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2024-06-18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精选8篇)

篇1: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师注意字词读音。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三、再读分析人物

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牵牛织女,一年一会。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2.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前的玄宗?玄宗逃难的生活是怎样的?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前一句写玄宗在军营听到夜间巡逻的声音。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时的玄宗日夜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万分狼狈。

深夜传来巡逻的梆子声,一声一声,这是军营。这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烽烟四起的地方。他彻夜难眠。

后一句写玄宗在宫中听到鸡人报晓的声音。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前的玄宗居安不思危。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落魄天子的形象。

黎明传来鸡人的报晓声,一声一声,这是皇宫。这是他可以太阳高挂才上早朝的地方。他安然高卧。

3.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后的玄宗?杨贵妃死后,玄宗做了什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前一句写玄宗寻仙,幻想着能再遇贵妃。

春去秋来,美人不再。当年她回眸一笑摄人心魄,一曲《霓裳》夺人心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再睹芳容,再续前缘。后一句写诗人的当头棒喝,直斥虚妄。

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然在他赐她白绫时就尽了,来世?倘若再有一次马嵬之变,只怕仍是吾独向黄泉吧。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执迷不悟荒唐虚妄的玄宗。诗人的态度也分外鲜明。(分析完前三联可让学生发现诗歌顺序和历史顺序不同,从而得出倒叙的写法。)小结人物形象:

当年可以在皇宫安然高卧,而今却在军营彻夜难眠。当年许诺朝朝暮暮生生世世,而今却挥泪诀别赐其一死。他是天子,却不能号令自己的军队。他是男人,却被迫赐死自己的女人。守不住江山,守不住美人。对不住将士,对不住玉环。

彼时,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翁了,竟然也相信召魂之说,幻想来世。四、三读诗歌寓意

从诗歌前三联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玄宗可谓是极尽讽刺,那么本诗目的仅在于此吗?读诗歌尾联,感悟深意。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将天子与平民进行对比,越发突显玄宗的无能为力。诗人以诘问收束全诗,看似平常,实则有力,令人深思。对呀,为什么天子竟比不上平民?难道这不是应该反思的吗?所以本诗目的不局限于讽刺玄宗如何荒淫无度,诗人还深刻地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鉴。

五、课后小结 本诗多用对比,讽刺意味极浓。但那无情的讽刺之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士人对天子对朝廷对国家殷切的希望。

六、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马嵬》(其一)和《马嵬坡》 白居易《长恨歌》

篇2: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首先,弄清史实。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

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六、再读诗歌,鉴赏诗歌。

(一)弄清史事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历史人物:唐玄宗杨贵妃

请大家概括本诗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②马嵬兵变③唐杨的七夕盟誓

(二)体悟情感。

1、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在这首诗中究竟是怎样体现作者情感的?(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徒闻”加以否定,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也写出了玄宗的悲痛。(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对比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3)、除了颔联以外,还有哪里作者也采用了此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颔联

明确:对比手法。“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对比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

明确: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更加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2、是什么触动了李商隐思古之幽情?(创作意图)

李商隐途经马嵬驿,联想到了马嵬之变,联想到了当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形,再联想到了李杨二人当年的七夕立誓以及唐明皇的召魂之举,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那么我们从《马嵬》一诗中懂得哪些道理呢? 明确:忧患与安乐轻与重玩物丧志防患于未然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放在后半句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三)写作技巧。

1、对比。

2、倒叙。

七、课堂小结。

本诗写作技巧采用倒叙手法(章法结构)和对比的手法。在鉴赏咏史咏怀诗是要记住三步骤:史实——感情——技巧。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习题。

九、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妄为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作乐

马嵬赐死 —— 七夕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篇3:《马嵬(其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名家辈出,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单元所选的前三篇课文《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分别出自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生于盛唐,以浪漫主义著称,号称诗仙。杜甫也生于盛唐,以现实主义著称,号称诗圣。他们一个浪漫飘逸,一个情深意永。白居易是中唐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一首《琵琶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想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把握此诗的历史史实、情感和表现手法。然后引入知识树的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画知识树总结一般咏史诗的鉴赏方法,然后再运用这些方法来指导鉴赏其他的咏史诗,达到知识的迁移。

鉴于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会在教学最后一个板块加入提升训练,设置一个思考题“《马嵬》及唐玄宗给我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并将这些感悟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重要的要提升一个人的能力和素养。

二、说教法、学法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怎么教:教学一篇诗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根据“二段八步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和学生配合:首先我们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就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状来看,高二上期的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试着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另外,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快板表演的小活动,让学生把安史之乱那段历史,用“三句半”的小相声把它展现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首先我会用唐玄宗导入新课,因为这位皇帝大家太为熟悉了。他风流多情,多才多艺。他一手开创了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一手演绎了与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的千古爱情神话也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香消玉殒。用他导入能够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然后我会让学生读诗,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因此,先由学生直接阅读诗歌,解决字义字形等基本问题,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最为感性的诗歌认识。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之后我会播放配乐朗诵,将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感觉朗读中缺少了什么,不断提高朗读的能力。

接下来我会介绍鉴赏咏史诗的基本方法,并用语文知识树帮助大家记忆。

然后分步讲解课文:

第一步弄清史实:让学生自己讲述马嵬之变这段历史,再用一个三句半相声,让大家在娱乐中记住这段历史。

第二步介绍作者生平,分析作者情感。從“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句话入手,从此日和当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作者情感。(配合学生的导学案进行)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同类诗歌迁移训练,根据咏史诗鉴赏方法,自己试着鉴赏《乌衣巷》。

在以上几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完成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维的过程。

第五步勤学善思,学以致用。

设置思考题《马嵬》及唐玄宗给我的人生启示。

篇4:《马嵬(其二)》教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4、学习本诗叙事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1、陈鸿《长恨歌传》,作于宪宗元和初,取材于史事而加以铺张渲染,寓有劝戒讽谕之意。当时白居易任县尉,陈鸿与王质夫居该县,三人同游,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白居易遂作《长恨歌》,而陈鸿为《长恨歌传》。

2、元代杂剧作家白朴《梧桐雨》。这一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题目取名也来自其中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3、清代洪升《长生殿》。长生殿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之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经过诸多文学作品的渲染,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浪漫爱情圣地。

4、李白 清平调三首

(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5、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四、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五、问题探究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对比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5、总结归纳。

《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六、主题思想

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讽刺二人的荒淫误国行为,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七、艺术手法

1、倒叙手法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2、对比衬托:暗含讽刺

3、对偶句式

篇5:《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本诗以哪一事件为背景,诗中哪几联写这一事件?请同学介绍。【明确】马嵬之变,颔联和颈联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诗人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所兴何感?(诗人的写作意图)【明确】批判唐玄宗沉湎女色、荒淫误国,也是以史为鉴,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提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请同学们分析诗歌的巧对。

【明确】对偶最整齐的是中间两联。“空闻”对“无复”,“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此日”对“当时”,“六军同驻马”对“七夕笑牵牛”。最妙的是其中的“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这是两组借对,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子。“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借对往往富于幽默风趣。

四、对比鉴赏:对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李商隐《马嵬(其二)》,总结咏史怀古诗在取材和技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借古咏怀)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具体为:

1、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2、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3、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4、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五、作业布置: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为妄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

马嵬赐死 —— 长生殿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篇6:《马嵬》最新教案范文

2012-3-22

一、导入新课: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杜牧的《过华清宫》、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咏史名作《马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评价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

二、相关介绍:

1、杨贵妃

即杨玉环(719-756),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她能歌善舞,姿色绝伦。初为寿王妃,后入宫,深得唐玄宗宠幸,天宝四年(745)被封为贵妃。被封为贵妃。姐姐兄弟都由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

2、马嵬兵变(学生齐读)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后,整日不理朝政,把所有政务交宰相杨国忠处理。杨国忠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衰坏。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在潼关击败唐军,直捣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愤怒的随行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

三、内容探究:

1、自读注释及翻译

2、齐读全诗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金钗等饰物。问1:“徒”字如何讲? 明确:徒劳、白白的。

问2:作者对唐玄宗是什么态度? 明确:讽刺。

问3:讽刺他什么?

明确:人死不能复生,也不可能有什么魂魄。唐玄宗让方术之士寻找杨贵妃魂魄的做法,最终也只是徒劳。“徒”字,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问4:“卜”字怎讲? 明确:预料。比如,成语“生死未卜”。

(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问5:“他生”是什么意思? 明确:“他生”即来生。

问6:什么叫“三生有幸”?

明确: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三生有幸遇上你)问7:“他生未卜此生休”一句怎讲?

明确:来生之事不能够预测,但是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完结了。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问8:作者想强调什么?

明确:来生不可知,说它也没用,反正他们今生是完了的。作者是想强调,今生李、杨二人缘分完结是无争的事实。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问9:什么是“虎旅”? 明确:“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合称。两者均掌王之警卫。后因以“虎旅”作为禁卫军之称。

问10:什么叫“宵柝”?

明确:军中夜间巡逻用以报更的梆子。

问11:“空”字怎讲? 明确:只、仅。比如: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处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问12:什么是“鸡人”?

明确: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让专人扮鸡啼报晓。简单讲,就是扮鸡叫的人。问13:“筹”是什么意思?

明确:筹,即更筹,古代敲击报时用的竹签,此指时间。

颔联释义:只听得到禁卫军夜巡的梆子声,不再有鸡人传唱报晓(报知天亮了)。问14: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长安宫殿中专人报晓的服务了。问1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一写,李、杨二人昔安今危的处境、昔乐今悲的心情就跃然纸上了。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6:什么叫“六军”?

明确: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此指唐玄宗的随行禁卫军。释义:那天六军发生哗变,全都停马不前,想当初七夕在长生殿上两人还嘲笑织女牵牛。

问17:他们为什么“笑牵牛”? 明确: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兵变”五年前的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被人们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曾海誓山盟。牛郎织女只能七夕时借鹊桥在天河相会,而李、杨二人则认为自己能长相厮守。问1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牛郎织女还可一年一会,而李、杨却永无再见之日。这样写,更增添了诗歌的讽刺意味。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9:“四纪”如何理解?

明确: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48年。唐玄宗做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问20:“莫愁”是谁?

明确:古时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诗歌极写莫愁婚姻的幸福美满。尾联释义: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到头来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不如民间的普通夫妇婚姻幸福呢?(这一问真是发人深省啊!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因,诗歌的主旨就豁然开朗了。)

问21:你认为造成李、杨二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唐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简言之,就是唐玄宗荒淫误国。

诗歌以反问结尾,含而不露,却又铿锵有力,启发人们思考其中的原因。

四、总结全诗:

1、主题——通过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2、手法——对比。

篇7:《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律诗章法,起承转合之间,在意脉的断续、情韵的显隐上都各有不同。这诗四联,句句或明或暗进行对比,时空纵横开阖,逆挽自如。诗中此处彼地,这时他日,交织摇曳;群人众物,任意派遣,耐人品味。其中,颔联的确切意蕴该做怎样的解读?下文进行分析。

首联时空在安史乱后,玄宗回都,孤居冷殿。李商隐直截了当地说,玄宗让道士到海外九州求取贵妃的魂魄,这真是荒唐,他世之约实不可信,此生因缘早已完结。首联是起,提出一个由头,讽刺玄宗的倾向显而易见。

颔联是承,是接着首联的言说重点继续说。首联压在“此生休”上,那么,它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颔联来明示或暗示。“此生休”在马嵬,时空于是转到马嵬坡陈玄礼等兵谏:杨氏兄妹误国,不杀无以平愤。玄宗惶急窘迫,赐死贵妃;肝肠寸断,讨得平安。

那么,颔联的主语应该是谁?是谁“空闻虎旅传宵柝”,是谁听不到“鸡人报晓筹”?对此,相关的一些书籍有以下解读。

其一:“空闻、无复,意谓贵妃从此长眠马嵬坡下,不再听到宫中的鸡人报晓了。”颔联主语是杨玉环。

其二:“这两句追叙玄宗、杨妃离开长安前往四川的情景,将途中的生活和宫内对照。”颔联主语是李、杨。

由于一些古典诗歌表意的模糊性,我们对一首诗的诗意(句意、主旨等)会有多样的解读,其中多数可以圆通,但是,有一些解读确实不够圆润。就以对本诗颔联的理解为例,以上第一、二解均不当,理由如下。

首先,从主旨看,这诗讽刺的对象是玄宗,对他的揭批贯穿全诗,是意脉所在,贵妃只是陪衬,这一点非常重要。首联直指玄宗之昏聩,颈联揭其荒淫误国而致马嵬兵变,尾联关合,再给他以辛辣尖锐的嘲讽,那么,颔联就是状其孤苦凄惨之景而针刺暗伏:用意总在玄宗。

其次,从起、承的章法看,如上文所说,首联用笔在玄宗,主旨已定。颔联承起,必就玄宗而复言,以求意联脉续,所以颔联一需要释“休”,就是李在马嵬赐死杨,因缘完结:这样上文“其二”的解读“这两句追叙玄宗、杨妃离开长安前往四川的情景,将途中的生活和宫内对照”就不确切;二要再刻画玄宗“空闻”“无复”之凄惨,含讽刺之中心,从而起到承上续意的作用。

再次,从关键词语看,“空闻”非不闻,“无复”是断绝。

“空”即孤单,所谓“空闻”是写玄宗在贵妃死后的孤苦凄凉,是说他孤单地听着虎旅宵柝。实际上杨妃已死,她当然不能再听到什么。这样上文“其一”所谓“贵妃从此长眠马嵬坡下,不再听到宫中的鸡人报晓了”就倍显生硬。

《马嵬》系组诗,有学者指出:“唐代组诗不是一钵千家饭,不是百纳成僧衣,更不是简单的拼图制作,而是自觉创造、有机融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复合结构。”

以此为参照来看李商隐《马嵬》(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玄宗如果说过玉环的美貌足以倾国,那么面对安禄山攻破潼关的情势,自己为什么会逃到马嵬、会赐死贵妃?这个反问足以让九泉之下的李隆基无地自容。诗歌主旨明朗,背后也有些深沉、痛切的东西。

《马嵬》(其一)在主旨上奠定根基后,接着便以它为魂魄统领第二首的讽刺锋芒。惟其如此,才能使它们意蕴贯通,意境浑融。这是组诗内在的、必然的逻辑。

综上所述,基于律诗的固有章法,参以作为组诗的《马嵬》(其一)的主旨,本诗颔联意蕴十分显豁,它就是描写贵妃死后玄宗的无比凄凉,寄意辛辣的嘲讽。

经由上文所论,我们对《马嵬》(其二)颔联确切意蕴进行了梳理。但愿我们在深切把握律诗固有章法、组诗固有逻辑的基础上,能够自然、圆润地解读一些古典诗歌。

篇8:马嵬教案(写写帮推荐)

骆运毅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特点。

2、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3、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4、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前奏(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专家教师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好!我们先请后面各位老师就坐!——同学们,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此,接下来请让我看到你们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来,我一定要,,预备,起!——漂亮!请坐!——首先是咱们的“笑笑课堂”环节,今天轮到谁给大家带来快乐了啊?——好!掌声有请骆淑媛同学闪亮登场!——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她为我们带来的快乐!——看到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我就非常的开心,因为愉悦的心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曾经啊,我看到有一幅关于花的画,上边题了一首小诗:无奈生于世间,日子真不清闲。与其与人纠结,不如与花缠绵。这首小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写到了我的心坎里,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想象一下,你抛开人世的负累,在一片花海之中,尽情的流连忘返,与花缠绵,那将是多美的画面呀,真是让人醉心不已,欲罢不能啊!今天呢,我要将这首小诗稍微改两个字,送给同学们,那就是:无奈生于世间,日子真不清闲。与其与苦纠结,不如与乐缠绵。希望同学们能够天天开心,岁岁如意!——好,咱们言归正传吧!请大家看向我身后的黑板,上面有一句响当当的名言,我们一起齐读一下吧!——多的不说,肖同学的字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啊!咱们班有些同学写的字跟这个差距就太大了,简直就是“潦草轻浮很庸俗”,希望这一类同学加紧练字,因为只有字好了,语文分数才有保证!好,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她的推荐理由,掌声有请!——好,请坐!肖同学讲得非常好!老师就不不多说什么了!到这里呢,我们每堂课的必备两道菜也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上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填填这些诗句!——(这些诗句都是些名句。我建议大家齐读一遍!)——好,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位大诗人之手吗?(李商隐)——恭喜你们,答对了!那么同学们对李商隐了不了解啊?(介绍李商隐))

二、作者介绍

(学生可在《创新》上勾画重点)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便去世。有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爱情诗)和咏史诗(咏史诗,顾名思义,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 亡之慨。)成就最大。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yún]合称为“温李”。作品风格缠绵婉丽,意味深长;好用典故,辞藻华丽;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情感。(诗风: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李义山诗集》。

三、题解

从作者介绍中我们知道,他的诗歌最出色的要属无题诗和咏史诗,课文各选了一首作为代表,锦瑟是无题诗的精品,而《马嵬(其二)》是他咏史诗中的佳作,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他的这一首咏史诗,《马嵬(其二)》!首先我们来解一下题,提到马嵬,同学们想到什么没有?(马嵬-马嵬之变-唐玄宗和杨贵妃)(同学可参考注释12。)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止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四、朗读诗歌

初步感知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所青睐lài的题材,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接下来我们品读一下《马嵬(其二)》,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自读-学生读-音频读-齐读定调)

1、学生自读诗歌,参考大屏幕的难点字注音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2、找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3、出示节奏划分和音频朗读,供学生参考学习。

4、全班齐读!明确感情基调!(讥讽)

5、疏通诗意(建议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可参考大屏幕)

五、赏析诗歌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①“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②想起“鸡人报晓筹”,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安乐。③“空闻”和“无复” 2 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表明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对比是两者并重,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思考)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试想如果没有当时玄宗“七夕笑牵牛”,迷恋杨贵妃女色,荒废政事的行为,又哪来的今日“六军同驻马”的悲哀呢?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唐玄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讥讽,痛恨))

总结: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衬托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典故: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并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他们“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的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问3:【讨论】唐玄宗为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 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换成你是唐玄宗,你会怎样做?

【明确】沉迷情色,荒废朝政。同学自由发挥!问4: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主旨)?

(尾联点明题旨)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问5:梳理刚才老师讲内容的过程,不难发现,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六、学以致用

1、对比

(1)对比的特点: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

(2)对比的作用: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鉴赏方法:

1、找准对比点。

2、体会对比作用。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七、学生自测

八、作业(大屏幕出示作业)

1、背诵本诗。

2、完成《活页》相关章节。并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上一篇:房屋建筑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题下一篇:五四精神志愿者演讲稿