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设计

2024-06-12

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设计(通用10篇)

篇1: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设计

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设计

陈雅芬老师的说课分作三个部分。开头到“学习1~2自然段,感受小镇早晨的恬静”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是说教材,包括教材内容、中心、特点、训练重点的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从“下面我先谈谈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到“最后小结学法”是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课堂教学的安排,实际上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这部分以下虽然分作三点,但谈的内容相同,即都是述说自己的教学设想。这份说课稿的主要优点是:

一、说理比较充分,几乎占了说课三分之二的内容。她首先述说自己在这堂课中着重想体现什么,即“把预习纳入教学过程,加强预习指导”、“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的自主活动”、“整堂课以读为本”,然后引用叶圣陶、皮亚杰这些中外著名教育家的现点和大纲以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传统语文教学的典型教学经验,阐述自己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和根据,立论正确,理由充分,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我们要求说课,不但要说清楚“教什么”、“怎样教”,更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按此要求评价,陈雅芬老师以上的说课,显然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这是首先需要肯定和值得在说课当中予以推广的。

二、说课内容正确,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是从教案中反映)合理、科学,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利于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比如她在第一部分分析教材时,说“课文2-4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即便于学生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词语丰富,富有情感,适宜于朗读、背诵,这些都说得很有道理,称得上是真知灼见。再比如她所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确实反映了教材的客观实际和教学的.客观实际,而且表述准确、简洁,这些都说明陈雅芬老师理解能力强、熟悉教材、熟悉大纲,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明确课堂教学所要着力引导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正是优秀语文教师的突出教学才能的反映。

至于以上说课需商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内容还需要再全面一些。虽然说课的模式不完全统一,“三说”、“四说”、“五说”……均可,但基本的内容还是必须保证的。比如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都是构成说课的基本因素,去掉了这些基本因素,说课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了。当然在说课活动当中,教法、学法有时不一定列作一块独立的内容,它也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行为去陈述,但说课者对此一定要作出特别的交代。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一定要将这部分内容反映出来。但以上的这个说课,教法、学法、板书、练习,既未单独集中陈述,在说教学过程当中,也无明显的体现。这使得说课内容有些残缺,从而使说课应有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受到了影响。

2.各部分内容容量的比例有些不恰当。在说课当中,教学过程是重点,所以,内客的容量也应最大,即使压缩,一般也不能少于教材分析和说教学理论部分的内容。这是因为,说课说课,主要就是说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反映在说课当中,就是说课者所说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在说课过程中绝对必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以上说课稿的三部分内容中,其中说教学设想和意图,即占了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二,而作为说课重点的教学过程则只占了教材分析的三分之一。即与说教学设想和意图这块内容比,其容量的差距就更为悬殊了。这种说课内容比例的失当,使说课失去了中心和重点,甚至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了。而且,由于教学过程过于简略,也使得人们难以对其说课中的教学程序设计的科学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凡此种种,似都有改进的必要。

篇2: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镇的早晨》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第四单元《塞北江南》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很经典、很美的文章,它主要描写是江南水乡一个小镇早晨的景象。

二、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根据重点词概括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

3、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景象,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代

_、让学生展开想像的小舟,在江南水乡里漂流;让学生拥有自信,在读中品位小镇的古香古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检查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风景的文章,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北方,对那里的情况了解不多,比较生疏,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恰巧又是让学生从文本中去理解江南小镇早晨的美,所以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未曾接触过的异域风格,似乎有些难度。所以我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在设计导课时,我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北方,对江南水乡了解甚少,所以我就用两三句话向孩子们作了以下简单的介绍,然后用相关的风景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他们与水乡的距离,为后面的体悟文本打下基础。

这篇文章从小镇早晨的安静、热闹、忙碌三个方面来写小镇的美。首先,我引导学生走进小镇的早晨,亲自体会小镇刚刚被唤醒时的安详,为此,我在这里重点让学生去模仿橹声,让女生模仿橹声说一段话唤醒男生,让男生闭眼休息,醒后说一说被唤醒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渗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肯定是在快乐中成长的。

被橹声唤醒的小镇是什么样的?自然的就进入了下一段的教学,也就是描写安静的段落。第二自然段使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表面上看它写的是小镇早晨的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之后,这份安静中还透着一些美,于是,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先抓住安静这个特点,应到学生去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安静,那些字眼让他们体会到了安静,然后抓住这些描写安静的词语去体会朗读,在朗读时学生必定是有一些感受的,这种感受就体现了学生对安静的理解程度,学生也可以在朗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读带悟,突破了难点。

当然,只停留在安静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接着我引导学生去感受小镇早晨的美。分别从水美、桥美、船美三个方面带他们步入想象,身临其境,利用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份美似的。

课文学完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呢?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齐读的环节,在我的一个声情并茂的引读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这也是一个完美的总结吧。在设计作业时,我考虑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故而让学生下去后用总分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一下小镇早晨的安静,一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二呢,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镇的早晨》说课稿二

说教材

依据教材自身特点,新课标指出:“让孩子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于是我把“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材料,领悟描写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背诵喜欢的句段。

2、认字11个,写字9个,学习新部首四字头,学习多音字“着”,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体会先总后分、由分而总的描写顺序,练习找段落的中心句。

3、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目不暇接”“欢闹”“热情”“忙碌”等词语。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章描写细腻,语言浅显易懂,的散文,叙述方式也特别明朗。根据本单元本章节的训练重点,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通过探究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从而体会到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说教法、学法

1、以读促讲。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更适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体会文字背后蕴藏着的美。

2、读悟结合。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合作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醒、点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说教学程序

针对这篇课文内容简单、结构清晰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渗透由

“总——分——总”的描写方法。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小镇早晨“恬静”、“热闹”、“忙碌”的特点;感受的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水乡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主要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共分三个环节进行。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一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小镇的特点的,用横线出。

教师板书:“恬静”、“热闹”、“忙碌”,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品悟质疑板块

一、出示:小组研讨提纲:

1、自由朗读全文,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具体体会小镇“恬静”、“热闹”、“忙碌”这一特点的,用波浪线画出并圈出重点词,小组成员轮流交流,及时补充。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说自己的想法,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根据思考题在文中圈圈划划,并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汇报交流:

1、指一小组上前来汇报:一人一个自然段,先说自己的感悟,体会,再请下面的同学补充完善。最后朗读。

2、汇报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型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2)、第一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下面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抓住重点句子再相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边听边修改自己最初的批注。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小镇的“恬静”。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配乐朗读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把体会到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并引导学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3、汇报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略

(2)、第二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下面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再相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边听边修改自己最初的批注。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小镇的“热闹”。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小组比赛朗读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把体会到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并引导学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4、汇报第四自然段:

(1)、出示句子:略

(2)、第三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下面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再相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边听边修改自己最初的批注。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小镇的“忙碌”。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男女生赛读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把体会到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并引导学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5、汇报第一、五自然段:

(1)、出示句子:略

(2)、第四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体会,下面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再相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边听边修改自己最初的批注。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总分总”的描写方法。

写作板块

一、积累: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

二、1、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校园(公园、菜市场….)的早晨的,(热闹、整洁、忙碌……)

2、领着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文库(教师出示),欣赏一篇文章。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因此在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阅读《巷》这篇文章,让学生在品味美文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至此,本文的学习已经结束。但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学习完本文后,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优美的作品产生兴趣。所以,最后提倡孩子去阅读更多的作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镇的早晨》说课稿三

设计理念:

《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点”,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受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时,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别出心裁读课文”的特色。

目标流程:

教学板块之一:说读活动。

1、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之后导入课文:在作者的笔下,水乡小镇的早晨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题上加一些字,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自然就会说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小镇的早晨多美啊”等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用“小镇的早晨是()的,()在……”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先个人自说自讲,之后互动交流,教师适时作评点。

说明:

这一板块的创意是用“读”和“说”的方式,有效地进行课文的整体教学。“小镇的早晨是()的,()在……”这样的说话方式,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条线索,串起了课文内容,也串起了同学们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

教学板块之二:品读活动。

阅读欣赏: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段读给同学们听,并说明喜欢读这些句子的理由,其他同学做点评。学生自主活动,然后交流共享。教师参与交流活动,适时指导理解、欣赏、读好,比如:

△品读“恬静”

⑴换词品析。这里的“恬静”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安静、宁静)课文为什么不用安静、宁静呢?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感受?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体悟到:“恬静”不仅仅写出了小镇的“静”,还写出了小镇的“美”,而且还描绘出了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清澈的小河,静静的石桥,轻摇的小船,淡淡的霞光,晨练的老人……构成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再现了水乡小镇特有的恬静的美。

⑵配音诵读。加一点音乐,可以更加衬托出小镇的恬静。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这一节,边读边想象小镇的画面——出示课件(苏教版教材配套):轻声的音乐,课文按朗读的速度出现,学生美美地读,读来轻而又缓,柔而又实,当读到这节的省略号时,气息和声韵散淡开去,进入一种陶醉的境界。

⑶延伸意境。教师配乐出示多幅自然风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于大自然中等表现“恬静”的画面,并配上相应的文字,如“水平如镜”“山在虚无缥缈间”“清清小溪绕山间”等,鼓励学生说出一些表现“恬静”的画面。

△品读“唤醒”

⑴联系语言环境。“沉睡着的水乡小镇,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这句中的“唤醒”能不能换成“惊醒”?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节思考,体悟到正是由于小镇的恬静,才会听到“戛—吱—”“戛—吱—”的摇橹声,好像在轻轻地叫唤小镇:“醒来啦!醒来啦!”这样就把课文读活了。

⑵联系生活情境。早上,妈妈是怎样唤醒你的?你居住的地方,是怎样醒来的?然后利用书上的句式说话,如:

沉睡着的小镇,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

沉睡着的城市,被汽车急促的喇叭声惊醒了;

沉睡着的校园,();

沉睡着的森林,();

沉睡着的草原,();

……

小镇早晨的“紧张”和“热闹”这两节完全由学生自己体会。

说明:

这一板块的创意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在“品析语言”“欣赏语言”这样高层次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读”的设计多样化,力求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感受,小镇早晨的美、语言文字的美和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美交融在一起。

教学板块之三:延读活动。

1、教材编写组的老师来回访,让你们说说这篇选文选得好不好,你们喜欢不喜欢,还有什么意见和问题。

2、江南有许多着名的水乡小镇,如江苏的周庄、同里等。请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访问等途径收集信息,介绍一个水乡小镇。

说明:

篇3: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设计

在以往的乡村规划与建设过程中, 由于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缺乏, 决策者和规划师们往往不自觉地套用城市规划理论, 追求统一风貌、统一建设, 而忽略了乡土环境与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趋同造成了乡村风貌的千篇一律和特色丧失。在安徽金寨希望小镇的规划设计中, 笔者及其项目组分析了产生乡村意象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特色, 探讨了乡村结构意象与形态意象的抽取、传承及更新, 进而尝试在规划设计中融合意象规划, 以期产生既具乡土特色, 又富时代精神的美好乡村新意象。

2 意象规划

2.1 乡村意象特色

意象 (Image) 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后, 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 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 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中国的乡村是极富“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的, 这个特点既来源于乡村间不同的风土、风物、风景与风俗, 也来源于独特的乡村空间结构、交通结构、景观结构与村落结构。乡村意象是乡村经久发展, 去伪存真后凝练出来的, 是乡村间地域环境区别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2.2 乡村意象规划

乡村不同于城市的制度管控, 乡村是人治与自治的结合, 城市问题可以通过纵向地“切片”研究。但在乡村, 主体、客体问题, 物质、精神问题, 生产、生活问题等总是交织在一起, 密不可分。因此, 乡村规划不应仅仅关注于局部客体及其结构关系, 而应该上升到主体的意象规划层面。而规划中传承与更新乡村意象是避免“千村一面”, 保持村庄特色的最有效途径。

2.3 意象规划流程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拟定了乡村意象的规划流程, 以实现乡村意象的传承与更新 (见图1) 。

由于意象是一种主体记忆, 对意象的抽取首先必须把意象分为具有客体承载属性的结构意象与形态意象;通过分析传统乡村的结构意象与形态意象, 找出其结构与形态特征。其次, 针对新农村的建设需要, 乡村特色明显的结构与形态应该保留, 不利的部分去除或者结合新的需求进行改造更新, 最终形成带有传统意象的规划语言, 即规划结构意象与规划形态意象。最后, 通过乡村规划的实施, 形成意象的物质载体;通过传统意象文化的传承结合新意象文化的教导, 最终升华为特色独具的新乡村意象。

2.4 辩证的意象与规划

在乡村意象的规划流程中, 意象是规划的目标, 规划是实现意象的手段, 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 没有意象的规划, 是缺乏灵魂的规划;另一方面, 意象缺乏规划, 就令人无法把握, 既不利于乡村各利益主体的认知, 也不利于乡村建设的具体实施。

3 金寨希望小镇的乡村意象规划

金寨希望小镇是华润集团自2008 年百色希望小镇后, 捐建的第八处希望小镇。以“环境整治、产业帮扶、组织重塑”为建设理念, 力图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新农村建设综合之路。

小镇选址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吴家店镇古堂村, 北面距吴家店集镇3 公里, 南面距西庄温泉景区2.5 公里。规划总面积107.3 公顷, 300 户, 1234 人。

自项目开展以来, 通过对规划场地多轮次的实地调研, 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涉及空间、环境、产业、人文等多个方面。在深入研究这些数据后, 笔者及项目组创新地把传统乡村意象分解后, 融入到规划结构与规划形态中表述。使意象规划得以场景化、具体化, 而充满了“画面感” (见图2) 。

3.1 空间结构意象---- 一河两岸, 面水依山

规划用地东西高, 中间低, 县道吴西路伴着竹根河自南往北穿境而过。现状民居分散于竹根河两岸, 呈南北向带状分布。这种布局于村落用地的集约利用是不利的。但是村落长久以来的自发形成, 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逻辑性。通过GIS叠加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相关资料后不难发现:竹根河为山区季节性河流, 20 年一遇洪水位位于253~258 高程内, 传统民居选址皆位于洪水位之上。反而是近些年, 为争取“地利”而沿吴西路修建的“底商”民居, 有洪灾隐患 (见图3) 。同时, 传统民居并不强调坐北朝南, 而是适应南北向山谷的小气候, 面水依山, 视野开阔, 通风理想。

规划沿袭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新建民居组团依着山形水势纵向排布。同时, 拆除沿吴西路边的一些零散住宅, 强化了沿路的景观视线层次, 山、村、田、路、河等乡村特有景致, 由远及近依横向展开。

3.2 交通结构意象---- 三纵五横, 阡陌相连

现状竹根河东西岸间缺乏过河交通。东岸的刘河、古堂、许湾村组, 西岸的高塘、监生湾村组间仅以土路南北向联系。规划通过修建东西向过河桥、滚水坝, 硬化南北向村组间的道路, 自然形成了三纵五横的交通格局。同时, 生态化改善并利用遍布于村落及田野间的阡陌小路, 形成便捷又极富乡土气息的乡村路网 (见图4) 。

3.3 景观结构意象---- 六村八景, 渐次呈现

近些年, 传统村落面貌的混杂, 大部分是因为新建民居的无序。规划通过规整现状部分凌乱的民居布局, 形成六个居住村落 (刘河沿街、刘河、古堂、许湾金湾、高塘、监生湾) ;通过强化各村落间的景观廊道, 改造并提升村落间重要的景观节点与历史建筑, 形成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芸薹春华、高塘旧事、竹园叠翠、吴川印月、林苑秋色、乡塾冬暖、古池烟雨、金湾毓润等八处人文景观 (见图5) 。

在上位旅游规划中, 小镇位于大别山5A级景区天堂寨为核心的旅游发展圈层内, 是吴店镇往西庄温泉与湖北薄刀峰景区的必经之路。规划呼应乡村旅游需求, 改造“徐家大院”民居 (高塘旧事的主景) 为民俗博物馆。同时, 考虑到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化参观人流, 规划设置了30 分钟和60 分钟步行游览动线, 小镇景色得以渐次呈现。

3.4 村落结构意象---- 九塘十团, 雅居山间

调研中发现, 各村落的布局遵循着传统的生态意象:村口风水树, 村心有祖屋, 民居依坡就势, 围塘而建, 区内绿树成荫, 鸡犬相闻, 充满了质朴的乡村特色。

规划保留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与文化氛围, 新民居以组团方式聚集, 与山林水塘和谐共存;以乡土材料引导旧农宅的功能改造与质量提升, 以粉墙黛瓦立意民居造型;同时, 完善公用工程设施, 整治卫生环境, 配建公共设施, 绿化院墙内外, 力图营造出“不共垂杨映绮寮, 倚山临水自娇饶”的山居意境 (见图6) 。

3.5 景观形态意象

在小镇人文八景中, 芸薹春华、吴川印月、林苑秋色是基于村口、水体及产业速生林等景观节点的改造;高塘旧事、竹园叠翠、古池烟雨是基于传统建筑的保留与更新;乡塾冬暖、金湾毓润是规划新建希望小学、华润产业园建筑的愿景营造。景点的命名既体现了景观特色, 又展现了小镇情景交融的四时四季、过去与未来。而运用诗文给景观命名的方式, 无疑提升了大别山传统村落的形态意象及人文品质 (见图7) 。

3.6 建筑形态意象

在公建的设计上, 同样抽取了传统民居的意象, 包括“一进四幢, 每幢连脊”的屋面形态;既有遮蔽作用又是活动场所的檐下空间;打散的体块成组布置, 在内部形成尺度宜人的街巷;层叠的场地处理及建筑的高低布局呼应着梯田景观;“四水归堂”的仪式空间;传统色彩的提取;乡土材料的使用;老构件的再利用 (见图8) 。所有这些, 都使传统乡村的形态意象得以延续。

4 意象规划的注意事项

意象规划能保持并提升乡村原有的空间、环境及人文特色,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际操作中, 需注意以下几点。

4.1 强调现场的调研

乡村规划既是发展规划, 也是建设规划, 需要因时因地深入调研。自初次调研以来, 项目组累计调研不下十次, 不少规划意象就是在这不断的调研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乡村不像人工构筑物众多的城市, 其表征受自然环境要素影响极大。冬日叶落屋现, 民居舒朗;而夏日则仿佛图底互换一般, 只见树木不见柴扉。第二次调研时恰逢春雨蒙蒙, 村庄于雨雾中若隐若现, 泼墨山水般令人神往, “古池烟雨”的景观意象由此而来。最后一次调研, 适逢大雪, 白茫茫一片把平日山乡的些许杂陈尽皆覆盖, 于平静、清冷间却见屡屡炊烟升起, “乡塾冬暖”的感动据此而生。

4.2 灵活运用分析方法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在乡村意象的提取中, 同样可以参照使用访谈、描述、草图、认知地图等城市意象的提取方法来分析这些要素。同时灵活运用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的研究方法, 找出意象所对应的客体及客体间的结构规律, 并通过现场调研、模型分析等进行验证。

4.3 隐藏意象的发掘

传统意象有些是表征的, 而更多是隐含的。如果不对调研数据做深入的分析, 规划中往往流于表面而缺乏实效与可持续性。

在新民居点的规划中, 除了地形地貌、空间结构对住宅的限制之外。通过分析房屋的建设年代与屋主的信息, 笔者发现了姓氏族群的存在, 进而理清了村庄近百年的发展演变规律, 而这些信息在吴家店镇的地方志里是没有体现。古堂村民祖辈大都自湖北罗田移居而来, 有吴、黄、徐等几大姓氏族群, 各姓间习惯聚团而居。由此, 新民居的建设尽可能原拆原迁, 避免各姓杂陈, 出现迁居者“外人”的心态低落。

历史演变的梳理, 也为文化环境的规划提供富含营养的原料。民风民俗特色得以提炼, 文化活动得以开展, 相关文化建筑的设置及设计得以有的放矢。在常规的建设规划基础上, 这无疑拔高了意象层次。

4.4 人文情操的培养

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细致分工, 乡村规划大而统, 涉及空间规划、资源规划、产业规划、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生态规划等众多领域, 规划师缺乏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积淀是不可能很好完成任务的。同样, 面对着乡村广袤的自然大环境与和谐的人居小环境, 没有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中国传统人文知识的熏陶, 是不可能洞悉问题, 发现美, 倡导美, 进而提升规划意象的。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消除农村, 而是要改善农村的不足,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强化生态保护, 并进而强调农村有别于城市的空间及环境特色。金寨希望小镇作为华润新农村建设实施的样板, 在自然及人文方面特色鲜明, 具有独特的乡村意象。由此, 小镇的规划避开强调物质空间规划的常规套路, 从乡村意象出发, 各种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围绕乡村意象的继承与更新巧妙展开, 最终统一升华为新农村建设的美好乡村意象, 其注重意象与规划结合的理念值得借鉴。

摘要:本文针对乡村建设中出现的“千村一面”、特色丧失的问题, 从意象的本源出发, 以金寨希望小镇的规划设计为例, 分析了产生乡村意象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优势, 探讨了乡村意象的提取、传承与更新, 进而引导规划设计, 力图营造出兼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本。

关键词:意象,乡村规划,希望小镇,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美) 凯文·林奇, 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周武忠.新乡村主义论[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7) :129.

篇4:小镇早晨的脚步声……

师:这一部分,你们还有什么想说吗?

生:课文中说“脚步声,自行车的‘丁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为什么不把前面写成脚步的“踏踏声”?

师:能说说你这样想的原因吗?

生:我认为这样写的话与后面的两句连在一起,句子显得很整齐。

(其他学生读了读,表示也有同感)

师:你能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课文,非常好!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没那样写呢?

学生、教师读文。

生:车的响声可以盖过人的脚步声。

生:人们急匆匆地走,脚步声不会大响。

生:这么荚的小镇,它里面的人们也会有着很好的生活习惯,脚步的“踏踏声”与人们的行为习惯不符。

生:我们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规范里面就有“脚步轻轻”,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师:原来这里还有着这么多的学问呢!你们认为还需要改吗?

生:不需要了。

师: (面对最初提问的学生)你的想法真好,让我们深入地读了课文,没有你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感悟不到这么多呢?看来读书要读进去呀! (面对全体学生)让我们感谢他为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掌声)!

难忘一:对话中师生心灵不设防 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看到许多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课文,展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上面的课例中学生读课文读出了问题,提出了好的建议,这是多么的难得。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发自内心的感悟,是认真读书的体现。面对这些或许有些幼稚的问题,怎么办呢?教师亲切地追问一句“能说说你这样想的原因吗?”通过引导,学生会深入地阅读、探讨,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逐步认识到:脚步轻,在当时可能听不到声音,是生活的真实;脚步轻轻是行为文明的表现……道理越辩越明。

难忘二:仍要真诚地感谢你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置之不理,其实此刻应该关注的是这位学生的心理。试想,面对教师的漠然,许多的学生是否会这样想:书上写的最终没有’错,只是我们不懂而已,说出来只能是“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还可能会引来别人的笑话,以后还是不要“乱说”了吧。特别是提问的学生,此刻更有一种不安,一下成为了大家“批判”的靶子,甚至嘲笑的对象。教师的“无心”,导致的是学生刚刚被培养起来的质疑精神、批判意识,又会在萌芽状态中被湮没。

篇5:《小镇的早晨》说课稿

灵宝市实验小学 邵丽娜

各位老师:

大家好,三步六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实施了两年多,今天我将以《小镇的早晨》为例谈一谈我们三年级语文组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伊始或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架设起现实生活与新生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思维,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阅读理解,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我们组教师在一起探讨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让不少人羡慕,让不少人向往!静坐于小桥流水间,人仿佛在画中游,就像诗一样优美。几年前,我去过一个水乡小镇,拍了许多照片,大家想不想看?”然后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意境幽远的古筝曲中欣赏江南水乡的独有风韵。这样的情景创设立马就缩短了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达到披文入境,因境生情,由情悟理,知理养性的教学效果。使听课的师生如同进入江南桃源水乡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同时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小镇的早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太美了,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太迷人了。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安静、热闹、忙碌。并相机引出教学目标:“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小桥流水、欢闹兴旺的桃源小镇,近距离的去感受它的美。”这样的目标认定水到渠成,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初学交流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镇的早晨》一课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计划分三步进行:

1、充分诵读,找出特点。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写出了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之后,引导学生用双横线画出中心句,初步感知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2、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文字中流露的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强调感悟,而读书则是感悟的前提,课文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越深,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者,本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更适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组教师经过商讨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导学生去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安静,那些字眼让他们体会到了安静,指导学生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用波浪线画出重点句。然后抓住这些描写安静的词语去体会朗读、交流,教师随时点拨指导。学生可能会说:“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三年级上期的学生可能还不知道如何谈体会,只能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这时我引导说;”那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学生能找出“悄悄、钻、轻轻、漂”这时我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并让他用轻轻的语调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接着教师引导说:“多么清秀、恬静的小河,多么勤劳、善良的小镇人,他们生怕惊醒了沉睡的小镇,谁能轻轻地再读这句话。”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历品词析句,再让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悟。努力体现对话教学这个动态的过程,做到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满足学生情感需要,让课堂充满人性魅力。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在朗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读带悟,突破了难点。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小镇的“安静”。我边总结边配乐播放图片:“清晨,沉睡的小镇沐浴在金色的光辉之中,水平如镜的河面在霞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一片片银鳞,静静的街道、两座守望在河上的拱桥无声地呵护着小镇。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这种美,是天然的清新的美,是恬静幽远的,让们再次用心去品读。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学生用情诵读。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老师诗一样的语言,配上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再次重游小镇,升华情感。在恬静柔和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三)合作引领

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引领正是印证了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师导学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两个自然段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但“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在学生自学前、自学时不断提醒、点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三步六环节中较难驾驭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这样的模式来操作;先让学生按自学提示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进行引导。然后让学生六人小组交流,教师定好小组长,小组长确定发言顺序,一人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听,需要补充的自己及时记下来。最后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阅读体验,只要不偏离主题,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一点对刚接触阅读理解的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理念的指导,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总结学法,课件出示:

1、先自读课文,想想这一段写出了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心解读)

2、把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做上标记,认真体会。(精心品读)

3、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感情朗读)

鉴于本文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自悟。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五)相机测评。

课堂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研读了前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小镇的早晨太

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填。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发散了思维、张扬了个性,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回顾。

(六)拓展提升。

最后我总结说:“孩子们,美丽的桃源小镇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我们的家乡灵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都洋溢着美,这个星期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家乡的美吧!然后课件出示作业: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段话。如:校园的早晨是

的。这样设计把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延伸,使学生的能力与情感得到长足的发展。

篇6:小镇的早晨语文说课设计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依循由“分”到“总”的结构方式,抓住小镇早晨“安静”、“热闹”、“紧张”这三方面的特征写出了它的美丽。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流畅。

依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叙述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感受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程序

二、说教学程序

针对这篇课文内容简单、结构清晰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渗透由“分”到“总”的叙述方法。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小镇早晨“安静”、“热闹”、“紧张”的特点;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共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小镇的早晨是_______的。”这一句式说一说。这样,既复习了旧课,又为学习新课作了铺垫。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分成三步教学:

1、充分诵读,找出特点。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画出中心句,初步感知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从而教给学生中心句和先总后分的写法。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小镇的“安静”。

(三)总结学法

学习完第二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总结学法:①画中心句,想小镇早晨的特点;②围绕中心句分别写了什么;③展开想象,读出特点。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鉴于本文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回报,评比。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课堂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研读了前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小镇的早晨_________啊!”这一句式,旨在引导学生把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点明主题,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由导学到大胆放手自学的方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师导学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三、四两个自然段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2、以读代讲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强调感悟,而读书则是感悟的前提,课文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越深,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者,本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更适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将来不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根据教材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读、思、划、想(想象)”的方法进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但“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在学生自学前、自学时不断提醒、点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读悟法。新《课标》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

3、小组合作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时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板书安静,学生自学后汇报反馈时相机板书热闹,忙碌,总结全文时顺势板书小镇的早晨多美啊,让孩子们一目了然,抓住文章的重点。

篇7:小镇的早晨 教学设计

小镇的早晨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敢于创新的语文能力,养成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学会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理解小镇早晨的恬静。

教学难点

理解“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既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既是紧张的又是美丽的。”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拓展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早晨

()的小船

()的蔬菜

()的霞光

()的海洋

()的市场

二、写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近的词。

(1)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

(2)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

()

(3)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

()

三、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远远地相互对应。

()

(2)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3)忙着做各种事情。

()

四、课文2—4自然段写了小镇

、和

三个方面的特点。请你仿照其中的一段的写法,以学校的早晨为题,写一个片段。

(一)教学准备:

录像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江南水乡早晨的风光片,学生欣赏。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江南小镇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水乡小镇的早晨,满足你的愿望。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小镇的早晨》。

5、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领略课文内容。

、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那就读一读吧!你们觉得怎么读好呢?给自己提提要求。

4、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

6、通过读书,你还了解到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读书的收获。

(过渡)大家不仅学会了许多生字词,还了解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木船的橹声,走进小镇安静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

三、自读自悟,体会感情。、播放,学生欣赏。(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小镇早晨独有的恬静情景。)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把小镇早晨的恬静写具体的?

3、再轻声读这一段,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圈圈划划,写上简单的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和作者的喜爱。)

4、集体交流重点句:

(1)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2)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型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5、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6、引导背诵。

(1)小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古色古香,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么美的画面,我们给它配上解说词好吗?

(2)你想用什么办法背诵?

(3)用你喜欢的方法背诵。(学生自由练背)

(4)指名看解说。

四、合作研读,开拓思维。、刚才,我们在河边细细领略了小镇早晨恬静的景象,如果我们到街边去看看,又会见到什么样子的景象呢?

2、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探究第三、四自然段。

(1)研读一:作者怎样把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

(2)研读二:怎样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

3、有感情地练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4、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热闹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多美的小镇的早晨!让我们配上优美的音乐来表达对小镇的赞美之情吧。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老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五、延伸课外,拓展创新。、除了课文所描绘的江南小镇,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水乡小镇?请收集有关资料,收集的资料可以编写成小报,也可以画一幅水乡风景图等。

2、你能想象一下小镇的未来吗?将来你会为我们的小镇做些什么呢?

3、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摘抄在你的笔记本中,并试着用它说话

(二)教学准备:

录像、小黑板、、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初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1)学生自读。边读边画生字。

(2)汇报自己初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集中出示生字。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途径,强化生活识字方法。

(1)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字。

(2)归结识字的途径。

2、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带领、抽查同学认读生字,并且鼓励“小老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作即使评价。

3、识写结合,建议学生有选择地抄写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1、整体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轻轻读一读,难读的地方反反复复多读几遍,把读通读顺,读好了再坐下。所以,教师要切实保证时间,不能走过场。)

2、观看录像,美读课文第一段。

(1)

教师范读,故意读的平淡。

(2)

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3)

学生领读、或者范读第一段。

(4)播放录像,让学生倾听真实的摇橹声,再读第一段。

(4)

读后评价,引导学生领会“悠闲”与“紧张”的不同。再读第一段。

三、围绕“安静”,美读第二自然段。

1、看画面,想句子,帮助学生感性理解课文。

2、先概括,后分散,引导学生研读“安静”。

(1)

引导学生找出总起句“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和中心词“安静”。

(2)

围绕“安静”引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体现安静的语句。

(3)

学生汇报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随机出示有关的句子进行研读。概括总结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过渡)是啊,除了“安静”以外,还包含着一点美,一份悠闲,一丝温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顶感受。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读一读这篇吧。

2、放几首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学生选择那一首更符合“恬静”的特点。

3、配乐朗读。然后试着背诵。

四、以“拍摄风光片”为切入点,研读课文第三段。

1、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请你以导演的身份参加讨论。讨论内容:

场景

演员

道具

台词

注意:讨论的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

2、师生分别以导演助手和导演的身份进行现场交流。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江南水乡的资料,欣赏江南古镇的美景。

篇8: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小镇的早晨》。板书: 小镇的早晨

2、出示词语,复习认读。

强调多音字“着”的读音,区分形近字“拔”和“拨”。

3、回忆课文内容:小镇的早晨有哪三个特点?板书:安静、热闹、忙碌(二)导学第2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1)、课文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小镇早晨 “安静”的这个特点?圈出来。(2)、用喜欢的符号标出能使你感受到“安静”的词语来。

2、检查汇报。

围绕安静描写了哪些景物?生答。

板书:河、桥、船。

3、体会句子。

(1)、出示描写小河的句子:

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小镇的安静?(淡淡、清得透明、静静)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也感受到小河的安静呢?(指导朗读)(2)、出示描写石桥的句子: 两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

为什么这句话也能使你感受到小镇的安静呢?(石桥是静止的,而且也没有人在上面,所以很安静。)什么叫做“遥遥相对”?(建筑物远远相望)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看图片,两座拱形的石桥远远的坐落在小镇两头,这样就叫做“遥遥相对”,看样子,我们可以看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

谁能用“遥遥相对”说个句子?(学校的南北教学楼遥遥相对。)(3)、出示描写小船的句子: 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各式各样”“停满”“紧挨”说明什么?(船多)男生用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船的多吧!文中还有个句子也写了小船,你到了吗? 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小镇的安静?(悄悄、轻轻、轻轻)去掉这些叠词再来读读,你有什么感受?看样子,使用叠词能使文章更具体,平时我们的写作中也要学习啊。

除了叠词,这句话中还有许多动词,你能找到吗?(钻、漂、驶、哼、荡漾)什么叫“荡漾”?(一起一伏地动)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课前查词典)看样子查词典理解词语也是个学习的好方法!既然是写静,为什么又要写这么多动词呢?老师也想试一试,将这些动词换一下,你再读读。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开出来,从河上划过。船开远了,但船工唱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回荡。哪一种好?为什么?(漂、钻、哼、荡漾给人的感觉都是轻轻的,哼的声音很小却能听见说明周围环境很安静)看样子作者虽然用了很多动词,实际上却也是为了衬托小镇早晨的安静,所以平时的写作也一定要注意用词要准确,要围绕特点来写。

(4)、配上古筝曲,当当小导游,用你们的朗读把大家带入小镇的早晨吧!(配乐朗读第二下然段)

4、体会总分结构。

出示第2自然段,观察后面几句话与第一句话的关系。(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像这样用一句话概括的说出要描写的特点,再分别从不同方面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总—分”结构。概括特点的这句话我们称之为“中心句”。

你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总—分”结构的段落吗?(翠鸟、美丽的武夷山)平时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试着用这种结构来写,围绕中心句来写文章能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二)扶学第3自然段。

1、归纳学法:找中心句

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景物?

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个特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按照以上方法同桌讨论学习第3自然段。

3、汇报交流:

(1)、中心句: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2)、景物:人流、土特产、农民。

(3)、重点理解:

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人群向前走去。(“不由自主”说明什么?)

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真叫人目不暇接。(什么叫“目不暇接”?看样子我们还可以看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镇?(热闹、生活富裕、物产丰富)(二)自学第4自然段。

1、用以上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

2、交流。

3、重点理解: 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回来。如今,这里办起了自己的缫丝厂、丝织厂、服装厂。

人们各有各的事情做,还办起了许多工厂,这一切都说明了——小镇在变化!小镇在前进!(五)小结。

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更是忙碌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经济越来越发达,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这么美的小镇在哪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六)拓展练习。

练习用“总-分”的顺序说一段话。__的早晨是__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学校、南湖、师大路、菜市场、广场„„)

(七)作业布置。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2、练习用“总—分”的方法,围绕中心句仿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总——分

安静:河、桥、船

(景美)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多、物多

(物丰)

忙碌:学生、妇女

(人勤)

篇9:《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各有什么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具:

字卡、班德瑞弦乐,江南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看有关江南的风景图片进行口语交际

2、在我们江南,有许多古朴的小镇,那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白居歇在他的忆江南里提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炎,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到底有多美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揭题,板题,结合识字、写字。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检查预习情况:默读课文,思考:通过预习你了解了什么?

2、轻声读文,思考:哪一段话抒发了作者对小镇的赞美之情?

3、小镇的早晨美吗?美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

4、相机指导朗读

5、自由读文,说说你喜欢的段落

6、配乐读

三、总结

1、你喜欢这小镇的早晨吗?喜欢它的`什么特点?

2、再读文

3、布置作业:读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思考:小镇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设计:

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觉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写作方法的渗透,在课文重点句段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懂得将要表达的句子说得具体、生动。

2、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让学生有充分轻松的时间去读书,让他们自己品味文章的美。

但是做得仍是很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研究不够,备课时没有领悟好编者的意图,所以学生的读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若能在学生读完之后,加以适当的评价,读的层次感觉应该会更好些。

2、课堂指令不够明确,语言不够简练。

篇10:《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学习了解小镇早晨的特点,感受江南小镇的美。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能力目标:通过优美的画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江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生动优美的句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段落安排顺序,学习课文,了解小镇“安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有没有感受到家乡越来越美了?特别是旱晨,当你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

3、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早晨所特有的景象。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旅游,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的美景,大家说好不好?

4、(白板出示:江南水乡)

在我国江南水乡有许多古朴的小镇,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绿树(红花)繁茂。你们瞧这便是各式各样的小船,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摇橹声就把小镇唤醒了。

5、师:看完录像小镇给你留下什么影响?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本感受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小镇的美

1、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你觉得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

三、合作学习,感受画面美。

白板出示:小镇的早晨图

学生细读课文,看着画面,深入理解。

自由读文,进行讨论:第2,3,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回答问题,深入分析:第2段:

学生读后回答,师板书:安静

(1)谈体会: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读懂的句子,想想喜欢的原因,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在学习小组里交流。

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从河面、河水、河边、河上)

(3)白板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镇早晨的安静。

如:抓住“淡淡、静静、不时、悄悄、轻轻漂过、轻轻荡漾”体会小镇晨景的静之美。

(4)讨论:怎样读好这段话?学习小组互读互评。

一个“恬静”让我们体会到了很多很多,除了“安静”以外,它可能还包含着一点美,一份悠闲,一丝温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小镇的早晨是悠闲的、恬静的,优美的,河水那么清澈、、小舟那么灵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5)白板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6)白板播放江南小调,情感熏陶:置身于美丽的江南小镇,坐在小船上,你们想干什么呢?(学生想象,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重点词、重点句入手进行品味,体会文段中描绘的幽清、淡雅的美景,感受图画美。)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堂训练检测:(白板出示)

(1)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早晨

()的露珠

(2)照样子,摘抄文中的词语

淡淡――――――――――――――――――――――――――――――――――――――――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镇的早晨――、――――――、―――――――啊!

3、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的河边停满了()的小船。(2)小船从()的桥洞中()地钻出。(3)学生背着()的书包()地去上学。

4、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但()。

(学生在白板上填答案,完成后师生共同校对答案)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小镇早晨“热闹”“忙碌”的特点。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白板出示第一自然段

2、在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哪里不懂的?

3、汇报学习情况:

4、指导朗读。能把你学懂的读出来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

(2)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第二段)

(1)这段话是围绕“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来写的。这句话在这段中是什么句?这样的段式叫什么段式?

(2)学生说完后在白板上做批注:霞光、拱形石桥、小船、小河。

3、小组讨论。

出示问题:同学们,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一句?按照单元的提示,细细地读读,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再与同学讨论交流一番。

4、学习反馈,体会情境。

(1)你最喜欢哪句话,这句话主要写什么。你学懂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

(2)你从哪些词看出恬静的美?你为什么选这些词?(学生上台把自己所说的词语圈起来)

抓住“净、透明、带子、淡淡的、碧绿”结合插图来理解恬静。(3)指导朗读。指名读

出示图学生看图读,背读,齐读。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三、四段

四、小结。

1、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有趣而悠闲的乌篷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现在,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向大家介绍这恬静的小镇。

2、用白板播放音乐,齐读。多恬静的小镇,多美的小镇,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中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试背。

五、课堂检测

(白板出示检测题,学生上台完成,师生校对答案)

1、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的河边停满了()的小船。

(2)小船从()的桥洞中()地钻出。

(3)学生背着()的书包()地去上学。

2、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

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但()。

上一篇: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煤矿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的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