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2024-06-15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共6篇)

篇1: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18日,由国家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总部设在北京,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中央汇金公司的重要股东职责由国务院行使。中央汇金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由国务院任命,对国务院负责。中央汇金公司控股参股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现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61.49亿元,是目前中国惟一的再保险集团公司,位列亚洲最大、全球第五。

6家子公司

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20日,注册资本金47.2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上海。

作为中再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直保财险公司。公司已设立分公司34家、营业部1家,5个层级的机构总数超过1800家,全国性服务网络已经形成。美国纽约代表处顺利开业。保费规模从2004年的15亿元到2007年突破100亿元,市场排位从12位上升到第4位。

业务经营范围包括企业财产保险类、机动车辆保险类、工程险类、责任险类、信用保险类、保证保险类、家庭财产保险类、货物运输保险类、船舶险类、农业保险类以及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类等。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专线95590;现已实现了车险全国通赔,并同时开通了“赔案在线查询”系统,成为业界唯一提供“赔案在线查询”特色服务的保险公司;在人民网“2005年最受网友最信赖的十大保险公司”评选中,名列第七;在新浪网“2006年网友最信赖保险公司”评选中,跃居第一;2007年首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007、2008连续两年入选“上海企业100强”。在“2008搜狐网络金融理财盛典”活动评选中,获得“财险理赔最迅速的保险公司”奖。95590荣获“中国最佳联络中心奖”。

中国大地保险公司将始终坚持“诚信为先、稳健经营、价值为上、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和“立足大地、携手创业、共享未来”的企业精神,努力把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财产保险公司,建成中国保险业的百年老店,为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1999年5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向当时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作出批复,同意成立中国核保险共同体,成立中国核共体,首要目的是为了集中中国境内的全部可供的核保险承保能力;与世界核保险承保、分保管理模式接轨;向当时的大亚湾核电站以及中国大陆后续各核电站的运营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可靠的核保险保障,向中国境内的核电设施提供风险管理服务、量体裁衣保险服务,摆脱依赖国际市场进而受制于境外市场的束缚,目前,中国在运行的11个反应堆中,已有10个参加了运营阶段的商业保险,保险价值高达800多亿元,核事故第三方损害赔偿责任保险金额合计12亿元以上。

http://.cn/gyzz/gsjj/

篇2: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关于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

保监发〔2007〕50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各保监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我国再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会制定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十九日

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自2006年“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彻底取消了法定分保,全面实行商业分保,再保险市场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直接保险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是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将在资本融通、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方面,为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与保障。科学规划和培育我国再保险市场,构建一个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再保险市场体系,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与直接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于加强我国保险市场风险管理、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促进和保障我国保险业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保险业“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特制定《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预期目标和政策措施,引领我国再保险市场稳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再保险市场的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保险市场主体稳步增加,业务规模较快增长,承保能力进一步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市场化程度显著增强。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再保险市场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再保险业务稳定发展

2006年,全国直接保险公司总分出保费338.97亿元(不包括9.18亿元财务再保险业务),同比增长14.82%。其中,产险公司总分出保费291.42亿元,同比增长13.46%,占直接保险公司总分出保费的85.97%;寿险公司总分出保费47.55(不包括9.18亿元财务再保险业务)亿元,同比增长23.92%,占直接保险公司总分出保费的14.03%。

2006年,全国总分保费收入216.90亿元。其中,专业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210.67亿元,同比下降7.58%,直接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6.23亿元。专业再保险公司的分保费收入中,财产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168.21亿元,占专业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的79.85%,人身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42.46亿元,占专业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的20.15%。

1996年至2006年,全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分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6%,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2.23个百分点,低于直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12.76个百分点。1997年至2006年,专业再保险公司分保费收入与同期直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之比在4%-9%之间。其中,2004年至2006年,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4%左右;2004年至2006年,财产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与同期财产险保费收入之比在11%-14%之间,人身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与同期人身险保费收入之比在1.05%-1.67%之间。

专业再保险公司资产实力增强。截至2006年底,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312.08亿元,同比增长了5.06%。其中,专业再保险法人公司275.82亿元、外资再保险分公司36.26亿元。

2、顺利实现了从法定分保向商业分保的转变

履行入世承诺,从2003年起法定分保比例逐年递减,国内再保险分保费收入曾一度呈现负增长。此后,随着中、外资专业再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相继成立,我国再保险市场以商业分保为主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商业分保费收入超过法定分保,达到总分保费收入的67.94%。我国再保险市场逐步完成了由法定分保向商业分保的市场化转变,再保险业务的商业化运作标志着中国再保险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资公司多种形式并存、专兼业经营相结合、公平竞争、多元化发展的市场格局。截至2005年底,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共6家,其中,中资公司3家(1家集团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资分公司3家。2003年,中国再保险公司完成了集团化改制,控股了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六家子公司,并参股了保险职业学院。通过改制,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成为一家集再保险、直接保险、资产管理、保险中介、行业传媒、保险职业教育于一体、涵盖保险上中下游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保险集团。保险业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全面开放再保险市场。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险公司等国际知名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先后在华开设了分支机构,劳合社获准在中国设立了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此外,法国再保险公司和汉诺威再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分公司,分别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和人身险再保险业务。再保险中介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再保险经纪人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再保险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扩大了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促进了再保险公司管理水平与技术实力的提高,加快了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进程,同时也对我国保险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4、再保险功能作用不断增强

再保险在分散风险、扩大承保能力、改善偿付能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促进保险市场的安全稳健运行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再保险通过和直接保险之间的技术传导,提升了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了行业规范与标准的健全完善;通过提供替代资本的产品及其增值服务,使直接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得以优化,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特别是,再保险有力地支持了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能源、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的大规模投资以及其它为数众多的大型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与和平利用核能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协助直接保险公司推动医疗健康保险试点,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我国遭受地震、台风等巨灾侵害较多的地区,再保险的及时赔付有效地弥补了直接保险公司的部分巨灾损失,极大地缓解了受灾地区灾后经济衰退的压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5、再保险监管迈上新台阶

为适应入世后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中国保监会加快了再保险监管体系建设的步伐,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专业再保险业务监管法规——《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奠定了我国再保险专业化监管的基础,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证。此外,还颁布了《再保险公司设立规定》、《财产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外资保险公司再保险关联交易的审批规程》,建立了外资再保险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了共保业务流程,探索有限再保险的监管政策,完善再保险统计分析制度,研究制定再保险业务的现场以及非现场检查办法。再保险监管逐步步入了专业化监管道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再保险市场在业务发展、主体培育以及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晚、基础弱,功能与作用发挥还不充分,还不能适应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表现在:一是再保险市场主体数量少,竞争不够充分。二是再保险市场供给结构性不足,再保险公司的产品有限且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直接保险市场对再保险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高精尖、高风险、新型业务在国内难以获得充足的再保险支持;服务性业务刚刚起步。三是法定分保取消后,短时间内国内商业分保市场承保能力不足以及存在一些不利于国内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出现再保险贸易逆差。四是直接保险公司风险意识薄弱,对再保险分散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再保险在风险管理和改善偿付能力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尚未建立,亟需国家政策支持。六是再保险监管工作刚刚起步,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七是再保险基础建设薄弱,再保险统计制度不完善和会计核算不规范;再保险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手段落后。

二、再保险市场面临的发展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的快速增长,再保险市场将进入重要的战略发展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国内社会经济环境良好

社会转型加速。近几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需求更加多样化,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保持年均7.5%左右。经济总量、投资总额、进出口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保险业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保险业“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争取比2005年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保险业的服务领域将更加广泛,在国家基础建设、企业年金管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保险业功能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需要再保险市场的强力支持,需要再保险提供更加多样化、专业性的风险保障服务。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面临着巨大发展空间。

(三)保险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保险监管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防范保险业风险的五道屏障更加巩固。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将促进保险业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风险意识,从而更加重视再保险机制的应用,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改善偿付能力状况,从而刺激再保险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为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保险市场日益国际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将会有更多拥有强大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国际知名保险和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中外资保险公司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这一局面,既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加快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进程、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再保险市场开放性、国际性特点,也给我国再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我国再保险主体加强合作,整合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国内直接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协调、健康发展;需要我国再保险市场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与国际再保险市场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三、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完善我国保险市场体系、加强保险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提高保险业抗风险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科学规划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布局,优化配置国内再保险资源,调整再保险市场结构,重点解决好国内再保险市场发展和直接保险市场发展之间、用好用足国内再保险市场和有效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我国再保险市场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我国再保险业的技术水平与资产实力,提高再保险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步伐;积极借鉴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经验,加强和改善再保险监管,为我国保险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再保险支持。

(二)基本原则

我国再保险市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速度、效益、诚信、规范”的要求,着力深化再保险改革、拓宽服务领域、调整优化结构、防范化解风险、夯实发展基础。再保险市场应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协调发展原则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加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原则

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再保险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再保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再保险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再保险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再保险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再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再保险服务的附加值,为直接保险市场提供灵活多样的再保险支持及风险管理服务。加强再保险监管制度和手段创新,提高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发挥再保险在改善直接保险市场偿付能力、分散风险、引导和支持直接保险公司科学经营与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坚持防范风险、健康发展原则

按照完善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要求,加强和改善再保险监管,完善再保险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强化再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内控机制建设,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再保险业务合规性监管,运用再保险风险管理机制,分散直接保险市场风险、规范直接保险公司经营,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4、坚持立足国内市场、有效利用两个市场原则

我国再保险潜在需求很大。要坚持立足国内市场、服务国内市场的原则,立足中国保险市场的实际与发展趋势,通过再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形成直接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处理好再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与防范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关系,在用好用足国内再保险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5、坚持立足全局、有效发挥风险分散与社会管理功能的原则

发挥再保险市场作为风险分散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再保险机制,推动国家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农业、巨灾等特殊风险领域,充分发挥再保险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预期目标

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时间,把我国再保险市场建设成为市场主体数量适宜、经营行为规范、承保能力与偿付能力充足、竞争实力较强、业务结构合理、产品服务丰富多样、风险有效分散、再保险保障机制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能够引导和支持我国直接保险市场发展的现代再保险体系。

业务发展目标。2010年,全国直接保险公司分出保费争取达到660亿元,直接保险公司境内分出保费争取达到400亿元。

综合竞争力目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的大型再保险集团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形成主体多元化、竞争差异化的再保险市场格局。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充足、业务结构合理、产品种类齐全、服务方式多样,风险管理技术较强,基本能满足直接保险市场多元化、专业化的风险保障需求。再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再保险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功能作用目标。充分发挥再保险的资本融通、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三大功能。

在资本融通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机制在改善直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扩大承保能力、缓解资本约束等方面的作用,保证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风险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机制在管理保险业务组合、便于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业务风险状况和特征的优势,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督促和指导直接保险公司加强承保、理赔管理,改善业务质量,提高风险管理技术,降低经营风险。

在技术传导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人在数据积累、风险识别与防范、风险定价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探索新的风险转移技术,从而推动保险业技术进步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现阶段重点是要强化再保险的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功能,不断提高再保险对直接保险市场的覆盖面与渗透力,引导和支持直接保险市场稳健发展。

风险防范目标。专业再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偿付能力充足;风险防范体系和制度基本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完善,内控制度有效发挥作用。

直接保险公司充分重视再保险机制的有效运用,审慎选择再保险接受人,科学制订再保险方案,从制度上强化再保险在直接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监管部门全面推进偿付能力动态化监管,再保险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运行规范有序,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

基础建设目标。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数据交换机制初步建立,重点解决再保险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再保险业务核算以及统计管理不规范、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再保险专业化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再保险专业监管制度更加完善;再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和谐诚信的再保险市场环境逐步确立。

四、实现再保险市场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将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扩大国内再保险供给能力

按照集团化和专业化并重的原则,积极稳妥的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形成以专业再保险公司为主导,再保险集团、兼营再保险的直接保险公司、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专业中介机构、自保公司以及特殊风险保险联合体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主体并存,中外资再保险公司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再保险市场格局。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集团、特别是以经营风险业务为主的保险集团设立再保险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再保险公司;积极引进资本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健康险、农险、责任险、风险保障型寿险产品、年金保险、医疗保险、次标准体、财务再保险等领域有业务优势的境外专业再保险公司;引导直接保险公司科学、适度参与再保险市场供给,扩大再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培育和发展再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引入国际保险经纪人或中外合资等形式,提高国内再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再保险公司专业化、差异化经营,改善国内再保险市场的承保结构,满足多元化的再保险需求。鼓励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再保险交易活动,构建多层次的再保险交易平台。合理利用国内、国际再保险市场,扩大我国直接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改善偿付能力。

(二)巩固传统再保险业务,拓宽产品及服务领域

巩固和扩大传统再保险业务,充分发展传统再保险服务功能,满足市场基本的再保险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直接保险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不断创新再保险产品和再保险业务管理模式,积极研究并合理使用新型风险转移工具(ART)在扩大“可保风险”范围,在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资金实力扩充保险人承保能力与市场容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扩展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使再保险在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风险保障体系健全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加大对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产品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直接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保险产品的开发,推动和支持直接保险公司不断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使我国保险市场逐步向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主的竞争模式转变,提升整个保险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承保技术与创新能力。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

专业再保险法人机构要以优化股权结构为基础,加强董事会建设为核心,健全制衡机制为关键,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和股东合法权益。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深度合作,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相约束的多元化股权结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强化董事会职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健全董事会决策机制,严格董事任职资格,落实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精算责任人和合规负责人、首席核保师等关键岗位职责。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规范管理层运作,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分工合理、职责分明、奖惩严明、制衡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

外资再保险分公司要着力提高内控执行力,规范分公司营运框架以及内部职责划分,规范管理层运作,完善再保险关联交易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在总公司的授权下,严格依法合规经营。

直接保险公司要科学、规范地安排再保险分出业务,审慎开展再保险分入业务。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建立科学的再保险业务评价体系,并纳入公司治理结构考核中。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对包括再保险风险在内的风险状况进行检查并定期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建立识别、评估和监控风险的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

以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为中心,以控制风险为重点,加强再保险业务信息化建设,全面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业务集成管理。健全再保险统计制度,推动再保险数据标准化建设,规范再保险数据统计口径、采集标准,建立统一的再保险统计指标、财务监管指标和业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的数据交换平台与共享机制,实现行业数据集中。加快再保险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保险公司再保险信息系统与再保险监管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五)全面推进专业化监管,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再保险监管思路和方法,健全再保险监管制度。完善再保险公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财务稳定性的监管,探索建立再保险业务风险监管方法,指导直接保险公司审慎选择再保险人。加强对新型风险转移工具以及实质风险转移的监管,使新型风险转移技术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加强对跨境再保险业务的监管,建立对境外再保险人的风险监督、结付监控与评价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再保险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再保险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制度,加大对再保险市场行为的检查力度,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大对直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力度,完善保险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督促直接保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不断改善偿付能力状况。推动再保险经纪人提高技术水平,规范再保险经纪行为。

(六)加快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再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按照《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有效利用再保险资源,研究符合中国实际的巨灾风险模型,提高巨灾风险管理水平,推动全国性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再保险公司探索利用新型风险转移工具,促进再保险市场、直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降低巨灾事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

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再保险市场,优化农业风险组合,抵御和化解农业保险风险,特别是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经营。

(七)完善政策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入世后,我国再保险市场已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境内再保险公司直接面临着国际性竞争。这一特点决定了监管部门在制定再保险监管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再保险业务的经营特点和环境,按照《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快发展再保险,促进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因此,要按照国际再保险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行业惯例,结合我国法律环境以及市场条件的变化,优化再保险市场发展环境,加快再保险监管制度建设,完善再保险专业化监管,提高再保险监管政策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八)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再保险理论研究

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再保险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再保险业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求再保险人有较高的精算水平、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技能。特别是航天保险、核保险、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网络保险等新兴高科技领域,都需要熟悉和了解相关领域风险性质和特点的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快再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保险公司自主培养、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再保险公司或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国际人才交流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再保险专业技能培养机制。重点加强再保险精算、再保险核保核赔和再保险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再保险人才的系统化教育,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再保险专业人才成长机制。加强再保险监管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监管队伍。

(九)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合作共赢

篇3: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有两层含义, 一是表示再保险公司品牌价值的好坏程度, 二是指品牌竞争力自身的本质与特性。这里需要区分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特征, 顾客对品牌的支持力 (C ustom er Support Score) 是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表现, 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内在特征则要将其对再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发展等各方面考虑进来。顾客支持力指标是从数值的变化上来描述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 而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再保险公司的自身特点, 即其内在性质上来反映其品牌竞争力。

评价指标包含两方面: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采用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专家访谈及对顾客开展调查研究, 探索顾客对品牌的支持因素, 取得十家再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评分。非财务指标主要是指顾客支持力, 具体有5个二级指标, 17个三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包括:品牌认知度C 1 (下设3个三级指标C 11、C 12、C 13) , 品牌人员服务质量满意度C 2 (下设5个三级指标C 21、C 22、C 23、C 24、C 25) , 服务过程满意度C 3 (下设4个三级指标C 31、C 32、C 33、C 34) , 品牌信任度C 4 (下设3个三级指标C 41、C 42、C 43) , 品牌忠诚度C 5 (下设2个三级指标C 51、C 52) 。财务指标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企业竞争力的检测体系、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 (张世贤, 2011) , 这两者均采用了规模、增长和效率这三个要素作为指标。

本文的研究主体是金融再保险公司, 与非金融企业相比, 财务力的实力和表现对金融企业品牌竞争力至关重要。金融企业品牌的财务强度在本研究的定义是评测品牌在未来风险条件下能够持续获取收益的水平, 而规模、增长和效率这三个财务力要素是衡量一般企业的财务力表现的, 缺乏针对金融企业最关键的财务强度指标。因此, 除了参考以上三个财务力要素外, 本文提出增加一个新的针对研究主体再保险公司财务力的量度指标———资本强度, 并选用信用评级作为资本强度的量度指标之一。资本强度主要考查金融企业的净资本金质量, 是直接审核金融企业财务力强度的基础, 这样的修改弥补了现有对金融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的不足。

二、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1、维度评价体系模型

本文提出三个层次的再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型, 共设4个一级指标, 16个二级指标, 17个三级指标, 并以品牌实力、业务能力、财务持续力、获利能力4方面对品牌竞争力进行评价 (见图1) 。F1是第三方评级, F2—F11是定量财务性指标。C 11—C 12、C 21—C 25、C 31—C 34、C 41—C 43、C 51—C 52是定性指标, 从调查问卷取得并转化为非财务性指标。

2、指标测量方法

上述4个维度及其所包含的具体指标 (见表1) 说明如下。

(1) 品牌实力。包括顾客支持力和信用评级两项, 顾客支持力的来源要素见表2。

(2) 业务能力。包括保费收入、佣金支出、营业费用以及赔付支出。保费和赔付分别代表了再保险公司现金流的流入和流出, 与再保险公司的品牌竞争力相互影响;佣金与营业费用与再保险公司的品牌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 本文将上述反映再保险公司业务能力的指标纳入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 财务持续力。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 反过来, 财务数据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效果。因此, 本文用再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比和资产权益比作为反映公司的财务持续能力的指标。

(4) 获利能力。再保险公司是原保险公司的保险人, 具有相当强的社会责任, 但再保险公司亦是企业, 仍然将经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或目标之一, 所以, 品牌竞争力的强弱在于能否实现再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利润最大化结果。在此本文用资产利润率、保费利润率、资产投资收益率、保费投资收益率这4项指标来综合反映再保险公司的获利能力。

3、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在研究中既代表了研究主体再保险公司的财务表现力, 又代表了顾客对再保险公司感知的财务质量。保险公司的信用评级由不同的评级机构提供, 主要的有以下几家:英国标准普尔 (Standard and Poor) 、美国A M Best和Fitch, M oody’s等。本研究采用了A M Best评级作为财务力指标, A M Best公司从1899年开始对保险公司的财务力作分析, 是世界上最老的评级公司。而评级量表是自1976开发的, 是目前保险业中最受重视的评级, 被视为最严谨、最权威的评级量表。

本文提出采用信用评级作为指标是因为其本质上是对被评公司的营运效益、相对于风险的净资产强度的评估, 不但包含了被评公司的绝对评分, 也包括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它沿用A M Best自已开发的一套分析模型, 该分析模型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更新发展, 至今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分析工具, 它的客观、严谨和慎重使其在全球同类评级中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4、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包含两大类:一是信用评级及财务数据。信用评级来源于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网上资料、被评估的再保险企业的年报、企业网页资料、再保险行业期刊等;企业财务数据来源于企业年报。二是顾客或行业内专业人士的看法。顾客支持力数据来自顾客调查问卷对各被评再保险企业的评分, 本文将这些原始数据分析加权汇总, 最终形成顾客支持力评值 (C ustom er Support Score C SS) , 权数来自调查问卷第一部分顾客或中介人对品牌来源要素的平均值, 经标准化处理得到权数W 1到W 5。

5、调查企业的选择

再保险企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其在业内的排名, 其次考虑是否可获得其十年的财务数据, 最后被评品牌必须拥有同一家评级机构的财务评级。信用评级是本研究的关键性测量数据, 为了保证各再保险品牌评级具有绝对可比性, 本文选取拥有A M Best评级的再保险品牌, 参考全球再保险公司最新市场排名, 确定研究全球市场主要的十大再保险公司 (各公司背景资料见表3) , 并以财产险为研究主体。

三、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被评的再保险公司的品牌竞争力进行分析, 测算各家公司品牌竞争力的具体数值。具体分析步骤和结果如下:SPSS软件自动选取4个公因子, 4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率 (个别解释程度) 分别为43.976%、13.375%、13.083%、9.230%, 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 (总体解释程度) 是87.74%, 这表明选用5公因子模型替代17个初始指标, 4个公因子对初始指标的解释程度达到79.664%, 如果采用原始累计方差贡献率则已经超过99%。通过数据浓缩和降低维度, 简化数据之间关系, 同时也不失解释力。2001年—2009年的情况与此类似, 表4中还给出了四项公共因子对应的特征根信息。

以2010年为例, 公因子确定后, 根据SPSS软件生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利用公因子得分公式计算出各家再保险公司的公因子得分;再以总方差解释表中方差解释百分比作为权重系数, 加权计算得到各家公司品牌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见表5) 。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可以得到2001—2009年主要再保险公司的品牌竞争力综合得分 (见表5) 。

四、结论

图2和图3分别是根据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计算结果展开的深入分析, 每一家再保险公司的平均品牌竞争力的表现情况可以参见表5。

图2是以年为单位所表现的再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平均值, 可以发现, 从2001年至2010年, 再保险公司的平均品牌竞争力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显现出了两个大的波动, 说明这两个时期保险业发生了重大事件。一个是2001年美国的“911”恐布袭击事故, 损失金额达U SD 22, 835, 000, 000。加上当时投资市场的“熊”市, 一夜之间全球保险的总资产减少25%。另一个是2005年8月份发生在美国的巨大台风卡特里娜, 保险损失达U SD 71, 300, 000, 000, 这是自1970年以来最大的保险损失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报Sigm a 2009年第2期) 。一般来说, 当保险资产减少, 造成保险承保力不足, 劣品牌退出市场, 促使价格上升。从图2可以见到, 2001年以后平均品牌竞争力上升, 直至2004年趋于平稳, 往后再平滑到2005年, 直到市场再受巨灾损失的冲击而下滑。它的上升规律延伸至2008年,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 信贷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再次波动。由此可以看到全球金融一体化给再保险公司的资产强度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也直接影响其品牌竞争力。

篇4:财务再保险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运用

【关键词】财务再保险;目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93-01

近日来,保监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投资新政策,偿付能力不足却成了保险公司投资的一道门槛。现阶段保监会加强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视,也凸显了偿付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平安2008年年报出炉,其通过寿险再保险安排锁定风险的操作方式,让财务再保险这种资本筹集方式重新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1 财务再保险

财务再保险是原保险人把已有业务的利益或损失分给再保险人,由再保险人来承担将来保险业务收益的风险。对于再保险人来说,一般财务再保险合同也要设定一个再保险人所承担累计责任风险的上限,并赋予再保险人一定的条件下终止合同的权利再保险人融通的资金与保险人整体财务状况有显著关系,且其现金流量应大于保险人传统再保险安排的现金流量。

财务再保险起源于美国的非寿险市场,原先是非寿险公司希望得到再保险公司的财务援助,来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发生、赔偿支付过多造成公司财务亏损。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寿险公司也开始运用财务再保险这种新型理财工具,它可以调节保险人的财务状况,平衡利润和改善公司财务报表。

2 财务再保险与传统在保险的比较

财务再保险与传统再保险都是进行风险的转移,不同的是传统再保险主要转移的是承保风险,即承保因保险事故所致的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的风险;财务再保险主要转移的是财务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资产风险、利率风险和时间风险。财务再保险可以使保险人的未来利润立即实现,加之将负债分出,从而可以改善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是传统的再保险无法比拟的。传统再保险只是承接新业务的分入、分出,而财务再保险还承接老业务、已有业务的分保,是分出人把已有业务的利益或损失分给分入人,由分入人来承担将来保险业务收益的风险,财务再保险的成本通常高于传统再保险。下表是财务再保险与传统再保险的差异:

财务再保险传统再保险

合约期限一年或多年一年更新

转移风险承保风险或财务风险承保风险

责任范围过去、现在和将来将来

合约性质定制标准化

合同目的转移风险,调节财务状况,平衡利润,改善财务报表转移风险

3 财务再保险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运用

财务再保险出现的早期,许多国家或地区都禁止使用财务再保险,认为财务再保只能起到粉饰报表、美化财务状况的作用。随着保险业及再保险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认识到财务再报不仅仅是粉饰报表,而是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它可以通过稳定现金流,降低资本成本,合理避税等方式在保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财务再保的方式得到了保险公司及监管机构的重视,并逐步发开禁令,对财务再保险制定相应的法规,规范其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国际保险公司的巨大竞争,资本金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保险公司发展的障碍。财务再保险虽然在各个国家仍然没有统一规范的监管规则,但我们仍可以借鉴其经验,运用于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再保险中。我們必须认识到财务再保险的巨大潜力并注重创新,使其促进再保险的发展。

财务再保险的运用可以达到以下的目的:平衡利润。当保险公司赔付率较低,整体盈利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盈余提拔至再保险公司,由再保险公司为其管理,即进行财务再保险。如果未来某一年出现巨灾风险时,就可由再保险公司弥补亏损,如此一来,保险公司的获利,将不致因为天灾等因素,出现剧烈的变化,稳定了公司的现金流,同时保险公司的财务能符合风险资本的要求。合理税务。根据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延续弥补期最长不超过5年,保险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财务再保险可以调节各年的利润水平,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增加保险公司的现金流,从而增加了企业价值。扩展业务。通过财务再保险,可以将整个业务分给再保险人,无需增加资本金。许多国家对业务量的扩张都有一定资本金的限制,通过再保险可绕过资本金的限制,增加业务量,并扩大收入来源。但同时也应注意资本结构的风险管理,关注偿付能力。

基于上述财务再保险的作用,在我国财务再保险将运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出现大量的利差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财务再保险转移利差损;第二,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较少,保险公司为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益,很可能通过财务再保险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收益率较高的地区;第三,目前保险公司都在争取早日上市,上市之后财务信息将向公众公开,财务报表是否好看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投保人的选择,这很可能促使保险公司采用财务再保险的方式来平衡利润,装饰报表。

虽然财务再保险的不当运用导致了澳大利亚HIH保险公司破产案和美国AIG案,但我们应辨证的看待财务再保险这个事物,其本质是一个创新型的理财工具。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财务再报不仅仅是粉饰报表,更多的是一种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工具,与其让其暗中进行,不如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XC皇.tif,JZ]芹.略论财务再保险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J] .上海保险 2008 (1).

[2]杨永宁, 钟毅恒 .国外财务再保险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 . 金融会计 2003 (11).

[3]李晓[XC羽.tif,JZ] .财务再保险的兴起以及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J]上海保险 2007 (1).

篇5: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保监会关于征求对《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财产保险公司、各再保险公司:

近年来,随着国内直保市场的高速发展,再保险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再保险为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风险保障和承保能力支持,已成为国内保险公司风险管控的主要手段。然而,起步较晚的中国再保险业在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方面明显滞后于再保险业务发展的需要,加上保险公司对再保险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在目前国内再保险实务中依然存在不规范和不合理的现象和做法。为规范国内再保险市场,促进再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我会起草了《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你公司从以下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管理规范》结构方面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结构不合理、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请提出具体的完善方向和建议。

二、《管理规范》内容方面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具体内容中是否存在不全面、遗漏的地方,是否存在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请对需要修改、完善和调整的内容给出具体建议。

三、除以上提到的结构和内容外,如有其它方面的建议也请同时提供。

请你公司于2010年10月8日前将相关书面意见报至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并将电子版同时发送至联系人的两个邮箱。

联 系 人:张 勇

联系电话:010-66286612

电子邮箱:reinsurance@circ.gov.cn

yongzh676@yahoo.com.cn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一0年九月十六日

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1、总则

1.1 为规范国内财产再保险市场,加强对财产再保险业务的管理和引导,实现国内财产再保险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所称再保险,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经营行为。

本规范所称直接保险,也称原保险,是相对再保险而言的保险,由投保人与保险人直接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业务。

本规范所称合约分保,是指保险人与其他保险人预先订立合同,约定将一定时期内其承担的保险业务,部分向其他保险人办理再保险的经营行为。

本规定所称临时分保(以下简称临分),是指保险人临时与其他保险人约定,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部分向其他保险人办理再保险的经营行为。

本规定所称比例再保险,是指以保险金额为基础确定再保险分出人自留额和再保险接受人分保额的再保险方式。

本规定所称非比例再保险,是指以赔款金额为基础确定再保险分出人自负责任和再保险接受人分保责任的再保险方式。

1.3 本规范所称再保险分出人或分出公司,是指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保险人;本规范所称再保险接受人,是指承接其他保险人转移的保险业务的保险人。

本规范所称分出业务,是指再保险分出人转移出的保险业务;本规范所称分入业务,指再保险接受人从其他保险人处接受的保险业务。

本规范所称再保险经纪人,是指接受再保险分出人委托,基于再保险分出人利益,为再保险分出人与再保险接受人办理再保险业务提供中介服务,并按约定收取佣金的保险经纪机构。

1.4本规范适用主体为国内财产保险公司。

2、再保险战略管理

2.1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规划,设定再保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公司总体分出比例的目标区间和制定公司的再保险预算。

2.2 财产保险公司应界定再保险安排和再保险管控的关键节点,设定公司内部再保险管理的权限分工。

2.3 财产保险公司应在综合考虑重损承受意愿,财务实力,业务组合平衡性的基础上确定各产品线的“每次事故最大自留额”(以保额为基础)。

2.4 财产保险公司应重视并加强风险累积责任的管理,并建立风险累积责任的识别和管理原则(地区行业险种)。

2.5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再保险接受人的选择原则,包括对资信的审核以及资信风险分散度(单一再保险接受人接受限额)的考量原则。

2.6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再保险资产可摊回性的评估原则。

2.7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再保险信息的内部报告以及外部披露流程;

2.8 财产保险公司应确立再保IT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目标,并组织实施。

3、再保险运营管理

3.1 合约分保业务的运营管理

3.1.1 合约分保业务部门及人员设置

财产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合约分保业务,并配备相关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

3.1.2 合约组建/续转

财产保险公司在综合考虑公司业务构成、风险状况、累积责任、资本金、净资产、市场战略等因素的基础上,组建/续转再保险合约。合约最终条件是再保险双方自由洽商的结果,但合约条件不应违背法律法规和行业的通常做法。

比例合约组建/续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并确定:分保范围、合约类型、合约期限、承保能力、事故限额(再保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引入该条款及确定责任限额的大小)、分保手续费、账务条款、除外责任、错误与遗漏、合约报表、合约的修改与终止、未满期保费和未了责任的处理、区域范围、司法管辖和仲裁等。

非比例合约组建/续转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并确定:起赔点、最高保障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层情况、费率(购买成本)、责任恢复次数、合约的类型(险位/事故/赔付率)、事故超赔中每次事故的定义等。

3.1.3 合约安排

财产保险公司在再保合约条件确定后,选择适格的再保险接受人积极安排分保,避免分保不完全(再保险接受人确认接受份额之和小于100%)、合约责任自留情况的出现。分保不完全时,财产保险公司合约自动承保能力为合约完全分保

时的承保能力乘以分保完成比例,未分出部分的承保能力不视为财产保险公司有效的合约承保能力。

为避免再保险信用风险过于集中于单一或少数再保险接受人,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单一再保险接受人的再保险份额进行额度管理,降低风险的集中度,提高分保的安全性。

3.1.4 再保业务的日常管理

再保业务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分保账单的编制、签发和签回确认;分保余额结算;应收款管理;报表报送;赔案管理;档案管理;业务统计分析等。

财产保险公司应严格按照合约约定或公司内部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3.1.5 IT系统的开发与完善

IT系统是再保险业务开展的重要保障,分保账单、结算、统计分析等所有工作都需要IT系统支持,财产保险公司应开发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再保险IT系统。

3.1.6 应收账款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分保应收账款的管理,严控分保应收账款的规模和期限,避免分保应收账款引起坏账损失,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甚至引起公司偿付能力的下降。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规范、有效的催收制度来解决长期分保应收分保账款问题,可采取信件、传真、电子邮件以及电话方式进行催收,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通过诉讼程序进行追讨。

财产保险公司需与再保险接受人定期核实分保应收款项,确保诉讼的时效性。

3.1.7 合约结清

合约再保险双方按照比例再保险合约的约定及时结清合约。

在自然结清方式下,财产保险公司可选择所有未到期责任结束后结清合约或与再保接受人协商一致提前结清合约。

在协议结清方式下结清合约时,再保险双方应制定公平、合理的结清方案,特别是保费、未决赔款的结清比例要符合实际情况。

3.1.8 账单及结算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按照再保合约条件约定进行账单编制、签发、确认归档、余额结算等。在操作过程中,再保险双方都应按照再保险合约的约定做到及时、准确。

账单及结算管理涉及公司间的资金流动,财产保险公司应为财务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授权体系。

3.1.9 赔案管理

赔案管理包括普通赔案管理和大赔案管理。普通赔案赔款的摊回直接在合约账单中完成;大赔案在合约估计损失超过合约约定发送损失通知金额时,分出公司及时向再保险接受人发送出险通知,根据再保险接受人的需求提供有关赔案资料并配合其开展现场查勘和理赔工作。

赔款达到合约约定现金赔款要求时,分出公司可向再保险接受人发送现金赔款通知,要求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现金赔款,在赔款资料准确全面、保险责任成立和最终保险损失不小于现金赔款金额的前提下,再保险接受人应在收到现金赔款通知后按合同有关条款规定在约定的时间内予以支付。

对存在追偿可能性的保险事故,分出公司应积极向责任方进行追偿,及时把追偿情况告知再保险接受人。追偿成功后,分出公司应把属于再保险接受人的追偿款返还给再保险接受人。

赔款摊回适用“共命运”原则,即在分出公司根据保险条款,尽职厘定损失的前提下,分出公司的理赔决定自动适用于再保险接受人。但合约明确约定再保险接受人不承担责任的赔款除外,坏账、公司倒闭等财务风险除外。

比例再保险中,分出公司应严格按照分保比例计算再保赔款摊回金额,不应在摊回赔款时再次调整包括分保比例在内的分保方案;非比例再保险中,若事故/巨灾持续时间超过合约中对一次事故/巨灾的约定时间,分出公司摊回时要选择合适的事故/巨灾时间段,对选定时间段外发生的保险损失,不应进入合约进行摊回。

3.1.10 未决赔款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应及时、准确地统计再保险业务的未决赔款数据,并把有关数据按再保险双方约定的方式提供给再保险接受人。

财产保险公司应提高未决赔款数据的准确性和降低数据的波动性,不应人为操控未决赔款数据来改变或暂时掩盖合约业绩的真实情况。

3.1.11 数据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应重视和加强再保险合约业务数据管理,特别是保费数据、已结赔款数据、未决赔款数据、巨灾损失数据、修改或变动数据等。

数据管理中遵循“准确性、可查性”的原则。在“准确性”原则下,财产保险公司建立多级复核制度和对应的责任制度,保证每一数据的准确性;在“可查性”原则下,财产保险公司对每一个数据形成的原始数据都进行记录,具有复杂计算过程或公式的数据对过程或公式也应记录。

财产保险公司应重视和加强再保险合约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如分保数据的变化趋势、累积责任等,从数据变化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管理优化。

财产保险公司应按照再保险业务监管规定的要求及时向监管机构上报有关业务数据;按照再保险合约的约定,向再保险接受人提供有关业务数据或业务报表。

3.1.12 档案管理

再保合约业务档案管理主要涉及合约文本、账单、赔案资料、往来传真、邮件、电话记录等,管理中做到全面性和规范性,以保证在人员、机构变动或外部、内部审计时有案可查,保持业务的连续性。

全面性是指与业务相关的资料都要有保存,包括日常电话往来也应进行电话记录;规范性是指应为业务档案的归档、查询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制度,保证归档合理、查询快捷。

3.1.13 合约使用指引

财产保险公司根据合约的最终条件,制定与再保险合约相匹配的“合约使用指引”或“承保指引”,指导承保部门合理、有效地使用再保险合约。

比例再保险合约“承保指引”主要内容包括:合约保障的险种、除外责任、自留额、险种的自动承保能力、特殊申报、出险通知规定等。对续转的再保险合约,需对当年合约条件发生变化的地方作出说明,避免承保部门出现经验性错误。

非比例再保险合约“承保指引”主要内容包括:保障险种范围、起赔点和责任限额、除外责任、出险后如何摊回等。

财产保险公司应结合承保指引对承保人员进行合约再保业务知识培训。

3.1.14 合约使用监督

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再保合约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避免错误使用合约情况的出现。

监督检查的重点是自留额使用是否正确、合约承保能力选用是否正确、分保比例是否正确、危险单位划分是否正确和风险等级划分是否正确、赔案资料是否真实完备、赔款摊回金额是否正确等。

3.1.15 调整保费

在非比例再保险合约中,若合约保费采用调整保费的形式,合约到期后,财产保险公司按照合约约定和公司业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合约保费,向再保险接受人编送调整保费账单并安排余额结算。

3.1.16 渠道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应选用适格的再保险接受人和经纪人建立合理、可靠的分保渠道,保证合约分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3.1.17 业务安全

财产保险公司在保证合约分保业务安全的基础上选择适格的再保险接受人。重点关注再保险接受人的信用评级、偿付能力、资本金等。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分保业务安全应急机制,保证再保险接受人出现偿付能力突然恶化等紧急情况下合约分保业务的安全;在再保合约条件中,应引入合约终止/中止条款,对再保险接受人出现紧急情况时合约再保险责任的承担做出明确的规定。

3.1.18 危险单位划分

财产保险公司以危险单位为基础使用比例再保险合约时,对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已颁布“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的保险标的和险种,财产保险公司按照有关划分方法指引划分危险单位,对未颁布“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的保险标的和险种,财产保险公司结合标的风险状况和行业通行做法,科学、合理地划分风险单位。同时,最后划分的结果应与财产保险公司每年向保监会报备的划分方案保持一致。

财产保险公司不应出于再保险安排的需要,不顾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而随意划分危险单位。

3.1.19 风险等级划分

使用浮动自留额的比例再保险合约,财产保险公司应严格按照公司确定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或再保险双方共同商定的方法来划分标的风险等级。财产保险公司不应随意划分、变动标的的风险等级。

3.1.20风险累积责任

财产保险公司应重视、加强自留累积责任的识别,特别是巨灾风险的暴露情况,采用包括再保险在内的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工具来管理和转移累积责任风险,把自留累积责任控制在可承担的范围内。

3.1.21合约责任履行

合约分保业务中,再保险双方严格按照合约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保费支付、赔款摊回、账单签发确认、报表报送、技术支持等。任何一方不应以自身的原因为理由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除非此种行为得到对方认可。

3.2 临分业务的运营管理

3.2.1 临分业务部门和人员设置

财产保险公司应配置专门的业务人员安排、管理临分业务,并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设定专门的临分职能部门。

3.2.2 临分需求识别

逐笔安排的临分业务管理成本较高,财产保险公司应正确识别自身的临分需求,对确有临分需求的业务进行临分安排。

财产保险公司需要办理临时分保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比例再保险合约提供的自动承保能力不足,需要额外承保能力的业务,主要为高保额大型商业风险业务;比例合约虽然提供自动承保能力,但由于保额过低未进入比例合约,成为财产保险公司全部自留的业务,主要为高风险的小保额业务;三是比例再保险合约不提供自动承保能力的业务,主要为高风险类业务。

3.2.3 分保安排

财产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向再保险接受人安排临分,也可通过再保险经纪人进行安排。

安排临分业务时,应当遵照“合约优先”的原则,即凡是超出该类别风险常规最大自留额,且符合合约保障条件(通常指比例合约)的业务,均应将超出上述自留额的风险责任,按照相应的合约管理规定优先办理合约分保,超过最大自留额与合同提供最大承保限额之间的部分应全部进入合约。

临分业务的安排应在保单或暂保单起期前完成。如因特殊情况,上述安排过程无法在保单或暂保单起期前完成,财产保险公司应确保在该项目保单或暂保单起期之时,净自留保额不超过公司规定的该类别风险的最大自留额。

临分安排是否完成,以再保险接受人对分保业务的书面确认为准,财产保险公司应要求再保险接受人签回分保条并归档。对于通过经纪人安排的临分业务,财产保险公司应要求经纪人提供再保险接受人对于该笔业务的书面确认,并核对经纪人安排的分保条件与财产保险公司拟定的分保条件是否一致。

临分业务如发生批单修改,财产保险公司应在原再保险接受人确认同意批单修改后方可进行。否则,财产保险公司要自留批改后的保险责任或进行新的再保险安排。

3.2.4 渠道管理

临分业务有很强时效性要求,可靠的渠道管理是临分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稳定、可靠的再保险临分经纪人和接受人渠道;建立临分接受人信息库,充分了解他们对临分业务的风险偏好,做到安排临分时有的放矢。

引入多家再保险经纪人,与具有广泛渠道优势的经纪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临分业务渠道管理中,偿付能力和结算的可靠性应成为考虑的重点,保证临分业务的安全。

3.2.5 正式分保条和账单编送

临分完成和正式保险单签发后,临分安排人员根据最后保险条件在20个工作日内(以再保险接受人份额确认日期或保单起期日期晚者开始计算)向再保险接受人签发正式分保条和账单,并要求再保险接受人收到后签回一份副本。

对于通过经纪人渠道安排的分保,若再保接受人的正式分保条和账单由经纪人编送,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分保条和账单中的有关条款及数据进行核实,保证与原始保单和分保安排时确定的条件一致。

3.2.6 临分业务账单及结算管理

临分业务账单及结算管理包括临分账单的编制、签发、确认归档、余额结算等内容,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准确。

财产保险公司在开展临分业务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应收、应付结算的及时性问题,做到单笔业务按分保约定及时结算。

3.2.7 临分业务赔款管理

临分业务的赔款管理包括出险通知编送、赔款账单编送、赔款摊回和配合再保险接受人查勘等。

发生赔案,无论损失大小,财产保险公司应在赔案发生后立即通知再保险接受人(发送出险通知),向再保险接受人及时知会理赔工作的进展并提供赔案有关资料,并在再保险接受人需要进行现场查勘的情况下,给予积极配合。对于损失金额较大的赔案,理赔进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应就理赔方案与再保险接受人进行积极沟通并达成一致,避免因再保双方理赔意见不一致导致结案后赔款摊回困难。

3.2.8 临分业务数据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按照“准确性、可查性”的原则管理临分数据,做到每笔业务的分保比例、每个接受人的接受比例、分保手续费和批改变动等数据准确无误。

财产保险公司应为临分业务建立良好的IT支持系统,不仅能记录临分业务的分保、变动、结算等情况,还能进行临分业务的统计分析。

3.2.9 临分业务档案管理

参见合约管理中档案管理部分。

此外,临分业务中途批改变动情况较多,如延长保险期限、调整保险金额等,有关资料都应以书面形式归集到对应业务档案中去,保证临分业务档案的完整性。

3.2.10 临分业务再保险接受人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应选择适格临分再保险接受人,确保临分业务的安全性,具体包括临分接受人的信用评级、偿付能力、资本金和商誉等。

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临分再保险接受人的风险偏好管理,建立临分再保险接受人风险偏好数据库,对不同的临分业务寻求有效的临分再保险接受人,提高临分效率。

3.2.11 业务取消

对于确需取消的临分业务,分出公司应及时通知再保险接受人,并完成取消业务操作的相关事宜。

对保险期限已经结束的临分业务,分出公司不能取消分保。

3.3 分入业务管理

分入业务是财产保险公司了解市场、参与业务的渠道之一,同时业务风险较高,财产保险公司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审慎开展分入业务。

财产保险公司参照分出业务来管理分入业务,做好分入业务再保险合约条件评估、财务结算、风险控制等工作。

财产保险公司应本着审慎的原则,严格审核临分分入业务的承保条件,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是保费充足性分析。

3.4 业务考核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再保险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每业务年度至少考核一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财产公司可参考附件1《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基本考核指标》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结果应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4、再保险资信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从再保险接受人客观上的偿债能力和再保险接受人主观上的偿债意愿两个方面建立再保险资信管理体系。

管理对象包括再保险接受人和再保险经纪人。

4.1 再保险接受人资信管理

再保险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再保险接受人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估,通过对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对再保险接受人的偿债能力评估。

再保险接受人资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再保险接受人信息的收集和资信调查,确保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及时;资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资信评估,可以通过第三方评级机构评级和财产保险公司自身独立评估结果来考量;建立再保险接受人分级名单,在符合监管部门对选择再保险接受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财产保险公司根据资信评估的结果建立自己的再保险接受人名单,并根据实际监控的情况不定期更新。

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自身积累信息或第三方获取的信息对再保险接受人主观偿付意愿进行评估,通常采用结付记录进行分析,停止与客观具有偿付能力而主观不具有偿付愿意公司的业务往来。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规定,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中应收分保准备金和应收分保账款的资产认可与再保险接受人的偿付能力密切相关,财产保险公司应充分考虑再保险安排的有效性(包括对再保险合约条款的审核),对再保险接收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细致评估,避免因再保险接受人资信问题对公司偿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4.2 再保险经纪人资信管理

对再保险经纪人资信管理参照再保险接受人资信管理进行。

为降低再保险经纪人的资信风险,可在再保险合约中引入“再保险中介条款”,将再保险经纪人的资信风险完全转移给再保险接受人承担。该条款最终采用与否,可由再保险双方协商确定。

4.3 紧急情况处理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应急预案,应对再保险接受人资信出现问题或偿付能力突然恶化等紧急情况下的风险保障缺口问题。

5、再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审计

财产保险公司定期对再保险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步骤。

审计形式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每业务年度至少审计一次。

基本审计内容可参考附件2《再保险业务审计》。

附件:

1、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基本考核指标

2、再保险业务审计

附件1:

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基本考核指标

1、比例合约基本考核指标

(1)合约条件与业务需求的匹配度

匹配度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各险种的净自留额是否符合公司需求;

②各险种的合约自动承保能力是否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

③有合约分保需求的险种是否都已得到合约保障。

(2)财务指标的合理性

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保手续费情况:主要看分保手续费是否与分出业务赔付业绩相匹配,若是浮动分保手续费,应关注预付分保手续费、最高分保手续费、最低分保手续费和浮动方式四个方面;

②纯益手续费情况:又称盈余手续费,是指再保险接受人为鼓励分出公司谨慎地选择原保险合约所承保的风险,在其取得纯益基础上付给再保险分出公司一定比例的报酬(即纯益手续费率)。具体确定时要关注纯益手续费率的高低、需要扣除管理费用的高低、开始计算的时间和计算的方式四个问题。

③损失分担条款:该条款是在坚挺的再保险市场或再保险合约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再保险接受人为保护自身利益,促使分出公司改善合约业绩,对于某个期间内的损失(期间起点一般为合约的亏损点),要求再保险分出公司也承担一定比例。

④损失率封顶条款:该条款是针对业绩持续恶化、再保险接受人损失较大且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改善的合约而制定的。再保险接受人为把新合约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合约中再保险接受人承担的损失率规定了一个最高值,对于超过该损失率部分的损失,再保接受人不承担责任,完全由分出公司自己承担。

⑤账单周期(通常为季度)、账单提供时间、结算时间。

(3)结算的及时性

结算及时性包括应付款项结算及时性和应收款项结算及时性,可以用对应的结算周期来衡量。

应付款项结算周期=实际付款日期–余额应付日期

应收款项结算周期=实际收款日期–余额应收日期

这一指标再保险双方都应控制在合约规定的时间以内,同时还要符合监管要求,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规定,若超过60天,则应收款项将不作为100%认可资产看待,对公司的偿付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4)渠道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渠道的合理性指财产保险公司既要有直接分保渠道,也要有经纪人分保渠道。

渠道的可靠性指在有分保需求时,特别是在合约条件发展发生重大变化、合约出现亏损或安排临分的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渠道或经纪人渠道获得再保险接受人支持的可靠性。

(5)再保险接受人的合理性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再保险接受人的资质,具体有评级、资本金、偿付能力情况,满足财产保险公司自身要求和监管规定要求。

②再保险接受人接受成份的分布,单一再保险接受人,特别是境外国际再保险接受人的接受成分不应过高,以降低风险的集中度,提高分保的安全性。

③首席再保险接受人的选用。首席再保险接受人负责与分出公司议定再保险合同条件,其它再保险接受人在综合评价首席再保险接受人资质及其接受成份、合同条件优劣后决定是否跟随。资质良好的首席再保险接受人可为分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再保险解决方案,提供合理的风险管控方案和承保理赔技术支持。实际操作中,一般选择国内或国际知名再保险接受人担任合约首席再保险接受人。

(6)业务处理的准确性

准确性包括数据准确性和执行准确性两个方面。数据准确性指保费、赔款、分保手续费和未决赔款等数据的准确性;执行准确性是指比例合约的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使用的情况。在分支机构具有分保权限的公司中尤其要给予高度重视。

2、非比例合约基本考核指标

(1)保障的充分性

充分性包括保障范围的充分性和保障程度的充分性。保障范围指哪些险种和风险得到了保障,哪些险种和风险未得到保障,如非比例合约是险位超赔还是巨灾超赔,巨灾都包括哪些类别;保障程度指非比例合约的起赔点和责任限额,是否已给公司的自留风险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2)保费的合理性

非比例合约与比例合约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财产保险公司需要支付一个明确的成本,即再保险合约的购买价格,其高低是再保双方共同议价的结果,与合同风险暴露情况密切相关,且受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影响较大,财产保险公司应把此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结算的及时性

参见比例合约考核指标中对应部分。

(4)渠道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参见比例合约考核指标中对应部分。强调的是非比例合约由于对模型、数据有较高要求,经纪人在非比例合约市场中的定价、分保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良好的经纪人渠道。

(5)再保险接受人的合理性

参见比例合约考核指标中对应部分。

(6)业务处理的准确性

参见比例合约考核指标中对应部分。区别在于非比例合约使用情况不多,关注的重点是往来数据的准确性。

3、临分业务基本考核指标

(1)安排的及时性

临分业务的安排有很强的时效性,可以用单笔业务安排周期和平均业务安排周期来考量。

单笔业务安排周期=安排结束的时间-提出临分需求的时间

平均业务安排周期=单笔业务安排周期之和/临分业务数量

(2)安排的充分性

临分安排由于受分保条件的影响,不是每笔业务最终的分保比例都能达到公司临分需求,分保不完全的情况时有出现,可用安排充分性指标来考量分保完成情况。

(3)费用的合理性

每笔临分业务的分保手续费都不尽相同,随分保业务保险条件的差异可能高于、等于或低于业务的获取成本。从合理性来看,通常分保手续费不应低于业务的获取成本,具体的考虑指标有以下三个:

①单笔业务分保手续费低于获取成本的比率=分保手续费低于获取成本的临分数量/总临分业务数量

②险种平均分保手续费率=险种总分保手续费/险种总分保保费

③临分业务平均分保手续费率=临分总分保手续费/临分总分保保费

该指标主要针对比例临分业务;后两个指标结果需与对应实际成本做比较。

(4)方式的合理性

临分也有比例分保和非比例分保(购买超赔)两种方式。在以获取承保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临分中,比例分保较多;在以转移自留风险为主的临分中,比例分保和非比例分保都可以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原保险条件、临分市场的接受度和财产保险公司自身的成本控制。

(5)渠道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参见比例合约考核指标中对应部分。强调的是,临分业务对渠道要求更高,财产保险公司、特别是存在大量临分需求的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合理、可靠的临分渠道。

(6)结算的及时性

参见比例合约考核指标中对应部分。

(7)管理的规范性

临分业务管理的规范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保安排的规范性

②账务管理的规范性

③结算管理的规范性

④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⑤赔案管理的规范性

(8)业务处理的准确性

临分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包括数据准确性和执行准确性两个方面。数据准确性指分保比例、分保账单、赔款摊回等数据的准确性;执行准确性是指除数据外,是否存在执行中的错误行为,如账单寄送错误,归档错误,正式分保条编送错误等。

附件2:

再保险业务审计

再保险业务审计涉及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及职权分工审计

1、管理规定审计

(1)是否在再保险管理部门职权管理范围内制订专门的业务管理规范、操作指南、业务流程图等;

(2)各项业务管理规定是否健全、明确、合理、有效;

(3)对分公司落实总公司规定及执行情况有无监督检查措施。

2、职权分工审计

(1)人员职权分工是否明确、合理,有无内部组织结构图等;

(2)人员分工有无复核等监督制约措施;

(3)未有明文规定事项,有无沟通请示等临时处理措施。

(二)业务经营与管理审计

1、时效性审计

(1)是否严格要求分公司按照业务规定期限上报保单、批单等承保业务数据及资料;

(2)是否严格要求分公司按照业务规定期限上报相关业务赔案资料及数据;

(3)是否严格要求分公司按照业务规定期限更新上报相关未决赔款数据;

(4)是否严格按照业务管理规定期限及时安排分保,包括对外申报或通知、催促提醒对方确认以及对分公司的信息反馈时间等;

(5)是否及时对外(向再保险接受人)通知有关承保、赔案等信息并定期更新相关数据;

(6)对再保险接受人的问询(来函来电)是否及时处理并予以答复。

2、业务管理审计

(1)有无采取措施,核查分公司上报数据信息与原始信息数据是否一致,包括承保条件、批改情况以及赔款等信息资料;

(2)分保安排时采集的基础数据与承保条件是否与分公司上报情况保持一致;

(3)有无未批准的超自留额业务未办理分保,检查超自留业务是否符合有关业务规定及相关部门及领导签批。

3、单证及数据管理审计

(1)是否按照业务要求审查分公司上报业务资料是否齐备,业务数据与书面单证是否对应一致;

(2)分保安排有无相关再保险接受人确认分保比例、条件等书面材料;

(3)是否按照业务管理规定及时编制处理相关账单及数据;

(4)是否按照业务规定向再保险接受人提供相关业务单证资料,以便资金账务顺利结算。

(三)业务授权及其监督管理审计

1、业务授权审计

(1)对下级公司有无特定业务授权、转授权以及有无授权业务操作规范;

(2)对下级公司有无临时性业务授权及操作规范。

2、授权监管审计

(1)对下级公司授权是否适度、明确,有无定期评估制度及相关处理措施;

(2)是否掌握授权业务相关信息以及是否实现对下级公司授权业务进行即时或定期监控。

(四)IT技术应用及数据管理审计

1、系统建设审计

(1)是否全部业务已通过程序自动处理;

(2)运行业务系统功能是否完善,可否满足工作基本需求。

2、数据管理审计

(1)未实现自动处理的业务,如何实现对手工数据、手工账单的汇总统计等,有无制度规范予以明确;

(2)有无业务数据统计制度以及统计数据是否准确、及时。

(五)账务处理及结算审计

1、内部往来审计

(1)内部账单及数据签收与结转是否规范、及时;

(2)内部账单流转中是否进行了账单审核及复核。

2、外部往来审计

(1)外部资金结付是否准确、及时;

(2)对长期应收款是否建立催收管理制度;

(3)对可能出现的呆坏帐以及业务提前结清等有无相应处理制度及措施;

(4)与外部结付联系是否畅通以及是否定期与外部核实对帐。

(六)档案管理审计

1、业务单证审计

(1)业务有关单证有无签章、各项文书资料是否齐备;

(2)业务卷宗是否按照要求归档并按期保存。

2、数据备份审计

(1)业务数据有无备份;

篇6: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早上好!

今天,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九寨沟。在此,我谨代表汉口银行,向远道而来出席——“赢聚力〃跨区域中小银行银团联合会”第四次会议的各位来宾、金融界的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汉口银行是一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从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资产质量逐步提高。截止2008年底,汉口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3.04%、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3.25%、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则分别达到182.46%和113.38%,各项核心风险监管指标均已达到和超过银监会相关要求,基本达到良好银行标准。

2009年面对突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汉口银行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在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业务发展速度创下我行历史发展的最高水平,截止2009年5月末,资产规模达到568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39亿元,增幅32.41%,其中各项存款总额较年初增幅达到 30.26%,各项贷款总额较年初增幅达到 24.19%。

汉口银行多年来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同业的支持和帮助,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产业务、资金业务、票据业务等多个领域与同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并与联合会内及国内外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展望未来的发展,尽管面临重重压力与困难,汉口银行有信心成为一家“立足武汉、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区域性银行”。

目前,全球经济正遭遇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为应对此轮经济危机,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府主导”成为本轮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词,金融热点也逐步向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等领域转移。而“赢聚力〃跨区域中小银行银团联合会”正是为我们中小银行,提供了一个突破资本金限制,突破地域限制,开展多领域的业务合作与创新的平台。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给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携手合作、共御危机、应对挑战、共谋发展!”应是我们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合作的主旋律,希望能充分利用“赢聚力”这个平台,进一步加深、加强相互合作,不仅在客户资源、产品服务上实现互利互赢,更能通过强化“赢聚力”的运营机制,实现优势汇聚、共御风险、创造新的价值!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祝各位嘉宾、同仁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上一篇:文化站活动安排下一篇:美甲店项目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