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2024-06-16

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精选9篇)

篇1: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数据,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内涵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结合该专业客观实际,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方面,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出具体办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

一、研究基础

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去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引导全方位推行全域旅游的形势下,我们的传统旅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各大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研究意义

旅游行业发展形势好,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面对来自各大高校旅游本科专业人才的挑战,又要面临形势下失业的危机。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只重“量”,不重“质”,旅游经营者苦于“招聘难”,旅游专业人才苦于“就业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3.专业素质的内涵

专业素质是指能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不同的素质对应相应的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一)基于调查的分析

1.对旅游专业的认同度。12.6%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47.4%的学生比较喜欢旅游专业,34.7%的学生一般喜欢,仅有4.2%的学生不喜欢旅游专业。由此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旅游专业,对本专业有较高的认同度。2.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35.8%的学生希望成为教师,11.6%的学生希望从事导游工作,仅有8.4%的学生希望从事餐饮行业。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有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进企业等。3.不愿从事相关工作的原因。由以上数据我们得知有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原因有:社会地位低、工作劳累、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薪酬低等,其中工作劳累占28.4%,认为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的各占20%,因社会地位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占17.9%,另外因自身原因的占24.2%。4.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5.3%的学生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24.2%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38.9%的学生职业规划一般清晰,但是有26.3%的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5.高职旅游管理的专业素质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该专业素质按其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积极的职业态度、灵活的变通思维、较高的文化修养、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吃苦耐劳、坚忍的意志等。6.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建议。据调查显示,2.1%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设置非常合理,37.9%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一般合理,15.8%的学生认为比较不合理,5.2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

(二)调查结论

1.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不愿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很多是因为来自亲朋对旅游行业的刻板印象,认为旅游行业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工作,缺乏对旅游行业客观的`看待,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失。2.缺乏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仅有职业规划是不够的,从某种角度上看,职业测评甚至比职业规划更重要。职业规划解决的是“我想干什么”,而职业测评重点解决的是“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因此在职业测评上还有待加强。3.缺乏实践操作培训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户外实习在大一的下学期,时间1—2天不等。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学习当地的旅游文化、观赏秀美山水、考察旅游市场,而不是以一个“从业者”的立场、一个导游的身份,导致实习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4.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培养方案只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可以,虽然培养方案从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的角度来设计,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高职旅游管理应该要求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提升途径

(一)政府的角色

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旅游管理技术以及做好旅游行业的宣传工作。通过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等形式,树立起一个崭新的旅游行业形象,如导游知识渊博。除此之外,应该给专业行业从业者一些看得到的实惠,比如旅游淡季,导游工作的安排、详细的导游等级薪酬制度等,让我们的行业从业者觉得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有奋斗目标,工作有干劲儿。

(二)学校的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专业认同度。学校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职业观念,建立起任何工作都需要从基层干起的理念。强化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强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培养出“双师型”的“学生”;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

(三)企业的角色

企业可以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晋升标准,以便于旅游从业者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可以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员工的晋升标准,进行各种方式的培训,将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使员工有努力的方向,同时,旅游企业必须使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岗位业绩直接挂钩,工资绩效最好公开透明,按章计算,以理服人。

(四)学生自身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几乎每年毕业都是学生的“就业最难季”。这种“难”却是相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出游观念的转变,使旅游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抓住行业机遇,占据就业制高点。2.加强学习,扎实理论功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文化理论知识要弱于旅游管理本科生。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学习文化知识,扎实理论功底,尤其在英语方面,应该对自己严加要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争取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四、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作为高校旅游管理队伍之一,应该“多平台助力,全方位培塑”,但是提高整体旅游管理高职生的专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如此才能将旅游管理高职生培养成为旅游行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凯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智富时代,,(7).

[2]田娜,王丽华,刘婷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7):65-67.

篇2: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旅游业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行业,因此人文素质的培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而旅游院校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则担负着这一重任.文章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相关层面,探讨了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及实施策略,以期对目前我国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作 者:汪亚明 魏一媚  作者单位:汪亚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魏一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 “”(33)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   文化基础课   人文素质  

篇3: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一、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由于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上长期的学习习惯不好,并且进入大学后基本上没有了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比较懒散。学生在学习上课时常常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睡觉,不想学、逃课、迟到早退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反应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或者说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影响,互为表现。如果长期受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造成不良的影响。

既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大多具有以上列举的那些学习弊端,并且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影响,互为表现。那么作为专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来说,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最根本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在前,“技能”在后。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先培养他们的素质再培养他们的技能,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到了岗位上能走得更稳更好更远,尤其是对于强调素质比强调普通技能更多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更应如此。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往往都是只强调了“技能”忽视了“素质”。例如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专门针对旅游行业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但是因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不同,对于旅游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这些课程也缺少针对性的介绍,导致这些课程的开展在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上帮助不大。并且目前虽然旅游活动已经获得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但是在专科学历、旅游行业工作的认识上有些人还是比较片面甚至存在偏见。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和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这个学历、这个专业、这个行业的信心不足。只有对旅游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才能帮助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离不开校园的制度化建设,校园的制度化建设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进而可以通过一些强制的手段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校园文化建设一样,专业文化建设同样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旅游行业,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和提升职业素质。

(二)明确培养目标,强调素质教育

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旅游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情商。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改变过分强调技能,忽视素质的局面。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有针对性的开设与专业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同时改变高职教育普遍的“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对旅游专业学生推广“素质+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

(三)开展专业竞赛,提升专业素养

开展专业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通过比赛可以展示旅游从业人员的风采风貌,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加学生对专业、对行业的认识和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的品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一个品格高尚、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尊重和喜爱,他们往往愿意接受这种老师的教育。这自然而然的可以吸引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旅游专业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素质和教学技能,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教师素质良好的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教出一流的好学生。

(五)加强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提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永远的教师。父母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而学生的行为,有时更希望引起父母的重视和认可。当一些家长对专业、行业和学历层次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见时,因为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和支持,学生自身会对这个专业、行业及学习失去信心,最终影响其学习和身心健康。

篇4:高职旅游专业导游审美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导游;审美;美育

审美素质教育以其独有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强调“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语),育人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但目前高职教育中有注重能力本位、注重工具价值培养的倾向。尤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培养导游人员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导游——“美的使者”,而不是“导游变导购”或“上山讲神话,进庙讲鬼话,上车讲痞话”的低层次导游,也是当今“人才推动旅游”颇具意义的研究主题。

一、导游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

且不说导游本身就是游客的直接审美对象,其秀外慧中的形象就是给旅游者传播美的讯息。正如常人所言“没有导游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导游必须懂得审美,知道美在何处,然后通过讲解正确地传递信息,让游客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导游就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导游要精心地为旅游者做出行程安排,并指导协调旅游者的具体审美行为,激发旅游者想象,以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审美满足。所以导游又是游客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二、导游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导游的责任不仅要向游客传播知识,也要传递美的信息,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要懂得什么是美,知道美在何处,并善于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不同审美情趣的游客介绍美。

(一)形象美

导游还要用美学知识指导自己的仪表、仪态,因为导游人员代表着国家(地区),其本身就是游客的审美对象。导游是旅游者见到的“第一道风景线”,其端庄的仪容仪表、得体的言谈举止自然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让行程在愉悦中开始。

(二)讲解美

1.生动准确的景点讲述

尽管“看景不如听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游可谓拥有对景观的“最终解释权”。但并不意味着导游就可以信口开河哗众取宠,而是应该言之有理就实论虚,但求如荀子所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同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也是导游职业毕生的追求。

2.热情洋溢的情感渗透

如果导游自己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把导游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大家都常见许多地陪和讲解员毫无表情干巴巴地背诵程式化“台词”,不可能激发游客情景交融的旅游审美观。导游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深爱自己脚下的土地,是很难做到成功和优秀的。

(三)服务美

“导游”的含义还包括负责安排旅客整个行程的吃住用玩等服务工作。“调动顾客两条腿,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只有掌握带团艺术,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把握全局合理安排行程,妥善解决纠纷,做好公关协调工作,树立“从游客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游客”的服务理念,以“心灵美”保证整个行程的圆满。

三、旅游专业学生如何加强审美素质培养

(一)读万卷书——美育的基本前提

当今实用技能教育占了高职教育的主导地位,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日益明显。但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素质修养的提高仅靠知识技能的训练是达不到的,它依赖于人的鉴赏能力。鉴赏力实质上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和判断的能力,它让人分清什么是善恶美丑,并有选择地进行进行接收。人的鉴赏力越高,越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住自然和社会中那些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并使之固化在自己头脑,成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作为“民间大使”的导游,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特别是与审美对象相关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乃至宗教学等人文学科的丰厚知识,来谈审美修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挖掘出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二)上专业课——美育的主要渠道

高职专业课尤其是核心课都是围绕职业能力而设的,相关的职业素质在课程培养中自然得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也势必重视相应的审美素质的培养。

1.创设审美情境,强化审美敏感性

所谓审美敏感性,泛指审美悟性或审美鉴赏能力。导游人员首先必须具备审美敏感性,不能发现美感知美的导游其审美解说必然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面对的学生是在电视电脑陪伴下成长的,他们大都追求时尚也有强烈的审美要求,但也喜欢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来发现、感知美的元素。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感受就活跃起来;我们读完一首美的诗,想象力就恢复了生气;我们看完一座美的雕像或建筑,知性就苏醒起来。”教师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媒体电教手段,制作精美课件,通过图片展示、碟片放映、镜头剪辑、网络资源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教师优雅得体的风度、诙谐风趣的课堂语言、优美别致的板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等也构成美的情境;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师画龙点睛地点评,或者请职场中人现场精彩的导游示范等无不是美的情境,凡此种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2.精选教学内容,凸显美育主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淡化理论性强化人文性艺术性。如核心课程——导游实务,其地陪服务规程等重点内容就可结合当地旅游资源,选取相关景点利用模拟实训系统详尽讲解,让学生恍然大悟身边的美景。另如导游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尤其广泛,不可一一详述。自然美景、人文奇观、风物特产等内容也尽可择其美者、意义深远者重点讲授。导游语文课程教师也无妨从经典作品入手,在作品描绘的形象和学生的思维间架起桥梁,使他们理解、感知和向往美的世界。

(三)开选修课——美育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安排一般主要由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程构成,很少列入“美学”、“哲学”“民俗”“艺术”等相关课程。但选修课的大量开设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失,让学生从兴趣出发,以职业素养为动力,学习效果定然可以得到保证。

(四)开展活动——美育的有效手段

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更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美,以至学会制造美。各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读书节”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素质,“导游大赛”可以激发、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另外诸如专题讲座、名曲名画欣赏、诗词朗诵会、摄影大赛、美文写作、文艺汇演、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歌咏大赛、举办各种展览、校园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在审美创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理解美的意义,加深审美修养的积淀,提高审美趣味。

(五)美化校园——美育的重要环节

校园环境及校园的文化品味,对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校园的文化品味,建设高雅文明、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并用美的规律来美化校园环境,是实施美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应该让每堵墙说话。”他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也特别重视学校环境和大自然的教育作用,他领导的学校不论是校园的花草还是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无不凸显出教育意义。

图书馆前的“金钥匙”雕塑自然会告诉学生学习能打开智慧大门;校园里科学家的群像也同样能激励人们去探求科学与真理;精辟的校训往往也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自省的深思;参天的古木和优雅的建筑又何尝不能留住人们学习的步伐;岳麓书院“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荣耀一直激励着湖大学子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美丽的环境氛围所展现的浓厚人文艺气息感染和熏陶着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修养。

(六)建设师资——美育的必要条件

陶行知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教师培养的五大目标: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其中就涵盖了教师人文素质和美学素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美学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美学素质以及开展美育教育的能力。

总之,美育直接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识别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可以说,无论他们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美学都是他们生活的实际内容,都是他们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是导游的职业特点更需要较高的审美修养,有人说,人是什么样的水平,大自然也就被‘化成什么样的水平。导游的审美修养将决定游客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审美享受。无论从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美学教育,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中国旅游事业的使命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攀升等.旅游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

[2]赵湘军.导游实务[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8)

[3]陈蕾.浅谈怎样才能上好大学语文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4]吴茹.加强高职生的美育初探[J].现代技能开发.2002(11)

篇5: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培养特征,要求教师只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及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与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目前,随着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高职院校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打造独特的市场优势。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要素。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与影响力分析

(一)在专业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离不开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一流的“双师素质”教师能够敏锐地洞察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了解物流岗位信息,准确把握专业培养方向,“双师素质”教师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于市场的实际需求,使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二)在技能培养方面

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注重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打造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高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打造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应该推行“双证书制”。“双证书制”是指学生必须同时获取毕业证书和物流从业资格证书才能准许毕业。这就要求从业教师不但具有夯实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能和企业合作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而“双师素质”教师正符合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技能双重优势,承担理论教育的名师和实践行家的双重角色,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在教师发展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方面从浅入深的发展历程。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是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为原则。高职教育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作为

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双师素质的综合水平,学院才能有条件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才能发展。双师素质”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也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是高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口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从各种途径引进教师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的教师是基于这种情况,直接从学校招聘而来,被称之为“门到门”教师。这些从学校毕业直接就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进校前参加物流实践锻炼的经历很少甚至没有,进校后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项目少等原因而导致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很少。从而造成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相对匮乏。一少部分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工作的转型而难以维持与企业的联系,所以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素质出现退化,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使师资队伍建设走入误区。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过多强调理论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实践技能水平的强弱;提升师资力量时重视教师理论的深度,而轻视教师实践的广度;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理论课程建设,而忽视实践课程建设等现象。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偏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了引进满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学院要不断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盲目引进物流行业的高级工程师转岗任教。这些从企业转岗的教师虽然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技能水平非常高,但是他们没有教学经验,缺少对高职教学的了解。他们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与技能只能通过进一步的高职教育培训才能完全传授给学生,而有些高职院校不重岗位培训,录用即上岗的做法导致双师素质”教师的双师素质有所下降。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一)强化教育素质培养

1.经常开展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高职院校经验交流活动是培养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加强校企之间、校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

能力方面都得到促进和补充,大大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物流经验交流活动通常有校内交流和校外交流两种方式。校内物流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同行交流为主要形式。专业教师彼此之间由于在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方面优劣不一,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互相扬长避短,共同提高高职院校物流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校外交流主要有校校交流和校企交流两种形式。校校交流活动是指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它主要是采取参观学习、专业研讨等方式使同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相互切磋,共同探讨专业建设等方面问题,从而共同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主要是以每学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会员通常是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业务人员组成。通过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使教师实用性理论教学水平和技能性实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2.定期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培训。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不断从社会引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引进的教师一部分是学校毕业生和直接来自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执教水平和高职教育相关理论都十分欠缺。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可以的教学方法及工作技能,为加强“双师素质”队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物流实践技能的培养

1.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企业进行专项实践训练。通过教师轮流到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践锻炼,使教师掌握新的物流知识,了解新的物流技术,熟悉新的物流流程,理解新的物流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在外训中懂得自己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掌握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实践锻炼岗位的知识结构,教师将锻炼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及前沿的物流技术在教学中及时反馈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定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得到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一部分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缺乏物流实践经验,针对这部分教师应该重点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行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培训,经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并通过最终鉴定取得相应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

针对理论水平基本满足高职院校的“够用”标准,而实践经验又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个别的指导,使他们快速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其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3.对“门对门”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部分教师虽然理论水平基本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较好的途径,教师的岗前培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首先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并相应地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或物流企业进行定期实践锻炼。

4.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应全面推行“双证书制”。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能将课堂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十分必要的。使专业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能培养技能水平,胜任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素质标准。

5.推行“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高职教育以培养学

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要任务。“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以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技能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的结合,使高职院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建立高职院校的“产学”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践。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能不断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新的理论知识,掌控企业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不断丰富和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

(三)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是专业教师的追求目标和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被各个高职院校纳入学院发展的长远规划中。根据专业教师的经历、学历和教学水平等相关因素,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和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是激励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必然条件。通过精神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提高学历、挂职锻炼、考取职业

参考文献:

篇6: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向实务型转变。

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

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文字组合能力(能写)、科研及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善于集思广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科学追求精神,不畏辛苦,面对利益不浮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勇于探究。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査,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査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新论”“新编”“实务”等雅称,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鲜有创新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性。然而,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师生之间完全处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状态,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老师缺乏激情一一扮演着“传话筒”角色,学生缺乏兴趣一扮演着“留声机”角色,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前些年,高校扩招日甚,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具备“低成本、低投人”特征的行政管理专业,仓促组建的师资队伍难免不尽人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是从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转行而来,其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底蕴较为浅薄,较难在教学、科研上良好地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专业积淀厚重,充满青春活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匮乏,且“从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他们存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许多高校为了缓解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紧张局面,从校内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了部分“双肩挑”教师,但其结果往往是“双肩挑”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人教学工作。

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或社团担纲行政管理职位,日常工作中自然面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总结、决断”等实务程序,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这单凭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据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讲授内容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例如,杨爱平的一项调査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仅占课时总量的3.5%左右。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细致深入地分析现实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多为最近几年新增设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等建设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欧洲是行政管理学的发祥地。西方著名学者、行政管理学创始人威尔逊在19世纪末针对德国、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治学经验,建议美国可就德、法等国已有的成熟经验,经过“本土化过滤、提炼”,在坚持自身特色前提下,走出一条有选择性的“拿来主义”发展道路。事实上,欧美国家在行政管理学方面,一直是在彼此欣赏、取长补短的博弈中共同成长的。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诸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例如,杨述厚和李百齐认为:“课堂教学可适量增加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配套建立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打造深人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挂职’实习式的实习基地。”

(二)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客观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必备的专业素养,以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科技素养,以社会伦理与社会行为知识为基础的人格素养,以“法”之思考力与领悟力处置人和事的法律政策素养,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素养,敢于担当、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等等。基于此,强化研讨性课程、实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顺理成章之事。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中应紧扣时代脉搏,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将其“本土化”,重点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专业核心课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并淡化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观念,注重务实性。此外,还应开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包括电子政务、市政学、政府关系学、自然科学导论、制度经济学、演讲学、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实务等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努力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在某一特定个体的素质提升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无师自通的现象,但更多层面上映射出的是引领、点拨、指导、传授之痕迹,“名师出高徒”早巳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建设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后备人选的挖掘、遴选、培养、任免工作,对于功底扎实、学养深厚、进取心强、富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高校应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在科研经费、待遇、办公条件、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并积极为其出国考察、访问学者、国内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创造条件。第二,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中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有专业优势的科研机构、名牌院校深造,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第三,要做好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众多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高校可邀请他们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师生座谈会,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行政管理实务类课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也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步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髙。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穿插案例式、研讨式、综合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教师在发挥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多地发挥组织、管理、指导、总结、评析的引领作用。教师也可选取实际案例,借助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深入探究经济建设前沿及社区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让他们积累行政管理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高职旅游管理的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的账”这十六字是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篇8: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开设的旅游专业课程中, 要求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的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往往被视为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 导游人员一定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不要受各种不良思想和思潮的影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爱心、有耐心, 帮助游客解决各种难题, 成为游客的知心人和好朋友;这要求从事旅游行业的职业人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2) 娴熟的职业技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行业, 每个行业中各自分工又不一样, 对于服务技能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 熟练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3) 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 在职业生涯中难免不会遇到一些素质低下、无理取闹的游客, 在加上其他方面的影响, 旅游从业人员通常要承受较多的压力, 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也需要灵活处理旅游途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发问题, 从容面对各种形色游客的要求, 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

(4) 语言表达能力:旅游行业是需要和各色游客打交道的行业, 需要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旅游从业人员, 要求能够熟练的说流利的普通话, 能够利用周围环境和自己的特点组织语言解说景点。形象的说:景点美不美, 全靠导游的一张嘴。如果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 也就无法有效完成旅游中的各项任务。

(5) 良好的沟通素质:从事旅游行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沟通, 需要有效良好的沟通, 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有效、机智的进行各类沟通, 顺利完成旅游途中的各类工作。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偏颇: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紧紧围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对课本内容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对职业素养中的心理健康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

(2)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的差距: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将偏理论的教学进行了调整, 边学习边实践, 但总体说, 旅游专业的教学依然偏重理论部分, 未能很好的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不能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进行设置;在教学模式方面, 师资力量较为单一, 大多数老师缺乏实际企业实践的经历, 在教学过程中, 过多的, 一味的依赖教材, 最终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变化和市场要求相脱节, 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不适应。

(3) 培养模式陈旧, 考核方式不能保证职业素质的实现:当前高职院校将培养方式逐渐走向了实习实践, 但是大多数院校还是采用教师讲解, 然后集中组织学生实习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实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具体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综合运用较少, 致使学和用在实际操练中相互脱节。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考核时, 基本上以课程考核为主, 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培养的途径

(一) 以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 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实现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就业工作为指导, 围绕当今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情况开展教学工作。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必拘泥于课内、课外、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教学, 只要能完成课程目标, 能够让学生掌握到相关理论知识和必备的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能力即可。

(二) 在校内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学校聘请业内专家或者企业家来校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 或者请优秀毕业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 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同时让带领学生走出去, 让学生到知名的企业或者景点进行认识性实习, 增强旅游专业学生对将来工作的直观认识, 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实际指导和修正。

(三) 引进企业的最新技术手段, 改进课程培养方法

引进当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最新手段, 如酒店的预定和退房系统, 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际的学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能最大限度的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高职学院与企业达成合作项目。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最新技术, 而学校向企业输送有着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这样省去了企业培养实习生的一部分费用, 学生在实习完毕后到企业能够直接上手工作。

(四) 以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为前提, 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实训

(1) 实习实训单位的基本情况:学院要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实训单位进行选择, 还要对企业的规模、信誉、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考察, 看其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 从而可以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实现, 还要多了解该企业是否会对在其单位实习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等。

(2) 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学生实习前的培训必不可少,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规章和制度, 其要从事的岗位工作要求, 通过这样的针对性培训, 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到职场, 同时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实习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更好的在实习岗位上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3) 为实训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教师:学院为实习的学生安排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师, 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也能够将课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跟实践相结合, 帮助学生尽快从实习历练中获得成长, 以便其毕业后可快速融入职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 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缺乏, 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认真研究旅游职业素质的构成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旅游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找到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篇9: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21-0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这些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具有高技能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但是,纵观这些年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全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些方面甚至是拖了时代发展的后腿。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尽快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1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专业理论知识薄弱,专业实践技能欠缺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甚少,只是学到了表面的知识,有些学生甚至把学习理论知识当做毕业能拿到文凭的一个过程,没有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当做未来生存的基础,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劲头,学习过程就是死记硬背,更别提温故而知新了,导致了理论知识的薄弱。同时,在生产实践方面参与的机会有限,即使是参与生产实践工作,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本身专业理论知识就欠缺,很难用理论去指导生产实践,遇到了问题也不愿意低头去请教,就造成了实践能力欠缺,最终导致职业竞争能力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1.2职业道德水平偏低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道德标准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充满朝气的。但纵观现阶段的高职学生,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的趋势。首先表现在诚信度缺乏,在很多学生的道德观念中,为了个人利益可以降低甚至可以抛弃诚信度;其次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他们的奋斗目标不明确,思想空虚,没有追求,对待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敷衍了事,完全处于一种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思想状态;再次就是没有责任感,重个人轻集体,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至上,只想索取,不思奉献,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1.3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兴旺。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松的创业氛围。但是,纵观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没有珍惜这难得的好机会,即使抓住了机会,也因为自身理论知识的薄弱、实践能力的欠缺,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偏低,导致很多学生抓不住学校提供的各种实践和就业机会,以至于进入社会之后,处处碰壁,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上很难有好的发展。

1.4心理素质较差,抵压能力弱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是比较顺利的,对于他们来说困难和压力都没有亲身的体验,这些都是空洞的理论和概念。所以,当他们刚刚踏入学校的大门之后,面对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父母又帮不上的情况,心理压力突然加大,而本身抗压能力就差,因此,对他们的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创伤。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疾病,严重者将会影响今后的人生之路。

1.5缺乏对职业素质教育效果的考核体系

在教学过程当中,各种职业素质教育内容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都会有考试,因此,在教学方面的考核体系还是比较健全。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则没有一套完整的、健全的、统一的考核标准,实践结果完全取决于考核人自己所制定的标准,人为因素太大。如果实践环节的考核不通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因此,大多数的实践环节,从具体的实践到最后的考核,都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草草了事,更别提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的结合。其结果是,既没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也没能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的对与错,根本谈不上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新的思想理论知识。这种不实际的考核标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素质很难有所提高。

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大地增加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加大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要想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生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它决定着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同时也决定个人的职业成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侧重实践课程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到了专业的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定期进行社会调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行业需求之后,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实习手册,让学生明确掌握实训的规范和要求;其次是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训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最后是为避免实践操作环节流于形式,让学生按实训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同时要求实训老师严肃认真地指导学生,并且以身作则,这种工作态度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实训效果,培养学生养成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把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能力考核体系的重要标准,是体现国家对人才战略发展的重视,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无论是面对市场需求,还是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应该树立全新的观念,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应用的同时,更应该把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素质来要求。职业精神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快速融于新的工作岗位,适应更多的工作要求,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工作成绩。

3.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大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学校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当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念、内容、方式、方法,以及管理上都要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和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挖掘潜能,强化提高创新和创业素质教育,在培养方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充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大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

3.4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心理课程教学,“素质决定命运,人格决定未来”,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势所趋。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当中,多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其次是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这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阔学生的思想境界,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打造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房地产特殊折扣申请表下一篇:描写幸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