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2024-06-10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课程编码:SN023130B 学分: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等文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之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古代散文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文化成就以及继承和创新等有一定的把握。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散文代表作家作品、流派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该课程的任务:深化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吸取民族思想资源的养分,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和独立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和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1.散文的性质和定义。2.广义散文与狭义散文。3.骈文和散文之争。

4.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第一章 先秦散文研究(4学时)

1.先秦史略和先秦散文发展概论。

2.散文的起始:甲骨卜辞、《周易》与《周易大传》、商周的钟鼎铭文。

3.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4.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5.先秦散文的特征、发展规律和文学成就。

(三)、?第二章 秦汉散文研究(4学时)1.秦汉史略和秦汉散文发展概论。2.秦汉政论散文研究。3.秦汉学术散文研究。4.司马迁《史记》研究。5.班固《汉书》研究。

6?.秦汉散文与古文传统的确立。

(四)、?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论略(2学时)1.文学自觉与文笔之辨。2.三曹与建安文章。3.正始文章。4.两晋文章。5.南北朝文章。

(五)、?第四章 唐代散文研究(6学时)1.唐代史略与唐代散文发展概论。2.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3.古文理论。4.韩愈散文研究。5.柳宗元散文研究。

6.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

(六)、?第五章 宋代散文研究(6学时)1.宋代史略与宋代散文发展概论。2.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3.宋代诗文革新与古文理论。4.欧阳修散文研究。5.苏轼散文研究。

6.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散文概论。7.理学家散文与南宋散文论略。

(七)、?第六章 元代散文论略(2学时)1.元代史略与元代散文发展概论。2.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3.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4.“雅正”的文学思潮。

(八)、?第七章 明代散文研究(4学时)1.明代史略与明代散文发展概论。2.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3.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4.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5.归有光与唐宋派。6.徐渭、李贽散文研究。7.公安派与竟陵派散文。8.晚明小品文。

(九)、?第八章 清代散文研究(2学时)1.清代史略与清代散文发展概论。2.清初古文三大家散文。3.桐城派散文研究。

4.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四、教学参考书

教材:郭预衡 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参考书:

1、陈柱 著《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杨民 著《中国古代散文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朱东润 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篇2: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 考试科目代码:[046]

一、考试要求

考生应具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切实把握重要的古代作家作品,把握古代各种文体发生发展的脉络,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原始文学 1.神话的定义

2.我国神话的特点及保存状况

3.掌握《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黄帝蚩尤之战》等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况 1.《诗经》的性质与时代

2.《诗经》的编辑与流传,“采诗”与“删诗”、“三家诗”、“毛诗郑笺”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1.《诗经》的体制与主要内容 2.《诗经》的艺术特色

3.掌握《七月》、《生民》、《东山》、《氓》、《採薇》、《芣苢 》等作品。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什么是甲骨卜辞,《易》卦爻辞? 2.《尚书》的文学价值。

3.《春秋》的体例与笔法 第二节 《左传》

1.《左传》的名称、体例、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2.《左传》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3.《左传》艺术成就

4.掌握《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1.《国语》的文学成就 2.《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4.要求掌握《勾践灭吴》(《国语》)、《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易水送别》、(《战国策》)等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繁荣原因及其分期 1.诸子散文繁荣原因

2.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脉络 第二节 《论语》与《墨子》 1.《论语》的文学成就 2.《墨子》对论说文的贡献

3.掌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等作品。第三节 《孟子》

1.孟子主要的哲学观点与政治主张

2.《孟子》的文学特色

3.掌握《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桓晋文之事》章等篇章 第四章 《荀子》与《韩非子》 1.《苟子》的主要文学成就 2.《韩非子》的主要文学成就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来源 1.什么是楚辞

2.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时代和思想 1.屈原的家世与生平主要事迹

2.屈原的思想构成 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1.屈原的艺术成就

2.掌握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山鬼》、《涉江》等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

第一节

1.汉赋的特征与渊源 2.汉赋繁荣于汉代的原因

第二节 汉赋的发展演变及主要作家 1.汉赋发展的分期

2.枚乘、司马相如、张衡在赋史上的贡献 第三节 汉赋的评价

1.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 2.汉赋的艺术表现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1.司马迁家世与生平中对其创作《史记》有促进作用的素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制与思想内容 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

2.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指导思想 3.《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1.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2.掌握《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等篇章 3.《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节 《汉书》

1.《汉书》在体制上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 2.《汉书》在艺术上的特征

第三章 汉乐府诗歌 1.“乐府“释义 2.汉乐府诗的分类

3.汉乐府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4.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的特色

5.掌握《陌上桑》、《上邪》、《孔雀东南飞》等作品 第四章 汉代五言诗

第一节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

1.掌握汉代五言诗的发展过程,各阶段五言诗创作特点及代表作家、作品。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特点

3.掌握《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作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曹操、曹丕 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 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3.掌握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等作品 4.“建安风骨“

第二节 曹植

1.曹植创作的分期,各阶段的创作面貌 2.曹植五言诗的成就与特色 3.曹植的辞赋成就

4.掌握《白马篇》、《杂诗》、《送应氏》、《洛神赋》等作品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蔡瑛 1.“建安七子”

2.王粲的诗文成就及其代表作《七哀诗》 3.蔡琰的代表作五言悲愤诗 第二章 正始作家与西晋时诗人 第一节 阮籍、嵇康

1.阮籍、嵇康生活的时代环境 2.阮籍五言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3.嵇康的文学成就

4.掌握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嵇康《赠兄秀才参军》(息徒兰圃)等作品

第二节 陆机左思 1.陆机诗文创作的成就

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艺术特点

3.掌握陆机《赴洛道中》、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等作品 第三节 西晋其他诗人

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所指诗人 2.潘岳文学成就

3.郭璞《游仙诗》思想艺术特点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生平与思想 1.陶渊明一生的分期 2.陶渊明的思想特点 第二节 陶诗的思想内容

1.正确理解陶渊明的“静穆”与“金刚怒目”

第三节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1.结合作品深入全面把握陶诗的艺术成就

2. 掌握《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作品

第四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陶渊明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第四章 南朝诗文 第一节 谢灵运、鲍照

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2.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3.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4.掌握谢灵运《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等作品。

第二节 齐、梁、陈诗人 1.“永明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2.谢朓对山水诗的贡献 3.沈约在诗史上的贡献 4.何逊、阴铿的诗歌成就

5.南朝“宫体”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6.掌握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沈约《别范安成》等作品。第五章 南北朝民歌

1.南朝民歌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 2.北朝民歌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 3.掌握《西洲曲》、《木兰辞》等作品 第六章 北朝诗文 第一节 庾信 1.庾信的创作分期 2.庾信的诗文成就及特点

3.掌握《代咏怀》(榆关断音信)、《寄王琳》等作品 第二节 北朝散文

1.郦道元《水经注》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溯源及其兴盛原因 1.“小说”一词的涵义

2.“志怪”小说兴盛于魏晋南北朝的原因 3.“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志怪小说

1.《搜神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三节 志人小说

1.《世说新语》的作者与体例、主要内容 2.《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1.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理论价值 2.陆机《文赋》的主要理论价值 第二节 《文心雕龙》 1.《文心雕龙》的体制与结构 2.《文心雕龙》的主要理论建树 第三节 《诗品》 1.《诗品》的体制 2.《诗品·序》的主要观点

3.《诗品》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概论

1.唐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 2.唐诗繁荣的原因 第二章 初唐诗坛 第一节 贞观诗风 1.贞观诗风的特点

2.“上官体”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节 “四杰”与“沈宋”

1.“四杰”在唐诗发展历程中的贡献与局限 2.“沈宋”的诗歌成就 3.杜审言的诗歌成就

4.掌握骆宾王《在狱咏蝉》、卢照邻《长安古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宋之问《度大庾岭》、沈佺期《独不见》等作品

第三节 陈子昂、张若虚 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评价 2.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3.掌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兰若生春夏》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作品 第三章 盛唐诗歌 第一节 盛唐前期诗人 1.贺知章的绝句特点

2.张说对唐诗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山水田园诗派

1.山水田园诗兴盛于盛唐的原因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王维的生平与思想 4.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5.掌握孟浩然《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王维《山居秋暝》、《汉江临眺》、《使至塞上》、《竹里馆》等作品 第三节 边塞诗派 1.边塞诗概念的界定

2.高适、岑参诗创作的不同特点 3.王昌龄七言绝句取得的成就

4.掌握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王昌龄《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凉州词》等作品

第四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 1.李白的个性与其思想构成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与特点 1.李白乐府与歌行的特点与成就 2.李白七言绝句的特点 3.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4.掌握《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等作品

第三节 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1.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家世、生平与思想 1.杜甫的家世与其一生的分期 2.杜甫的思想特征 第二节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 1.杜甫的“诗史”性质 第三节 杜甫的艺术成就 1.杜甫的艺术风格 2.杜甫叙事诗成就 3.杜甫律诗成就

4.掌握杜甫《兵车行》、《石壕吏》、《春望》、《羌村三首》、《登高》、《江南逢李龟年》、《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等作品

第四节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1.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刘长卿与韦应物 1.刘长卿五律创作的特色 2.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特色

3.掌握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等作品

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与李益

1.大历时期的诗歌内容与艺术风格总体特色 2.李益边塞诗的成就

3.掌握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作品

第七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的主要成员及总体特征 2.韩愈诗歌成就与特点 3.孟郊诗歌特点 4.贾岛诗歌特点 5.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6.掌握韩愈《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孟郊《寒地百姓吟》《游子吟》、贾岛《题李凝幽居》、《暮过山村》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作品

第二节 刘禹锡 柳宗元的诗歌 1.刘禹锡、柳宗元的政治遭遇 2.刘禹锡诗的主要题材与艺术特色 3.柳宗元诗的主要题材及艺术特色

4.掌握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柳宗元《渔翁》《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作品

第八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1.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 2.白居易的思想构成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论及其讽谕事 1.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及其利弊 2.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第三节 白居易《长恨歌》与《琵琶行》 1.《琵琶行》与《长恨歌》的主题

2.掌握《琵琶行》、《长恨歌》、《轻肥》、《卖炭翁》等作品 第四节 元稹 张籍 王建 1.张籍、王建的乐府诗的特点 2.元稹诗歌创作成就

3.掌握张籍《野老歌》王建《望夫石》元稹《遗悲怀》等作品 第九章 唐代散文

1.了解唐代政治变革与文体文风改革的内在联系 2.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3.韩愈、柳宗元古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4.晚唐古文衰落与骈文复兴的情况

5.掌握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柳宗元《三戒》《钴鉧潭西小丘记》等作品 第十章 晚唐诗坛 第一节 杜 牧 1.杜牧诗歌创作主张 2.杜牧七绝的创作特色

3.掌握《过华清宫绝句》、《赤壁》、《山行》等作品 第二节 李商隐

1.李商隐的生平与其诗歌的题材内容 2.李商隐爱情诗的成就 3.李商隐诗的艺术成就

4.掌握《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乐游原》等作品

第三节 其他晚唐诗人 1.温庭筠诗的艺术特色 2.韦庄《秦妇吟》的内容 3.韩偓“香奁集”诗作特色 第十一章 唐代传奇与变文 1.唐传奇 概念的界定 2.唐传奇繁荣的原因

3.唐传奇发展各阶段概貌、代表作品

4.掌握《柳毅传》、《李娃传》、《虬髯传》等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5.了解俗讲与变文的特色及产生背景 第十二章 唐五代词 1.了解词的起源及主要特点

2.掌握“敦煌曲子词”、“花间词”等名词 3.韦庄词与温庭筠的区别 4.李煜在词史上的贡献

5.掌握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菩萨蛮·人人说尽江南好》、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作品。

第五编 两宋辽金文学 第一章 概说

1.宋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 2.理学与宋代文学的关系及重道倾向的形成 第二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诗歌 1.白体诗、晚唐派的特点 2.西昆体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节 欧阳修与诗文革新 1.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及其评价 2.欧阳修的散文题材分类与艺术成就

3.掌握《食糟民》、《戏答元珍》、《汝坟贫女》、《淮中晚泊犊头》等作品。第三节 王安石

1.王安石写景的散文和诗中的理趣

2.掌握《游褒禅山记》、《登飞来峰》、《泊船瓜州》等作品。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及其他词人 1.宋初词风的特点 2.范仲淹词的别开生面 3.柳永词的分类与艺术特点

4.掌握《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庭院深深》、《渔家傲.塞下秋来》、《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望海潮 东南形胜》、《雨霖铃 寒蝉凄切》等作品。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1.苏轼的个性与其思想的构成 第二节 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1.苏诗长于博喻

2.苏诗善于虚处生情,借事借景以生波澜 3.苏诗各体俱工,尤其擅长七言。

4.掌握《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等作品。

第三节 苏轼词 1.苏诗内容的分类 2.苏词的艺术成就

3.掌握《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第四节 苏轼文 1.苏文的思想内容 2.苏文的艺术特色

3.掌握《前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留侯论》等作品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诗词 第一节 晏几道与秦观及贺铸 1.晏、秦、贺对晏欧词风的继承与创新

2.掌握《临江仙·梦后楼台》、《鹧鹄天·彩绣殷勤》、《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青玉案凌·凌波不过》等作品。

第二节 周邦彦 1.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

2.掌握《满庭芳·风老莺雏》、《兰陵王·柳》、《苏幕遮·燎沉香》等作品。第三节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1.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点 2.江西诗派的含义

3.掌握《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登快阁》等作品。第六章 南渡文学 第一节 南渡词人

1.李清照的词论及词作的特点

2.掌握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词作。

第七章 陆游及中兴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 1.陆游的家世及一生的分期 2.陆游爱国思想的成因 第二节 陆游的诗歌创作 1.陆游诗歌的内容特点 2.陆游诗的艺术特点

3.掌握《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等诗作 第三节 中兴诗人 1.“诚斋体”的主要特点

2.掌握杨万里《戏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范成大《后催租行》、《州桥》等诗作。第八章 辛弃疾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1.辛弃疾生平的分期 2.辛弃疾的爱国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辛词的思想内容 1.爱国词

2.乡村词、闲适词、情词 第三节 辛词境界的拓展 1.情怀的雄豪激烈 2.意向的雄奇飞动 3.意境的雄伟壮阔 4.意蕴的忧郁深广 5.苏辛词的种种异同

6.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清平乐·茅檐低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词作。

第四节 辛弃疾的地位和影响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辛弃疾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姜夔及其他词人 1.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2.吴梦英词的艺术特点

3.掌握姜 词《暗香》、《疏影》、《扬州慢》《点绛唇·燕雁无心》,吴梦英词《风入松》、《莺啼序》等作品。

第二节 江湖派诗人与文天祥 1.江湖派诗人的界定

2.文天祥诗、词、文的爱国主义特色 3.掌握文天祥诗《过零丁洋》、《金陵驿》 第十章 宋金俗文学及元好问 第一节 宋代话本小说 1.“话本”概念的界定 2.话本的艺术成就

3.掌握《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第二节 元好问

1.《论诗》绝句三十首。2.丧乱诗及其价值。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概说

1.元代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 2.元代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 元杂剧

1.元代 戏曲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第三章 关汉卿 及其杂剧的创作 第一节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性

1.借对普通人境遇的关怀,揭示社会的黑暗

2.借对历史故事的再创作,抒发对英雄的向往和济世理想 3.善于描画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注。第二节 关汉卿作品的艺术特征 1.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 2.丰富完备的艺术样式 3.丰润独特的杂剧风格

第四章 《西厢记》及元后期杂剧 第一节 《西厢记》 1.《西厢记》主题的衍化 2.《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元后期杂剧 1.郑光祖与《倩女幽魂》

2.掌握乔吉《两世婚姻》、宫天挺《范张鸡黍》、秦简夫《东堂老》等作品。第五章 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及形成结构 1.南戏兴起的原因 2.南戏形成的特征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1.掌握蔡伯喈与赵五娘两个艺术典型的特质 2.《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四大传奇

1.掌握《拜月亭》《荆釵记》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了解《白兔记》《杀狗记》的情节和人物。第六章 元代散曲与诗文 第一节 元代散曲 1.散曲的种类及特点

2.掌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原东辰·叹世》,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乔吉《双调·殿前欢·登江山第一楼》,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作品

第二节 元代诗文

1.“元诗四大家”的内涵和各自的代表作及其个性风格。

2.赵孟頫《五柳先生传论》,虞集《尚志斋说》,揭傒斯《上李秦公书》 等作品。第七编 明清文学 第一章 概说

1.明清两代社会与文学

2.明清两代文学发展一脉相承、特点相似。第二章 长篇小说 第一节 《三国演义》 1.版本与成书过程 2.主题的多样化认识 3.七实三虚与人物三绝

4.掌握刘备、孔明、曹操、关公等人物形象 第二节 《水浒传》 1.版本与成书过程 2.主题诠释的多样化 3.《水浒传》的写人艺术

4.掌握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物形象 第三节 《西游记》 1.吴承恩的思想和艺术趣味 2.成书过程

3.《西游记》的主题辨析

4.掌握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及唐僧的人物性格。第四节 《金瓶梅》

1.《金瓶梅》的时代背景和结构形态 2.《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3.掌握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宋惠连等人物形象。第五节 《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生平和思想 2.“全书无主干”的结构 3.圆熟的讽刺笔法

4.掌握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和杜少卿、沈琼枝及王玉辉、匡超人等人物形象 第六节 《红楼梦》

1.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和思想 2.《红楼梦》研究概况

3.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语)4.掌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三章 短篇小说 第一节 三言两拍

1.冯梦龙对俗文学的偏爱与美学情趣 2.三言两拍“中的市民思想和精神 3.比较“三言二拍“的异同 第二节 聊斋志异

1.《聊斋志异》是作者的孤愤之作 2.《聊斋》的思想内容 3.《聊斋》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明清戏曲 第一节 牡丹亭

1.《牡丹亭》的思想底蕴 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桃花扇

1.《桃花扇》的现实意义

2.《桃花扇》的双线结构及其意义 3.李香君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五章 明清诗词 第一节 明清诗

1.掌握茶陵派、公安派、竟陵派、性灵派、格调派等诸多流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特色。2.掌握高启、陈子龙、夏完淳诗歌的特点

3.掌握清初“遗民”诗人、“贰臣”诗人的创作特色 4.掌握龚自珍、舒位等人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明清词

篇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浅尝

为此, 我们申报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教改课题, 该项目分别获得我们所在学院和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立项。新的教学模式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师生互动, 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我们甚至大胆地提出师生互教, 这一点考验老师的自尊心。其实学海无涯, 面对无边的知识的汪洋, 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在网络时代, 学生在某方面超越老师既不奇怪也不必惊慌。

一、困难与对策

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展开, 困难与阻力无疑是存在的, 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传统教学模式所形成的教与学的心理定势与教学习惯, 对接受并极积参与研究式教学是一种阻力。人们按照习惯或原有模式行事, 往往觉得较轻松;而新的习惯与行为模式的形成须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开始是不适应的, 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一旦变成了新的习惯与模式, 就会同样感到轻松, 甚至能够让参与者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

第二, 研究式教学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图书资料, 目前我们这样的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图书资料还不能充分满足研究式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处于较偏远的地区, 经济文化欠发达, 社会上的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也非常不足, 使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困难。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网上资源十分丰富,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资源的不足。

第三, 如何发挥研讨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是教改成功的关键。讨论课对教师的掌控能力是一个新的挑战, 要求老师有充足的教学准备, 具备解决多方面问题的能力。比如,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 如何调控课堂氛围;如何调动所有上课学生的极积性, 解决好点与面的关系;如何掌控课程教学的进度;如何使教师的讲授与点评既有深度又有针对性;如何指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式学习, 如何收集、整理和积累研究式教学的资料等等。这些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加以解决,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老师与学生都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具挑战性, 师生双方的能动性进一步被调动起来, 教学活动更具有活力。

第四, 如何将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 也是教改的重要环节。如举办读书报告会, 开展征文比赛, 成立专业兴趣小组, 创办内部专题刊物, 外请专家讲学等等, 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

第五, 如何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方式, 如何更科学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是教改过程中的一道难题。研究式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要看结果, 更要看过程;不仅要看期未成绩, 还要看平时参与讨论、撰写读书笔记和研究式小论文的情况;不仅要看课程学习情况, 还要看课外及社会实践的情况。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判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个全方位的考量体系, 而不是单纯的看学生的期未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要纠正一些学生仅仅满足于考试过关拿到学分的消极态度, 要把古代文学的学习作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治情操、提高素质的重要方式, 并把这些方面作为个人主动追求的目标。

二、善事与利器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式教学, 我们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例如, 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检索和利用古代文学的文献资料。学生不会利用资料, 仅从老师讲课中被动地获取的知识, 其知识量是有限的, 而且这种嚼饭喂人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在教师方面可能是苦口婆心, 而在学生方面却并不一定受益。学生学会研究式学习, 必须具备一定的文献学知识。就拿查找人物资料来说, 人物资料在文献中的分布以史部传记类书籍最为集中。传记类图书中有人物的行状、年谱、宗谱, 还有汇集多人事迹的传纪资料集。例如, 张栻撰写的《汉丞相诸葛武侯 (亮) 传》、吕大防撰写的《杜工部年谱》、记载朱熹家族有关资料的《紫阳朱氏建安谱》, 以及朱熹撰写的《名臣言行录》, 元代辛文房撰写的《唐才子传》, 清代阮元的《畴人传》等, 都在史部传记类书籍中, 利用传记类图书可以找到研究对象的大部分资料。此外, 正史中的本纪、列传部分有很多人物资料自不待言, 而笔记野史中的人物资料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如《世说新语》《大唐新语》《唐摭言》等也有大量的人物资料。此外, 还有书目提要中的传记资料, 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不但对历代一万余种图书的内容得失、版本异同进行评论的考订, 并且对作者的爵里生平、人品学术亦多有论述。另外, 诗文总集中的小传也不乏人物资料。唐人编选的唐诗总集如《河岳英灵集》《国秀集》《中兴间气集》《极玄集》, 往往载有入选作家的字号、籍贯、仕履, 能为进一步查找资料提供线索。又如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载集》、王昶的《湖海诗传》、符葆森的《国朝正雅集》, 据统计载有三千多诗人的小传, 而民国时期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收诗人多达六千余人, 亦大都附有作家小传。地方性的文献资料, 如《江苏诗征》《江西诗征》《两浙8轩录》《两浙8轩续录》等等, 也收有大量的人物资料, 其中后两部书选录了浙江自清初至晚清九千多名诗人的小传和作品。再则, 别集中的人物资料也十分丰富, 不过这些资料比较分散, 查找利用不太容易。但也有些工具书可以利用, 如陈乃乾编的《清代碑传文通检》, 把清代很多别集的碑传文按碑传主的姓名编出索引, 为利用别集中的人物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最后, 方志中的人物资料也十分宝贵, 古代方志中的人物门、职官门、杂记门等往往有不少人物资料。如南宋史安之修、高似孙撰的《剡录》卷五收录了许询、孙绰、王羲之、谢灵运、孙稚圭等人的资料。而康熙年间徐相国等人撰的《湖广通志》、清代邓显鹤辑的《沅湘耆旧集》、陆宝忠编的《沅湘览秀集》等等有关地方志资料对查找人物资料也是非常有用的。

进行研究式学习必须具备目录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情况, 这对我们查找古籍很有帮助。如要查找《瀛奎律髓》一书, 不明白这本书的内容和体例, 对古籍的分类方法又不太清楚, 不知道这是一部诗歌总集, 而误以为书中有大量论诗之语, 就到《四库全书》诗文评一类中去查找, 结果是找不到的。其实这部书收在集部的总集类中, 有人把《瀛奎律髓》作为诗话著作, 是因为书中不仅汇集江西派诗人的诗作, 而且有江西派诗许多作家的小传和大量的论诗之语。可见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文献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案与体会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研究式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人们一般习惯于消遣式的阅读, 阅读过程中未能发现问题, 这样的学习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 知识与能力难以得到深化。寻找问题式的学习与此不同, 有时一个小小的问题深入挖掘下去会越挖越深, 知识就象滚雪球似的增加, 甚至于能够发现大的学问, 产生重大的创造性成果, 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在教改中, 我的一位学生在阅读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有关中唐著名诗人刘长卿的相关资料时, 发现一个句子读不通, 前来请教。原来是《唐代诗人丛考》引用《皇甫持正集》卷四的一句话:“诗未有刘长卿一句, 已呼阮籍为老兵矣;举语未有骆宾王一字, 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单独看这一句, 不太好理解。其实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语句, 宋元以来著书人常常引用, 其意思是说后世有些儒生自己学问不深却自视甚高, 菲薄前贤, 目空一切。《皇甫持正集》引文前还有:“乃至有一谦三十年之说”十字, 引文后面还有:“书未识偏旁, 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读, 下视服郑, 此时之大病”等数语。引文未引全句, 所以不太好懂。通过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举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句中“举语”一词, 很多不同版本都作“笔语”。“举语”是古人常用语, “笔语”则不可通。傅先生引用的明代毛晋汲古阁本作“举语”, 没有错误, 汲古阁本版本价值较高,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另外, 唐人作文尚很重视骈偶, “诗未有刘长卿一句, 已呼阮籍为老兵矣;举语未有骆宾王一字, 已骂宋玉为罪人矣。书未识偏旁, 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读, 下视服郑, 此时之大病。”从后面的“举语”“读书”“书字” (宋代有的引文“书”后有一“字”字, 今本《皇甫持正集》当是有夺文) 三个词语来看, 这是鼎足对语, 可知首句“诗末有刘长卿一句”前应还有一字, 方才符合对偶的要求。元代陶宗仪《说郛》卷三十五引此文即为“读诗末有刘长卿一句”, 可见“诗”前有一“读”字。汲古阁本《皇甫持正集》中已经脱去此字, 傅先生据汲古阁本, 所以引文也漏了此“读”字。这说明即便是好的版本, 也不是没有问题, 读书求真, 何其不易!学生茅塞顿开, 我也有新的收获, 真所谓教学相长啊。至于前一句“一谦三十年之说”, 仍然是个疑问, 古人常说“一谦而四益”, 这句话最早出处是《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小序, 颜师古的注释为:“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是谦虚的人, 天、地、神、鬼、人都会益助他。颜师古的话又是出自《易经》的《谦》卦中的《彖》辞。至于“一谦三十年”之说, 不明何意。此语在唐以后的文献中虽亦数见, 然而它的最早出处, 并且也是唯一出处, 却都是皇甫湜的《与李生第二书》一文, 也许是当时的一句俗语, 也可能是皇甫湜的一个误笔。这个问题无法解答, 只好留待今后了。

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其意义不低于解决这个问题。而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会获得新知。开卷有益, 探求问题的开卷更有益。学生自主地学习、极积地阅读、细心地发现问题, 师生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应该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赵国璋.社会科学文献检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篇4: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课 题 组:《现代语文》学科年度报告课题组

专题研究人员:张明远 王培臣 陈晓丽 倪春雷 王胜男 徐婷

编者按:由本刊“学科年度报告”课题组策划、张明远等人撰写的《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综述》,终于出炉。尽管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探索与尝试。今后我们将每年推出一组学科年度报告,总结一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敬请关注。

2005年,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又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学术会议众多,科研成果辈出,“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理论界思想活跃,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五届“《文学遗产》论坛”及“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坛”,可谓为当前古代文学的研究指点了江山;“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历史与理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会议的举行,在古代文学研究的专题化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等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昭示了我们推陈出新的愿望与能力;《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等国家项目的结题出版,《<公莫巾舞歌行>新解》等一大批颇有创新意义的论文的产生,所有这些,都表明了200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初步繁荣。

一、古代文学科研

学术会议:

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是非常活跃和频繁的。单单是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就有三十余起。现据笔者搜集整理的材料,汇总如下:

3月26日,湖北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研讨会在荆州召开。会议由长江大学文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有国内十八所高校及相关科研、出版单位的近六十名代表。与会代表就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4月2日-6日,第二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和文学院、中国韵文学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著名学者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六十名专家出席了这次盛会。专家学者们围绕韵文文体及其关系研究、诗学研究、词学研究、戏曲及其他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4月6日-8日,“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坛”在徐州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古代文学研究者陶文鹏、黄霖、叶长海、祝尚书、蒋寅、傅道彬、姚小鸥、钟振振、张伯伟、王兆鹏、陈庆元、沈松勤、吴相洲、张毅、刘祯、胡可先、胡大雷、李山、张剑、吴敢、赵兴勤、张仲谋、陈洪、李昌集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缺失什么”,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就古代文学研究还有多少尊严、文学研究的“文学”在哪里、理论是“标签”“酒瓶”还是思想的结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4月11日-15日,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和四川宜宾学院主办的“中华文学史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宜宾召开。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分会”的筹备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分会章程》,拟定郑杰文、周延良、罗国威、韩格平、程章灿、陈广宏、张鹤泉、李浩、刘真伦等人为“古代分会”召集人,陈才智为秘书长。本次研讨会是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学术会议,五十余篇提交会议的精彩论文,六十余位与会学者会上会下的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以及正在酝酿中的学会网站、专刊和课题等,无疑将对文学史料学学科的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月16日-17日,由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和《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七朝古都开封召开。来自大陆各省市及港台地区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康保成、宁宗一、徐子方、罗斯宁、姚小鸥、徐振贵、赵义山、李昌集、陈维昭、段启明、何贵初、曹世耘等参加了这次盛会。总结古典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展望新世纪古代戏曲研究,拓展戏曲研究的边界,以开阔的视野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热点。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们还特别关注古代戏曲研究与当下戏曲现状的联系,探索传统戏曲振兴之路。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发掘和考察戏曲与其他文学样式及相关学科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4月16日-17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十卷本)第三次编委会在北京市政府宽沟招待所召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十位主编李炳海、赵敏俐、钱志熙、吴相洲、韩经太、张晶、左东岭、王小舒、王光明、吴思敬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在2004年《中国诗歌通史》第二次编委会的商议编撰结果的基础之上,详细讨论了每位主编提交的样稿,并对全书的基本内容和撰写原则的最后审核和具体细节达成了共识,确定了下次编委会会议的具体时间以及最终的交稿时间。

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暨全国第十四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于5月21日-22日在诸葛亮故里沂南召开。襄樊、南阳等诸葛亮学术研究会代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专家学者出席了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和汉文化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7月1日,为期五天的第十一届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李白研究会、新疆师范大学和伊犁师范学院联合主办。会议邀请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出版社、新闻媒体等机构共八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有关李白生平事迹的考证、作品背景、文本解读、李白思想性格等,仍是本届大会关注的主要课题。此外,这次研讨会还涉及了李白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李白与杜甫、孟浩然、高适等人思想、创作的比较等课题,反映了在李白研究中总结成果、开拓新领域的追求。

由中国屈原学会主办、包头市职工大学承办的2005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于7月18日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来自欧美部分国家、日本、韩国及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六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一百一十多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一百二十多篇。专家、教授们总结了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二十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楚辞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讨了古老的楚辞如何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表示要努力普及屈原作品,弘扬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8月18日-2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及文艺学重点学科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成功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日韩学者共四十余人。大会共收到会议论文四十篇。会议学风朴实,体现出以学术问题为中心的特色。

8月21日-24日,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学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及古籍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既有罗宗强、邓绍基、吴新雷、张燕瑾等老一辈学者,又有陈洪、左东岭、胡明、廖可斌、蒋寅、陈书录、陈广宏、郭英德等中青年学者。会议收到学术论文九十余篇。本次会议的宗旨是推进明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层研究,加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合作与交流。会议反映出的一些新特点,首先是研究理念的转变,其次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再次是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挖掘出深层的文学思想内涵。此外,文献搜集和整理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收获。

8月22日,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2005年会暨东鲁地方文献与文学研讨会在烟台师范学院召开。《大力开展海洋文献研究》(山东大学,郑杰文)、《二十一世纪全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张稔穰)、《<金瓶梅>的早期传播及其成书时间与作者问题》(山东大学,王平)、《建国以来王士禛研究的综述》(山东师范大学,裴世俊)等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好评。

第三届中国戏曲学术研讨会于8月24日至8月26日在江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百家杂志社和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着重关注了戏曲与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戏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并对戏曲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课堂,提出了一些较可行的建议。

8月25日,“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办。会议的宗旨是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理论内涵及其学术史,以推动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进展。参加会议的有刘世德、程毅中、石昌渝、董乃斌、马振方、萧相恺、张俊、段启明、黄霖、沈伯俊、温儒敏、陈平原、郭英德、侯会、陈文新+、谭帆、钱志熙、张鸣、刘勇强、竺青、潘建国、顾青等近四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

9月11日,由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宋代文学学会、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工大开幕。会议聚集了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的傅璇琮、王水照等一百七十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宋代文学专题研讨活动。会议还收到内容丰富的研究论文一百二十四篇。

9月22日,“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平江杜甫墓祠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埃及、喀麦隆等国家和国内从事“杜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这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杜甫研究会、平江县政府等联合举办。研讨会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专家学者认为,平江杜甫墓是“诗圣”杜甫真正的卒葬地,它的开发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杜学”研究的光大与发展。

同日,由天津市台办、市文联、市台资企业协会和台湾中华书学会共同举办的津台企协杯·海峡两岸楹联诗词大赛揭晓。此次大赛共征集到楹联诗词原创作品一万二千多件。9月28日,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诗词学会和上海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的“走近孔子”诗词演唱暨楹联新作展又在上海文庙举行。七十多岁的诗词作家姚昆田还吟诵了自己创作的七律《环球几度会群伦》。在国庆节前夕,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则喜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新晃古称夜郎,李白、王渔阳等大诗人都曾留诗于此。

9月23日-26日,由西北大学和台湾淡江大学联合主办,两校文学院共同承办的“海峡两岸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西北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三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出版机构、古籍整理与图书情报单位以及巴西的国际意识高等研究中心共八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此次论文与会议讨论所及,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关于当代学术背景中的古典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的学理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关于目录、版本、校注、辑佚与辨伪等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史与作家作品的文献学研究。

9月23日至26日,2005年湖南省古代文学年会暨柳宗元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永州召开。与之相应,9月24日至25日,“中国·永州柳宗元诗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湖南永州零陵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发起,中国柳宗元研究会、湖南省教科院、永州市教科中心、湖南科技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州一中等单位协助,并得到了永州市人民政府和零陵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该活动旨在通过著名教师对《江雪》、《愚溪诗序》、《小石潭记》、《钴拇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驳复仇议》等柳宗元诗文的教学授课和永州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柳宗元诗文教学与永州靓丽山水的有机融合,逐步将永州建成为柳宗元诗文教学科研中心。国内知名的柳学研究学者和优秀中小学教师近二百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9月26日,中国邮驿发展史暨全国第三届蒲松龄学术研讨会在江苏高邮召开,会议为期两天。同日上午,蒲松龄纪念馆揭牌仪式在盂城驿举行。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世硕,山东蒲松龄纪念馆馆长、蒲松龄研究会会长、研究员王幼学,牛津大学博士、波摩纳学院教授、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白亚仁(美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冒雨参加了揭牌仪式。

10月14日-16日,由河南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主办、商丘师范学院承办的“河南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商丘市丽晶酒店召开。来自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代表近五十人参加了会议。著作五部。会议安排了四场学术报告会,共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九篇,及《宋元音乐文学研究》、《商丘文学通史》、《屈宋论考》、《龙湖集编年注析》、《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等五部著作。

第五届“《文学遗产》论坛”由《文学遗产》编辑部、西华师范大学主办,阆中市人民政府、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绵阳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协办,于10月19日—22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北湖宾馆举行。《文学遗产》的编委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社科研究单位的六十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周勋初、刘世德、陈伯海、王水照等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三十八篇,讨论的热点主要是古代文学研究的本位与研究角度方法、不同时期文体特征的研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文学与地域之关系研究。

本月,由湖北楚都酒业有限公司举办的楚瓶贡酒文化研讨会暨宋玉研究会2005年会,在素有“七省通衢”的古城襄樊隆重召开。襄樊市各级领导及来自全国的楚文化研究知名专家、学者共一百五十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们就楚瓶贡酒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探讨,并对《宋玉故里在宜城》、《浅谈宜城酒文化》等论文进行了相互交流。

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1—2日在黄庭坚故里江西修水县召开。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人民美术出版总社、中国社科院《文化遗产》编辑部、南昌大学和华厦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主持了此次学术活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八十多位古代文学及书法研究专家傅璇琮、杨庆存、陈永正、陶文鹏、钟振振、黄宝华、水赍佑等应邀参加了这一盛会。

11月4日,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韵文学会、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市文物局主办,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与瑞和度假村协办的“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绍兴开幕。会议主要内容包括陆游诗词散文史学等诸多方面造诣的研究、陆游作品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陆游与其他文学家的比较等。同时,研讨会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和越中山水文化等诸多问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席教授王水照等出席会议。

11月4-7日,由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会主办,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承办的2005年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学术研讨会在海滨城市湛江召开。与会代表共八十余人,收到论文七十四篇。其中宋俊华先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点较为前沿,熊国华先生则提出了诗歌的瞬间语境问题。

也是本月,由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主办,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洛阳白园、洛阳香山寺管理处、洛阳白居易研究会承办的“2005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在洛阳召开。白居易曾在洛阳居住和行吟了十八年之久,与会学者表示,他的杰出诗歌艺术成就已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白居易研究学会,并加强与海外同研究领域学者的交流。研讨会共收到论文三十余篇。

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及阜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于11月20-22日在阜阳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刘跃进、胡阿祥、池子华、等共120余人与会。会议收到研究论文八十六篇,淮河文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在淮河文化重要思想、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国际儒学论坛第二届会议——“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包括港澳台等地在内的全国共一百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学者们一致认为,儒家人文精神具有人文、人性、人本、人道的深刻内涵,它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征,而且影响了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儒学人文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为世界文化所共有,应该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谐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月17日上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年会暨2005年年终总结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与会者包括十多位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全体教师。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汇报了2005年度工作和2006年度工作计划,诗歌中心科研项目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诗歌通史》为中心,以《中国诗歌电子文献数据库》、《中国诗歌研究史》、《20世纪中国诗歌史资料选辑》、《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丛刊》为辅的系列重大项目规划。

学术论文与著作:

2005年,学术论文与著作也是洋洋大观,可圈可点。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与专著,全国各级刊物及出版社发表与出版的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更是不可胜数。学术论文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辑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所附的“索引”,每期就有二百余篇,十二期下来,便是两千余篇;而2005年度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则全文收录了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共三百零一篇之多。就古代文学方面最权威、专业的刊物《文学遗产》而言,2005年共发表古代文学方面的专业论文一百零五篇(不包括“札记”“访谈”在内,当然以上两者有小部分重叠)其他杂志就很难一一统计了。由于在笔者截稿时,尚没有见到包括2005年度全国新书总目等在内的相关资料,故难以对05年度出版的古代文学方面的专著给出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其多产多收,已是事实。从总体上来看,2005年的古代文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于对浅层次的思想艺术性的简单评价,而更加注重厚实深遂的历史感和对艺术奥妙的理论概括”(《文学遗产·编后记》,2005年6月);重视实证研究,并寻求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最佳结合点,让文学研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更美的飞翔姿态,学术视野更加开阔。诸如文学编年研究、文学地理研究、作家物质生活状态的考察等研究课题,则“很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学术增长点”(同上)。本年度,宏观综述性研究,势头依然强劲,如雷恩天等《20世纪唐文研究回顾与反思》(《学海》,2005年2月)、狄宝心《20世纪以来的元好问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1月)、杨再红《20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南开学报·哲社版》,2005年3月)、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年1月)、纪德君《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6月)、李圣华《近四百年竟陵派散文研究史述》(《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1月)等,而传统的文学热点,诸如《水浒传》、《红楼梦》,则继续受到学者的关注。千百年来在藏雪域民族中传唱不衰的《格萨尔》,也成为05年度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如马都尕吉的《论<格萨尔>的程式化结构特点及其传承规律》(《西藏研究》,2005年1月)、熊黎明《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叙事结构比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2月)、班玛扎西《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若干母题的比较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2月)、里太吉《<格萨尔>谚语分类小议》(同上)、韩伟《<格萨尔>史诗原型的独特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3月)等,研究皆有一定深度。

2005年,古籍数字化仍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学遗产》第一期首发《关于古代文献信息化工程与古典文学研究之间互动关系的对话》,揭开了古籍数字化讨论的序幕。至第五期郑永晓《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则更进一步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探讨了程序设计语言对古籍数字化的影响。同时,本期还发表了韩丽霞、谢卫平介绍北大数字化成果的《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数字化成果概述》的文章,让我们初步领略了数字化的神奇魅力与强大功效。此外,陈力《中文古籍数字化方法之检讨》(《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3月)、王敏《我国古籍数字化之解析》(《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年6月)、朱开忠《对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年3月)、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图书馆论坛》,2005年10月)、由明智《古籍数字化需要树立整理的观念》(《中国出版》,2005年10月)等,也都从古籍数字化的观念及方式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文体学研究亦渐成气候。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文学遗产》,2005年1月)及《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可谓是宏观阐述文体学学科性质及研究现状、研究前途的文章,钱志熙《再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则是继04年《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后又一篇深化拓展之作。其他又如赵秀凤等人《文学文体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蔡安延《学科的交叉融合之美——浅论文学文体学》(《理论月刊》,2005年8月)等,也是颇有见地。

以上是对05年度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些总体性概述。下面我们根据相关资料,择其要处再简述一二。

篇5: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或名选读,下文统称为阅读)课程,是在尊重文本固有的内容作者及作品的情感基础上,以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养成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广阔的阅读空间和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最终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相应的人文素质。通常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中国文学史两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后者是中文系甚至其他相关院系传统的必修课,其地位的重要性自不必言。然而,长期以来,后者的独立性甚至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当下的大学生而言,课程的吸引力不大。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研究要点举隅如下。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大环境:文学边缘化

从外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文学日益边缘化。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多为利往。在这重功利与实用心态的影响下,由于文学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故其重要性日益为人所忽视。目前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品经济的实行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学习动机。高额的薪酬、丰厚的福利、稳定的工作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追求目标。即使是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在考虑学以致用的问题。考量所学知识对将来毕业找工作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并以此来权衡和规划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结果很多文科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大

一、大二学生,就已经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考研、考证、培训班甚至驾照的学习中去。只是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学生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甚至有的同学通堂在玩手机、打游戏、网络聊天。这一点背后的尴尬和无奈,在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2.学校小环境:课程被压缩

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置的影响下,学校的许多基础课程,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这样相对似乎更为冷僻的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更加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受到严重消解,以至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直接砍掉,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如前几年的高级文秘、现在的播音主持等热门课程的开设。

3.文学教育自身的断层和割裂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从入小学起就开始接触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在其后直至步入大学后的十数年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在学习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侧重字词翻译和作品背诵,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愉悦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被动灌输,导致不小比例的学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当步入高校再次面对古代文学作品时,积久成习的学习方式和惯性思维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讲,放弃了能动思考,更谈不上对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的学术钻研意识,因此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非常肤浅、很少诵读甚至根本不细致翻阅古代文学作品。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1.教育指导思想的制约:中文系培养的是学者而非作家

1925年,立志当作家的李健吾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时任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先生对其说: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三十年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接1955级新生入学大会上,系主任杨晦教授的迎新辞语惊四座: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两处典故的语出文献虽不可一一确证。但是,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今天的共识。虽然有的大学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或已经偃旗息鼓。如前几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做博导,后来无疾而终。近年来,上海大学有美男作家之称的葛红兵教授开设的创意写作课,其吸引力和能否改变中文系课程教学多年积习的具体效果也有待观察。

2.教育实践中的误区:颠倒了治学和教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甚至颠倒了古代文学的治学与教学的关系,侧重对治学的努力,忽略了教学的要件,也很少考虑现在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现在这些大学生上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之前所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仅限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人不能独立阅读古文,不少人甚至即使参看现代注释也看不懂古代诗文。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以治学为中心,海阔天空地讲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只是泛泛地讲什么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那么学生即使把文学史背得滚瓜烂熟,次次考试都得满分,也无法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髓和内涵。

2.教育实施者的刻意缺位:为了实现趋利避害的最大化

篇6: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一、名词解释题

1、《战国策》

答:是一部多记纵横家言论的战国史书。(1分)既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又是贯穿纵横家思想的优秀散文杰作。(2分)西汉成帝时,刘向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集为一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分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2分)

2、骈文:

答:魏晋时,骈文正式形成。(2分)骈文的主要特征是:对偶、词藻、用典和声律。(2分)南北朝时,把骈文称作“今文”。(1分)

3、不平则鸣:

答: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主张。(1分)。这一观点,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精神一脉相承。(2分)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功用。(2分)

4、《霍小玉传》:

答:蒋防创作的唐传奇,(1分)小说描写了歌妓霍小玉和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2分)霍小玉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又坚韧刚烈,敢于反抗复仇。李益的重情和薄情的两重性格。小说善于从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着眼,通过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这部小说不仅以情节曲折取胜,更以描述委婉细致、妙笔传神见长。(2分)

5、《莺莺传》:

答:中唐元稹创作的唐传奇,(1分)小说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1分)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负心人。(2分)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1分)

6、七实三虚:

答: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构思的评价。(1分)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2分)“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2分)

7、散体文

散体文,又称古文,是散文的狭义概念。(2分)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3分)

8、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文论主张。(2分)孟子认为解说诗歌,不要只抓住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必须在正确领会全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3分)

9、本纪 是《史记》五体结构之一。(1分)“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言行政绩,(2分)按照编年的形式记载一朝的大事,是全书的纲领。(2分)

10、《世说新语》:刘义庆及其门人采集众书编纂而成的《世说新语》,(1分)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代表了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2分)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记述名士玄虚清谈之事。(2分)

11、《李娃传》:是中唐白行简根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而成的一篇唐传奇。(2分)描写了郑生与李娃的爱情故事,小说还对门第自高的荥阳公作了尖锐的嘲讽,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门阀制度的现实意义。(2分)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1分)

12、拟话本:话本,是宋元说话艺人演说故事的底本。(1分)拟话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形式,整理、加工、创作的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2分)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是“三言”、“二拍”。(2分)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 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2分)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2分)重(读音chóng或 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2分)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 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2分)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 传下来。(2分)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 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2分)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2分)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2分)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2分)(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2分)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2分)

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4分)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4分)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3分)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 场诗”。每(2分)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 讲叙方法。(3分)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2分)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 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 实感;(2分)“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 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2分)《三国演义》的虚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于史无征,纯属虚构。(2分)第二,正史简略,小 说铺叙渲染。(2分)第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即改变史实,把正史记载中某人所为之事移作他人所为。(2分)

6、简述《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一是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4分)

二是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惟妙惟肖。(3分)

三是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3分)

7、简述《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答:荀子散文的特点是: 第一,论题鲜明,结构严密,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荀子的文章有了明确的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中心论点,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层层深入,说理深透。(4分)

第二,通篇用排偶句法。荀子的文章词汇丰富,富于变化,长短句并用,对偶句排比句兼行,既匀称而又错落有致(3分)

第三,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3分)

8、韩愈的杂文有何特点?

答: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大胆揭露,内容深刻,(4分)文笔犀利,形式活泼,自由随便,可长可短,(3分)寓庄于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别有一种新颖奇妙之感。如《师说》《进学解》《杂说四·马说》等。(3分)

9、简述王安石各类散文的特点。

答:王安石的议论文成就最大,多为政论。代表作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等。其特点是思想深刻,识见高超,议论果断,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强。(2分)

王安石的小品文脍炙人口,短小精悍,文短意长,文风峭刻,凌厉超迈,可见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力。(2分)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即使是山水游记散文,也爱发议论。如《游褒禅山记》:(2分)

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制,都立意深刻,结构谨严,逻辑严密,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简练明快,笔力雄健,深刻犀利。(4分)

10、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答:第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议论)、头回(小故事)、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4分)

第二,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揣摩听众心理,力求以新奇有趣、曲折动人的故事扣住人心,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善于卖关子,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得收入。(3分)

第三,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语言通俗浅显,叙事流畅生动,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3分)

11、简述《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 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第一,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中,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板化。(3 分)第二,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水浒》既写出了英雄好汉具有传奇性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他们具有凡人的品 格,这就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缺陷。(3分)第三,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做到英雄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小说写许多性情、气质相近的人物,都 能表现出他们的差别,做到同中有异。(2分)第四,英雄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2分)

12、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色。

答: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3分)《儒林外史》结构独特,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吴组缃称之为“连环短篇”。(2分)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它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全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文人心灵和人格的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2分)

为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第1回“楔子”和第56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3分)

三、论述题

1、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论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使人无法躲避。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辩论技巧。(5分)

(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雄辩犀利。(5分)

(三)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5分)

(四)语言通俗畅晓,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5分)

2、试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一)记叙文,欧阳修的记叙文,以游记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丰乐享记》、《有美堂记》、《非非堂记》、《岘山亭记》等。文章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将写景、叙事、议论熔为一炉,情文并茂。(5分)

(二)议论文,欧阳修的论、辩、说等议论文,现实性很强,多以国事民生为主,有些还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情怀和人品。(5分)

(三)抒情文,欧阳修的抒情散文,见于所写的祭文、碑志,也很有特色。如《祭尹师鲁文》、《祭苏子美文》、《祭石曼卿文》、《祭梅圣俞文》、《张子野墓志铭》、《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等,其述存亡离合之感,往往情文兼至。(5分)

欧阳修散文总的特色是平易自然、委婉曲折、情韵深长。平易自然是有宋一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5分)

3、试论《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小说刻画了追求功名富贵与讲究文行出处的两组人物,将矛头直接指向科举制本身,因为科举是广大下层文人追逐功名富贵的唯一桥梁。

第一组是以牺牲自我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5分)这些儒林群丑包括儒生、官绅和假名士这三种人物类型,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从而揭示科举制度弊端、败坏吏治、腐化世风的罪恶。(5分)

(二)赞颂和肯定讲究文行出处的人物,寄托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小说第二组是注重“文行出处”、鄙弃功名、自由独立的人物。(5分)所谓“文行出处”,文即文章、学问,行即品行,出指出仕,处指隐退。合起来是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吴敬梓认为文人应该更加注重品德修养,必要时可退隐以保全其道德品行。这组人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儒名贤,一类是普通市民。(5分)

4、试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出身于与贾家世代姻亲的、有权有势的金陵王家。她是那“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的“巾帼英雄”,因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凭着精明能干、泼辣以及伶俐口齿,深得贾母、王夫人的信任。(5分)她是荣国府的女管家,管理着几百号人的大家族的家务,具有极大的威势。王熙凤又是一个对金钱和权势占有欲极强的悍妇、妒妇的典型。(5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有:首先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巧于趋奉。(4分)其次,精明能干,大胆泼辣,雷厉风行,刚毅果断,杀伐决断,具有经世治国之才。(3分)第三,嘴甜心苦,笑里藏刀,阴险毒辣。第四,唯利是图,贪婪成性。(3分)

5、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极富浪漫色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庄子》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首先,意出尘外的构思。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庄子》更多地注目于寓言和神话。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5分)

其次,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5分)

第三、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5分)

第四、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如天马行空,空灵飘逸,而又形散神聚。(5分)

第五、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词汇丰富,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精湛传神。(5分)

6、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答:柳宗元散文中最见精彩的部分是山水游记,共有20多篇,大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其中“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这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块丰碑,标志着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5分)(1)柳宗元是开创我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而且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5分)

(2)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借物写心,借写山水来抒幽愤,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5分)

(3)他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掩埋于恶木秽草丛中的奇异小巧之景,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反映出他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5分)(4)他的山水游记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丰富的语汇和精微的观察,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5分)

7、试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答:孙悟空的“物性”是他有猴子的外貌、习性,如毛脸雷公嘴,罗圈腿,长尾巴、红屁股,喜欢抓耳挠腮,活泼好动,急躁敏捷等。(5分)他超凡的“神性”是:会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火眼金睛,刀斧不入,上天入海等,(5分)他的“人性”是:他机智勇敢,积极乐观,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5分)他藐视王权,嫉恶如仇,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他还有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捉弄人、脾气急躁等性格。(5分)

8、试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答:

(一)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5分)鲁迅评该书“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5分)

(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花妖狐魅,多具人情。(5分)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往往具有纯洁、善良、多智、果敢的人格。即使是同一类型,也人各一面,绝不雷同。(5分)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总结下一篇:团体心理训练与素质拓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