.2%增加17.5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76.7%。

二、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 但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

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看 (见表2) , 10年间中国4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明显提升。2010年, 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0%, 比2000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7.7%, 提高2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71.4%, 提高1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为82.3%, 提高22.0个百分点。从10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 东部地区增幅最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

单位:%

(一) 东部地区实现程度最高, 发展速度最快

2000年, 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64.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到2010年, 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8.0%,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9个百分点。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的提升幅度, 东部地区均居全国4大区域之首。到2010年, 东部地区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7省 (市) 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了90%。

(二) 中部地区实现程度较低, 但发展速度较快

2000年, 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5.6%,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到2010年, 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77.7%,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从6大方面来看, 中部地区主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方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4.2%, 比全国低11.9个百分点;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83.4%, 比全国低3.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6个省份发展比较均衡, 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均在80%左右。

(三) 西部地区实现程度和提升幅度均低于东部和中部, 但已现加快势头

2000年,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3.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到2010年,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1.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从6大方面来看, 西部地区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这3大方面, 2010年的实现程度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7、11.2和8.4个百分点。然而可喜的是, 与2009年相比, 西部地区2010年的增速在4大区域中排在首位, 显示出了其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西部地区12省 (区、市) 来看, 虽然其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 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都达到了60%以上, 全部实现了整体小康。其中, 内蒙古发展较快, 2010年的实现程度已接近80%;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4省 (区、市) 的实现程度为70%~80%;其余贵州、云南2省 (区) 的实现程度为60%~70%。

(四) 东北地区实现程度较高, 发展速度较快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低于东部地区, 但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0年,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0.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到2010年其实现程度达到82.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从6大方面来看, 东北地区主要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东北地区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82.3%, 比全国低4.1个百分点。2010年, 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首次超过85%, 吉林首次超过80%, 黑龙江已接近80%。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所加大, “十一五”时期增速快于“十五”时期

2000-2010年历经了中国的“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从两个时期考察,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十五”时期年均提高1.51个百分点, 在“十一五”时期年均提高2.59个百分点, 高于“十五”时期1.08个百分点, 增速有所加快。

(一) 从6大方面来看, 增速均有所加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大方面在“十一五”时期的增速均高于“十五”时期 (见图1) 。由此可见, “十一五”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法制社会效果明显,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 从4大区域来看, 中、西部地区的阶段性变化较大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年均增速均高于“十五”时期 (见图2) 。“十五”时期, 实现程度的年均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且各地区年均增速之间的差距较大, 最高的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速比最低的西部地区高近1个百分点;到了“十一五”时期, 年均增速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4大区域之间的年均增速差异明显缩小, 最高的中部地区的年均增速比最低的西部地区仅高了0.3个百分点。

篇4: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静宁县人才队伍统计与人才现状全县农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统计如下:

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11名,其中高级农艺师7名(大学本科2名,大学专科3名,中专2名),中级职称88名,初级职称416名。全县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民1543名,其中高级技师9名,技术员1310名,技师224名;八年来,全县共组织招收农函大学员3030名,通过农函大学习,都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专业技术。目前急需工农业园区精通高新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善于组织推广的专业技术人才。并且要具有一定数量的信息业务员。工业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一般中小型企业为高级1—2名,中级6—10名,初级20—30名;大型企业为高级2—4名,中级15—20名,初级30—40名。农业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层次,农业行业(指大农业)为高级7—14名,中级70—140名,初级560—1120名。

篇5: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工作总结

根据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统一安排和周密部署,我社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扎扎实实地做好发展提升年活动各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强了领导,完善了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在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开展学习宣传动员工作,营造了供销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我社发展提升年活动平衡有序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将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1、提高行政能力。我们首先着力于提高对任务的执行能力。在贯彻社党组决定上,态度坚决,行动迅速,质量保证,高效务实。其次是致力于提高横向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兄弟部门要加强协助配合,主动出击,积极沟通,增强整体合力,提升供销部门和供销工作人员的形象。

2、提高业务能力。业务能力最终要体现在综合分析能力上,我们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能够正确把握政治和经济、微观和宏观、社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能够站在宏观的高度进行深层次地分析与思考。

二、明确责任,加强组织协调。

为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发展提升年活动顺利进行,我社成立

以刘智生主任为组长的社发展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各股室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工作人员人人参与,把活动提出的任务融入到业务工作当中,做到工作、活动“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各股室做到思想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把发展提升年活动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三、加大宣传,注重实际效果。

我社结合工作实际,制作了横幅,张贴了宣传标语,宣传供销工作的重大意义,让社会全方位感受供销、监督供销、关注供销、支持供销。同时采取强化信息报送等形式,及时反馈本社发展提升年活动的工作进展,经验措施等,通过向市供销社报送信息,向区发展提升年领导小组反馈工作动态等方式,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增强了全社干部职工对发展提升年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

四、健全机制,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供销调查数据质量是供销工作的中心环节,我社强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组织供销调查工作,完善供销调查体制,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供销调查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强基层辅导员的业务指导、检查和培训,不断夯实调查基础,确保源头数据准确;同时改进供销调查方法,做到公开、透明,客观公正,让社会公众零距离感受供销调查,推行温馨供销调查,尽最大限度减轻调查对象负担,确保被调查者提供的数据真实准确。

五、围绕中心,立足业务工作。

1、加强供销基础、信息化建设。我社积极响应发展提升年活动,大力夯实供销基础,健全供销标准,强化对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维护和更新,健全内部各专业供销数据信息平台。发挥乡镇供销中心的作用,扩大供销工作辐射范围。供销基层建设是供销工作的基础,在充实基层供销队伍、完善基层供销制度建设等的基础上,2011年,我社已经实现街办供销人员及社区人员的奖金和供销工作挂勾,使供销工作切实被基层供销人员重视。

2、加大供销调查信息发布,提高供销服务水平。重点是整合供销调查知识、供销调查法制、供销调查信息、数据解读等内容,增强信息发布的系统性、通俗性。供销服务要立足月度、季度、供销数据开展分析,还要围绕自主创新、促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全社会节能降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开展供销监测,提升供销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供销部门参谋助手的作用。一是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为区委区政府及时提供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及分析报告;二是与相关部门合作,定期会商,建立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价格分析、预警机制,为宏观调控服务;三是建立供销调查信息新闻宣传机构,制定调查数据发布表;四是进一步完善供销调查数据库建设,参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供销调查监测活动;五是强化企业景气监测,及时发布景气指数。

3、精心组织,高效完成企业“一套表”试点工作。我社高度重视“一套表”供销制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以聂琦社长为组长,邓红兵副社长为副组长,社各股室干部为成员的企业“一套表”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下设综合组、业务组、数据处理组,做到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各小组有明确分工,分别负责对一套表试点企业统一布置、业务培训、收表、审核、录入汇总,使受表单位的供销人员在正确掌握供销概念、供销标准、供销口径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接受供销任务,确保企业“一套表”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4、精益求精,继续做好人口普查后续工作。人口普查工作是否圆满,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是关键。我社积极着手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对人普数据进行及时、全面、有效地分析研究,及时向社会展示普查成果,全面提高供销数据的公信力,促进供销成果有效运用。同时加强人口普查资料的存档工作,做好人口普查资料汇编的整理编辑与宣传工作。

六、解放思想,深化作风建设。

为全面提升机关作风建设水平,我社围绕“治庸、治懒、治散”,一是严抓责任意识,要求全院干部职工积极开展自查自摆,摸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认真解决,第一时间妥善处理好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严抓工作态度,大力提倡热情工作不怕烦,主动工作不推诿,高效工作不拖拉,积极工作不消极,全身心投入到供销工作之中。三是严抓制度建

设。落实签到制度,严格请假制度,增强职工纪律意识,切实纠正纪律松驰、自由散漫等问题;严格上下班制度,杜绝无故迟到、聊天软件,规范电脑使用,提升工作效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供销文化建设,以健康向上的供销文化、供销优良传统,影响人、教育人、感染人。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社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发展提升年实施方案的每个阶段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各项供销工作,围绕城市经济建设,围绕中心工作,围绕最优发展环境,围绕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力争我社供销工作更上新台阶。

月湖区供销社

篇6:衡水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近两年对全市文化艺术人才的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 全市范围内 (除局机关、直属单位) 在文化艺术领域具有一定造诣, 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人才共有302人。基本情况如下:

(一) 人才分布、分类情况 (8县2市1区) :

(二) 专业职称结构情况:8县2市1区302人中, 副高4人, 中级71人, 初级及以下227人。

(三) 年龄结构情况:20—45岁117人, 46—60岁185人。

(四) 部分市直文化单位人才结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专业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

目前, 市评剧团、市河北梆子剧团在编人员66人, 大多数人员是70年代、80年代通过招收自行培养的, 少部分是从外地引进的, 大专院校毕业生较少, 专业门类不齐备, 尤其缺乏创作、编导、主演, 除舞蹈演员、少部分声乐、戏剧人员较年轻外, 其他人员都在45岁以上, 因此, 舞台表演阵容薄弱, 缺乏朝气与活力, 完成大作品更显得人才不济, 困绕艺术生产, 难以生产精品力作;市群艺馆只有编制23个, (邯郸市群艺馆67个, 保定市群艺馆63个) , 全省11个地市级群艺馆中, 衡水市群艺馆人员编制最少, 一些部室的人员已接近退休, 一些部室的年轻干部还不成熟, 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这多是受编制的控制, 需要招收、引进的人才进不来, 不适应、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出不去, 加之一些不符合要求无一技之长的人员又被安置, 人才结构得不到优化和改善。另外, 人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 近些年这项工作几乎停止, 各类专业人员无法得到进修、深造的机会, 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只能是吃老本一般化地应付工作, 更谈不上进行新的实和创新。

县 (市) 区的专业人才工作困难更多, 据调查, 武强县文化馆11人, 平均年龄53岁;武邑文化馆7人, 48岁以上6人, 只有一名工勤30岁以下。文化馆专业人员老化, 文馆所、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也是寥寥无几, 全市11县市区图书馆人员共计55人, 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局机关借调, 或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保护等工作, 文化队伍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二) 群众文化人才一多一少现象突出, 发展不平衡。

据调查统计资料来看, 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人才占有很大的比例且大多数是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学校教师, 乡镇一级为数甚少, 农村文化人才出现空白很多;群众文化人才偏重于音乐、歌舞、戏剧、民间艺术方面, 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十分有利, 但文艺创编、群文创作专业人员较少, 创作力量的薄弱使群文活动成为无水之源, 无本之木, 声乐、曲艺、小品演员只能是唱别人的歌, 说听众听腻的旧段子, 演观众看烦的旧小品, 作品推陈出新后继乏力;群文精品创作压力重重,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 其主要原因是各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平衡, 智力、财力投入较少, 由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冲击, 农村文化阵地显得更加薄弱, 人、财两难, 文化专干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很多地方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造成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人才奇缺的现象。全市大部分乡镇是有阵地、无文化专干, 或有文化专干无阵地, 甚至更多的是既无阵地也无文化专干。即使有文化专干的乡镇, 基本的人头经费也无法保证, 更不要说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所需经费, 我们以为, 乡镇文化专干的缺失, 是目前我市农村群众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

(三) 各门类领军人才少、优秀人才流失。

目前, 我市文化各门类的领军人才匮乏, 像专业团体的主创人员, 主演人员极少, 体现不出人才优势。要搞大型艺术生产, 还得到处请人, 花费不少的精力和财力;群众文化方面缺乏有知名度的业务干部, 影响学术研讨和业务辅导工作的开展。一些较优秀的人才通过不同渠道相继流失, 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具体单位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重视不够, 加之客观条件等因素, 创造不出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保证人才充分展现自我的良好环境和必须的物质、精神待遇, 形成人往高处走的客观事实。

三、今后文化人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各级文化事业单位相应就本单位的人才建设提出目标性计划。

加强艺术创作的培养, 有计划地选送骨干创作人员到艺术院校深造, 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制、奖励等有效手段, 促进人才迅速成长。市群艺馆要从培养、招聘、引进文艺创作、辅导领军人才入手。结合国家艺术基金、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燕赵文化之星”等评选, 以及“河北省青年剧作家和戏曲音乐家培训项目”等省级艺术创作培训项目, 充分发挥在岗知名人才的作用, 进行一对一的培养, 采取定项目、定指标、定时间的措施, 促使年轻人员早成才, 早接班, 做到人尽其能, 才尽其用, 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二) 县 (市、区) 文化馆要把着眼点放在本地企事业单位、学校, 特别是农村文化人才建设上, 通过建立农村文艺辅导基地, 文化“三进”力争做到各单位有文化人才骨干, 村村有文化领头人, 有活动阵地, 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实用型文化人才, 同时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文艺表演方面的人才, 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城乡文化宣传活动, 特别要在各类人才的质量上下大功夫。

(三)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当地现有文化人才进行普查, 分门别类整理注册, 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 全面系统地掌握人才基本情况, 促进对人才的培养、开发, 从而更好地使用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政治思想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重视职称工作, 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 解决困难和疾苦,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 促进人才不断涌现,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四)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人事科室要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保证所需人才和优秀人才的招聘、引进渠道畅通, 办事快捷, 并争取政府加大对文化人才建设的财政投资, 建立文化人才发展建设专项基金。

篇7: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关键词: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截止去年底, 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共13394名, 其中公务员2268名,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0631名,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495名。事业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620名, 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77名, 中级职称4144名, 初级职称4383名, 管理人才1011名;国有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35人, 其中高级以上职称4名, 中级职称41名, 初级职称190名。

全县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此县根据有特长或有高于此类人员的特长、能力, 有一定范围及效益, 并于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等基础前提实行了指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截止去年年底, 农村实用人才157843人,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48.6万人总量的32.48%;其中女性48931人, 从技术技能分布上看生产型人员人数58401人, 经营型人员人数6313人, 技能服务型人员人数13732人, 技能带动型人员人数67241人, 社会服务型人员人数11049人;从年龄分布上看, 35岁及以下人数48094人, 36-40岁人数30937, 41-45岁人数32720人, 46-50岁人数23834人, 51-54岁人数7986人, 55岁及以上人数14365人;从学历分布上看, 初中以下学历人数145768人,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2075;从技术水平上看, 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职务) 的人数411人。

2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机关企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1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老化严重, 后继乏人现象突出。各单位普遍反映, 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人员断层。2008年以来, 此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2015人, 新进1469人, 加上对外商调、 考调等因素, 每年减员数比新增数大, 酿成人才团队青黄不接。各路人才呈现出组织比例不协调, 部分单位因人员断层, 无法配齐中层干部, 山后乡镇机关、学校缺人现象尤为突出, 县属国有企业近年来基本未新进人员, 断层现象严重。

2.1.2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多数乡镇反映, 对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 缺乏激励机制, 造成一般干部工作创新意识不够强, 工作热情不够高, 乡镇工作活力得不到有效激发。还有一部分干部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在同一个岗位上, 在工作中存在赖惰性思想, 讲报酬多, 谈工作少, 对乡镇的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1.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反映, 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较多, 其中部分老同志上班出勤不够硬, 在编不在岗问题较为突出, 影响了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 使单位正常的管理制度无法执行, 管理难以到位, 工作难以推进。

2.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2.1结构不合理。从行业分布上看, 生产能手较多, 特别是从事传统种植、养殖的占较大比重。大部分实用人才土生土长, 靠自学成才, 属实践型、经验型人才, 对当地情况了解, 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教育, 理论知识和基础薄弱, 视野不开阔, 难以适应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2.2.2作用发挥需要加强。受到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实用人才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埋头致富, 生怕露富, 不愿带富, 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局限, 一般只在家庭劳作中得到运用, 造成大规模生产经营、大批量带动辐射的农村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少。在“帮扶结对”活动中, 多数实用人才积极不高、主动不强, 虽然部分实用人才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活动, 但也局限于 “亲帮亲”, 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普遍, 效果不够明显。

受小农影响的小思想, 理念最实用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勤劳致富, 怕财富, 不会采取丰富的人才, 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范围内, 通常只使用家庭劳力所得, 造成在规模化生产和管理, 农村经济由大量的辐射场的“领头羊”少驱动。在“帮助结对帮扶”活动中, 最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但也有一些实用的技能, 参加结对丰富, 但也仅限于“帮亲家庭”, 其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广泛, 效果并不明显。

2.2.3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评价标准不够完善。选择、聘用农民技术员的条件和考评办法较为宏观、实践性不大;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全。

3增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团队建设, 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目标的建议

根据此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 把人才开发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 积极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团队全体修养, 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为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1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的建议

3.1.1完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办法。按《四川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行办法》和《达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细则 (试行) 》规定, 凡采取公共知识、专业知识笔试和专业面试的, 分值分别占40%、30%、30%;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只采取一种的, 分值各占50%。在执行省、市规定的同时, 积极反映用人单位呼声, 向省、市人社部门建议减小公共知识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 增大专业考试分值比例。

3.1.2健全乡镇一般干部交流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干部职工对轮岗交流工作的认识。采取多种形式, 对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服从大局和工作需要, 自觉接受组织安排, 以平常心态, 正确对待轮岗交流工作。二是有步骤地实行轮岗交流, 促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充分结合干部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实际, 采取个人申请和组织调配等方式, 加快乡镇干部交流力度, 重点加强一般干部交流, 特别是加强在原片区的乡镇之间的轮岗交流。三是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力度。采取培养性交流措施, 加强对德才兼备、工作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的多岗位锻炼, 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3.1.3及时调整、动态管理事业单位编制。坚持“精简、效能”原则, 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 实施科学的“撤、并、留、转”, 对于职能明显萎缩、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减少或长期不运作、无正式人员的 “空壳机构”坚决予以撤并, 对规模过小、任务单一、职责相近、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理顺关系。

3.2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根据该县的现状选择实用型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对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不断完善选拔, 培训, 服务和管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的实际发展, 增加总的实用型人才,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 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2.1完善选拔系统, 实现评选常态化。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的选择标准, 按照“实际, 实用, 实效” 的原则, 不断拓宽实用人才选拔的范围, 除了传统种植专家评选, 育种专家, 农业经营专家, 在外面打工的专家, 将扩大人才延伸到熟练劳动力, 文体艺术人才的范围。根据生产专家, 企业能人, 能工巧匠, 12小类人才等四大类, 并结合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技术水平, 业务能力等因素, 划分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评选标准, 具体评选标准, 可操作性, 尽可能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农村地区。

3.2.2完善培养系统, 增强培训实效性。根据乡县情况, 为农业架构调整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定制年度培训方案的实行, 有选择, 有重点的建设实用技能培训架构, 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8:北湖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是以优秀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学院毕业生为对象,以修订、完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为主要目的进行的。

二、调研分析及对策

(一)企业重点调研分析

1、概况

企业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两种调查形势。为使得问卷信息更可靠、有效,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业中从事税务、财会的人员进行;同时为了掌握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座谈主要针对于企业相关领导进行。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秦皇岛市47家企业,被调查企业的行业涉及到工业、商业流通业和服务业;被调查人员中,有2家会计服务公司的会计师,3家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4家税务师事务所的注册税务师,3家大型企业财务人员,35家中小企业财务人员。

2、调研重点内容

⑴税务专业必备能力

对于合格企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调查中,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和税收代理等知识为这47家企业所共识,有43的企业认为还应具备纳税筹划知识(仅有4家中小企业认为不需要),有39家企业认为应具备审计知识(仅有1家大型企业和7家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认为不需要),因此可分析出上述六方面知识是合格企业财会人员都应具备的。

在对从事会计核算和报税岗位的高职毕业生所欠缺的能力调查中,有43家企业认为毕业生纳税申报业务不熟练,有42家企业认为毕业生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业务不熟练,有10家企业认为毕业生审计业务不熟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从事会计核算和报税岗位的高职学生急需加强纳税申报业务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的实际技能培养和锻炼。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对税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考取会计、ERP财务管理应用能手、办税员等资格证书,并为其资格考取创造良好条件。

⑵税务专业拓展能力

在对税务专业学生应拓展的知识进行调查时发现,金融知识(4家)、财务软件应用知识(39家)成为企业需要。可见,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经济头脑、专业相关知识全面,并会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复合性人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应开设ERP财务软件应用、证券投资、财政与金融等课程,选修课中可开设保险实务、ERP沙盘实训等课程,为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理财手段奠定基础。

在对大学生最缺少的素质调查时发现,有42家企业认为最缺少与人沟通能力,有44家企业都认为他们招聘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可见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能力应成为教学中必备内容。

(二)高校调研分析

1、课程设计理念职业化

在走访的优秀院校中,他们的共同点均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置更加面向职业化,突出了专科教学的职业特色。构建根据税务机关、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税务专业相关就业领域、确定涉税岗位、明晰工作任务、分析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进而服务于就业领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如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应用到税务专业,如何使课程设置职业化、教学工作项目化,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工作的重点。

2、实践教学高度仿真化

针对于税务专业,走访院校亮点之一就是实践教学高度仿真化。 无论从硬件、到软件都尽力做到与实际生活趋同。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重中之重,为此一方面应增设相关硬件、软件条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应身先士卒,提高各种税务软件的理论和操作能力。

3、师资培养双赢化

一方面,教师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同时还是其地方国税、地税部门培训讲师。这使得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税务征管实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与国家税务系统和企业税务部门共同协作,开发税务软件、编写相关教材。这样的合作使得学校与现实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攻克税务实践中的难题,双方达到了双赢。

只有教师功底深厚,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过硬。因此,我们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水平。

(三)毕业生调研分析

1、专业知识细化不足

学生普遍反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涉及面较广,如税务专业开设了税务、会计、财务、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相关课程,但是对于大多数核心课程的学习都不太深入、有些表面化;而从教学层次上看,对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讲授深度不够,例如《税法》、《会计实务》等知识的讲授不太深入,税务和会计知识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为使专业知识细化, 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应努力开展项目化教学,并研发课改教材。

2、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学生都对我系税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给与了肯定,但是一致期望税务专业能够充实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我们应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实训室数量、税务软件配备比例;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开展税法知识竞赛、税务相关知识的辩论赛等活动。给学生们多讲授一些税务实践操作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会计相关知识,又使学生将会计和税务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三、调研总结

从以上调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做到以师资水平提升、教学条件改善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细化、如何提升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水平、 如何开展素质拓展能力培养是税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应重点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以为培养出更合格的税务专业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灵,吴小燕,楼露.电气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上一篇:观《沉静如海》有感下一篇:党组织服务党员和党员服务群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