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

2024-06-19

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共6篇)

篇1: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

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

王云峰教授

一、案例研究设计的本质

从学术研究而非教学目的出发的案例研究,其特点或称目标,是通过案例来演绎或归纳理论。与此对应,案例研究设计即预构案例资料数据与假设命题及预期结论之间的逻辑顺序。试以“石药文化模式及精髓”研究课题为例:在研究之前应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构思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资料数据可用于分析企业文化?②从哪里得到这些资料数据?③如何得到这些资料数据?④如何处理所得到的资料数据?⑤如何确认经过处理的资料数据能够用于描述、解释、探索研究问题和结论?从假设论证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分别对应于论据类型(关系研究的外在效度),论据来源(关系研究的建构效度),获得论据的渠道和论据分析方法(关系研究的内在效度),论据完整性和研究可重复性(关系研究的信度)。

二、案例研究设计的内容

以上述课题为例,案例研究设计应完成下列工作:

1.寻找可供分析“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企业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相互关系如何?

2.提出关于“石药文化”的假设。(可以建立两种以上逻辑的概念模型,用于描述预期的石药文化模式)

3.选择“石药文化”分析单位:调研访谈石药何人、何事、何部门?

4.设计“石药文化”调研访谈提纲(准量表)和调查问卷(量表):遵循数据与假设相匹配的原则。

5.制定案例访谈和调查活动日程计划,明确访谈记录整理方法。

6.制定编码数据和量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

7.制定调研结果与假设及实证数据相契合程度的判断标准。

8.制定研究报告撰写提纲。

三、案例研究设计的质量审视

针对案例研究草案(Protocol),通过下列项目审视案例研究设计的质量:

1.外在效度:作者提出的理论架构和概念模型能否指导将案例研究结果归纳为理论,推广到多案例研究?

2.建构效度: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是否对应于多种数据来源,能否形成论据链?

3.内在效度:拟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否探测因果关系?

4.信度:关于访谈提纲、调查量表、定性数据编码方式的设计能否确保资料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重复性?

篇2: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

答:案例指导制度是指选择典型案例作为司法人员办理类似案件参考的工作制度。其对我国法律文书的影响主要有:

从形式上而言,案例指导制度有利于法院的判决以相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者翻看了一定数量的判决书,发现各地的判决书不尽一致,主要表现在格式和所涵盖的内容上的差异。因而各地通过案例指导制度统一各地的判决书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做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

从内容上而言,司法人员在办理疑难案件时,在坚持严格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办案的同时,可以充分参考借鉴典型案例中对事实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的方法、对案件性质的分析、理解和认定,以及法律规范具体化于案件事实的规律等.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在证据方面的新规定对法律文书制作的影响?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证据种类上的修改对法律文书制作的影响在于:1.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鉴定意见作为意见性证据,其真实性仍处于待定状态。因而,在判决书制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有争议的鉴定意见分析、认证。

2.新增辨认笔录和侦查实验笔录,二者都属于侦查文书,因而丰富了法律文书种类。3.对于电子数据,只要其具备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法院在制作法律文书时可以直接采信,而不必转化成其他证据形式。

二,口供自愿性原则得到了确认,“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在制作法律文书时被告人自认的情况下,须写明出于被告人自愿的供述。

三,修改了证明标准,对“证据确实充分”作了细化的规定。因而,制作法律文书时,认定证据必须满足这一系列的标准,即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四,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和程序等内容写入新刑事诉讼法。

五,在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方面。证人在有关黑社会、毒品犯罪等案件中作证,人身面临威胁的,会采取不暴露该人的信息,在制作法律文书时,就必须对该证人的信息采取保密措施。

篇3: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预示着我国包括语文在内的课程与教学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和发展信息技术,以促进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我校正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已经渗透到了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作文教学中亦可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的结合。笔者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抓住耀眼的一刹那——场面描写》作文教学,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做成主题网页,学生在网页上浏览、学习,同时在网络中阅读一些相关例文,丰富体验,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尝试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通过校园网交流和评改作文, 提升作文修改水平, 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

1. 学生进入网络机房,各就各位,打开电脑,进入程序。

2. 导入:教师运用广播教学系统,展示视频一:泰坦尼克号下沉前的感人场面及相应的文字剧本,激发学生兴趣。

乐队在甲板上认真地演奏着,他们专注的神情使人感觉他们不是在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甲板上,而是在维也纳的音乐厅。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都极准确。

人们的慌乱与他们的专注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不是一个人匆忙跑过撞了小提琴手的胳膊,这个乐曲会演奏到最后一个音符——“有什么用?没有人听我们的演奏。”小提琴手叹了口气,停止了拉琴。

四周一片嘈杂……

乐队的哈里淡然一笑:“在餐厅也没人听,还是拉吧。这样还可以暖和一点。奏《奥菲斯》!”

一首快节奏的乐曲在他们的琴弦上飞荡。

杰克等人从乐队旁边跑过,他们好奇地看了一眼此时还在专心演奏的乐师们。

“在音乐伴奏声中淹死,这可真够格调啊!”托米不乏幽默地喊了一声。

(导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置身于某个场景中:一场激动人心的电影,热闹轻松的课间十分钟,一次扣人心弦的比赛,一间宁静安谧的病房,一个熙来攘往的路口……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表现和举动组成了不同的场面,无论我们是其中的主角还是旁观者,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就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用文字描述出这些生动的生活场面。

3. 明确学习目标

(1) 掌握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2) 通过校园网交流和评改作文。

4.自主学习, 学生点击“轻松入门”“方法指津”“例文集萃”栏目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并交流优秀作品中的场面描写写法及作用。

【轻松入门】

(1)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可以包括环境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 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 才能再现场面。

构成场面有3个要素:时间、环境、人物活动。

(2) 场面描写的作用

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③明示、暗点主题。

【方法指津】

请学生朗读场面描写片断,引导学生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

(1) 挤车: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只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方法一: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

(2) 手术室外:“外婆你别紧张,你一定会好的!”我含着眼泪,极力使它不滴在洁白的床单上。“人老了,总会有些病,晨晨你别哭了,外婆好了还会给你烧好菜吃的”妈妈用手拍着我的背说。这话既是安慰我,也是安慰外婆。一旁的舅舅说:“是呀,医生说这是小手术,妈、晨晨你们都别紧张!没事!”爸爸接茬说:“手术一定能成功!”外婆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目光深情地扫过我们每一个人……

这时,医生打断了我们,他们要推走外婆。我望着外婆,摘下了小时候外婆送我的玉坠,给她戴上,外婆握着我的手,她懂了。当护士把外婆推进手术室的一瞬间,外婆绽出了笑容,浅浅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外婆带着我们给她的祝福,带着亲情的力量进去了。 (作者:张宇晨)

请张宇晨介绍这个场面描写所表现的中心、渗透的感情。

方法二:场面描写要有明确的中心,渗透感情

(3) 紧急集合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到达军营的第四个夜晚……

夜深了,很静。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哪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啰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蹋了?”“嚷什么,我把脸盆踹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方法三:场面描写要有合理的顺序,能表现特定的气氛

常见描写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主—次、详—略点—面、人—景……

(4) 最后一课

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目光聚在他们敬佩的老师身上,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呆一刻呵!怅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于相聚了。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整个教室一片寂静。这时,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马教授愣怔了半晌,深情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静神凝望着老师。

“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呼点着。45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马国政!”“?”同学们蒙了。“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掌声立即响起,同学们眼里噙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方法四:场面描写要烘托人物性格

【例文集萃】

《考试前后》——例文点评

《“猛虎”“凤凰”争霸记》——例文点评

《家乡的泥土》——例文点评

《雪天挤车》——例文点评

5. 点击“大显身手”栏目,完成习作练习

视频资料:《夺冠瞬间》《开饭时分》《考场之外》

教师明确布置任务: (1) 根据网上的视频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仔细观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场面描写习作片断。 (2) 将习作片断上传至校园网论坛《抓住耀眼的一刹那——场面描写》专题。 (3) 有问题请用发短信的方式告诉教师。

6. 网上互评互改

(1) 阅读校园网论坛《抓住耀眼的一刹那——场面描写》专题区发布的学生作文,全班集体评点,共同修改,教师示范。

(2) 学生选出自己觉得优秀的习作片断和同组同学进行网上交流,共同推选出优秀作品,评点优、缺点并进行修改,写上点评。

(3) 小组递交优秀作品。并对非该组的作品和点评进行再阅读和再评改。

7. 小结寄语

上课时间有限,网上的交流是无限的,意犹未尽的同学以后可以继续到网上交流,把自己对场面描写的收获、困惑和感想写到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8. 布置作业。

以《××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场面描写。写完后,上传至校园网论坛《我的作文》专题,下节课大家共同评改。

三、案例分析

一堂课下来,有惊喜也有遗憾。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案例用学生喜欢的影片中的感人场面及剧本中相对场面描写导入新课,文字、声音、影像的有机集成激发学生兴趣;“大显身手”环节中《夺冠瞬间》选取了学生喜爱NBA篮球赛最后几分钟场面,《开饭时分》也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起学生感受生活,用文字描述生动的生活场面的冲动。

2. 巧用媒体,指导观察

生活中的场景转瞬即逝不易观察,视频《夺冠瞬间》的播放再现被忽略了的队员的动作、神态等,利用多媒体使用播放技巧定格、慢放或循环播放精彩的写作镜头,为学生提供多次连续观察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去体会、品味,加强了思维的广度、深度,能够较完整地描述出所观察的场面。

3. 变革评改,扩大交流

多媒体网络大大扩展了学生作文交流的时空,既能师生共同对传到校园网的写作片断进行评改,又能真正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相互评议修改。校园网平台的运用使得这项学习活动得以延伸到课堂45分钟之外。学生回家后,登陆校园网,可随时发表习作和进行评改。学生们在网络交流中互相欣赏,互相批改,提高了评改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写作水平,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4. 文明教育,加强监控

课堂上在大多数学生进行点评的时候, 笔者也看到一个叫“啭嘟嘟”的同学在网上灌水,还说些不文明的语言,笔者通过发短信警告了他。可见在用网络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用到了短信功能讨论评点的相关问题,但在教学监控中也发现有学生利用短信功能进行聊天,聊与课题无关的话题,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要教师进行全面监控,了解并能引导好所有学生的活动,对网络教学而言还有一定难度。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改变作文课堂教学面貌,激发学生爱作文、学作文的情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作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因网络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应加强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了解并能引导好学生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郑有才, 张正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

关键词:案例 指导 机制

构建检察机关案例研究指导制度,必须立足于检察机关办案工作的实际,符合检察机关工作流程的要求,以提高检察办案的水平为目标。总结多年来检察机关开展案例调研的工作实践经验,我们考虑检察机关案例研究指导制度应涵盖如下两方面的基本要素:案例研究指导制度的内容要素,即案例研究制度的具体载体——各种类型的案例;案例研究指导制度的框架要素,即案例研究指导制度赖以实施的各项工作机制。

一、案例研究指导制度的内容要素

开展案例研究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概括而言,有四种案例研究的类型:

一是案例评析型,即针对某一案例,直接揭示出该案的争议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明扼要地阐述和分析。这种类型的案例,一般案情相对简明扼要,蕴涵的法律问题多集中于单独的实体或程序问题,在研究时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在简要叙述案情的基础后,勾勒出该案中的争议问题,列明两种或者多种处理意见,然后结合相关法律或法理,对争议问题直接作出阐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案例评析型是检察机关案例研究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模式,适合处理绝大部分的案例,其优点是能简捷醒目地指明某一案件中存在的法律适用问题,针对性较强,便于检察机关在办案时参考使用。

二是判例评析型,即针对某一案件,从起诉到判决,在完整叙述案件诉讼处理经过的基础上,以该案为引子,延伸论述相关法律问题。判例评析型与案例评析型这两种案例研究方法各有所长,前一种短小精悍,直截了当地说明问题,后一种侧重理论,带有判例研究的性质。从目前检察机关的调研情况来看,前一种案例研究方法运用得较为熟练,而对判例研究则有待加强。我们认为,省一级检察机关应更提倡判例研究,突出判例研究的理论品味,以判例指导办案。判例评析型案例,一般要求较为细致地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及诉讼过程,突出审判机关在裁判文书中的认定及说理。然后归纳出判例中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着重从学理的角度进行研析,在撰写时不拘泥于本案例,可以适当延展,目的在于将案例中包含的法理问题论述清楚,以解决困扰司法实践的法律认识问题。

三是经验总结型,即对办理某一或某类案件的经验总结,通过办案发现规律性问题,旨在总结办案经验,归纳提炼出适合检察工作实践的科学工作方法和办案方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可适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以工作规则的形式指导办案,从而充分发挥此类案例的指导效用。

四是检委会案例型,即选取经检委会讨论过的疑难争议案例,对案件中存在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检委会对案件的处理法理化,便于实务部门掌握使用。加强检委会案例的编写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检委会案例对办案实践的指导性和权威性,规范检委会案例的撰写,提高撰写检委会案例的质量。从指导效力的层次来说,检委会案例在四类案例中当属最高层次,在本院范围内具有最权威的指导意义。

二、案例研究指导制度的框架要素

当前,各级检察机关十分重视对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具有较高质量和相当水准的案例研析文章不断涌现,不少检察机关还定期编篡出版案例书,这些工作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检察机关的案例指导工作。但是,要形成案例研究指导检察办案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制度化运作的方式使案例研究指导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离不开科学系统的案例研究指导制度。我们认为,相对完备的配套案例研究指导制度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权威性,即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案例研究指导工作,要由权威机构领导实施,确保案例研究指导工作得到检察机关内部各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至于流于形式。必须以本单位内最权威的方式发布案例,例如经检委会或者院委会研究决定,以文件的形式发布案例,或者以案例指导书的形式定期发布。二是可操作性,即案例研究指导制度的各项内容必须紧贴检察工作的实际,符合本单位的实践需要,设计的各项制度措施要紧贴办案实际,便于检察工作人员运用和掌握。三是时效性,即案例研究指导制度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司法解释及上级领导机关相关有效文件的精神要求,当其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更新案例。原则上,案例指导库至少要每年更新一次,确保案例的新颖有效。

我们设想,检察机关案例研究指导制度可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子系统:

(一)案例研究指导的领导机制

虽然检察机关案例研究指导制度不同于学术界一度热议的司法判例或先例判决制度,但是二者在如何设置领导机构或负责组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可参考借鉴后者的一些具体主张,予以变通适用。有观点主张,在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内,设置专门的判例法委员会,由资深法官和相关专家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就本院审判的新型、疑难案例进行审查,认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就形成判例予以公布。判例的形式不等与判决书,除判决书的内容外,还应当有审判委员会对于该案的评析。对于这些判例应当定期编篡成集,并应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以作为以后修改法律的参考。[1]法学界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有权确认指导性案例(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最高法院才有此权),而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不宜行使此项权力。法院内部行使此权力的机关可以是审判委员会,但更合理的意见是成立专门的“指导性案例确认委员会”专司其职。一旦被确认为指导性案例,则在全国范围内或者本高级法院所辖区域发生指导作用。[2]无论何种观点,均主张在案例指导工作实施范围内由最高权威机构或组织领导实施案例指导工作。我们认为,检委会作为检察机关内部的最高业务议事机构,其所作决定在本单位内具有最高权威性,由其审议通过指导性案例,无疑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因此,建议由检委会作为案例指导工作的领导组织,负责审议通过指导性案例。

检委会审查通过指导性案例可以采取检委会一案一议与审查通过案例指导专辑两种工作模式。对由检委会议决的案件,可采用一案一议的方式,待该案最终判决生效后由专人直接编写出检委会案例予以发布;对其他整理出的疑难复杂案件,由案件承办人或研究室工作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定期编篡成册(例如一季度一册或半年一册),然后集中提交检委会讨论,通过的案例发布后同样在本单位内发生指导效力。

(二)案例研究指导的资料收集机制

指导性案例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但是并非所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都可以成为指导性案例。具体而言,只有那些存在定性争议、程序适用争议、量刑争议的疑难案例才有可能成为指导性案例,没有任何争议的案例一般不具有指导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发现、收集、整理案例的工作机制,从大量的生效案例中选取出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案例加以研究,使之成为指导性案例。

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过程,我们设想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1、反贪局、反渎局、公诉处、二审处等业务部门将办结的疑难争议案例整理行文后提交给研究室,研究室认为内容形式均符合要求的案例,将其编入案例专辑,待交检委会讨论后通过。2、研究室“三书复核”工作人员在复核已生效案件时,将认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案例挑选出来,撰写相应的案例研究文章,编入案例专辑,待交检委会讨论通过。3、检委会在讨论案件时,认为该案件有研究价值的,可径行指定案件承办人或相关工作人员在该案审结生效后编写检委会案例,由检委会讨论通过后直接发布。

(三)案例研究指导的实施机制

从制度化的目标出发构建案例研究指导制度,匹配合理的案例研究实施机制必不可少,如果缺乏稳定的实施方法和措施,案例研究指导工作可能陷入临时性的窠臼,难以长期发挥指导功能。结合检察机关开展案例研究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实施案例研究指导工作:

一是建立编辑案例研究专辑的工作机制,以案例专辑的形式经常性编发各类疑难复杂争议案例。以我院为例,每年要办理大量刑事案件,而且由于管辖特点和区位特点,办理的案件中不乏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在处理这些案件的过程中,检察干警经常会对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开展讨论,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检察干警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运用更加深入,他们利用业务时间,积极撰写案例,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融入到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案例中,以案释法,以理释疑。研究室作为检察机关的法律政策研究职能部门,承担有编辑院内刊物《调查与研究》的常规性工作任务,为鼓励案例调研,发挥案例研究指导检察实践的积极作用,研究室将检察干警平时撰写的案例予以汇编,在院内刊物《调查与研究》中专门开辟“案例专辑”予以发表。经过数年的积累,以编发有五十多期“案例专辑”,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通过编写大量案例,从中择优选取部分优秀案例,提交检委会讨论通过,成为本院内部指导性案例,无疑对保证案例研究指导工作的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二是建立案例研究课题制度,以重点课题的形式集中解决一类犯罪中存在的问题。实行课题制,有利于集中研究资源,对突出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一般质量较高,经专家评审论证后更具有权威性,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某一单位,而且还能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引起上级领导机关的关注,促进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乃至推动立法。案例研究课题制是案例研究专辑工作制的有益补充,两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案例研究课题制所研究的问题较为系统,通过课题报告或研讨会纪要的形式得出倾向性法律适用意见,其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相关法律适用指导性意见文件;案例研究专辑工作制研究的问题相对分散,是对日常办案中所发现问题的及时回应,具有分散性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案例调研的的工作中曾思索,如何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相对分散的案例串编起来,从一个相对系统的角度研究分析问题。实践中以一类或几类法律适用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课题制研究,并组织相关研讨会,力图形成能指导司法实践的法律适用参考意见或建议。案例研究课题,虽然不是通常意义的案例研析,但是其研究的载体是检察机关承办的各种案件,研究的法律适用问题并非凭空生造,而是从案件中提炼而来,因而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四)案例研究指导的发布机制

编写的案例要发挥指导性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发布,以便司法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作为办案的参考。从我国目前的案例发布制度来看,主要有官方和非官方两种方式。官方的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开出版物,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报》、《刑事审判参考》等公开法制出版物。非官方的主要有商业性的法制出版物、学术期刊、报纸及商业性法制网站等。无论何种形式,指导性案例的发布应有别于普通研究型案例的发表,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程序的严谨性。指导性案例的发布应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必须经过特定程序且由特定主体审查批准后方能公布。二是权威性。指导性案例体现了发布机关对办理该案的工作思路,对案例中所蕴涵的法律适用问题明确提出了法律适用意见,针对性较强,指导意义明显。三是有效性。指导性案例一经发布,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发挥指导效用,除非该案例与新的法律、司法解释或上级领导机关指导性案例相冲突,非经一定工作程序被撤销,指导性案例的效力不能被擅自终止。

我们认为,构建检察机关指导性案例的发布机制要紧密结合前述指导性案例的实施机制,充分体现程序严谨性、权威性、有效性的特点,将发布主体限为检委会。凡是预备成为指导性案例的候选案例材料,必须先由研究室进行形式审查,认为案例材料形式合格的提交本院检委会讨论。检委会经讨论,认为可以成为指导性案例的,由检委会以“院指导性案例”的形式予以发布,发布载体可借助本院内部刊物《调查与研究(案例专辑)》;同时,要为发布的每一个“院指导性案例”进行编号,以备检索使用。应当指出,指导性案例的发布机制是建立在案例研究工作制度的基础之上,因此,能够成为指导性案例的只能是一部分质量较高且具有典型性的研究案例。发布指导性案例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通过经年累月的努力,指导性案例库将逐渐丰富。

(五)案例研究指导的修缮机制

所谓案例研究指导的修缮机制,是指对指导性案例进行修改、废止、补充的工作制度。具体来说,根据指导性案例的不同情况,可采取废、改、补三种形式的修缮机制。

1.废除指导性案例。当指导性案例的法律适用意见为其它新的法律解释、法律法规所替代,或者因为其它原因而失去指导性时,发布指导性案例的主体可以根据业务部门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启动废止某一指导性案例效力的工作机制。被废止的案例自废止后对今后发生的类似案例就不再具有指导性。

2.修改指导性案例。虽然没有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与既有指导性案例产生冲突,但由于司法实践中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变化,与指导性意见不尽相符,此时就需要及时修正指导性案例中的若干观点,以适合新的执法形势的需要。

3.补充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案例库应是开放的,而非封闭不变,我们应及时补充新的案例入库,增强案例指导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举例说明,为说明非身份犯与身份犯共同犯罪的认定问题,我们可分别选取共同贪污、共同挪用公款、共同受贿、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等罪名的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通过多个案例分别阐述,详细说明非身份犯与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及罪名适用问题,从而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

注释:

[1]彭海青:《论我国判例法制度的建构》,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第153-154页。

篇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集

活动1 认识新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互相熟悉(新组班互相认识,直升班欢迎新来的插班生),主动、友好地与新朋友交往,感受与教师和幼儿在一起的快乐,喜欢自己的班集体。2.帮助幼儿知道如何向新朋友做自我介绍,锻炼幼儿的讲述能力。

3.引导幼儿通过装饰和绘画,创作送给(新)朋友的贺卡,并与同伴一起欣赏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

4.引导幼儿有书写文字的兴趣和愿望,能用正确的笔顺书写自己的名字,体会汉字的用处。5.在活动中认识(新)朋友的名字。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收集树叶、废毛线,旧挂历、画报等自然物和废旧材料。2.教师与家长配合教幼儿书写自己的名字。3.各种形状的白卡纸、画笔、剪子等粘贴工具。活动过程

1.如何认识新朋友

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认识新朋友——认识时要做自我介绍,要用礼貌用语开始,介绍时说一些自己喜好的东西和活动,等等。2.怎样做贺卡

激发幼儿制作贺卡与新朋友交往的兴趣和愿望。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如把名字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怎样美化贺卡。鼓励其他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设计并制作出处与他们不同的贺卡。

3.做贺卡。幼儿按组坐,每组有比较丰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在制作过程中,教师

用语言激发幼儿大胆想像,独出心裁,利用旧挂历上的色彩任意剪贴出自己所设想的画面。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及坐姿。4.认识(新)朋友。拿着自己的贺卡与(新)朋友交谈(鼓励幼儿大胆交往),互相赠送,在赠送的过程 中自我介绍,互相祝愿,介绍自己的贺卡是怎样制作的。5.放音乐跳邀请舞。活动建议

1.教师在活动中可做记者,拿着玩具话筒采访,关注没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用 采访的形式激发他们与别人交流的兴趣。2.可选择运用字卡做道具的邀请舞。2 我长大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是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快上学了,要增强责任感。2.关心幼儿园内其他弟弟妹妹的安全,制作交通、安全标记。3.带领弟弟妹妹学习交通标记。活动准备

1.各种交通标示图片。

2.做标记的各种废旧材料:一次性纸盘子、毛线、挂历纸等。活动过程 谈话:我长大了

1.引导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明年就要上小学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愿望。

2.引导知道自己已经是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如何为小弟弟妹妹们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幼儿知道关心小弟弟妹妹的安全,为他们做一些安全标志。制作交通标志

1.认识一些简单的交通安全标记如:禁止通行、禁止游泳、楼梯上下行脚印、直行、左拐、右拐、绕行等箭头、地面滑小心、电、火等标志。

2.在幼儿园内什么地方不安全:如上下楼梯、地面上有水时、电门、伙房、锅炉房,外面什么地方不安全?

3.做哪些安全标记?用什么材料做? 4.分组做标记,标记的后面写上相应汉字(教师帮助写)。

5.一起整理做好的标志,共同欣赏和评价。教师带领幼儿在园内贴安全标记。建议:鼓励幼儿在园内看到小弟弟妹妹时,告诉他们如何识别这些标记。3 学习新本领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眼睛看字的阅读习惯。

2.欣赏第五册新书,引导幼儿对新书感兴趣,喜欢阅读。

3.引导幼儿辨别听出音乐的旋律特点,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想像,锻炼幼儿的辨析性倾听能力、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激发幼儿认读汉字的兴趣,复习认读过的字词。活动准备

1.幼儿读本第五册每人一本。幼儿学过的第四册某篇大范例和朗读磁带。2.字条:眼睛看着字宝宝 耳朵听着不出声。

3.选择几段节奏快、慢、欢快、沉重、刮风、下雨或流水及表现动物的音乐。

4.大字卡:“快、慢、快活、高兴、小雨、小河、大风、小鸟、白兔、大象”等与音乐相关的字卡一套,小字卡每人一套。活动过程

一、学习阅读新常规

教师:以前我们用手指着书上的字宝宝,是帮助我们的眼睛能马上看到正在读的字宝宝,和它们交朋友。现在我们长大了,要学习一个新本领,像大人一样看字,不用手指字了好不好? 出示新常规字条(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观察和原来的常规有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幼儿学过的第四册某一文学作品大范例,并放这一篇作品的录音,幼儿用眼睛跟随录音看字。教师随时关录音机,请幼儿抢答出读到哪里。

二、欣赏新书 1.

教师出示第五册新书,遮住第五册的标记,请幼儿猜一猜这学期学的是第几册。2.请幼儿领一本书,给出时间,让自由欣赏和阅读新书,可自由议论。3.如需要,可以让幼儿在书上写自己的名字。4.收书。

三、听音乐,举字卡

1.教师出示大字卡引导幼儿一起复习认读。2.将字卡发给幼儿每人一套。

3.教师放音乐,请幼儿边听边选择相应的字卡。一段音乐后,请幼儿讨论为什么你选择这张字卡?

4.最后放音乐,请幼儿四散在活动室随音乐做动作,鼓励幼儿讲出不同内容、跳出不同动作。

建议:关于划指常规的要求要灵活运用。对于没有掌握好划指常规的幼儿以及插班生,教师还要个别指导其继续划指。在大班阶段,如果文学作品是篇幅比较长散文和故事,文字的排列不是规则的短行,教师要让幼儿在欣赏和跟读时仍然进行划指。

主题1 名字的故事 幼儿读本内容

1.《树的名片》(儿歌)主题欣赏文 兔子的名片(周锐)

现在大家都时兴用名片了,兔子也有了名片。

在口袋里装着名片,兔子心想:“这下再不怕那些欺负人的家伙了。”

狐狸拦住了兔子,他说:“嗯,想过去吗?得对我笑三笑,要笑得讨人喜欢些,明白吗?” 要是在过去呀,兔子尽管心里直想哭出来,但脸上还是不得不陪上三个笑,少一个笑兔子都不敢呐。

可今天,兔子不慌也不忙。他刷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过去,“哎,狐狸先生,请多照应吧。”

狐狸一看,名片上印着:狼的朋友——兔子。

狐狸顿时吃了一惊,心里嘀咕着:“没想到兔子成了狼的朋友了。要是欺负了狼的朋友,狼那家伙可不好对付。”

狐狸对兔子说:“哎,你真会交朋友,值得祝贺哟。好了,那我就要走了。” “哎,等等。”兔子拦住了狐狸,说:“嗯,你忘了,还没笑三笑呢。” 狐狸忙说:“不用了,不用了。”

“什么„不用‟?”兔子说,“你得对我笑三笑,而且要笑得讨人喜欢。” “行,行!——嘻嘻!嘻嘻!嘻嘻!”

狐狸走掉以后,兔子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根本不止笑三笑。可这时候兔子看见狼向他走来了。

“啊,兔子。”狼不满意地说,“按老规矩你该向我鞠三个躬。怎么,难道要我向你鞠躬吗?嗯?!”

兔子点点头,把自己 的名片递了过去。不过这张名片跟刚才的那张可不一样,上面写着:老虎的朋友——兔子。狼当然不敢得罪老虎,为了避免和老虎结冤家,狼只好向兔子鞠躬。兔子认真地数着数儿:“一个,两个,三个。——好啦,走吧!”

兔子看着狼那滑稽的样子,真想再大笑一阵,可是还没等他笑出口,老虎来了。兔子知道老虎要来找麻烦,他干脆迎上前去:“喂,老虎,你给我磕仨头吧。” “嗯,什么,凭什么?”老虎一瞪眼!

“嗯,就凭这个!”兔子又亮出了名片,这张名片写着:大象的朋友——兔子。

老虎呀,过去被大象用鼻子卷起来摔过,哎呀,别提多疼啦。所以他看见“大象的朋友-----兔子”这几个字,只好乖乖地给兔子磕了三个头,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兔子用三张名片战胜了狐狸、狼和老虎,他心里想:哎呀,最好不要让我碰见大象。因为不知道大象怕谁,没有印第四张名片呢。

正想着呢,前方传来沉重的脚步声,咚!咚!咚!咚!真的是大象来了!

在大象庞大的身躯面前,小兔子直发抖,不知道说什么好:“对不起!我……我没有名片……” “哈哈哈,什么名片?呵!”大象歪着头微笑着,显得非常和气。…… 兔子很高兴,因为和大象见面不需要使用名片了。导读

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智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兔子利用名片吓跑了欺软怕硬的狐狸、狼和老虎,而在真正的强者——大象面前,兔子却不需要使用名片,因为真正的强者并不欺负弱小者。

故事塑造的形象生动,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狐狸、狼和老虎面对弱者的逞凶、面对强者的胆怯描绘得活灵活现。名片本是利用文字和纸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一种交际用品,故事中的兔子巧用名片的功能,并抓住敌人害怕强敌的特点,使自己免遭欺负。兔子的聪明办法在大象面前却无法实施,因为兔子不知道大象怕谁。故事嘲笑了那些欺软怕硬的人,赞扬了兔子的聪明,同时更赞美了和善的真正的强者。教学目标建议

1.帮助幼儿了解名片的内容和用途。

2.启发幼儿明白兔子的聪明、机智,用虚假的身份——××的朋友,避开欺辱。3.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几种野生动物间的关系。

4.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兔子不慌也不忙”句式说出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心情、动作等)(不哭也不闹,不吃也不喝,不跑也不跳)。

1.在跟读的基础上,加强朗读练习和评价,帮助幼儿感受和了解朗读时可以运用重音、停顿及一些特殊语气等方法来表达相应的感情。引导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自然朗读,锻炼幼儿理解和朗读能力。

2.引导幼儿专心阅读图画,充分想像和理解画面内容,能用比较连贯的语言讲述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编故事,锻炼幼儿的想像力和讲述能力。

3.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组词和组句练习,丰富幼儿的词汇。

4.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感受和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美好祝愿和希望,表达自己一定不辜负家长期望的决心。通过个性化名片的制作,充分发挥

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通过名片欣赏,加深幼儿间的互相了解,激发幼儿愿意互相交往和分享的愿望。

5.结合幼儿对自己名字的讲述,将讲述内容记录和整理出来,发动幼儿一起制作一本书:名字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图书的制作方法和用途,调动幼儿喜欢阅读的积极性。6.引导幼儿了解有关动物过冬,如南飞、各种形式的冬眠等简单知识,知道一些动物将到哪里去躲避冬天的寒冷,了解四季变化和对动物、植物的影响,以及怎样适应四季变化的影响。7.引导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究的兴趣,了解分类、记录和测量的方法和相应可以使用的工具。

8.在细致观察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的基础上,练习排序、分类、分解。

篇6:案例研究设计指导书

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

钱剑波

辩论赛不仅是一种竞技项目,也是教学项目,既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也能锻炼人的素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逻辑思维渐趋成熟,已经具备了深入辩论的条件,高中语文课本中也开辟了辩论专题。

笔者多年担任校辩论队指导,常苦于无书可寻,无例可参,现将自己的一个案例整理出来,以做参考。

赛次:2007年余姚市高中生辩论赛复赛 辩题:正方(余姚四中):“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余姚二中):“愚公应该搬家”

正方方案设计 总体思路:对方会把什么作为主要立论点呢?估计是把移山看作愚蠢不化,把搬家看作是灵活变通,前者是他们的主攻方向,后者是他们的主防阵地,而且会列举大量现实事例作为证明,哪个人会蠢到搬山呢?如果我方被他们牵着鼻子走的话,必输无疑。因此需要正面击破:

我方一辩从愚公精神的内涵、愚公移山的目的、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阐述观点,立论要明确清晰,有层次感。

我方二辩着重驳斥对方的错误。寓言不等于现实,寓言的荒诞性是不能与现实相提并论的。搬家不代表灵活变通,搬家是逃避。

三辩从抗日战争实践来证明我方的正确性。

四辩从人类精神的高度来论证对方功利的实用的观点的荒谬性。

自由辩论的时候设计一个逻辑圈套让对方来钻,以一系列的神话故事与愚公移山类比。四辩总结的时候,正反对照,理论与事实兼顾,情感与思维兼顾。

实录(余姚电视台演播厅2007年5月)(双方幽默开场白)

主持人:谢谢双方给我们带来的幽默开场白,接下来我们进入陈词阶段,首先有请正方一辩陈辞。

正方一辨: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辨友,大家好!我方观点,愚公应该移山,理由如下:

一、“寓言”是指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文学作品,带有讽刺、劝戒的性质。《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是超出现实范畴,超越理性思维之外的,以极其夸张的手法,荒诞的叙述方式来揭示崇高而真实的道理,表达人类伟大的意志。今天我们讨论的移山,是精神意义上的象征,而非具体的方法,它的重点并不在于遇到困难时该采用何种手段应对.而是教大家该用何种精神去面对。

二、《愚公移山》代表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不畏艰险,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从精神层面,哲学层面去理解它,“山”象征人类发展史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恰恰就是一部不断移山的历史。不管困难有多大,不管最终能否克服,人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地去克服它。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人的尊严,就体现在这里。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中运用了这个典故,从此,它成为中共党人不懈奋斗的口号,解放之后,又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可谓历经岁月年轮之考验,为万千事实所证明。这种精神,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而愚公搬家新说,不仅把深刻的寓言庸俗化了,更有否定我民族精神之嫌啊!

三、在寓言中,愚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他深切地相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言传身教,带动人民,并且,他具有战略家的眼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信人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坚信前途的光明,勇于面对道路的曲折;搬家搬不走大山,移山才是解决困难的根本出路。

四、大至国家、民族,小到集体、个人,凡有所成就者,都有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风雨雨,没有愚公精神,它怎能坚持到现在,又谈何发展;一个人,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没有一点愚公精神,他怎能在社会立足,又谈何创造。居里夫人坚持十几年,才从十吨沥青矿种提炼出一克镭,爱迪生失败了一千多次,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袁隆平耗尽半生心血,才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事实证明,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刚健进取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愚公应该移山!

主持人:时间到,请坐,好,接下来请反方一辩如何阐述反方观点 反方一辩: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坚持认为愚公应该搬家。首先,愚公的问题在与出入之迂,所以无论搬家还是移山,都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解决问题是一样的,我们难道不应该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吗?搬家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中求应变,应变中求发展的科学创造精神。其次,看待这个问题应该从战略的眼光去看,把它放在现在去看。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搬家是从实际出发的好办法。愚公愚在哪里?就是愚在无视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真理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就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相互和谐的存在。

二、搬家是一种创新的办法。树挪则死,人挪则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转。这就意味着打破封建僵化思维模式,提出一种新思维。这意味着人才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打破旧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搬家是一种最和谐的好方法。人是天地之化身,万物之精灵,更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因为出入之迂就要不断地挖,岂不是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就是因为移山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我们的地球伤痕累累。而搬家则是做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物利双赢。两相比较,高下立分。今天正是母亲节,而为人父母的不也正是需要这种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正确方法。我敢当着大家的面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好教的父母。试问,如果丁俊晖的父母让他去学钢琴,拿破仑的父母让他去学斯诺克,那岂不是又要惹人笑了吗?由此可见,愚公搬家是一种科学的创新和谐的好方法,所以我们坚持认为,愚公应该搬家。

主持人:谢谢双方一辩,下面请听双方二辩如何进一步针锋相对。有请正方二辩。正方二辨: 谢谢主席!

对方辨友在主题思想理解上有意偷换概念,把崇高的意志偷换为投机取巧的方法,把精神和方法混为一谈,把浪漫的寓言故事读成了就事论事的施工方案。

寓言是超理性、超现实的。愚公移山,这则叙述荒诞的寓言,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却是真实而崇高的!所谓搬家,实际上是把深刻的寓言庸俗化了,试图用现实的思维去纠正神奇浪漫的寓言,可谓是点金成铁,大煞风景。

对方辨友又说搬家是巧干,是变通,其实不然,搬家是搬出原来的地方,抛弃原来的问题,其实质是逃避困难,而变通则是立足于务实,灵活地去解决问题,两者在本质上并无相同可言。可见,搬家不是变通!因此,我方坚持认为,愚公应该移山!

主持人:有请反方二辩。反方二辩:

各位辩友,大家好,下面就由我来发言。显然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的精神应该值得肯定学习的,那么愚公搬家,只有坚持才能把家给搬出去,也就是说,愚公搬家也体现了坚持的重要性。孟母三迁就是个好例子。还有请对方辩友注意的是,今天讨论的并非精神,而是方式、方法的选择。愚公移山尽管勇气可嘉,但是做法却不能让人苟同,因为它是不符合实际和客观规律的,而对方辩友提到的中华民族的强大及居里夫人的成功等,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方法对路才取得成功,这不仅仅体现了坚持的重要性,更体现了搬家务实创新做法的科学性,所以我方一直坚持愚公应该搬家。谢谢。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我们进入攻辩阶段,首先有请正方三辩。

正方三辩:对方三辩。请问对方辩友有没有看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反方三辩:嗯,有点,没有看过。

正方三辩:持久战的关键就在于坚持,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庞然大物,我们要有必胜信心,同时又要动员一切力量,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的抗战,这不就是愚公精神吗?

反方三辩:我不觉得啊,因为我军有坚持,但我想的是,我们不是全中国坚守就可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各种方法去试验,选择正确的方法,正如我们的搬家。

正方三辩:首先我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就是长期艰苦的抗战。毛主席在七大闭幕词上说,我们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持久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请听下面一个问题,对方辩友知不知道汪精卫的曲线救国呢?

反方三辩:汪精卫,我只知道他是坏人。

正方三辩:那就由我来告诉你,汪精卫认为中国打不过日本,抗战只会灭亡,所以先谈和,再另谋对策。这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的投机哲学,这和搬家思维是何其的相似啊。

反方三辩:但是我不觉得啊,正因为他没有找对好的方法,他的方法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搬家方法。

正方三辩: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大山,他不去正确面对,而要搬走去逃避,这不就是搬家又是什么呢?

反方三辩:那我想说的是,游击战的胜利,游击战何尝不是绕着敌人去进攻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游击战没有放弃抗战,还是在打,所以他还在克服这个困难,是 我方愚公精神的体现。

反方三辩:我们搬家也是,我们没有放弃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呀。

正方三辩:我方二辩已明确的阐述了,搬家并没有解决问题,它只是在逃避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用愚公移山。谢谢。

主持人:有请反方三辩。

反方三辩:有请正方三辩。我想问的是,搬家或移山要解决的相同问题是什么? 正方三辩:就是由山造成的交通不便。反方三辩:对,那就是出入之迂。正方三辩:诶,就是由山造成的。反方三辩:不是山造成的,因为山不是困难。

正方三辩:噢,对方辩友说,那我没有山,不就是没有交通困难了吗?有山才有交通困难。

反方三辩:难道你所谓的山就是困难?那么我想说的是,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是大好困难了吗?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你又误会了。愚公移山它是个寓言,它说的山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困难。愚公要移山,就是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去克服困难,而搬家只是在逃避困难。

反方三辩:诚如对方辩友所说,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者阐清一个思想,但是,思想不是空想呀,思想如果不能和现实相结合,它就是空想。

正方三辩:愚公移山当然与现实相结合咯,它告诉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愚公这个长期卓绝的奋斗,就是一个方法,绝对的好方法,我们运用了这个方法,克服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种种困难,才有如今的繁荣昌盛啊。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刚才说精神,现在又说方法,岂不是自相矛盾?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精神与方法是相统一的。我们在愚公精神的指导下,运用了坚持不懈,坚持,贵在坚持,所以说是正确的。

反方三辩:谢谢对方辩友承认方法与精神是相统一的。那么我想问的是,对方辩友知道余姚精神吗?

正方三辩:愿闻其详。

反方三辩:那就是创新务实,拼搏与超越。

正方三辩:纵然是这样,我方二辩已明确阐述了,搬家并不是变通啊,搬家只是在逃避困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只有靠愚公移山。

反方三辩:我们没有说它是一种变通,我们说它是一种创新啊。这样说,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为什么说你们的移山就——

正方三辩:那我就——

反方三辩:请你不要打断我,可以吗?我想说的是,你们的移山就是—— 主持人:时间到,请坐。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请听双方四辩交锋。

正方四辩:请问对方辩友,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人的努力显得那么渺小,那么你认为人的努力是不是愚蠢的呢?

反方四辩:当然不是。

正方四辩:对呀,对方辩友也说了,在如此浩渺的宇宙,人的努力都不是愚蠢的,同样道理,愚公在大山面前是显得那么的渺小,但他的行为同样不是愚蠢的,可见对方辩友打心眼里承认我方的观点。

反方四辩: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人类作出的努力是有成果的。你看,这大好的舞台,大好的灯光都是人做出来的,而愚公他得到了什么?他把山移掉了,他解决了自己出入之迂的问题,但是他给另外一方面的人造成了出入之迂的问题。

正方四辩:错了,对方辩友,把山移掉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您搬家搬了出去,您不顾山里的交通之迂,山里的人能快活吗?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说山是愚公所遇到的困难,但是他的困难是出入之迂呀,书上写的很清楚,就像你的数学不好,你的困难在于提高成绩,而不是你的数学老师,你应该不会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把数学老师移出学校去吧。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显然是对寓言误读,要知道,在寓言中,困难就是山里的交通问题,您搬家从山里搬到山外,不顾山里的交通问题,你是在回避这个问题。请对方辩友听下一个问题,柏拉图说过,人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您认为,您怎么看待这句话的含义呢?

反方四辩:我没有什么看法。

正方四辩:既然对方辩友没有理解这句话,那么让我来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无法选择他的世界,人已经无法回到伊甸园去了,他只能面对苦难,一点一点的去开辟一片新天地,这就是人的悲壮,所以,根本就无家可搬,对方辩友的搬家,只是潜意识里放弃抗争,承认了人的悲哀啊。

反方四辩:那么我想说的是,根本没有可能把这座山移掉,因为太行、王屋每年以一百毫米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几万立方米的泥土,你怎么凭借奴隶社会的劳动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呢?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

主持人:时间到,请坐。最后我请反方四辩做攻方。

反方四辩:对方四辩,贵校与我校都有文理科分班,这是为什么呢?

正方四辩:文理科之分就是根据个人的不同喜好而区分的一种方式啊。

反方四辩:对,很显然学校都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发展,为了我们的未来,这就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正方四辩:错了,对方辩友,我们面对着文科和理科的不同困难,同样选择了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正是愚公移山的体现。

反方四辩:对呀,对方辩友,你们说我们逃避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承认过我们逃避问题呀,前苏联当年用城市包围农村取得革命成功,早期中国也用这个模式为什么失败呢?

正方四辩:那您认为它的前期努力没有结果就没有意义了呢?

反方四辩: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战略必须是从实际出发的,我们后来用从农村包围城市这种创新的战略合乎我们的实际,革命成功啦。

正方四辩:我们有说不要方法吗?我们只是强调在寓言中山是困难的象征,而对大山我们只能选择立足于原地还是像对方辩友那样从山里搬到山外,回避了山里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面对困难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去面对,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方法的取舍。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书上显然写着问题是出入之迂呀,想必对方辩友也应该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吧。

正方四辩:我想先回答对方刚才的问题,我来打个比方吧,工厂把一个地方给污染了,您说把工厂搬了,您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污染还是存在,它只是不对你来讲构成困难。

反方四辩:所以说,我们要用更好的方法来控制工厂污染,以环保的方式来促进生产,促进环保。

正方四辩:所以,我们不能逃避困难,要直面困难,这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最好体现。反方四辩:我们没有否认坚持精神,请对方辩友回答我田忌赛马的问题。正方四辩:这跟我们辩题有什么关系吗?

反方四辩:那么你知不知道孙膑帮田忌用劣等马赢了王的优等马? 主持人:时间到。好,有请双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我方小结如下。我方一再阐明今天的辩题我方是站在精神高度来阐述愚公移山,移山是一种象征,是一种长远的崇高精神,而对方辨友却一再把寓言中的移山同现实中的移山等同起来,曲解了寓言和辩题的本意。

二、搬家,不过是一种具体的运作手段,实质上是逃避问题。对方辨友总是将崇高的精神偷换为方法,又把逃避问题偷换为灵活变通,有意偷换概念。

三.寓言本就是超现实,超理性的,用浪漫主义的夸张笔调来叙述现实中本就荒诞的故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领会其崇高精神。而对方辨友却一再用现实的逻辑来批判超现实的手法,企图以此来割裂寓言的表现手法与其所含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拿相同的标准来评判不同的事物,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错误!

最后我再次重申我方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谢谢 主持人:有请反方一辩。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的攻辩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第一,愚公移山和愚公搬家虽然都反映了艰苦奋斗意义,但它们反应的方法是不同的。对方辩友说游击战与曲线救国,一种是正确的方法,一种是错误的方法。对方四辩又提到宇宙开发,难道宇宙开发我们就可以无限制的派航天飞机到外星球去吗?我们当然需要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一步一步来,这就是一种搬家精神。第二,我们把这个寓言放到社会上来看,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好方法。精神需要实践来实现,对方辩友提到柏拉图,柏拉图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提出的很多都是空想的问题,这根本就不具有代表性。第三,对方辩友显然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愚公移山这件事情经过现代科学家的考证——

主持人:时间到,请坐。接下来我们进入自由辩论阶段,首先从正方开始。正方: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夸父追日?

反方:夸父追日是唯心主义,它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正方:那么它的唯心主义是如何体现的?

反方:它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正方:错了,对方辩友,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代表了我们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它并不是唯心主义,值得我们借鉴。

反方:是的,我们承认精神的重要性,刚才我也说过了,我们完全承认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但是你要知道坚持不懈怎样行动的呀,就像刚才我进入演播室之前,有好几个老师在门口,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意思,我是要把他们挪开呢还是我叫一声老师请您让一下,让我进来呢?

正方:对方辩友怎么又在强调寓言的超现实、超理性呢?这是寓言的本质,你们怎么忽视呢?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以色列复国呢?

反方:以色列复国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它坚持了正确的方法。

正方:这恰恰说明了人是不能没有祖国的,人是不应随便搬家的,再请问对方辩友,人是不是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保证能成功呢?

反方:他首先要制订一个正确的方法,基本上这条路是正确的,他才去做。

正方:所以他要面对这座大山,只有面对了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我们说搬家是逃避,方法只是归属于我们愚公移山精神里面的。

反方:所以,在您看来,应该搬家还是应该移山呢?对方辩友,我们的父母教我们的不是成天的读书,也不是钻牛角尖,而是根据我们自己不同的特点来教育我们,这不是一种搬家精神吗?

正方:对方辩友,你父母没有教你在遇到困难时要努力去克服困难吗?这恰恰是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呀。

反方:没错啊,但是我父亲母亲没有教我你要用功读书你要用功读书,没有呀他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我,让我受到启迪呀。

正方:错了,人的长大是漫长的,我们在克服一个又一个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它就是愚公移山踏踏实实的体现。

反方:是啊,那你要一根筋去完成一件事情吗?没有。我们是要用不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请问下一个问题,同样是一加到一百,是高斯的办法好呢,还是我用算盘拨好呢?

正方:对方辩友,你们的搬迁不是变通的体现,只是在逃避问题,我们的观点才是在克服困难。请问对方辩友,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为什么不把藏民移下来,而是要去战斗呢? 反方:作为一个高二的文科生,我想这样说,世界上矛盾无时不在,我们所要做的是要解决矛盾,但并非消除矛盾,对方辩友,你知道这一点吗?

正方:我们说的是困难。

反方:是啊,困难,我们说的是去解决,不是消除啊。

正方:你们的搬家就是没有解决困难,我们的愚公移山才是在解决困难。

反方:为什么我们没有解决问题?我们同样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我们没有交通,就没有交通困难了。

正方:请问山里的交通是不是仍然困难呢?

反方:那是他们的困难,我们说的是愚公遇到的困难,我们在讲愚公搬家还是移山,不是在讨论搬家精神还是移山精神。

正方:移山就是克服困难,搬家是逃避困难。请问,癌症到今天还没有克服,是不是要放弃呢?

反方:当然不是。我想说对方不要一再否认我方观点,说我们在逃避问题,你们在正视问题。我已说过,课文里显然说的问题是出入之迂,搬家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问,当年大跃进时期我们全民砸锅卖铁大炼钢,最后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正方:错了,对方辩友,大跃进是人们急于冒动,正是愚公搬家,而愚公移山是要一步一步来,它是违背了这种精神的呀。

反方:它是一步一步来要砸锅卖铁呀。

正方:砸锅卖铁怎么是一步一步来?它是贸然进取,是以速度来增强生产力。反方:那你说用个小铲小箩筐去挖那两座大山,那是现实的吗?我想再问一下对方朋友对长征的看法。

正方:对方辩友在如此美妙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面前一再强调要破坏生产环境等实际问题,实在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反方:那你的意思是说让你们的寓言来跟我们辩论,你是不是感觉到出题者在偏向你们呢?

正方:对方辩友,红军长征并不是搬家,它并没有逃避战争,它在中国坚持革命,是我们愚公精神的体现,我再请问对方辩友,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天生就有的吗?

反方:对方辩友请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我想说对长征的看法,长征当然不是逃避问题,就像我们搬家也不是逃避问题,而是解决矛盾,只是换了种创新办法而已啊。

正方:当你搬家的时候,山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你们的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啊。请问,人类除了自己的家园外,还有没有世外桃源呢?

反方:对方辩友显然不知道愚公的困难是什么,困难是出入之迂,而不是那座山。我想问,司马光砸缸,他是像人们说的把孩子舀出来呢,还是把缸砸了?

正方:司马光砸缸是在克服困难啊,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体现,照对方辩友所说,你们搬家就是去叫大人喽,而不是去克服困难喽。

反方:刚才对方辩友说的去叫大人,那么叫大人的时候,小孩怎么样呢? 正方:所以愚公搬家不可取。

反方:所以说他上升到方法,用另一种方法把缸砸破来救小孩,不是吗? 正方:错,创新的方法是建立在面对困难的基础上的,就是要立足于原地,立足于缸边,立足于山旁边,去克服山,把山移掉。

反方:我们并没有逃避问题啊。司马光砸缸不是把小孩救出来了吗?如果你是一勺一勺舀,你能把他救出来吗?我们都吃过肯德基吧,肯德基中国化了,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正方:这跟辩题毫无关系。

反方:当然有关系。肯德基为了促进销售,要用中国化的手段,这就是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务实创新。

正方:毛主席在七大提出愚公移山精神,指导全国全党,请对方辩友释其原因。

反方:是的,我们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但不是用愚公移山的行为去改变我们的生活。下一个问题,中国西北有窑洞,西南有竹楼,你能想像竹楼盖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吗?

正方:当然不行。这跟我们辩题无关呀。

反方:是呀,你说不可行,为什么?因为它不合实际嘛。正方:我们愚公移山在克服困难,你敢说这不符合实际吗? 反方:房子造了让人住,北方可以住,当然南方也可以住—— 主持人:反方时间到,请正方继续。

正方:对方一再强调搬家搬家,你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美德置于何地? 正方: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才能达到光辉的顶峰,这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最好体现吗?

正方:冀东南堡油田坚持勘探40年,调整了方法,从而发现了十亿顿大油田,这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最好证明吗?

正方: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败了1600多次,他贵在坚持,发扬了愚公移山精神,才会成功啊。

正方:对方辩友用了孟母三迁的例子,我想说搬了之后,不利于学习的环境依然存在,作为个人也许可以逃避,但是整个社会是无法逃避的,所以说愚公搬家就是逃避现实。

正方:对方辩友一再强调搬家的高效性,但是,打个比方来说吧,如果你遇到一道难题,你选择抄作业,效率多高啊,但是抄作业能代替做作业吗?

主持人:好,时间到。双方辩手精彩的辩论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我想在这里回答反方二辩一个问题,我们组委会绝对没有出一个题目特地给谁准备的,只能选择搬家或移山。接下来有请评委向正反方提问,首先向反方提一个问题。

评委:反方同学,刚才讲到愚公搬家,你综述一下搬家的好处有哪些?

反方三辩:首先它解决了问题,而且用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更好的变通,更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反方二辩:事实上愚公搬家是没有寓言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如果没有坚持的精神,搬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开始我们也强调了搬家和移山是一个相同的目的,相同的精神。

反方一辩:而且我们要把搬家这件事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来看,我们更需要这种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利双赢的新精神。

反方二辩:回答完毕。

主持人:请评委向正方提问。

评委:刚才提到愚公移山是在精神层面上,那么在现实中遇到难题了,怎么来解决? 正方三辩:谢谢评委。愚公移山,山象征着困难,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去克服困难,这是我们辩论的主题。

正方四辩:我方已强调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面对困难的态度。搬家从山里搬到山外,不顾山里面人怎么样,交通怎么样,实质上是逃避困难,逃避问题。

正方二辩:我们把愚公移山精神用到现实中来,不畏艰险,坚持不懈,这就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大世界呀。

正方三辩:我们的回答完毕。

主持人:好,接下来进行总结陈辞,首先有请反方四辩。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大家好。首先感谢对方辩友配合我们为大家呈现出这么精彩的一场辩论赛,但是华丽的舞台灯光并不能掩饰对方辩友的漏洞,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首先,我要想说的是,对方朋友一味的回避我们的问题;然后,第一点,愚公所面对的问题是出入之迂,这个在寓言中写得很清楚了,而不是那座山;二,愚公移山就是解决问题,而搬家则是逃避问题,你们从何而来呢?移山是解决问题,我们同样是在解决问题呀,我们同样是在解决出入之迂这个问题呀,他同样在盼待外面这个花花世界,同样想享受到外面更好的待遇。然后,(三),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而不是局限在那个时代和狭窄的定义,局限在那个寓言的背景上,否则,不就是失去了现实意义了吗?我想评委不会出这么无聊的一个辩题吧?四,对方辩友一次又一次的只强调精神,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偏上的狂妄思想,拿来修身则误几,拿来齐家则误人,拿来治国则误社稷,拿来平天下则误苍生啊。对方辩友,请听我方观点——愚公应该搬家。为了使讨论有现实意义,就必须用发展眼光来看这一行为。搬家当时可能只是一个动作,但是今天我们发掘出了其所蕴含的更深刻的意义:一,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为了解决出入之迂这问题,搬家是一种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其中包含了务实创新,就是余姚精神的体现,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因为这种务实创新的方法,抓住了问题的焦点,遵循了客观规律,以实干加巧干,而不是埋头苦干,不计代价。成功好,难道以智慧轻易取得不是更好吗?务实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标杆,新时代的智慧,新时代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前途啊。二,搬家这一行动深层还蕴含着不为人知的两点,那就是坚持与和谐。坚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事实上也深藏在搬家这种巧干实干行为中。大家可以这么想,途中漫漫长路,风吹雨打,这不就需要坚持吗?今天是母亲节,各位我想说一句,带着孟子三迁的孟母,她的行为不仅是创新和务实,而且三迁也体现了她的坚持啊。作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孟母她很好的诠释了坚持在搬家这一行为的体现。再者是和谐,这个千百年流传至今的词汇,这个在新世纪再次绽放的词汇,这个党中央多次提到的词汇,在搬家中也可以看到。这个方法不仅简便,而且不像移山那样兴师动众,破坏自然,劳命伤财,殃及池鱼啊。所以说,愚公应该搬家。谢谢。

主持人:最后,我们有请正方四辩作总结陈辞。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首先我们要声明,我们没有回避问题,我们坚持愚公移山,怎么会回避问题呢,下面我将我方观点进行如下总结:

第一,愚公精神是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其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与实干。只有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能为伟大的事业去奋斗,这就是英雄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的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第二,对方辩友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许多质疑,认为他是蛮干,固执,破坏生态环境等,这些高论我认为都是“智者多虑”,要知道,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好,还有夸父追日等,不过是古代的寓言、神话,其中含有教育性的寓意、精神,学习,借鉴即可,谁又会像对方辩友那样把移山生搬硬套地放到现实生活中呢,这样的话,寓言还成为其寓言吗?难道是施工方案吗?

第三,对方辩友一味地认为移山是固执,搬家是变通,其实不然,移山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了直面困难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处事原则。而搬家,则是逃避困难。坚持和变通都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而搬家则离开了原来的问题。

总之,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以荒诞的叙述,揭示了真实的道理,代表了人类的崇高意志。

移山,是信念的象征,是自信的体现。有着这个信念,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有着这个信念,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有着这个信念,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有了青藏铁路,有了跨海大桥。蚂蚁从不认为有它啃不下的骨头,蜗牛从不认为有它上不了的高山,人类从不认为有它克服不了的困难。

难道阿波罗登月不是嫦娥奔月的翻版?难道杭州湾跨海大桥不是精卫填海的翻版?难道青藏铁路不是周天子西巡昆仑的翻版?这些,不是人类几千年来坚持的结果吗?没有愚公精神,怎能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山是一点一点移掉的,没有一砖一石的积累,怎么会有万里长城?如果猿人不是坚持着直立行走,怎么会有今天的人类?

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既然人无法选择他的世界,而困难又是无处不在的,那么,让我们发扬愚公精神,开创光明未来吧。

综上所述,我方再次声明:“愚公应该移山!” 谢谢。

主持人:下面是观众自由提问时间。(观众与辩手交换意见)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特邀嘉宾罗立平评委作点评。特邀嘉宾:各位好。刚才正反双方围绕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争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辩题,现实性也很强,给大家很多思考,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代表评委做下列点评。三个方面双方做得比较好,一个,双方切入点都能抓住。正方能够从精神层面、寓言层面介入,比较好。反方也知道精神层面很难辩,从现实、方法、目的(来辩),也是抓得好。第二,过程把握的比较好,论据展开都比较充分。第三,技巧方面,掌握辩论的一些基本技巧,能熟练的应用,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双方都有不足。正方在辩的过程相对展开得不足。反方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论证、方法、技巧都差不多,那么这个过程中,刚才一辩陈述较清楚,论述的时候,方法、目的、角度抓得比较好,但后面阐述过程中方法谈得比较多,目的是解决困难,那挖山不是唯一的办法,搬家也是。反方还有一个方面没有好好的展开。你们从现实的角度去讲,那我挖山和搬家还有一个成本的问题,还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从管理这个角度,你可以做许多文章,因为你可以举下山移民,为什么不让他在里面呢?移民的角度,就是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所以你们这个方面展开不够,很遗憾。

总体我感觉正方介入比较好,层次抓的也比较好。我的点评到这儿。

主持人:听完了嘉宾点评,我们再来看评分结果。本场比赛的优秀辩手是反方一辩姜峰同学,同时我们也以掌声祝贺获胜方——正方——余姚四中队。

赛后评点:该场正方胜。我自己听完全场,觉得我方取胜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出奇制胜,指出寓言的荒诞性和象征性,使对方的主攻扑空。二,简明扼要。我方主攻逻辑为移山乃克服困难,搬家乃逃避困难,简单明了,得心应手,使对方疲于招架。三,事例丰富,说服力强。尤其是后半场,消磨了对手很多时间。

反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立论制高点,只能讲方法,这是这个辩题对他的先天不利,所以他一定要把范围缩小到现实中来,他想把困难定义在“出入之迂”,绕开这座“山”,可是正方岂会让步,就是把困难说成“山”,象征意义上的“山”,使反方无可奈何。反方唯一能抓住的就是 “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让人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样才能算是正确的方法呢?反方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那到底怎么从实际出发呢?反方也讲不灵清了。退一步讲,光有方法有什么用呢?搬家其实并不是方法,而是行为。但反方临场能力很强,在攻辩中尽力的扯,把正方三辩扯入方法论中去了。反观之下,正方在立论超出的情况下,思辨能力不够,不能控制全场。

双方都有一些明显失误之处,比如正方三辩把愚公移山说成是方法了,被反方狙击,二辩说对方强调寓言的超现实性,又说对方忽视寓言的本质,自相矛盾。而反方把夸父追日说成唯心主义,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这个哲学问题与航天事业联系起来,明显有违常识,但正方反击无力。所以感觉上还是自说自道,没有形成你来我往的打乒乓局面。

个人的心得体会:辩论赛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冷门,但人气度颇高,大概人天生好辩吧,教师如能因势利导,确实是一项有趣而有益的活动呢。虽然中学生思辨尚未脱幼稚之气,但能把一场辩论打下来,基本不脱离主线,已经不错了,更何况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余姚市高中生辩论赛由团市委、教育局、广电局联合举办,影响颇大,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了,我校连续三年获得冠军,学生个人连续四年获得最佳辩手称号,辩论赛已经成为了校特色项目。

附录:我方的问题准备 进攻型问题

1、请问对方辩友有没有看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持久战的关键就在坚持。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庞然大物,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同时,又要动员一切力量,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战。这不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吗?

对方辩友知不知道汪精卫的曲线救国?

汪精卫认为中国打不过日本,抗战只会灭亡,所以应该先和谈,再另谋对策。这实际上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的投机哲学。这和搬家思维何其相似啊。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大山,他不去正面克服,而是绕弯子躲避,这不是搬家是什么? 如果搬家是正确的,那汪精卫为什么还要被骂作汉奸呢?

(毛主席说要打持久战,汪精卫说要曲线救国,一正一反,不是很明显了吗?)

2、在无穷无尽的自然界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可以忽略为零,人的一切努力是不是愚蠢的呢?

人类虽然渺小得犹如上帝脚下的一粒尘埃,但他有挑战上帝,挑战自然的勇气和意志,如果我们放弃这一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又从何体现呢?

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之后,最后仍然失败了,这种努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辩论赛总有一方要输掉,输掉一方的努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

(替补问题:柏拉图说过:“人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人是无法选择他的世界的,人已经无法回到伊甸园去了,它只能面对苦难,一点一点地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就是人的悲壮。所以,根本就无家可搬。搬家之说,潜意识里面就是放弃抗争,承认了人的悲哀。)

3、对方辩友读过夸父追日没有? 夸父能追上太阳吗?

那么,他是不是很愚蠢呢?

如果愚蠢,这种精神怎么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呢? 对方辩友读过精卫填海没有? 精卫填得了海吗?

那她的精神又为什么被人民歌颂呢?

对方辩友读过女娲补天吗?女娲补得了天吗? 对方辩友读过后羿射日吗?后羿射得了日吗?

可见寓言和神话是超现实,超理性的,既然如此,对方辩友为什么还要抓住愚公移山的荒诞性不放呢?

4、请问对方辩友,以色列为什么要复国呢?

中华民族历史上多灾多难,它为什么不举国大搬迁呢?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铁路,那为什么我们不把藏民搬下来呢,那样不是解决困难了吗?

防御型

1、困难是交通不便,搬家则是灵活变通之法。反驳:搬家怎么就是灵活变通呢?

不错,困难是交通不便,山是造成交通不便的原因。但是,搬家之后,山还是存在,原地的交通还是不便,混淆地点谈交通又有什么意义呢?好比一个地方污染了,换一个地方住,能说解决污染了吗?你对医生说,我脚痛,不能走路,医生说,那你乘车好了,你能满意吗?所以,搬家只是逃避困难,没有解决困难。

2、做事要讲效率。

反驳:效率要从长远看。短期来看,搬家似乎解决了问题,但长期来看,搬家不解决问题,移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还是移山的效率最高。

3、三峡水库移民的问题

反驳:三峡为什么移民?是水位上涨。但,这是国家有意让水位上涨的,是国家不让三峡移民去阻止水位上涨的,这是舍小家为大家。

4、红军长征的问题

反驳:红军长征并不是搬家,因为它并没有逃避斗争,它还在中国坚持革命。这才叫灵活变通。、改革开放的问题

上一篇:严禁教师有偿补课总结下一篇:统筹方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