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2024-06-18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共6篇)

篇1: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重峪口小学王世同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新形势下,教育要改革,课程改革是先导,也是基础。而当前的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追求个性的充分与和谐发展,又要兼顾教育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要促进学生独立性、能力与创造素质的发展。但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及其教材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课程必须加以改革,搞好课程改革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是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才选拔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

其次,课程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长久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课程改革的框架下,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缺乏整合性的课程结构趋向合理,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先在树立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

再次,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担负着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在一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之,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2: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太和二职高(实验中学)徐少瑛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推行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和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理念 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

为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创新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强调教育在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离不开教育技术.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则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运用及教学重要方面的改变,结合自己实践作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课程改革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创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个性化的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与应用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过程。”学习者要真正学到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而这四个基本要素正是创新教育必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许多特性,完全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这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教师应具备的理念

1、教为主导

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是“导”。这一理念表明,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一伙伴。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2、学为主体

“学”既指学生,也指学习。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时,应注意到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要为学生会学习,学得好而进行设计;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3、动为主线

“动”主要是指动手、动眼、动耳、动脑,以及师生、生生、机(计算机)生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使学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促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学习中应用、应用中发现,应用中体会,应用中提高。

三、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它不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注意,起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它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索。因此,我们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2、实践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用“直观教学法”代替“活动教学法”,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操作,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绝不能以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活动。媒体和实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利用现实形象是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的,但无论是用媒体还是用实物,教师都要尽可能把活动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3、情境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背景,建构互动交往的环境。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中应为学生设计、组织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信息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为学生、老一师建构起互助交流的环境。环境的设置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的学习材料为手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老师从“讲台上的演说家”转变为“学生身边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真正的互动交往。

4、多样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的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还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使电脑和网络成为学习的手段之一,利用广阔的空间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四、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1、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传统教学媒体主要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研究,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多媒体信息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万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种交互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交互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方法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优化学习过程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讨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

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4、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采取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而且使教学信息双向化,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对象进行各种变换,能具体明白地显示和阐明认识过程本身,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自己去得出知识的结论,从而增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必须提高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增强创造思维的启动,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由途经。

五、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课堂教学模式为:(创新学习“五步教学法”)

①激趣明标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明确探索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迫切需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并因势利导提出探索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目标的提出应做到明确、具体、突出重点。在激趣明标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情境创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具有迫切需要探索的兴趣,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②自学质疑

这是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的环节。学生带着问题对教学.内容展开自学,通过亲自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使新知与旧知发生联接,促进原认识结构与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在自学质疑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自主学习,解决已提出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加强对自学过程的指导。就指导内容而言应加强对学习难点的指导;就指导方法而言应以输通思路为主;就指导重点而言应加强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指导。

③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是指导讨论,排解疑难;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积极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排疑。

④点拨归纳

让学生把小组讨论意见进行归纳,形成集体智慧在全交流,提出新疑。教师在收集各组信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和重点进行小结,对出现的新疑点进行输通,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深化学习主题。在点拨归纳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归纳观点,强化结论,发现创新,对学生有创新性的见解,教师应用十分激动的感情给予鼓励。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善认知结构,体验创新与成功的欢乐。

⑤升华创新

升华创新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拓展性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基本一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形成创新技能。其方法有:开展思路反思,优化思维过程,领悟创新技巧;运用迁移规律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深化创新思维;让学生同中求异,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重新质疑,提高思考的深度;综合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技能。在升华创新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行创新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化教育》2004年第3期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 靳玉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一、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 重理论, 轻实验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化学的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学, 本身的化学实验器材就不完善, 只是简单的通过理论分析化学实验, 学生对于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看不到的, 也就形成了学生“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结果, 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由于学生只是对实验进行记忆性的认识, 使得他们对实验的印象也不深。

(二) 传统的化学教育重应试, 轻能力

传统教育的观点就是“一考定终身”, 这也导致了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就是应试能力的提高, “只要学生考得好, 就是老师、学校教得好”的观点也一直是家长为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片面的强调升学率, 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认为做实验就是浪费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 而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方式也是当前化学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三) 化学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灌输思想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量, 但是化学是实验性特别强的学科, 它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实验的本质, 从而真正的理解化学理论和实验结果, 但由于长时间的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下降, 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四) 化学教学思想落后

当前的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的层面, 而忽略了学生“会学”的能力的培养, 在“学会”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很多的“好学生”, 但这些“好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化学教育提出的挑战

(一)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某地的一位理科状元由于进入高校后, 不适应本高校的学习氛围、跟不上学习节奏而导致辍学。这个例子很直观的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进入高校或者社会后,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技巧, 而是学习的能力, 因此学校平时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 (1) 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通过他们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上台讲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课下的自我预习、自我理解, 还能增强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2)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 让他们把各自的意见、理解等结合, 然后老师再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授课, 这样能使学生找到听课的重点, 更具有针对性, 同时, 小组讨论的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总结能力。

(二)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中的实验较多, 单纯的讲解实验结果, 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实验, 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实验的混淆。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从对高锰酸钾的称量、试管、水槽的放置、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都由他们自己进行操作,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了解的更透彻, 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实验的印象, 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三) 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是一门特别的学科, 它跟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例如:玉米植株矮小、叶子发黄主要是缺氮肥, 植株矮、叶子边缘呈紫红色主要是缺磷肥。教师在讲解化学化肥的时候, 就可以真实的从田间找素材, 在实际生活中讲课,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提高他们的化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化学教育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 改变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 使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将化学课堂变成一个探究学习的课堂,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 让学生自己探讨、独立思考、独立总结, 然后小组结合、分析, 最后由老师进行重点知识总结, 针对性教学。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到“学”的转变, 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整个的学习中, 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兴趣, 还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 引进化学实验设备, 真正的进行试验课程

化学实验在化学的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通过对实验的探究, 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化学知识, 因此学校必须要引进齐全的化学设备, 使学生能够最大化的进行实验, 在整个实验中了解化学的奇妙, 同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三) 对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化学思想

想要是化学教学能够积极的应对基础教育改革, 教师的思想也必须转变, 只有教师重视了化学的教学、真正认识了化学改革的必要性才能有效促进化学课程的变革。现在很多的老师本身就忽视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只是单纯的讲理论, 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 因此学校对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的化学思想、教育他们课程改革的方法, 对于化学教学的提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束语

化学是严谨的学科, 也是趣味性的科学, 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也体现了化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化学、并能实际应用到生活中, 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这也是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因此,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潮流, 化学学科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验设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制度给各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化学学科的教学。化学是一门严谨、严肃的学科, 那么它又该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新标准呢?本文我们就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分析, 研究适合化学教育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化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挑战[J].孝感学院学报, 2009 (05)

[2]田杰.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10 (04)

篇4: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新课改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赖于课程设置,因此进一步改革现在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的初中教育绝不应当只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应当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打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习一些专业技术,使他们在毕业时就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一至两门致富技能,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村初中教育必须面向科教兴农的大目标,面向未来农村经济的大范围,面向城乡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才能真正体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并同时做好升学、回乡两种准备,这样定位农村初中教育的功能与地位,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好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的办学方向,办好农村初中。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

国家建设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前者需要较高的科学文化,后者则更需要精湛的技术和技能。与其初中毕业后才分流去读职业学校,不如初中阶段就分流。一部分学生按普通教育进行教学,大部分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真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这方面国内国外都已经有成功的经验。

美国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乡村中学都设有农业职业课,中部一些州的某些学区甚至规定所有乡村中学一年级的男性学生都必须修读农业课。

英国发展出了由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工读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即把学校按工厂的模式办,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

湖北襄樊市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开展了渗透职业教育,并且与农时合拍,与地方经济和家庭经营项目合拍,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使学生学到了农村实用技术,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与支持。这一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改革农村初中课程结构,实行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完全可能、可行的。良好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村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根本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富国强民”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全国就业形势看,一方面一些地区和城市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又存在大量剩余的没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把劳动技术渗透到各学科中

为什么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一个重要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看:书看不懂、试考不好、升学无望,哪里还会有什么兴趣?如果在现行教材中增加一些劳动技术的内容,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劳动技术,而且能够使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从而克服厌学思想。

二、因地制宜开设兴趣班、特色班

农村初中所有的班级都是普通班,培养的目标都是上高中。实际上人各有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其中只有一部分学生的理想是读高中上大学。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观念,因地制宜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色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或几个特色班,他们就能够乐此不疲,老师家长就不会头疼了,这也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的。

三、创造性地进行学科整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照本宣科,而要创造性地进行学科整合。

例如在教学“矩形”时,有道思考题:木工师傅用曲尺能否在一块木板上画出矩形?很多学生没见过曲尺,对这道题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曲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开了眼界。又如,《分式》中有道题要计算并联电路笔串联电路的电阻,对于什么是并联电路什么是串联电路学生是很难想象的。这时教师可以在一旁指导,让学生动手安装电风扇、安装走廊路灯。电风扇是按并联电路接电,走廊路灯按串联电路接电(能节约用电且灯泡十多年不会坏)。学生有了这些技能,回到家立马就可以一展身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更加努力。

因此,改革初中课程设置,改革教材内容,开好农村初中的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庞绍宽.《关于农村初中职业教育的思考》.五大连池市龙镇中学

2.姚德明.《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成功经验》.湖北襄樊市教育局

篇5: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书院教育;象山教育思想

荆门有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以象山先生命名的。象山先生,姓陆氏,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八百多年前曾任荆门知军,南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荆门老百姓世世代代怀念他,尊称他为陆夫子。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荆门基础教育的两所知名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为发展荆门基础教育事业,学习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识义利公私之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曾创造了这两所学校昔日的辉煌。今天,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侯,我们在这里同大家一起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问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知识制约并决定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水平,并且也成为一种产业;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影响财富、政治的最重要权力的来源。随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抢占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以合作为前提,民族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和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认为21世纪教育应以“四学”为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为了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教育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往往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同志都将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的考验。这个考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光荣的,也是严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能亲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我们的光荣。然而,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能不能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接受考验,这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目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预计2004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将与小学一、二年级同时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初中一、二年级将与小学一、二、三年级同时进入实验。

据新课程实验区的报告,实验教师的观念

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将成为可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差异,新课程实验所反映出的新情况也值得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留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

观等,进行全面培养,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存在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

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出发,信息量大,呈现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存在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这对智力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的矛盾。

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加强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学校管理来说,存在着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以上教、学、学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提高教师(包括从事学校管理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热情地关怀。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升华。

“素质”一词,指个人的先天秉赋(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获得的品质的统一。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正常的儿童,个人的先天秉赋是差不多的(性相近),素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后天获得的品质上(习相远)。我们的教育应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环境,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造就一代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有些地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趋向功利,教师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获取高分。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乏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种观点被逐渐强化,并且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的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有的教师,虽然也重视能力的培养,却只停留在知识转化的层面,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指价值意识体现内在尺度的心理表现形式,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这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求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格素质的新水平上来。

“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吸取了几千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和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要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因为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就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国的文明传统不仅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曾考察欧美,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人的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采欧美之长,熔铸孔墨教授之精神。其教学方法应参酌兼采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1]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价值标准失范、道德滑坡等等,十分忧虑地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他认为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要求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他说仁爱“是今天社会之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2]西方有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联名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3]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温总理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与调节作用。”[4]温总理所总结的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根据。

三、学习和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是春秋晚期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二是唐宋时代高于蒙学的书院教育形式的产生。春秋晚期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受教育的权利,叫做“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之则善,本无类),将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广大平民也可以受教育,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教育以教育学生“学做人”、追求人格完善为目标,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而培养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书院教育不仅挽救了宋代因教育附庸科举考试造成的人才危机,而且推动了德行、学问并重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这两个高峰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象山先生,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享年五十四岁。象山先生一生除任中央敕局删定官四年、荆门知军一年半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学生数千人,姓名可考的上百人。象山先生曾于1187年,应他的学生彭世昌等人的邀请,赴江西应天山讲学。应天山去贵溪县城80里许(上清镇东南),重峦叠嶂,飞瀑流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象山先生带领学生在山南修建了一座草堂,学生建房搭棚,种菜栽禾,勤工俭学;崇拜先生学问和品德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应天山,围绕草堂建起了一幢幢书斋。先生看应天山象一头大象,便给草堂命名为“象山精舍”,学生从此尊称他为象山先生。“象山精舍”匾额挂在草堂门额上,围绕草堂的是“居仁斋”、“由义斋”、“养正斋”、“规斋”,还有“明德”、“志道”、“储云”、“佩玉”、“愈高”、“惠林”、“达诚”、“琼芳”、“濯缨”、“封庵”、“批荆”等书室。从1187年到1191年之荆门军前,先生一直在“象山精舍”潜心于他的教育事业。

象山教育思想是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本位思想,与当时已沦为科举考试附庸的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思想相对立。象山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象山先生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岂可轻?”[5]P279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为人而已”[5]P26,“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5]P278“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5]P353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辨志”、“明心”、“做人”。

“辨志”:辨识义利尊德性。

象山先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5]26“识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辨志”,知所以为学者,必“识义利公私之辨”。为人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乃人之自然至诚之性,是儒家君子贤人所尊敬的“德性”。儒家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尊德性”,又强调“道问学”。“辨志”就是“尊德性”(尊重道德品质的修养)。象山先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把“尊德性”(德育)放在第一位,而且把“识义利公私之辨”规定为道德品质修养的核心内容。

“明心”:区分正邪求放心。

象山先生说;“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5]P204“良心正性,人所均有”。[5]P221象山先生认为,有的人能保有“良心正性”,有的人“溺意功利,失其本心。”[5]P221“失其本心”,即本心放失。本心放失,“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善恶将有所甚明。”[5]P269求放心,就是寻找放失的“良心正性”。区分正邪求放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心正性”、“为善为公”的思想情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品”教育。“人品”教育是以知识教学为前提的。知识教学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提高素质,是“人品”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知识教学只是手段,它必须服从思想情感的培养。1192年正月十五,象山先生对荆门军老百姓说:“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世俗不晓,只将目前富贵为福,目前患难为祸。”[5]P204象山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人心的正邪是作人的根本,以人心正邪论福祸的,是“人品”高尚的正人君子,以目前富贵患难论福祸的,是“人品”低下的世俗小人。象山先生的“人品”教育,就是现代西方所说的“人格”教育。

“做人”:修进德业做大人。

象山先生认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象山先生说:“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其中,须大做一个人。”[5]P284然而“时俗汩没,未有能自拔者”,因此他主张教育学生“先理会所以为人,深思痛省”[5]P281,“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5]P289,然后“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师友:老师、朋友;载籍:书籍)”[5]P281。所谓“自得”(自我晓悟),就是要独立思考,自觉提高;所谓“自成”(自我完成),就是要有创造精神,自觉成才;所谓“自道”(自我实现),就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中心意思是自己修德进业,独立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德行高尚志气高远的人(做大人)。能如此成就事业的人,就是象山教育思想所要培养的人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素质人才。

象山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只举要谈了象山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问题,“辨志”是品德教育,“明心”是人格教育,“做人”是人才教育。这三个核心问题,以及有关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方法问题,都需要专题讨论。如何深入研究象山教育思想,有一个态度问题,象山先生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指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未能有益也。”[5]P323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研究者的“切己观省”,最为重要。现在有些人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但并不认真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甚至背道而驰,正如象山先生所批评的“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之者矣”。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做“喻于义”的君子,而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要为“义”、为“公”,不为“利”、为“私”,然而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的人,却巧立名目,化“公”为“私”,践踏象山先生“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的教育思想,这是十分错误的。希望受象山教育思想恩泽的荆门人的后代子孙,努力提升的自己的道德境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办好荆门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N],〈学人〉第13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荀春生等.展望21世纪——汤因比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

[3](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N].济南: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4]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N].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3.

篇6: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改革

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包括教育目标信息化,教育 教学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资源信 息化。课程与教学模式信息化,学习方式信息化,教 育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师培训信息化,教研科研信息 化等方面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 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 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 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 着重谈谈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个问题。

一、对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做法

所谓课程的整合,一般是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 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设计,课程评价诸要素作系统的 考虑和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 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 关系。如何具体理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合,如何实现整合,现在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目前回内对课程的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 算机技术融人到各科教学中,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 CAI中,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换言之,是以计算机为 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它突出讨“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 和改革各学科教学。为此,教师必须在熟练掌握信息 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 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的整含,使学 科教学在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

另一种理解是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把整 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其 他隐性课程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训学生的 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 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 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 段,也不仅仅起展示作用。更重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认 知工具,整合在各学科中去,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 主地学习,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例如:在利用信 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 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借助多媒体的呈现,具有联 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 和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 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 科学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 学生合作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 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 交流能力;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等。总 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使学校教学模式产生 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时空观念和学习方式也发生转 变,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以及接受教育的途 径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产生新的飞跃。

当今,学科课程整舍己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 至整个教育教学热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力 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信 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完成教 学任务。

二、努力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的整合

(一)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为信息技术与课 程的整合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和前瞻性。各 区政府和区教育局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与创建教育强区 联系起来,把它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以教 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学习先进地区教育信息 化的经验,迎头赶上,抓紧时间,争取在一。二年内 在广州市、广东省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m0年10月,教育部提出从起,用5 至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的 现代化。在2oo5年前,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都能上 网,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推进多媒体为 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发展网络教育。

广东省教育厅提出:在,全省普通高中和广州等7个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 在全省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启动远程教学。 在,全省70%以上中学教师,50%以上小学 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近,对广 州。深圳、珠海。中山。东凳。佛山。顺德等七个市 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切实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其次,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挥后发优势, 瞄准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目标,“统一规划,试点先 行,全面推进,注重实效”,努力实现全区教育信息 化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硬件环境,如 校园网的建设,即“路”;二是教学应用平台和管理 应用平台,即“车”;三是教学资源,即“货”;四是 “驾驶员”,也就是人(含教师和学生)。硬件是基础, 软件是核心,培训教师是关键。

校园网是在校园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它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校园网的 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一是建立全校局 域网,与互联网相联,所有用户可以访问学校网站。 二是全校共通的校园网,虽与互联网相联,但暂不能 接受用户访问。三是以多媒体教室为中心,兼做网络 中心,再连接主要部门和多媒体制作室。教学平台是 进行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阵地,应以学科为中心进行配 置,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平台,充分发 挥它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网络化仅仅是信 息化的形式,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方便快捷的获取 方式是信息化的内容和实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比校 园网建设更为重要。为此,区应建立教育资源库中 心,学校也要相应建立教育资源库(站),鼓励教师 根据学科课程内容的需求,制作课件,使信息技术更 好地与课程整合。信息化将对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体制。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路”。“车”。“货… 都要以人为本。信息化需要一支有先进教育思想、教 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现代 教学设计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要抓紧对教师的培 训工作。

(二)学校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根据建网、建学、建队伍并重的原则,抓紧教师 的培训工作。对教师的培训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进行先进教育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科素质和科研素质;

(2)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 能培训;

(3)教学设计方法培训;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

2.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之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分不同的层次和不同 的阶段,首先要用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 式。为此,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模 式。方法的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试验,促进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改革,努力构建以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基于网络多媒 体。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还要开展多种形式 的研究和实验。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 开发。研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等等。

3.抓紧课程改革工作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 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提倡“不唯书。不唯师。” 教师要深入钻研新教材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掌握好 新教材的特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着重考虑如何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程改革要处理好七个关系。即:①学科教 育与综合教育关系;②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④继承与创新的关 系;⑤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⑤教师与学生的关 系;①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 化。学科的综合化和人才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 革的共同趋势。这一点应紧紧地把握往。

上一篇:中职数学生态课堂下一篇:公益活动开展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