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诗歌朗诵

2024-06-12

妇女节诗歌朗诵(精选14篇)

篇1:妇女节诗歌朗诵

当我匆匆地从岁月的目光中穿行

苦痛已随着花瓣凋零在季节深处

我发现,那岁月早已融化在曾经冰雪里

而今夜,有风吹我衷情隐匿的背影

回家的脚印

时而被风掩埋,时而又被风浮起

我,终于在流浪的尽头

看到了灯光下妈妈的白发

在我熟悉的窗前

看,妈妈一缕一缕梳着岁月的铅华

妈妈啊,您可知道

您是我没有顾虑的归宿

是我一生放不下的,牵挂

今夜,儿归心似箭

妈妈,我迫不及待地敲打家的门

我终于看到您

看见您,整夜渴望我归来的目光

啊,妈妈你别用流星雨样的泪水

迎接这个漂泊流浪的孩子

请用您温暖的手,抚摩我的额头

妈妈啊,儿回来了

您温柔的目光

就是我永恒的天堂

是我,阳光下和黑夜里

永远温暖的,家

妈妈啊,请您

再,亲亲您的儿子吧

妈妈啊,阳光里的妈妈

我们一定修得三生啊

缘分注定我是您永远的儿子

无论生活给我多少苦痛,多少艰难

您总是用您质朴勤劳的双手

替我缝合尘封的伤口……

用视线缝补我破碎的心

穿缀着我的泪珠样的幸福

从您光明的灵魂里

我已得到最坚定的答案

我要搂住您坚强的身躯

定格成百年的化石

我将用一生来歌颂

赞美您,一生为我付出的爱

妈妈啊

我怎能忘记您的养育之恩

我如何报答您一生的牵挂

您脸上沧桑的皱纹刻下爱的亲情

为我,白发已穿越了您青春的年华

是您用质朴的爱

为我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是您纯朴的手把我灵魂塑造

成为勇敢,坚强的男人

儿,在您的教诲下挺直了身躯

今天,已在人世沧桑的风雨中

勇敢,坚强的,长大

妈妈啊,勤劳智慧的化身

您平凡了一生,却伟大了一世

篇2:妇女节诗歌朗诵

诗歌一

为什么你从不愤怒

当别人都不能接受

为什么你从不抬头

一双手握不成拳头

多少年风雨默默承受

多少年付出不问收获

多少年苦难你都经过

多少年辛酸你都尝过

我好想抚平你脸上的皱纹

我好想抹去你心底的伤痛

我要你知道没有你也就没有我

我要你明白你是我心中的强者

沉默的母亲

白天我们共同奋斗

沉默的母亲

黑夜我们共同渡过

沉默的母亲

我要永远守护着你

沉默的母亲

风雨我们共同渡过

诗歌二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

吻干我脸上的泪花

温暖我那幼小的`心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

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小小心愿

再还妈妈一个吻一个吻

吻干她那思儿的泪珠

安抚她那孤独的心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

愿妈妈得欢欣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

愿妈妈得欢欣

愿妈妈得欢欣

诗歌三

一条短信,像飞舞的蝴蝶

贴付在qq群对话框上

粉色的、红色的

蓝色的、紫色的

字迹,装裱着的三八的日子

多好的三八啊!没有你

女人们不会如蜜蜂对花的甜蜜

没有你,那漫天飞来的祝福

就不会抵达

多好的三八啊!没有你

女人们的舞蹈不会如此疯狂

没有你

也不会三八节日的花香

如油菜花般的盛开的女裙

如阳光一般的笑脸

如水蛇一样的柔软身姿

飘荡,旋转……

诗歌四

在众多的笑声里我沉默地看你

在众多的沉默里我的心跳等待回音

我终于成长为360个羞涩里最后一个勇气

我终于是36朵玫瑰里最好一个圆丁

亲爱的

我的酒杯爱上了你的醉

你的醉是我另一只酒杯

我已经袒开了胸怀XX你灵魂下的另一只眼睛

而你的眼神正好是我灵魂的拷贝

有你的鼓动我的醉不是醉

有你的笑涡“飞流的瀑布”正是烛灯下的美景

走吧,跟我走吧,

趁你的心跳还有少女的憧憬

趁我的青春还有星辰的梦寐

今夜我以莲蓬作船

以桃叶作浆

篇3:诗歌朗诵比赛浅谈

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严重影响了朗诵效果

朗诵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形式将文字作品所描写的事物、阐发的事理、蕴含的情思再现出来,如果字不正、腔不圆,就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因此,朗诵者需要学习发音技巧。如,平舌音的发音要领是:发z、c、s音时,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抵在下齿背后,其稍后部位隆起与上齿龈部前接触形成阻碍;子抽打,即使这样也得不到主人的怜悯,而且同类还跟他抢食,抢暖和的被窝。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巴克选择的是站起来反抗,学会偷吃,填饱自己的肚皮,学会破冰取水,等等,把自己养得强壮威猛,这样才有力气干活,逃避主人的鞭打,才能对付同类的犬牙。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巴克不但没有被击倒,反而越挫越勇,一个真正的勇士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巴克抵得上10条狼’。弗朗索瓦斯开始给狗套挽具。他需要一条新的头犬,并觉得索拉克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巴克却扑向索拉克斯,抢了他的位子。……”(3)小说中处处可见巴克的反抗与挑战,这也是个人奋斗主义的体现。

与到处充满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金钱至上、人性泯灭,为了财富不择手段的人类社会相比,野性十足的森林大自然对巴克来说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它的生活。然而自然森林里一样有残酷的竞争,巴克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获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巴克对他们整个来说,太过迅捷,太强壮,也太聪明了。半小时之后狼群停止了进攻,开始撤退。有一头狼缓缓地走上前来,做出友好的姿态;他们互相碰碰鼻子致意。……野性的呼唤在巴克耳边响彻。狼群前进了,他们返回森林,巴克和他们一起并肩奔跑。……”。(4)巴克最终靠自己的力量与勇气赢得森林狼群的信赖与接受,可以说这一结局也正是巴克个人奋斗主义的体现,在战斗和挑战面前,没有同情或退让,没有退缩畏惧,只有勇气与信念才能赢得成功。

巴克最终的回归自然正是作者杰克·伦敦对自杀的人生结局的影射,巴克在北方冰天雪地等恶劣环境的奋斗象征了作者杰克·伦敦这样一个来自资本主义社会底层劳苦人民的人生生活背景中的痛苦挣扎和不懈的个人奋斗。除了Martin Eden,John Barleycorn等通过成功塑造“人”的形象来进行自传描述的小说作品之外,透过社会自然主义者的视线,这部以动物为主人公来描写的小说其实也正是鲜为人知的一部精彩自传作品的呈现。而这些自传作品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现实社会黑暗之处如实地描述,反映一批劳苦人民穷困潦倒的生活,这无疑是对蒸蒸日上发展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重的提醒:资本主义的弊端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对劳苦大众的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终有一日会自取灭亡。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发zh、ch、sh时,舌尖一定要翘起与硬腭前端接触。在发前鼻韵母时,舌尖要抵住上牙床,不要后缩,舌根不要抬起来,韵尾-n要收紧;发后鼻音时,舌头要后缩,舌根高抬,抵住软腭,声带震颤,气流从鼻腔透出,舌尖不要向前移动或抬起。另外,还要注意n和l,f和h的发音区别。掌握了汉字的发音要领,还要注意汉字声调的变化,儿化、轻声等方面的情况,才能在朗诵中彰显声音之美感。

二、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

诗歌的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境(或自然环境)与作者强烈的思想案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进入诗歌的意境,必须从分析诗歌的形象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沿着诗歌感情发展的线索,把减少的成分添加进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连接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挖作者所推崇的个人奋斗主义无疑也为迷茫的人们指引了一条道路:在挑战与竞争面前,没有退缩,没有退让,唯有奋起直追、奋发图强,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注释:

(1)美国威勒德.索普著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为大学教材,其中把杰克·伦敦归入到“自然主义小说家”一节中。

(2)王长荣在《现代美国小说史》中认为《野性的呼唤》的主题是爱的价值和按公平的规则比赛。仲景川在《二十世纪小说史》中用“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观点来解释《野性的呼唤》的主题,是这一阶段大部分教材的统一观点。

(3)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Chapter 4:Who Has Won to

(4)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Chapter8:The Call of The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著.吕艺红,筒定宇译.野性的呼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3]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李怀波.杰克·伦敦的形象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4.

[5]朱宝荣.杰克·伦敦“狗的小说”与自然主义[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O02.

[6]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7][美]威勒德·索普著.濮阳翔,李成秀译.二十世纪美国文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8]方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传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10]戈雪,葛红兵.现象剖析[J].文学自由谈,2002.6.

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

(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陕西咸阳

摘要: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批判归化翻译、支持异化翻译,并因此开拓了翻译策略的研究空间。本文认为韦努蒂最重要的贡献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这对中国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韦氏异化观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韦努蒂异化翻译观翻译策略的选择局限性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提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鼻祖。他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一思想将翻译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劳伦斯·韦努蒂,作为翻译理论家,他高举解构主义大旗,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思想,率先对归化翻译的诸多弊端提出严厉的批评,明确地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或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他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翻译可以是研究和掘出来,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有些学生在朗诵中,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诗歌风格、作品的感情基调,缺乏想象和联想,游离于作品之外,因而使朗诵呆板、暮沉,缺乏灵动之感。如陶渊明的诗歌,要读出一份质朴、纯真和恬静;王维的诗歌,读出一份静谧和澄澈来;高适、岑参等的边塞诗歌,要读出一份慷慨悲凉的意味。而很多同学在朗诵时,不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凄婉缠绵处不凄婉缠绵,慷慨激昂时不慷慨激昂,兴奋喜悦处不兴奋愉悦。有时候朗诵整首诗歌都是一种平淡语调,表情要么是神情呆滞进行到底,要么是淡淡微笑贯穿全篇,更没有任何手势语言加以点缀,因而读出的诗歌味同嚼蜡。

三、朗诵不出诗歌应有的音乐美感

如在朗诵《雪花的快乐》时,对诗句“我飞扬,我飞扬,我飞扬”这几个重复句处理。一般来说,这几个句子应是一句比一句的声调高。许多同学朗诵时都读不出诗歌的抑扬顿挫的旋律美。诗歌具有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从而构成它的音乐的美感。所以朗诵诗歌时,一要延长音节,强调韵脚,讲究节奏。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里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其中的词与词之间的音节要拉长,韵脚要强调。二要打开节奏,读诗歌时,一般有二、一、二的打开方法,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有二、二、二、一打开的方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另外还有根据词义灵活打开节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三要语调变化有致,速度快慢得当。至于语调一般可分为高声调、平直调、抑降调三类。高声调常用于呼唤、号召、惊疑等情感较为激烈的句子,如李白的《将进酒》诗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高升调。平直调多用于一般的叙述说明局,表达庄重等感情色彩,如穆旦的《赞美诗》“走不尽的山峦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秘密村庄,鸡鸣狗吠,……”就是平直调。抑降调多用于祈使、感叹的句子,速度较慢,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实现差异的场所,并恢复和修订被遗忘了的译文,以建立一种新的翻译传统。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地处理翻译中常见的语言问题,而且把文化和政治纳入了“异化”与“归化”旷日已久的争论之中。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利于目的语言和文化的丰富,有助于抵抗文化霸权现象。长期以来,英美文化一直被提倡流畅翻译的归化理论所支配。韦努蒂认为,目前在大多数英语语境下,形成了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标准的非英语文学范式。这种非英语文学范式盛行主要与欧美的翻译传统,即推崇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有着很大的关系。韦努蒂用“隐身”一词指出了当代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地位。他指出译者的隐身就是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他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的通顺易懂。这一过程中,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掩盖了译者所付出的努力,使译者“隐身”。他分析了归化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结果。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归化式翻译往往将原文的陌生感淡化,使得译作变得透明,读起来不像译文。这就意味着译者必须“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分解,把原作者潜回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四是语势停连要适度。一般的诗句朗诵时除了用打开节奏的方法来做词语间的停顿外,对一句话,还要作标点符号处的停顿,特殊的情况还可根据词义、语言环境、表达感强的需要,对一句话,作突破标点符号的停顿处理。以《沁园春·雪》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时,“万里雪飘”后的“句号”按“逗号”停顿,“望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后的“逗号”按“顿号”停顿,“惟余莽莽”后的“分号”按“逗号”停顿,这样读出的诗歌才能语流连贯、诗脉相连,彰显诗歌的如虹气势。

四、不能带给听众审美新感觉

同样内容和形式的情景,反复单调地刺激听众和评委的听觉,听众和评委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会逐渐对朗诵失去兴趣。而在朗诵中,很多选手所选的诗歌标题重复,如《再别康桥》、《回答》、《雪花的快乐》、《雨巷》等,显得单一,缺乏变化;主题的重复,如歌颂祖国和爱情的诗歌占相当的比例;诗歌风格的重复,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歌占多数,现当代诗歌中朦胧诗派和格律诗派的诗歌占多数;同一时段诗歌的重复,如现当代诗歌多以“五四”时期的诗歌为中心,这诸多的重复,不能带给听众和评委审美的不断的新感受。就一场比赛而言,只有多样的形式、鲜活的内容,才能不断刺激听众的兴趣点,让大家觉得意趣盎然,如要有古今中外多个时段的诗歌;要有激情澎湃、悲壮慷慨,缠绵凄恻、委婉旖旎,清新活泼、逸趣横生等不同风格的诗歌;要有表达对祖国、亲情、爱情甚至自然之趣的诗歌;自创诗歌也应在朗诵舞台上大放异彩。配乐、伴舞诗歌朗诵,多人组合诗歌朗诵,角色化妆的诗歌朗诵,都是诗歌朗诵的新形式。

篇4:诗歌的朗诵技巧

【关键词】诗歌 朗诵 技巧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 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篇5:三八妇女节诗歌朗诵

无论美丽、丑陋

无论受过教育还是乡野村妇

同样映照着一片蓝天

美丽的名字叫母亲

生命来自母亲

一个新的生命

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

母亲承受了怀孕的艰难

分娩的阵痛

只因她是母亲

振动着光芒的羽翼

支撑起轮回的另一半脊梁

一边勾勒着自己生命的图案

一边孕育着明天的希望

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

推动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担负养育后代的艰辛

荣耀归功于阳光的映射

默默的露出欣慰的慈祥

慈爱的身影环绕在身旁

用生命的精髓哺育着儿女的成长

用希冀的目光为儿女的明天护航

儿女的每一个起步

每一次奔跑

每一点进步都渗透着母亲的血和泪

母亲的嘱托、牵挂

从针头线脑到披荆斩浪

从嗷嗷待哺到迎风翱翔

剪断了脐带

却留下了无形的情肠

伴随儿女长夜苦读

伴随儿女人生漫漫征途

无论儿女取得多大成就

创造了多少的伟业

在母亲的面前都微不足道

无论儿女做了什么

都不能和母亲的博爱相提并论

生活的情结与儿女紧密相连

在溶入血液里

在渗入骨髓里

在涌入心窝里

母亲的爱让儿女动容

母亲是山麓、是源泉

儿女则是从山麓怀中流淌出的大江、长河

母亲是深海

儿女则是雀跃在深海中的朵朵浪花

母亲是大地

儿女则是赖以生存的小树、草芽

母亲是高远深隧的天幕

儿女则是天幕呵护下的星星、五彩的霞

母亲是不朽的太阳

儿女则沐浴所有温暖和阳光

母亲是长鞭

教会儿女识别是非、丑恶

如果儿女有所成就

因为有深深的母爱相携

如果儿女能平安幸福

那就是母亲的期望

无论儿女在哪

母亲纤长的丝始终牵挂

无论儿女走了多远

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爱的心房

母亲为儿女付出所有

不图任何回报

岁月爬上母亲的额头

时光驶过儿女的双肩

晨光中,母亲绽放动人的微笑

还有一条条沧桑

托起儿女稚嫩的翅膀为儿女操劳一生

有的已经白发苍苍

有的病痛缠身

有的身躯佝偻步履蹒跚

而儿女平时的借口

说:“忙”,没有时间

那些诱惑,终被举高

终被某个惊蛰熟睡后的清醒所招摇

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最重要的一样东西

比长江之水更加源绵不绝

比黄河之势更加摄人心魄

比松柏之绿更加坚韧长青

那就是母亲您的爱

您深沉的爱

无私的爱

我的母亲

三八妇女节

是属于母亲的节日

祝母亲节日快乐

篇6:庆祝三八妇女节的诗歌朗诵

我们迎来了一个温馨的节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宁阳学校的半边天

正以

独有的魅力和情怀

辛勤的耕耘在

脚下这片希望的沃土上

她们

远离都市的喧嚣

舍弃家庭的温馨

她们

不计名利

默默奉献,

她们全身心的付出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她们用社会的认可

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她们用自身的价值

诠释了人生的内涵

此时此刻——我 要 说 ……

当晨曦微明的时候

你们用匆匆的步履

叩醒朝阳

当暮霭沉沉的时候

你们用欣慰的笑容

作别晚霞

我们知道

汗滴的沃土

让我们的青春在延长

汗滴的沃土啊

篇7:石莲中学三八妇女节诗歌朗诵

这就是我们

我们手挽着手向春天走来,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描绘绚丽的色彩。我们肩并着肩沐浴早春的阳光,在春光中抒发希望的情怀。回首曾经拼搏的足迹,我们有许多许多的感慨。瞩望历史发展的沧桑巨变,我们倍感亲切豪迈。

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谱写的乐章。每一块奖牌的获得,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都展示着我们超人的风采。灯光下、试卷前,我们的眉宇舒展睿智。校园里、小径上,我们步履匆匆,留下我们对学生的关怀和挚爱。我们是新时代的女性,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永不言败。优柔懦弱不再是我们的代名词,攀登教学高峰的道路上我们从不徘徊。那智慧和汗水创造的知识奇迹,是我们奉献学生的庄严告白: 自强——是我们远航的征帆,自立——是我们巍峨的山脉,自尊——是北国青松傲然的品格,自爱——是南国鲜花真挚的期待!我们自强,让勤奋的学习告诉时代;我们自立,让顽强的工作告诉时代;我们自尊,让高尚的言行告诉时代;我们自爱,让博大的胸怀告诉时代!

把握今天,赢得明天,这就是我们,正勇敢的游向知识的大海。

赢得明天,奔向未来,这就是我们,挑战与成功同在!

携手同心,共创辉煌,新时代女性激情澎湃。

以前瞻的理念抒写新时代的风采,让奉献之光辉映新的时代!

让我们牢记 石莲人的精神 勤奋 诚信 奉献 谦卑

这就是我们 让我们 团结一心

篇8:诗歌朗诵教学新思路探索

一、树立专业思想

很多同学面对诗歌朗诵课程都有这样的困惑, 诗歌朗诵从小学时就开始练习, 到大三还有这样的必要吗?诗歌朗诵对以后的播音主持工作作用大吗?诗歌朗诵作为口头朗诵有必要学习理论吗?要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就必须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就必须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首先, 对学生说明诗歌是文学百花园中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文体, 虽然诗歌朗诵在小学课堂上就有所接触, 也许看起来在以后的播音主持工作中作用不是很大, 但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朗诵是培养我们良好语感与作品分析能力的一片沃土, 有了这片沃土的浸润, 朗诵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而专业理论知识是它坚实的根基。

二、示范朗诵赏析

专业鉴赏能力决定专业能力, 这是艺术类专业学习中不变的真理。要让学生喜欢上诗歌朗诵, 就必须让学生欣赏到最优秀的朗诵作品, 在课堂中适时播放一些音视频文件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也可让学生沉浸在优秀作品所带来的视听享受中,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诗歌朗诵的艺术魅力。

在课程中笔者通过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诵活动及优秀朗诵艺术家的作品活动, 如央台首届“沃尔沃卡车杯”朗诵大赛颁奖晚会以及“齐越杯”、“夏青杯”、“新年新诗会”等优秀朗诵活动视频, 曹灿、林栋甫、姚锡娟、张家声、焦晃等朗诵艺术家的朗诵视频, 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优秀的朗诵作品, 怎样去准备一个朗诵作品、怎样去策划朗诵活动, 同时播放一些专业院校举办的各类朗诵会, 让同学们知晓同层次同学的朗诵水平, 也播放一些非专业学生的朗诵作品, 让同学明白真正感人的朗诵并非是专业科班生的专长, 只要感情自然真挚, 用真实情感就能够感染人。

播放完视频后, 抛出一些问题同同学们一同思考, 思考应该如何正确选择稿件、如何准备稿件、这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让同学不仅仅欣赏完视频后激动那么几分钟, 还要有所总结思考, 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同学们认真备稿。

三、每周送你一首诗活动

在课程教学中举办“每周送你一首诗”活动, 每周让两名同学在课前为大家送上一首诗, 所选择稿件不限, 但前提是必须不低于3分钟, 且必须脱稿朗诵, 全班32人, 除去第一周由老师示范朗诵外, 刚好在第17周结课时全班同学都登台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 是希望激起同学们朗诵的热情, 促使他们在课后进行专业练习, 同时两人合作也可在协作准备中相互提高,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活动中, 有同学还邀请老师参与到朗诵中, 让师生关系在整个活动中进一步的融洽和谐, 同时老师也在与学生合作的同时为同学们辅导相关稿件, 共同为大家带来好的朗诵作品。

四、“在路上”师生朗诵会。

这门课程是专业考查课, 以往的考试方式是每位同学准备一篇稿件朗诵, 在本学期期中, 笔者便告知同学本学期考试方式是以一台朗诵会的方式展现, 要求每一位同学必须在朗诵会中参与朗诵, 以朗诵会的表现判定考试成绩, 接着便在班上成立导演组, 分头策划本次朗诵会, 并集思广益让同学们参与到活动策划中。因我校本专业教学模式为“3+1”, 即前三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在广电媒体实践学习, 所以很多同学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朗诵会, 更应该是一次大学三年来的专业汇报总结。经过全班投票决定本次朗诵会的主题为“在路上”, 意指虽然即将离校, 但我们的专业依然在路上、梦想依旧在路上。为了使朗诵会更有意义, 同学们还请出所有专业老师参与到朗诵会中, 举办一场师生朗诵会。

在师生朗诵会当晚, 同学们穿上了精心设计的班服, 在开场播放了由全班同学精心录制的专业学习感受和对朗诵会的祝福, 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同学们不仅朗诵了一些经典作品, 还朗诵了一些纪念青春的稿件, 朗诵了由他们原创的诗歌《曲终人不散, 真爱永相随》、《梦想, 在路上》等等, 播放了特地为朗诵会拍摄的MV《第一天》, 还穿插了一些由他们自己演绎的经典影视配音作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 由专业老师最后一次按照学号的点名环节, 每位同学都走上舞台深深鞠躬, 全场在《放心去飞》的旋律中结束这次难忘的师生朗诵会。

举办这样的朗诵会, 初衷就是想让同学们自己策划、参与到一台朗诵活动中来, 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也想通过一次面向学院师生的公开活动来给他们压力, 促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朗诵, 最重要的是想让他们尽可能地在活动中团结凝聚起来, 最后导演组还特意策划了一些事先并未告知全体同学的感人环节, 目的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所感动, 能够通过真诚、自然的朗诵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摘要:根据艺术类专业教学特点并结合诗歌朗诵课程特色, 在学期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新思路探索。

关键词:诗歌朗诵,教学新思路,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汉军.简论诗歌朗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第B12期[1]杨汉军.简论诗歌朗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第B12期

[2]古卫东.形象与风格——朗诵创造的魔力.《教育艺术》2000第12期[2]古卫东.形象与风格——朗诵创造的魔力.《教育艺术》2000第12期

[3]刘巧芳.诗歌诵读方法浅谈.《时代文学》2010第24期[3]刘巧芳.诗歌诵读方法浅谈.《时代文学》2010第24期

篇9:朗诵但丁诗歌的“首席肉贩”

“首席”是一个多么专业、多么至高的称号,我们听到过“首席小提琴手”、“首席编辑”、“首席设计师”,但我们很少听到过“首席肉贩”。这个发生在意大利“首席肉贩”身上的故事可能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做法,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想法。

达力奥·舍契尼的肉铺坐落在意大利的潘扎洛。这间肉铺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并无其他过人之处,铺面规模一般,装潢普通,但却总是挤满了顾客。不仅潘扎洛的当地居民,甚至许多世界游客都会像参观景点般地前往达力奥的店铺。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买过牛肉的经历,但鲜有人会遇到肉贩一身素洁的衣服,一脸凝重的神情,边销售他的牛肉边字正腔圆地引用但丁的诗,真诚而陶醉地赞颂罗伦斯T骨牛排。甚至,当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恐惧疯牛病而下令销毁剩余牛肉、牛排时,达力奥买来特制的木盒,精心装入这些牛肉、牛排,在店门口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才将这些牛排深埋土中。

卖牛肉卖出万贯身家的达力奥成功秘诀是什么呢?是他的牛肉特别好吗?其实并不尽然。除了作为商品的牛肉在质量必须保证的前提下,达力奥更通过改变他的售卖牛肉的方式来改变他售卖牛肉的数量,他把销售产品的过程与方式也变做了销售的一个部分,他尊重他卖出的牛肉,一如尊重来买他牛肉的顾客。如此一来,他为他的商品无形地注入了可信赖的成功元素,想让他的牛肉不好卖可能都难了。

篇10:三八妇女节现代诗歌朗诵

她的美

一如几千年黄河的两岸,原始号子,

那如三月豆蔻吟娥

她的`美

像春天的明月,印在秋水里

流向宋朝江南

她的美

像枕边那本诗经

陪伴黑夜到黎明

陪伴青春到暮年

陪伴河流与山川

她的美

用一首诗的心跳

直抵你的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明眸皓齿,粉黛桃面,

她的美

让人想起

“人面桃花相映红”

“梨花一枝春带雨”

她的美

篇11:三八妇女节诗歌朗诵精选三则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2 母难日------余光中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在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你都晓得我都晓得 3 我的独木船(节选)

顾城

我的独木船,没有舵,没有绳缆,飘在人世间,飘在人世间,没有舵,没有绳缆。

风呵,命运的风呵,感情的波澜,请把我埋葬,或送回家园,即使是碎片,即使是碎片......我在想念那,美丽的栈桥;

我在想念那,含泪的灯盏;

我在想念那——

灯下的母亲

篇12:妇女节诗歌朗诵

串词:伴随着和煦的春风

我们迎来了一个温馨的节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宁阳学校的半边天

正以

独有的魅力和情怀

辛勤的耕耘在

脚下这片希望的沃土上

她们

远离都市的喧嚣

舍弃家庭的温馨

她们

不计名利

默默奉献,

她们全身心的付出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她们用社会的认可

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她们用自身的价值

诠释了人生的内涵

此时此刻——我 要 说 ……

男领1:当晨曦微明的时候

你们用匆匆的步履

叩醒朝阳

男领2:当暮霭沉沉的时候

你们用欣慰的笑容

作别晚霞

男领1:披星戴月

男合:你们用粉笔丈量人生

男领2:寒来暑往

男合:你们用爱心传递文明

女领1:当我们用疲惫的身躯

去迎接待哺的娇儿时

女领2:当我们用歉意的眼神

去化解怨艾的亲人时

女领合:当我们用案头的灯火

去烛照无边的黑夜时

女合: 我们知道

汗滴的沃土

让我们的青春在延长

汗滴的沃土啊

让我们的青春散溢芬芳

男领1:长袖善舞

是满园春色的尽情绽放

男领2:细语和风

是谆谆教诲的语重心长

男领1:婉转悠扬

是天籁之音的余音绕梁

男领2:三尺讲台

是充满希望的星梦工场

男合: 在雪地 在操场 在远足的路上

你们飒爽的英姿并立于男子汉的身旁

守握着心中不败的希望

女领1:虽然没有健硕的臂膀

但人类同样需要我们坚韧的力量

女领2:虽然没有伟岸的身躯

但我们同样能筑起知识的高墙

女领合:虽然没有精力精致起容貌

但我们依旧靓丽着

走在心灵的前方

女合:我们晶莹的期待

正骄傲于祖国的四面八方

因为我们知道

女领1:生命的名字应该叫

女合:开创

女领2:女人的名字应该叫

女合: 坚强

男领1:你们将心底的坚持

装进背囊

伴学生的希冀凌然高翔

男领2:你们又将生活的重担

掮在肩膀

为人女 为人妻 为人母 为人师

还要托起家乡父老浓浓的期望

男合: 物欲横流时

你们的笑语成世间最纯朴的声响

久久飘香

巾帼的英豪啊

你们让我们这些男儿

感动得热泪盈眶

女领1:我们知道岁月会无情地

把印记刻上我们的面庞

我们知道汗水的背后

终要牵握生命的沧桑

女领2:我们知道

已经错失了许许多多

缤纷的梦想

女合: 但,我们不说惆怅

我们愿以渐白的鬓发

换来花朵的怒放

遥想那栋梁的密密成行

我们的美丽一定会

无尽绵长

男女领:不说奉献

我们只想耕耘

实实在在的爱的土壤

不计得失

我们只想用深刻

谱唱生命的不倦诗章

男领合:告诉世界

女领合:告诉世界

全体合:有一种拼搏

笑傲于一代代学子的茁壮

有一种选择

是今生无怨无悔又无愧的方向

男合: 这是巾帼的辉煌

女合: 这是每一名宁阳人的辉煌

全体合:这是奋斗人生大写的辉煌

三八妇女节发展

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劳动妇女举行纪念会和游行。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会上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保护妇女儿童”的口号。这次活动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篇13:浅谈诗歌朗诵中的情感表达

一、朗诵表演中的情感

诗歌是一种富于魅力的情感艺术, 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自由想象空间。朗诵者在朗诵时要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运用朗诵技巧, 准确、清晰、有感情、有变化地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 将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 把情感抒发出来。一首诗歌的演绎, 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诵。

1. 充分理解作品抓住基调的整体性

基调本指音乐作品中的主要调子, 朗诵中引进基调的概念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 作品总的态度、感情。一篇作品能不能朗诵得好,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充分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深层含义, 细心体会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住基调。不同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感情基调。同时, 作为朗诵者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这样有助于理解作品内容并形成相应的朗诵风格。如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汉江临眺》和《使至塞上》, 前一首有“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的千古名句;后一首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 但是, 作者写诗的背景确是迥然不同的。前一首, 作者受命南巡, 考察并提拔官员, 位高权重, 一言九鼎, 风光无限。所以诗人高唱“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后一首, 随着张九龄被贬, 唐玄宗假出塞宣慰河西驻军之名, 意在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所以, 王维单车行至河边, 以悲戚之情写道:“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 作者的心情必然不同, 朗诵时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色彩也必然随之不同。另外, 对于作品的诠释, “功夫在诗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那“诗外”的功夫就是朗诵者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学识。因此, 朗诵者要深入生活, 体验生活, 开拓自己的生活接触面, 力求生活的广度和感受的深度;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丰富对作品深刻内涵的领悟, 不可单纯地从技巧来谈朗诵表演, 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 诠释的作品才能越准确, 表达出的情感才能越完美、越真实生动,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声情并茂。

2. 理清结构层次注意基调的变化性

把握诗歌的基调后, 要进一步对其内容与结构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了理清其情感变化的层次。朗诵者在朗诵作品时, 基调应贯穿始终, 但并不是说全篇作品用一个腔调来读, 不同的内容、心情都应有不同的语气表达, 是异中有同, 在生动丰富的语音表现中, 有着内在的和谐色彩。另外诗歌具有“跳跃性”与“含蓄性”的特点, 所以它的潜在语比较多, 朗诵时要注意分析把握这种潜在语, 对潜在语不同的诠释, 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3. 充分发挥想象形成画面展示意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想象对于诗歌来说, 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在因素, 充分发挥想象力是诠释诗歌作品时的必要环节。朗诵者应根据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 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应的画面, 并迅速进入角色, 把自身融入到作品当中, 以展现出景中有情, 情在景中, 情景交融的生动形象。朗诵者的生活阅历与情感越丰富, 形成画面、展示意境的速度就越快, 诠释出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因此, 朗诵者日常要多注重生活中的细节, 锻炼和培养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能力、敏捷的反映能力和艺术的提炼能力。

二、诗歌朗诵中的语言表现

诗歌朗诵的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 是为了艺术情感表达的需要, 朗诵的语言呈现, 既要有感情色彩的千姿百态, 又要有声音色彩的万紫千红。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语音、优美动听的声音是朗诵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条件之一, 要准确而清楚地表现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还必须掌握好节奏、重音、语调等朗诵技巧。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它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 是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循环往复。它是情感变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赋予音韵美的语言节奏是由舒展的音节、变化多端的语气构成的。把握节奏就要对诗行中的音节进行恰当地划分, 根据诗歌意境, 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以充满变化的语调表现丰富、具体的感情色彩。相对于散文、小说等文体来说, 诗歌的情感变化、节奏、语调的变化相对要大, 所以朗诵中情感性的重音、停顿比较多, 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也比较大, 朗诵者应注意对它们的控制。这种控制取决于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和引发状况。

三、朗诵表演中的情感与诗歌语言的融合

众所周知, 所有的朗诵技巧都是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服务的。完美的字正腔圆、圆润动听的声音所传达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而声音的技巧加上诗歌的语言, 结合丰富、细腻、准确的情感表达, 充分地体现了声音与语言结合的艺术价值, 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 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诗歌的情感是朗诵者通过优美的声音来传递, 诗歌的语言又进一步地让朗诵者传达出所体悟到的真正诗意, 感动自己, 感动听众, 最后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 在朗诵学习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学习朗诵者的情感与诗歌语言的融合。

首先要深刻“解诗”“解诗”就是了解诗歌的风格、创作理念与构思, 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 分析诗行、诗句甚至每个音节的内在意义, 做到全面了解作品。而且要把诗歌的思想情感, 逐步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 诗歌中的文字就是自己想说的话。其次是要“入诗”。所谓“入诗”是朗诵者要调整心态, 以设身处地的想象为基础, 迅速进入角色。因为有了“入诗”, 才有了诗人和朗诵者的浑然一体, 才有意境的开拓和情感的共鸣, 从而将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完美地表达出来。

摘要:本文从朗诵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和诗歌语言的有机结合进行探讨, 从而在朗诵过程中良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语言, 达到完美的朗诵效果。

篇14: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

前人对诗歌朗诵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表述。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有“20世纪的杜甫”“汉学伟人”之称的萧涤非教授说过:诗具有音乐性。下一点吟咏的工夫,不仅能欣赏诗歌音节的铿锵,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感受诗人的情感。

诗歌是需要朗诵的文学样式,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才能切身感受和体味。下面,我们以现行中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诗歌为例,简要介绍诗歌朗诵的“三读”教学法。

一读声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声韵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语言美主要通过声韵表现出来,因此诗歌教学应该从声韵的诵读开始。

“声,音也。”(许慎《说文》)声音起源于物质的震动,是物体受到外在作用而发出的声响。由于外物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会有长短、高低和轻重的差别。作为诗歌语言的声,除了具有一般的物理性质,更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内涵。《礼记·乐记》解说诗歌乐音时指出:“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诗歌作品是诗人感于外物,有所欣喜、有所不平而发出的声音,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教学首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有声的诵读,表现出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感受到诗歌语言特有的艺术魅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这首诗写诗人望天门山见到的美景——碧水青山,白帆红日,色彩绚丽。因是作者舟行所见,画面又是流动的,故而有一种山断江开、流折水回、青山相迎、孤帆携日、驾风而来的感觉。诗人捕捉到这种意境,把它写到诗中,饱含着一种惊喜和赞美之情。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些情感,读出这些内涵呢?教师不妨这样设问:“同学们,诗中写到哪些色彩?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诵,把它们读出来?”很自然地,学生会选择“碧水”“青山”“孤帆”“日”等作为朗诵的重音。教师再问:“请你想象一下,‘碧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水,诗人喜欢这种水吗?能不能把你想到的情境通过你的声音读出来呢?”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尝试。这些诵读或许很幼稚,但是每一种读法里面一定都包含着学生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这是教师的讲解无法替代的。如果教师还能让多名学生现场展示,启发其相互借鉴,相互修正,以丰富自己的体验,发展自己的认识,则能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种教学,学生才会热爱诗歌,真正获得诗歌语言的美感。长期接受这种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诗歌属于韵文,讲究押韵,在古代有较严格的格律限制。《望天门山》用的是上平声的第十部“灰”韵。作为平声韵,本诗在朗读时要把韵脚读得平稳而悠长。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很多教师教学时就是这样做的,但千万不要以为朗诵诗韵就是读准韵脚这么简单。诗歌朗诵只有读出了诗歌内在的旋律,才算读出了诗韵。

要说清这中间的道理,需要从诗歌的本原上做一些考查。诗歌原是与音乐、舞蹈并立的三位一体的艺术。后来,独立成一种文学体裁,但形式上仍保留了音乐、舞蹈的若干痕迹,诗韵正是这些痕迹最直接的表现。从乐、舞的角度看,韵是一个乐调或一段舞步内部的自然停顿,是音乐旋律和舞美动作变换的一个阶段;从诗歌的角度看,韵则是把相关音节维系成一个完整律句的形式,是诗人内心情感律动的一个节点。因此,准确的诵读诗韵不仅能体会到声韵的和谐美,更能感悟到诗人情感的律动趋势和规律。仍以《望天门山》为例,诵读韵脚“回”“来”时,因为押韵,故而能产生一种和谐的音韵,让我们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如果进一步细心体会从“回”到“来”的韵律变化,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由“惊”到“喜”的变化过程。这种情感的捕获,只有诵读诗韵才能体会得到。因此,一个高明的教师,一定会通过朗诵教学把学生带进这种艺术欣赏的氛围之中,由此呈现出来的课堂风貌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自然有很大的区别。

二读节奏: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节奏,是诗歌朗诵中根据意义关系和内部旋律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停顿。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声韵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则显示语言的顿挫。诗歌外部的意象需要借助节奏内在的律动来连接,诗歌内部的情感需要通过节奏外在的演示来彰显。因此,节奏是联系诗歌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的纽带。诗歌朗诵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诗歌,体会到诗歌的意象之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节奏,学生才能深入诗歌内部,感知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诗意,但是利用诗歌的节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则呈现出山野秋来孤寂静谧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可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注:“/”表示很短的停顿;“//”“///”表示依次延长的停顿。下同)的节奏朗诵来感知的。不仅如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的节奏,还可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长短有致的停顿变化,体现出诗歌意境的纵深和内在情感的律动。所以,诗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朗诵,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其精巧的意象组合,感知意象组合的情趣及其背后传达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欣赏诗歌丰富的意象美。

读准诗歌的节奏,还是准确解读诗歌的前提。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我们看以下两种读法。

甲: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选择何种读法,表面上是一个节奏划分问题,实际上体现着朗诵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很多学生喜欢采用上述甲种读法诵读《再别康桥》,读起来看似顺溜,实则没有真正读懂原诗,没有体会到作品所创造的宁静氛围以及诗人缠绵的离愁。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作纠正。这看似一个小问题,实际上显示出教师对诗歌节奏的轻视,以及教学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欠缺。

nlc202309031857

朗读诗歌的节奏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和对情感态度的理解达到什么水平,就可以读出什么水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节奏的诵读把体会到的意义和情感表现出来,要通过聆听别人的朗诵,发现自己情感把握上的偏差,并进行修正。这样诵读思考,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读辞气:感受诗歌的旨趣美

辞气,是诗歌通过文辞表现出来的情感气势,是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所形成的语气的抑扬顿挫。诗歌缘情而发,诗人受到某些情绪的刺激创作成诗歌,就把自己的情感沉淀在诗文中,形成特有的辞气。反过来,人们朗读诗歌,从音节的抑扬顿挫中也能逆向探究到文章的辞气。所谓读辞气,正是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进入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把握文章流动的气脉。因此,只有通过读辞气,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旨趣美。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教学为例,介绍怎样读辞气。

《将进酒》是一首以乐府旧题写成的劝酒歌,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大意,把握全诗的思想情感;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试读,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最后,在反复演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演绎其中的情感。

全诗共分四个韵章,感情起伏变化,读法有别。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引导。

首章共四句,起兴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语带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悲叹人生短促。这几句要读得深沉。

第二章(5—10句)渐入正题。五、六句由叹“悲”转而写“乐”;七、八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内心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人生态度。这几句由悲叹转向豁达,要读得豪壮。

第三章(11—20句)写劝酒,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逼真地再现了席间的情景,加上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歌中之歌,名为劝酒,实为抒发寂寞不平之气。这几句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要读得狂放。

末章(最后8句)顿挫作结。诗人谈古论今,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篇末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要读得愤激。

纵观全诗,感情的发展大起大落,经过两次转折,历经“感叹—豪壮—狂放—愤激”四个阶段;节奏起伏变化,一唱三叹,由“深沉”到“激越”,再到“奔放”,最后以“顿挫”结篇。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坚定信念。朗诵时,要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快慢起伏演绎上述情感,这就是读辞气。

《将进酒》具有震古烁今的气势与力量,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种种旨趣都可以通过朗诵来感悟。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豪情万丈,极尽夸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试读,读出李白豪迈的诗情。又如,全诗的句式极富变化,通篇以七言为主,又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这些旨趣都可以通过朗诵来感知。

读辞气,是诗歌朗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诗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宜都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销售部门助理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精益生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