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修之死》

2024-06-14

18《杨修之死》(精选6篇)

篇1:18《杨修之死》

18《杨修之死》讲学案

课型:新授

主备:李妍

审阅:沛县河口中学语文教研组2011、1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 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教学时间:一课时 资料助读:

①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②《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③《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家都不陌生,现在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有歌曲引出《三国演义》。

2、简介《三国演义》及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字形

庖官p áo

夏侯憞dūn

鸡肋lèi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酥sū

分食讫qì

佯装yáng

心恶之wù

大簏lù

伺察sì

谮害zèn

麾军huī

阜fù

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

班师:

恃才放旷:

谮害:

佯装:

绰刀:

.适庖官进鸡汤:

数犯曹操之忌:

..人皆不晓其意:

丕如其言:

.. 植然其言:

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在课文中划出不理解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曹操和杨修。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速度课文,说说导致杨修死亡的直接事件?曹操给予的罪名是什么?

2、详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从曹操与杨修两人间矛盾发生发展的8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4、杨修死了,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用“杨修之死,过在于,因为

” 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如 何 阅 读 小 说?

1、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3、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心理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内因)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曹操:(外因)阴险狡诈 老谋深算 疾贤妒能

教后感

篇2:18《杨修之死》

姓名: 班级: 日期:2012年 月 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课文中的6个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3分钟)(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3.相关资料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7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 分食讫()佯()惊问 ...谮()害 麾()军 绰()刀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是(),元末明初()。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七件事?

2、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

3、分别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4、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看看,说杨修死于他的才气,准确不准确呢?

四、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或学生总结。)

五、作业:(2分钟)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知识链接: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姓名: 班级: 日期:2012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杨修的性格及被杀的原因,理解文章主题。

2、反复练习,提高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各组选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去听写课后重点字词,其他同学在下面进行听写,互批互改,互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品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三、拓展阅读(1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跑 撞 走)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现 闪 跑)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魏延诈败而走。..②自立马于高阜处。..

2、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横线上。

3、这一部分写的是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战败,这些内容和“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4、曹操“厚葬”杨修是真心后悔杀杨修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四、展开辩论,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13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五、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知识链接: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篇3:《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 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曹操门内添“活”字, 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 硬要揭穿谜底, 好好“秀自己”一把。“曹操称美, 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 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可是, 杨修似乎自鸣得意, 变本加厉, 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 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 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曹操心恶之, 亦在情理之中。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 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 不知道尊重他人, 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 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 以此来震慑别人, 巩固自己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 凭借赤帝斩白帝, 祥云绕顶, 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 骗得了大家的信任, 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于是也效仿刘邦, 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 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 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 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 草菅人命, 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 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 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我想:遇到这茬事, 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 甚至直接杀头, 以儆效尤, 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 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 虽然“愈恶之”, 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 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 这是曹家人的家事。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 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谈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 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 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 对人说只是绢匹。杨修知道后, 立马来向曹操告状。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 甚至还牵连到曹植, 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 可是因为这件事, “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 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 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 成为曹植的“枪手”, 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 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 以致化优势为劣势, 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 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 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不久, 曹操借“鸡肋”事件, 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 杀了杨修。杀修之后, 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 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 又不自知, 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 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 大糊涂”。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 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 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 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篇4:杨修之死揭秘

杨修是因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而被杀的。关于杨修的卓绝才华,史实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由以下几例:

一是花园门事件,曹操定居许昌后。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让下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建造一座花园,没多久花园建成,下人邀请曹操前去参观,游完园后,曹操一言不发,不置可否,只是临走时命随从取来笔墨,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干活的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曹操想表达什么意思,又不敢问,都僵在原地。多亏在场的杨修为他们指点了迷津——门内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吗,丞相是嫌花园门口大,于是工匠们马上对花园门口进行了改造,得以顺利过关。

二是曹操睡觉杀人事件。曹操多疑,为了防止被害,叮嘱服侍自己的人,自己睡觉时不要靠近,因为自己梦中会杀人。一天晚上曹操睡觉时被子掉到了地上,侍从本能地将地上的被子盖回到曹操身上,正在这时曹操一跃而起,拿起枕边的尖刀杀死了侍者,他醒后得知此事非常悲伤地厚葬了侍者,从此人人都知道曹丞相梦中有杀人的习惯,再也不敢靠近其床边。只有杨修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曹操自保的极端措施,事后发出了“非丞相在梦中,而是君在梦中耳”的慨叹。

三是曹操测试曹丕、曹植能力事件。为了检验自己两个儿子临机应变的能力,曹操让曹丕、曹植出城办事,却暗中命令门吏禁止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回来了,而曹植则在杨修的指点下,以门吏违抗丞相命令为名,杀掉了门吏顺利出城,杨修随机应变之能可见一斑。

四是鸡肋事件。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曹操领兵进军汉中攻打刘备,但出师不利,军队被困于斜谷界口,进退两难,心中举棋不定,晚饭时厨师端进一碗鸡汤,汤中有一块鸡肋,曹操若有所思。正在这时夏侯敦走进军帐,请示军兵夜间放哨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夏侯惇传令下去,人人都知夜间口令是鸡肋。当时的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吩咐随行的士兵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有人告知夏侯敦。夏侯惇敦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将杨修请到军帐之中,询问缘由。杨修说:“从丞相今夜制定的口令来看,就知道丞相很快要退兵了,因为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舍不得。如同现在的情势,大军进退两难。既然待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那还不如早回去休整,因此我断定大军很快会班师还朝。为了避免撤退时兵荒马乱,我才让随行的士兵提前整理行装。”听完后夏侯敦对杨修佩服地说:“您真是太了解丞相的心意了。”自己也不敢怠慢,赶紧为来日撤兵做准备,于是整个兵营中自将官到士兵都在准备撤兵,哪还有心思打仗。曹操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派人传唤杨修,杨修便用自己对鸡肋的理解回答曹操。曹操肺都气炸了:“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造谣生事,扰乱军心!来人呐,推出去斩了。”杨修死后头颅被悬挂于辕门之上,时年四十四岁。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确实具有特殊的才华,他的才华突出表现在对别人心理的准确把握上。生逢乱世,像他这样的能人异士,在割据一方的枭雄曹操手下并不少见。曹操之所以在诸侯并起的三国时期做强做大,凭的就是一颗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心。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很多人的政治、军事才能远远胜过杨修,他们为什么没因自己的才华而招致曹操的忌妒遇害呢?而且曹操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建安二年(197年)年曹操带领长子曹昂出征张绣,因张绣突袭,曹军兵败,曹昂为救曹操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后来张绣又投降了曹操,不仅未受到责罚反而得到曹操的礼遇。真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度的曹操连杀死亲生儿子的张绣都可以原谅,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冒犯过自己的杨修呢?由此可见杨修并不是因为恃才狂放而被杀掉的。

杨修被杀归根到底是双方政治利益冲突的结果。杨修出身关陇世家,四世太尉,身世显赫;曹操本性夏侯,其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身份特殊,为杨修所不齿,甚至直呼阉患之子。俗话说:“揭人不揭短。”在曹操看来,杨修的言行与刨挖自己的祖坟无异,曹杨矛盾实际上是东汉末年传统世族与新兴权贵矛盾的一个缩影。杨修的父亲杨彪、孔融、祢衡等人极力推崇刘备,处处与曹魏政权做对,可又无法与曹操抗衡,只能靠口舌之利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个个地铲除了。所以杨修被杀说到底,是他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致死的。

篇5:18《杨修之死》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 1 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3.破梦

愈恶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2(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于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经叔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采取了给学生讲授《三国演义》的方法,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梳理一下,使学生对于本部作品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课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 3 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篇6:《杨修之死》教案

腰市镇初级中学

王荣莉

教学思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展示幻灯片1)

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幻灯片2)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幻灯片3)

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 谮害()邺城()......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字。(幻灯片4)

植然其言()愈恶之()但操有问()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幻灯片5)

总结:①鸡肋事件 操杀修

②园门阔事件

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虽喜笑,而心恶之。④梦中杀人事件

闻而愈恶之。

⑤告发曹丕事件

因疑谮害曹丕,愈恶之。⑥教植斩吏事件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代作答教事件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幻灯片6)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幻灯片7)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归纳:杨修之死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杨修已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幻灯片8、9、10)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杨修和曹操性格特征。(幻灯片11)(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

2、品析关键词;

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总结:曹操:虚伪奸诈

阴险残忍

嫉贤妒能

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目中无人 耍小聪明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幻灯片12)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主。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后果。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幻灯片13)

六、如何辨证看待历史人物,还曹操一个清白:(幻灯片14)

(同学们结合历史事实,评价曹操。)

七. 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幻灯片15)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什么言?(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幻灯片16)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幻灯片17)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上一篇:志愿者培训大会新闻稿下一篇:出纳工作流程图免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