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2024-06-16

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共9篇)

篇1: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省莱州市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于2000年10月18日登记注册,为中外合资企业,主要从事汽车刹车盘的制造销售,产品部分外销,增值税实行免、抵、退,获利年度为2003年。

行业预警及案头分析

莱州市国税局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按季度对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经营数据进行采集,并录入外企所得税纳税评估行业指标预警系统后显示,该企业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成本利润率、投入产出率、产值工资率、材料用废比、材料能耗比等7项主控指标均为红色预警。

企业所得税申报信息和外企所得税纳税评估行业指标预 警系统显示,该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及指标情况如下:2005年度申报主营业务收入10333005.63元,主营业务成本9841807.98元,主 营业务利润491197.65元,营业费用869141.12元,管理费用520985.91元,财务费用96560.66元,利润总额 -1001605.76元。

评估疑点分析

税收管理员经过采集得到如下基础数据:2005年耗用生铁1125490公斤、废钢1088800公斤、废盘12570公斤、锰铁33930公斤、锡 铁硅铁43360公斤,合计投入原材料2304150公斤,焦炭518433公斤,产成品期初库存10000公斤,本期入库1660000公斤,期末库存 104000公斤。

外企所得税纳税评估行业指标预警系统的各项指标是:销售利润率-9.7%,低于同行业6%的利润水平;企业销售成本利润率-10.2%,低于同行业的12%;材料能耗率为25.5%,高于同行业的20%;产值工资率为11.6%,高于同行业的10%;投入产出率为70.88%,低于同行业的80%.根据异常指标及行业特点分析,该企业经营期间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该企业销售利润率-9.7%,低于正常指标,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成本、费用不实的问题;

2.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产生部分下脚料——铁屑,可能存在销售下脚料未作销售的问题(铁屑是机械加工行业的必然产物);

3.企业产值工资率高于正常指标4.6%,可能存在多列支工资问题;

4.企业焦炭耗用率超过正常指标4.5%,可能存在多列成本问题。

约谈举证

针对以上问题,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约谈,就企业用废钢占主要原材料的比例、加工过程产生部分下脚料———铁屑的比例和销售情况、企业工 人工资发放情况及工资水平、投入主要原材料产出产成品数量的比例、购进焦炭耗用情况及吨耗指标等疑点问题让企业进行举证。在举证过程中,企业财务负责人承 认企业指标存在异常,但强调这是企业管理的原因,对具体问题没有提供具体数据和合理的解释,对疑点问题所形成原因的举证也经不起推敲,不能消除疑点。于是 税收管理员限期企业进行自查,报送自查报告,并告知企业对自查自纠和评估查出问题的处理办法。

自查及评估结果对企业自查情况评估人员调查落实如下:

1.材料用废比:正常指标是55%,企业的该项指标是1088800÷2304150×100%=47.25%,低于确定的正常指标,属正常情况。

2.材料能耗比:正常指标是18%以下,企业的该项指标是518433÷2304150×100%=22.5%,通过核查发现,企业当年为减半期第一 年,而免税年度产品能耗率为15%.经过测算发现,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一是两年的结转成本方法不一致,免税年度使用后进先出法,减半期使用移动加 权平均法。二是上年度购进并耗用焦炭103686公斤未及时取得发票,会计人员未按财务制度规定估价入库结转成本,而是在当年取得发票后直接计入成本,造 成减半期多转成本282750.00元。对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3.投入产出率:正常指标是80%以上,企业的该项指标是全年投入原材料2304150公斤;产出的总重量为产成品1660200公斤(账面数),其 中外购产成品27050公斤,产出比=1633150(1660200-27050)÷2304150×100%=70.88%,低于确定的80%的指 标。经核实企业有395吨的下脚料———铁屑销售未作销售,销售价格平均数为1970元/吨(含税),计778150÷1.17=665085.47元,未入账申报纳税,企业应调增2005年度利润665085.47元,补缴增值税113064.53元。

4.销售利润率:正常指标是6%左右,企业的该项指标是-9.7%,通过销售明细账同类产品价格比对,发现公司产品销售给国内关联企业1025吨产品,价格为6325元/吨,低于销售给非关联企业销售价格747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65675.00元。

5.产值工资率:正常指标是10%,企业的该项指标是工资额1144407元÷产值9865580元=11.6%,比正常比例高1.6%,经与企业车间工资计算单、实际工资发放表核对,发现多列18人工资174031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共应补缴增值税243229.28元,调增应税所得额1887541元,企业本年度账面亏损1001605.76元,调增利润后应纳税所得额885935.70元,应纳所得税106312.20元。纳税评估调整后各项指标达到行业指标预警系统的正常水平。

篇2: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2005共实现销售收入1678823798.76元,应纳增值税4195678.98元,整个行业税负为0.25%。剔出较高税负的维修收入是因素,汽车的税负仅为0.15%,其中实际税负低于0.1%的16户,占30.19%;在0.1—0.5%的24户,占45.28%;在0.5—1%之间的7户,占13.21%;高于1%的6户,占11.32%。实际税负低于0.5%的企业占绝大部分,达到75.47%。

影响汽车行业税负的主要因素

最近我们国税局抽调了专门力量组成了两个检查组利用近3个星期的时间对随机抽取的18户不同的汽车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评估和约谈,发现影响企业当期税负的主要因素除存货因素和因竞争激烈薄利多销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返利的影响

为取得厂家的返利而大量低价销售汽车,而返利的形式又多种多样,尽管多数企业能在进项发票上看到折扣形式的反利,但因返利的计算办法的不固定和复杂性,无发确定该企业的返利全部是在一张发票上的折扣形式运做。通过约谈和调查以及过去检查的经验,返利形式还有一下几种影响税负的情况。

一是现金返利的情况大多不入帐,也就不冲减进项税,二是供货方以报销费用的形式给予返利,直接在往来帐中进行收、付款处理,也未冲减进项税。

三是收到实物返利不入帐,销售后不计收入,有的直接反给汽车不入库存帐,销售后发票由厂家直接开给消费者,而收入却进入小金库。

(二)、提供汽车装潢及附件配套业务不记收入

为增加利润,很多经销商售车的同时,提供汽车装潢及附件配套业务,但检查中发现不少企业对这项业务不能正确核算,采取各种手法隐匿收入。有的收现金不入帐,有的入帐也挂往来不做收入。

(三)、采取购车赠礼品,送保险等促销手段,不计收入

作为商家的促销手段,购车送礼品等种种优惠条件,实际操作中其形式也可谓无花八门。

一是帐外赠送实物,不作视同销售。某汽车商经销低档系列小汽车,为促销随车赠送礼品,但所赠货物的采购资金、实物去向均是体外循环,帐面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在银行对帐单中才能发现端腻。

二是间接以低于正常市场价格销售汽车,差价部分作为给客户购置赠品的费用,不按正常销售价格计提销项税。有的企业经销的品牌汽车,当发现部分客户对购车赠送的货物不感兴趣时,为揽住生意,就主动降价让利,从价格上让出客户购置礼品的费用,使得所售汽车价格明显低于同期、同类产品市场正常销售价,降低了税基。

三是采取购车送保险增加费用的方式。汽车经销商通过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应由客户负担的车辆保险费,而保险费的名称却是个人的名字,(四)、外购货物自用,不作进项税转出

外购汽车由库存商品转为自用,构成了固定资产,属于企业转变用途,按《增值税条例》规定,应做进项税转出。但少数经销商作帐时,只调整“资产”科目,不调整“应缴税金”科目;或实物已经改变用途,却长期不做帐务调整,造成多抵进项税。

(五)、随意调控收入,滞后交纳税款国税之家

有的企业对向各经销点销售批发的汽车,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货已发出收到的货款挂往来帐而影响当期税负。

(六)、维修收入核算不实

汽车经销商的维修收入的多少对毛利和税负影响很大,经测算维修的毛利率一般在30以上,而有的企业的维修业务却亏损很大,而且核算内容很不完整。汽车的销售必须开局发票一般的无法隐匿收入,维修业务随意性就比较大。

针对汽车行业的特点,有些问题不在帐面上反映而难以查帐,为了有效的解决汽车行业申报税负偏低的问题,我们经过调查和测算制定了税负控制办法。

二、汽车销售行业的税负测算

根据以上影响汽车销售行业税负的几个客观因素,企业当期整车销售的理论税负应剔除影响当期税负的几个因素,计算公式为

整车零售当期应纳税额+存货增减(不含估价)×17%-维修增值额×17%

理论税负=————————————————————×100%

销售收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整车销售收入-维修收入

存货增减=(期末库存余额-期末留抵税额÷17%)-(期初库存余额-期初留抵税额÷17%)

维修增值额=维修收入-配件及其他材料-电力(有进项抵扣部分)

整车零售的税负控制数的计算公式:

整车零售的税负控制数=核定的整车零售平均毛利率×17%-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测算出汽车零售的合理毛利率来核定整车零售的毛利率,进而计算出整车

零售的税负控制数来控制企业整车零售的理论税负。

经过对我局所辖18户汽车销售企业2005销售情况的摸底调查,测算出平均毛利率为:

4.23%

其中各类轿车:

微型面包车:3.89%

面包车:3.52%

大客车:1.83%

卡车及轻卡:2.06%

工程车:3.70%

计算出的税负控制数为:0.72%

各类轿车:0.75%

微型面包车:0.66%

面包车:0.60%

大客车:0.31%

卡车及轻卡:0.35%

工程车:0.63%

由于轿车价位相差比较悬殊,不同价位轿车的零售毛利率也相差较大,因此还另外对轿车分三个价位进行测算,测算出的毛利率为:

12万元以下:4.29%

12——19万元:3.71%

19万元以上:5.40%

计算出的税负控制数为:%

12万元以下:0.73%

12——19万元:0.63%

19万元以上:0.92%

对于集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于一体的4S店的整体税负的测算于控制,由于不同企业维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同,因此不能测算出整个行业的税负控制数。但是,维修环节的合理增值率可以测算出来,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核定的整车零售毛利率及维修增值率计算出企业的整体税负控制数来控制企业的整体理论税负,具体计算公式为:

当期应纳税额+存货增减(不含估价)×17%*

理论税负 =———————————————————×100%

销售收入

存货增减=(期末库存余额-期末留抵税额÷17%)-(期初库存余额-期初留抵税额÷17%)

整体(整车零售收入×核定毛利率+维修收入×核定增值率)×17%

税负=———————————————————×100%

销售收入

通过对 8家汽车销售4S店的维修收入及维修耗用材料成本情况的摸底分析,测算出维修环节的合理增值率为:

维修环节维修收入-配件及其他材料-电力(有抵扣部分)

增值率=—————————————————————— —×100%

维修收入

三、汽车行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通过对18户各类汽车销售企业2005经营情况的汇总计算,其整体实际税负不应低于0.54%

计算过程:(整车销售毛利-期末存货增减)×17%÷整车销售收入×即:(30835892.58+1222494.27)×17%÷1007270794×100%

=0.54%

由于新办企业存在前期投入较大,新增存货较多,为打开市场让利较大的客观情况,我们在计算税负控制数的时候为其设定了计算系数,即:开业不满一年的,系数为0.6;一至两年的为0.8;两年以上的为1。

篇3: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1、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信息资源不够充分, 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程序, 而目前在我国, 纳税机关在纳税过程中, 在内部的纳税管理以及纳税机关上下管理级别之间, 缺乏必要的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无论是纳税机关的内部, 还是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之间, 都缺乏必要的信息分享, 导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其实用效率低下。

信息资源不够充分, 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 大多数都是民营的私人企业, 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往往财务不健全, 而且其提供的信息也容易失真, 导致在对外商投资的纳税评估中的信息不准, 数量上也不达标, 信息质量不高。

2、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目前,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的外商进驻到中国来投资办厂,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在对其纳税评估的法律体系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 主要表现在:

(1) 目前, 我国颁布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节, 还没有对纳税评估做出具体的, 详细的说明和规定, 也没有直接确立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 导致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始终没有上升到法律环境中。

(2) 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中, 对相关信息的调查和核实还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从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法律环境分析来看, 我国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仍然还没有对相关部门以什么程序, 如何调查等问题做出必要的, 详细的说明, 导致在对其纳税评估中, 程序混乱, 个人行为缺乏制度约束, 弹性较大。

(3) 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后的结果处理中, 尚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 多数只是针对纳税评估过程中的规定, 而对其评估结果的处理的法律法规则较少, 导致结果处理无法可依, 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反馈和纳税评估工作的改进。

3、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 我国相关部门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 是按照相应的纳税指标来进行的, 而这些评估指标则是通过对纳税评估的测算而形成的, 这种具体的测算主要是测算行业的内平均值, 进而对纳税评估的测算结果和行业峰值进行对比, 从而形成我国现有的纳税评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 纳税评估规定了评估指标, 事实上, 这些指标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这些指标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纳税评估的结果。因此,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 还有待完善。

二、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对策

针对前面提到的关于外商投资纳税评估中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1、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 依赖于信息资源。因此, 要想得到准确真实的评估结构和评估信息, 就必须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 纳税机关内部个层级, 各部门要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 纳税机关和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以及银行等部门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 内外结合, 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性。

2、提高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的信息获取还不够, 从数量上来说还不达标, 另外, 评估信息从质量上来看, 也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加强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建设, 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3、完善法律依据

首先, 确立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 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 给予准确的说明。其次, 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之上, 颁布新的法律法规, 对评估信息的调查和审核提供一个适当的法律法规环境, 保证相关部门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调查审核的过程中, 有法可依。最后还要颁布相应的法律, 对相应的纳税评估结果的处理作出法律法规的规定, 也要做到有法可依。

4、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

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是一句一定的指标来进行的, 因此, 一个纳税评估结果准确与否, 就必须依赖于指标的完善度和准确度。完善评估指标, 就要求加强对纳税评估的测算, 完善纳税评估测算方法;由于行业峰值是一个变动值, 因此, 在完善指标的过程中, 还要充分考虑对行业峰值的各个影响因素, 综合考虑各因素, 局部与整体的结合, 弥补指标的缺陷, 做到纳税评估的真实有效。

5、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 其工作还是依赖于纳税评估工作人员, 因此, 该工作的质量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

6、建立和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监督体系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 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 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评估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一方面, 纳税机关内部要加强监督体制的建设, 做好内容人员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 企业与纳税机关, 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银行部门、工商部门等加强交流, 共享信息, 相互监督, 保证对外商投资评估工作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三、结束语

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完善,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 外商投资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另一方面, 纳税机关及其相关评估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份工作。相信随着不断的发展,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会做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聂建平.浅议我国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J].大众商务, 2009, 99 (3) :80—80.

[2]刘昱宏.关于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10, 04:33—34.

篇4: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摘要: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都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作为税收管理环节及稽查环节的重要工作,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将就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源管理,才能保证税务工作各环节形成良性的互动,推动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虽然同为对企业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检查,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从纳税评估方面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中《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从税务稽查方面讲,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1995〕226号)中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释,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互动

1.以纳税评估搭建税务稽查的信息平台

完整的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分为纳税评估信息的采集、纳税评估对象的选定、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评定处理五个环节。

全面掌握涉税信息是有效进行纳税评估的关键,因此纳税评估信息应实行多途径、多方式的信息采集。采集的内容既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信息,也要包括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例如来源于其他行政管理机构、银行或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综合治税信息以及来源于媒体、互联网等信息载体的有关资料。

纳税评估对象的选定是指税收管理部门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智能化分析为手段,指标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对评估客体的各项涉税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处理。

评估分析是一种逻辑性的分析判断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此环节纳税评估人员依托计算机征管网络中该企业的相关信息,结合日常对所分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与上年同期、历史同期和行业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明确的评估疑点。

核实认定是指由纳税评估人员区分情况,分别以询问、约谈、实地纳税评估等方式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纳税疑点进行核实和性质认定。在核实认定环节,纳税评估人员通过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帮助纳税人更精准地掌握税法有效解决纳税人因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规避纳税人处罚“陷阱”,缓解征纳矛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在评定处理环节,纳税评估人员根据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纳税评估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如:查无异常、自查补税、移交稽查等。然后区分不同情况,制作相关文书,层级报批,进行处理。

2.以税务稽查促进纳税评估质量的不断提高

税务稽查是对纳税对象的一种事后的、刚性的监督手段,是税务专门稽查机构,依据国家税收法律,税务行政法规和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制度、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事后审核、监督,并对涉税违法行为在法定权限内依法处罚的活动。务稽查具有监督、惩处和教育三大职能,它的基本程序是:稽查选案、稽查实施、稽查审理、处理决定执行,这四个环节分工负责,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稽查选案是在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工税务稽查工作经验标准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排列组合,列出税务稽查的重点对象。稽查实施是税务稽查人员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稽查方案所确定稽查范围、种类、方式和内容等要求,依据稽查标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稽查的实务操作活动,它是税务稽查的核心环节。稽查审理是税务机关的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审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是否有违法行为、处以什么行政处罚或者作其他处理的过程。处理决定执行是稽查工作的最后环节,即将发生法律效力的税务处理决定付诸实施的活动,确保稽查执法的最终落实,贯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

税务稽查可以弥补纳税评估环节的不足。目前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获得的稽核资料主要来源是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会计资料,多为静态数据,不适应动态分析的需要。且资料多是纳税人主动提供的,鉴于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和某些主观故意,失真和虚假的财务信息难免存在,难以体现其真实核算情况,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估出来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导致评估资料失真。为确保评估工作的质量,这时应配合以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资料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掌握企业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税务稽查可以反馈纳税评估的质量。税税务稽查的监督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检查与监督;二是对征税人征收管理行为及操作规程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可以直接从管理方面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对税收征管工作质量进行考评,防范税收征管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征管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征税。正是由于税务稽查具有的这种职能,可以考核纳税评估质量的高低,促使纳税评估部门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转。

参考文献:

[1]程明红: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J].税务研究,2002年02期.

[2]谈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界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篇5: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评估案例

2009-12-31 10:0 读者上传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基本情况

大连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注册资金3000万元,主要从事房屋开发、销售、租赁、物业管理等业务,企业所得税为查账征收。大连市中山区地税局通过系统纳税评估,发现其开发经营的某项目纳税情况异常,随即对其进行评估分析。

数据采集

2001年,该公司在大连市中山区繁华地带开发建设了一座商业城,并于2004年竣工,其建筑面积为4.1万平方米,2000多个店铺,当年销售1.5万平方米。2005年,余下2.6万平方米,1300余个店铺,成本每平方米7000元,共有18200万元记入“存货——产成品店铺”科目。同时,以每平方米每日1.8元的价格进行租赁。2005年~2007年,地方各税正常缴纳。

案头分析

经过对该公司纳税资料和财务基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人员发现了以下疑点。

1.该公司2008年3月—7月纳税信息异常,在申报营业税栏中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增加,而平时稳定的租赁业营业税减少,同时从租计价的房产税减少。是否存在销售店铺的情况?

2.对该公司7月《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科目期末数大幅度增长,7月预收账款本期发生额为5000万元。是否有销售店铺未结转收入现象?

3.对该公司《利润表》进行分析时,发现财务费用大幅增加。该公司自2004年后尚未开发新项目,为

何财务费用增加?

举证约谈

针对以上疑点问题,评估人员向该公司下达了《评估约谈通知书》,就有关问题进行核实。该公司财

务负责人进行了如下解释。

1.由于企业资金紧张,把租赁到期和快要到期的店铺以每平方米13000元进行销售,共销售400余个店铺,8000平方米。把未到期但已销售的店铺租金和收到店铺部分款项记到“预收账款”科目中,因而从租

计价的房产税也相应减少。

2.关于该公司财务费用大幅增加问题,该财务负责人说,因要开发新项目,从某银行贷款1亿元人民

币,用于新开发项目。

实地核查

为了进一步核实约谈中的各项问题,2008年8月,大连市中山区地税局对该公司展开实地调查。通过查账和外围实地核查,查实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通过对2008年1月—7月预收账款每笔与销售合同核对,查实了该公司预收账款中有3400万元为售店铺的全款,应转为收入。2008年7月应调增营业收入3400万元。

2.通过查看合同条款约定,部分未到期的店铺,该公司将其租金转为房款首付,但少申报2个月的从

租计价房产税192万元。

3.经过到土地、规划部门了解,该公司未有新的开发项目。查看往来账发现,该公司所贷1亿元款项,全部汇往异地某企业。进一步询问财务负责人,异地某企业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异地成立的企业,与该公司未有任何关联。而该公司所承担的财务费用600万元,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不予扣除,应调增企业利润。

评估处理

根据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的结果,评估人员按照税法相关规定,作出了补缴税款建议。

1.该公司2008年1月—7月预收账款挂账少缴营业税及附加,应补缴营业税及附加277.5万元。

2.该公司应预缴土地增值税68万元。

3.该公司应补缴2008年4月—7月房产税192万元。

篇6: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税源管理科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推进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是税务机关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的具体体现。作为税务稽查的前置环节,与税务稽查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实现其互动、互补、互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地者的关系。

一、安陆国税纳税评估现状及主要成效

从我市运行的情况来看,评估工作刚刚起步,实际评估工作还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评估指标、评估模型还没有建立,还不能充分地运用各种纳税评估方法进行分析评议,更多的还是狭义上的实地调查,侧重于抓收入、补缴税款,对宏观的税源监控缺少把握。

安陆国税目前实行两级评估。市局成立了税源管理科,人数设置为5人,专司辖区内120余户市级重点税源户的纳税评估工作。各分局成立了纳税评估工作小组,负责各辖区内所有查账征收纳税人的评估工作。2011全市共评估436户次,补税入库300余万元。在评估工作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

1、涉税信息缺失。纳税评估主要运用纳税评估指标进行分析评估,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充分掌握和运用纳税人及行业经营信息之上。目前税务机关主要信息来源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一是从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及财务报表等资料中获取,这部分信息只能部分反映纳税人的经营和财务情况,且无法保证信息的完整、真实、准确;二是从其他部门获得的各类涉税信息,包括工商、国税、财政、审计、统计、经贸、交管、房管、煤行办等政府机关的信息以及银行等经济部门或是媒体发布的信息等。但由于目前未形成信息交流或交换制度,这部分信息资料难以全面获得。涉税信息的缺失导致无法建立完善、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尤其是各项行业指标预警值难以确定,使得当前纳税评估大都停留在审核纳税人申报资料或运用单个指标分析的初级阶段。

2、税收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强,业务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求评估人员不但需要精通税收业务,对涉税信息保持敏感性,而且对财务会计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懂得运用评估指标,分析思考能力较强。当前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员的业务能力难以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

3、合理安排评估工作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将纳税评估安排在日常检查之后,使纳税评估能够充分运用税务检查取得的信息;反之,又为稽查选案提供新的案源。建议在每年4、5月份对纳税户上纳税情况组织日常检查,并安排典型案例分析,于6月份统一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定位

纳税评估主要评估申报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相关合理性,是对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的评估,仅仅是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纳税人一般性的纳税申报问题进行认定和处理,没有处罚权限,是对纳税人的事前预警;税务稽查则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是对已纳税额与应纳税额是否相符的检查侧重于打击偷、漏、逃税等违法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具有处罚权限,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

建议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建立各自切实可行、独立有效的操作规范,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使纳税评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同时进一步修订纳税评估操作办法,健全机制,增加操作性;出台新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明确税务稽查的组织机构、内部配置、执法权限等,使税务稽查准确定位,逐步向专司偷、逃、骗、抗案件查处的“打击型”稽查过渡。

三、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选案衔接与互动

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纳税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质量,促进查深查透,起到重要的作用。评估工作是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在管理与稽查的关系上,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要件不传递,关系户的信息不传递,实质性的问题不传递,使税收稽查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增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税务稽查可以弥补纳税评估环节的不足。目前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获得的稽核资料主要来源是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会计资料,多为静态数据,不适应动态分析的需要。且资料多是纳税人主动提供的,鉴于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和某些主观故意,失真和虚假的财务信息难免存在,难以体现其真实核算情况,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估出来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导致评估资料失真。为确保评估工作的质量,这时应配合以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资料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掌握企业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建议建立税务稽查与征管评估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反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征查协调机制。由分管局长牵头,各职能科室负责人、稽查局局长、各征管分局分局长参加,组成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征管稽查联席会议,分析行业税收征管状况,研究制定税收征管、稽查措施;二是建立信息共享传递机制。明确信息传递的内容、方式、时限,由征管科牵线,征管分局、稽查局之间按月交流,互传纳税信息,及时互馈征管疑点和稽查难点,堵塞征管漏洞;三是建立工作建议机制。征管、稽查每月互提3条以上建议,并分别制作《税务稽查建议书》和《税务征管建议书》,反映征管分局日常评估、日常检查中发现的疑点问题,以及稽查局对检查中发现的征管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四是建立联合回访机制。对列入市以上重点监控的纳税人,在税务稽查结束后三个月内由征管分局和稽查局联合派人进行回访,收集纳税人意见,提供查后纳税辅导。

四、纳税评估实地核查与稽查的区分与衔接

实地核查的纳税评估实际上就是一般日常检查。纳税评估可以作为税务稽查的一个选案方式,为一般稽查提供案源,实现强化管理与重点稽查的相互配合。同时,通过纳税评估收集的涉税案件相关信息和相关线索,能为重点稽查提供检查思路和依据,确保涉税案件查深查细,提高稽查质量。在新的征管形式下,一方面,强化纳税评估可以解决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下征收与管理脱节断档的问题,弥补原有稽查面的不足,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精细;另一方面,稽查的刚性震慑力、原有的稽查面、稽查的保障职能将继续保持,以查促征、以查促管的制约机制依然存在,打击型稽查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建议纳税评估实地核查应就疑点而核查,不得扩大核查范围,对核查过程中发现的其它线索应重新进行分析或移交稽查部门进行。

五、纳税评估与稽查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处理

评估结果的处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需要纳税人自行补充的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务机关应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

稽查结果的处理:对稽查问题需要处理的,稽查人员要制作《税由处理决定书》,在税务处理决定执行上,由税务执行人员接到上级批准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后,填制税务文书送达回证,按照细则关于文书送达的规定,将《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被查对象,并监督其执行。被查对象未按照《税务处理决定书》的规定执行的,税务执行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的程序对其应当补缴的税款及其滞纳金,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篇7: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一、纳税评估与稽查的定位

根据《纳税评估工作办法》(试行),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等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审核评价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降低税收风险,促进税法遵从。

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

总体来说,纳税评估是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实施的一种管理行为,重在管理和纠正;而税务稽查是稽查部门对涉嫌违规企业的检查行为,重在检查和处理。纳税评估没有稽查的刚性强,其证据的搜集以及评估的程序、规则没有税务稽查规范,基层的实际纳税评估中随意性较强,而税务稽查从选案到实施、审理、执行都有一定的规范,稽查工作规程以及执法检查都对其进行着约束。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而税务稽查大多是对以往发生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二、当前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权责不清。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审核和实地核查。税务稽查是专业性质的检查,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而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评估部门往往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将该移送稽查部门的案件,自己作补税处理,致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

2、衔接不畅。评估工作是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要件不传递,关系户的信息不传递,实质性的问题不传递,使税收稽查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增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3、定位不准。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认为,纳税评估应立足于税务机关内部,以案头审核为主,不调账、不实地核实,也不向纳税人发出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书,遇到疑点问题仅限于与纳税人进行约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纳税评估应作为管理环节的检查,对于靠案头资料和约谈无法证实的疑点问题,有必要进行调账核查,也可以进行实地核查,纳税评估其实质就是二级稽查。

4.界定不明。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处理的总称。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侧重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中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而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当前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已成为正常申报与稽查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甚至是一种“协商式的稽查”,削弱了税法的刚性、执法的严肃性。

三、关于评估与稽查的工作协调与衔接

(一)纳税评估与稽查案源的衔接 1.纳税评估与稽查的选案

目前,纳税评估在选案上主要是依据各项评估指标及掌握的纳税人相关信息,经过全面、综合的比对分析,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分析识别,筛选出存在涉税风险的纳税人;同时,分行业建立纳税评估模型,以行业为基础通过税收分析、风险等级排序产生评估案源。

在《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各类稽查案源基本不来自纳税评估,绝大部分是根据上级安排的重点行业及重点税源企业来制定稽查工作计划,此种情况下,出现选案交叉在所难免。

2.如何避免评估与稽查的选案交叉(1)统筹安排,建立沟通机制

确定评估对象时,应与稽查部门及时沟通,对已列入稽查工作计划,准备实施稽查或正在稽查的纳税人,不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但应将疑点情况告知稽查部门。对同一纳税人申报缴纳的各个税种的纳税评估要相互结合、统筹安排,避免重复评估。

建立征管查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案件移交、意见反馈、信息交换机制。科学合理地安排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工作计划,定期通报各自的工作情况,统筹调整工作安排,确保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工作协调推进

(2)准确定位,理顺评估与稽查的关系 对纳税评估定位的关键在于理顺与稽查的关系。没有对评估与稽查的严格的区分,就不可能有纳税评估的准确定位。一是应坚持将纳税评估置于税务稽查之前,今后的稽查案源应以评估移送案源为主,而不是上级文件派发任务为主,这样才能形成相互的衔接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选案交叉问题;二是在执法力度及性质上,纳税评估应体现柔性和服务,税务稽查则必须强调刚性和打击。三是调整纳税评估绩效考核思路。将评估发现问题的比率、评估增加税款及其占申报税款的比重等作为考核关键指标,不利于真正发挥纳税评估在引导纳税遵从方面的核心价值。

(二)纳税评估的实地核查与稽查如何区分和衔接 将实地核查作为纳税评估的程序之一,在追求量化指标的指导思想下,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评查不分。受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核心信息的程度、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风险分析指向的准确性等因素综合制约,不依赖于实地核查的评估无法取得实质效果。而实地核查,在评估实践中即意谓着对纳税人账务的全面检查。对这一问题简单而彻底的解决思路就是取消纳税评估的实地核查环节,而改以案头评审为主;纳税评估以约谈为最后手段,无法消除的风险移送到稽查环节处理。这样既解决了稽查与评估的案源争端,又解决了被税企双方都误解的“稽查式评估”的尴尬,必须以稽查的刚性为基础才能凸显评估的价值,并以此引导、约束纳税人对评估、约谈的尊重与遵从。

(三)关于纳税评估结果的定性与处理

在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应移送不移送。在评估环节体现税款,与税务稽查“争”成果,所以稽查部门不满。二是评估无问题的对纳税人无交待,所以纳税人不满。纳税评估从整体上说亟需规范。

篇8: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大邑国税稽查局 肖凡

摘要: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源管理。而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只注重纳税评估忽视税务稽查,或以税务稽查代替纳税评估的现象。如何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这是基层税务机关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从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和意义出发,剖析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的措施进行探讨,推进税务工作各环节形成良性的互动,推动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联系

一是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准确的案源。税务稽查选案由于稽查人力有限,纳税人数量多以及选案环节信息来源渠道少,获取的资料不够全面等因素。致使选案准确率和打击度不高,降低了税务稽查的效率。纳税评估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较为全面。而以综合审核对比分析的方法,基本上都将涉嫌违法 1 违规的纳税人纳入了评估范围。因此,通过纳税评估分析做出的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评估报告,其准确率较稽查选案环节的分析要高。这些纳税人及其涉税违法信息资料移交到稽查部门,为税务稽查提供了准确的案源,大大提高了稽查工作的效率。

二是税务稽查为纳税评估设立评估指标及预警值提供基础信息。税务稽查在稽查方式和在调查取证上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赋予了相应的权限,可依照法定程序,对稽查对象的纳税情况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核查。而纳税评估对经分析发现的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问题只能通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对疑点进行认定和排查,其约谈对象、调查范围都受到一定限制,纳税评估不可能超越税源管理员所具备的职责和职权。因此,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调查取证的深度、广度和结果判定的准确性上,税务稽查都占有绝对优势。税务稽查通过法定方式方法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能够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各项经济指标相互间特殊对应关系、影响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这些指标和因素可为纳税评估进行指标的确定、预警值的测算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基础信息。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通过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等方 2 法进行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扣缴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稽核、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

二是目的不同。纳税评估仅仅是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纳税人一般性的纳税申报问题进行认定和处理,是对纳税人的事前预警;税务稽查则是侧重于打击偷、漏、逃税等违法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

三是主体不同。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申报税源的真实准确性进行评估,评估申报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相关合理性,是对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的评估;而税务稽查则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是对已纳税额与应纳税额是否相符的检查。

四是职能不同。纳税评估的职能就是通过分析、评估、筛选出恶意、非恶意的涉税违法嫌疑纳税人,发现涉税违法线索,为税务稽查提供具体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稽查工作的效能;税务稽查是主要是对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

二、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意义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是提高税务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组合拳。首先评估工作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纳税评估是 3 税务稽查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审核分析为稽查提供案源、选取案件,使稽查实施有的放矢,稽查的内容和范围与税收征管需要紧密联系,有了广度和深度,确保了稽查工作的计划性,促进“以查促管”作用的发挥。第三税务稽查又是纳税评估的后盾保障,它可以对评估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实地查处,维护税法尊严,确保执法的到位。此外按照纳税评估、企业自查、税务稽查新的稽查模式,将纳税评估视为税务检查前企业自查和税务检查前的案头分析环节,企业自查与纳税评估、查前告知相结合,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工作重复,体现“阳光稽查”的特性。另外税务稽查的监督职能一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检查与监督,二是对征税人征收管理行为及操作规程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税务稽查可以直接从管理方面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对税收征管工作质量进行考评,防范税收征管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征管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征税。

三、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检查和实地核查。由于纳税评估具有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操作上简便易行,处理上只补税不罚款,在基层征管部门普遍运用,也深受纳税人的欢迎。因此,在基层税务机关产生了“重评估、轻检查”,“以评代查、以补代罚”的倾向。部分应移交稽查负责查处的涉税违法案件也由征管自行处理,这给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长 4 此以往,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极大地降低了税法的严肃性。

二是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目前纳税评估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基层税务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如为了追求评估绩效,直接到企业检查账簿、凭证,或者以约谈核实为名,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将账簿、凭证一并带到税务机关接受约谈和查账,实施先检查后评估,违反了评估程序,使纳税评估变成了纳税检查,出现了“借纳税评估之名,行税务稽查之实”的现象。这样纳税评估与稽查工作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突出表现在进入稽查的就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若进入评估程序则存在自查自纠的机会,对同一问题处理轻重不一,有失税法公平性。

三是信息反馈不够顺畅。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纳税评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已纳入稽查或拟列入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作为纳税评估对象。可对于已经进行纳税评估又被列为税务稽查对象这种情况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处理,往往会造成多重检查。甚至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已列入税务稽查范围的企业,管理部门为争抢税源,抢先一步先进行纳税评估,让纳税人自行补税,帮助逃避税收法律的处罚。稽查部门再入户检查时收获甚少,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四、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的措施

(一)明确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实施范围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的不同环节,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税收管理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在严格按照划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职责范围。一是在对象上纳税评估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税种;税务稽查主要是涉嫌偷逃骗抗税及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二是在范围上凡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案头分析评价、约谈核实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行为,均列入纳税评估的范围。凡是稽查部门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确定的案件均列入税务稽查的范围。三是在性质上属于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中因工作疏忽大意或者理解政策偏差,而出现计算和填写错误,造成漏报、错报税款的一般性问题,应通过纳税评估的方式进行处理。涉嫌偷逃骗抗税性质的检查,均应列入税务稽查。四是在时间上税评估的期限是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有特殊情况的,才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对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情况进行评估核实时,发现纳税人往期或以往也存在申报差错的情况才可以延伸;税务稽查则是以检查以往为主,属于事后检查,是打击偷逃骗抗税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严格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责权限

纳税评估是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实施评估,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税法遵从度。要明确纳税评估的职责权限,完善纳税评估制度,规范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明确岗位 6 职责,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非故意偷逃税款、且情节较轻微的,由税源管理部门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对需要纳税人补充纳税资料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纳税评估部门应监督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纳税评估部门必须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对隐瞒不交的,追究其执法责任。这样可以提高稽查工作查处大要案的力度,避免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责交叉,也保证了税收征管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信息反馈的共享机制

税收征管中要建立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反馈工作机制。做到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信息共享,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使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臵于监控之下。要进一步理顺、规范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主要环节之间的流程关系,充分运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的积极成果,减少纳税评估对象选择随意性,防止查评混同、以评代查等现象。同时为防止和避免多头评估、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要建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征管部门和稽查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交流、情报交换,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共享度。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中发现应移交的立案查处的案件要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稽查部门也应将在稽查中查补税款处理情况及发现的征管薄弱环节及时反馈给征管部 7 门,并向征管部门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使征管查之间真正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成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机整体。

(四)提高一线干部的业务水平

篇9:纳税评估稽查案例:汽车配件企业

当前,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税收监控新的有效管理手段,正逐渐被提上各级税务机关的日事议程,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优化新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基层税收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间既有必然联系又存在着职能的交叉和空白,本文就两者之间的问题及协调途径等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概念及区别

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事中的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处理的总称。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间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不清。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审核和实地核查。税务稽查是专业性质的检查,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而纳税评估主要是税源管理部门(即税务所)的一项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评估部门往往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将该移送稽查部门的案件,自己作补税处理,导致少数纳税人为缓解资金的压力,当期不如实申报纳税,自行调节税款,待纳税评估再把税款补缴入库,致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长此以往,既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又使纳税评估人员的渎职得不到应有的责任追究,极大地降低税法的严肃性。

(二)衔接不畅。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纳税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质量,促进查深查透,起到重要的作用。评估工作是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在管理与稽查的关系上,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要件不传递,关系户的信息不传递,实质性的问题不传递,使税收稽查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增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三)定位不准。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认为,纳税评估应立足于税务机关内部,以案头审核为主,不调账、不实地核实,也不向纳税人发出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书,遇到疑点问题仅限于与纳税人进行约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纳税评估应作为管理环节的检查,对于靠案头资料和约谈无法证实的疑点问题,有必要进行调账核查,也可以进行实地核查,纳税评估其实质就是二级稽查。由于现实工作中对纳税评估案件的处理,一般不进行税收处罚,因而导致部分纳税人从侥幸发展到肆意偷税。

(四)界定不明。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处理的总称。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侧重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中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而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当前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已成为正常申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甚至是一种“协商式的稽查”,原本负责管理的税务所实质上已经成为“管、查”一体的全能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法的刚性、执法的严肃性。

三、协调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关系的途径

(一)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纳税评估是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税务人员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并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准确的申报纳税,但目前我国尚无一个法律条文给予有力支撑。因此,首先应从法律上给予纳税评估明确的法律地位,完善纳税评估制度,规范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加大责任追究,以切实解决评而不补、评而不报、评而不移的弊端。

(二)明确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关系,从制度上保证两者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纳税评估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种关口前移的管理活动,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能力和自觉性,对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非故意偷逃税款、且情节较轻微的,由税源管理部门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对需要纳税人补充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源管理部门应监督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税源管理部门必须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对隐瞒不交的,追究其执法责任。

(三)加强业务培训。为提高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质量打下坚实基础,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人员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和素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质量,对此,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的必要前提,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复杂工作的干部队伍的紧迫性。地税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干部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量,充实一批精通税收政策、财务知识、会查账、熟练计算机技术知识的税务人员到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岗位上来。要强化内部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切实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落实到位。

(四)健全有效机制。明确各环节间资料传递的步骤、时间限制、责任单位,纳入征管流程,并以严格的督查考核促进落实。具体为:一是要征收监控、管理服务、税务稽查及时将纳税申报资料、发票稽核、财务资料等有关资料传递到评估岗位;二是要做好评估结论,相关环节要配合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向评估岗位反馈;三是对在评估中发现的涉嫌重大偷税案件及时移交稽查环节处理,支持稽查打击职能的高效发挥。

四、根据税收工作实际,目前尚有几个问题亟需给予明确规定

(一)纳税评估是不是税务违法案件的调查。《征管法》第五十八规定,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像和复制。所以说纳税评估是不是税务案件的调查,决定其有没有权力对纳税人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等手段。

(二)纳税人收到纳税评估通知后,在实施纳税评估前,自查补申报的税款,应不应该罚款,是否加收滞纳金。

(三)纳税人在约谈过程中或在约谈后才申报税款,是否视为偷税给予处罚。

上一篇:托业经验小谈下一篇:美好的周末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