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观后感 例子

2024-06-16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观后感 例子(精选6篇)

篇1: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观后感 例子

观《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有感

这个学期是我第一选择mooc这种课程,也是我第一次系统的学习有关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课程。以前对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和文化一直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脑子里总觉得古人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讲究各种礼仪,喜欢天人合一,饱读诗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笼统的印象,具体古代的礼仪有什么,做事的时候都有什么讲究,我都一无所知。所幸我选择了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这个网络课程里学到了很多,了解了许多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同时也赞叹于古人知书达理,行事严谨的个性,领略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积奠带给我们的震撼。

观看这门课第一感受就是彭林老师的气质,言语之间总是有着一股大学问家的君子风范。视频里他总是穿着传统的中山装或者唐装,坦然自若的站在讲台上,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礼仪关于文化故事。不仅如此,彭林老师还颇具幽默感,几乎每节视频都能让我发笑一次,有些时候甚至会大笑好几次,在幽默的言语中,在生动的讲述中,我学到了一个又一个知识,了解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感谢彭林老师带我进入礼仪文明的世界。

这门课程中最有感触的当属书信篇章了,看着彭林老师讲述那些古代书信的讲究,怎么书写,分为哪几个部分,书信中的尊称又是怎样,我不禁想起以前和笔友通信的那一段岁月,虽然讲述古代书信的课时只有短短的两小节,但是带给我的回忆却有很多。接触笔友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候都是在杂志中搜寻征集笔友的人,然后自己先寄一封信过去介绍自己,接着再耐心的等待对方回信。笔友最开始都是这样,先聊自己的兴趣爱好,熟络之后就会谈谈身边发生的趣事,分享自己开心的事情或者烦恼的事情,每次收到回信,看着笔友对自己的回应,心里总是很激动,像吃了蜜一样甜。后来上了初中,通讯设备慢慢发达了起来,手机也开始慢慢普及,加上自己学习繁忙,就渐渐放弃交笔友这个兴趣了,很多以前经常通信的笔友也再也找不见踪影,现在回想起来还挺遗憾的。如今网络通信发达,我们可以随时打电话,发短信,聊QQ聊微信,还可以视频通话见到对方的样子,交流的确是方便了,但是我再也找不回以前那种收到回信的喜悦感,也再也找不到等待回信的期待感,没有那种分享的快乐,一切都变得有些平淡无常。通讯的发展的确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交流却变得更冷漠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相信书信这种古老的通讯形式永远也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有它特殊的意义,它带给人的感觉仍是目前的一切通讯方式所无法超越的。

观看完整个课程,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太缺乏了,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传统文明礼仪的教育,四书五经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一个书名,《论语》也只是能背诵书本上的那寥寥几句,正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的人很少很少。传统文化确实有糟粕的地方,但像我们现在这样把它通通丢弃也是不应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这句话所说,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文华总汲取好的东西,改变目前如今浮躁的社会氛围,让我们的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在今后,我也会像更多的人推荐这门课程,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明礼仪的魅力。

篇2: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观后感 例子

【单选题】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哪个地方?(B)

A、乌干达

B、肯尼亚

C、卢旺达

D、布隆迪

【单选题】距今(D)年左右,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

A、8万

B、7万

C、9万

D、4万

【多选题】世界上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几大洲。(ACD)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多选题】文化包括哪几种类别。(BCD)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思想文化

D、制度文化

【判断题】民族的四要素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

【判断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单选题】下列关于顾炎武说法错误的是(B)。

A、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

B、绝食殉国

C、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争

D、是语言学家

【多选题】下列属于原生文明的国家有(BCD)。

A、古罗马

B、中国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

【判断题】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

A、鲁迅

B、梁启超

C、胡适

D、闻一多

【单选题】《国史大纲》是(B)所著。

A、陈寅恪

B、钱穆

C、王国维

D、傅斯年

【判断题】我国将古代传统经典分为文、史、哲。()

【判断题】严复认为“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判断题】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可能从西方引进的。(√)

【单选题】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安定先生”。(B)

A、钱伟长

B、胡瑗

C、范仲淹

D、李济

【判断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判断题】邓稼先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单选题】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是(C)所写。

A、王国维

B、傅斯年

C、陈寅恪

D、季羡林

【单选题】《正气歌》是(A)所写。

A、文天祥

B、辛弃疾

C、岳飞

D、陆秀夫

【判断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岳阳楼记》。(√)

【判断题】西方文化冲击下我国传统价值观被颠覆,审美价值被替换。(√)

【单选题】下列关于陈寅恪说法错误的是(B)。

A、中国现代文学家

B、著有《元白诗笺证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著作

C、古典文学研究家

D、语言学家

【单选题】下列属于安徽特色建筑的是(D)。

A、园林

B、吊脚楼

C、四合院

D、青砖小瓦马头墙

【多选题】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ABC)。

A、文化自信

B、民族自尊

C、文化自主

D、文化融合4

【判断题】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着诗书礼仪。(×)

【判断题】《文化领土论》中提到“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在实际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经济影响划分的领土”。(×)

【判断题】东西方文化之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华民族能否向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单选题】商朝哪位商王庙号是高宗。(B)

A、商纣

B、武丁

C、盘庚

D、商汤

【单选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出自(C)。

A、《史记》

B、《孟子》

C、《礼记》

D、《诗经》

【多选题】下列关于王国维说法正确的是(ACD)。

A、国学大师

B、曾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首

C、代表作为《殷周制度论》

D、字观堂

【判断题】夏朝真正的遗址确认为二里头宫殿遗址。(×)

【判断题】古代周人始祖是后稷,曾任尧舜时期的农官。(√)

【单选题】对周文王描述错误的是(C)。

A、笃仁

B、敬老

C、多疑

D、慈少

【单选题】出自《周易·观卦》的是(B)。

A、观乎天文,以观时变

B、观国之光

C、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D、多疑

【单选题】在(D)时期已经意识到人的重要性,而且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兴亡与道德有关。

A、商朝

B、西汉

C、魏晋

D、西周4

【多选题】关于周公旦说法正确的是(BCD)。

A、又被称为周文王

B、西周初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C、周武王去世后摄政当国

D、是周武王的弟弟

【判断题】炮烙相传是周幽王发明的的一种酷刑。(×)

【判断题】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单选题】(C)对周公制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国2000多年古代社会当中唯一一次最重大的革命。

A、鲁迅

B、吴宓

C、王国维

D、章太炎

【单选题】“先君周公制周礼曰,以人观德”出自(B)。

A、《春秋》

B、《左传》

C、《史记》

D、《孟子》

【判断题】《左传》中提到“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判断题】叔向是我国战国时期晋国优秀的政治家。(×)

【单选题】被后人尊称为“述圣”的是(B)。

A、颜回

B、子思

C、子贡

D、子游

【单选题】香港中文大学前身新亚书院是由(D)创办的。

A、傅斯年

B、梁启超

C、饶宗颐

D、钱穆

【单选题】在《一堂中国文化课》中提到(A)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A、礼

B、仁

C、和

D、义

【多选题】礼贯穿于中国哪几个方面。(ABCD)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D、人的身与心的关系

【判断题】礼乐文化中乐是最高境界。(√)

【判断题】子思学派被称为是礼制时代。(×)

【单选题】我们历史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B)

A、五次

B、四次

C、三次

D、两次

【单选题】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C)。

A、记录周朝时期鲁国历史

B、述说自己政治诉求

C、使后人能见微知著

D、分析当时各国国情

【判断题】母鸡叫杜,公鸡叫牝。(×)

【判断题】体制人类学家认为人是一种能够直立行走的动物。(√)

【判断题】历史上文明民族侵略落后民族,甚至消灭落后民族都是普遍现象。(×)

【单选题】从一个无知的本体一直到一个有境界的圣贤,中间需要(C)。

A、时机

B、自身努力

C、学习、修为

D、挫折

【单选题】“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出自(D)。

A、《礼仪》

B、《春秋》

C、《左传》

D、《孟子》

【判断题】汉服的衣服是右衽,夷狄民族的衣服是左衽。(√)

【判断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不能丢。(√)

【单选题】(B)是中国人立身的一个根本。

A、义

B、诚

C、仁

D、礼

【单选题】“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A)。

A、《中庸》

B、《孟子》

C、《大学》

D、《论语》

【多选题】下列关于梁启超说法正确的是(BC)。

A、字任公

B、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C、号饮冰室主人

D、号卓如

【判断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大学》。(×)

【判断题】“默哀三分钟,各自想拳经”是鲁迅所写讽刺国民党。(√)

【单选题】中国古人将宇宙之道哲理化,用以指导人类的(B)。

A、信念和生活

B、生活和社会

C、社会和信念

D、生活和意识

【单选题】季札挂剑讲的是关于(C)的故事。

A、仁爱

B、清廉

C、诚信

D、孝道

【判断题】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

【判断题】张苍是东汉丞相,历算学家。(×)

【单选题】“礼释回,增美质”出自(D)。

A、《礼记·礼运》

B、《礼记·玉藻》

C、《礼记·内则》

D、《礼记·礼器》

【单选题】《礼记》的第一篇是(B)。

A、《檀弓》

B、《曲记》

C、《王制》

D、《少仪》

【多选题】《礼记》中哪几篇是子思所作(BD)。

A、《乐记》

B、《表记》

C、《经解》

D、《中庸》

【判断题】《礼记》中讲到礼的作用有两个,其中一个作用是释回。(√)

【判断题】《礼记》中概括礼就是“礼者,敬而已矣”。(×)

【判断题】举案齐眉的典故出自东汉时期《后汉书·梁鸿传》。(√)

【单选题】《论语》中提出君子应该有(B)个方面需要认真思考,从而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

A、8

B、9

C、7

D、6

【单选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C)。

A、《论语》

B、《中庸》

C、《孟子》

D、《礼记》

【多选题】表达敬意的原则有(BCD)。

A、爱幼

B、尊老

C、敬长

D、尊师

【判断题】和平辈相处的时候要自谦。(√)

【判断题】孟子认为君子心里面存在两个东西,“君子以仁存心,以义存心”。(×)

【单选题】《围城》是(B)所写。

A、杨绛

B、钱钟书

C、沈从文

D、巴金

【单选题】“圣人被褐怀玉”出自(C)。

A、《孟子》

B、《论语》

C、《老子》

D、《礼记》

【多选题】表达敬意的方式有(ABCD)。

A、容貌恭敬

B、敬语

C、服饰端庄

D、谦语

【判断题】在朝序爵,在野序齿的意思是在一个正式场合要按照职位高低坐位置,在非正式场合就要按照年龄坐位置。(√)

【判断题】中国人习惯将家里的户主称为家尊。(√)

【判断题】礼仪之始在于正品德。(×)

【单选题】下列哪句话出自《弟子规》。(A)

A、长者先,幼者后

B、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

C、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D、居处恭,执事敬

【单选题】“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说的是(B)礼贤下士。

A、曹操

B、周公旦

C、刘备

D、孔子

【多选题】下面哪些书是何兆武先生所著。(CD)

A、《国史探微》

B、《中国史稿》

C、《历史与历史学》

D、《文化漫谈》

【判断题】《周易》中最好的一个卦是谦卦,六爻皆吉。(√)

【判断题】曾国潘清末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曾经镇压了义和团。(×)

【单选题】相传有一人模仿(D)的声音发明了十二律。

A、黄莺

B、斑鸠

C、鹦鹉

D、凤凰

【单选题】《尚书》的第一篇叫(B)。

A、《五子之歌》

B、《尧舜》

C、《太甲上》

D、《说命上》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八音的是(C)。

A、金

B、丝

C、玉

D、土

【判断题】十二律分为六吕六律。(√)

【判断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论语》。(×)

【单选题】关于曾侯乙编钟说法错误的是(B)。

A、是战国早期文物

B、编钟分为六个音阶

C、全部是青铜所做

D、出土于湖北省

【单选题】下列哪句话出自《毛诗序》。(C)

A、凡音着,生人心者也

B、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C、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

D、德音之谓乐

【判断题】“乐者,非谓黄钟大吕玄歌干扬也……”出自《礼记·乐记》。(√)

【判断题】西北民风彪悍,那边喜欢听激越高亢的秦腔。(√)

【单选题】《诗经》采风得来了(A)个国家的国风。

A、15

B、17

C、14

D、20

【多选题】下列出自《论语》的是(BD)。

A、移风易俗,善莫于乐

B、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C、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

D、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多选题】商汤伐桀后所作歌曲是(AC)。

A、《大护》

B、《夏迭》

C、《晨露》

D、《大武》

【判断题】《吕氏春秋》中并没有涉及到音乐方面的内容。(×)

【判断题】《孟子》中提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判断题】李德伦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多选题】下列出自郭店楚简的是(AB)。

A、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B、乐之动心也,浚深郁陶

C、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

D、凡声其出於情也信

【判断题】“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出自《吕氏春秋》。(×)

【判断题】《仪礼》中有一篇专门描写乡饮酒礼。(√)

【单选题】关于郑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字康成B、东汉人

C、著名经学家

D、法学家者

【单选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体现的是(C)。

A、统一性

B、习惯性

C、多样性

D、同化性

【单选题】“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出自(C)。

A、孟子

B、孔子

C、郑玄

D、秦穆公

【判断题】风俗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

【判断题】俗是一定要遵守的规范。(×)

【单选题】虞夏崇尚的是(A)。

A、质

B、文

C、理

D、士

【单选题】“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的词性是(B)。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副词

【单选题】中华文明的源头是(A)。

A、虞夏商周B、宋朝

C、唐朝

D、三国时期

【判断题】“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讲的是不忠不义。(×)

【判断题】秦穆公,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单选题】“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出自谁之口?(B)

A、子路

B、曾子

C、孔子

D、孟子

【单选题】“巧言令色足恭”出自(D)。

A、《列子·汤问》

B、《孟子·告子上》

C、《左传·昭公五年》

D、《论语·公冶长》

【判断题】“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出自《左传·昭公五年》。(√)

【单选题】“千手观音”的导演是(C)。

A、杨丽萍

B、邰丽华

C、张继刚

D、张艺谋

【单选题】古代“礼”同“(D)”。

A、律

B、鞋

C、靴

D、履

【单选题】奥运礼仪小姐的训练是(A)。

A、求形似不求神似

B、一种社会的进步

C、精神的充足

D、文明的象征

————————————————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

QQ

646013515

————————————————

【单选题】以下哪个国家非常重视仪式?()

A、朝鲜

B、日本

C、意大利

D、美国

【单选题】影片《铁人》讲述的是什么地方的事?()

A、哈尔滨

B、北京

C、大庆

D、秦皇岛

【判断题】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礼仪。()

【判断题】仪式强化了历史记忆。()

【单选题】《仪礼》有十七篇,第一篇是(C)。

A、士相见

B、特牲

C、士冠礼

D、少牢

【单选题】氏族社会时期,未成年人到达成人年龄后,氏族用各种方式测验其生存技能,以确定其能否成为氏族正式成员的仪式是(D)。

A、少牢

B、冠礼

C、笄礼

D、成丁礼

【判断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上已经不存在成丁礼。(×)

【判断题】澳洲发展缓慢的一些地区,还存有成人仪式,成年礼的科目有负重跑、攀岩、忍受毒虫叮咬等。(√)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六艺的内容?(D)

A、御

B、数

C、书

D、骑

【单选题】据《礼记·内则》,几岁要学会礼让?(C)

A、六岁

B、七岁

C、八岁

D、九岁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地支?(B)

A、辛

B、申

C、戊

D、壬

【判断题】“曲礼”中的“曲”是“大”的意思。(×)

【判断题】“男子二十冠而字”出自《礼记·曲礼上》。(√)

【单选题】“缁布冠”是指什么颜色的帽子?(C)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灰色

【单选题】士冠礼共有几次?(C)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单选题】礼仪之始在于(B)。

A、梳容颜

B、正衣冠

C、顺言辞

D、端行为

【判断题】第一次加冠和第二次加冠的帽子是一致的。(×)

【判断题】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单选题】以下哪个代表老三?(D)

A、伯

B、仲

C、季

D、叔

【单选题】孔丘的字是(D)。

A、子夏

B、子贡

C、子渊

D、仲尼

【判断题】“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济”出自《国语》。(√)

【判断题】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

【单选题】从南北朝至什么时候,冠礼一度废而不行?(C)

A、清末

B、宋朝

C、隋唐

D、明初

【单选题】《说苑·修文》的作者是(C)。

A、老子

B、孔子

C、刘向

D、孟子

【判断题】笄礼是汉族女孩的成年礼。(√)

【判断题】《礼记·杂记》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

【单选题】什么关系是人类社会所有伦理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B)

A、父子

B、夫妇

C、君臣

D、兄弟

【单选题】“男女之大防”出自(B)。

A、《中庸》

B、《坊记》

C、《论语》

D、《缁衣》

【单选题】《周易》讲的是阴阳,阴阳指(C)。

A、夏冬

B、雨水

C、男女

D、白天黑夜

【单选题】(A)是万事之始。

A、婚礼

B、成人礼

C、冠礼

D、习俗

【判断题】古人认为,婚配对社会很重要,且婚配中的男方更为重要。(×)

【判断题】动物界种族繁衍的基础是两性结合。(√)

【单选题】朱熹将结婚简化为三礼,其中不包括(D)。

A、纳彩

B、纳弊

C、亲迎

D、问名

【单选题】“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出自(A)。

A、《史记》

B、《礼记》

C、《坊记》

D、《论语》

【单选题】“提亲”即是(C)。

A、纳征

B、纳吉

C、纳彩

D、请期

【单选题】贵族里面最低的等级是(D)。

A、诸侯

B、大夫

C、卿

D、士

【判断题】儒家一直都很看不起妇女。(×)

篇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

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3年新课程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将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返璞归真”中与时俱进, 可以预见, 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精神将在新课程高考中进一步体现。为了配合全国新课程高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考生做好高考文综历史第二轮复习, 本刊编辑部集中全国各地新课程高考研究中的名优教师资源, 根据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和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第二轮通史复习的特点, 将新课程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时政热点整合为九个专题, 以期帮助考生达到高效备考的目的。此第二轮复习系列专题, 兼顾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版本的教材, 精讲精练, 准确把握核心考点, 试题的命制突出原创和改编, 将成为考生笑傲高考、迎接金色六月的利器。

【命题规律】

1.近三年高考涉及本专题的重点知识

(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一方面侧重于行政机构职能的变革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另一方面侧重于汉至元的行政机构, 如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内阁制和军机处等。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了分封制, 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5题考查了郡县制, 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10题、北京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1题考查了科举制,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了刺史制,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8题、江苏历史卷第4题和广东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内阁制, 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2题考查了军机处等。

(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了古代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以冶炼和纺织业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发展, 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政策的影响。如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和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题考查了古代的手工业发展,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6题、北京文综卷第12题和安徽文综卷第14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考情预测

(1) 从题型来看。本专题仍将以选择题为主, 且试题引用材料多为文言文, 难度较大。

(2) 从命题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方面, 视角多变。一是注重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考查;二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特色内容特别关注, 如对监察制度的考查;三是侧重对体现以史为鉴知识点的考查, 如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及影响, 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将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机构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方面, 仍将结合当前的“三农”问题等热点命制试题。一是古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的兴修, 联系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二是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和相关政策制度结合起来综合命题;三是古代手工业成就对当今立足创新、发展高新科技、增强国力的启示;四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五是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启示;六是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3) 从命题方式看。本专题仍将通过设置新情境、新材料来考查主干知识, 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

【复习方法】

1.运用表格归纳法复习早期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发展, 把握基本脉络、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重要的概念和重大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如分封制和宗法制,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郡县制和行省制,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内阁制和军机处等。

3.采用线索归纳法从宏观上掌握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如复习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 就要抓住一条线索、两对矛盾、三个趋势、四种主要制度等。

4.运用史论结合法来探究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现象, 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认识和评价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象的影响, 如自然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6.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复习, 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联系等。

【综合解读】

一、政治文明史

1.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 历代主要政治制度的演变:

(2)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二、经济文明史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农业:

(1) 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2)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3) 从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角度看, 使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4) 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 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2) 手工业:

(1) 历史悠久, 技术精湛, 持续发展, 长期领先于世界。 (2)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 规模不断扩大, 分工日益细密。 (4) 长期远销欧、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享誉世界, 如西汉有“丝绸之路”且被称为“丝国”, 唐朝又被称为“瓷器大国”。 (5) 地区分布广泛, 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的变化。

(3) 商业:

(1) 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2) 阶段性特征明显, 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 但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发展艰难。 (3)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 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古代金融发达,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了, 有利于商业发展;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 国家对商业的控制逐渐放松;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4) 封建社会后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5) 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中外交流。

2.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政策

【热点链接】

热点一

材料:2012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会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从我上任的那一天起, 就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第一, 就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第二, 我们政府还要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第三, 我们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解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吸收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包括古代中国优秀政治文明, 特别是制度创新。试题的设计, 可以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政治民主化进程、机构改革的启示的角度进行考查, 如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 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与国家统一等。

热点二

材料:2012年11月1日, 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统计, 2012年报考国家公务员人数高达152.6万人。公务员考试依然是高烧不退, 报名者趋之若鹜, 这与20世纪80、90年代的下海潮形成鲜明反差。

解读:公务员报考热折射了时代变迁, 可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相联系, 要抓住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标准和方式的演变来掌握。试题的设计, 可以从科举制的影响和对科举制的认识角度, 考查今天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东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差异。

热点三

材料1:2012年2月1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这一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

材料2:2012年9月19日, 据海关统计, 10年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1.7%, 较同期全球贸易额年均约10%的增速高出1倍多。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上升至2011年的10.2%, 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

解读:本热点涉及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高考对此考查多采用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视角主要有:一是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兴修对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二是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相关制度政策与当今热点“三农”问题、粮食问题等结合起来命题;三是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对当今立足创新、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增强国力的启示;四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五是封建国家采取的政策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启示。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 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 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 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个概念, 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和服从中央的制度

B.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社会机制

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 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 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 而无力作巨大改变。”由嬴政大帝独创的“权威性的规范”是指

A.皇帝制

B.丞相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3.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 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 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理解错误的是

A.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B.君主专制具有极端的残暴性

C.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

D.君主专制总体上是有害无利

4.20世纪90年代中国“省管县”改革悄然进行, 有人说这吸取了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地方管理制度方面的经验教训。“某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 以取禄位, 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 兄教其弟, 无所易业, 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 各得其足……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 咸出于是。”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1) 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2) 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响力 (3) 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 (4)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A. (1) (2) (4)

B. (2) (3) (4)

C. (1) (2) (3)

D. (1) (2) (3) (4)

6.据《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者, 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 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 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 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此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中央集权削弱

B.行政效率降低

C.腐败现象丛生

D.积贫积弱局面

7.《明史》卷一六八《陈循传》记载:在比孝宗还要早的景帝时, “帝欲易太子, 内畏诸阁臣, 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 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 循等遂不敢诤 (而遵旨票拟) ”。这主要说明了内阁

A.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B.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C.与皇权相互勾结易导致腐败丛生

D.对皇权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8.有人说, 军机处的设立, 是清朝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 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下列言论不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军机大臣“掌书谕旨, 综军国之要, 以赞上治机务”

B.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C.军机处“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

D.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9. (清) 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实行

C.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10.某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时, 找到下列材料:“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工匠之子, 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 分析上述材料可知

(1)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以家族内传承为主要形式 (2) 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制约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 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制约了技术的传播 (4)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不利于中外手工业技术的交流

A. (1) (4)

B. (2) (3)

C. (1) (2) (3)

D. (1) (3) (4)

11.2012年10月31日, 北京盈时国际2012年秋季拍卖“古韵奇赏——古董珍玩专场”举槌。——皇家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以9775万元成交, 这是内地19年来拍出的最高价格的瓷器。据你推断该瓷瓶

A.最早可能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制作

B.是吸收波斯、印度风格文化的结晶

C.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隐喻化地呈现

D.是青瓷技术与白瓷技术交融的结果

12.明《万历志》张宁序中指出:“维扬古九州之一, 江都为附邑, 袤延数百里, 北枕三湖, 南抵大江, 今昔称海内一大都会, 且为南北襟喉, 漕运盐司, 关国家重计, 皆莅斯土”。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1) 漕运、盐运的兴盛使扬州成为“海内一大都会” (2) 便利的交通是扬州兴盛的重要原因 (3) 明中期, 在盐业等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 扬州呈现空前的盛况, 有“海内文士, 半在维扬”之说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13.某学生从图书馆借阅《宋元以来城市分布的特点》、《苏州府志》、《明清中西经济的比较分析》三种书, 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有可能是这篇论文主题的是

A.明清苏州的社会风俗

B.明清的海外贸易

C.明清新经济现象探析

D.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14.乾隆四十一年《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会馆碑》中说:“商贾捐资, 建设会馆, 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或存货于斯, 或客栖于斯, 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可见修建会馆的直接目的是

A.使“士商之游处四方者, 道路无燥湿之虞, 行李有聚处之乐”

B.使“明其约, 释其疑, 主客交孚, 民物充赖”

C.使“联乡谊, 敬神庥……定规则, 抑行商”

D.使“通信息, 保交通, 中外贸易顺畅流通”

15.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两者比较分析可知其

A.都是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实行

B.都侧重于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

C.都是自然经济形成或者发展的产物

D.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扰的消极手段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发展曾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这对现今构建和谐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过程中, “礼制”成为其空间整体格局维新式演变中的主导机制, 并形成了礼制为尺的空间层级组织, 或表现在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的级别的高低;或表现于城市中宫殿、府邸的尊卑等级;或表现于建筑的屋顶形式的差别, 色彩的不同;甚至建筑的踏步亦有等级的表示。总之, 礼制的制约体现于一切可见的形式中。唐长安棋盘格式的中轴线布局出现 (如下图) , 是统一王朝权力达到高度集中的一种表现。城市中轴线由宫室为对称轴的终点, 到以后皇宫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使礼制的、伦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然具体的城市形态同时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和艺术表现之中, 反映为一种对空间的理解和向往。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及其规划思想》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分析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4分)

材料二“关中寓内西、偏天下, 劳于转输”, “长安、洛阳虽云故都, 然地险而隘, 去东夏辽远, 故汉之吴楚七国、唐之山东、河北往往强悖, 良亦远而难制也。加其转漕非便, 仰给四方, 常苦牵费”, 所以在此形势之下, 长安难以继续为都, 故 (宋) 太祖弃之。洛阳虽处长安之东, 但仍有与上述差不多的不利之处, 也不宜建都。同时相对于汉唐, 因为西北匈奴相对势小, 东北契丹民族的强盛, 燕云十六州难以收复, 国防重心和政治重心已然转移, 西北之地已经不适合建都。相比于长安、洛阳, 开封不仅水运方便, 漕运发达, 且地处中原, 有前文述说之种种优势, 所以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定都开封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乃是必然选择。

——摘编自《北宋东京城市建设探讨》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宋太祖建都开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比较分析唐长安与宋开封在城市布局方面最大的不同点。 (6分)

材料三以苏州论, 明清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动反映了私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清时, 苏州私人棉布纺织、踹染业大都麇集在阊门外, “苏布名称四方, 习是业者在阊门外上下塘, 谓之字号”。阊门一带成为生气勃勃的新工商业中心, 并与其他三个市区形成对立。杭州城区也有类似变化。不够发达的东城区在明清时期被纳入市内, 成为工商业飞跃发展的集中区域。苏、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其周围的卫星市镇经济有关。环杭州的塘栖、临平、览桥、瓶窑等众多大小市镇及集市, 与杭州城一起组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市场体系, 形成连锁的群体效应。

——摘编自《明清江南商品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探析》

(3) 依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8分)

材料四下面是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所编制的关于中国与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对比表。

中国:

欧洲:

(4) 对比材料四中的中欧城市发展, 你能得出哪些有效信息? (4分)

(5) 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3分)

17.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 科举是一种只会造就腐儒的没落的取士制度, 甚至认为科举制严重地禁锢了整个民族的创造思想和创新精神, 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罪魁祸首, 是过去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在1998年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黑二十四史》中, 科举与缠足、宦官、酷刑、盗墓列在一起, 足见科举制度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有多么的黑暗。……很少有人知道, 在科举制废止不久就有人提出要为科举制平反。最早提出为科举平反的著名人物是戊戌变法时期极力批判科举制的梁启超。在游历东西洋国家作过比较之后, 梁启超幡然悔悟, 说“科举非恶制也”, 并公开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的主张, 甚至公然提出恢复科举的建议。民国建立后, 伟人孙中山也在各种场合一再赞扬科举。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强调: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摘编自《“科举制”盖棺百年涌风烟重新评价观点成为学术界思潮》

评述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D 5.B 6.B 7.D8.C 9.D 10.C 11.C 12.A 13.C 14.A15.C

二、非选择题

16. (1) 主要特点:“礼制”成为其空间整体格局维新式演变中的主导机制;布局严整、等级森严, 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任答两点即可, 2分) 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发展, 并实现了大一统;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处于统治地位, 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任答两点即可, 2分)

(2) 原因:长安、洛阳存在“地险而隘”、“转漕非便”等不利之处;宋面对强大的契丹, 国防重心和政治重心已然转移, 开封具有交通、地理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4分) 不同点:宋朝时, 打破了城市布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3) 特点:城市中新的工商业中心不断兴起, 其生产和商业功能日益增强;城市不同市区分工相对明确;卫星市镇兴起, 与中心城市一起组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市场体系, 形成连锁的群体效应;在江南某些城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长期保持安定统一局面。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4) 信息:欧洲在公元1000年时还不存在城市文明, 而中国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在此后1000年间, 中国的城市发展没有显著的进步, 而欧洲城市却在这段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1800年, 中国清朝的城市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而欧洲的城市发展水平不仅经历了从无到有, 还超越了中国。 (任答两点即可, 4分)

(5) 特征: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分)

17. (15分) 第一种观点:

积极说:扩大统治基础和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风气的形成;将选官任官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种观点:

消极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强了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第三种观点:结合上面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评述。

篇4: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张骞因此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土的,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张骞之后因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确实导致了外来文化因素对中原的影响。两汉时期,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地区)、乌弋(今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

张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从四川、云南进入印度地区,当时确实有再转而西向大秦(编者注: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的交通路线。汉武帝根据这一发现,在元狩元年(前122)派使者从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晋宁出土的西汉青铜双人盘舞透雕饰件,舞人足踏长蛇,双手各执一盘,舞姿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类似的文物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通路在当时联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与印缅地方的历史事实。“西南丝绸之路”后来曾经十分畅通,东汉所谓“海西幻人”即西亚杂技艺术家们,就曾多次经由这一通道来到洛阳表演。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起初以《易》书卜问,得到兆示,说:“神马当从西北来。”他接受乌孙王所献良马,命名为“天马”。后来又得到更为骠壮的大宛“汗血马”,于是把乌孙马改称为“西极”,将大宛马称为“天马”。汉武帝得到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太初四年(前101),汉武帝在得到大宛汗血马之后,又作《西极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可以看到,汉武帝渴求“天马”,并不是仅仅出于对珍奇宝物的一己私爱,而是借以寄托着一种骋步万里、降服四夷的

雄心。

“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当时,据说“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赂遗赠送,万里相奉”(《汉书·西域传下》)。国外有的汉学家评价当时西域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时,曾经指出:“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所谓“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天马”悠远的蹄声,为西汉时期中西交通的成就,保留了长久的历史记忆。新疆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汉代锦绣图案中“登高明望四海”的文字,正体现了当时汉文化面对世界的雄阔胸襟。鲁迅曾经热情盛赞汉代社会的文化风格:“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我们通过对中西交通的考察,可以对当时民族精神的所谓“豁达宏大之风”,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所讨论的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绝不仅仅是所谓“异物内流”,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内容。古代中国曾经以宽阔的胸襟面对外域文化,热心吸收其中具有积极因素的体现人类智慧的成分。例如原生于印度的佛教的传入,就是典型的例证。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浮屠经》即佛经,是为佛教传入内地之始。有学者认为,这是关于佛教传入的比较可信的记载。一说汉明帝永平年间,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次日问群臣:“此为何神?”通人傅毅回答说,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陛下所见,可能就是此神。汉明帝于是派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往西域访求佛法,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牟子理惑论》)。或说永平十年(67),蔡愔等人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并得到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回洛阳。汉明帝特为建立精舍,是为白马寺。据说摩腾与竺法兰二人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

根据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东汉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有的学者结合东汉佛教盛行于东海地区的记载,推想孔望山佛教艺术从海路传入的可能性很大。佛教传入内地,或许并不只是途经中亚一路。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如楚王刘英为斋戒祭祀,汉桓帝在宫中立祠等。后来才扩衍至民间。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一位普通僧人玄奘开始了他赴印度求法的行程。玄奘西行取经,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里,不仅旅途十分艰险,而且在文化史上有伟大的意义。他通过自己非同寻常的交通实践,不仅成就为一名著名的佛学大师,而且对于中原和西土的文化沟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旅行记录《大唐西域记》,详尽记述了游学沿途所见所闻的一百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物产民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甚至近代学者在中亚和印度等地进行考古发掘时,仍然重视它的指导意义。

玄奘回到长安后,组织硕学高僧,主持对佛经的翻译,共译出佛经74部(一说75部),1335卷。通过这次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活动,佛学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达到了新的水平。玄奘不畏艰难、远行取经的精神,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内质中热心汲取外来文明有益营养的积极一面。

其他来自西亚的宗教文化,还有祆教、景教、伊斯兰教等。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当时,“中国政府的习惯是各自信仰其宗教,而又不会表现出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居的信仰”。外来宗教的命运,在大多历史阶段感受到了这种“宽容”。

唐代社会风尚受到“胡风”的强烈影响,当时的艺术作品也表现出对于外来事物的浓烈兴趣。唐诗和唐画都因此体现出宏大辉煌的盛唐气象。唐代传入的印度、阿拉伯和拜占庭包括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事实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盛世的成功,往往都有吸收外来文明因素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宽宏开放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成就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援佛入儒,用佛教的思辨哲学和逻辑思维改造儒学,创立了儒学的新体系——理学。明代的王守仁,以佛学的心性之说和直觉顿悟方法改造理学,成为心学的代表。这些,都是外来文化促进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典型。

即使到了明清时期,尽管官方采取了“海禁”政策,然而,民间的海外交往没有止步。在郑和下西洋终止以后,民间通过海上丝路的中外交通却日益发达。中国的一些商人和破产农民,泛舟海上,往来贸易,甚至到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定居,成为今天海外华侨的祖先。他们在维系和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总之,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自身,而中国自身的文化也对其他地域和其他民族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中,中国认识了域外,域外也认识了中国。中外文化的差异,促使人们破除思想上的畛域,改造自我经验积累的思维定势,不断借助外来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使自身文化达到新的境界。

(选自《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删节。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篇5:礼仪知识之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一是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二是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乐文明的要义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些论述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里,他就是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因此,认识礼乐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义。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既有内在的源于自觉意识的道德规范,又有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用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可以加强社会的亲和力,并对人的社会化施予积极影响。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可以达到人性的平衡、升华,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从而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篇6:不文明礼仪例子

——文明礼仪教育案例反思 【案例背景】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把礼仪教育看作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讲文明礼仪、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 “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主张礼仪治国,如今看来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瑰宝。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响彻云霄的今天,我们的孩子竟丢了文明礼仪、不懂礼仪。

【案例描述】

片段

(一)【案例反思】

轻轻的一声 “谢谢”,立刻让孩子倍感温暖,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感谢,觉得自己很光荣,哪怕做得再累,也觉得很值得,愿意为老师做任何事。平时,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为我们老师做了事情以后我们有多少老师向学生表达谢意的呢?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当学习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片段

(二)开学初,我就对六年级五个班级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每班同学必须在上课的预备铃响之前到达音乐室,安静等候老师来上课。那天当我准备去音乐室上课时,校长突然把我叫去商量了一下学校的一些临时性工作,耽误了提前到达音乐室的规定。当我赶到音乐室时,上课的正式铃声刚好响起,同时我还看见教室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说笑。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一边喘气一边对他们说:“同学们,虽然今天有几个同学在说笑讲话,但这不怪他们。因为今天是老师错在先,我迟到了,违反了我们的规定,所以我真诚地对大家说一声对不起,大家能原谅老师吗?” “能!”“谢谢大家能原谅老师。”说完,我还对学生鞠了一躬。学生显然也没有料到我会有这一招,个个眉开眼笑,比较兴奋。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悄悄讲话、说笑,是还在回忆课前的一幕吗?然而我没有批评职责他们,而是看着他们说:“刚才对于老师自己犯的错误,我已经向大家赔礼道歉了,你们也已经原谅老师了,可是上课到现在,我们班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定下心来,还是不肯原谅老师吗?如果对老师还有

意见,咱们下课后再交流好吗?”当我说完这些时,那几个孩子低下了头。接下来,我就顺顺利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下课后,我在整理讲台时,发现有其中一个在上课时被我婉转批评的学生红着脸站在我的面前。我微笑了一下:“真的对老师还有意见吗?”“不,老师,你误会了。其实,今天我们只是感到意外,从来只有我们向老师、大人承认错误,老师向我们学生认错的我还是第一次碰到。我觉得你就像我们的大朋友,我们喜欢像你一样的老师。”说完,他就向我敬了个队礼回教室去了。

【案例反思】

真诚的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在孩子的眼里看到的除了惊喜,只有善意的微笑,再也没有其他。常常看到有些报刊杂志上的小幽默,明明是家长或老师错了,因为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有失自己的威严,所以故意歪曲事实,不肯承认,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自己的形象也在孩子的心目中变质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我们面对现实,丢弃师道尊严,放下架子,与学生以诚相对,说清过失的原因,学生会看不起我们老师,会不服我们的教育吗?会不配合我们的教学吗?不会!在教唱新歌时,我常常要一边指挥、一边弹琴,还要面向学生,观察学生的表现,所以有时也总要弹错旋律,但是我总会对学生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请大家重新来一遍”,全班学生总会很配合。久而久之,当学生起来范唱或范奏由于紧张而曲不成调时,学生也会说“对不起,请原谅,老师,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吗?”这时教室里就会不约而同响起热烈的掌声。

礼仪教育 乐在其中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案例

听,五(1)班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歌声、掌声和笑声,原来他们在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的主题队会。队会在《咱们从小讲礼貌》的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碰撞以后》生动地再现了学生平时文明礼仪与不文明礼仪的行为,让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新三字经》、故事《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让学生重温了古人讲究礼仪、提升修养的故事,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讲文明礼仪,懂礼仪;三句半《校园礼仪》让同学们在欢乐的笑声中懂得了遵守校园礼仪应该怎么做;学生们在“如何争当文明礼仪小标兵”的热烈讨论中感悟到文明礼仪的语言就是一首诗、一幅画,生活的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而文明礼仪就是书中最精彩的一段,画中最美的一笔;诗朗诵《当我们在影院里》使学生懂得了文明礼仪不是拘束,文明礼仪不是纪律,文明礼仪是思想,是意识,是自觉的行为,言行有了规范,生活才能和谐,语言美、行为美,才算真正的美。最后,学生快乐地唱起了《文明礼仪拍手歌》,真正领会了“美在文明礼仪里”的含义。最后,老师告诉大家:文明礼仪是一粒最有生命的种子,只要在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

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那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它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广受推崇。多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每月有训练目标,每周有训练重点,从学生的走路、说话、做操、用餐等细小处入手,注重基础、重视细节、强化过程,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努力营造文明礼仪和谐的校园。我校利用晨会、夕会、品德课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学生在家做父母喜欢的好孩子,在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校还专门制订了《青阳实验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细则》,分别对学生的进校礼仪、集会礼仪、上课礼仪、家庭礼仪、餐桌礼仪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使教育成效落到实处,学校大队部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加大督促力度,开展“文明礼仪”、“卫生”、“两操”三项竞赛,进行检查评比,督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的自觉性。应该说,在活动初期,往往能看到学生的可喜变化,可没过多久,学生就有松懈,不能持之以恒地做好。如何提高学生讲文明礼仪懂礼仪的自觉性,巩固文明礼仪教育成果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位老师深入思考,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探索学生适于接受、乐于参加、善于做到的教育途径,让文明礼仪教育之花在校园常开不衰。作为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同时,还牵挂着班级能否得到流动红旗、能否被评选上国旗班、星级行规示范班等,因此对于学生的疏忽或不理想的表现尤其着急。记得每学期期初,我总是指导学生复习礼仪规范要求、小学生守则等,学生往往都能熟练地背诵。可是,平时还是有学生早读不自觉、不戴红领巾、上下楼梯不逐级行??为此常常被纪律员给扣分,当问及他相关的礼仪要求,又明白得很。这些同学因自己的随意为班级抹了黑,不仅自己被老师批评,还被班里其他的同学所指责。可是他却屡教不改。我生气之余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猛然醒悟:理论的说教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苍白,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荣誉感是有差异的,仅靠现有的激励措施肯定不能确保全体学生都达到要求。于是,我一直在想,怎样将道理寓于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让学生喜欢接受并乐意去做呢?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记住影像、故事、歌曲等形式中的内容,每次上课他们都让我放课文的动画,还经常要求我在课上讲故事。我灵机一动,何不将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也换化成这些形式呢?这样学生或许会印象更深刻些。于是,当有一次,两位同学课间因一点小事而发生争执以后,我便因势利导,让他们排练了小品《碰撞以后》,然后在晨会课上演给大家看,接着组织同学们讨论。没想到,这么即兴的表演不仅让两位吵架的学生化干戈为玉帛,更让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生们又向我提出演第二次《碰撞以后》,我立即饶有兴致地问他们怎么演,看完后我不仅为自己的灵感叫好,更感叹学生的创造力与接受力,同时启发了我后来的教育思路。我鼓励学生将文明礼仪知识编成文明礼仪三字经、拍手歌、三句半等在课间经常说、读,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学生真正牢记了文明礼仪要求。每当再有学生胸前没有红领巾,旁边的同学立即会来上一句:“红领巾要天天戴!”当地上再出现纸屑时,见到的同学便会弯腰拾起,口里还念着“见到废纸不放过!”“不、放、过!”看着这一切,我欣慰地笑了。原来,文明

十、介绍班级文明小标兵

十一、结尾:唱童谣《文明礼仪拍手歌》

齐唱《歌声与微笑》。

【活动反思】

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示了队员在礼仪教育中,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在实践礼仪中,对文明礼仪的感悟。

检测与表演相结合,让队员在活动中加深了文明礼仪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辨析交流与小品相结合,让队员们在讨论合作中增强对文明礼仪的辨析能力,提高文明礼仪执行的自觉性。

考核竞赛与双语相结合,让队员在实践行动中增强交际能力,提高文明礼仪的能力。总之,教育寓活动之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讲文明、守礼仪、贵坚持

——思品礼仪教学案例

青阳实验小学 刘芳

流一下,你属于什么型,并坦诚地说说自己还存在的不足,好吗?

请你写一写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反思】这部分分两个环节对同学进行了文明礼仪的检测。首先是检测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只有了解、知道了在校文明礼仪的知识点,才可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呀!把小学生在校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如“进校礼仪”、“课间礼仪”、“上课礼仪”、“尊师礼仪”、“用餐礼仪”、“交往礼仪”、“升旗礼仪”言简意赅的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其说是文明礼仪的知识竞赛,不如

【案例反思】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这里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眼见为实,耳闻为实,明确自己行为的目标方向。通过课堂教学,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让他们坚定“讲文明礼仪,守礼仪,贵坚持”的信念,最终使学生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片段四】

四、实践

师:请看出示(日常友情提示:

1、写一句警句,张贴在写在显目的地方,经常提醒自己。

2、请家长、师友、同学督促自己。

3、制作一本奖励薄,夸夸自己每天做的好的行规。

3、制作一本忏悔录,记录每天做的不够好的反思。

4、自己设计一张礼仪日表,每天照一照。)任意选择,持之以恒,相信你会成为一名坚持讲文明礼仪守礼仪的好少年。

今天我们就先请同学来写一句警句,时时提醒自己。

去寻找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一些训练科学、规范的好方法。让礼仪之花常开孩子们心中。

少一点说教,多一点行动

——文明礼仪教育案例

青阳实验小学 刘燕红

【案例描述】 “某某同学,你桌子旁边有一张废纸。”

“这不是我扔的。”

“不是你扔的就不能捡一下吗?”篇二: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老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哗......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今天让我告诉你发生在我身边的文明礼仪的故事讲给你听吧!

暑假期间,我和我的好朋友要出去学游泳,路很长还要乘公交车呢!烈日炎炎,我们跑进公交车里,“真爽啊!”我们第一个反应到。但也非常得挤。老,弱 病 残 幼专座上还坐着一些年轻人在谈笑风生。“真不懂礼仪!”朋友说到,“让一些白发苍苍的爷爷 奶奶们站着!”他显得非常气愤。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了一个位置,一屁股坐了下来,还帮我的好朋友“占”了一个好位置,我急忙呼唤;“喂!这里有位置!”咦?他到哪儿去了?我东张西望。

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正在帮一些老年人寻找位子,匆忙中就没有听见我在叫他。

多好的伙伴儿呀!他让我,不!整个公交车里的人们懂得了文明礼仪!

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这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谓是数不胜数的!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笃笃笃”的敲门声。是谁?爸爸?他还没回家呢!妈妈?她正在做家务呢!对了,一定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的敲门声吧,我便继续做我的作业。刚动笔,又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随即传来:“宝贝,妈妈可以进来吗?”啊,原来是妈妈!我赶紧喊道:“妈妈,快进来吧!”妈妈微笑着进了门。我不解地问:“你想进来就进来好了,干吗还敲门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你正在专心地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而入,会吓你一跳的!”“嘿,妈妈,我是小男子汉,我可不会被吓着的!”“看你急的,最主要的是我这样做那是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呀!你说是不是?”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比平时更美了。联想到平时我进出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我的脸红了:妈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我,为我做榜样啊!“好了,不打扰你了,做作业吧!”妈妈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做完作业,呀,已经八点多了:“去看看妈妈吧!”走到门前,刚想推门而入,猛地想起了刚才妈妈的表现,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凝神一听:“请进!”我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哎哟,吃不消,吃不消!”妈妈捧起我的脸,亲了一下说:“好儿子,也知道敲门了?”我难为情地笑了。“真是妈妈的好儿子!记住,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母子俩笑成了一团。

原来,一个小小的文明的举动,会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呀!如果人人都讲文明,我们的社会该会多么和谐、快乐呀!篇三: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1、将相和—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2、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5、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篇四: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

惯做法.。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道德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这就是讲文明。这点点滴滴的赞美和欣赏,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文明礼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

内现”。

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 ②谈吐文明 ③举止端庄 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 才会有幸福、快乐。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

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篇五:文明礼仪小故事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团结的力量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吃鱼为什么忌翻

在很多国家(地区)的餐饮礼仪当中,都讲究吃鱼时不要把鱼翻过来,而是在吃完鱼的上面一面后,把鱼大骨拿掉,再继续吃下面的鱼肉,忌讳“翻”。

吃鱼时忌讳“翻”,这种忌讳始于渔家,翻鱼让人联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时客人不知道这种忌讳,在吃鱼的时候把鱼翻了一面,主人会很生气,还要把鱼拿去重煮一遍。

有的地方忌讳“翻鱼”的动作,有的地方忌讳说出“翻”字,当人们用筷子将鱼翻过来时,会说“顺鱼”(把鱼顺过来),还有的地方会说“正鱼”。有的地方,动作和语言都忌讳“翻”。

内陆少水少鱼地区,从前多半并不讲究,可是后来开汽车的人多了,也渐渐开始忌讳翻鱼了。和翻船无关,和翻车有关

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是出海安全回来的意思。

有的地方吃鱼,还有鱼头朝屋里的讲究。因为鱼头朝外,“余”就从门口溜出去了。

但是听说有的做股票投资的人喜欢“翻鱼”,果真如此的话,那是不是请他们吃饭的时候,不要点“跳水鱼”这道菜呢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地域习俗

张某是江南人。确切地说,是富春江上游一户渔民的儿子。他从小吃江鲜,包头鱼、鲤鱼、鳊鱼、鲫鱼„„凡是这富春江里的鱼,他几乎都吃过。

但从德国回来后,他就不会吃鱼了。吃一次,喉咙卡一次,痛苦得不得了。一个渔民的儿子,因为吃鱼被鱼刺卡牢,这就像一个游泳高手在浴池溺水那样可笑。但他确确实实不会吃鱼了。张某的母亲慈眉善目,做鱼的手艺一流。现在她老人家迷惑了,她从小为儿子烹鱼,儿子还抱在手上的时候,就会吃鱼了,从来没有发生过鱼刺卡喉的事情。她一直相信渔民的儿子的口腔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抗鱼刺基因”,是不是儿子在德国呆了几年,把这“抗鱼刺基因”给弄丢了。结果还真被张某的母亲给猜对了,在江边长大的张某不会吃鱼,就是因为在德国的几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在德国,市民以肉食为主,那里也有鱼,烹食鱼肉也很多。张某在德国求学过程中出过一次“大丑”,还差点和教授交恶

一次,张某参加一个宴会,自助餐上就有鱼块,张某就取了不少鱼块,美美地享用起来。但吃着吃着,旁边的人全部端着盘子走开了,他们还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张某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但他还是顾自吃着鱼,终于将盘中鱼块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鱼骨和鱼刺。这次宴会后,张某觉得一些德国朋友似乎对他冷淡了不少,但没有发现其中的原因。第一学年结束,他去拜访教授,教授请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鱼,鱼炸得又香又脆,让他想起在中国老家母亲也是这样炸鱼给他吃,他很感动。他和教授一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吃着鱼,相谈甚欢。但吃着吃着,教授和家人全都看着他,最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来,脸上有些不快地走开了。张某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还是把自己盘中鱼吃完了。用完餐,教授看着他,用十分生气的语气对他说:“张某,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国多学一点礼仪。”

张某当时就懵了,不知教授何出此言。张某追问自己哪里做错了,教授说,你吃鱼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吐骨头,这非常不礼貌。张某说他在中国,就是这样吃鱼的,难道还有吃鱼连骨头和鱼刺一起吞下去的?教授更加生气了。教授说,在德国用餐时,你把吃进嘴里的东西再吐出来,让人觉得非常不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张某这才恍然大悟。后来,张某了解到德国人用餐时,如果是肉食,很少吐骨头、鱼刺。因为他们烹饪时,一般都会先行剔除骨头、鱼刺。如果用餐时吃到骨头和刺,他们也不会吐出来,而是嚼碎了吞下去。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不从口腔中吐东西,是一种礼仪。而张某这样的吃鱼方法,把细如发丝的鱼刺不断地从口腔中吐出来,这对德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张某回国后也像在德国一样吃鱼,而他母亲做鱼,从来不会剔除鱼刺,他的喉咙因此被鱼刺不断卡住。

粗鲁的小老鼠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想一想,你有过小老鼠这样的举动或心理吗? 聪明的报童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渐渐地,第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上一篇:土地征用申请下一篇:消除大班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