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创新

2024-06-15

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创新(共6篇)

篇1: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创新

论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

【摘要】:

本文首先对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对企业实行人本管理的重要意思进行了揭示,实现人本管理是社会、企业、员工、消费者共同选择的必然。最后探讨了企业实行人本管理的可行图径和具体方策。

【关键词】:人本思想、人本管理

【正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历经古希腊文明和文艺复兴的繁盛后,终于在中国这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国度上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思想,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本思想既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性标尺。市场经济法则并非完全游离于人本思想之外,企业结合自身特征合理引入人本管理,是十分妥当而且必要的。

一、人本思想的内涵与实质

人本思想是一种逐渐发展关成熟起来的思想体系,它重视人类与生俱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重视自由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强调人类具有选择、创造、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重视人的独特品质。

(一)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1、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思想反对忽略人的行为复杂性的机械论行为主义,反对忽略人的行为积极性的生物性决定论。重视推理、内省、创造、想象等能力,认为人虽然具有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动机,但可以清醒而理智地选择行动,以理性来克服潜意识的行为动机及各种生物性的冲动。承认人的行为虽然深受过去经验和学习的影响,但决不像机器人那样是一个信息接受器,而是一个能自我理解、判断、追求理想,并且有能力抵制环境影响的独立个体。

2、“自我”是行为的中心。人既是生物的有机体,又能对环境刺激予以反应。人既受过去经验和内在驱力的影响,同时人也具有创造性、发展性,因而人的行为具有个人意识,并对未来有指向性。人能控制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单从环境刺激中无法理解人行为的真相。内在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对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每个个体均生存在个人的经验世界中,而他自己是这个想象世界的中心。人的生存目的不只在于维持生命,更进一步要求充实生命和自我实现。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个体主观的知觉及其对实体世界的看法。人根据其自我的观念做出行为,对于和自我观念不一致或威胁到自我平衡的信息,将加以拒绝或予以修正。个体有不断追求生长的倾向,并有能力决定自我发展的方向。

3、人的行为受制于个人的知觉、自由与责任。个人的知觉不同,反映也就不同。个人自我的知觉与自我感念是决定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惟有改变个人的知觉,才能改变其行为。自由是人生来具有的本质,自由是一种选择能力。人既然有知觉与自由,必能对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同时也要对抉择的后果负责。这就是说自由包含了责任,责任肯定了自由的积极意义。

4、重视人的独特性。对于人的一般性的研究,不适合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建立自我中心的需要,同时也有与他人建立相属关系的需要,中心感的建立必须以保持个人的独特性为前提。应当说每个人诞生到世上,都代表某种新的、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是一个原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必须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并体验绝无第二个人和他相同的生命感悟。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的行为总是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的,否则就不会有真实的感觉。建立中心感之后,人也需要建立隶属感,即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

5、人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这个特征是人本思想的精髓,意思是人有发展其内在潜能的倾向。人有一种力争上游的倾向,才使得人格不断发展,使生活具有无穷的希望。每个人都在寻求圆满的自我。所谓圆满自我是指:第一,个人都能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己,也就是从积极的自我概念中接纳自己。第二,能接纳别人——与别人发生有效的关系,并能接纳与合作。第三,能清楚地接纳他所知觉的一切,不歪曲,不拒绝。第四,有自发性和创造性。第五,有安全感,能寻求情感、信念和态度,能充分指导自己的行为。第六,富有同情心,会关心别人并且没有敌意或恐惧感。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最为人知晓,他认为,在内在动机的层次上,即使个体——获得了满足,个体还是具有紧张感,因此必须尽其能力,做其所能,方可心安理得。这种自我充实发展潜能的倾向,即为自我实现。

(二)人本思想的实质

人本思想作为一种成熟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运用环境,从企业经营宗旨到具体的制度设计、产品生产,都无一不可以贯穿这一要理念。如果说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就是人本管理的话,那么有必要还原一下人本管理的本来面目。

从本原上来讲,人本思想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人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人本思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有关“人”的定位史。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西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推动下,孕育产生了20世纪初以美国人泰罗等人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思想同亚当•斯密的认识一样,把职工看成只为个人经济利益需要而工作的“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基于这种思想,泰罗把管理重点放在对人的控制上,他突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金钱激励,认为金钱的激励是在于满足“经济人”的物质追求,保持行为动力,而严格管理则可使人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这一管理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蓝领为主的第二产业企业管理中确实发挥了作用,在我国也曾一度效仿泰罗式管理,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理论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忽视。人不等同于冰冷的机器,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体。对个体人格越尊重,表明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科学管理理论由于其时代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人本思想及其管理方式变革的方兴未艾。

(二)、人本思想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回归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企业不应把获取利润作为最终目标,应把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应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从而把人本主义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财富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标志着人本管理理论进入了立意更高,角度更新,内容更丰富的更新更高阶段。同时人也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充分满足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对员工来说,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场所,更是他们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企业有责任让员工的在工作的同时人格得到彰显、个性得到张扬。而不应该是灰色的、失却活力八小时,并且当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员工个人认知最大程度重合时,工作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身心愉悦过程。

(三)、人本思想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创新。因此能否凝聚一大批切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企业都迫切关注的问题。仅靠一饭三哺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人才能招来但未必能留住。而越是创新型人才,其人格中变数成分越大,对常规的管理模式常常有着很深的叛逆,因此如何留住这些宝贵的人才,也是对企业管理文化的一次挑战。而人本思想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既尊重了员工的个性发展,又增强了企业管理文化。这一点可以从当今企业500强中找到理论依据,如果说一个关键的人才可以救活一个企业,那么在救活这个企业之前,企业首先必然给予对方一个广阔的舞台—包括个人作风、管理风格、经营模式、文化氛围的迥异。

(四)、人本思想是适宜差异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现代企业的竞争,从单纯产品竞争延伸到品牌、服务、文化等诸方面。每一种产品的背后,都有着相应的文化沉淀和社会背景,正如麦当劳常常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一样。仅仅依靠纯粹的产品技术这种硬性优势已经很难在市场中取得优势。而人本思想这种软性竞争优势愈加显出它的重要性,它已经融汇到产品的设计、服务、营销、品牌、管理中。一个闪烁着人本思想的企业,其产品也毕将更多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商机。同时对消费者而言,每一次选择产品的过程,都是对企业人本思想的赞赏和光大。对一个非常著名的品牌而言,也许我们很难界定其品牌价值中有多少百分比的成分与企业的人本思想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个企业将其品牌中与人本思想有关的成分全部抽去,那么企业品牌必将轰然塌陷。当然,这也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函数来确定多少人本的成分才是品牌价值的最佳催化量,因此我们只有确信,因为人本管理的不可复制性,它始终是企业差异化战略的中的一个节点。

三、实施人本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意义。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企业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树立公开竞争、优胜劣汰、无功就是过的新观念,激励大家比才能、比贡献,人人为企业出力献策。加强人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性的管理工作,也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举措。

(二)努力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的素质

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企业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承担着创造决策的职责,承担着经济创新的角色,承担着科学管理的职能,承担着资源配置的责任。实践证明,企业的好环和企业领导者素质的优劣有关。西方经济理论更是强调企业家才能在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坚持人本管理观念,首要的是解决企业领导者素质提高的问题。作为企业领导者,首先要能在众多的信息中梳理出重要的部分进行科学决策;必须要善于与人交往,传递信息;必须有很好的运营机制和长远打算;必须非常重视人才,要从实际出发,要把人本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经营过程的始终,带领广大员工积极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将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用好现有人才的动力机制

企业要发展,就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就要新生人才、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要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从经营角度来说,“物质动力”即物质的刺激力,包括工资、福利待遇等,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物质需求的动力作用。同时,“精神动力”也是一种激励因素,包括个人对工作的兴趣、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到他人的尊重等。

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物质动力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片面强调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最终也会失去基础。

2、确实建立“按贡献大小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企业必须认真改变现有的一些不科学的分配制度,使个人的经济收入与其贡献挂钩,特别是对那些作用突出、岗位重要、贡献大的人才应该加大其收分配的力度。只有这样,对人才而言,才是公平。

3、推选积极成功的企业文化,激发人才的向心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的健康生存和长足发展,最终也会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员工的收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4、要建立人才脱颖而出并根据不同人才特点采用不同使用方法的制度。“人无完人”,对待人才也要用“宽容”二字来看待。要学会使用人才,用人不能拘泥于“自己人”,同时,要克服“马太效应”。不能只局限于目前现成的人才状况,还要发现使用潜在人才。

(四)重视人本管理的创新

1、树立“知识管理”思想,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创新。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产生、传递以及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任何组织要想通过占有人力资源来占有知识,从而获取知识创新成果已不可能。相比之下,对知识的创新、获取与经营,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这样,人力资源中的一部份——知识型员工就成了企业关注的重心,对国际上已有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对企业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企业人本管理就应树立“知识管理”的思想,突出人本管理的知识意识、共享意识和效益意识。

2、建立权变型组织,体现人本管理组织的创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组织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建立何种形式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利润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能获得更多创新利润的组织应该是那种对知识创新、传递速度很快而成本与风险又低的组织。然而,由于企业产品类型、生产特征以及规模不同,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组织形式也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都应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自身成为一个有利于全体员工不断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确切地说,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组织应该是一个权变型组织。

3、实施个性化管理,体现人本管理方法的创新。虽然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本管理的重心,但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创新成果的占有,还需要全体员工密切配合,即需要团队精神来实现。如何才能达到既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又发挥团队整体作用呢?现行的管理模式,可能激励部分普通员工,但同时还会打击另一部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因而最终难以发挥团队整体作用。而建立共同愿望,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各类员工依据他们在企业内的不同作用进行个性化管理,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从而促进员工对知创新成果占有的需求。

人本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无疑将亟待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但我们相信,只要企业充分合理利用好人本管理,对社会、企业、员工都将是有利无害。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进入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将由以实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实质上既是一个管理学研究的老问题,又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的新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

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的管理作用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作用,人本管理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系统诸要素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过程。

兴达20年 特惠500套

篇2: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创新

21世纪是人本管理的新时代。人本思想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时代进步、重视人性的要求。同时,人本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符合当今教育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人本思想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学校中最重要的资源。把学校全体成员,包括学生、教师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服务于学校师生。最终实现学校总的发展目标与在校师生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

二、人本理念的内涵

我国古代就有“人本”观念,《论语》记载“仁者,爱人”。孔子的仁学不仅在于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仁者也,人也”,中国历代儒学大家都提倡仁爱精神,认为“仁,人心也”,把人作为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人本思想一开始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一般是指要关心人、理解人和尊重人,认为人为“社会人”而非“经济人”,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研究,并充分运用动机激励手段以达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人本思想一方面通过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人的本身,并考虑情感等因素;另一方面,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追求组织高效运转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来锻炼人的智力和体力。以人为本,全面发挥人的重要价值,而又通过竞争性的活动,来提高人的智力,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使人更为全面地自由发展。这也是人本管理应有的理想境界和哲学含义。

三、学校管理实行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纵观当今我国的教育现状,学校管理沿用的是传统的理念、体制、方法及模式,往往强调科学决策、从严管理,强调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强化“量化管理”。学校管理者把这些当作学校管理的“法宝”,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责任分工、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周密的计划方案。在这种学校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模式化管理,没有充分尊重人的情感、尊严、意志和价值,个性的.自由以及自我价值都被束缚在一个高压控制之下。当然,在许多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虽然倡导“以人为本”,关爱教师,关注学生。但往往还是形式上的“以人为本”,处于较低的层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性,教师特别是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有“主见”。学校现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在方法、内容、过程和目的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学校管理的现状,缺乏对人性的注重,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调整学校管理的模式,推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人本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己渗透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之中,对现代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管理的本质及结构特点决定了应当实行人本化管理。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变革、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当代教育领域的改革都迫切要求以管理的创新实现教育的创新。

四、人本思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学校人本管理就是人本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就是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运用人本思想进行学校管理,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利用和开发学校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及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统一。

第一,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因此,人的因素在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人本思想进行学校管理,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师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将师生个性发展与学校教育和发展目标相统一,用学校目标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念,提升师生的精神素质和人文境界,进而实现学校目标与个人价值追求的整合,同时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第二,将人本思想作为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应当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行为之中,统领并渗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从教育目标的制定、管理政策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过程都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既要管理好他们,又要服务好他们。

五、结束语

学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协调、共同、持续发展,说到底最终还是人的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管理理念的最高境界,人本思想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运用好人本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促进师生和学校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朱 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述略[J].现代大学教育,(4).

[2] 崔新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人民教育,2004(23).

[3] 王 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

[4] 李莉莉.“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6).

[5] 江月孙.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1).

篇3: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创新

1 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理论, “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 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 把对人的管理从“成本中心”控制转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来, 把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安排在最能发挥其作用、工作最富活力的地方, 开发人的聪明和才智, 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使员工能够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通过开发和管理, 把人的潜力挖掘出来, 充分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1 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

企业有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在于企业管理模式下的人是否有活力。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才能调动和激发人的主动性, 企业才能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管理理念, 去创造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

1.2 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释放其潜藏的能量。开发人的潜能, 就是生产力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 正是从根本上把被旧的体制及管理模式中束缚多年的人解放出来, 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从而为企业广大员工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1.3 尊重每个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宗旨

尊严被看做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当人被尊重时, 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才能有合理的人生定位, 并演好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积极奉献于企业和社会。企业必须尊重、关心和爱护职工, 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保障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使之切身感受到是企业的主人, 乐于尽主人之责, 办好主人之事。

1.4 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企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精神, 更需要依靠员工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 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1.5 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都是企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何充分发挥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凝聚每一名员工的合力, 使之形成企业强大的合力, 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广大员工倍感家庭式的温馨, 形成“企业关心员工, 员工关心企业”的融洽氛围, 时刻把员工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 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管理, 可以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情感沟通, 营造一种亲密、相互信任的内部关系, 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减少了员工不安定因素, 理顺了人际关系, 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形成了企业整体的强大合力, 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2 人本原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2.1 树立“企业即人”的思想, 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尊重职工, 信任职工, 关心职工, 爱护职工, 把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2.2 树立“企业为人”的思想, 搞好职工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 丰富职工生活, 满足职工需求, 把职工作为企业的根本, 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加速职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 鼓励职工奋发向上。

2.3 树立“企业靠人”的思想,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 把职工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充分发挥职工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和主人翁作用, 使职工时时感到“企业就是我的家”, 从而关心企业, 爱护企业, 想企业事, 尽主人责, 为企业尽职效力, 积极奉献。

3 运用人本管理原理, 切实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1 要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 培育“团结奋进、创新奉献”的精神理念和“产业报国、效益第一”的企业价值观, 对职工开展“爱党爱国爱企业, 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引导职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3.2 要以健全的制度规范人, 建立绩效经营、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安全质量管理检查制度, 完善各种职业规范与操作规程, 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和安全形势教育, 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使职工遵章守纪, 自觉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3 要以科学的知识培育人, 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 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钻研技术, 增长本领, 培养职工“诚信守法、敬业创新、热爱集体、竞争奉献”的职业道德, 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队伍。

3.4 要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 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 支部标准化建设, 党员争先创优和共青团争创青年“号”、“手”等评选活动, 开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书法绘画、体育文艺等寓教于乐, 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加强环境保护和工作场所、生产场地的定置定位管理, 搞好环境硬化、绿化、美化和夜景亮化工作, 协调处理好企业各个方面的矛盾与关系, 营造一个舒适宜人、文明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团结协作、昂扬向上的人文氛围, 激励职工岗位成才, 敬业奉献。

3.5 要用诚挚的感情温暖人, 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想方设法为职工解决就业、住房、子女入托、上学等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讲道理, 办实事, 以情感人, 用心留人, 使职工充分感受企业的温暖, 理顺职工情绪, 激发职工情感, 焕发职工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 确保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细胞, 同时也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在企业, 各种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都必须靠人去完成, 一切物的因素只有在人的因素作用下, 才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因此,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 树立“人本管理”思想, 搞好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理念, 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 切实发挥好人这一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服务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充分发挥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的作用。

篇4: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创新

关键字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人本思想 学生评价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其特点表现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近年来在教育界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正是为了适应这样一种变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而素质教育又是涵摄、统领整个教育发展方向的。创新教育,则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它要求在素质教育

基础上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革新。而二者的中心则是要在教学中重视人本思想。

一、人本思想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的体现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改变那种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技能、轻视发明创造的教育。而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人的智慧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难看出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它们都提到了主体性这一点,换句话来说就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其关键的主旨是“搞活",这里我们不妨定义为要充分发挥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教育活动是指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个不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而这一活动的开展则需要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在开展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重视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人本思想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复杂最不稳定、最活跃的因素,关系着成败与否。

二、人本思想在学生评价中的体现

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标准通过一定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机

制,有效实施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尽管目前的评价还多与量化分数结合,但科学的评价也正逐步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尤其应当注意:

(一)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

克服传统的以奖惩为主的单向型评价制度,构建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为目的的机制,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评价讲求层次性和动态性,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把评价过程开放。特别要注意到评价的目的,以免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评价只是为了改正不足,为了被评价者更好发展。相反奖惩式的评。价只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质疑程度,阻碍知识灌输,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形成非此及彼的恐怖心理,认为没受奖励即是自身不足,进而自甘堕落。

(二)以质性评价取代量性评价

在逐步改变单一依靠量化评价基础上,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多观察、多访问、多总结这四多,使评价摆脱量化地直接肯定或否定,增加教育鉴赏教育回应性的评价。在使用评语中应当避免出现过去严密的判断,评语要突出要义的同时多增加鼓励性话语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量化的分数评价只是对学生机械的翻印,而对于学生真实的努力程度地反映则十分乏力,它只代表学生所获结果的多少而不是体验了多少发展了多少。

(三)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与质性评价类似,把考试和评价方法从表征性分数机制转变到实质性内容上来,重视能力形成过程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鼓励与支持,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努力为学生营造发展的空间,在发展中诊断与扶助,而不是在虚拟实际中去纠正,这样或多或少会遗漏学生的能力状况。

(四)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细化,社会对合作意识十分关注。同样在学生评价中重视学生合作行为,也是会起到引导作用。在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关注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参照法,对学生考核,改变以文化知识内容为主的测试,兼顾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广泛性、和多元性,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分工完成任务。让学生锻炼与人交往能力的同时,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因为参与评价的不仅是“局外人”,而多了其活动的同伙,这样评价本身可信度就提高了。

(五)注重思维过程评价

在命题安排中尽量把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的比重降低,要看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增设理论论证的考核方式,在论证的过程中给以学生以适当的重视,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见到评价结果,就相到自己错了之类,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思维的可贵,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

值得说明的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顺应时代所提出的,它的发展、完善是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做到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仅是从人本思想中的论述就能解决的,更何况人本思想不仅仅体现于文中所述的这三个方面,但可以认同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充满生机的,千万不要让一些死板的概念捆住我们智慧的手脚。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熊小平.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J. 鄂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一期

[3]刘爱英.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月第6期

[4]孙慧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历史轨迹及相互联系J. 教育探索, 2002年第四期

篇5:人本思想与企业管理创新

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首先就要推动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现阶段我国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和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其次,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就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再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随着企业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便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从而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

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国有企业还要坚持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的作业方式,把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提高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国有企业必须大力引入人本管理理念,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过去,我们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人本管理的实质在于“把人当人看”,企业对员工表示出极大的尊重。我想任何工作在这种环境中的人都会得到很高程度的心理满足,而当别人给予他尊重与信任,他通常会努力证明自己是值得尊重、值得信任的。

有这样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一位硕士毕业生小张到某中型国有企业担任业务人员,一次因公出差,本应周五晚回北京,但小张直到周日才回京,原因是小张和爱人在当地汇合后又玩了两天。回来报销时,与正常情况唯一不同的是他回程的火车票日期晚了两天。因觉得并没有占公司便宜,小张把这件事很随意地告诉了部门经理。本以为不是问题,结果是领导谈话、扣工资接踵而来。一提起这件事,小张总是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不久后小张离开了这家公司。类似的情况在另一家公司也发生过。原来与小张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同事小李,他的女友是一家外资跨国公司的员工。由于女友工作非常忙,当两个人准备结婚时,却找不到休婚假的时间。最后两人商定女方单位送她出国培训时,小李一起自费出国。当女方单位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提出由公司负担男方的往返机票费。这一对新婚夫妇的感觉是可想而知的,不久后小李主动跳槽来到了女朋友所在的外资公司。

人才成才之时,就是跳槽之日,这是困惑着我们很多国有企业的问题。吸引合适的人才不容易,留住这些致关重要的人才则更不容易。不知我们的企业家是否真正认真地反思过这个问题,难道只是员工对企业不忠诚的结果吗?不要说人心难测,领导者首先要有一颗热诚的心。不难看出,后一个事例中的女员工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企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我相信这样的企业会受到全体员工的拥戴,不管是否有诱人的高薪,企业都将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强大磁石。

目前,虽说利益启动很重要,但对多数知识分子来说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还有更重要的追求,就是要体现人的自身价值,重视人格尊严,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环境。如果得不到后者,人才将随时有可能离开企业另找环境。所以人本管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过多地强调管制、控制员工的方法,也不可能用片面的物质刺激,而必须研究如何尊重和重视员工的个性,如何向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使员工在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这方面要不断地探索出好的管理模式。

篇6:人本管理的思想

从人性出发来分析、考察人类社会中任何有组织的活动,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由此出发,建立或考察人本管理,都要从分析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开始,确定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基本内容,建立人本管理运作的系统工程。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以人性为核心,人本管理有企业人、环境、文化及价值观四项基本要素。这四项基本要素是学习、建立人本管理时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的。

1.企业人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着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联系,正是这些活动才使企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着紧密依存、相互联系的管理关系。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1)管理主体作为管理主体,人必须要有管理能力,并拥有将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付诸管理实践的权威和权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对企业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决策的特质,具体包括对企业人的尊重和善于调节企业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具有敏感性和组织力,对企业内人、财、物、信息及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诸多复杂因素具有综合的应对和把握能力。不同层面的管理主体对上述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此外,管理主体还必须具备从事管理活动的权威和权力。如果说管理权力是董事会或上层管理主体在界定其职责的同时授予的,那么管理的权威并不完全由管理权力带来,而更多的是来自管理主体的事业心、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

(2)管理客体管理客体是接受管理的人、财、物、信息,是管理主体施展管理活动的对象和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客体可分人与物两类。财与信息是以物质的衍生形态存在的,因此可以列入物一类。由于接受管理指令的第一对象是人。因此人是第一管理客体。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整个管理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管理客体,人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的特征。作为管理客体,其客观性除了作为生物体而客观存在之外,其知识、技能、欲望、价值倾向、思维定势等因素,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同时,人作为管理客体,从来不是消极地领受管理主体的作用、影响和管理指令,而表现出主动或被动、或全部或部分地遵从管理主体的要求,甚至可以漠视或抵制管理主体的管理指令。再者,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作为生物体的同质性,决定了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能够有助于客体人理解、协助主体人的管理工作,也可能会抵制主体人的指令,尤其是当客体人有自己的主见、有非正式组织目标和设想中的管理主体时,更是如此。

(3)管理关系由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相关性,得出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这是确立人本管理基本架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对人本管理中管理主体应当在管理诸要素的认识方面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相关性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则形成一种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反映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管理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主观上分析,管理关系是人主观活动的结果,管理主体主导着管理关系,于是管理主体对人的价值和效用判定及其领导方式,将极大地影响到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在管理中的效用发挥和管理成效的大小。

2.管理环境管理活动是在企业的物质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两者相复合的系统中进行,在这种系统中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情绪、工作都直接产生影响,这些综合起来就叫作管理的环境。

(1)环境的类型根据划分原则的不同,人本管理的环境则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等多种类型。无论怎样划分管理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两类。前者包括一些客观的自然因素,可以使企业人的能力得以发挥,也可能会限制其发挥作用,影响企业人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情绪、能力与动机;后者则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等,它影响到企业人行为的有交往的个体与团体、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等社会系统因素。从环境因素对企业人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将与企业人行为变化较密切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作为直接环境;而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与竞争力等因素,作为间接环境。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的划分依据环境因素自身的稳定性与变化程度而定,相对变化频率较高的社会环境因素称作动态环境,较为稳定的物质环境因素则可以称为静态环境。

(2)环境因素的作用 人对一定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决定着工作的竞技状态,并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前提。

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则需要:

①合理的照明,要根据工作的性质选择最佳的照明度,在工作场所的照明要均匀,以防眩目;

②巧用颜色,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从心理学角度看,办公室适用冷色,以给人宁静的感觉,而工作场所不宜过于明亮,也不要把墙壁刷成白色;

③要消除噪音,噪音是我国城市的第二大公害,它会妨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因此要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此外,要利用背景音乐产生一定的心理作用,从而影响人的行为,但是在从事复杂的智力工作时则不能使用;

④风景化办公室,即把一间间办公室组成一个大厅,使公司各级职员都在一起办公,使各种办公家具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办公室,价低易修,有利于交际和工作流转,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干扰太大、太多。

⑤要注意温度的影响,办公室和工作场所的温度要考虑人的承受能力,要利于人们舒适,否则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企业内部公众关系环境内部公众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情绪。

(3)公众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内部有形形色色的人。要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团结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为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不重视是不行的。通常,公众关系有如下影响:首先是对团结的影响,企业内部员工能否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和健康的企业气氛是衡量一个企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企业的一切工作及其成效的高低都在于人,事在人为,团结合作人才兴旺,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否则反之。其次,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很大,工作成绩跟人数并不成正比关系,每个人仅凭个人的才能是无法保证实业的成功,因此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跟工作成绩的关系极为密切。

(4)改善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环境。为了以最小的能耗获取最大的工作效果,企业应着重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思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增加企业发展的动力。改善公共关系的具体途径是:努力提高员工的共同目标与利益的主导意识,创造条件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协调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形成上下一致精神意志,积极引导员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风气,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借助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积极培养和弘扬先进的意识以增进全体员工的感情关系,从而围绕着提高企业生产力来协调人际关系。

3.文化背景现代企业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企业精神、行为规范等等,但是价值观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

(1)现代企业文化的构成现代企业文化主要由四个层次所构成,即:①表层的物质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第一个层次,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集中表现了一个现代企业在社会上的外在形象。②浅层的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活动文化,这种文化特征是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③中层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规章、组织机构等。这种文化被称为一种强制性文化。④深层的精神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具有企业的特点,往往是企业多年经营中逐步形成的。

(2)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是对企业人起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因此作为人本管理的文化背景,企业文化在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即:①导向功能。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目标。具体表现在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起引导作用。②约束功能。指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这不是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它产生于企业中弥漫的企业文化氛围、集体主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③凝聚功能。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④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以人本管理为中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使每个企业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为企业拼搏的献身精神。⑤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意念,反映了人们对世上万物的根本看法,同人们的意愿密切相连,是人类社会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对事物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好恶的一种持久的信念,因此它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现代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及奉行的行为准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是最大利润价值观,企业的所有经营决策和行为、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必须以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标准来评估;第二阶段是经营利润合理价值观,即在合理利润条件下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第三阶段是企业与社会互利的价值观,即在确定的利润水平上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考虑,也就是把社会责任看作企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要素。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因此需要从多角度考察:①时代特征,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观念和时代风尚必然会深深地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使其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②经济性,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的基本功能和生存基础就是有效地利用资源,尽量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产品,这就要求企业价值观中必须有一定的成本效益观念;③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企业必须对社会发展承担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认真负责,保证使绝大数社会成员满意。

(2)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价值观对于企业人的影响有着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但是具体到企业人的个体身上则表现为具有不同类型的行为方式。例如个人主义行为、乐于助人的合作行为、试图超越他人的竞争行为等等。

(3)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的一致性、相容性,是企业人在管理活动中相互理解和协作的思想基础,也是企业人实施管理、领受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条件,因此应着眼于企业人的价值观倾向变化和行为方式的状态和变化的相关性,努力营造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充分发挥内化、整合、感召、凝聚、规范、激励等作用。

二、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

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创立,涉及复杂的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变化中的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分析判断,从而确立适应时代变化和企业发展的人本管理学说。

1.确立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依据 在分析、综合了各学派理论的同时,结合人本管理基本要素的不同层面,认为确立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基本依据是:(1)企业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具有社会人的角色。人本管理应该始终坚持把企业人本身不断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目标,为个人的发展和更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提供选择的自由。(2)企业人的心理、动机、能力和行为都是可以塑造、影响和改变的,社会和企业的环境、文化及价值观的变化也同样可以影响企业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3)作为管理主体和客体的人之间具有相关性,其目标是可协调的.

2.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 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是: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社会角色体系。

(1)主客体目标协调。作为管理主客体的人具有其生物存在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相关性,无论管理主客体各自实现利益的目标是何等客观和主观,总存在着由于关系协调使双方目标趋于一直的协调空间。只要企业人的目标趋于一致,即管理主客体目标协调,必然在确保各自利益不招致较大损害的前提下,开展非零和协作,使人本管理在实施管理和领受管理的双方之间达成共识,于是就开始了人本管理。(2)激励。即企业人为实施管理、领受管理、完成人本管理目标,而制定的激发企业人工作动机、努力程度并保障管理实效的各项措施,这些措施基本上分为物质与精神两大类,目的是企业员工发挥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潜能。(3)权变领导。即企业管理者以影响管理的各种因素为依据,抓住以人为本的前提,采取有利于自己的领导。实施这种领导方法是一种分析研究管理过程中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有效管理的方法。(4)管理即培训。人本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培训员工,教会他们完成企业人的职能和义务,传授他们作为社会角色进行活动的专长、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培训,使员工把完成自己担当的企业人和社会角色任务,看作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而尽其所能为实现个人和企业的目标而奋斗。(5)塑造环境。在企业和社会范围内塑造有助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以建立企业人的劳动绩效与获得相称的生活资料、物质和精神奖励相联系的有效机制,使个人感觉到自己的劳动为企业和社会所承认。(6)文化整合。指企业文化对企业人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本管理正是要利用文化整合功能,培育和塑造企业人的文化特质,使其都受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企业目标实现的积极的文化熏陶。因此文化整合功能的确立与完善,对于有效实施人本管理是至关重要的。(7)生活质量管理法。就是企业在确定目标时不再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选择,而是在承认企业需要利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利益要求并保障社会利益,从而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起来。

(8)完成社会角色。是指企业人在在担任企业角色的同时也要完成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这是由企业人工作的社会性质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企业实施人本管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帮助企业员工出色地掌握和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以此促进企业、社会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人的管理第一 企业管理,从管理对象上看,分为人、物及信息,于是企业管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特质。应该看到,企业不是物的堆积,而是人工的集合,是由以赢利为目的而构筑的经济性组织。企业的赢利性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进而支配物质资源的配置来达到的。基于这种考虑,企业管理就必然是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调动企业人在创造财富和赢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的层面上来描述人本管理本质和最终意义。

2.以激励为主要方式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东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激励是一个领导行为的过程,它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引起动机,所以它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必须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刺激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这是因为,管理上需要的动机和行为并不是建立在自发基础上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同时更需要诱发人的“潜在的需要”,一旦潜在的需要变成现实的需要,就会引起动机。人的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外部诱因也应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诱因刺激人们相应的需要。所以说,激励的实现,必须使外部诱因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激励的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管理要求,按目标要求行事。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生活,就必然要同其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1)人际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人际关系,会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工作效率、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2)企业管理和谐目标的三个层次的涵义。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达成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实现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

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要理解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应关注到: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所以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预测规划、教育培训、配置使用、考核评价、激励和维护,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现代企业人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1)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要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形成坚强的团队,以激励人们团结奋进。因此,我们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把经营目标、战略、经营观念,融入每个员工头脑中,成为员工的共识。为此,我们必须把目标进行分解,使每一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把每一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作与企业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2)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全体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领导者的威望取决于他的人格、品德和思想修养,取决于他的知识、经验、胆略、才干和能力,取决于他是否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事业中去,更取决于他能否公平、公正待人,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等等。(3)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生产经营活动

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4)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两者都是形成集体的必要条件。(5)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即通过简历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企业命运共同体。(6)引导全体员工参与管理。这样企业能够做到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四、人本管理运作的系统工程人本管理工程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一系列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都有独自的功能和目标,在子系统独自运行的基础上,各子系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才能形成人本管理大系统的整体功能,以达到人本管理的预期目标。

1.人本管理系统工程人本管理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行为规范工程、领导者自律工程、利益驱动工程、精神风貌工程、员工培育工程、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凝聚力工程、企业创新工程等。这几个子系统工程,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推进和增强人本管理系统的总效能。

2.人本管理的机制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员工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1)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的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使人面临挑战、有危机感,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而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们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承担的责任,迫使人们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上一篇:咏史怀古诗练习下一篇:成功英语演讲的秘诀―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