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圣神的课件

2024-06-18

这片土地是圣神的课件(通用6篇)

篇1:这片土地是圣神的课件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课文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第4-8自然段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西雅图酉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告诫他们要善待土地,善待大自然。第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本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懂得应该善待土地,善待大自然。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懂得应该善待土地,善待大自然。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段。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简介

一、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了解背景,奠定情感基调。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以疑导学,聚焦“神圣”。

1、学生读题质疑。

2、教师根据学情,归纳出主要问题。【设计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灵魂,本文以中心为题,教师让学生抓住文题质疑,直接切入中心,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阅读期待。同时又便于教师掌握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二、潜心会文,体悟“神圣”。

(一)从热爱与眷恋中感受“神圣”。

1、重点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文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圣洁”。(2)理解“圣洁”一词。

(3)欣赏图片,引导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圣洁”的美,指导学生读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4)链接背景,引导学生想象印第安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美好回忆,并进行表达练习。

(5)在充分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后进行朗读指导。

2、学习第3自然段:

学生自读文段,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一步体 会印第安人与土地的血肉关系,进而体会这片土地的神圣。

【设计意图】

“教语文,就是要抠词抠句。”本环节中,教师紧扣“圣洁”一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再通过图片直观感受,丰富了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另外,本环节设计了对同一文段的两次递进性的朗读指导,由浅入深,体现了读的层次性,也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

(二)从放弃与告诫中理解“神圣”。

1、思考交流:印第安人既然那么热爱这土地,又为什么选择了“放弃”?

2、学生浏览课文4-8自然段,思考:印第安人要求白人善待什么?

3、学生自主学习4-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善待河水、空气和动物?

4、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谈善待河水、空气和动物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相关的重点句。

【设计意图】

浏览是课程标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训练重点,课堂上的指导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环节设计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给足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同时,学生又是不成熟的阅读者,教师还在关键处点拨,在淤塞处疏通,在沉闷时点醒,很好地处理了阅读教学中“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4、仿写练笔:想想印第安人还会要求白人善待什么?仿照文段结构写一写,然后交流评议。

5、联系实际理解句子:“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一切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练笔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特点,提升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拓展,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 学理念。

三、拓展升华,深化“神圣”。

1、拓展思考:难道只有“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吗?

2、品味重点语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抓住“不属于”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联系现实:如今人类又是如何对待我们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地的?

4、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设计意图】

由“这片土地”升华到“整个大地”“整个大自然”,体现了教学的梯度,也深化了学生对于土地“神圣”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阅读积累。

1、积累: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实践:了解环境破坏对人类产生的恶果,搜集相关资料。

3、推荐阅读《西雅图的天空》。【设计意图】

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对语言积累、课外实践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理念,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板书设计】

这 片 土 地 是 神 圣 的

热爱

放弃

眷恋

善待

珍爱大地

篇2:这片土地是圣神的课件

【教材分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2)理解句子中的词语感受句子的内涵及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2)树立热爱自己家乡土地的意识,深化“环境保护”的思想。【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幻灯片PPT,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课;

1、播放音乐《美丽的蓝田》

2、师:“高高的王顺山巍峨入云天,青青的白鹿原纪录了时代变迁,绿绿的公王岭孕育了老祖先,幽幽的水陆庵藏着多少神仙,美丽的蔡文姬写下了多少诗篇,新新的蓝田城承载着多朝天„„”我们在优美雄浑的旋律中感受到身为蓝田人的自豪骄傲,为拥有蓝田这片神圣的土地而高亢放歌。

今天,我们将来到西方古老的印第安人的这片土地上,看看他们怎样爱自己那片神圣的土地?

3、板书课题: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解释课题:

理解“神圣”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西雅图)仅仅是西雅图一个人说的吗?(不是,是所有的印第安人说的)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体会到印第安人对待土地是怎样的情怀?(热爱„„)

二、设情景整体学文;

1、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印第部落中的成员,请用心默读课文,用你们的笔神圣的画出文章中最能表达印第安人热爱土地的句子。

2、生默读,师巡视。

3、交流汇报,生读句子,师点出课件:“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4、说说你们画这句话的理由。

5、最能体现热爱的一个词是什么?(眷恋)

6、眷恋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7、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是这一种源自本能的情感,而印第安人热爱土地也正是源自这种作为人的本能。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这种本能,这种热爱大地的本能。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这种本能。

8、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大地上的青草绿叶就是他们的?(姐们)麋鹿骏马就是他们的(兄弟)?兄弟姐妹之间是一种什么情感?(亲情)亲情让印第安人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9、同学们听到家园你有什么感觉?(温馨、幸福、和谐、美满„)

10、可是,此时此刻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园,对印第安人来说只留下深深的眷恋了,为什么?为什么?

11、出示课件背景资料: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12、在这最好的时刻,你是印第安人中的一员,最想看看这片神圣土地生的什么?

三、抓重点具体学文。(1)师改写原文。出示课件:

所有的沙滩,所有的耕地,所有的山脉,所有的河流,所有闪闪发光的松针,所有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2)采用不同的方式读,感受和原文的异同,体会西雅图演讲的目的。

(3)作为印第安酋长的西雅图他最想对收购这片神圣土地的白人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四至八段,画出最能体现西雅图心声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4、交流汇报。

出示课件: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采用悲伤、无奈等不同的感情读句子,理解含意。

6、“你们一定要记住”,这是西雅图对白人的?(叮嘱)西雅图仅仅是让白人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就行了吗?(不是)具体要怎么做?

7、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画出西雅图具体要求白人做法的句子,用波浪

线。

出示句子:“河水就是我们的兄弟,你们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8、逐一分析句子意思概括出: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

善待大地上所有的一切

9、善待是怎么的对待?(有好、善意、和蔼等)即:让白人爱护他们的土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10、白人做好了吗?出示西雅图城市现在美景图:

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

11、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和资料,有什么感受?(西雅图真是伟大啊!他感动了白人。)

过渡:是啊,孩子们,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动人心弦的环境保护演说。”同学们,热爱保护我们脚下的每一寸神圣的土地,可以跨越不同的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群,成为地球家园中六十多亿居民的共识!

四、升华主题训练写作。

出示课件:“我深切热爱着的这片土地,我想对您说:„„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体会着文章优美的语言,回味着印第安人对土地执着的爱,想想我们现实中的蓝田人,我想你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我们脚下的这片神圣的土地诉说。

来,拿出你们的卡片,请将你们心中最真切的话语神圣的写下来。(指导学生要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珍惜每一滴水、每一棵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来写)

五、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学反思】

篇3:这片土地是圣神的课件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是形成“土地财政”的内在根源。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有关土地制度的总称, 包括土地所有、土地管理、土地使用、土地规划、土地保护、土地征用和土地税收等制度。几十年来, 我国的土地制度不断完善,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正是这些不足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条件。

(一) 土地所有主体的模糊导致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残缺”, 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础

1、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使政府或村官成了土地的实际控制者。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由于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是由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行使, 而法律又没有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属份额进行清晰界定, 这就导致国有土地的具体所有者权属不清。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实际被地方政府所控制, 国有土地就变成了地方土地。

《宪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集体”, 但我国过去对集体土地实行乡 (镇) 、村、村民小组三级管理, 这既导致管理权限模糊, 也使利益层级化, 容易产生矛盾。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则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这样的规定也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的命运无法避免。这不仅因为不同的法律规定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确定, 更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而不是以土地产权关系为依据, 由它充当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就缺乏法律根据。而村民委员会既不是经济实体, 也不是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更不是原有土地关系的延续, 也不能成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或所有者的法人代表, 它只是土地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对土地没有最终支配权。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虚化”使集体土地的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不是掌握在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手中, 而被少数几个管理者所掌握, 形成“内部人”控制, 有关土地的决策不是由全体村民讨论和投票, 而是由村长或村委会干部说了算, 集体土地所有权就蜕变成少数人的私有产权。

2、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残缺”使土地市场完全被地方政府所垄断。

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使国有土地实际被地方政府所控制。国家为了保护耕地, 规定集体土地只有经过国家征收后才能改变用途, 这就意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有“残缺”, 所有者没有通过市场出让土地的权利。农民无法成为独立的土地市场主体, 也就难以分享农地转让所获得的高额租金。地方政府就能通过控制集体土地的最终处分权而成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 就能完全垄断土地市场, 通过征地卖地获得巨大的“价格剪刀差”, 这就会大大刺激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大肆征地的欲望, 使我国土地征收常处于失控状态。正是由于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化”或“残缺”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借地生财”的基本条件, “土地财政”才应运而生。

3、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残缺”对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由于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力实际被地方政府掌握, 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征用才能改变用途, 征用后的性质已由集体所有变成国有, 农民对土地不再拥有所有权, 也就难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对土地的使用与收益进行监督与制约。在“块块为主”的领导体制下, 土地管理部门受当地政府领导, 不能对当地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尽管1998年国家把农地转用的审批权集中到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2004年又对省以下土地实行垂直管理, 将土地审批权限和国土部门的人事权限集中到省, 这种改革仍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冲动。因为这种改革仍未改变土地所有者缺位的状况, 无法通过所有者对土地的征收征用形成有效监督。实行垂直管理后, 人事权虽上收, 但财权、物权仍归当地政府, 机构和人员管理的“两张皮”也使垂直管理难以落实到位。由于垂直管理并没有把农民享有对土地的完全产权放在首要地位, 土地收益对地方政府和土地行政部门的驱动机制仍然存在, 引发土地之乱的制度缺陷就没有消除, 地方政府仍然会热衷于以地生财, 导致“土地财政”愈演愈烈。

(二) 现行土地管理与土地经营不分的行政体制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数十年来, 我国已建立一种以用途管制为导向、以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土地市场、土地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管理制度, 但这种土地管理制度也不完善, 地方政府能够借助土地获得高收入, 致使“土地财政”这一怪胎无法根治。

1、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 使其监督职能难以到位。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政府既负责土地管理, 又负责国有土地的经营。经营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动追求的是资产保值增值。政府把经营土地作为其职能, 角色发生了错位, 成了市场竞争主体。由于它既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又是利益集团的代表, 公益人和经纪人的双重属性以及土地市场调控者与土地出让受益者的双重角色就使其职能错位, 偏重经营, 忽视管理服务, 当二者产生冲突时, 管理职能就会为经营职能让路。正是因制度缺陷使政府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 其自身的监督职能就完全失效, “土地财政”就得不到有效制约。

2、对土地计划管制的不完善难以遏制地方政府借地生财的内在动力。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一种国有与集体地位不平等, 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政府对农业用地改变用途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和计划调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业用地在变成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中, 其价值会几十倍、上百倍的往上翻。由于地方政府垄断了农地征收权, 导致土地市场只有一个收购者和供应者, 征用多少, 什么价格, 供应多少、全由政府说了算。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后, 不管用于何种途径, 都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和供应, 这就使地方政府成了真正的“地主”。地方政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一方面压低征地价格, 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又通过拍卖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 由此两面获利。正由于地方政府垄断了城市一级土地市场, 使经营土地成了一本万利的事, “土地财政”自然难以遏制。

尽管我国对土地实行严格的计划管制, 但由于制定计划、指标的中央与省级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土地, 指标要分解到市、县一级, 由当地政府配合才能落实到位, 这就使市、县政府有条件与上级讨价还价。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卖地, 既能促进经济增长, 又可增加财政收入, 让领导者的政绩增光, 就会以种种托词扩大征地范围, 强化“低进高出”的“卖地机制”。

(三) 征收制度中的缺陷助长了地方政府对征地的嗜好与偏爱

1、对“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 使地方政府能够肆意扩大征地范围。

根据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但法律又未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解释, 这就为政府借“公众利益”之名行谋利之实在法理上开了方便之门。在实际操作中, “公共利益”往往成了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挡箭牌”, 掌握行政权力的地方政府就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 凭借国家权力强行征地, 甚至一些经营性用地也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来征收。

2、过低的土地补偿标准使地方政府能够从征收与出卖中获取巨大的土地价差。

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政府征地要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至10倍, 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4倍至6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上限。修改后的补偿费虽然较以往有所提高, 但由于其依据是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 在农村地区就是指农业收益, 与二、三产业相比, 我国农业生产效益明显偏低, 这就导致征地补偿费也偏低。由于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 地方政府将低价获得的土地一转手, 就能获得巨大的地价差额, 就更助长了地方政府对土地征收的嗜好与偏爱。

3、不规范的征地程序, 导致政府的征地行为难以受到制约。

我国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征用集体土地的权力, 但法律对政府的征地行为在程序上缺乏有效制约。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地方案先由政府确定, 然后张榜公告、征求被征地集体组织和农民的意见。这样的征地补偿方案就不是由独立产权主体通过协商来确定, 而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 农民基本上没有谈判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种强制征收的制度安排下, 政府的强势行为就缺乏程序上的有效制约, 就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四) 分配关系的不合理, 催生了地方政府极大的征地卖地热情

土地财政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经济现象。但其他国家是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来创造财政收入。而我国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 即通过征地卖地来创造财政收入, 我国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方式, 与我国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也有直接联系。一是土地批租制使地方政府能够透支财政收入, 让圈地运动愈演愈烈。目前我国的土地转让是借鉴香港的作法, 采取的是批租制。由于政府出售的是土地40到70年的使用权, 而非土地所有权, 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本质上是一种地租, 采用土地批租制, 实际是把土地40至70年的地租收入一次性收取。这是典型的寅吃卯粮, 透支未来40到70年内的地租收入, 容易诱发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一些领导者为把未来几十年的地租收入都转变成自己任期内的财政收入, 给自己的政绩增光, 便会积极征地卖地, 造成“土地财政”的畸形发展。二是土地收益分配地方占大头, 使地方政府对征地有强烈的冲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征用变为国家所有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因而依据我国法律, 土地增值收益都归政府所有。其中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由中央和地方分享, 30%上缴中央财政, 70%留给地方政府。城镇土地使用税50%上缴中央财政, 50%留给地方。由于土地转让收入中的大头留在地方, 在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要改变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 自然对“卖地”有极大热情, 于是纷纷打出“经营城市”的旗号, 在“经营土地”这一冠冕堂皇的口号下, 地方政府成了最大的开发商, 卖地生财成了他们自觉的追求和强烈的利益选择, 这也是催生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现行土地财税制度使政府成了高地价的受益者, 形成了促使政府征地扩张的内在机制

根据我国现行的财税制度, 地方政府是高地价的直接受益者。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 既能直接获得土地出让金, 增加预算外收入, 通过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土地开发, 又可增加房地产税和建筑税等预算内收入, 这种循环效应大大强化了土地财政的内在动能。对地方政府来说, 较低的补偿标准与较高的出让价格使经营土地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种土地财税制度就使地方政府从征地卖地中获得了一种利益激励, 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非法圈地、盲目征地等违法行为产生。

二、破解“土地财政”难题的有效途径与治本之策

正是由于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种种缺陷, 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条件, 我们要破解“土地财政”的困局, 必须从完善土地制度入手, 消除“土地财政”产生的内在根源。

(一) 完善土地所有权制度, 建立权属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

要改变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虚化”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残缺”的问题, 就要建立权属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首先, 要明晰产权主体, 国有土地实行政府分级所有, 要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职权。对集体土地要以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所有权代表, 并将集体经济组织转化为企业型合作经济组织, 引入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解决土地产权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要赋予集体土地使用者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继承、转让的完整产权, 用“土地持有产权”替代“土地承包经营权”, 允许农民享有土地租赁、继承、质押、入股、转让等权利, 使土地产权明晰到各级政府、集体和农民个人名下, 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与规范。其次, 理清权益关系, 要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市场, 让政府、集体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再次, 权利关系要明确。对土地与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的产权关系要予以明确, 使收益与成本能在不同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这样, 就能有效解决土地所有权的“虚化”与“残缺”问题, 既维护农民的财产权, 又抑制地方政府过度经营土地的行为, 为破解“土地财政”创造条件。第四, 允许集体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市场, 只要其符合规划与相关法规, 不经过征用也可以转让, 价格由市场确定,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产权制度, 使农村集体土地获得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平等地位, 这不仅能减少土地交易中的腐败, 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形成, 还能建立合理的土地产权转让价格机制, 让农民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二) 完善土地征收制度, 对政府征收征用土地加以严格规范

1、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

严格限定国家征地的条件。由于公共利益的范围非常宽泛, 内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也可能作出不同判断, 这就使政府能巧立名目, 扩大征地范围。要破除“土地财政”, 就要通过法律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 即它必须是基于“公共工程”和“紧急需要”。若法律不能通过正面列举法对其加以界定, 也可采取反面排除法, 即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土地开发都不在公共利益之列, 以避免政府将“公共利益”作为滥用职权大肆征地的工具与借口, 使人们能对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加以严格区分。

2、完善征收征用程序, 严格约束政府征地的权力。

征地过程若缺乏正当的程序保障, 就容易导致政府滥用职权。由于公共利益的受益人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数, 通过法定程序来确保“公共利益”正当就比单纯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显得更为重要。要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 需要通过法律设定政府征地的程序与步骤, 如征地前要召开听证会;要实行“两公告一登记”;要让农民参与征地活动的全过程;要邀请多方代表参与听征, 通过议事程序解决是否体现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等等。同时还要规定, 即便出于公共利益, 政府也应在征地前先与土地所有者协商, 尽量通过市场购买, 只有在对方拒绝协商或在合理期限内协商无果时, 政府才可以依法直接征收。这样, 才能对政府的征地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3、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切实保护被征用土地所有者的权益。

首先要建立公平的补偿机制。征地不是强取豪夺, 政府不但要按照城乡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 还要建立国有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平等的权能体系, 为集体土地平等进入市场提供条件。其次, 要提高土地出让金的补偿标准, 使被征地的农民与农民集体能获得合理补偿。再次,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补偿, 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 仍由国家统征后拨付, 但应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对开发性项目用地, 要引入谈判机制, 使农民和农民集体获得的补偿符合土地级差和市场增值原理。

(三) 完善土地收支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

要从法律和体制层面消除“土地财政”的负外部效应, 就要完善土地收支管理制度, 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首先要废除批租制, 实行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制度, 改变地方政府寅吃卯粮的“透支卖地”行为。要变批租制为年租制, 实行土地出让金逐年收取, 使在任领导不能通过大量卖地迅速增加财政收入, 新上任者也不会急着通过卖地大干快上, 从而遏制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卖地行为。其次, 要完善土地增值分享机制。要废除集体土地“溢价完全归公”的规定, 农民集体和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也应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要重新划定中央与地方对土地出让金的分成比例, 减少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留成, 以消弭地方政府不遗余力抬高地价的欲求。再次, 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土地出让金要进入财政预算, 减少其在预算外而成为地方政府随意支取的“零花钱”现象。要明确规定土地出让金必需用于补偿农民的支出比例, 并将这一比例定在比较高的幅度上。最后, 要进行土地税制改革, 尽快实行土地出让收入的“费改税”, 并设计历届政府可常年分享的财产税, 如物业税、房产税、资源税等地方税种, 使地方政府拥有与事权相匹配的永续的收入来源, 既解决地方因土地出让金收入改革而减少财政收入的问题, 也能遏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四)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强化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管职能

1、成立“土地国资委”, 完善土地管理机构。

改革政府机构, 成立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 分离政府经营土地的职能, 由其作为专门负责管理国有土地的机构, 主要是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 运用地租杠杆对土地进行调节, 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行使监督权, 以在政府内部形成一套有关土地决策、执行与监督权适度分离的权力体系与管理体制。同时成立国有土地开发公司作为市场主体, 接受政府的调控和监管, 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国有土地, 并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 必要时也承担一定的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这样, 就能改变政府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的角色, 就能大大强化政府的土地监管职能。

2、转变土地管理职能, 从服务政绩转向服务民生。

要强化国土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 不仅要改变其集土地管理与土地经营于一身的行政体制, 改变其在土地管理上政企不分, 与民争利的状况, 还要求其转变土地管理职能, 由过去的服务政绩转向服务民主。如过去服务政绩, 注重的是经济增长, 而征地卖地既能增加财政收入, 又能抬高地价, 让房地产业有虚高的“业绩”, 作为土地资源的监管部门就会对地方政府滥用职权大肆卖地的行为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而要服务民生, 就要积极行使职能, 对各种违法征地, 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进行查处, 为被征地的农民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服务与保护。这样, 就有利于规范土地市场, 使其由土地交易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秩序维护者和纠纷裁决者。

3、完善管理方式, 由指标管制转向规划管制。

在加强加强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同时, 改变管理方式, 由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 由过去偏重微观的具体指标转向注重宏观的总体规划, 变指标管制为规划管理。要按照工业、农业、商业、居住、绿化等不同功能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分级规划, 并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地方政府征地不能突破规划, 也不能随意修改规划。这样, 国家既能通过规划实现利益的再分配, 实现私人土地财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又能依靠规划的总量控制和中央与省政府对土地用途变更的严格审批, 使土地滥征滥用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4、健全管理体制, 使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有效。

第一, 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土地管理职能, 要强化土地问责制, 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在土地违法上的查处力度;要建立土地重大案件专项报告制度和土地督察制度, 中央派监察员到各地巡视, 监察员只对总督察负责, 不隶属地方, 发现问题立即上报, 这就能强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管。第二, 要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削弱地方与中央的讨价还价能力, 弱化其因土地收益带来的利益驱动。第三, 要理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财、物与事权的关系, 只有实现人权、财权和事权的完全统一, 才能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第四, 要完善土地执法中的协作机制, 加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 共同促使土地市场形成自律与约束机制, 引导农地按耕地保护的要求合理流转。第五, 要尽快理顺乡镇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关系, 明确乡镇土管所的地位与作用, 充分发挥其事前监督的作用。第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 加强市场监管, 对各种土地违法案件要严格查处;对已经规划为农业用地的土地在改变用途时要加强监管, 不允许随意转让。第七, 中央与省国土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批, 既要严格限定每年征用农地的总额, 又要严格限定每年各地土地批租的数额, 防止无限量批租土地。要通过限制供地数额来限制地方政府组织“土地财政”收入的能力, 从源头上遏制乱征地行为的发生。

摘要:目前在我国, “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已占有相当比重, 很多地方由土地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税收占预算内收入的四成以上, 由土地出让获得的非税收入更占到预算外收入的六成以上。这种“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内因也有外因, 其中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是产生“土地财政”的内在根源, 我们要破解“土地财政”, 就要认识现行土地制度与“土地财政”的内在关联, 并由此寻找对策, 消除“土地财政”的制度因素。

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财政,征地补偿

参考文献

[1]罗必良.农地产权模糊化:历史、现实与变革.http://www.docin.com/p-17418671.html

[2]胡文政.现行征地补偿、垂直管理和占补平衡体制的弊端与成因—以若干个案为例.http://www.cenet.org.cn/cn/CEAC/2005in/ae011.doc

[3]赵颖.政府产权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地方财政研究, 2008 (10) .

[4]赵国玲, 胡贤辉, 杨钢桥.“土地财政”的效应分析.生态经济, 2008 (07) .

[5]胡能灿.破解“土地财政”困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 (4) .

篇4: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是的,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因为它是成长中的每一个生命心之所向的焦点,在聚合的目光中有渴望,有崇拜,有依赖,有神往。我们是他们释疑解惑的靠山,我们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偶像,我们是他们坚定不移的图腾。我们的一句话,他们奉为圣经;我们的一个手势,他们当作“圣旨”。在他们眼中,我们一个转身是那么优美,我们一个微笑像天使般美好。我们没有明星的光环,但他们爱我们爱得深沉;我们没有模特的完美,但他们爱我们爱得坚决。不是因为我们是天才,不是因为我们与众不同,只因为我们是教师,只因为我们恰好站在这片土地上,只因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当我们有幸成为语文教师时,我们立足的这片土地便又增加了一份神圣。我们是传递文明火炬的人,我们是播下精神稻种的人,我们是移植文化基因的人。我们是语文人,但我们不仅仅在教语文,我们更在教做人,在让每个稚嫩的生命富有个性,富有人性,富有神性。我们用多彩的语言牵引学生们走进语文的田园,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我们用温暖的双手带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的天宇,神游千古,纵横翕张。我们用丰沛的灵魂引领学生们走进思想的天空,迷恋沉思,钟情智慧。于是,这片土地变得芬芳,变得香甜,变得柔软,变得丰茂,最终,它成了学生们不离不弃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的土地才堪称神圣,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生长聪慧,生长情感,生长希望,生长生命!

走上神坛的是神,走上这片神圣土地的是具有神性的人。纯粹的生命情怀是他的内核,高远的理想愿景是他的目光,丰富的专业素养是他的臂膀,创新的个性品质是他的血液,踏实的实践精神是他的双脚。我们必须纯粹,必须高远,必须丰富,必须创新,必须踏实,否则,我们怎能有底气站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居高临下的我们又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篇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

北城东园小学

王秀玉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的河流、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首先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用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并嘱咐要从河水、空气、和动物三个方面来善待这片土地。最后进一步阐述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体。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土地的珍惜和人爱,表达除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多处使用“比喻”、“拟人”“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二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 以读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课前,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请大家读课题——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二、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提问,读课题回答问题。1.什么是神圣的?(生根据课前预习,交流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师课件出示,介绍写作背景。

2.这片土地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出示你们课前收集的图片。3.课堂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

4.带着你的发现,或是感动,或是崇敬,再来读一读课题好吗——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初读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激情飞扬的文字,去领略来自的那份土地的“神圣”。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感情。)2.检查生字词认读(出示课件)

嗡嗡 潺潺(了解象声词)

骏马 雄鹰 麋鹿(出示图片,认识麋鹿)

圣洁 松脂 婴儿 眷恋(重点指导读音)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交流初读感受,理清文章脉络

A.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文章的表达、也可以是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生交流。B.说说作者围绕“神圣”展开了哪几个方面的描写?

四、品读,部分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西雅图酋长,走进这片土地,感受它的神圣,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1.生默读,圈点批画。2.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A.指名读这句话,结合内容说说你对“圣洁”一词的理解。圣洁:神圣而纯真洁净。C.这片土地上的哪些景物是圣洁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展开想象。

D.请同学有感情地描述自己所想象到的景物。E.师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a.听录音范读。b.指名读。c.师生共同评价。

e.师生合作感情朗读,体会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师:“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每一处沙滩)是圣洁的。”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每一座山脉)是圣洁的。”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每一条河流)是圣洁的。”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是圣洁的。”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是圣洁的。”

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师: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生)请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圣”?

A.课件出示:西雅图为什么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请联系相关语句谈感受。生交流谈感受。C.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印第安人,西雅图酋长心中那片神圣的土地,现在让我们用最动听的声音来演说伟大的“西雅图宣言”吧!:师: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生:(诵读第三自然段)D.指导朗读 a.师感情范读。b.指名读.c.师生共同评价。d.全班齐声感情朗读。

五、小结

师:同学们,这样神圣的土地,如果,我们放弃,转让给你们,西雅图酋长对美国白人又有哪些殷殷叮嘱?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总:这片土地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分:你们要善待这片土地

篇6: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推荐]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薄雾(bó báo)血管(xiě xuâ)

倒影(dǎo dào)拂过(fú fó)

运载(zǎi zài)民族(zú zhú)

树干(ɡān ɡàn)应该(yīnɡ yìnɡ)

三、同音聚会。

jùn()马()俏 险()()工

zhī()液()叶 松()手()

四、查阅字典。

1.“眷”音序是__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__,和它字形相近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用它组两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息”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呼吸时进出的气②停止③歇④音信⑤繁殖⑥利钱„„请为下面各词中的“息”选择恰当的义项。(填序号)

永流不息()一声叹息()

传递消息()繁衍生息()

五、写近义词

体验()宝贵()照管()

品尝()教导()养育()

六、写反义词

清澈()保护()善待()

浓密()圣洁()放弃()

八、佳句赏析。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1)“我们这个民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片土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圣”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在朗读时应读出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的无比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深情。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对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这句话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没有了动物,人类会怎样?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将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1.这几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文中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你们”指的是__________。

3.文中的问句是一个__________。

A.设问句 B.疑问句 C.反问句

4.对每段的主要意思,请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5.“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上一篇:全过程委托代建合同下一篇:供热企业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