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中学学生请假制度

2024-06-10

新河中学学生请假制度(通用8篇)

篇1:新河中学学生请假制度

新河中学学生请假制度(试行)

为加强并规范对学生的管理,保障学生安全,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希全体学生遵照执行。

一、请假要求:

1、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准请假。学生理发、买衣物等日常事务应在每次放假期间做好。

2、班主任是学生请假审批的第一责任人,非坐班期间值日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值日组长审批前要告知其班主任。年级部、班主任、值班室人员、值日组长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请假理由,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3、请事假的学生需由其家长向班主任说明情况;请病假的学生需有校医开具的外出就诊证明。除征得家长同意外,一律由家长陪同外出。

4、学生请假后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校,必须在返校时间前由家长向班主任说明原因(否则按旷课处理),申请续假,班主任必须把相关情况反馈给宿管员和年级部。

5、假条由班主任亲自管理,不得把已签名或盖章的请假条存放在学生或学生干部手中。班主任一律使用学校统一印发并加盖政教处印章的请假条,实行一人一事一条原则。

6、请假条填写不规范,不认真回答门卫人员询问,涂改请假条的,请假条一律作废。

7、对于特殊情况(突发疾病等)班主任或值日组长要作出相应的处理。

8、除特殊情况外,学生请假应在上午第三节前、下午第四节前办理。

二、请假外出流程:

1、1日以上的请假流程:

⑴坐班时间或班主任在校:

班主任审批→年级部审批→宿舍楼登记→值班室审批并登记→门卫处交请假条一联→外出→持请假条二联返校→学生消假

⑵非坐班时间:

值日组长审批→宿舍楼登记→值班室审批并登记→门卫处交请假条一联→外出→持请假条二联返校→学生消假

2、短暂请假流程:

⑴坐班时间或班主任在校:班主任审批→年级部审批→值班室审批并登记→门卫处交请假条一联→外出→持请假条二联返校→学生消假

⑵非坐班时间:值日组长审批→值班室审批并登记→门卫处交请假条一联→外出→持请假条二联返校→学生消假

三、请假回宿舍流程:

⑴坐班时间或班主任在校:班主任审批→年级部审批→宿舍楼登记 ⑵非坐班时间:值日组长审批→宿舍楼登记

四、办理走读流程:

家长持医院证明和申请→班主任审批→年级部审批→三位校长审批→政教处办证

五、请假情况的处理:

1、班主任要严格控制请假。班级请假情况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请假每日每人次扣班级量化分数0.1分。

2、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请假制度,做到无事、无病不请假。学生请假情况纳入个人量化考核,请假每日扣个人量化分数1分,请假天数达学期天数的1/3时按休学处理。没有请假条私自出校,一次计10分,二次记20分,三次记40分,三次以上计60分。伪造请假条及政教处印章外出,一次计20分,二次记40分,三次记80分,三次以上计100分。

3、请假手续不完整,尤其请假一天以上而未到宿管员处登记者,按夜不归宿处理。

六、本制度由政教处负责解释。

2011-11-30

篇2:新河中学学生请假制度

1、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请假制度,原则上无特殊情况,每人每学期的事假不得超过三次;

2、确有事必须请假时,按以下程序办理请假手续:

(1)、撰写请假条(注明请假事由、请假时限、姓名及所在班级),书写不详细的请假条不予批假;

(2)、请假时限超过一天的由批假人电话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并在请假条上说明);

(3)各班值日干部应准确无误地记录每日迟到、早退、缺席的学生名单,并及时向班主任报告。

(4)、班主任(科任教师)签字,班主任(科任教师)应严格把握请假制度,每张请假条一人(不许一条多人);

(5)、因病不能到校需由监护人请假并附医院证明。

(6)、住校生将请假条拿到住宿部生活老师处登记备案;不能在学校住宿的学生,应在当天的11:00之前拿完善手续的请假条到住宿部办公室登记备案;寝室严格查宿制度,发现旷宿者应于当晚或第二天第一节课前通知班主任(或家长)并报政教处;

3、请假学生凭完善手续的请假条出校门(门卫验证请假条);

4、请假学生必须在请假时限内返校;

5、早操、早自习的请假条应在每天的上午第一节前、课间操的请假条应在每天的课间操前、晚自习的请假条应在每天的下午放学前交相应的部门,无特殊情况,过时间的假条无效;

5、一周结束后,门卫室工作人员将请假条按班级分类交政教处,政教处通知班主任核实学生请假情况;

6、请假学生须自己请假,不得找人代替自己请假(特殊情况除外);

篇3: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创新

一、当前中学生干部制度分析

所谓中学生干部制度,是指学生干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具体说就是中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的行为规范,也是学校进行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培养、考核及评价等环节的制度总称。

1.中学生干部制度的种类分析

按照中学生角色定位、工作性质和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章制度,另一类是学校内部制定颁发的规章制度。前者具有较为广泛的制约意义,如《学生守则》、《学生手册》、《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后者只在某一学校范围内发生制约作用,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原则上应涵盖学生干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干部的选拔制度、岗位职责、培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2.中学生干部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是强制性。中学生干部制度必须能规范学生干部的行为,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不对任何一位学生干部偏袒。学校在实施中学生干部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运用教育、法律、经济等手段保证实施。

二是科学性。科学的中学生干部制度,要求制度本身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所以中学生干部制度应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态度,形成一个科学体系。

三是民主性。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广大中学生及中学生干部的根本利益,尤其重要的是获得中学生及其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在制定的过程中,管理者要聆听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的意见,给予其自主协商洽谈的机会,使制度更具有认同性。在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和修改,使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民主监督的作用。这样才能牢牢贴近中学生及学生干部生活、学习及工作,以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能。

四是可行性。中学生干部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当地、当时和当事人的实际。由于现实的差异,同样的中学生干部制度在此校可行而另一个学校就不一定行得通。所以,中学生干部制度必须从学校办学宗旨,学生认知模式出发,要防止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五是稳定性。中学生干部制度依附于各学校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学生干部工作实际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学生干部履行职责的行动方向,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否则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师生管理上的无序。但稳定不等于一成不变,学生干部制度也应当随新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应将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

3.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变异分析

担任学生干部是一份荣誉。与以往相比,学生干部的荣誉色彩浓了许多,而且与荣誉挂钩的还有具体利益,对于中学生,可能关系到中考自主招生和大学自主招生与优惠政策,所以学生干部越来越吃香,或多或少使得学生干部形成一种变异现象。

学生干部的变异与当前教育的行政化关系密切。由于学校内,行政主导资源配置和评价,因此,负责行政的老师,手中就拥有了可以给学生干部的各种好处,对于中学生而言,这意味学生可以获得更多锻炼机会、表现机会。

二、中学生干部制度创新策略

1.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1)坚持学生为本的个体性价值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当学生干部,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优势和缺点,应扬长避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从“重使用”转变为“重发展”。

第二,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校是为学生教育服务的场所,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要“以生为中心”。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而不是帮助老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学生内心的声音,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完成任务,从“服从型”转变为“创造型”。

第三,学生自身也应树立新时期的角色意识。中学阶段,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发生冲突。中学生对周围世界有新的思考,渴望通过扮演各种角色逐渐认清自己,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此时,中学生容易盲目顺从,怀疑自我认识。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自我认识的信心,通过适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辅助中学生干部顺利地从“助手型”转变为“主体型”。

第四,在创新现代中学生干部制度时,不能忽视学生干部的特质和根本任务,要凸显学生干部制度对学生的发展性功能。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显然不是指对人的原始与野性的放任,而是在教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觉悟[1]。

(2)坚持学生干部制度的工具性价值

第一,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开放性。推行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让广大学生积极支持参与,推进学生干部制度建设才是开放性原则的要求。中学生干部制度置于阳光下,有利于防止学生干部群体中滋生官本位思想,有利于学生干部铭记自己的权责,有利于广大师生更主动地参与民主监督。只有这样,中学生干部才能始终做好学生工作学习的开路人,班级学生工作的带头人,广大学生群众的贴心人。

第二,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形成的合法性。中学生干部制度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构建,培养学生干部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与中学生群体依法自治意识,鼓励广大学生实施民主管理,促进中学生干部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第三,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的生态性。学校认识学生的具体性,即认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学生之间是相通而不同的,相互的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不可缺失的资源[2]。学生存在于不同的学生群体之中,学生群体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小生态环境,各自保持着独特性。其中,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反之亦然。所以,中学生干部制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实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

(3)坚持服务于学校与社会的社会化价值

中学生干部服务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不仅服务于学校,还服务于社会。服务社会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与建设者。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中学生管理的使命不单是辅助他们完成学业,还有促进学生发展成为优质公民的使命,从现代教育意义上,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2.完善学生干部管理体制

(1)健全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职能

根据学校组织结构和学生事务内容,学生管理的基本组织机构可分为共青团支部、学生会及班委会。

现代中学共青团支部应在学校团总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团总支部的思想指导方针,积极履行好育人职能、服务职能、文化建设职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途径。团支部的育人职能主要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这是由共青团政治属性所决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指导中学生升学与就业以及关注中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文化建设职能则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团支部应加强育人职能,不断扩大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深化服务职能,完善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升学与就业指导服务;推进文化建设职能,营造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会是在学校政教处统一领导下,依据相关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工作的学生组织。通过学生会,各班级、团支部成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加入学生会各部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会来源于学生,并代表广大学生群众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肩负着自我教育、贯彻落实各项学生制度的重任,更是带领全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领头羊。

班委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是班集体的骨干力量。一支优秀严谨的班委会队伍,有责任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有能力支撑班集体,给全班同学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生活,发展自己的特长。

(2)各级各类学生干部要权责对称

一方面,学生干部应明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职责,依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任务,以制度的准绳约束自身的言行,在学生大众面前起表率作用;另一方面,根据能级原则,学校应在学生干部制度中清晰地阐明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的职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权力和责任是对等关系,两者是孪生物。有责任而无权利,学生干部在履行职责时没有依托和保障;有权力但无责任,学生干部将如脱缰野马,肆意妄为,失去权力的约束和管制意义。各级各类学生干部要严格要求自身,在其位,谋其职,行其权,尽其责。避免上级权大责小、下级权小责大的失衡现象。

(3)各级各类学生干部之间要协调配合

学生团委支部是指引学生正确思想政治方向的组织,是学生思想精神上的领头羊;学生会是丰富学生生活的组织,是学生课余活动的领跑者;班委会是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建设特色班级的组织,是学生如影随行的贴心人。三者共同组成学生管理机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三者之间应明确自身职责与领导者,避免多头领导。学生干部也应避免一人多职,那样有时容易引起角色交叉混乱,职能不清,导致管理工作错乱,造成不良后果。

任何一位学生干部工作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即服务于学生大众。这是各级各类学生干部最根本的特点,活的灵魂。故其组织与组织,组织内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协调配合,理解支持。这不仅是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组织领导者的职责所在,亦是增强学生干部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为广大学生群众谋福利的动力所在。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在协调过程中应做到平等开放、分层负责、动态适应。

因此,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首先应树立交往沟通的平等观,不能因为其职位等级的高低排序而蔑视相对低层的干部,层级越高,职责越大,就更应该以身作则、谨言慎行,悉心听取各方意见。

3.创新中学生干部机制

(1)坚持自主选拔

中学生干部是学生大众的干部,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干部。中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应该结合学生干部工作特点,按照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目标来制定。共青团领导、班主任代表及现任学生干部代表组成选拔小组,制定学生干部选拔的标准、方式及程序,并获得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第一,将学生干部素质放到首要位置。学生干部从群众中来,终究要在学生群众中发挥其作用,良好的品行能使学生群众信服。其次,优秀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是中学生干部自主选拔又一重要标准。优秀的文化素养并不仅仅是指学科成绩优异,还应该涉猎日常生活其他知识,注重自身人格修养。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干部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带动其他学生,增强其所在组织的凝聚力,推进各项学生工作进展。

第二,将灵活多样的选拔方式结合起来。中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任命式、选举式、轮换式、组阁式等。每所学校和班级可根据各年级、班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主选择选拔学生干部方式。传统的任命式,即不顾其他学生的意见,由老师钦点学生干部应被淘汰。只有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老师才有权在尊重大多数学生意见下暂时任命干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团委学生干部还是班级学生干部,应由学生群众民主选拔全体正式干部,若符合标准的干部人数较多,可以只选举几位核心的干部,其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选用其他干部,或实行轮换制,按得票数的高低排名顺序分学期任用学生干部。中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和结果都应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防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各自利益需求相互利用,徇私舞弊,做出违背师生道德,损害其他师生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2)加强个性培养

中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干部质量,实现学生管理目标的关键。每一位学生都是具体的、独特的,都需要按照其自身特点培养,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社会转型时期对各具特色人才的需要。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渴望脱离家长和老师的管束,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因此,学生干部管理者应该培养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将其纳入激励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强化学生干部的责任感;举办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尝试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扩大干部的视野,促进开拓创新。

毋庸置疑,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工作任务是为了锻炼中学生的处事能力以及满足学生个体其他成长需要。学生干部不能将工作当成借口,荒废学业。干部管理者要辅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根据干部的不同工作能力,委派的工作量以及难易程度应适当,不能过多影响其学习质量。对于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管理者应该分步放开手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培养其独立的工作能力。面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干部,管理者应该先“扶着走”,帮助其分析客观环境及工作任务,一起承担责任,削减新干部的紧张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炼后,管理者应对干部采取“领着走”策略,鼓励其对工作任务做出设想,对欠妥之处进行指正。当学生干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管理者应该主动放手,并充分信任他们,培养其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及管理能力,自身则充当咨询者,监督者角色。

(3)强化互动考评

中学生干部的考评是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评价,是中学生干部制度的重要内容。学生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是否正确,培养是否科学,管理是否有效,要靠评价进行反馈。相对于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激励等方面,往往忽视对学生干部的评价,或者评价的方式大多是学生管理者单方面的拍板,评价过程也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该制定科学、多元化的学生干部考评体系。

首先,考评标准多元化。考评的标准应该依据干部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遵循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差异性以及可测性原则设立。考评指标可以从干部业务流程分析,管理者经验总结,学生专题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面提取,切忌按传统的一刀切方式制定标准,应综合考虑干部的个性差异、岗位职责、环境、学习负担等因素,建立科学多元的考评指标。

其次,考评方法多元化。考评方法应符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期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学生干部的考评要以其目标和行为做导向,应在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改正。建立自我考核法、关键事法、面谈考核法、行为观察评价法等多样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干部的差异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考评者在考评过程中出现的光环效应、近期效应和定势反应等偏差,提高考评质量。

再次,考评主体多元化。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干部,不能只根据干部管理者的言辞,也不应全由学生群众说了算。学生干部的考评权重比例要合理,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学生自评,也要强化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包括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学生群众之间的互动,尤其要重视学生群众的评价。

(4)培养自治意识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所谓自治,即一所学校根据国家宪法及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对学校内部事务享有决定权,进行自我管理。中学生正处于个体黄金发展阶段,其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却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实现完全自治。基于中学生特点,自治成为学生自发的一种倾向,但其具有个体性、零散性、盲目性,有时可能出现偏激行动。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治意识,一方面,为其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自治提供环境与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和挖掘学生管理资源,以便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在干部岗位上锻炼,培养其民主参与、团体意识,实现自主发展。

摘要:中学生干部活跃在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以及班级管理中,具有身份的双重性、产生的多样性和工作的义务性等特点。创新中学生干部制度,应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权责对称的管理体制,自主自治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中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制度,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培根.教育最高目的是学生自由发展[BD/OL].千秋业教育顾问网,2012-07-27.

篇4:高校学生请假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请假管理制度

一、高校请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请假管理制度不规范的现象,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甚至出现学生请假管理漏洞,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对此笔者对国内57所大学(12所为民办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申请时限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学生采取事后补请的方式。在笔者调查的57所高校中,只有16所院校明确规定了申请时限,其它院校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导致部分学生对请假并不重视,往往采取事后补请的方式。近两年来,全国范围内由于学生未请假而离校造成人生、财产损失的案例有7642起,给予学生、家庭、学校以至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申请人界定不明晰,部分院校准许同学或家属代请。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制定明确的请假管理制度,申请人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部分学生夜不归宿、通宵上网甚至参加非法传销组织并没有通过正规渠道与辅导员老师沟通,而是委托同学以合理的理由向老师申请,甚至委托社会人员冒充家长进行请假,造成了请假制度管理的严重混乱,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请假时间人为延长而没有惩罚措施。部分学生并没有遵守所请假期的期限,而是人为延长,却没有得到惩罚,成为其他学生效仿的对象,成为假期拖延现象日益严重的根源。

第四,对事假和病假没有严格区分,采取混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将事假与病假分开,而是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部分事假学生混水摸鱼,享受与病假学生同等的待遇,故意延长假期。

第五,没有与请假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近两年来,由于学生在请假期间发生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家长与学校的纠纷中,学校没有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事由达到84.38%。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导致突发事件的大量滋生。

第六,没有建立辅导员老师就请假适宜与校方及时申报的联动机制。纵观近两年学生请假期间出现的突发事件,辅导员未与校方及时申报的占69.23%,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申报体系,学生处没有直接的请假负责人的占21%。

二、就完善高校请假管理制度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笔者就高校学生请假的日常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希望为专家、学者就此问题深入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高校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生请假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高校是人流密集且半开放式的场所,一些外来人员容易混入,突发事件发生率高。高校学生一般均为外地生员,对本地环境生疏度较高,学生夜不归宿或被教唆参与非法组织,发生危险时的自救能力弱,事故后的处理过程没有家人陪护,利益受侵害的可能性大。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容易利用学生心理单纯的特点,主动出击,为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此外,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请假制度不完善容易为思想意志薄弱的学生提供逃课的机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制约高校就业率。建立完善的请假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高校声誉的维护,同时也是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呵护。

第二,各高校必须深入本校学生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请假管理制度。高校的请假管理制度不应生搬硬套,而应该立足本小实际,切实可行。对于一些民办院校,由于生员的素质较为薄弱,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更为严厉的规定。对于一些走读生较多的学校,可以采取走读生单独编班的管理模式。走读生单独编班使辅导员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非走读生的日常管理上,而根据两者的区别制定不同的请假管理方案将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巨大的效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走读生严格管理同时也不能忽略非走读生的管理,这些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可能有着更大的安全隐患,但却往往被忽视。对于一些女生较多的院校,应该制定有关学生人身安全的更加详尽的请假管理制度,对于女学生日常容易发生的突发事件分门别类进行研究、防范。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女生院校,可以增设一些安全课程,向学生传播一些个人安全防护知识。

第三,高校应对学生请假制度的规定进行细划,使其成为学生守则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重视学生请假制度的基础上,高校应有意识地将学生请假制度分类细划,将病假与事假分开,分别制度相应的标准,病假的标准应高于事假。此外,对于病假的界定应该明晰。对于申请时限必须有明确的规定,以事前请假为主要形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事后补假的方式,但必须提供证明资料或证明人。对于申请人的界限应做出明确的规定,谨慎使用代请方式,对于代请必须征得学生家长同意。

第四,建立家长与校方的联动管理机制,强化辅导员与学生处的汇报机制。在建立请假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汇报学生的请假的情况,并与家长协商给假。在家长不允许的情况下坚决不予准假。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处应建立请假汇报机制,设立相关负责人,杜绝辅导员全权负责的请假管理模式。在汇报的同时,辅导员要听取上级意见,适时准假。

第五,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完善的请假管理制度。学生是请假管理的客体,是学校日常生活的主题。在制定请假管理制度时,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只有学生才最了解学生,只有学生才最能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会调查学生的请假事由,了解学生的诉求,以“你最接受的请假管理办法”为题开展主题班会,征集学生的意见,以民主的方式获得学生的支持。

高校学生的请假管理制度必须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不能含混过关,我们必须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防范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孔伟红.论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邹耿良.主题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运用.龙岩学院学报,2007(4).

篇5:中学学生请假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对学生请假销假的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一、请假

1.由请假人到班主任处领取并填写请假条;

2.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学生请假必须要经学生家长同意,证实其请假事由是否真实)对学生的请假事由给予审核;

3.班主任在审核无误后在学生的请假条上签署意见,并签名;

4.若学生的请假时间包括了午休、晚寝,请假人必须拿着班主任已签名的请假条到门卫处登记,以便生活老师查寝。

5.出校门时请假人将已审批的请假条交给门卫,并登记,门卫审查核对无误后即可放行。

6.当班结束时门卫将学生的请假条按班级分内存底,以便查。

7.批假权限:

①两天以内由班主任审批;②三天以上(包括三天)由班主任审查核对签字后再交学校主管校长审批。

8.所有的请假,班主任处必须有详细的登记。

二、消假

1.请假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返校,并及时到班主任处进行销假登记。

2.不履行销假登记的按旷课处理(从应到时间开始按45分钟一节计时)。

3.在规定时间没有到校履行销假登记的,班主任应及时跟学生家长联系,弄清学生具体情况。若情况不明又没有续假的,班主任应及时将详细情况书面汇报到政教处。

三、续假

1.请假人若因紧急事由或其他特殊情况需临时续假的,一天以内的,由学生家长亲自电话向班主任说明情况,在征得班主任同意后方可续假,2.若续假时间超过一天的,需到校重新履行请假手续。

篇6:贾寨中学学生请假制度

1,学生请假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2,所有学生请假必须由家长在请假条上签字,或家长给班主任打电话告知。

3,学生上学时间请假,必须有班主任通知家长知晓,或通知家长来接,否则,不允许请假。

4,请假必须用学校印制的请假条,一份交班主任,一份交门卫,一份交政教处。

5,住宿生晚上请假回家,必须由家长接走。下午下学后请假,请假条一份交班主任,一份交门卫、一份交宿管员。

6,班主任要严格请假制度,学生确需请假的,班主任才能批准。

7,班主任不在校的,请假学生应找政教主任或值班领导请假,不得私自离校。

8,不管白天或晚上,走读生和住宿生不得私自离校或翻墙出校,一旦私自离校或翻墙离校,造成的一切后果,均有学生自己及家长承担。

9,住宿生除上课不能私自离校外,早晨起床后、中午及下午下学后也不得私自离校,确需离校的,也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凡私自离校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学生承担。

10,学生一旦私自离校,班主任、宿管员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由家长寻找离校学生。学生返校后给予相应处分。

11,因事不能到校请假的,家长必须用电话在班主任处请假,由班主任填写请假条。

12,住宿生违反规定的,经学校确定后转为走读生。13,学生请假回来后,要在班主任处销假。

14,学生因病请假的,要在体卫处备案,班主任对生病学生追踪管理,出现传性疾病要及时上报学校。

15,学生请假名单要写在班内黑板上,以备学校和上课教师检查。

贾寨中学

篇7:泗阳县三庄中学学生请假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学生请假和销假的管理,加强安全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制定本制度。

一、请假条件

1、学生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学生必须回家的。

2、学生因病在校无法接受妥善治疗,必须回家就诊的。

3、其他特殊情况。

二、请假原则及有关要求

1、每班每周不超过两人。

2、每周超过两人的,由年级主任根据实际情况,经审核,确认必须请假的予以批准。

3、凡有学生请假,班主任必须致电学生家长,经家长同意后方可批准学生请假。

4、住校生请假的,晚寝时,班主任必须在宿舍管理签名簿上详细说明,以便宿舍管理员检查宿舍。

5、凡当天有请假的班级,班主任必须通报年级主任。

6、学生请假离校后,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确认学生到家。

7、学生不履行请假手续离校的,班主任要立即与家长联系。

三、请假程序

1、凡有符合上述请假条件学生向班主任提出请假的,班主任认真审核,要求学生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请假条上填写相关内容,然后经班主任审核无误后签名批准。(班主任不在校时,由临时班主任审批,或由年级主任审批)

2、请假条一式两份,一份交门卫,一份班主任留存。

四、请假权限

1、一天以内由班主任审批。

2、一天以上由年级主任审批。

五,销假制度

1、请假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到校的必须在原请假条上签名销假。

2、对限定时间内未到校的,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查明原因。

六、续假制度

请假学生若因紧急事情或其他特殊情况须临时续假的,由学生家长亲自打电话给班主任说明情况,在征得班主任同意后方可续假。班主任详细做好记录。

篇8:新河中学学生请假制度

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的利益表达

那格尔曾经针对政策制定过程,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公众参与度、可预测性和程序公正性三个标准。其中,公众参与度是一项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目标群体、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的程度;程序公正性源于法律实践,指的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其利益可能受到政策不利影响的群体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无论是提出“公众参与度”,还是强调“程序正当性”,那格尔强调的是制度运行中公众参与进行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利益的角度看,政策输入的过程也就是进行利益表达的过程。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实质是把利益主体的态度、意见等转变为向政府表示要求的方式。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从“免费”向“收费”变迁后,造就了众多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其利益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如何协调好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就对利益表达制度提出了挑战。高等教育制度运行过程中,只有让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得到适时表达,才能减缓对制度的冲击;也唯有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才能增强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在现代西方社会,学生在高等收费制度运行过程中进行利益表达的渠道比较畅通。他们或者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方式来决定制度运行中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或者通过代议的形式推选代表来参与制度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或者使用威胁手段如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来反对制度中不利于自身的部分;或者通过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影响制度制定;或者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来提出制度诉求,影响制度导向。概而言之,在西方,学生作为利益主体可以说直接构成了利益表达主体,尽管他们的利益表达仍需要依靠压力团体的活动,但学生充当利益表达主体还是一种普遍现象。

与西方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利益表达公开、直接、丰富不同,中国学生的利益表达则相当欠缺,即便有,也相对低调、间接、单调。中国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利益表达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表达,二是团体表达。个体表达,如投书媒体、上访等。团体表达可以分为制度性团体表达、行业性团体表达和功能性团体表达。制度性表达团体虽然不是专门的利益表达主体,但由于它们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职能,因而是比较重要的表达团体,团代会、学代会均可归结为制度性表达团体。行业性表达团体是由行业内部机构和人员组成的一般性社会团体,它反映有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比较具体,学生会、团委会等可以纳入其中。功能性表达团体是指那些发挥利益表达功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但又不是国家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固定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社会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其中最典型的功能性表达团体是大众传媒。

二、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学生利益表达的欠缺

尽管在高等教育制度的运行中,中国学生利益表达的渠道并没有完全堵塞,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内输入”制定模式大大减缓了表达的力度,甚至致其很难进行有效表达。在“内输入”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制定模式中,政府是制度的主导者,利益表达充分;高校是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利益表达比较畅通;学生往往被置于服从的地位,缺乏有效参与,利益表达相对欠缺。

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过程中利益表达的欠缺可以从三个层面诠释:

一是不能充分表达。学生利益诉求不能充分表达的情况将导致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利益博弈的严重失衡以及学生利益相对被剥夺感的加剧,最终造成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利益结构的断裂。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广大学生,他们缺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制度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与政府、高校等强势群体占有较多社会资源和具有较强的制度影响力相比,弱势群体谋取其制度收益的机会和能力更低,对利益博弈均衡寄予更高期望,因此,他们在制度中的利益表达尤其要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二是不表达。鲁迅先生曾这样表述“沉默”的力量:“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过程中基于表达渠道的堵塞,也可能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积聚着某种制度破坏力量。学生之所以“沉默”,或者是不能表达,或者不愿意表达,或者不屑于表达。其实,不表达也是一种表达。这种方式隐含着对制度的反抗、隔离与排斥,不仅会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失调,更会制约制度的顺利运行。

三是异常表达。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过程中可能异常表达,这种表达虽有“表达”,但照我们的逻辑属于表达的欠缺。学生在制度中异常表达存在着两个极端:要么对制度“不表达”,甚至在自身有明确且具体的利益损害时也保持沉默;要么将制度“一棍子打死”,看不到制度的正面价值,在批评、指责、质疑中面对制度。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的异常表达是对制度的一种非理性反应,不仅损害制度的运行,也不利于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

三、高等教育收费运行中学生利益表达欠缺的制度追问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过程中学生利益表达的欠缺,可以从制度本身找到源头。我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与执行中的某些缺陷造成了学生利益表达的欠缺。

其一,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缺位。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首先在于它的公共属性。公共政策的公共属性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公共政策目的的公共性;二是指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性。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运行看,政府、高校与学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过,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伊始,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的全过程,并以学生的利益代表自居,而学生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相当程度上被排除在制度设计之外。尽管从理论上讲,政府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应该是学生利益的唯一的、完全的代表,但政府的“经济人”的一面使其很难完全不顾自身的利益而忠实地充当学生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说,政府是学生利益的唯一的、完全的代表的这一假设,在高等教育收费运行的现实中显然难以站住脚。既然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政府利益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利益,也不完全等同于学生利益,学生在制度设计中的利益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障。否则,学生被隔离到制度设计之外,其利益表达自然难以进行。

其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程序上的欠缺。为了保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目的的公共性,需要为政府、高校与学生提供多元互动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程序性保障。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程序性保障是否公正,决定着政府、高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能否良性互动以及互动的结果———即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品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程序上的欠缺表现为: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外围,缺乏政府与公众,尤其是与存在一定利益冲突的学生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渠道;在高等教育制度内围,制度不是集中公众与学生意见而形成的,而是依据社会上部分精英的价值偏好制定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学生是完全被动的,他们的利益诉求及其行动对制度制定不会产生决定作用;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把握制度制定的主动权。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程序上的欠缺,导致学生的利益表达难以通畅。

其三,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执行模式上的欠缺。美国公共政策专家保罗?萨巴蒂尔指出,政策执行有两种基本途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米歇尔?黑尧也主张,政策执行的发展有两波:第一波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肯定政策制定者设定明确目标的权威与能力,目的在于形成完美的执行;第二波则针对此论点加以批判,认为政策目标是由政策制定者与目标全体共同协商达成的。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执行的模式来看,过往完全采用的、当下相当程度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中,制度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财产”,制度执行中过多地关注高层决策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尤其是学生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免费期,高等教育利益没有分化,制度执行的“自上而下”有一定的适切性。高等教育收费后,高等教育利益日益多元,制度执行的“自下而上”显得十分必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执行模式上的欠缺,学生的利益诉求难以有效表达。

四、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学生利益表达的重要路径

无论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设计中的主体欠缺,还是制度运行中的程序欠缺,执行上的模式偏差,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学生缺乏对制度的参与。没有参与,学生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也就失去了利益表达的空间。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引入“听证制度”,较好地拓展了学生“参与”和“表达”的空间。

听证渊源于英美普通法的听取两方面意见之法理,最初仅用于司法权的行驶,作为司法审判活动的必经程序,谓之“司法听证”。后来随着司法听证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而移植到决策领域,形成“决策听证制度”。按照陈振明的理解,“听证”是指在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特别是听取该决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运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的“听证制度”,在我们看来,则主要指制度运行中,吸收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原则、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的依据以及收费项目的确定、收费标准的高低等有关问题进行公开听证,从而使收费过程走向透明,收费行为走向规范,收费标准走向合理的过程。

作为一种政策工具,高等教育制度运行听证通过法定的形式将学生纳入到高等教育收费的决策过程中,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收费运行提供了制度化渠道,使学生从单纯的管理对象,变为可以通过行政程序制约决策者的参与性力量,从而实现对高等教育收费运行的参与并获得利益表达的渠道。实际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属于一种民主程序,而这种民主可以归结为“协商民主”。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的程序价值表现为:其一,“听证”的参与价值。民主不是“独白”,而是“对话”。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听证在政府、高校与学生之间构建了一个对话的框架,避免过往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一言堂”。正是这种对话,使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决策出自一个公平而开放的参与性过程,并且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尊重;使得决策的结果是政府、高校与学生在协商中持续进行合作而非简单的服从;使得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政府、高校与学生都能成为权力的来源,而非为少数的精英把持。其二,“听证”的凝聚价值。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运行不仅仅需要“命定”和“服从”,更需要“理解”与“认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的“听证”过程中,政府、高校与学生的“对话”和“协商”,能够产生阿伦特所谓的“交往力量”。这种“交往力量”的展现可以在政府、高校与学生之间产生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促进三者在制度运行中的团结,而非相互指责。其三,“听证”的公正价值。在参与者公正的意义上,其它程序也可以主张公正。仅仅选票的汇集,甚至抛掷硬币,都可以声称不同的“输入”和“表达”之间的决定是公正的。不过,在库克看来,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的“听证”能够完善民主过程的结果,使它们更公平,一定意义上则更公正。

尽管我们强调“听证”的重要价值,但“听证”也并非万能。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听证”不仅没有达至“参与”和“表达”的目的,甚至沦为攫取超额利益的工具与不正当利益合理化的“漂白剂”。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要避免上述误区,必须科学、公开与真实,这需要从听证设计的理念与操作两个维度来保障。

从理念上看,高等教育收费运行听证设计要具有“包容性”、“理性”、“合法性”。“包容性”指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政府、高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都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制度运行中的决策;“理性”指听证过程中达成的决策是由协商中提出的各种理由决定的,而不是投票者的利益、偏好或要求的简单聚合;“合法性”指每一个参与者都理解决策是如何达成及达成的原因,即使他或她个人不同意决策的观点和观点。

从操作上讲,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听证的设计要保证听证代表的代表性、听证过程的公开性、听证结果的有效性。听证代表的代表性要求吸收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政府、学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的代表,而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也需要有自己的代表出席。除了利益主体和相关者的代表不缺席外政府、高校与学生等利益主体在听证中的代表人数应大体相当。听证过程的公开性要求听证的代表公开、听证的内容公开、听证的过程公开、听证的结果公开。因为听证本身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中一种应有的民主公开程序,而不是密室协商。听证结果的有效性要求听证结果对政府、高校与学生均有约束力,并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得到贯彻和执行。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听证”而“听证”,“听证”也绝非粉饰制度民主的工具。

参考文献

[1]Nage,Public Policy:Goal,Means and Methods,ST.Matin’s Press,New York.1984.pp110—120.

[2]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6.

[3]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50.

[4]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5—166.

[5][南非]毛里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王英津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

上一篇:爸爸在儿子十岁宴会的致辞下一篇:描写季节的诗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