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追悼会的悼词

2024-06-18

职工追悼会的悼词(精选11篇)

篇1:职工追悼会的悼词

庄蒙丽同志追悼会悼词

今天,我们共同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庄蒙丽同志。她的故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一位挚友。

庄蒙丽同志是我院一名护士,1975年在原临沂市平邑县医院参加卫生工作,年仅15岁,至今从事护理工作37年,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卫生事业,是一位深受职工爱戴和尊重,有着很好的素质,有着很好群众口碑的护师,她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忆。庄蒙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9日13时不幸病故,享年52岁,是我们单位一大损失,我们万分悲痛。

庄蒙丽同志1978年来我院工作,34年来,在护理岗位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视病人如亲人,多次受到患者的口头表扬和感谢信,在社会上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特别是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克服疾病折磨,克服工作中人手少,工作重的困难,吃苦耐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工作,同时做好青年护士的传、帮、带,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为医院护理工作做出了的贡献,树立了老护士的形象,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尊重。

庄蒙丽同志在日常生活中人品正派、为人谦和、做事公道磊落、乐于助人,从不推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树立了一位老大姐的形象,所做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今天,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对医院和病员的关爱,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人品,为人正派,襟怀坦荡的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们为她的家庭失去这样的好妻子,这样的好母亲而惋惜。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奋发有为,告慰庄蒙丽的在天之灵。

庄蒙丽同志,安息吧!

在沉痛悼念庄蒙丽同志

陈晓聪同志一生,是,乐于奉献的一生,是的一生.陈晓聪同志1970年3月生于瑞安城关,1990年4月至1991年12月在瑞安卫校中医班学习,1994年至1997年在浙江中医学院在职学习.1991年参加工作,在莘塍中心医院从事医务工作.1998年5月调入市妇幼保健院从事中医门诊医疗工作.在10多年的医疗服务工作中.陈晓聪同志作为中国民主民盟会盟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她热爱祖国.热爱医院.关心群众疾苦.是一位好职工,好医师.更是我们的好同事.我们深为她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悲痛.陈晓聪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是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关爱病员,爱院如家.特别在建院初期,医院发展面临种种压力,她从事的中医门诊因各种条件限制,举步维艰.她用自己的毅力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中医业务水平她用自己的良好医德和对病员的关爱赢得群众的好评,短短的几年中,中医业务得到扩展,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身患重病期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同时,还一直关心关注着她深爱的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新大楼的建设。

陈晓聪同志表里如一,坦诚正直,性格开朗,与人为善,家庭和睦,团结邻里.在疾病缠身多年中,她辗转于沪杭之间,耗尽了精力和物力,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科学的心态和精神,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阻击着病魔的侵蚀.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没有忘记曾经一起奋斗的同事,时时来电,发短信慰问,坦诚沟通,关爱有加.她在病危前曾告诉家人,说生病三年,医院领导,同事多次探望和关心.自己欠了太多的人情,此生无法回报.这发自内心的表白令人泪如涌泉!晓聪,你不应有遗憾,你对医院的爱,对同事和病员的情就是最好的回报。

陈晓聪同志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更失去了一位好医师。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对医院和病员的关爱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人品为人正派,襟怀坦荡的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们为她的家庭失去这样的好妻子,这样的好母亲而惋惜。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再创佳绩,告慰晓聪的在天之灵.陈晓聪同志,安息吧!

篇2:职工追悼会的悼词

陈某某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是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关爱病员,爱院如家。特别在建院初期,医院发展面临种种压力,她从事的中医门诊因各种条件限制,举步维艰。她用自己的毅力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中医业务水平她用自己的良好医德和对病员的关爱赢得群众的好评,短短的几年中,中医业务得到扩展,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身患重病期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同时,还一直关心关注着她深爱的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新大楼的建设。

陈某某同志表里如一,坦诚正直,性格开朗,与人为善,家庭和睦,团结邻里。在疾病缠身多年中,她辗转于沪杭之间,耗尽了精力和物力,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科学的心态和精神,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阻击着病魔的侵蚀。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没有忘记曾经一起奋斗的同事,时时来电,发短信慰问,坦诚沟通,关爱有加。她在病危前曾告诉家人,

说生病三年,医院领导,同事多次探望和关心。自己欠了太多的人情,此生无法回报。这发自内心的表白令人泪如涌泉!xx,你不应有遗憾,你对医院的爱,对同事和病员的情就是最好的回报。

篇3:职工追悼会的悼词

关键词:心态,人力资源,心态分析

职工队伍的稳定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广义上包括员工和农民合同工两部分 (农民合同工以下简称合同工) 。职工队伍的状况如何, 综合实力如何, 主要取决于稳定的职工队伍, 如果没有稳定的职工队伍就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的管理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和层次, 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掌握了一些职工心态方面的情况, 在此对职工心态进行分析。

1 掌握职工心态是工作责任

公司1973年组建以后, 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职工队伍进行了新老交替, 1987年以送电第五分公司为试点单位, 开始在施工一线使用大量的合同工作为施工生产上劳动力的补充队伍, 合同工的招收主要从内蒙古敖汉旗选用, 形成了至今为止仍在使用的用工管理渠道。由于员工的逐年退休减员, 施工一线的劳动力量明显减弱, 随着国家用工制度的改革和深化, 公司各基层单位已经全面使用合同工, 各基层单位虽然使用的时间不同、数量不同, 在管理方式上大体相同, 因此形成了公司员工和合同工并存的职工队伍状况。针对这个实际公司领导和各基层单位领导在职工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上已经面临着如何加强管理的实际问题。在队伍建设上公司领导考虑的是政策方面的问题, 基层单位领导考虑的是实际管理的问题, 要保持职工队伍的长期稳定离不开行政上的管理方法, 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法, 对职工队伍建设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党政工团共同赋有政治责任和工作责任,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要承担两种责任, 把它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的切入点。

2 对员工心态的分析

所谓心态是指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 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 或者解释为心理上的认知程度和层次。由于电力系统长期处于国家在政策上的保护地位, 形成了电力系统的企业员工在职业上的优越感, 他们产生了一种观点就是在职业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甚至认为做为国家电网的员工同社会上其他企业的员工有特殊的荣誉感, 因此在心态上产生了一些曲解性的认识。随着国家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电力基建系统以固定工为骨干的劳动力格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合同工作为新生劳动力量的用工制度, 已经成为电力基建系统新的劳动力使用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相当一部分的员工, 在心态上产生了一些观点, 认为员工是施工生产一线的管理层, 合同工是施工生产一线的劳动层, 虽然企业每年都从大专院校招收一批毕业生, 从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中招收数量不多的人员, 这两部分的人力资源往往用在管理层面, 这使部分员工在心态上产生了影响, 在一些实际待遇上和利益上形成了差别, 这种差别对职工队伍的稳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不容置否, 在现阶段短期内还不可能彻底消除员工与合同工的差别, 只能是在用工制度进一步改革深化、逐步完善的前提下缩小这种差别, 我们不能否认客观存在的现实, 应当理智地面对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的实际状况。从员工的心态角度讲, 有许多的因素构成, 有许多的影响角度, 例如分配制度、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 这些必然会对员工在心态上产生影响。从现实国家政策上和企业实际利益上员工处于企业的主导地位, 是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 是企业施工生产经营的核心力量, 他们忠诚企业、热爱企业, 是企业的主人翁。特别是公司有着子袭父业的历史原因, 他们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形成了员工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这是职工队伍稳定的基础因素。

3 对合同工的心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 电力基建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对用工制度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 改变了长期以来实行单一固定工制度的体制, 在电网建设智能发展的新时期, 企业的领导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固定工制度所产生的弊端, 它已经影响了企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由于企业在招收劳动人力资源渠道受到限制, 劳动力已明显不能适应施工生产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公司现在的以固定工为骨干, 以合同工和包工队为基本力量的弹性用工制度, 这一用工制度的方向是正确的。

从公允的角度讲, 合同工为企业的施工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们已经成为施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力量, 他们和员工一起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在2008年南方抗冰抢险中, 在一些国家电网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作用。施工的范围从最初的基础工序拓展到组塔工序和架线工序, 由于送变电工程施工工期紧的特点, 企业为了赶季节、争速度、保进度, 经常需要调集大量的施工力量确保施工, 这就需要拥有具有弹性的施工队伍才能适应, 企业既需要以技术工人为骨干的员工, 又需要合同工, 既需分工作业也需要紧密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计划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的局限, 企业在使用劳动力时没有主动权, 存在着不合理的比例关系, 强劳动力逐年减少, 非生产人员在增多, 职工队伍的整体一线施工能力明显减弱。使用合同工以后, 改善了劳动力结构, 企业有了使用劳动力的主动权, 使劳动力结构适应了电力基建行业的需求,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在肯定合同工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体质强壮特点的同时, 我们必须对所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 归纳起来影响职工队伍整体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工技术和思想素质较差。送变电工程项目遍及省内外, 有国网工程和省内工程, 项目规模大、工艺先进、技术复杂、配套、改造、扩建、续建项目多, 施工难度大, 这就要求施工队伍要有较高的素质, 由于合同工主要来源于敖汉旗农村地区, 绝大多数人文化基础低、技术水平低, 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雇佣思想和短期行为观念, 这些问题必然给工程质量、工期、劳动生产率、施工成本、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二是合同工的流失问题, 在公司有数量不多的合同工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 他们在施工生产中掌握了管理方法和施工技术, 学到了一定的本领, 由于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有一部分优秀的人员就要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同行业单位, 产生了合同工流失的问题。三是固定工的窝工问题。员工与合同工相结合的用工制度, 就是要保持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为了适应电力施工项目多、点多面广、战线长的施工需要就要扩大合同工的比例, 由于现在的工程实行了项目经理制, 某些项目经理喜欢使用大量的合同工, 而少量使用固定工, 这样一来加大了合同工的使用比例, 因而造成了员工的窝工浪费。

4 掌握了解职工心态的方法

无论是企业的固定员工还是合同工,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方式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 都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 这就需要企业的政工干部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 特别是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切合实际, 找准切入点。在用工制度和规章制度有机结合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好员工和合同工的作用, 引导好、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了解掌握职工心态的方法和办法, 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通过专题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 (用无记名方法) , 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把真实的情况了解出来, 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 知道他们的真正诉求, 特别是要针对合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 依照政策逐步解决。从公司各基层单位目前的职工心态分析, 主流是稳定的, 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 希望企业做大做强, 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员工和合同工队伍当中都存在着一些心态不平衡的倾向, 特别是对分配制度的不尽合理意见较多, 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状态。我们特别要注意到已经在企业工作十年以上的合同工, 他们的年龄已近中年, 父母需要照顾, 妻子需要家庭的温暖, 使他们产生了想离开企业的想法。而有的农民合同工已经把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企业之中, 他们愿意克服一切困难继续留在企业, 把它作为生活的依靠阵地, 这就形成了合同工短期行为与长期愿望的心态,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差别问题, 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缩小差别, 在政治地位和报酬上一视同仁, 特别是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后, 合同工的待遇问题已经上升到突出的地位, 成为合同工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 只有按劳动定额用工才能做到同工同酬, 调动好员工与合同工的积极性, 企业要加强对合同工队伍内部分配的监督, 做到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提高合同工的积极性, 稳定合同工的心态, 公司在合同工队伍的管理上已经积累了管理经验, 而且采用了一些激励手段, 对于保持合同工队伍的稳定起到了作用。

综上所述, 从了解掌握职工心态的角度对员工和合同工的心态进行了分析, 并就与此相关联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其根本目的是强调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必须要了解和掌握职工心态, 特别是了解和掌握职工关心的核心问题,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 正确处理好利益关系, 形成职工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稳定的职工队伍是电网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关起彭.对当前职工心态及思想观念变化的探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1 (06) .

[2]当前国企职工思想状况及对策选择[J].武钢政工, 1998 (10) .

篇4:特殊的追悼会

然而有谁知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继女;在继父瘫痪,亲母亲离家出走后,她却勇敢地留了下来, 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哥哥!

1994年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亲带着申春玲姐弟从山东范泽龙周集来到加祥县后申庄。春玲的继父申树平是一个木匠,为人忠老实。继父上有70多岁的二老,下有四个正在读书的儿子。其中大儿子申建国在西安交大读书,其它三个儿子在县里读高中。 尽管家庭负担很重,但继父有一门高超的木工手艺,再加上一家人勤俭节约, 生活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春玲母子三人的到来,继父全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或许因为家中没有女孩的缘故,爷爷、奶奶、继父都对小春玲疼爱有加, 哥哥们更是亲热地叫她小玲铛。小春玲到继父家时,早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可是由于父亲去世,她只能失学在家。继父知道后二话不说,拿钱给她上了学。家里本来就有四个孩子上学,再加上小春玲,继父的肩上又增添了一份负担。 好在继父勤快,农闲时间常跟镇上的建筑队外出施工赚些外快,总算能对付家里的支出。 小春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第一学期就考了个全年级第三。 除了学习,她还包下了部分家务活,一有空闲,就帮几个哥哥洗脏衣服, 帮继父抬木头、拉锯,继父逢人就夸:我这辈子有福气,天上掉下个好女儿!

然而,快乐的时光转眼即逝,一场横祸从天而降。 1995外初夏,继父在一次施工队中从三楼摔了下来,瘫痪在床。一根大梁倒下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而且为给继父治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看着瘫在床上的病父,二哥申建军率先提出辍学,父亲坚决不同意,因为他和老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他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老三、老四也要求辍学,好挑起家庭的重担。

正在哥哥们相争不让、继父左右为难之时, 小春玲却提出由自己辍学,帮妈妈支撑起这个家。 继父流泪了,爷爷、奶奶也不停地抹泪。继父沉痛说:玲儿,爹对不住你, 你的几个哥哥读了这么多年书,现在放弃可惜了,只能委屈你了——

三个哥哥也紧紧握住小妹的手,并在父亲床前共同许下诺言: 不论以后谁考上大学小妹的这份恩情要加倍偿还。

可刚刚走出磨难的春玲母亲却承不住再一次的灾难打击。 她从医生口中得知,丈夫很可能终身瘫痪在床, 她对这个家彻底失去了信心,更惧怕自已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决定带着小儿离家出走。 任春玲如何哀求,如何劝止,母亲还是在继父受伤三个月后离开了危难的家。 母亲走了,家里的支柱又断了一根,爷爷、奶奶成天抹泪, 继父唉声叹气,哥哥们心中更是怕恐不安。家里又陷入一片泪雨纷飞中。村里的人们也好心地劝慰春玲:

“这里没有你任何亲人了,你也回范泽你姥姥家吧,要不,你会受一辈子苦的!”小春玲坚定地摇摇头:“不,我不能走,俺娘走了俺不能再丢下这个家。”小春玲把哥哥们叫到继父的床前,一字一句地保证道:“爹,娘走了,是娘没良心;我不会走,我要留下来陪你们共渡难关,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亲生女儿。”这一年,申春玲年仅12岁。

【只要哥哥们有出息了,就是小妹有出息了】

小春玲说到做到,她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和家务,和真正的家庭妇女一样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为整个家庭精打细算地过日了。小春玲知道,这个家要想好起来,首先得让继父好起来,所以,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她一刻也没有停止为继父治病。

1996年盛夏,由于天气炎热,继父的病情加重, 小春玲决定带他去济宁市住院治疗。安顿好家里的事,她拉着板车上路了。80多公里的路程她足足走了两天一夜,走到目的地时,她的脚磨破了,肩也肿得老高。 在医院为了节省住宿费,春玲住在医院的自行车棚里, 看车的老大爷以为她是讨饭的乞丐,几次往外撵她。

小春玲只好实话实说,老人深受感动, 不仅把她睡觉用的板车放在最里边还专门为她找了一顶蚊帐。

在春玲的精心照顾下,继父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她又拉着继父走回了家乡。 刚回到家就赶上了麦收。哥哥们都在上学,爷爷奶奶只能帮着做做饭或捆麦子, 7亩多地的麦子只能小春玲一个人。为了抢收,好连续几天都睡在地里, 累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趴在麦跺上睡一会儿,醒来以后接着再割。

由于心急,再加上过度劳累,小春玲的嘴上起了水泡,手脚也磨出了血。 她真有些支撑不住了,可剩下的两亩麦子怎么办?这些都是全家人的口粮啊!她急得禁不住在麦地里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引来了乡亲们, 大伙对她同情不已,七手八脚帮她割完了麦子。这次艰难的麦收,换来了全家的粮食,二哥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巨大的丰收, 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手捧着二哥的录取通知书,小春玲似乎忘记了自已的劳累,高兴地跳着、喊着。 望着又黑又瘦的小妹,落榜的三哥申建文不由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自责地说: 我对不起小妹,她为我们受了这么多苦,可我却——说着痛哭起来。

小春玲慌了,拉住三哥的手,劝道:“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你别灰心!”小妹的话让申建文更是惭愧不已,他表示不复读了,留在家里帮妹妹。 春玲执意不肯,她哭着问三哥:我受苦受累不就是让你们好好上学吗 ? 哥哥们有出息了,就是我有出息了,你怎么就想不通呢!三哥终于听从了妹妹了劝说,也决定复读,二哥去上海读书的日子越来越近。3000元的学杂费压得全家人喘不過气来。

无奈之际,小春玲想到了卖血。第一次去血站,因年龄太小,医生不给抽;第二次去,她虚报了年龄才被允许抽200CC血。当她拿到400元"营养费"时,脸上的愁容仍没有散去。她知道,这 400元钱对于3000元的学费只不是杯水车薪。

于是,她第三天又一次来到血站。这一次,医生说什么都不给抽了。

情急之下,小春玲向医生下跪讲述了卖血的原因。 医生沉默良久,才叹了口气说: 好吧,就这一次,以后可别再来了;你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位好心的医生象征性地给她抽了少量的血,并从自已的口袋里掏出钱,凑了700元钱给了小春玲。小春玲感动得直掉泪。

回到家,春玲如数把钱交给了继父,继父忙问她从哪来这么多钱。 小春玲撒谎说是借的。细心的二哥却从她那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的脸上明白了一切。 他抓住小妹的手看了又看,又从她兜里掏了两张卖血的收据,全家人都惊呆了! 可是,这些钱还远远不够学费的一半,继父决定卖掉一块老宅地基,爷爷奶奶也决定把他们准备打寿棺的三棵大杨树卖掉。继父不同意,两位老人执意说:“小玲子为了咱这个家拼了命了,我们还要那棺材干啥。”

在全家人的努力下,二哥、三哥的学费总算凑齐了。为了让二哥申建军体体面面地去上大学,小春玲连续几个晚上没休息, 给哥哥缝制了新棉被和新布鞋。监行前,春玲去车站送二哥,她说:“二哥,咱家虽穷,但有志气,你一定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你在外面也别苦了自已,需要钱尽管来信给家里说,俺给你操办。” 申建军再也忍不住了,他把小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动得泪流满面……

【你们可以忘了我,但不能忘了你们的妹妹】

哥哥们上学走了,小春玲开始盘算着怎么赚钱给继父治病,为哥哥们缴来年的学费。 起初,她也想着跟村里的女孩子们外出打工,可家里的三个老人没人照顾,她只能在家想办法。冥思苦想后,她决定种棉花致富,种棉花与种其它农作物不一样,管理起来不仅费事,而且喷洒农药也很危险,可小春玲却在心里盘算着一年下来种棉花大约可收入八九千元,就毫不犹豫地开始忙乎起来。她雄心勃勃地种起了棉花,可不久,鲁西南地区的棉花全部遭受到棉铃虫的袭击。这可急坏了小春玲,身材没有棉花高的她赶紧背着20多公斤重的药桶在棉田里喷洒农药。她听人说,中午最热的时候,除虫最有效。她就挑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打药,炙热的太阳晒得棉田像个大蒸笼, 令她常常喘不过气来,她只好喷洒一行就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一天中午,由于药桶漏水,她中毒晕了过去,被村里人发现送了回去。 醒来后,她不顾继父劝阻,又挣扎返回了棉田——

巴心巴肝的苦做终于换来了棉花大丰收, 可由于当年棉花收购价太低,小春玲依然没能把攒到她计划的钱。 聪明的她又动起了脑筋,什么赚钱她就干什么。农闲时,她和别人一起收过槐米、柳条,也推销过草帽,黄豆。 后来,她听人说泗水的苹果便宜,她又跟着村里的大伯去泗水贩水果。每天晚饭后拉着地排车上路,天亮时赶到苹果园,装上车就往回赶。壮年男子拉一排车,她也拉一地排车。在路上,别人都吃苹果解渴,她却一个也舍不得吃, 连烂了点的也留下给继父,爷爷、奶奶吃, 四哥申建华看到的仅14岁的妹妹如此艰辛,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他决定退学参军,留下来帮妹妹。

小春玲却很支持哥哥,她偷偷地劝慰哥哥道:“我最羡慕的是军人,留在家里又有什么出息呢?你放心去吧,家里的困难我能顶住。”经不住小春玲的一再劝说,继父终于同意了。四哥去部队那天,小春玲从口袋掏出一大把皱巴巴的零钱塞到哥哥手里:“ 哥哥,这是80多元钱,是俺省下来的,你留着零用,到部队后你好好干,争取当个军官回来。”申建华的眼睛湿润了。

1997年春节,是小春玲最快乐的一个春节。除了四哥在部队外,三个哥哥都回来了,并且三个哥哥都为小妹准备了新年礼物。大哥带给她的是一套新衣服,二哥送给了她一条红围巾,就连三哥也给她买了一盒美容霜。小春玲抱着礼物从里屋跑到外屋,不住地跳着笑着,此时的她又恢复了孩子的天性,那么天真活泼。小春玲喜悦的神情让全家为之动容,继父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他把儿子们叫到床前,说:“你们三个哥哥做得对!玲玲太苦了,以后你们有了本事,可以忘了我,但不能忘了你们的小妹。

【我们永远爱着你——亲情小妹】

在繁忙的农活中,春玲始终不忘给继父治病, 一有希望,哪怕山高路远,她也带着继父去。苍天不负有心人,继父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有时还可以拄着拐杖挪步。哥哥们也是学业有成。大哥申建国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四哥申建华在部队入了党,并被提拔为班长。1997年9月,三哥申建文高考顺利过关,被山东中医学院录取。1998年3月,奶奶突然重病,临终前,老人紧紧抓住小春玲的手艰难地说:“玲儿,奶奶这辈子不亏,有你这么个好孙女,奶奶真舍不得人呀!”说着老人颤抖着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玉手镯递给春玲,春玲迟疑着没接。爷爷说:玲儿,这是奶奶原本留给你长嫂的,可奶奶想,这个手镯最该给你,你就满足了奶奶的心愿吧! 春玲含泪接过了手镯,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奶奶去世后,四哥来信了,说他原准备考军校,可知道奶奶去世后,家里又用了不少钱,他决定放弃。春玲看了信,急了,她马上找人给哥哥去信劝说,并寄去了200元钱,让哥哥买学习资料。她说:“哥哥,考军校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可千万别为了眼前的困难而耽误了一生啊!”就在春玲想着法了鼓励四哥时,出走了几年的母亲突然来信了, 原来,母亲离家出走时就偷偷开了个假离婚证明,后来去了平阳县, 找了一个做食品加工的老板做丈夫,生活还算可以。她从别人口中得知女儿这几年受的苦难,心里充满了愧疚。母亲来信想让女儿也去平阳县跟着她过,还允诺给小春玲找一个好婆家。读着母亲的信,春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恨母亲的无情,可那毕竟是自已的亲生母亲啊! 她多想扑到母亲的怀里好好地哭一场,多想跟着母亲过一个正常女孩无忧的生活。可她怎能舍弃这个家,这个家虽穷,但且家人都是真心地疼她爱她啊!

善良的继父看出了她的忧悉,劝她道:“玲儿,你去找你娘吧,爹不怪你,咱家这么苦,会拖累你一辈子的,爹也于心不忍啊!”春玲咬了咬嘴唇,双膝跪在继父的床前:“爹,再大的苦俺都能吃,您可千万别赶俺走。”春玲让人代笔给母亲写了一封回信,拒绝了母亲的要求。

她一如既往地为这个家操持着。为了给四哥多筹点钱买学习资料,1998年8月的一天,小春玲又一次想到了卖血。 在她的再三请求下,医生一次为她抽了300CC血,原本身体虚弱、營养不良的她此时更加虚弱。她强打起精神去邮局汇钱。没想到,过马路时一恍惚,她被一辆满载着钢筋的大卡车刮倒,沉重的车轮从她身上轧过——噩耗传来,爷爷承受不住打击,病倒在床上,继父四度昏厥过去。 三哥申建文是第一个知道消息赶到家的,他扑到在妹妹的遗体前,哭昏了过去。二哥申建军接到电报后,在火车上两天没吃没喝,哭着从上海站着回到家乡。远在西安的读研究生的大哥申建国闻讯失声痛哭,他实在抽不出空回家奔丧,流着泪为小妹发来唁电:亲情小妹,你用母亲般的胸怀挑起一个沉重的家;至爱小妹,你用脆弱的双肩撑起一片希望,我们永远爱着你——亲情小妹。 刚刚收到桂林陆军学院录取通知书的申建华同时收到了妹妹的噩耗,他当场晕倒在训练场上。他也匆忙赶回了家乡。按当地的风俗,未成年的人死后不仅不能举行葬礼,就连祖宗的“老林”也不能入。小春玲到继父家四年,除了改姓,连户口也没来得及报,所以,她还不能算村里的人。 可村里的长辈们深深地被这个“亲情义女”的大仁大义感动,不仅破例为她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而且还在祖宗的“老林”为她选择了一块坟地。老人们流着泪说:这么好的闺女,死了再不能让她受屈了。

曾经采访过申春玲的山东省女作家刘红也赶来参加了葬礼,并为她撰写了祭文:

你,宛如山涧一朵野花,你,又是天边的一抹云霞,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

柔弱的双肩担起满腔挚情,幼小的心灵托起一个完整的家,年轻的岁月,本应如诗如画,如丝如缕,可是你的面前却堆满了太多的艰辛和沉重,一个毫无血缘的家,演绎出一番轰轰烈烈的真情;一个小小的你,虽不惊天地,泣鬼神,可又让许多天下人为这动情。

你走了,走得那么轻,那么轻,轻得像天边那朵云——

篇5:单位职工追悼会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离休干部××。

××因患肺心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晚时分在市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享年x岁。

××年月生于湘阴县城南区,年月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前夕在江南地下十一师、乡农协会参加全国解放运动。解放后,参加清匪反霸、土改、参加整风整社等工作,后在湘阴粮食局、人委会等单位工作,年月在汨罗矿石公司工作,年月调汨罗市财政局房管所工作,年月离休。

少年时代的××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经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他十来岁时受生存和生活所迫,弃书投工。在长沙等地工厂当童工,受尽了工厂资本家的剥削和欺凌,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了旧社会的黑暗,这使他幼小的心灵开始产生鲜明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充满了对旧世界的无比痛恨和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在此期间,他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长沙工人革命活动;解放前夕,他投身全国解放运动;解放后,参加乡农协会,积极投身土地改革。由于他表现出色,被组织上选派到粮食干校学习,安排到粮食部门工作,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迅速成长起来。在以后的革命工作生涯中,他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在错误路线干扰下,受到极不公正待遇,蒙冤二十一年仍坚真无悔坚持革命信念,其高尚的品格勘为后人楷模。

××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财会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他对财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经管的财务帐目日清月结,清清白白。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

××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慰××在天之灵。

篇6:单位好职工追悼会悼词专题

陈晓聪同志是我院职工,中医主治医师,是一个深受职工爱戴,有很好群众口碑的中医师,陈晓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念6月1日14时35分不幸逝世,享年40岁。

陈晓聪同志一生,是敬岗爱业,乐于奉献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病员服务的一生.陈晓聪同志1970年3月生于瑞安城关,1990年4月至1991年12月在瑞安卫校中医班学习,1994年至1997年在浙江中医学院在职学习.1991年参加工作,在莘塍中心医院从事医务工作.1998年5月调入市妇幼保健院从事中医门诊医疗工作.在10多年的医疗服务工作中.陈晓聪同志作为中国民主民盟会盟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她热爱祖国.热爱医院.关心群众疾苦.是一位好职工,好医师.更是我们的好同事.我们深为她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悲痛.陈晓聪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是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关爱病员,爱院如家.特别在建院初期,医院发展面临种种压力,她从事的中医门诊因各种条件限制,举步维艰.她用自己的毅力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中医业务水平她用自己的良好医德和对病员的关爱赢得群众的好评,短短的几年中,中医业务得到扩展,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身患重病期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同时,还一直关心关注着她深爱的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新大楼的建设。

陈晓聪同志表里如一,坦诚正直,性格开朗,与人为善,家庭和睦,团结邻里.在疾病缠身多年中,她辗转于沪杭之间,耗尽了精力和物力,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科学的心态和精神,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阻击着病魔的侵蚀.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没有忘记曾经一起奋斗的同事,时时来电,发短信慰问,坦诚沟通,关爱有加.她在病危前曾告诉家人,说生病三年,医院领导,同事多次探望和关心.自己欠了太多的人情,此生无法回报.这发自内心的表白令人泪如涌泉!晓聪,你不应有遗憾,你对医院的爱,对同事和病员的情就是最好的回报。

篇7:悼词:萧三同志追悼会悼词

1983年2月4日9时55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萧三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一位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政治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

和悲痛。

萧三同志189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少年时代,他曾和毛泽东同志在湘乡县东山小学同学,之后一起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他和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并为毛泽东同志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此后,他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与赵世炎等同志一同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参加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组织的“少年共产党”(即“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经胡志明同志介绍和王若飞等五位同志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协助陈乔年、邓小平等同志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同志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组织工作,同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解放后,先后出席了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三同志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以及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28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期间,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他作为中国左翼作家常驻代表,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见了高尔基,并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了大会发言。经我党组织批准他参加过苏联共产党,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在苏期间,他与鲁迅保持着密切的通讯联系,并通过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写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传略,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一些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被译为俄、保、英、德、法、西、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萧三同志的作品,充满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党和党的领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映了国内外人民的革命斗争。他坚持文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力求使文艺和革命血肉一体。他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一直在我国人民中广泛流传,同时也受到国外读者的重视和欢迎。由他主编《革命烈士诗抄》及其续集,成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操教育的宝贵教材。他坚持诗歌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努力探索革命文艺的道路,积极宣传、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中国新文学和新诗歌的成长、繁荣,付出了毕生的辛勤劳动。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歌》、《友谊之路》、《萧三诗选》、《伏枥集》,俄文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萧三诗选》等。萧三同志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广为流传的《国际歌》歌词的主要译者之一。为了密切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他翻译了剧本《马门教授》、《新木马计》、《光荣》和影响广泛的剧本《前线》以及《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等名著。

萧三同志对我国文学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春回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并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和《新诗歌》等杂志。1946年任华北文协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顾问、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和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萧三同志又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文化活动家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战士。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处中国书记,并常驻书记处工作两年。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参加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篇8:奶奶追悼会的悼词

我的奶奶,一生节俭,无私奉献。她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用零花钱作为我们学习进步的奖励;她用辛苦攒下的储蓄作为我们外出旅行的费用,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阅历。奶奶总是大大方方地把钱花在我们身上,而自己省吃俭用,积累下每一分钱。

奶奶疼爱子女儿孙胜过爱自己。她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总是牵挂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却不愿我们为她担心。20xx年,奶奶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但她很少向我们提及。奶奶把所有身体的不适,心里的难过,都自己扛着,忍着,只记在日记里。她背着我们,自己偷偷跑到医院做检查。

在奶奶的心中,永远都是他人,永远都少一个属于自己的位子。有一次奶奶住院,听说一位老师也住进了医院。她特意解开套在手上的住院指环,支撑着自己虚弱的身体,匆匆去看望那位老师。

我的奶奶,她的一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流芳百世的伟业,但她的美好品质,她的言传身教永远激励和感动着我们子孙后代。

篇9:追悼会上的悼词

感谢大家来参加xxx老人的告别仪式!

XX年7月6日7时25分,这是个悲伤的时刻,有一位慈祥而坚强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亲人和朋友们,走完了平凡而又坎坷的人生,享年62岁。

让我们沉痛悼念刘最荣老人。

老人生于1946年6月28日,祖籍山西省繁峙县,因家境贫寒,少年丧父,锻炼了她坚韧的性格。成家后因为爱人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凭着坚强的毅力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带领儿女们春耕秋收,勤劳治家。在儿女们的眼中,母亲俨然是一棵参天大树,树荫下没有分,没有雨,只有温暖和爱。家庭住址的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家境的一次次好转,直到去年全家在上海定居,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园,这也了却了老人多年的夙愿。因为常年的操劳病痛时常伴随着老人,XX年最终被确诊为脑萎缩,老人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并积极配合治疗,但情况不是很好,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XX年6月26日不幸再次降临到老人的身上,老人因感冒发烧引起肺炎反复高烧不退并引发浓毒症等住进医院,经医院多方努力最终救治无效,于7月6日辞世。

老人的一生是勤劳简朴的一生,不为自己只为他人着想,以坚强的毅力迈过了人生的沟沟坎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她的家人。

让我们以真诚的心为她老人家送行,让她顺顺利利地走完通往天国的阶梯。一路好走!

让我们记住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将永远活我们的心中!

篇10:追悼会上的悼词

山川默哀,金鸡挥泪。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居,一位慈祥的和善老人。

因病医治无效,于二零一七年一月十三日凌晨一时五十分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七岁。她停止了在世间的艰难跋涉,长久地闭上了慈爱的双眼,舍下她的亲人,静静地走了,走的是那样的从容,走的是那样的平静,走的是那样的匆忙。

姥姥的一生是勤劳一生,艰辛一生,简朴一生,平凡一生,也是不平凡一生。

艰辛一生。生于一九三零年十月十九号,山东掖县人。半生颠沛流离,走过半个中国,十二岁为了谋生随父母开始闯关东,途径哈尔滨,海拉尔,足迹遍布整个东北,最终落脚于西北甘肃。含辛茹苦的拉扯大六个子女。为了抚养子女舍弃了工作。

勤劳一生。姥姥曾经说过:“人没有累死的,只有闲死的。”年轻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年老时依旧不减。家里永远干干净净,到老还在楼下开辟了一片绿地种草种木,美化我们的家园。这种勤劳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简朴一生。所有的物质要求都降到最低,吃饭不求大鱼大肉,穿衣只求暖和就好。

其实您的亲人知道,您不想走,因为您有太多的牵挂和期盼,因为您眷恋着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总想着您的子孙后代更加兴旺发达,幸福长久,可是无情的病魔夺走了您的一切,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从此,儿女们再也得不到您无私的母爱,再也牵不到您温暖的双手,亲友们再也看不到您慈祥的笑脸!

高山垂泪,树木低头。

我们坚信,姥姥一定会在天堂之上继续守望着儿女们,守望着她挚爱的孙辈们;姥姥也一定会在天堂之上继续祝福着我们,祝福她的亲人和朋友。

篇11:一位老师的追悼会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这里隆重悼念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师生好评的教育前辈——张德厚老先生。

张老先生生于1935年1月11日,1993年于遮放镇户拉中学退休,这样一名人民的好教师,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一个德高望重、倍受人们尊重的老,不幸因病于xx年11月25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

张老是户拉本地人,他生于户拉,长在户拉,并服务于户拉。

自幼聪明好学,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吃苦耐劳。

一九五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威师范;在考学升学率极低的当年,能考入当时本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重点中师学校,他成为家乡人的骄傲。

一九五三年武威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远堡小学工作,后调入红山窑小学任教。

1957年—1969年在家自谋职业,1969年—1978年于东寨下乡务农,1978年落实政策后,重返教育系统工作,先后于东寨新二坝小学、下二坝小学、永昌职中工作,1993年退休。

41年来,他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每一篇文章,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为了学生,他焚膏继晷,呕心沥血;为了学生,他循循善诱,废寝忘食。

特别是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更是关怀备至,倾注爱心;经常是慷慨解囊,不计回报,真正实践着教书育人的诺言,深受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好评。

许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走上了成才之路。

高山肃然垂首,龙江低沉呜咽,杜鹃泣血,百灵哀鸣,晴空一声霹雳,噩耗猛然当头,不料张老先生溘然长辞,撒手西去。

孔子风范,万世流芳,张老形像,永不泯灭,张老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团结一心,为户拉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他那语重心长、不知疲倦地教诲学生的师者风范依然浮现在弟子们的.脑海里,他在饭桌上为孙子们搛菜的情景栩栩如生,校园内鲜花绿荫边仿佛飘来他那勤快的脚步声,门房内热情接待来访家长的一张笑脸时隐时现,操场上潇洒舞剑、老当益壮的晨练老人的身影似乎仍在闪现。

但是,我们没有回天之术,也无再生之能,你终究走了,永远地走了。

仙人已过蓬莱阁,德范犹香启后人。

老人在这晨风微凉的初冬,离开了我们,他燃烧了自己,把殷殷的收获留给子孙,把光和热永远地留在了人间。

张老先生,你放心地去吧!你的教诲学生们将铭心刻骨,你的遗志子孙们将一如既往地传承,你的处世风范们将毫不犹豫地追随效仿。

上一篇:二年级亲子运动会竞赛项目及规则下一篇:雨后·阳光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