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厂家在大卖场的生存思考

2024-06-17

保健品厂家在大卖场的生存思考(精选4篇)

篇1:保健品厂家在大卖场的生存思考

这部影片对于“生命”价值的表述,可谓着墨颇多。既通过五种中国特色的代表动物(丹顶鹤、熊猫、雪豹、藏羚羊、金丝猴)的影像描述加以表达,也借助旁白来辅助说明。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重新的思考。

一、 以不断抗争丰富生命的意义

生存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如果生命都已失去,便无从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诞生在中国》有关生存哲学的描述,是典型的“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虽然这是进化论产生之后,便日渐深入人心的常识,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得到了极其真切的表述。

影片中关于雪豹达娃的情节,最能够体现出优胜劣汰的生存哲学。在片中,达娃至少遭遇了三次生存挑战,这三次挑战以及达娃的应对,使抽象的生存哲学得以具体化。达娃遭遇的第一次挑战来自另一只雪豹,这只雪豹贸然进入了达娃的领地,但当时的达娃正值盛年,所以入侵的雪豹只好默然离开达娃的领地。这是达娃经历的第一次生存挑战,在这场战役中,达娃毫无疑问是胜利者。第二次的生存挑战则直接改写了达娃及其二子的生存状态,因为这次挑战中,获胜者是上次战败的入侵者,它不仅变得更加强壮,还带来了自己的三只幼豹。达娃在这场战争面前,以寡不敌众而告终,被迫离开了自己赖以为生的王国。在悲伤落寞中,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去开拓新的生存环境。对于达娃来说,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挑战,但在“优胜劣汰”这一生存规律的层面去理解,达娃的战败又实属必然。如果说第二次挑战的失败,还可以为达娃找一个妥帖的理由,那么达娃面临的第三次挑战则彻底证明了它确实是廉颇老矣,无力再战。影片呈现出的达娃的第三次挑战本出自它的主动攻击牦牛,但是很可惜,主动权很快便转移到了牦牛的手里,这一窘况终于使得达娃身负重伤,最终在大雪皑皑的山崖上死去。唯美的画面展示着悲剧的本质,而优胜劣汰的规律也得到了再一次的验证。

与此类似的是金丝猴淘淘。淘淘曾在一气之下离开了自己父母所在的群落,而加入到流浪猴的行列。但是不久之后,淘淘的爸爸便与流浪猴领袖打起架来,淘淘一度陷入了信任怀疑。但是当严寒来临的时候,或处于躲避严寒的需求,或由于离家太久的思乡之情,它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接受了命运提出的选择难题,最终仍是决定回归到自己原先的家庭中。虽在回归之后,仍然没有得到父母的青睐,但他并未气馁,终于在妹妹遭遇突袭之时,展示出了自己的价值。在这场命运考验中,淘淘当然是胜利者。它与达娃相同的是,在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之时,都没有选择躲避困难,而是勇于接受,虽然二者的结果有别,但它们都富有英雄主义的气质。

影片中的达娃更像是一个喻体,它的本体则是人类。在生存压力陡增的今天,优胜劣汰的法则仍然在屡试不爽地发挥着效力。但在这片情境之下,如果直接选择放弃,那便是生命的失败者;只有敢于面对这些挑战,才有获胜的可能。达娃向我们同时展示了胜利与失败两种结局,但它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却是生命价值的绝佳诠释,这同时也是达娃给观众们的启示。

二、 令人慨叹的生命力量的延续

在《我们诞生在中国》里,表达先辈对后辈的关爱,似乎是一个有意涉及的内容。我们不妨从刚刚聊起的达娃说起。它所面临的三次生存挑战,有两次都源于它保护后代的意识。尤其是第二次,在它明知道一旦开战便必输无疑的情境下,仍然想要尝试能否从敌人口中夺下猎物,从而令其二子饱餐一顿,其中所绽放出的母爱光芒,是十分耀眼的,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记。第三次挑战则将先辈对后辈的爱意表达得更为清晰,一方面是达娃为了给孩子捕获猎物而主动向小牦牛发起攻击,另一方面则是老牦牛为了拯救小牦牛而向达娃发起攻击,可以说这场战争的双方都是出于同一种力量:保护幼崽。两种品类的动物,竟然都处于保护幼崽而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这真是深刻的亲情。

影片中还展示了与牦牛相似的故事,即雌性藏羚羊在面对狼群追随幼羚羊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去保护幼崽。藏羚羊在身体素质上虽然比不上野狼,但是凭借着团体优势(羚羊群)和自己对下一辈的关爱,也能够不计生命得失,去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尽一份力。以往的解读是将这一行为归因于动物的本能,但即便是本能,也是带有非常明确的牺牲自己来保护后代的想法,这种献身精神,正是重视后代,进而重视生命延续的意识。

与藏羚羊和牦牛不同的是,影片中的熊猫丫丫和女儿美美并未经历生死考验,但却表达出了与牦牛和藏羚羊相同的情怀。丫丫对美美的近乎溺爱的呵护,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场面。当时间进入到夏季以后,出生不到半年的美美便尝试着各种自由自在的活动方式,例如爬树。但是作为母亲的丫丫,对于美美过早尝试这一危险性的活动相当在意,并不断加以阻止,其中体现出的浓重的爱意,与羚羊和牦牛别无二致。

与金丝猴淘淘相关的故事,又把长辈对晚辈的爱意做了另外一个层次的表达。影片在讲述淘淘的时候,首先安排的情节便是淘淘妹妹刚刚出生,从而使得淘淘失掉了父母的恩宠。这段情节直接使得淘淘离家出走,加入了流浪猴的行列中。但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使得剧情反转的故事:当苍鹰准备偷袭淘淘的妹妹时,淘淘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妹妹保护起来。对于淘淘来说,这个事情重新确立了它在家族中的地位,不仅妹妹将之视为英雄,就连父母也重新接纳了他。这里仍然体现为浓重的亲情。

从雪豹达娃到牦牛,再到藏羚羊和熊猫丫丫,再到金丝猴淘淘,它们都展现了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即牺牲自己以保全整个家族,尤其是后辈的生命。在此不妨仍把它们视为人类的喻体。人类往往重视子孙的发展情况,因为子嗣被认为是先人生命血脉的延续,所以当危险来临之时,人们往往优先考虑保存子嗣。子嗣只要能够顺利发展下去,这一支的生命将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也将减损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同时,子嗣的发展也延长了先人生命价值的实现长度。实际上,这同样也是构成生命价值的重要部分。《我们诞生在中国》借助动物们的表现,向观众形象地展示了这种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

三、 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于“轮回”

在《我们诞生在中国》里,还有一个草蛇灰线式的情节安排,即以丹顶鹤开始,最后又以丹顶鹤结束。有关这一点,周迅的旁白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片首说到:“在中国神话中,丹顶鹤被称为仙鹤,是神仙世界的代表。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几千年前的中国绘画,已经出现了仙鹤的形象。中国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当仙鹤展翅高飞之时,它都会承载着一个逝去生命的灵魂。”这里已经赋予了丹顶鹤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在影片接近结束的时候,也就是达娃在冰天雪地里死亡的那刻,屏幕再次显现丹顶鹤,而旁白也一样得卒章显志:“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当一个生命逝去,被称为仙鹤的丹顶鹤会承载着它的灵魂,重新开始生命的轮回,从结束,到开始。”这里的表述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确实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恐惧来源于未知,人们之所以惧怕死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死亡后的状态并不清楚。但是《我们诞生在中国》却通过异常深刻的表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达观之门。它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的开始。这让人情不自禁想到日本文艺片《入殓师》那句经典的台词:“死并不是终点,而是开启下一段新生的起点。”

从现象看到本质,并以这个本质去指导现实人生,这往往被认定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如果仍然将《我们诞生在中国》的丹顶鹤视为一个喻体,那么这个喻体承载的哲学意蕴确实比片中的其他四个喻体都深刻得多。其它四个喻体只是对人类普通人伦关系的比喻,而这个喻体则直接切入到了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也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它的实现不仅依靠现世功名的确立,也可以在生命不断轮回的过程中得到传递,这正是西方美学理论所提倡的“不朽”的境界。

由上所述,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以下结论:《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运用比喻手法去反映人生价值的作品。片中所运用的五个主要意象,既有反映普世性人生价值的角色,像表现抗争的雪豹达娃,或表现亲情的熊猫丫丫、金丝猴淘淘和藏羚羊,也有反映人生价值本质的角色,像片头和片尾出现的丹顶鹤。这是一部深含隐喻意象的作品,它的深刻也正得力于此。

这部影片引导我们重新去思考人生的价值,这是本片最富哲学意蕴的观感。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学会了勇于担当责任,勇于与各种挑战抗争,勇于承担起家族尊老爱幼的义务,也要勇于面对生死的真相。达娃虽然最终死于冰天雪地,但教会我们不能逃避挑战;淘淘虽然曾离家出走,但苍鹰的突袭,也并不能割断它与妹妹血浓与水的亲情纽带;丹顶鹤虽然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传递生死的消息,但是死亡也并非一个灵魂的终点,反而接引这个灵魂走进下一段生命的历程中。所有这些感触,都是可以从这些自然界小生灵们的表现中挖掘出来的。

篇2:罗家英:带癌生存靠保健

(1)多运动,练习太极拳,打高尔夫球,亲近大自然。

(2)身心平静,一切事物不计较、不动怒、不悲伤、不嗔、不痴、不怨,多找朋友聊天,多想些开心的事,分散注意力,不要老想病情。但要定期去医院检查。

(3)找中医调理,但怕遇不上好的中医。

(4)生磨胡萝卜汁,隔天喝一杯。

(5)常吃红萝卜、番茄、薯仔、牛蒡、大豆芽、豆腐,常煲鱼汤喝。

(6)不饮老火汤,让身体处于较寒凉的体质。

(7)鹅、鸭、虾、蟹、燕窝、酒、辛辣的绝对不要吃。

(8)多吃海草等食物,坊间的灵芝药品,均有些功效。

医生点评

1. 有病不多想 积极做检查

肝癌患者保持一个好心情很重要,有利于增加肝的抵抗力。罗家英10年前第一次得知有癌症时,心情很低落,其后开始有所领悟,知道了要开导自己,不要让身边人忧心和照顾。所以他把有病的事尽量抛开,常约朋友出来踢球唱歌,让心情变得开朗不少。2014年初发现再患肝癌时,也用积极态度面对,接受治疗。

不多想病情不代表不重视,定期检查很有必要,利于及时客观地掌握康复情况。为了令身体得到保障,罗家英相隔数个月便做一次身体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一定要每年定期体检,特别是有肝病史、有5~8年以上酗酒史和有多年糖尿病病史的人,应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B超、甲胎蛋白等检测。

2. 饮食有节制 适量做运动

虽然胡萝卜有疗效,还含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增加肿瘤病人抵抗力。但它不是药,没有治疗的效果。隔天喝一杯是对的,因为喝太多会造成黄色素沉淀。红萝卜、番茄、薯仔、牛蒡、大豆芽、豆腐,煲鱼汤等营养物质都可吃,只要是对身体有益的,不必拘泥哪一种。不饮老汤是对的,虽然老汤味美,却因反复加工,含致癌物亚硝酸盐,平常要少饮。

适量运动最重要,青山绿水更有效,特别是肿瘤病人,平常要多运动,但是不能剧烈运动。当然,心情也非常重要,一定要身心平静,要做到不计较,不动怒,不悲伤,或者尽量少悲伤动怒。 对于有癌症的患者来说,只要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天,机体的抵抗力就会慢慢增强。若整天心情郁闷,垂头丧气,身体也没有动力,免疫力就会下降。

3. 不要太劳累 尽量早早睡

肝脏是人体最敏感也是脆弱的器官之一,劳累、熬夜、酗酒、血糖过高都会伤害肝脏,进而转为慢性肝损伤、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癌。另外,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会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促进癌细胞发展。肝癌是非常容易诊断的癌症之一,早期检查可发现无症状的肝癌,获得及时治疗。早睡有利养护肝脏,而熬夜直接危害肝脏。熬夜时,人体中的血液都供给了脑部,内脏供血就会相应减少,导致肝脏缺氧,长此以往,就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篇3:砍掉错装在厂家身上的“手”

如果有读者朋友不甚了解什么是“刘易斯拐点”,或者对“人口红利消失”的学术定义还停留在“知其然”阶段,我觉得这很正常,毕竟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也不必妄自菲薄,只需要看看身边几个鲜活的例子,就可大抵洞悉“人口红利消失”的精髓:

建筑工地上铺灰、砌砖工人的工资,早超过坐办公室的大学毕业白领。

月嫂月收入在京沪地区早已突破万元,寒窗23载的医学博士生仅能望其项背。

一些高档餐厅的服务水平急转直下,因为找不到、也留不住好的服务员。情急之下,有时候你会看到身家千万的老板在亲自端盘子、擦桌子。

为了帮助当地龙头企业招到足额数量的蓝领工人,地方政府摊派给乡镇干部“拉壮丁”指标。实在凑不够,镇长村长们只有赤膊上阵,亲自下场凑数。

一家大型企业在人才招聘网上发布招聘广告,1个经理职位收到应征简历300份,而300个基层业务代表职位却只收到3份简历。

企业基层管理干部们集体喟叹:当年我们在基层劳动时,任由主管百般挑剔、千般考验,生怕被企业炒了鱿鱼。现在则是被基层员工千般挑剔、万般考验,生怕被员工炒了鱿鱼……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象概括,人口红利消失就是劳动力短缺(还有员工流失率高的“并发症”),而劳动力短缺的必然结果,就是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高涨(物以稀为贵嘛),而用工成本上涨,自然导致人事费用率超高,企业利润每况愈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中国行业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各企业为了消化产能,不惜血本大打价格战,早已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企业利润已是一间漏屋,偏偏又遇到“人事费用高涨”这个“连夜雨”,读者朋友应该可以想象到当今很多企业的日子,差不多就是李清照笔下的“凄凄惨惨戚戚”了。

怎么办呢?

于是,很多企业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愿景留人”上不遗余力,工资标准每年都在上调,务工人员的生活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得到进一步满足,企业也在用自己的发展反哺员工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过分依赖使用大量劳动力的本质问题没有解决,水涨船高,你在留人,别的企业也在留人,于是用工荒、招工难、员工大幅流失等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笔者在此有责任说句逆耳忠言,对于那些广泛依赖人海战术的企业,面对人口红利消失这个问题,短期而言恐怕无解。学者们纸上谈兵,肯定可以给出无穷多的答案,但细究起来,要么好高骛远,远水不解近渴,要么理论脱离实际,不接地气。这个时候不妨让那些不思改变或者想改变但实力不济的企业就此关门大吉,或许是优选抉择。毕竟中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既不是结构性短缺,也不是临时性短缺,而是一种必然的长期的经济和人口现象,我们不要高估微观企业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这是任何一个微观个体所改变不了的宏观事实。

既然人海战术行不通,很多企业尝试在“用同样多的人,创造更多的劳动生产总值”上努力实践,企图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效率。典型的办法是使用劳动力管理工具、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提升自动化生产技术,把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安排在正确的地方。这方面,一些大型企业有ERP、EPM、劳动力流程自动化、考勤工时实时监控等武装到牙齿的诸多工具,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成本高涨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上述办法都还是治标,都是基于用好现有存量人力资源,而非调整对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以笔者拙见,要真正解决人口红利消失问题,必须着眼在“用更少的人,创造同样甚至更多的劳动生产总值”,这就需要我们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方式。

不妨以快消品企业的深度分销为例详细说明:

众所周知,深度分销就是企业绕开经销商或者架空经销商,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分销的主体,将营销组织重心不断下沉的行为和过程。现在很多食品饮料企业,基本都把营销组织下沉到乡镇了,日化行业据说更深,直插村组了。我们稍加算算就知道,假如平均两个乡镇投入一个分销员,以全国4万个乡镇计,乡镇分销员就要2万人,再加上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布下的终端线路业务(号称“蚂蚁雄兵”),很多企业仅基层业务员就大抵在三五万人之间。

深度分销一度是中国营销舞台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也一度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但时至今日,深度分销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大环境下,委实已经步履蹒跚、举步维艰了。

道理很简单,这些年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上涨速度剔除物价因素之后,平均每年涨幅高达20%以上,三五万张嘴巴逐年要增加三五亿人事费用,再厚的家底恐怕也会被掏光。企业实在招不起、养不活这么庞大的分销队伍了。

读者诸君应该知道,在“90后”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的今天,这些年轻人对深度分销这种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的“苦力活”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即便企业养得起这批队伍,人力资源经理又从哪里才能招得到动辄以万计的基层劳动力?

既然养不起、也找不到这么多分销大军,那深度分销岂不山重水复、无路可走?

是的,在人口红利消失的今天,以企业为分销主体的深度分销,确实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但是,不知读者诸君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转个身,来个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创新,把深度分销的主体由厂家转变为经销商,深度分销是否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首先,根据厂商之间的分工原则,深度分销本就不应该由厂家成为主体。厂家负责制造、研发和品牌推广即可,与深度分销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问题是这些年厂家的手伸得太长,看经销商总是不顺眼,认为经销商的分销能力无法覆盖全部终端,是个不中用的包袱,于是挽起袖子,绕开经销商自个儿开始组建队伍,全面精耕并掌控终端,把经销商弄得非死即残,大多沦为“物流经销商”(物流平台)。当然,随着经销商功能的日益蜕化,厂家在深度分销的贼船上越发“套牢”,更加脱身不得,这也是如今厂家深陷深度分销的“囚徒困境”的真因所在。

nlc202309040722

其次,厂家成为深度分销的主体,导致人力资源大量重置和闲置,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力方式,违背经济学常识,尤其是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今天,注定早晚会被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碾个粉碎。大家都知道,经销商原本都有自己的分销队伍,集合处理所代理的各个厂家的商流和物流。自从深度分销大行其道后,各大厂家都派驻自己的销售队伍,汇集到经销商那里的各大厂家的“御林军”一下子增加好几倍。以拜访终端为例,原先只需要派遣经销商的一个业务员,就可以拿回经销商所代理的全部品牌的订单,现在呢?变成了好几拨厂家的人员,却只拿回各自品牌的订单。有意思的是,人力资源重置好几倍,业绩是否会等比例增加好几倍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原理告诉我们,经销商的整体业绩除了分销人数这个要素外,还取决于资金、库房、分销网点、各品牌的回转动力等诸多要素,单一要素的改变,往往并不能等比例改变最终结果。此外,除了人力资源重置外,由于厂家派驻了各自的“御林军”,导致经销商的自有人力资源被闲置,聪明的经销商干脆解散自有队伍,只管打款和物流配送,反而把市场开发责任推个一干二净,乐个清闲,这恐怕也是厂家始料未及的事。

最后,厂家反客为主,垫高了深度分销的成本,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经销商实施深度分销的成本远远低于厂家。经销商的队伍虽然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但工资成本也低(有些经销商从来不给员工购买社保,厂家敢吗?);虽然是“土八路”,但“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当年曾国藩选拔湘军的条件),人均生产力高。更重要的是经销商的队伍有“根”,打从小就没见过大世面,也没指望有多大出息,流动性小。流动性小,队伍就稳定,队伍稳定,客情也就熟透。反观厂家的“御林军”,文化高,文化高就眼高,眼高就手低,手低自然产出不高。更要命的是厂家的人员像浮萍,人员极其不稳定。人员不稳定的直接损失是客户流失和业绩流失,间接损失其实更大,比如员工离职补偿费用、离职管理费用、离职前效率损失(离职前心猿意马,业绩会直线下滑)和空职成本。经验值表明,在员工数量和工作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厂家的分销人力成本至少是经销商的一倍以上。

总之,中国的经济环境变化了,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营销江湖更加险恶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厂家应该及时正本清源,归还经销商作为深度分销的主体地位。经销商一旦作为深度分销的主体,厂家就可以顺势将原有的分销大军至少裁撤2/3。这样一来,我们把深度分销作为一个整体看,就可以用原先大约1/3的人员,一半的分销成本,创造等同的劳动生产总值。这一推算倘若变成现实,深度分销领域的人员短缺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深度分销必将“病树前头万木春”。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厂家作为深度分销的主体,本来就是错装在厂家身上的手,偏偏这只手还爱乱摸,伸得特长。现在是砍掉这只手的时候了。

当然,深度分销的这条转型道路不会一蹴而就,还涉及厂家退出的博弈平衡、经销商利益分配等诸多待解问题。这条路注定是 “漫漫”加“修远”,值得营销界有志之士上下而求索。

(专题编辑:王 玉 spellingqiu@163.com)

篇4:在厂家促销经销商如何胜出?

有业内人士分析,伊莱克斯空调表现不佳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渠道外包”的经营方式使得伊莱克斯和伊欧电器在产品终端促销以及品牌建设方面没有找到平衡点。

2003年,伊莱克斯与区域专业经销商上海伊欧电器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内地地区空调产品的全面合作协议,伊欧电器全面负责伊莱克斯空调在中国内地的销售及品牌经营。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伊莱克斯这种做法通过对营销渠道的改造,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际大公司体制不灵活、市场反应速度慢的劣势。但是他们的合作还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产品销售及品牌经营的执行过程中各自均会以自己的利益和目标为重。

——据羊城晚报2004年4月5日报道

厂商合作过程中一直伴随有博弈的色彩,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促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厂家希望通过促销活动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而经销商则更关注自身利益所得。上述报道的伊莱克斯空调销售困境就是由此造成的。要想消灭这种博弈色彩不太现实,因为这是商业利益中双方合理正确的立场。但如果能对各自立场的态度适当做些调整,或许有助于维持双方的共赢局面。

那么在厂商合作中,经销商到底在坚持自身立场利益的基础上,针对厂家促销政策应该做怎样的态度调整才能解除目前尴尬的困惑呢?

第一、算清自己的帐,用数据来征服厂家

在促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厂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增加产品区域销量,在这个统一战线下商家完全应该把促销政策的制定权和参与权抢过来并勇于发挥。经销商应从自己的销售日帐入手,对所经营产品厂家的每次促销政策从推出到结束的销售数据做个汇总,逐渐学会从销售日帐数据中来量身订做促销政策,然后向厂家主动申请。

第二、禁止半路拦截利益,学会看客吃饭

首先要坚决禁止“再来一瓶”、“开瓶见喜”等被销售人员半路拦截的行为,把眼光放长远点,不要目光短浅,顾客是厂商共有的顾客,只要能保证顾客利益,自身利益才会稳固。其次要善于结合区域市场状况分解利益,做好促销活动的细化,而不要死搬硬套地执行促销政策。最后就是在利益分配中要适当推出一些激励办法,把自己的普通员工也划进利益分配范围之内。

第三、处处留心,警惕工商关注的促销误区

要警惕避免使用经常出现的六大错误促销行为:首先,利用虚假宣传进行不正当竞争,大炒概念;其次,有奖销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现无奖或超出5000元的大奖;第三,采取“买多少、赠奖券”的促销方式中,存在虚假表述、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第四,虚假打折、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第五,采用商业诋毁的方式对竞争对手进行诋毁,破坏竞争秩序;第六,采取极低价格或限时抢购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但在相关宣传中没有进行明示,导致企业现场秩序混乱,造成消费者有人体伤害的虚假宣传误导行为。

上一篇:搅拌站扬尘管理措施下一篇:前台行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